《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精选第二十四篇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精选第二十四篇

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精选第二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 ) 两代是可以的。

”文中填空处应是( )A、秦汉B、魏晋南北朝C、唐宋D、明清【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

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诛杀异己者C、强化君主专制D、监控臣民举动【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有关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设丞相②设立军机处③颁布“推恩令” ④实行行省制度⑤实行厂卫制度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①③②④⑤D、①③④⑤②【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B、思想控制的加强C、文化专制的加强D、专制集权的加强【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

以下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出现于唐朝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明成祖朱棣C、“楚河汉界”源于秦末汉初的历史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战国时期【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

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八股之风愈演愈盛B、君主专制影响深刻C、科考规范愈加严格D、君主名号不再避讳【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明朝掌管地方军政的机构是( )A、兵部B、五军都督府C、按察使司D、都指挥使司【解析】:第8题【单选题】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朱元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是元末红巾军的一位领袖B、他大杀建国功臣C、他建立明朝,定都南京D、他于1421年建立明朝【答案】:第10题【单选题】以下是我国古代某著名小说第62回中的一段描写:“那国王急降金牌:‘着锦衣卫快到金光寺取贼来,寡人亲审。

第15课__明朝君权的加强练习题

第15课__明朝君权的加强练习题

16 明清君权的加强1.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阅读材料后请回答:(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2分)(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分)(3) 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

”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

(3分)$2 阅读下列史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

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

……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1)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谁(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3)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①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唐朝对这一制度是善的②材料一、二中,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不同的结论③随着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这是为什么&17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1阅读下列材料:[宣德六年(1431年)某人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摘编《中国古代史资料选集》(1)“某人”自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某人”的历史地位和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

明朝君权的加强课后练习

明朝君权的加强课后练习

《15 明朝君权的加强》课后练习适用年级:七年级建议时长:0分钟试卷总分:30.0分一、单选类1.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三省六部②设三司③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④设特务机构(2.0分)(单选)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D. ②④2.下列地名是北京在古代的称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都②中都③涿郡④北京(2.0分)(单选)A. ①②③④B. ③②①④C. ④③②①D. ③①④②3.明朝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

(2.0分)(单选)A. 实行三省六部制B. 创立科举制C. 废除丞相制度D. 设立军机处4.秦朝“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都是为了( )。

(2.0分)(单选)A. 压制知识分子B. 推崇儒家经典C. 完善法律体系D. 加强思想控制5.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 。

(2.0分)(单选)A. 八股取士B. 试题类型繁多C. 以诗词为主要内容D. 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6.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的共同职责是( )。

(2.0分)(单选)A.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B. 制定法律C. 监视、侦查臣民D. 督查百官7.科举制在封建社会延续了1000多年,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列对明朝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在隋朝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②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8个部分③进士科、明经科是重要的考试科目④解答内容必须遵循《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2.0分)(单选)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8.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

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

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

(2.0分)(单选)A. 君权的强化B. 君臣关系亲善C. 君臣关系紧张D. 大臣昼夜忙于政务9.体现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制度或措施是( )。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题目及答案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题目及答案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题目及答案1、记住明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1368年,朱元璋(即明太祖),南京。

2、明太祖统一全国后,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各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君权?(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的权力(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奋力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军政)(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3)八股取士3、何为锦衣卫、东厂,职责是什么?如何评价?锦衣卫:明太祖时,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监管对臣民的监视、侦察。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东厂:明成祖朱棣时增设,由皇帝亲信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4、明朝科举制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答题形式是怎样的?你怎样评价八股取士?目的: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内容:四书五经;形式:八股文;消极影响:考试内容单调,考试形式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5、概述靖难之役,并分析这场斗争的实质是什么?时间:1398年—1402年;结果:朱棣(明成祖)称帝;实质: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之争。

6、明成祖即位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君权?(1)政治方面: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增设特务机构—东厂(2)文化教育方面:继续实行八股取士(3)军事方面:继续实行削藩7、重点归纳明初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政治方面:(行政机构)中央废丞相,设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明成祖时)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2)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八股取士(3)军事方面:实行削藩政策,加强君权。

8、列举秦朝、西汉、隋唐、明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实行科举制,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最为重要;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只考四书五经,不允许发表个人见解。

初三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三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三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余秋雨曾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其向往的理由是①废除宰相,专制顶峰②消灭割据,结束分裂③科技领先,宋词兴盛④经济繁荣,重心南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朝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宋朝”,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了防止相权太重而有篡位夺权的危险,便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对左丞相胡惟庸以“图谋不轨”诛杀后,干脆乘机废除宰相制度,中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①不合题意,因此含有①的选项,均不合题意,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废除丞相2.秦朝的“丞相”一职最终被废止的朝代是()A.唐朝B.北宋C.元朝D.明朝【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丞相”一职最终被废止的朝代。

明太祖时,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3.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败坏人才”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A.锦衣卫B.内阁C.六部D.八股文【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八股文。

教材中顾炎武的原话是“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见,顾炎武批评的是八股文,不是什么锦衣卫、内阁、六部等。

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4.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社会秩序动荡B.边疆防御巩固C.军政实现合一D.皇权高度膨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使六部直接归中央管辖;清朝设立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的枢纽;这两项措施都表明皇权的高度膨胀,尤其是军机处的设置,表明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据此可知,明朝定都南京,故选A。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据此可知,故选D。

B选项三通四史,杜佑《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称为三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前)四史。

C选项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考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加强君权的措施。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内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史实的识记。

依据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第一子目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的内容中:“明太祖还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据此可知,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故选C。

A选项东厂是明成祖时期增设的特务机构。

B选项是明成祖时期将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改名而来。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以上材料的内容应该发生在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改革的相关知识内容。

鉴于元代相权过重,威胁皇权的情况,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2.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A.八股取士B.试题类型繁多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发展的相关知识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B、C、D三项是明朝之前的科举制的史实;到了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所以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3.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不包括()A.丞相制的废除B.军机处的设立C.厂卫制度的设立D.大兴文字狱【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君主集权的强化·君主集权强化的措施4.“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这一史实最早发生在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解决本题,需把握材料中的关键:“今我朝罢丞相”,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了加强君主权利,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5.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A.八股取士B.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C.开创殿试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科举考试的准确识记。

第13课《明朝皇权的加强》习题

第13课《明朝皇权的加强》习题

第13课明朝皇权的加强一、选择题。

1.明朝皇权空前强化的重要表现是()。

A.设三司B.罢宰相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D.设内阁制度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是在()A.大都B.北京C.应天D.东京3.丞相制度创立和废除的朝代分别是在()A.秦朝和唐朝B.西汉和唐朝C.秦朝和明朝D.西汉和明朝4.明太祖将行省之权分于三司,三司包括()①布政司②按察司③宣慰司④都司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明朝特务机构设立的先后顺序是()①锦衣卫②西厂③东厂A.①②③B.③②①C.③①②D.①③②6.明太祖的下列措施中,旨在加强思想控制的是()①设三司②八股取士③颁行《大明律》④大兴文字狱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④7.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根本目的是()A.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B.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C.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D. 完善君主专制的政体8.朱元璋采纳的朱升的建议是()A.休养生息政策B.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C.高筑墙、广积粮,缓称D.完善君主专制的政体9.下列关于朱元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他是元末红巾军起义的一位领袖B.他吸收读书人充当谋事C.它建立明朝,定都南京D.1421年建立明朝二、填空题。

1.明朝的建立者是明太祖_______。

2.1368年,明军攻占_______,标志着元朝在全国统治的结束。

3._________机构的设置,是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

4.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_______》和《孟子》。

5.明太祖在中央废除_______,撤销_________,_________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

三、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袭此制,其间虽有贤相,但也多有专权乱政之人。

今我朝罢除丞相,设立五府六部,彼此相互制约和抗衡,而诸事皆朝廷总揽。

1.据材料分析,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明太祖的说法对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四、问答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一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阅读下列图片材料(6分)请回答:(1)你能分辨出它诞生于哪个朝代吗?(2分)(2)请再列举出该朝加强中央集权两项措施?(4分)【答案】(1)明朝(2)设立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等。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政治制度特点的准确认识,解答本题需要时结合图示分析归案,题干图片中没有了丞相,据此可以判断应该是明朝,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在地方上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制,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制,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

明成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八股取士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

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13分)材料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指秦朝焚书坑儒)……。

”(1)材料一抨击了明朝怎样的选官方式?(2分)为什么这种方式“有甚于咸阳之郊”?(2分)(2)为了加强专制集权,明清两朝还创立了哪些制度?(2分)材料二“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这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结果他被斩首……(3)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采取的什么措施?(2分)有什么危害?(2分)(4)以上两则材料的措施主要侧重于哪一方面的统治?(1分)有什么共同目的?(2分)【答案】(1)八股取士(2分)读书人只会埋头攻读,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后,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分)(2)废除宰相制度、建立厂卫特务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等(2分)(3)文字狱(2分)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试题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试题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试题1.以下关于明代内阁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②明宣宗后地位曰益提高③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决策机构④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明代内阁制度当然不是决策机构,能够决策的只有皇帝,所以“③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决策机构”是错误的。

明代内阁制度的本身就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对皇权当然不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④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也是错误的。

所以答案就是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制度2.《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 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 皇帝观阅成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 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答案】B【解析】从编著《起居注》这件事就可以看出,皇权的不断加强。

汉时,皇帝无权观看《起居注》,但是在后代朝代不但允许看,甚至下令停止编撰,反映了皇帝的控制明显加强。

故选B。

A项明显与材料不符;C项材料未体现;D项说法有误,皇帝的态度的转变并不是《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而是有可能侵犯到皇帝的权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3.《明史·职官一》记载:明代内阁的职权为“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其中,“献”是大学士根据皇帝的咨询,发表意见,“替否”是指大学士对皇帝所采取的意见措施持不同观点。

以上材料说明了:A.明代内阁大学士都是皇帝及太子的老师B.明代内阁首辅就是宰相C.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D.明代内阁权力大于皇权【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初三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三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

初三历史明朝君权的加强试题1.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

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①西周的分封制②隋唐的科举制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④清朝设立军机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特征。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③④均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

西周的分封制不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唐的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也与上述特征无关。

所以答案选D。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宰相制度的废除;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军机处的设立2.余秋雨曾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其向往的理由是①废除宰相,专制顶峰②消灭割据,结束分裂③科技领先,宋词兴盛④经济繁荣,重心南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朝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宋朝”,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了防止相权太重而有篡位夺权的危险,便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对左丞相胡惟庸以“图谋不轨”诛杀后,干脆乘机废除宰相制度,中国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①不合题意,因此含有①的选项,均不合题意,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废除丞相3.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

以下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唐朝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明成祖朱棣C.“楚河、汉界”源于秦末汉初的历史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战国史【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废除丞相的相关知识点的准确识记。

【基础练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历史人教必修1)-精选学习文档

【基础练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历史人教必修1)-精选学习文档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练习一、单选题1.《清实录》中记载某中枢机构的职责是:“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赞理机务、表率百寮”。

该机构是()A.内阁 B.军机处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六部2.雍正帝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道:“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

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材料可以反映()A.满洲文明源自先秦时的中原 B.清初依然存在文化冲突C.儒家仁政思想惠及大江南北 D.民族认同成为朝野共识3.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

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A.权力稳固 B.机构健全 C.精干高效 D.保密性强4.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校全程跟踪。

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违封建伦常的,或挖或改或弃或毁,全被排除在外。

其目的是()A.“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B.“修书以遏邪说”,强化纲常伦理C.抱残守缺,反对儒学创新 D.经世致用,顺应西学传播5.“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

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A.设枢密院 B.设立南书房C.设置殿阁大学士 D.设立内阁6.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

这说明明代内阁()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B.阁臣权力有限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 D.深受皇权控制7.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

奏折要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其主要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B.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C.提高清朝行政效率 D.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8.1395年,明太祖敕谕群臣说:“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其目的是()A.扩充内阁的职权 B.使内阁成为法定机构C.避免权臣专权乱政 D.由六部掌管国家行政9.1376年,明朝改行省之名为承宣布政使司,所谓“承宣布政”,强调地方行政不过是代皇帝之言、行皇帝之令而已。

高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检测题(附答案解析)

高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检测题(附答案解析)

高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检测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4分×12题=48分)1.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名师点睛】明代内阁与宰相制度的区别2.清初皇太极“设八议政大臣,皆以满臣充之……总理一切事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

后雍正增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以上两个机构都()A.参与处理国家大事 B.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C.强化了专制皇权 D.有一定的行政决策权【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权分六部。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4)注重官吏的选拔,如隋唐时期兴起完善的科举制。

(5)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等。

3.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试题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试题

高一历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试题1.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答案】C【解析】题干从丞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来切入考查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知识点。

丞相由坐到跪的变化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相权与皇权,A项排除;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明代内阁制度,排除B项;丞相权力分六部是明代朱元璋,但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君主专制的强化2.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制度的建立与废除分别是在( )A.秦朝清朝B.汉朝明朝C.秦朝明朝D.秦朝汉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现能力。

依据所学知丞相制度的建立和废除分别是秦朝和明朝,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丞相设内阁3.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B.防止社会分化C.强化社会控制D.发展商品经济【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说明明代严格执行身份限制,这一措施有利于强化社会管理和控制,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与题意不相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高三历史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同步练习2旧人教

高三历史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同步练习2旧人教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同步练习2一、选择题1.明太祖与宋太祖的经历相同之处是A.凭借农民起义的力量建立政权B.结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的开国皇帝C.采取措施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D.采取措施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分析:只有对明太祖和宋太祖的经历有比较全面的掌握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A、B、C 三项都是明太祖的经历,只有D项是两者的相似之处。

答案:D2.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A.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管理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历史事件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时期,明太祖通过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强化了皇帝的权力;其次,从本题题干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本题要求回答的是废丞相和撤行中书省的共同目的,所以应首先排除迷惑性较强的A项。

答案:D3.明初设立的地方机构中,俗称“省”的是A.承宣布政使司B.提刑按察使司C.都指挥使司D.大都督府答案:A4.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

对五军都督府的职权表述正确的是A.五军都督府掌京师军权,兵部掌地方军权B.五军都督府掌地方军权,兵部掌京师军权C.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无调兵之权D.五军都督府有调兵之权,无统兵之权答案:C5.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有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力③分散了地方的权力④扩大了藩王的势力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④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目的就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三司分权,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实际上就削弱了地方的权力,加强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虽然明初设立藩王的主观目的也是加强朱明王朝对地方的控制,但藩王势力的扩大与地方官制的改革无关。

答案:C6.自秦朝以来,中国古代政治体制长期没有根本性变化的根源是A.历代帝王极力维护现有体制B.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C.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监察制度的日益完善保证了政治体制的健康运行答案:B7.《大明律》主要体现了A.人民的意志B.经济发展的需要C.君主专制的意志D.法制建设的要求分析:封建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法律,其“乱世用重刑”和“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思想,就体现了很大的随意性,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意志。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习题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明朝建立的时间为()A.1351年B.1368年C.1399年D.1421年2.元朝灭亡是在()A.1368年B.1399年C.1402年D.1421年3.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A.都指挥司B.按察司C.锦衣卫D.东厂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在()A.诸子百家B.三通四史C.唐诗宋词D.四书五经5.燕王朱棣打着“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

“靖难”的含义是(A.最大的困难B.平定祸难C.灾难的核心D.克服困难6.明朝迁都到北京时的皇帝是()A.明太祖B.建文帝C.明成祖D.嘉靖帝7.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有()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8.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利于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A.废除丞相B.设立特务机构C.分封藩王D.八股取土9.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那么朱元璋的墓在哪里?()A.安徽凤阳B.江苏南京C.河南开封D.浙江杭州10.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与下列哪位封建帝王相似()A.东汉光武帝刘秀B.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赵匡胤二、填空题1.1368年,朱元璋以为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燕王朱棣因“”的胜利夺取皇位,年号永乐,他就是明成祖。

2.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成祖为了加强君权,继续执行政策。

3.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朱元璋设立,明成祖设立,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

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4.明成祖朱棣改为北京,于年将都城从迁到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三、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有关“靖难之役”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分封制,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腹里和边境,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

明初建都南京,远离塞北,北元(蒙古)势力时常出没塞下,构成对明朝的威胁。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同步练习_七年级历史试题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同步练习_七年级历史试题

第十五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梳理:明朝的建立和制度1.1368年春,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2.明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提高六部地位。

(2)制定《大明律》和《大诰》,完善司法制度;(3)完善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注: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体裁,写文章时从内容到思想要严格按照儒家观点,不得有个人见解;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它在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形式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明成祖迁都北京和强化君权1.燕王朱棣登基后,把北平改名为北京,并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作用: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有利于抗击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

2.明成祖强化君权的措施:(1)继续执行削藩政策;(2)正式设立内阁,内阁成员在皇帝指挥下处理政务;(3)重用宦官。

注:厂卫特务机构指的是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和明成祖设立的东厂和西厂。

巩固练习:1.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那么,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被废除的()A.唐朝B.宋朝C.明朝D.汉朝2. 明朝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最重要的表现是()A.废行省,设三司B.废除丞相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D.八股取士3. 下列措施中与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有关的是()A.废除丞相制度B.大兴文字狱C.执行削藩政策D.设立军机处4.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B.摆脱南方大地主的控制C.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D.发展北方的经济5. 焚书坑儒和八股取士的共同点是()A.加强思想控制B.培养人才C.统一思想D.有利于国家安定6.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者有甚于咸阳之郊”,意思是说两者都()A.削弱了儒学地位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C.损害了国家统一D.引发了文字狱7. 下列内容属于明朝“八股取士”规定的是()①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②考生答卷,不允许有个人见解③文体必须是八个部分④考生也可以针砭时弊,谈古论今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8. 中国古代设置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A.西汉、明朝B.秦朝、明朝C.唐朝、清朝D.秦朝、元朝9.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①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实行削藩政策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④废除丞相,权分六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10. 明太祖分封藩王是为了()A.巩固统治B.让儿孙们共同治理国家C.遏制异姓王族的势力D.控制各地的百姓11. 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的权力总体上呈不断强化的趋势。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习题精选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习题精选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习题精选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习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明朝的都城,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以应天为都城B.1402年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C.永乐元年北京正式成为明朝的都城D.北京城布局有三重,皇城又称紫禁城2.《大明律》的特点包括()①内容集中条理分明②增加了经济立法③极力维护皇族的封建特权④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有()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③分散了地方的权力④扩大了各藩王的势力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④4.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不包括()A.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B.废行省,地方实行三司分权C.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D.设立东厂、西厂特务机构5.下列与“靖难之役”史实不符的是()A.起因于明太祖分封,藩王势力日益膨胀B.建文帝采取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C.燕王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D.朱棣攻破北京城,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6.关于明朝科举制()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A.①②③④全对B.①②③④不对C.①②③对④不对D.①不对②③④对7.明太祖时,曾镌铁牌于宫门:“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然而,正是明朝,宦官专政曾几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直接原因是()A.皇帝昏聩腐败少问政事B.宦官利欲熏心权力膨胀C.朝臣阿谀奉承治国无方D.藩王势力太大亟需监察8.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A.废除丞相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C.八股取士D.地方设“三司”二、材料解析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

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

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朝建立的时间为 ( )
A.1351年 B.1368年 C.1399年 D.1421年
2.元朝灭亡是在 ( )
A.1368年 B.1399年 C.1402年 D.1421年
3.明太祖时期的特务机构叫 ( )
A.都指挥司 B.按察司 C.锦衣卫 D.东厂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在 ( )
A.诸子百家 B.三通四史 C.唐诗宋词 D.四书五经
5.燕王朱棣打着“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

“靖难”的含义是 ( ) A.最大的困难 B.平定祸难
C.灾难的核心 D.克服困难
6.明朝迁都到北京时的皇帝是 ( )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嘉靖帝
7.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有 ( )
A.①③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利于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 )
A.废除丞相 B.设立特务机构 C.分封藩王 D.八股取士
9.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那么朱元璋的墓在哪
里? (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10.朱棣登上皇位的过程,与下列哪位封建帝王相似 ( )
A.东汉光武帝刘秀 B.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二、填空题
1.1368年,朱元璋以为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燕王朱棣因“”的胜利夺取皇位,年号永乐,他就是明成祖。

2.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权力,在地方废除,设立直属中央的,明
成祖为了加强君权,继续执行政策。

3.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朱元璋设立,明成祖设立,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

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4.明成祖朱棣改为北京,于年将都城从迁到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三、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有关“靖难之役”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分封制,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腹里和边境,以“慎固边防,翼卫王室”。

明初建都南京,远离塞北,北元(蒙古)势力时常出没塞下,构成对明朝的威胁。

明太祖晚年对开国功臣宿将很不信任,让有才干的几个儿子镇抚北方诸塞,主持军务。

……(诸王)都是“据名藩,控要塞,以分制海内”。

每王食粮万石,辖军三护卫,有兵一万六千人,而燕王朱棣更拥兵十万,宁王朱权镇守大宁,“带甲八万,革车六千”……1398年明太祖病死,长孙朱允蚊继位,是为建文帝。

时诸王势焰,建文帝怕尾大不掉,便和大臣齐泰、黄子澄商计削藩。

建文帝采取黄子澄的建议,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

——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下册1.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藩王的政策?
2.建文帝为什么采取削藩政策?结果怎样?
3.明朝初年分封藩王问题,最终是怎样解决的?
四、列举题
试列举明朝前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具体表现。

五、问答题
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1.B 2.B 3.C 4.D 5.B 6.C 7.B 8.C 9.B 10.C
二、1.应天,靖难之役2.行中书省,三司,削藩3.锦衣卫,东厂,厂卫4.北平,142l,南京
三、1.①为巩固自己的统治②对开国功臣宿将的猜疑心理③防止蒙古势力对北部边疆的骚扰
2.藩王势力的恶性膨胀,威胁到建文帝的统治。

燕王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的
统治。

3.明成祖朱棣继续推行削藩政策,最终解决藩王的割据势力。

四、1.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2.在中央废丞相,撤消中书省,权分六部分理朝政;
3.设立殿阁大学士,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4.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5.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五、1.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但科举考试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政府规定科举考试仅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人员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死板地按“八股文”作答。

2.不好。

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为中试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