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沙漠地带昼夜及地表——地下温差的全天候联合发电系统

合集下载

地震地质2020年第42卷总目次

地震地质2020年第42卷总目次

第42卷第6期地震地质Vol.42,No.6 2°20年12月SEISMOLOGY AND GEOLOGY Dec-2020地震地质2020年第42卷总目次第1期研究论文新疆巴里坤1842年和1914年2次M7%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展布及特征...............................................................................徐良鑫冉勇康梁明剑等(1)青海都兰热水-桃斯托河断裂的新发现及构造意义...........................李智敏任治坤刘金瑞等(4)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主要断裂的地震矩亏损与危险性评估.....................田镇杨志强王师迪(33)合肥盆地中郯庐断裂带西支乌云山-合肥断裂最新活动特征...............郑颖平杨晓平疏鹏等(50)宜昌砾石层石英Ti-Li心ESR年龄及其对三峡贯通时限的指示............魏传义刘春茹李长安等(65)基于ALOS PALSAR影像的莫勒切河洪积扇地貌面定量分期...............苏强任俊杰梁欧博等(79)基于GPS观测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活动性......................................陈阜超郭良迁郑智江(95)地表破裂的几何结构与同震位移的相关性......................................郝海健何宏林魏占玉(149)2008年汶川地震诱发滑坡灾害在映秀地区的演化特征...........................兰剑陈晓利(125)重庆地区地壳各向异性及其构造启示........................................高见杨宜海黄世源等(147)利用地貌形态估算西秦岭-松潘构造结及邻区的下地壳黏滞系数.............魏聪敏葛伟鹏张波(43)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和2012年九寨沟7O级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探测……孙翔宇詹艳赵凌强等(122)花岗质岩石在脆塑性转化域的变形机制...................................................党嘉祥周永胜(48)含石量和坡度变化对土石混合堆积体的动力响应及失稳的影响..........韩培锋樊晓一田述军等(212)基于海域地震资料的多次波及其鬼波的时距解释...........................支明郝重涛姚陈等(226)第2期序言...........................................................................................................张培震(I)活动地块假说理论框架的提出、发展及未来需关注的科学问题.............郑文俊王庆良袁道阳等(245)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综述........................邵志刚冯蔚王秡等(271)GNSS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划分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郝明王庆良(283)青藏地块区大地震迁移规律与未来主体活动区探讨........................袁道阳冯建刚郑文俊等(297)基于GPS观测的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现今的运动学特征...............李长军柴旭超甘卫军等(316)利用Envisat ASAR数据探讨渭河盆地断层现今的滑动速率..................陈健龙张冬丽周宇(333)基于地震活动特征的鄂尔多斯西缘现今构造变形模式的限定.............詹慧丽张冬丽何骁慧等(346)基于高精度LiDAR数据的断裂活动习性精细定量——以香山-天景山断裂景泰小红山段为例.............................唐清郑文俊石霖等(366)华山山前正断层的分段活动特征一一来自河流地貌参数的约束..........王一舟郑德文张会平等(382)阳高-天镇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滑动速率................................罗全星李传友任光雪等(399)京津地区顺义一塘沽高分辨地震折射剖面的走时成像结果及其揭示的上地壳断裂构造特征...............................................田晓峰熊伟王夫运等(414)阿尔金断裂中段南月牙山古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构造意义...............邵延秀袁道阳刘静等(435)甘肃北山南缘俄博庙断裂的新活动特征及活动速率........................张波何文贵刘炳旭等(455)青藏高原东北部龙首山晚新生代剥露历史:来自磷灰石(U-Th)/He的证据...............................................................................李佳昱郑文俊王伟涛等(472)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0地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吴微微魏娅玲龙锋等(492)1526地震地质42卷鲜水河断裂带雅拉河段晚第四纪活动性......................................梁明剑陈立春冉勇康等(513)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地震危险性的指示.......李玉江石富强张辉等(526)第3期2019年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主震及中强余震(M戸4.0)的震源机制及其应力场...............................................................................梁姗姗徐志国盛书中等(547)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确定龙滩库区地震断层面参数..................阎春恒周斌李莎等(562)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华北地块南缘地壳的精细结构........................酆少英刘保金李倩等(551)新疆天山中段的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张志斌赵晓成任林(595)由km尺度的跨断层基线测量断层近场运动与变形——川滇块体东边界2个场地的初步实验................................曹建玲张晶闻学泽等(612)利用刃VSR方法研究广州地区的场地效应及估算地震灾害特征...............宗健业孙新蕾张鹏(628)琼东北马鞍岭-雷虎岭火山区深部岩浆系统大地电磁三维探测.............孙翔宇詹艳赵国泽等(640)高阶交错网格和PML吸收边界在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波场模拟中的应用..........陈洁朱守彪(654)活动褶皱地区横向河演化与风口形成的研究进展和案例分析...............曹喜林耿豪鹏潘保田等(670)夏垫断裂荣家堡探槽揭示的断裂活动特征及未来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余中元潘华沈军等(68)青海达日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性与947年M7%地震地表破裂带再研究...............................................................................梁明剑杨耀杜方等(703)岩石加载变形过程中超声尾波与声发射变化的实验...........................杨海明陈顺云刘培洵等(015)2种基于Matlab平台的断层位移测量软件对比分析—以阿尔金断裂东段为例.................................................康文君徐锡伟于贵华等(732)—基于模板匹配的地震应急制图方法..............................................徐敬海周海军聂高众等(748)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现状与需求全国公众调查结果分析.....................董丽娜连尉平陈为涛等(762)第4期研究论文北天山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的古地震事件..................胡宗凯杨晓平杨海波等(773)北天山前陆盆地前缘西湖背斜带第四纪褶皱作用...........................王浩然陈杰李涛等(791)河套盆地第四纪晚期不整合面的时代厘定及其构造意义讨论.............白鸾羲徐锡伟罗浩等()6)郯庐断裂带新沂段地壳浅部结构和断裂活动性探测........................顾勤平许汉刚晏云翔等(825)利用面波频散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中国境内天山及邻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孔祥艳吴建平房立华等(844)用浅层人工地震方法探测唐山一河间一磁县地震构造带内的活动断裂……王继高战武刘芳晓等(26)云南通海2018年8月地震序列重定位及震源机制.............................李通郭志高星(41)利用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大兴断裂北段新近纪一第四纪的构造特征...............................................................................何付兵徐锡伟何振军等(893)郯庐断裂带南段对近地表大地电流的分异性..............................................章鑫杜学彬(909)呼图壁M4.2地震前后重力变化特征分析--------------------------------------隗寿春祝意青赵云峰等(923)重庆小南海滑坡原始地形恢复及滑坡体体积计算---------------------------周鑫周庆高帅坡等(936)p m级形貌测量系统--------种新型的断层面微观形貌测量技术.............郝海健魏占玉何宏林等(955)利用居民地建筑物数据和高分遥感影像评估地震烈度的方法初探.......郭建兴张宇翔姬建中等(968)阿尔金断裂带中段现代沉积物样品钾长石红外激发后红外释光的残留信号——对年轻古地震事件测年的指示意义...................................覃金堂陈杰李涛(981)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及其完整性分析.............................谢卓娟李山有吕悦军等(993)6期地震地质2020年第42卷总目次1527第5期研究论文鲜水河断裂带折多塘断裂西北段全新世活动的地质地貌依据.............马骏周本刚王明明等(1025)秋里塔格褶皱带东段探槽的古地震事件......................................张玲杨晓平李胜强等(1039)东天山唐巴勒-塔斯墩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黄帅堂胡伟华杨攀新等(1058)金沙江中游永胜昔格达层软沉积变形构造...................................王莅斌尹功明袁仁茂等(1072)2015年5月5日西藏米林M6.9地震对后续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李振月万永革靳志同等(1091)长江断裂带安徽段上地壳速度结构及基底特征.............................邓晓果田晓峰杨卓欣等(109)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Rayleigh波相速度与方位各向异性.............顾勤平康清清张鹏等(129)广东阳江地区的地壳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王小娜邓志辉叶秀薇等(153)横向不均匀性对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影响和地震前电阻率的变化深度..........解滔卢军(1H2)山东庙岛群岛地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反演与2017年震群的发震构造分析...............................................................................李霞陈时军张正帅等(1H8)岷县漳县强震前的跨断层短临异常及亚失稳状态特征.....................张希贾鹏刘峡等(1205)地震动的空间相关性一一以纳帕地震为例...................................陈鲲俞言祥高孟潭等(1218)蒙脱石的弹性性质实验.......................................................................张明洋杨晓松(1229)新技术应用近景摄影测量在探槽地质信息获取中的应用——以泾阳南塬庙店4#滑坡为例........................................魏勇许强董秀军等(1240)利用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监测大容量气枪震源信号.....................李孝宾宋政宏杨军等(255)第6期研究论文普通角闪石的速率依赖性及其对俯冲带慢滑移机制的启示基于三维大地电磁AR-QN反演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电性结构2013年芦山地震同震地磁变化分析刘洋何昌荣(1267)阮帅汤吉董泽义等(1282)宋成科张海洋(101)利用孔壁竖向裂缝方位数据分析沂沭断裂带的地应力场特征.............王璞王成虎用微动台阵记录联合反演场地浅层速度结构一一以唐山响卩堂台3#场地为例...............................................................................王继鑫荣棉水青藏高原东北缘老虎山断裂的断层面参数拟合及其几何意义.............刘白云尹志文珠江三角洲西缘西江断裂鹤山一磨刀门段的活动性........................卢帮华王萍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锡铁山段)的构造地貌特征与晚第四纪活动速率…姚生海盖海龙基于Sentinel-1A的新疆阿克陶MQ.7地震同震形变与滑动分布特征……温少妍单新建2019年1月1日印尼马鲁古海7O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及海啸数值模拟......徐志国王君成长岛地区小地震断层面参数拟合及应力场特征.............................崔华伟郑建常王洪等(11)符力耘等(135)袁道阳等(154)王慧颖等(170)殷翔等(185)张迎峰等(101)王宗辰等(11)张正帅等(132)参与式渭南地震情景构建:中国地震风险对策的行动研究示范苏桂武Janise Rodgers田青等(146)新技术应用四川长宁Ms6.0地震震源干涉成像定位赵博高原刘杰等(174)地貌参数方法在小尺度地貌研究中的应用一-一以北天山独山子背斜为例…周朝何宏林魏占玉等(192)基于偏度的地震热红外异常提取刘文宝孟庆岩张继超等(109)地震地质2020年第42卷总目次(125)1528地震地质42卷SEISMOLOGY AND GEOLOGY,VOL.40,2220CONTENTSResearch paper No.1Geemetric distri-utioo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rupture of two historicat eerthquakes i-the Barkol Basis, Xinjiann..............................................................XU Liann-xic,RAN Yonn-kann,LISNG Ming-jian,et al.(1) New discoverf of ResUui-Taostuo Rivet Fnuli in Dulan,Qinghai Province and itr iDplicetioos..............................................................................................................LS Zhi-min,REN Zhi-Tuu,LIS JinTui,et al.(18) Moment deficits cm the major faultr and earthquane hazark assessment in the eesteru Himalnyan syntnxis ...............................................................................................................TIAN Zhee,YANG Zhi-xiang,WANG ShiTi(33) Study oo the latest activith of Wuyunshan-Hefei Fault in Hefei Basin,the westeru branch of the Tantu fault zooe ...........................................................................................ZHENG YD ct D c,YANG Xiao-pinn,SHU Peeg ,et al.(50) Chronolovn of Yichann gravel layer basee oo quartz Ti-LiESR dating and its impUcaWons for the incision timing of the Three Gorges vallen..........................WES Chuan-pi,LIS Chuu-ru,LS Chann-An,et al.(65/ Quuntitative mappinn of the MoUqie River alluviat fan morpholooie uuitr in China based oo ALOS PALSAR data ..............................................................................................................SU Qiang,REN Juu-jic,LISNG OuTo,et al.(79) Reseerch oo activith of ZhangjianouTohai fault zone baser oo GPS onservations................................................................................................CHEN FuThav,GUO Liang-pian,ZHENG Zhi-Dng(95) The cerrelatiou between geometric feature of ce-reismie rupture and ce-seismie displacement.......................................................................................................................HAO Hai-jian,HE HongTin,WES ZhtTuClOg) Evelutiou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nee triggeren by2008M s8.()Wenchuan earthquaUe in Yingxin area N Jian,CHEN XiaoTi(145) Crustat80501x(^and its WcWuie iDpUcaWous in the Chougqing reaiou.....................................................................................................GAO Jiao,YANG Yi-Pai,HUANG Shi-pnan,et a.(147) Eshmatinn the lowec crustat viscosity of the westeru Qinling-Pougpan tectonic nohe and its anjacent are o s by u-sinn landform morpholovn.........................................................WES Coug-min,GE Wei-peen,ZHANG Bo(163) Electricat structure of the2017M$7.0JiuzOai-ou earthquaUe reoiou and the eesteru terminus of the east Kuulun Fnua…………………………………………SUN Xnnngpnu ZHAN Ynn ZHAO Lnngpqnnng e a.((182 Deforma0ou mechanism of grauUie rochs in brittle-plastie Wausi0ou zouo..................................................................................................................................DANG Jia-xiaug,ZHOU Youg-shenn(118) Study oo dynamih respouse and instaUilitu of soil-roch mixture deposit with differet stouo couWeW and slope graUientr........................................................................HAN Pei-fenn,FAN Xiao-ni,TIAN Shu-jue,et al.(212) Research ou tiDo-Xistance inWrpreta0ou of multiples and ghostr basea ou marine seismit data..........................................................................................................ZHS Minn,HAO Choun-tav,YAO Chea,et al.(226)No.2The coucepZ,review at new insightr of the active-toctouie bloch hypothesis............................................................................ZHENG Weapuu,WANG Qing-liann,YUAN Dao-ppun,et a.(245) A studp review oo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t activitu of active-toctouie bloch boundaries in mainland China.....................................................................................................SHAO Zhi-pann,FENG Wei,WANG Pean,et a.(271)6期地震地质2022年第42卷总目次1529Progress in application of GNSS to division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in continental China............................................................................................................................................HAO Ming,WANG Qina-liaaa(283) Mioration of lares earthquakes in TiOetaa block ares ant dissccssion on major active recion in the future .................................................................................YUAN Dao-yapa,FENG Jiaa-gaa-,ZHENG Wen-jua,et al.(227) Present-day Sinematicc of the O t O os bock and its scrroundin-areas from GPS onservetions................................................................................................LI Zhaasdun,CHAI Xs-ckao,GAN Wei-jun,et al.(316) Estimatinn preseni slip rate of the faults in the Weihe sraaen using Envisat ASAR data..............................................................................................................CHEN Jiaa-lonn,ZHANG Don-di,ZHOU Yu(333) Limitation of curr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moUes in the westera margin of OrOos based on seismic activity characi teristicc.......................................................................ZHAN Huidi,ZHANG Donndi,HE Xiao-hui,et al.(346) Qusatitative study of fault acUvPh baseS on hish-precision airOoroe LiSAR data:A case of Xiaohonashap Fault in Xiapesaap-Tiapjinesaap faiUt zons............................TANG Qinn,ZHENG Wen-jun,SHI Lin,et a.(366)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ashaa pienmont normat fault:Insishts from Uuviat seomorphia parametere .................................................................................WANG Yi-zOou,ZHENG De-pen,ZHANG Hui-pinn,et a.(342) The Late Quuteroaro activita features aad slip rate of the Yauesao-Tiauzhen F cu U...........................................................................................LUO Quuu-xins,LI Chuaupou,REN Guaunpue,et a.(399) Uppev crustat velocith structure and ccnstrainine fault interpretation from Shunoi-Tauesu refraction experimen-data.................................................................................TIAN XiaoPene,XIONG Wei,WANG Fupon,et a/.(414) The paleoseismic suPace rupture at south of centrat Altyo Tagh Fault aud its tectonic impUcation ......................................................................................SHAO Yau-pin,YUAN Dao-poue,LIO-dENG Jinn,et a.(435) New activita characteristics aud slip rate of the Ebomiao Fault in the southera margin of Beishau,Gause卩^-...........................................................................................ZHANG Bo,HE Wen-pu-,LIO Binn-du,et a.(455) The northwarp growth of the northeastero TiSetau Plateau in Late Cenozoic:ImpUcaPons from apatite(U-Th)/He res of Loneshou Shau...............................................LI Jis-yo,ZHENG Wen-jun,WANG Wei-tao,et al.(472) Study on source parametere of the8August2017M40Jiuzhaisou earthquaUe aud its aftershocks,northere SS ckuvu......................................................................................WU Wei-pe-,WEI Ya-lino,LONG Fen-,et a.(492) Late-Quateroarp activita of the Yalahe Fault of the Xiaushuihe fault zone,easteru margin of the TiSet Plateau ......................................................................................LIANG Mina-jiau,CHEN Li-ckua,RAN Yonh-Paua,et a.(513) Coulomb stress chauae on active faults in Sickuau-Yunaau region aud its impUcations for seismit hazarp ..........................................................................................................LI Yu-jiaua,SHI Fu-piauh,ZHANG Hui,et al.(526)No.3Focat mechauism solutions aud stress fielO of the2019Chauanma,Sichuau maiashock and its monerate-strona afteohocSs(MS工厶.。

遥远太空如何建电站

遥远太空如何建电站

遥远太空如何建电站作者:李振举赵辉胡滨来源:《科学中国人·下旬刊》2021年第12期空间太阳能电站(SPS),也称天基太阳能电站(SBSP),是指在太空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无线能量传输方式传输到地面的电力系统。

它被认为是人类开发利用空间太阳能的物理载体。

空间太阳能电站有三大优点:一是能量收集率高。

它受昼夜变化和天气影响小,可将能量稳定传输至地面,适合大规模开放利用。

二是能量利用效率高。

空间太阳能利用率可达1366瓦/平方米,是地面平均太阳光照功率的7~12倍。

三是可收集时间长。

在地球同步轨道,99%的时间内可稳定接收太阳辐射,向地面固定区域传输能量。

为了让空间太阳能电站造福人类,科学家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多种可谓“脑洞大开”的技术路线。

往事成追忆1920年,现代宇宙航行学奠基人之一的苏联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设想,可考虑使用巨型太空发电站收集太阳能。

这一想法在当时过于超前,只能成为作家创作科幻小说的素材。

1968年,在进行微波能量传输实验的基础上,彼得·格拉泽博士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正式提出“太阳能发电卫星”概念:通过将两颗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保证至少有一颗卫星被太阳照射,另一颗卫星进行能量传输。

此文详细论述了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可行性,开启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空间太阳能的新纪元。

1973年和1979年,在全球先后两次爆发能源危机的背景下,美国能源部在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支持下,开展空间太阳能电站项目研究,“1979基准系统”应运而生。

该系统由巨型太阳电池阵和发射天线组成,计划在太空部署60个发电能力为50亿瓦的电站。

这是第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工程方案概念。

1983年,日本京都大学进行了“微波-电离层非线性作用试验”,天线口径1.3米,总发射功率1250瓦。

这是全球首次在电离层进行的微波能量传输试验,从工程上验证了空间太阳能电站能量传输的可行性。

“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

“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

*通信作者资助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XDA 21000000)修改稿收到日期:2022年3月30日专刊:科技支撑“双碳”目标实现S&T Supporting Realization of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新技术综合示范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引用格式:朱汉雄, 王一, 茹加, 等. “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4): 559-566.Zhu H X, Wang Y , Ru J, et al. Thoughts on regional path of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of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y under “dualcarbon” goals.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37(4): 559-566. (in Chinese)“双碳”目标下推动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路径思考朱汉雄1 王 一1 茹 加2 曹大泉2 任晓光1 何京东2 陈海生2 蔡 睿1 刘中民1*1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 1160242 中国科学院 重大科技任务局 北京 100864摘要 在典型区域推动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能源技术(以下简称“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是中国科学院支撑“双碳”目标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

文章从“技术集成示范”和“典型区域示范”2 个特征论述了开展“双碳”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意义,并基于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已有研究布局,提出了适合中国科学院推进“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的多能融合理念及其 4 条主线,分别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和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

撒哈拉沙漠的绿色能源之梦

撒哈拉沙漠的绿色能源之梦

撒哈拉沙漠的绿色能源之梦作者:赖凌峰韩征和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2年第6期文/赖凌峰韩征和(编译)清华大学物理系应用超导研究中心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theI n s t i t u t e o f E l e c t r i c a l a n dElectronics Engineers),是全球最大的专业技术组织。

IEEE提供学报、技术通讯、会议论文集和会刊等约700余种出版物,发表的技术文献占到了全球同类文献的30%。

其中,IEEE SpectrumMagazine是该学会的旗舰刊物,向广大读者介绍新技术及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近日,笔者在IEEE SpectrumMagazine杂志(2011年10月刊)上看到一篇题为“撒哈拉沙漠的绿色能源梦日本学者计划依靠超导材料和就地生产的太阳能硅电池在撒哈拉沙漠建立一个能源乌托邦”的文章,觉得很有裨益,现编译出来与大家分享。

疯狂的梦想家东京大学的Hideomi Koinuma教授是一个梦想家,他提出了撒哈拉太阳能培育项目(S a h a r a S o l a rB r e e d e r P l a n,简称S S B,网址是http://www.ssb-foundation.c o m),以撒哈拉地区的太阳能作为全球的主要能源供应源,项目的模型见图1所示。

具体地说,是将撒哈拉沙漠的沙制造成适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高纯度硅,在阿尔及利亚建立工厂并用这些高纯硅生产太阳能电池板,在整个撒哈拉沙漠上建立起太阳能发电站,然后通过高温超导电缆往非洲、欧洲、中东地区远距离输送这一清洁能源。

K o i n u m a教授说:“这在科学上是完全可能的,但仍有技术难题需要突破,而且还需要很多的钱”。

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计划,甚至有人说这是一个“堂吉诃德”项目。

不过,Koinuma教授具有说服别人的特殊本领。

他已经成功说服了日本科学技术厅和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来共同投资SSB项目,这2家机构将持续投资5年,每年提供100万美元,同时,阿尔及利亚高等教育部也为该项目投入了一些资金。

基于沙漠地带昼夜及地表——地下温差全天候联合发电系统

基于沙漠地带昼夜及地表——地下温差全天候联合发电系统

基于沙漠地带昼夜及地表——地下温差的全天候联合发电系统作品内容简介本项目针对全球沙漠分布广、太阳能储量丰富、昼夜及地表-地下间温差均较大、且目前尚未开发利用等特点,提出了一套基于沙漠地带昼夜及地表-地下温差的全天候联合发电系统设计思路。

最终研究设计了一套包含集热模块、蓄热模块、冷凝模块、以及汽轮机与循环泵等的系统。

项目设计的日间发电系统集热装置利用沙漠地表收集热量,与地下数米处形成40ºC以上的温差,结合汽轮机与循环泵,利用卡诺循环原理在白天发电。

同时,设计的蓄热装置将部分收集到的热量储存起来,用于夜间与地下冷凝模块等配合发电。

这个部分是当白天已经不发电或发电量已经很少的情况下才开始运行,整个系统可实现沙漠地带日间地表、地下温差发电与夜间蓄热装置、地下温差发电的平衡互补功能,最终实现全天候联合互补平衡发电。

预期成果对将来大规模开发利用沙漠地带储存的太阳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和实际意义。

1研究背景及意义能源消耗的全球性增长与非洁净能源的大量使用是造成全球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环境问题的严峻现实迫使人类努力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发利用可再生绿色能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全世界沙漠面积约有33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近25%,沙漠的类型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沙漠,其中,热带和亚热带沙漠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太阳能蕴藏丰富[1]。

以我国为例,沙漠地区每年每平方米可以得到的太阳能大约是5000~6000MJ,我国40万平方公里沙漠面积上每年得到的太阳能大约折合700亿吨标准煤[2]。

目前这些储藏丰富的太阳能绝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少量则以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利用方式为主,成本高昂,限制了推广应用。

目前温差发电系统主要用在海洋能利用方面[3,4],以海洋受太阳能加热的表层海水作为高温热源,而以500~1000m深处的海水作为低温热源,用热机组成的热力循环系统依据卡诺循环原理进行发电。

火风太阳能发电对比

火风太阳能发电对比

一、目前存在的发电技术1、火力发电2、水力发电3、风力发电4、太阳能发电5、核能发电核能发电就是利用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进行可控自持链式裂变反应产生的热能进行发电的方式。

核燃料通常指可裂变核素铀233、铀235和钚239或其混合物。

核燃料在裂变反应后,发生所谓质量亏损,即反应中核燃料的一部分质量(m)转化为能量(E)。

按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E=mc2(式中c为光速),很少的质量亏损能转化为巨大能量。

据计算,一座百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消耗铀235约25吨。

而同功率的火电厂每年耗煤达6875万吨。

除核裂变发电外,为最终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热核聚变发电。

核聚变能在瞬间释放巨大能量(如氢弹),1千克氘的热值相当于4千克铀235裂变所能释放的能量。

而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核聚变反应的人工控制。

6、垃圾发电7、生物质能发电所谓生物质发电,就是利用秸秆、稻草、蔗渣、木糠等植物燃料直接燃烧或发酵成沼气后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使水蒸汽带动汽轮机发电。

目前国内最大的机组为1.5万千瓦,主要是将平原地带农民废弃的麦杆、稻草拿来燃烧发电,燃烧后的草木灰作为肥料,国家视作清洁能源,有政策补贴,但目前已运行的机组基本上亏损.......生物质发电主要是利用农业、林业和工业废弃物为原料,也可以将城市垃圾为原料,采取直接燃烧或气化的发电方式。

8、地热发电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

高温地热流体应首先应用于发电。

地热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热能在汽轮机中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所不同的是,地热发电不象火力发电那样要备有庞大的锅炉,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热能。

地热发电的过程,就是把地下热能首先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

要利用地下热能,首先需要有“载热体”把地下的热能带到地面上来。

目前能够被地热电站利用的载热体,主要是地下的天然蒸汽和热水。

按照载热体类型、温度、压力和其它特性的不同,可把地热发电的方式划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和热水型地热发电两大类。

精确制导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精确制导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精确制导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由此带动了武器装备发展的巨大飞跃。

特别是近50年来,世界武库中出现了一类崭新的装备――精确制导武器。

它的精度远非传统武器所能比拟,已成为现代局部战争中的兵器之星,而精确制导武器进行精确攻击是通过精确制导技术来实现的。

1991年1~2月的海湾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种类、数量最多,发挥的作战效能最大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具有明显的高技术特征,预示着高技术战争时代的到来。

精确制导武器与电子战的密切配合;以精确制导武器为基本火力的空袭作战;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主要压制杀伤手段的空地反装甲联合作战和纵深打击等,成为多国部队一方迅速取胜的重要因素。

从海湾战争可看出精确制导武器对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军队正在摒弃传统的战法和装备发展战略,他们斥巨资发展先进的精确制导武器,并在军事行动中依靠它来完成主要任务。

现在,精确制导武器在火力毁伤中所使用的比例已从越战时期的2~4%增加到了“联盟力量”行动期间的60~90%。

精确制导武器(特别是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使用,使作战行动的准备及实施特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精确制导武器已成为现代战场的主要打击兵器使用普通炸弹和制导炸弹的空袭效果差别很大。

例如美军出动600架次飞机投掷数千吨炸弹,损失18架飞机,仍未炸毁越南清化桥,后改用激光制导炸弹,只出动12架次飞机就将该桥摧毁。

据统计,二战期间飞机投弹的CEP为1000米,轰炸一个钢筋混凝土目标平均约需9000枚炸弹。

越战期间,飞机投弹CEP为100米,轰炸同一目标需200~300枚炸弹。

海湾战争期间,激光制导炸弹CEP为1米,只需l-2枚即可炸毁目标。

1991年1月17日凌晨美国F —117A隐身战斗机投掷的900公斤级激光制导炸弹从巴格达伊空军司令部塔楼顶部直接突入,炸毁整座大楼。

地面作战也是如此。

据统计,摧毁一个炮兵连,需要3000发常规高爆弹,或300发改型的双用常规弹药。

科学家将到沙漠利用太阳能开发“沙电”

科学家将到沙漠利用太阳能开发“沙电”

科学家将到沙漠利用太阳能开发“沙电”
佚名
【期刊名称】《电源技术》
【年(卷),期】2011(35)11
【摘要】继水电、火电、风电、核电等能源之后,科学家们再接冉厉,又在开发另一新的发电方式——“沙电”。

日本东京大学和中部大学的专家们,已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实验性地建造了一个“沙电站”,铺设的一块大型电池板面积达100平方米,发电功率10干瓦,期望利用大沙漠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沙子和充足热烈的阳光,以崭新的方式提供绿色能源。

【总页数】1页(P1333-1333)
【关键词】撒哈拉沙漠;科学家;开发;利用;太阳能;日本东京大学;绿色能源;发电方式【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614
【相关文献】
1.太阳能稠油热采技术新进展——在阿曼南部沙漠利用太阳能蒸汽进行重油开发,已成功运行一年,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天然气消耗量降低了80% [J], 张华珍;何燕青;王璐
2.韩国科学家:让机器人拥有个性感情并能繁衍后代/日本开发出微型机器人,一次移动几纳米/巴西成功研制酒精动力飞机/纳米充电电池/法国发明可兼作太阳能热水器的建筑外墙玻璃/英国利用移植胰岛细胞技术治愈-I型糖尿病患者/德科学家称已利用转基因细菌成功制造出优质蛛丝 [J],
3.沙漠生存环境的建设与沙产业开发--锡林郭勒盟沙地资源的修复及开发利用前景
[J], 李亚荣;张巨富;边丽琴
4.沙漠化防治与沙区资源开发利用 [J], 魏遐;张序强
5.沙产业(Deserticulture)——对沙漠合理开发利用的科学构想 [J], 刘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北省2024届高三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Ⅵ)地理答案

河北省2024届高三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Ⅵ)地理答案

地理参考答案及解析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D C B B B D A C A D A D C C A B 1.D ʌ解析ɔ由图和材料可知,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更复杂㊁更先进,采购成本高,实时性强,准确度高;但对于冰雹㊁雪等特殊天气,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不能实现全天候测量降水量㊂故选D㊂2.Cʌ解析ɔ山区受地形影响,降水量差别大,应该多布局雨量器;城区高楼大厦多,热岛效应㊁雨岛效应强,不应减少城区雨量器的布局密度㊂故选C㊂3.Bʌ解析ɔ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主要是测量降雨量,降雪量难以测量,而华北地区4月 10月基本没有降雪,可以用㊂故选B㊂ʌ命题意图ɔ通过雨量器的对比及适用区域㊁场景分析关系,考查降水的区域分布状况,华北地区降雪的时间区段;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及图文材料解读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而确定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的主要优势;调动山区降水量差异大的已有知识,确定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山区比平原布局密度大的结论;结合华北地区降雪的时间区段,确定翻斗式自动雨量传感器使用时间段㊂本组题主要提升综合思维㊁区域认知㊁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㊂4.Bʌ解析ɔ阴历十五前后潮差最大,四个图中乙符合㊂故选B㊂5.Bʌ解析ɔ海水退却幅度大时,海滩上遗留的海产多,赶海应该在大潮低潮时去㊂乙日6:00 7:00最合适,故选B㊂ʌ命题意图ɔ通过潮汐的日变化考查阴历日期,适宜赶海的时间段㊂学生结合图文材料解读出潮差最大的是乙日期,调动阴历初一㊁十五前后为大潮的已有知识,确定最接近阴历十五的日期是乙日期;根据常识,大潮低潮时,海滩上遗留的海产多,最适宜赶海,结合图中的时间段来选择㊂本组题主要提升综合思维㊁人地协调观㊁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㊂6.D ʌ解析ɔ材料中提到 象鼻岩由砂岩和页岩或粉砂岩构成 ,说明象鼻岩是沉积岩,所以先要形成沉积岩,之后地层上升,出露海面,再之后海浪差异化侵蚀形成拱洞,最后风化㊁侵蚀作用使拱洞扩大,形成象鼻岩㊂故选D㊂7.A ʌ解析ɔ象鼻岩断裂崩塌的主要原因是风化㊁海浪侵蚀㊁风力侵蚀㊁重力坍塌,风化㊁海浪侵蚀㊁风力侵蚀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㊂重力坍塌能量来源是重力能㊂地热能㊁生物能影响小㊂故选A㊂ʌ命题意图ɔ通过我国台湾省新北市知名景点象鼻岩的断裂崩塌,考查特殊地貌的形成过程,崩塌的能量来源㊂象鼻岩的形成过程首先要解读材料,获取有用信息,调用内㊁外力作用的原理,确定沉积岩形成后再抬升,海浪差异化侵蚀形成拱洞,最后风化㊁侵蚀作用使拱洞扩大㊂结合象鼻岩断裂崩塌的主要原因来确定能量来源㊂本组题主要提升综合思维㊁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㊂8.Cʌ解析ɔ由图可知,村庄机能在丙处下降加速,进入乡村的空心化阶段,故村庄机能临界点是丙㊂故选C㊂9.A ʌ解析ɔ人的空心化随着城市化㊁工业化进程最先显现;之后产生了耕地撂荒㊁宅基地废弃等土地空心化现象;最终资源环境衰败,生产难以维系,社会组织涣散,村庄面临存续危机;城市发展政策优惠㊁特大城市出现加速了人的空心化;生育观念改变不是主要原因㊂故选A㊂10.D ʌ解析ɔ加快乡村城镇化速度和重化工业向乡村转移都会造成乡村城镇化,不是缓解乡村空心化的措施;促进乡村教育㊁文化的发展可以使孩子留在乡村,增加普通服务业等就业岗位能够促进青年人就业,减弱向城市迁移的动力㊂故选D㊂ʌ命题意图ɔ通过乡村空心化过程的三个阶段考查村庄机能临界点,人的空心化,缓解乡村空心化的措施㊂村庄机能临界点是村庄机能加速下降,进入乡村的空心化阶段,这一阶段是乡村空心化过程的最终阶段㊂工业化加速造成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市,从事工业产业,最先导致乡村人的空心化㊂缓解乡村空心化的措施主要是吸引年轻人留在或从城市返回乡村㊂本组题主要提升综合思维㊁人地协调观㊁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㊂11.A ʌ解析ɔ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㊁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㊂德化本地高岭土质地优良,传统工艺精巧,造就了高品质的德化白瓷产品㊂与现代科技融入㊁生产总量大关系小㊂故选A㊂12.D ʌ解析ɔ现代工厂青年人占比高,传统工厂青年人占比低㊂青年人进入现代工厂,主要因为发展潜力大,工作环境好;传统工厂工作环境差,但社会声誉并不低㊂故选D㊂13.Cʌ解析ɔ德化县大多数白瓷企业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使产品附加值提高,生产要素改进㊁结构改变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提高㊁产业链升级,即产业升级㊂德化县白瓷企业基于当地丰富的优质高岭土,不能将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在行业内,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并没有将资本㊁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不属于白瓷产业转型㊂故选C㊂ʌ命题意图ɔ通过德化白瓷产业的发展考查德化白瓷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原因,传统工厂和现代工厂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白瓷企业进行了现代化改造的意义㊂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要突出其地理特色,即自然和人文方面㊂对比传统工厂和现代工厂的图片,可得出工作环境的差异,青年人进入现代工厂,主要因为发展潜力大,工作环境好㊂对白瓷企业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意义的认识,要科学区分德化产业结构优化㊁德化白瓷产业转移㊁德化白瓷产业升级㊁德化白瓷产业转型㊂本组题主要提升区域认知㊁综合思维㊁人地协调观㊁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㊂14.Cʌ解析ɔ水上簰居最早是渔民打鱼建造的,后来因为竹木生意的扩张,竹木商人沿着湘㊁资㊁沅㊁澧四大河流运送薄簰到武汉,长期的水上生活促使其水上簰居的模式得到大发展㊂故选C㊂15.A ʌ解析ɔ水上簰居会导致江水流速变缓,泥沙淤积,进而形成沙洲,在沙洲上筑堤围垸;水上簰居可能会造成江水上涨,但不会快速上涨㊂故选A㊂16.Bʌ解析ɔ水上簰居漂浮在江面上,长江洪水高涨时,水上簰居随之上涨,安全性最高;筑堤围垸㊁关厢街市有可能被淹没,不是最佳避难地㊂故选B㊂ʌ命题意图ɔ通过历史上的水上簰居考查人地关系㊂结合水上簰居的概念推测其产生的原因㊂水上簰居阻塞河道,会导致江水流速变缓,泥沙淤积㊂解读关厢街市㊁筑堤围垸㊁水上簰居的概念,可确定只有水上簰居随水上涨,安全性最高㊂本组题主要提升区域认知㊁综合思维㊁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㊂17.(12分)ʌ答案ɔ(1)水平方向:逆时针辐合;(3分)垂直方向:向下㊂(3分)(2)全球变暖造成北极增温幅度大,西风急流减弱;(2分)北上的暖气流进入极地,导致极涡减弱并分裂; (2分)冷空气更容易南下,形成寒潮㊂(2分)ʌ解析ɔ(1)根据材料中极涡的概念 绕南极或北极的高空气旋性大型环流 ,可确定北极极涡水平方向和北半球气旋相同,即逆时针辐合;逆时针辐合后因自身重力作用而下沉㊂(2)本次寒潮的形成过程是大气环流的改变造成的㊂结合右图,全球变暖造成北极增温幅度大,西风急流减弱;之后北上的暖气流进入极地,导致极涡减弱并分裂;最终造成冷空气南下,形成寒潮㊂ʌ命题意图ɔ通过2023年底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的现象,引入极涡㊁西风急流的概念,考查极涡的特征,寒潮的形成过程㊂结合极涡的概念推测极涡大气水平和垂直运动方向;根据极涡㊁西风急流的概念和不稳定的涡旋㊁弱西风急流推导寒潮的形成过程㊂本组题主要提升区域认知㊁综合思维㊁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㊂18.(20分)ʌ答案ɔ(1)水质清澈;溶氧充足;水草丰盛;含有微量盐分㊂(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2)关注天气预报;(2分)当气温达到30ħ时,及时引水增加水深;(2分)管控水草,做好防酷暑准备㊂(2分)(3)捆绑活蟹,不能爬动;(2分)放入冷藏箱保鲜保湿,降低活蟹的呼吸消耗;(2分)高速公路运输到附近机场;(2分)空运到上海㊁北京㊂(2分)ʌ解析ɔ(1)罗布湖适宜黄油蟹生长发育的水生环境从水质㊁食物㊁氧气㊁盐度等方面入手,材料中 重现水草丰腴㊁鱼翔浅底的美景 可知水质清澈,溶氧充足,水草丰盛;结合图中只有河流流入而没有流出,说明含有微量盐分㊂(2)防范气温35ħ的高温天气的措施首先要确定何时会有高温天气,要关注天气预报;根据图中罗布湖和塔里木河的关系,可推测高温天气及时引水增加水深来降温;水草可以遮阳,通过管控水草可以降温㊂冷藏保鲜保湿,使其保持基本的生理代谢;最短时间运输,需要高速公路运输到附近机场再空运(3)活蟹运输到北京㊁上海的方法方式要从结合生活常识,一般死蟹是不能吃的,首先要捆绑活蟹,之后㊂ʌ命题意图ɔ通过新疆黄油蟹养殖,考查黄油蟹生长的水生环境,蟹农防范气温35ħ的高温天气的措施,罗布湖活蟹运输到北京㊁上海的方法方式㊂根据材料 罗布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显著增强 及黄油蟹生长所需的食物㊁氧气㊁水质等方面说明罗布湖适宜黄油蟹生长发育的水生环境㊂蟹农防范气温35ħ的高温天气的措施从天气预报㊁引水增加水深,管控水草等方面做好防酷暑准备,水深增加升温变慢,结合了物理学原理㊂活蟹运输到北京㊁上海的方法方式要从生活常识出发,结合生物学常识,捆绑活蟹,冷藏保鲜保湿,高速公路运输到附近机场再空运,最大限度节省运输时间㊂本组题主要提升区域认知㊁综合思维㊁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㊂19.(20分)ʌ答案ɔ(1)夏季发电量大;(2分)夏季平均太阳度角大,且昼长时间长㊂(2分)(或冬季发电量小;夏季平均太阳度角小,且昼长时间短㊂)(2)光伏板能够阻挡阳光,降低风速,减少地表水分蒸发;(2分)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汽凝聚在光伏板上,形成露珠滋养着下方的草地;(2分)日常清洗光伏板的水会流到地表,增加土地湿度㊂(2分)(3)草长高之后,遮挡阳光,影响光伏发电;(2分)秋冬季草木枯黄,易发生火灾㊂(2分)(4)荒漠变成草原,风沙少了,动植物多了,环境变优美了;(2分)单纯的游牧业变成在电站中放牧,收入提高了;(2分)照看㊁清洗光伏板,提供更多就业岗位㊂(2分)ʌ解析ɔ(1)从天文角度分析冬季㊁夏季塔拉滩光电园区光伏发电量的差异主要是太阳度角和昼长时间的不同,夏季发电量大;夏季平均太阳度角大,且昼长时间长㊂或从冬季角度论述㊂(2)光伏板下的草能够快速生长的原因主要是光伏板及维护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光伏板通过阻挡阳光,降低风速,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光伏板夜间的冷凝作用形成露珠;日常清洗光伏板的水会流到地表,增加土地湿度㊂(3)草地对光伏发电造成不良影响从高草遮挡和枯草易发生火灾角度说明㊂(4)荒漠变成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从经济㊁环境㊁社会等方面入手㊂ʌ命题意图ɔ通过塔拉滩光电园区光伏发电,考查冬㊁夏季光照差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地和谐发展㊂从天文角度分析冬季㊁夏季塔拉滩光电园区光伏发电量的差异主要是太阳度角和昼长时间的不同㊂光伏板及维护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增加土地湿度,促进了草本植物生长㊂草地对光伏发电造成不良影响从高草遮挡和枯草易发生火灾角度说明㊂荒漠变成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从经济㊁环境㊁社会等方面入手㊂本组题主要提升区域认知㊁综合思维㊁人地协调观㊁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㊂。

临盆的太阳——致敬中国能源版图上的江汉井下测试人

临盆的太阳——致敬中国能源版图上的江汉井下测试人

005■ 严岛影 聂琼梅 朱汧临盆的太阳——致敬中国能源版图上的江汉井下测试人单平台压裂井最多、段数最多、加液量最多、加砂量最多、单机组效率最高5项施工纪录,公司全电驱压裂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一年,公司自主研发的深井超深井油气测试技术和高温高压测试完井工具助力优质高效完成元坝15井测试施工,解开世界首个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气田的神秘面纱。

这一年,公司负责完井测试和地面计量施工的西北油田重点探井,顺北803X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共完成14口超深层“千吨井”施工,助力“深地工程”获重大突破,重复压裂技术实现国产化应用。

…………这是一份普通的年度热搜,普通得令人惊讶,更令人心生敬意!从毛乌素到黄土高原 我们一路寻找“陕北压裂王”离天最近的那弯山脊应该是阴山;离阴山最近的那抹地平线应该是敕勒川;离敕勒川最近的那片沙地应该是毛乌素。

从鄂尔多斯往北到毛乌素沙地,我们在路上颠簸了近4个小时。

走“三边”,进内蒙,入山西,沿途的山峁、沙地不经意闪出一座座银灰色的罐塔。

天苍苍、野茫茫的自然荒凉承载现代的工业文明,甚至工业文明的有限符码挤走无限的西部沧桑。

从沙地到沙海,我们已经到了毛乌素的过渡带。

14年前,在去毛乌素沙漠边缘一个叫苏里格气田的路上,司机小刘在车上反复播放《蓝月亮》曲子。

歌曲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想儿子了!他自言自语。

多大?13天!出生3天后他就到了毛乌素。

想必“蓝月亮”是他的儿子吧,想必“蓝月亮”是他儿子的名字吧。

他很想抱抱13天大的儿子,要是那方向盘就是他儿子该有多好!那个小刘不知还在不在乌审旗?他那“蓝月亮”应该上初中了。

找出《蓝月亮》曲子,我听得也有几分淡淡的忧伤。

我在乌审旗的乌兰陶勒盖见到了那个叫小刘的刘劲,宽脸、浓眉、脸庞黝黑,如今他已是江汉井下测试公司陕北项目部JH -YL103酸化压裂队的副队长了。

他的“蓝月亮”明年就要参加中考了。

从司机到压裂队副队长,刘劲进步了。

他说,也只有在这样的群体里才能进步。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4.自转、公转的特点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6.昼夜长短的变化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8.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9.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的三大类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3变质岩变质作用;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碛地貌3.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3大气垂直运动地面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直接原因4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5.气压带和风带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干湿冷热,地图册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7北半球受影响的气压中心冬季一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夏季七月,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6.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反气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燥天气;7.水循环循环示意图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维持全球热量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8.常见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环境治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2.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1 环境污染:水、大气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酸雨、气候变化、土、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2 生态破坏: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湿地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4.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遥感: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资源普查:矿产、生物、水资源;环境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2.在定位导航中,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作用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城市环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规划;4.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2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人文地理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土地利用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1.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2.社会经济方面1农业基础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三、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光热、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1.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2.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典型地域:亚洲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特点: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3.混合农业主要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六、传统工业区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2.存在的问题1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2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3环境污染严重等;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七、新兴工业区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①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③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3.固体废弃物污染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1.重要性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1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2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2.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3.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1稳定的商品来源区2稳定的销售区3交通发达十、交通运输布局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4.机场建设1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2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3要避开低湿地点;4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5.公路建设1平原地区: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2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区域地理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1.区域区域划分,有无明显界限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NbS在促进中国陆地生态修复工程固碳增汇中的应用

NbS在促进中国陆地生态修复工程固碳增汇中的应用

DOI :10.12335/2096-8981.2022082101NbS 在促进中国陆地生态修复工程固碳增汇中的应用黎 明1 吴 灿2*(1.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北京 100035;2. 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8)摘要:生态修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中国生态修复在固碳增汇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然存在修复成效难以最大化、修复措施选择缺乏针对性、修复工程资金来源较为单一等问题。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理念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主要路径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然而NbS 理念在中国生态修复固碳增汇工作中依然存在系统性不强、过度工程化、资金来源单一、碳通量监测能力薄弱等问题。

为了提升我国生态修复的固碳增汇效益,本文提出将NbS 理念融入生态修复固碳增汇工作,工程设计注重生态修复工程规划设计时的系统性思维,建立多部门合作;技术体系方面构建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减少修复过程中的碳排放;监测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开展适应性管理和验收后的持续监测;资金募集方面拓宽资金保障渠道,建立相应的多元化、灵活的资金投入机制。

关键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态修复;固碳;碳汇;中国中图分类号:X32;X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8981(2022)04-0025-07黎明, 吴灿. NbS 在促进中国陆地生态修复工程固碳增汇中的应用[J]. 自然保护地,2022,2(4):25−31.LI Ming, WU Can. Application of NbS in Terrestri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to Promote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ink in China[J].Natural Protected Areas, 2022, 2(4): 25−31.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1]。

RWP_03

RWP_03

Passage 1hydrogeology is a science dealing with theproperties, distribution, and circulation of wateron the surface of the land, in the soil and under-lying rocks, and in the atmosphere.水文地质学是一种科学,处理水的特质分布和循环的的科学,这些水一般在地表地下岩石土壤中和大气中。

The hydrologic cycle, a major topic in this science, is thecomplete cycle of phenomena through whichwater passes, beginning as atmospheric watervapor, passing into liquid and solid form as pre-cipitation, thence along and into the ground(10) surface, and finally again returning to the form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by means of evap-oration and transpiration.水文地质学循环,作为主要的科学主题,是一种完整的循环现象,通过这种现象,水压——开始是大气中的水蒸气,然后形成液态和固态,成为了降雨,由此延续进入地表,最终再一次回到水蒸气的形式,通过脱水与蒸发的方式。

注:GRE考试中,这样的句子都是明显的语法错误——through which后面应该引导从句,但是本句中through which后面根本没有谓语,所以考试的时候,这样的句子只能直着翻译,不能深究其语法问题。

The term "geohydrology" is sometimeserroneously used as a synonym for "hydro-(15) geology." Geohydrology is concerned withunderground water. 而术语“地质水文学”有时被错误地当成是“水文地质学”的同义词。

“±5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沙漠地区基础试验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5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沙漠地区基础试验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5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沙漠地区基础试验研究”项目
通过验收
佚名
【期刊名称】《电力技术》
【年(卷),期】2009()8
【摘要】7月13日,由国家电网公司建设运行部牵头,中国电科院承担的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5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沙漠地区基础试验研究》顺利通过验收。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成因、历史过程和物质成分等原因存在着风积沙、黄土、冻土等区域性特殊土地基,特殊土地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工程较为复杂。

“±5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沙漠地区基础试验研究”项目为沙漠地区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方案,
【总页数】1页(P79-79)
【关键词】输电线路工程;沙漠地区;基础试验;直流;国家电网公司;输电线路杆塔;基础工程建设;科技项目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726;F426.61
【相关文献】
1.沙漠地区输电线路基础水泥固化风积沙技术的试验研究 [J], 徐玉波;李洋;李俊;付林;岳华刚;胡亚芳
2.葛上±500kV直流输电工程的验收试验及对系统功能的验证 [J], 李立涅
3.武高院输电所“德宏500kV紧凑型输电线路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J],
4.500kV输电线路可移动直流融冰装置通过验收 [J],
5.500kV输电线路可移动直流融冰装置通过验收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地利用模式比较计划(LUMIP)简评

土地利用模式比较计划(LUMIP)简评
近年来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耦合作用的科学认 知取得很大进步 贾根锁!"!" 随着人类社会对能 源和衣食住行日益增长的需求未来土地利用活动及 其影响可能 进 一 步 加 强 扩 大 华 文 剑 等!"#( 因 此理解有 关 @]@88的 问 题是 气 候 变 化 研 究 领 域 的国际 前沿 问题 第 六次 国 际 耦合 模式比较 计划
摘要$为 进 一 步 促 进 土 地 利 用 和 土 地 覆 盖 变 化 @2-&!]4B2-& @2-&!8/LB18"2-5B @]@88 以及土地管理对气候 影 响 的 理 解第 六 次 国 际 耦 合 模 式 比 较 计 划 8U67& 设 立了土地利用模式比较计划 @]U67 该计划主要包括 两个阶 段的 试验设 计第一 阶 段涉及理想的毁林情景耦合试 验 和 陆 面 模 式 模 拟 试 验旨 在 促 进 @]@88对 气 候 影 响 过程的理解并量化模式对 @]@88的 敏 感 性 第 二 阶 段 的 试 验 重 点 关 注 土 地 利 用 变 化的历史影响以及未来土地管理决策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潜力 本文概述了其科 学背景试验设计和方案参与模式情况等并简评了该计划的研究意义和特色以期读 者迅速了解其相关的研究要点和发展方向
!
#&( . +#(
32-&!,1/$!-/611E5
历史气候模拟离线试验"但灌溉面积维持 #'(" 年的水平
!
#&( . +#(
32-&!,1/$!-/MB1#
历史气候模拟离线试验"但施肥率 %面积维持 #'(" 年的水平
!
#&( . +#(

荒漠-绿洲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

荒漠-绿洲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

荒漠-绿洲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目录1. 引言1.1 背景和意义1.2 结构概述1.3 目的2. 正文2.1 荒漠生态监测技术创新2.2 绿洲修复工程技术创新2.3 监测与修复工程的协同创新3. 结论3.1 对荒漠与绿洲生态保护的意义3.2 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的总结和建议1. 引言1.1 背景和意义荒漠是指干旱地区的一种特殊生态环境,其干燥、缺水和高温的气候条件对生物生存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然而,荒漠并非是完全无法恢复的区域,其中存在着一些珍稀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

为了保护荒漠生态环境以及利用其内在价值,我们急需开展荒漠-绿洲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

绿洲则是在荒漠中形成的相对肥沃、水源丰富的地域。

绿洲拥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不仅是农业发展和居民聚居的基地,也是众多濒临灭绝动植物的栖息地。

然而,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许多绿洲正面临着退化和破坏的威胁。

因此,建立一个荒漠-绿洲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荒漠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提供有效的保护和修复策略,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

1.2 结构概述本文将重点介绍荒漠-绿洲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

首先,我们将详细介绍荒漠生态监测技术的创新发展及其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接着,我们将探讨绿洲修复工程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最后,我们将强调监测与修复工程的协同创新,并提出相关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希望申请荒漠-绿洲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基金课题的申请人提供全面而详实的指南。

通过对该课题申请过程、评估标准和项目资助等方面进行阐述,帮助申请者更好地理解申请要求和流程。

同时,本文还将总结和分享相关经验和建议,以促进该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合作。

2. 正文2.1 荒漠生态监测技术创新荒漠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典型代表,其特殊的环境条件使得荒漠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伏沙地草原区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措施

伏沙地草原区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措施

中国水土保持SWCC2020年第3期5伏沙地草原区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措施王天宇、王硕2(1.国家电网公司交流建设分公司,北京100052;2.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71)[关键词]伏沙地草原;水土保持;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摘要]伏沙地草原位于典型草原与沙地过渡地带,其表层生长植被,腐殖质富集,下层为沙母质层。

伏沙地草原表层一旦被破坏,即可形成伏沙地破口,若无有效防护,破口在风蚀、水蚀作用下向外围延伸,导致伏沙地草原迅速沙化。

以锡盟一胜利丨000 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为例,探讨榆电线路工程在伏沙地区域的水土流失特征,总结水土保持管理经验和治理措施,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0941(2020)03-0005-04锡林郭勒盟中南部地区包括锡林浩特市、正蓝旗、多伦县,广泛分布草原及沙漠地貌。

其中锡林郭勒草 原是内蒙古东部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原生态草原,是 距离北京最近的草原牧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 全屏障〜,其承担的生态功能主要为防风固沙、生物多 样性保护和水土保持。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 漠沙地之一,位于锡林郭勒草原南端,是距离北京最近 的沙地,是京津地区重要的风沙源区[3]。

在锡林郭勒草原与浑善达克沙地交错过渡地带,广泛分布着长有乔灌木的伏沙地草原。

伏沙地是指分 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砂质土壤层,由于其所处区域 水分条件较好,来源于典型草原的植物种质资源丰富,伏沙地被植被层覆盖,地表逐步积累腐殖质。

但是伏 沙地的成土结构不完整,表层土壤为腐殖质层,下层为 沙母质层,地上部分覆盖着植被。

表层腐殖质层一旦 被破坏形成破口即可导致伏沙地迅速沙化,并在风蚀、水蚀作用下向外围延伸。

伏沙地独特的土壤结构,以及位于草原和沙地过渡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因此是 指示草原生态脆弱性的典型地带,也是防止草原生态 退化的前沿阵地。

绿洲-荒漠交错带GSVAC水热传输可视化模拟系统的开发

绿洲-荒漠交错带GSVAC水热传输可视化模拟系统的开发

绿洲-荒漠交错带GSVAC水热传输可视化模拟系统的开发苏里坦;古力米热;宋郁东【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年(卷),期】2005(28)5【摘要】以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绿洲-荒漠交错带为研究对象,以可视化开发语言VisualBasic6.0作为主要开发工具,结合Access数据库,在传统SPAC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开发了绿洲-荒漠交错带水热传输可视化模拟系统。

该系统具备系统管理、数据输入、数据处理、信息查询、模型计算、地下水预测、图形绘制、结果输出等功能。

充分考虑到实时预测的实际工作要求,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力求将本项目所研制的各种预测方案集成为一个可实时业务化运行的软件系统。

通过该模拟系统可预测绿洲-荒漠交错带植被蒸腾量、地表蒸发量和植被的根系吸水速率以及土壤水热动态传输过程,为绿洲-荒漠交错带地下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数据的管理、地下水的预测和GSVAC水热传输动态的计算机模拟提供了强大的软件环境。

【总页数】5页(P681-685)【关键词】绿洲-荒漠交错带;GSVAC;水热传输;模拟【作者】苏里坦;古力米热;宋郁东【作者单位】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1.52【相关文献】1.准噶尔荒漠—绿洲交错带短命植物和荒漠灌木的光合特征 [J], 伍德彦;阴俊齐;秦璐;阿娜尔·阿扎提2.荒漠—绿洲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盐差异性研究 [J], 夏倩柔;张波3.绿洲-荒漠交错带浅层地下水埋深遥感反演——以库车县绿洲为例 [J], 李相;丁建丽;李鑫4.分析荒漠-绿洲生态交错带的开发及保育 [J], 费政军5.绿洲-荒漠交错带潜水-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水热传输模型研究 [J], 张展羽;苏里坦;张国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局气象卫星遥感积雪监测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

我局气象卫星遥感积雪监测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

我局气象卫星遥感积雪监测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
潘继鹏
【期刊名称】《沙漠与绿洲气象》
【年(卷),期】1994(000)001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潘继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7
【相关文献】
1.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研究中的应用 [J], 帕提曼·阿布都艾尼;阿依仙木古丽·阿布来提;努尔帕提曼·买买提热依木;伊力达尔江·阿不力米提
2.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在积雪监测中的应用 [J], 沙依然;王茂新
3.“基于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的新疆积雪及融雪型洪水监测研究”项目 [J],
4.北京市农业科研领域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 [J], 邓爱华
5.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研究 [J], 郭铌;杨兰芳;王涓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沙漠地带昼夜及地表——地下温差的全天候联合发电系统作品内容简介本项目针对全球沙漠分布广、太阳能储量丰富、昼夜及地表-地下间温差均较大、且目前尚未开发利用等特点,提出了一套基于沙漠地带昼夜及地表-地下温差的全天候联合发电系统设计思路。

最终研究设计了一套包含集热模块、蓄热模块、冷凝模块、以及汽轮机与循环泵等的系统。

项目设计的日间发电系统集热装置利用沙漠地表收集热量,与地下数米处形成40ºC以上的温差,结合汽轮机与循环泵,利用卡诺循环原理在白天发电。

同时,设计的蓄热装置将部分收集到的热量储存起来,用于夜间与地下冷凝模块等配合发电。

这个部分是当白天已经不发电或发电量已经很少的情况下才开始运行,整个系统可实现沙漠地带日间地表、地下温差发电与夜间蓄热装置、地下温差发电的平衡互补功能,最终实现全天候联合互补平衡发电。

预期成果对将来大规模开发利用沙漠地带储存的太阳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和实际意义。

1研究背景及意义能源消耗的全球性增长与非洁净能源的大量使用是造成全球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环境问题的严峻现实迫使人类努力寻找一条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发利用可再生绿色能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全世界沙漠面积约有33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近25%,沙漠的类型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沙漠,其中,热带和亚热带沙漠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太阳能蕴藏丰富[1]。

以我国为例,沙漠地区每年每平方米可以得到的太阳能大约是5000~6000MJ,我国40万平方公里沙漠面积上每年得到的太阳能大约折合700亿吨标准煤[2]。

目前这些储藏丰富的太阳能绝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少量则以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利用方式为主,成本高昂,限制了推广应用。

目前温差发电系统主要用在海洋能利用方面[3,4],以海洋受太阳能加热的表层海水作为高温热源,而以500~1000m深处的海水作为低温热源,用热机组成的热力循环系统依据卡诺循环原理进行发电。

从高温热源到低温热源,可获得总温差15~20ºC左右的有效能量,最终仅获得具有工程意义的11ºC温差的能量[5]。

但海上气候复杂多变,对发电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要求很高,特别是高昂的造价、较低的能量转换效率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海洋温差发电系统目前仍处于示范性阶段。

而在沙漠地带,白天地表的温度可以达到50~60ºC,地下5m深处温度却仅有10ºC左右,而夜间地表也会降到0ºC以下[6],可见,白天地表-地下温差、昼夜温差均远大于海洋温差,如果能够开发设计出优良的集热装置、蓄热装置,则实现温差发电,乃至实现产业化远较海洋温差发电容易。

针对上述分析,本项目研究了一套基于沙漠地带昼夜及地表-地下温差的全天候联合发电系统,系统利用分别布置于地表及地下的集热、冷凝模块,结合汽轮机与循环泵,利用卡诺循环原理在白天发电,并采用蓄热模块收集太阳热能,进一步储存起来,用于其与地下冷凝模块等配合,从而在夜间发电,最终实现全天候联合互补平衡发电。

本系统大规模利用基本处于废弃状态的沙漠土地以及其储存的丰富的太阳能,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设计方案2.1用于沙漠温差发电的工质研究在沙漠地带,沙漠浅层和地表以下(0-3m)存在着的温度差为20~40ºC [7],为了可以达到循环发电的效果,选择的工质的沸点应处于25~35ºC。

工质应有良好的热物理性质,与管道材料应相容且应具有热稳定性,其他包括经挤性、安全性、环境保护都要进行考虑[8]。

因为烃类是常见的太阳能制冷剂且沸点较符合本项目对工质的要求,所以在选择工质时主要对烃类的物质进行对比。

由于循环时工质的温度和压强不是很高,所以工质在高温高压下的缺点可以忽略。

通过表1发现,一氟三氯甲烷虽然对金属的腐蚀性较小且化学性质稳定,但其对坏境的危害性较大,价格较高;甲酸钾脂的价格也较高,且极易氧化,危险性较大,也不符合工质的要求;而乙醛的价格相对较为便宜,且有刺激性的气味,便于检漏,对于它的腐蚀性,可以选择耐腐蚀的管道来降低其影响。

2.2 地表-地下集热储能系统研究为提高集热器的集热效果、发电效率,本系统在集热模块上对材料进行了一些选择。

采用高导热率的材料以及在表面涂上高导热率的涂层材料。

为了有效防止接头发生泄漏,保证集热器的使用寿命,本系统对连接管也进行了选择。

根据表2发现,黑铬有较明显的优点,而且性价比优越,所以选择黑铬为吸热板的涂层材料。

表3 管材的对比表根据表3数据,发现铝的价格比铜便宜,且比重仅有铜的三分之一,项目选择铝作为管道的加工材料。

从表4可以看出,彩色铝合金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可高效安装;此外,具有高强度的铝合金螺母成本低,防腐效果好、安全可靠。

所以项目选用彩色铝合金来作为连接管。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设计了系统集热模块与冷凝模块,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在图1中,太阳光被吸热板上的黑铬涂层选择性吸收,透过透明玻璃盖板,在保温层和透明玻璃盖板之间形成温室效应,吸热板与管道中的工质进行热交换,把热量传递给工质,为了减少吸热板的能量损失及提高热传递的效率,本集热器的一大创新之处是在吸热板和透明玻璃盖板之间铺设了许多透明玻璃管,以减少自然对流引起的热损失。

在图2中,利用多弯管增加工质与地下土壤的热交换,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2.3蓄热保温系统研究本系统的第二个环节即夜晚发电部分需要高效地将白天蓄积富余的太阳能储存起来,利用一般的显热蓄热蓄热密度小,而且在取热和放热过程中材料温度变化大,效果不好,利用相变潜热蓄热效率高[9]。

选择的相变材料需满足相变温度适宜,相变潜热高,液相和固相的导热系数和导温系数高,膨胀系数小,无毒无腐蚀性等条件。

无机相变材料特别是结晶水合盐价格便宜、体积蓄热密度和熔解热大,热导率也比较大,常用于低温储热中,对于其容易过冷以及分离的缺点,可以采用加入防过冷剂和防分离剂来实现。

相变材料熔点℃熔融热kJ /kg价格元/吨防过冷剂防分离剂硫酸钠Na2SO4 ·10H20 32.4 254.00 440-480 硼砂高吸水树脂十二烷基苯图2 蓄热模块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 35.0 208.80 6000BaS,CaSO4,CaHPO4·12H2OSiO2,膨润土聚乙烯醇氯化钙Ca2Cl2 ·6H20 29.7 278.84 580CaCO3,CaSO4,Ca(OH)2聚乙烯酰胺通过表5对比分析可知,磷酸氢二钠虽然相变温度适合,但价格相比其它物质高出很多且熔融热较低,虽然氯化钙熔融热较高且价格较低,但相变温度只有29.7ºC,不适合在沙漠中应用。

综合以上比较与分析,最终选取硫酸钠作为相变材料。

硫酸钠是一种典型的无机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10],有较高的潜(254kJ/kg)和良好的导热性能,化学稳定性好,无毒,价格低廉,来源广[11]。

Na2SO4·10H20以其优越的性能,成为很具吸引力的潜热储热材料。

图3为PCM相变换热装置的区域简化图,在工质流过的管道外围紧密地缠绕Na2SO4·10H20相变材料。

白天气体工质从管道流过时,将热量传送给PCM,PCM由固体变为液体,吸收热量,工质自身变为液体,再回到管路循环。

夜晚液体工质从管道流过时,PCM将白天储存下来的热量传递给工质,PCM又由液体变为固体,放出热量,工质变为气态,再送到汽轮机进行发电,实现夜晚发电的目的,这个部分是当白天已经不发电或发电量已经很少的情况下才开始运行,真正做到白天夜晚的互补平衡发电。

从图4中可以看到PCM容器与工质管道的安放位置及管道的进出口位置。

2.4循环泵系统、汽轮机发电系统选型本部分对能够与本项目中换热工质长时间配用、相容性较好的低扬程循环泵系统、汽轮机发电12000系统进行选型设计。

从表5中可以看出JMT-10B 的效率值较低,且扬程较低;而JMT-06-4.5的扬程过高,运行时耗电量大;JMT-07-3.5的扬程、效率适中,因此应选择JMT-07-3.5型的水泵。

表6 汽轮机性能参数表由计算得知,系统的发电量约为1140KW ,B1.0-0.88/0.15型汽轮机效率低,不能满足系统的最佳工况,会造成一定能量浪费;B1.5-2.35/0.3型汽轮机功率虽然满足要求,但其转速太大,本体质量过重,不利于安装检修,同时耗能大,不宜选用;B1.5-0.88/0.15型汽轮机功率满足要求,且转速和本体质量都不是太大,适宜选用。

2.5发电系统总体配置、安装方案设计本发电系统的整体布置结构设计如图5所示,系统利用白天集热器(详见图1)所吸收的热量,将工质由液态变为气态。

一部分气态工质通过蓄热器进行热交换(详见图3和4),把大部分热量储存在蓄热器中,再经过冷凝系统(详见图2)回到工质储备箱;另一部分气态工质经过闪蒸器后流经汽轮机进行发电,工质继续经过冷凝系统流回工质储备箱。

夜间利用低功率泵把液态工质输送到蓄热器中,再与蓄热器进行热交换,把液态工质转换为气态,气态工质流经闪蒸器再与汽轮机结合进行发电,最后经冷凝系统回到工质储备箱。

1(23 理论设计计算集热器的热计算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如图1所示。

包括散热辐射在内的投入太阳能辐射为2750W s G m =;透明盖板采用厚度b=4mm 普通透明玻璃,吸热面采用铝材,其上镀有62810mg m -⨯的光谱选择性涂层黑铬,查实验资料得吸热面的平均温度C t p 90=,覆盖玻璃内表面的平均温度C t tr 50=,吸热面与覆盖玻璃的距离为cm 40=δ。

已知玻璃对太阳能的穿透比取为0.90τ=,吸热面对太阳能的吸收比0.93s α=(参见表2),吸热面自身的发射率090.0=εP (参见表2),覆盖玻璃板的发射率94.0=εtr 。

这是一个复杂的热量传递过程:太阳的投入辐射s G 到达覆盖玻璃上时,一部分穿透玻璃(取决于玻璃的穿透比τ),穿透部分抵达吸热吸热面上时,其中的s α部分被吸收,其余则反射并透过覆盖玻璃抵达外界;由于吸热面的温度高于覆盖玻璃的温度,因此这两块平行板之间有辐射传热,假设单位面积的辐射吸热为,r p q ;同时吸热面与空腔中的空气之间还有对流传热,假设换热量为,c p q 。

因此对集热器吸热面而言,单位面积记得到的热流密度cl q ,可表示为,,cl s s r p c p q G q q τα=--自然对流散热量计算:定性温度:()/2(5090)/270m tr p t t t C=+=+=空气的有关物性参数为:传热系数λ:22.9610W ()m k λ-=⨯⋅运动粘度v :6220.0210v m s -=⨯普朗特数Pr :Pr 0.694=努赛尔数Nu :3392629.81(70273)(9050)0.4Pr Pr 0.694 1.26610(20.0210)g t Gr vαδ-∆⨯+⨯-⨯==⨯=⨯⨯14910.212(Pr)0.212(1.26610)39.5Nu Gr =⨯=⨯⨯=对流传热表面传热系数:239.50.02960.4 2.92W ()Nu h m k λδ==⨯=⋅单位面积对流传热换热量:2, 2.9240116.8W c p q h t m =∆=⨯=辐射散热量的计算:单位面积辐射传热量:44,44211[()()](1)100100363323115.67[()()](1)81.7W 1001000.940.09p tr r p trpt t q c m εε=-++=⨯-+-=集热器的有效热流密度::2,0.907500.93116.881.7429.25W c l q m =⨯⨯--=集热器的效率:429.2557.23%750η==这一集热器的效率不是很低,究其原因,除了采用选择性涂层外,吸热板上覆盖一块玻璃也是重要因素,这不仅利用了温室效应,而且也减少了表面的对流散热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