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我们可以从角色的性格特点来分析。
在美国动画中,经常出现个性张扬、自信、勇敢的主角。
比如《疯狂原始人》中的格鲁,他勇敢、机智、有冒险精神。
在《冰雪奇缘》中,女主角艾莎与安娜也充满朝气、活泼、积极向上。
这些角色都展现了美国人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自信精神。
而在中国动画中,角色的性格往往更加沉稳、坚韧、内敛。
比如《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他聪明、机智,但同时也充满着睿智和智慧。
在《大鱼海棠》中,女主角青鱼勇敢、善良、坚毅。
这些角色塑造反映了中国人注重内心修养和情感的深度。
在中国文化中,含蓄与克制是被推崇的品质,这也反映在角色的性格上。
动画角色形象的塑造也反映了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在美国动画中,角色形象常常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类形象,并且对于外貌的表现更加注重。
比如在《美食总动员》中,主人公雷米就是一个外表讨喜,令人愉悦的老鼠形象。
而在中国动画中,角色形象往往更加奇特、虚幻,更关注内心世界的表现。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主角哪吒,他具有独特的外貌和神力,同时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
在价值观方面,美国动画更加注重个体主义和自由。
在多部美国动画中,主人公讲究自己的价值和梦想,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权利。
而中国动画则更注重家庭价值观和责任感。
在中国动画中,主人公通常受到家庭、社会的关怀和教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在冲突解决方式上,中美动画也存在差异。
在美国动画中,常常强调团队合作、冒险精神和个体拼搏。
比如在《超人总动员》中,全家人齐心协力,共同解决问题。
而中国动画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孝道礼仪。
在《大鱼海棠》中,青鱼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让水里的人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这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之道。
中美动画中的角色塑造确实反映了两国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他们塑造的角色形象、性格特点以及所呈现的价值观念都体现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美国动画更加偏向个体主义、自由和冒险精神,而中国动画更注重内心世界、家庭价值观以及责任感。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
从动画角色的塑造看中美价值观差异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动画作品作为重要的文化形式,在不同国家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比较中美动画角色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价值观的差异。
一、中美动画对待家庭的态度差异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至关重要。
中国动画作品中通常强调亲情和家庭观念。
比如《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他是一个有着坚定家族观念的人,他为了保护他的家族而英勇战斗。
而在美国动画作品中,家庭关系并不是主要的关注点,情节更多地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冒险。
例如迪士尼的《疯狂动物城》中的主人公朱迪,她离开家乡进入大城市成为一名警察,在人际关系中遇到了各种挑战,最终成为了一个成熟和坚强的个体。
在中国文化中,友谊被视为一种纯洁和无私的情感,值得终身珍惜。
中国动画作品中通常强调友谊和团结。
比如《熊出没》中的罗罗和穷穷是最好的朋友,在困难时刻他们总是相互帮助和支持。
而在美国动画作品中,友谊往往是一种工具,是个体成长的一部分。
例如迪士尼的《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和安娜,她们的友谊是影片中的核心,但也同时是角色个体成长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中国文化中,个人权利常常被群体利益所抑制。
中国动画作品中通常强调个体对群体的奉献和牺牲。
比如《魁拔》中的主人公魁拔,他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年轻人,为了保护家人和朋友,他甘愿付出一切。
而在美国动画作品中,个人权利常常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
例如皮克斯的《超人特攻队》中的主人公鲍勃,他是一个退休的超级英雄,为了保护个人权利而与社会及政府斗争。
在中国文化中,梦想常常被视为虚幻和不切实际的。
中国动画作品中通常强调实际和现实。
比如《五星大饭店》中的主人公某某,他是一位年过四十还在为梦想奋斗的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而在美国动画作品中,梦想被视为每个人生活的动力,它经常被描绘成一种追求和实现的过程。
例如梦工厂的《疯狂原始人》中的主人公格鲁,他是一个不断寻找更大梦想的人,最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中美两国父母教养行为分析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
中美两国父母教养行为分析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父母教养行为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
通过深入探讨这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情景喜剧,我们将揭示中美两国父母在教养子女方面的异同,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家有儿女》是一部反映中国家庭生活的电视剧,通过描绘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当代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期望。
而《成长的烦恼》则是一部描绘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情景喜剧,它反映了美国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和态度。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剧集中的父母教养行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和子女成长方面的差异和共性。
这种跨文化比较也有助于我们反思和审视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实践,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电视剧概述《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分别是中美两国极具代表性的家庭情景喜剧,它们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教养行为的差异与共性。
《家有儿女》是一部以中国都市家庭生活为背景的情景喜剧,讲述了夏东海与刘梅两个重组家庭中的父母与三个孩子之间的生活琐事和成长故事。
该剧通过生动的生活场景和幽默的对话,深入剖析了中国父母在子女教育、家庭关系处理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独特魅力。
《成长的烦恼》则是一部以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为蓝本的情景喜剧,讲述了西佛一家五口人的日常生活和成长经历。
该剧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了美国父母在子女教育、家庭沟通等方面的教养行为,反映了美国文化中重视个体独立、鼓励自由表达的家庭教育观念。
两部电视剧虽然背景和文化差异显著,但都围绕家庭教育和子女成长这一主题展开,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中美两国父母教养行为的窗口。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电视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教养行为的差异与共性,为跨文化交流和家庭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美家庭对子女兴趣意愿的教养策略浅析——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
都市家教子女的兴趣是指子女对某事、某职业喜爱关切,并花费精力和时间从事实践;意愿是指心愿、愿望。
兴趣意愿是子女成长途中常见现象之一,正确对待子女的兴趣愿望可以促进子女的健康发展。
《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中,对于子女的兴趣意愿,父母的教养策略有着截然不同的三种,一是肯定支持,二是中立陈述,三是否定反对。
肯定支持和中立陈述二者都属于接受范畴,但二者在接受的程度上有所区别。
肯定支持是指父母对于子女的兴趣意愿持支持的态度,有时还相应地给予情感支持甚至是物质支持。
例:麦克想起特技车,杰森去租了一辆特技车准备等麦克回来后教麦克骑,以满足麦克对特技车的兴趣。
(美第10集《惊险车技》)中立陈述是指父母对于子女的兴趣意愿在本意上并不十分赞成,但是在行为上无明显的反对,仅仅是就子女的兴趣意愿陈述自己的看法、或是信任子女、或是变通式地加以接受。
例:本恩一心想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这天他在浴室中淋浴长达1小时33分22秒,父亲杰森知道后对其说:“本恩,贾克斯(吉尼斯世界记录保持者)有一个潜水艇。
”本恩听后继续尝试,杰森未反对拒绝。
(美第8集《生活的涟漪》)否定反对指的是父母对于子女的兴趣意愿不赞成,并有着反对行为、语言的出现,一般表现为不相信子女的能力。
例:夏雪回家告诉大家自己要参加舞蹈比赛,并且是独舞,母亲刘梅说:“这要是集体舞你在里面掺和掺和还行,独舞,呵……”(中第73集《比赛风波》)对两部家庭情景喜剧中相关案例进行量化分析,可知中国父母对子女兴趣意愿的否定反对率高达74%,肯定支持率和中立陈述率分占21%和5%,美国家庭中中立陈述率达73%,肯定支持和否定反对分占23%和4%。
美国父母对子女兴趣意愿的肯定支持率和中立陈述率(及接受率)明显高于中国父母,这并不是因为美国子女的意愿请求都符合父母的价值认同,而是因为父母在面对子女的“不合理”兴趣意愿时有着不同的教养策略。
此外,子女的不合理意愿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合理,而是指子女的意愿不符合父母的价值认同。
中美两国父母教养行为分析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
三、中美两国父母教养行为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2、管教方式的差异:中国父母在孩子犯错时多采取温和的引导方式,而美国 父母则更倾向于明确要求孩子承担后果并予以惩罚。这种差异可能与教育观念有 关,中国父母更注重孩子的长远发展,而美国父母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 自律能力。
三、中美两国父母教养行为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文化价值观概述
文化价值观是指某一文化传统所崇尚的观念、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 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远的影响。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文化价值观概述
1、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注重集体利益,强调群体和谐,而美国则崇尚 个人自由和独立。
文化价值观概述
2、权威与平等:中国家庭教育中父母地位权威,孩子尊重并听从父母意见; 而在美国,家长与孩子间更强调平等和沟通。
2、理解教养方式
2、理解教养方式
麦克和洁妮能够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挑战,给予他们情感上的 支持和鼓励。例如,当小女儿凯特因为身材肥胖而感到自卑时,他们耐心倾听她 的烦恼,引导她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这种理解教养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 子关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鼓励教养方式
二、《成长的烦恼》中的父母教 养行为
二、《成长的烦恼》中的父母教养行为
在《成长的烦恼》中,杰森一家五口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和挑战。父亲麦克、 母亲洁妮以及他们的五个孩子各自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在这个家庭中,父母对 孩子的教养方式展现了权威、理解和鼓励的特点。
1、权威教养方式
1、权威教养方式
麦克和洁妮在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们会对孩子的行为 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期望,并确保这些规则得到遵守。例如,当大儿子本因赌博被 抓时,他们明确要求他承认错误并承担后果。这种权威教养方式有助于建立家庭 的规矩和秩序,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和责任感。
对比中英情景喜剧中合作原则的有意违反——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
夏 东海 : 明 白 。 不 胡 一 统 : 是 一 个 唱 红 脸 , 个 唱 白脸 。 就 一
严瑾 /对 比 中英 情景 喜剧 中合 作原 则 的有 意违反
为 42 , .% 约是《 家有儿女》 19倍 。《 的 . 家有儿女 》 中违反 质
语文 学刊 ・ 外语教 育教 学
2 1 第1 0 0年 期
对 比 中英 情 景喜 剧 中合作 原则 的有 意违 反
以《 家有儿女》 成长的烦恼》 和《 为例
O 严 瑾
( 中师范 大学 国 际文化交流 学院 , 华 湖北 武 汉 4 0 7 ) 309 [ 摘 要 ] 根据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以及合作原则的违反, 文章分析 了在中英情景喜剧——《 家有儿
量 准 则 的 比率 是 4 9 , 是 《 长 的 烦 恼 》 2 4倍 。 .% 约 成 的 .
( ) 家有儿女 》 成长 的烦恼》 一 《 和《 违反合作 原则之相 同
点
1 .二者都存在夸大 事实来 造成 幽默效 果而违反 质量准 则的情况。
( ) 雪 : 静 安 静 !我 也 要 宣 布 一 个通 知 !从 现 在 开 1夏 安 始 , 们都 要 叫 我 夏 导 。 你
胡 一 统 : 这 戏 导得 不 错 啊 。 你 夏 东海 : 么意 思 啊 ? 什
夏 东海 : … … 那 个 老 胡他 … … 我
[ 作者简介] 严瑾 , , 女 荆州人 , 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本科生 , 华 研究方向 : 对比语 言学。
一
9 ~ 8
文化研 宄
胡一统 : 不是什 么大戏 , 也 就是 一 出双簧 。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论文题目一、最新中美家庭教育比较论文选题参考1、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的研究2、中美家庭教育比较与启示3、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初探4、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5、跨文化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6、文化价值观视角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探析--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7、文化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和启示8、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差异9、由中西文化的比较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0、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及其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11、基于文化视角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12、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3、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14、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启示15、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比较16、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17、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18、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19、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20、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二、中美家庭教育比较论文题目大全1、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2、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3、不同文化传统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评价比较4、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5、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6、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7、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8、由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9、中美家庭教育方式比较10、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11、不同的方式相同的爱——透过阿甘和许三多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2、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3、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14、中美家庭教育观比较15、浅析中美家庭教育风格的差异16、略论中美家庭教育价值观的差异——《虎妈战歌》现象引发的价值观思考17、从《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看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18、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在电影中的折射19、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20、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三、热门中美家庭教育比较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美家庭教育观比较2、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3、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与启示4、中美家庭教育的六点比较5、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探析6、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7、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英文)8、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9、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10、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及个案研究11、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反思我国的家庭教育12、论文化差异对中美家庭教育的影响13、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14、从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15、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16、从《摩登家庭》与《家有儿女》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7、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出发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性18、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19、从《喜福会》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20、中美家庭教育风格:差异及其启示四、关于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毕业论文题目1、中美家庭教育比较2、中美家庭教育比较3、中美家庭教育比较4、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5、文化价值观视野中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6、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7、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中美家庭教育比较8、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产生的原因9、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10、跨文化视角下当代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以“虎妈”和“猫爸”的家庭教育为例11、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成因及对策12、文化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和启示13、关于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对比研究14、从文化价值观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modern family》为例15、实用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16、从《早熟》和《朱诺》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7、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8、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19、基于文化视角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20、浅谈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五、比较好写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论文题目1、浅谈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2、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差异3、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4、差异与融合——《虎妈战歌》引发的中美家庭教育观思考5、从民族性格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6、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7、中美家庭教育之比较8、中美政治社会化中家庭教育之比较9、中美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10、论中美家庭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11、中美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体现12、中美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比较性探析13、中美家庭道德教育之比较14、关于中美家庭幼儿教育的比较分析15、中美家庭道德教育比较研究16、中美家庭高等教育消费比较17、中美现代家庭道德教育比较18、中美家庭高等教育消费不平衡比较19、中美家庭品德教育比较及启示20、中美家庭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由《家有儿女》和《新成长烦恼》对比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A Contrastive Study on Family Education in America and China Reflected in Families with Children and The New Growing Pains1.IntroductionThis thesis regards The New Growing Pains and Families with Children as research objects. These two television dramas have a lot in common. They are both about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New Growing Pains Lizzie is the main character who is a fifteen year old girl. She has a nine year old brother named Matt. The New Growing Pains is a sitcom about the family life of Lizzie. Lizzie’s parents can represent a lot of American parents. Many parents and children can find themselves in this sitcom, which is a very successful sitcom in America. This is the reason why it is chosen as a research object.Families with Children is also very popular in China. In this sitcom, there is a reconstituted family: Xiao Xue, Xiao Yu, Liu Xing, and their parents. Xiao Xue is a sixteen year old girl who is good at study. However Xiao Yu and Liu Xing are naughty and not interested in study. Although this is a reconstituted family, the mother, Liu Mei and the father, Xia Donghai who care about their children’s growth and education just like all parent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Jiang Fanfan, 2008). There are two kinds of education patterns in this family. When the parents get along with Xiao Xue they would like to listen to Xiao Xue’s ideas. And Xiao Xue always has rights to choose what she wants. This is a new family education patter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one. In China most young parents would like to use this kind of education pattern. But when the parents get along with Xiao Yu and Liu Xing they always ask them to be obedient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traditionalfamily education patterns in China. These two different kinds of education patterns can represent most Chinese parents’ education patterns.2.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and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 and diverse cultures have nurtured different ways of family education, so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at of China and America (Wang Zhao, 2001).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economic form, social condition and cultural condition, family education of China and America has many differences in family relationship, education views, education patterns and education results.2.1Family RelationshipTraditional Chinese parents always pay much attention to authority and obedience. This tradition causes an un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contrast in American families, all the members live under an environment of liberty, equality and justice. So, American families have an 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2.1.1 Family Relationship in Families with ChildrenIn the past, parents meant authority in a Chinese family. Children are growing up every day, but they are little children to their parents forever. In the family, parents teach children everything which they thought is right (Zhou Jing, 2012).This tradition causes an un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It makes children absolutely obedient to parents all the way. This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But now, many parents still use this pattern to get along with children, who almost have no rights to speak, no rights to participate and no rights to make a choice in the family. In the Families with Children Liu Xing is afraid of his mother, because his mother always teaches him to obey rules. However Liu Xing is a boy who has alot of unconventional ideas, it is hard for him to obey various rules. In most cases he cannot express or say his real thought. This is not good for children’s development.Recently, many families go to another extreme relationship that the children start to be the center of the family. Parents give whatever they demand. This kind of indulgence makes another un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family stabilization is not as good as before. According to a new research the rate of divorce is up to 30%.High divorce rate will eventually hurt children and cause them to suffer from some psychological diseases (Jin Feiyan, 2011). Most of them would be rebels, or extremist, just like the situation in Families with Children, a reconstituted family; Xiao Xue cannot accept her new mother at first, so she does lots of extreme actives such as playing truant and asking one of her friend to pretend to be her boy friend to show her unhappiness. However, through time spending with her new mother, she changes her mind. When parents get along with Xiao Xue, they would like to listen to her ideas and leave space for her to do what she wants. They do not make a lot of limitations, which helps Xiao Xue turn to be a good girl again. This kind of family relationship also exists in many other Chinese families in reality, especially in some families with young parents, which is a sign of progress. Despite the ever-increasing divorce rate in Chinese society, the parents have love and leg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children, in their view, they will not change their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to their children even they get divorced. In China, the responsibility is never parted between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Jiang Fanfan, 2008).2.1.2 Family Relationship in The New Growing PainsIn America, parents pay much attention to building an equal relationship when they get along with their children. They give children individual rights and let them learn how to make a decision. So children can solve all kinds of problems alone. American parents also regard children as respecting and understanding (Huang Xiaoyong, 2009). In The New Growing Pains, when the mother asks Matt to finish his homework, he says he wants to play computer games first and promises to finish homework before he goes to sleep. His mother says “OK” instead of forcing him tofinish his homework at that moment. An equal relationship is guaranteed by respecting the decision made by the children. Based on that belief, children are encouraged to have their individual and rational ideas instead of ideas given directly by their parents, and children have rights to speak and participate in decision making at home. Parents also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allow children to choose what they want. Furthermore they let children know that no matter what choice they make, they will get parents’ full support (Eugenia Hepworth Berger, 2011).2.2Education ViewThe aims of family education are the main reason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many parents think what children should learn is designed by parents and social authorities; they only need to obey the rules. Whatever they dress or eat, they should obey their pare nts’ willingness. Their goal of education is to earn money and bring honor to their families and clansmen. However, the American is different from Chinese. In their mind, education is not the preparation for earning their living, but for enjoying life. They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children’s right of self-determination and let children decide their own affairs under social allowance and deal with every difficulty they face(Liu Aici,2002).They do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how to educate children to become well-known.2.2.1Education View in Families with ChildrenThe Chinese parents care about the reputation of their children and want to educate children to become useful persons. Chinese parents always said, study should be the priority. They hope their children could enter into a good university by good grades. Thus they play great emphasis on children’s study, and they believe that their children would have a hopeful future based on good grades and good university. In Families with Children, Xiao Xue has much more freedom than her two brothers mainly because she is good at study and can get high marks. Liu Xing likes play football after school, but his mother only allows him to play football twice a week.His mother thinks he should spend more time on study so that he can get good grades. His mother thinks good grades are important than habits. Many Chinese parents have the same ideas. At home, some children are not allowed to do any housework. Parents consider that doing housework is a waste of time; they think children must make use of every second on study. In Families with Children,there is one episode that is settin g on Mother’s day when Liu Xing, Xiao Xue and Xiao Yu want to do something for their mother, so they decide to make a meal. The problem is that their mother never let them get close to the kitchen so that they do not know how to make a meal, and instead at last, they make a mess in the kitchen.However, parental overprotection which is not rare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would result in severe consequences during grownup. Most parents forbid their children to get in touch with social people or things, they are afraid their children would do something wrong. But this would make children lose ability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 Chinese parents like to prepare everything well for children; and children just accept everything and do what parents say. Chinese parents choose children’s interests, hobby, schools and friends. So, children are not independent at all even when they grow up. When they meet problems they may first turn to others instead of solving problems by themselves.2.2.2Education View in The New Growing PainsAmerican parents always hope their children could be independent. They emphasize cultivation of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and ability of independent survival.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aim, parents would give children some tasks and ask them to finish by themselves. In American parents’ mind children must try their best to win a bright future without parents’ h elp, so they are taught to be self-reliant and independent (Sun Qiongru, 2001).T hey pay much attention to children’s self-excises. According to a survey 54% American teenagers do not have pocket money, about 68% American teenagers do part-time job for it. So most children in America have a part-time job, not because their families want them to support themselves, but want them to have the ability of self-reliance (Huang Xiaoyong, 2009).In The New Growing Pains both Lizzie and Matt have part-time jobs. Lizzie is a babysitter of herneighbor and Matt walks with the dog. During doing part-time job, they learn how to deal with different people.C hildren have rights to choose their life style freely without parents’ interference. In their eyes, parents are the persons who can give advices and experiences when they are in need, but not controllers. They can choose to accept or not to accept parents’ advices. Parents will not force them. In America, parents regard children as individuals who have independent mind and will from their birth. No one has the right to decide children’s future, even their parents or relatives (Zhao Yan, 2005). In most cases, parents cannot make choices to “help” children. F or example, Lizzie and Miranda see other students wearing bras, and they also buy their own bras. When Mrs. Maggie knows this, she goes to the store with them. However, adults the two girls feel they are and can handle this case themselves without the help of their parents, so Mrs. Maggie has to leave them no matter how eagerly she wishes to help them.3.ConclusionFrom what we have discussed above, we may see that either the Chinese family education or that of America has its own strong points and weak points; they all take root in respective traditional cultural soil.For example,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the tradition of respecting the old and loving the young through family education, which we should carry forward in the future. But on the other hand, parents control children too tightly and help them deal with everything, which leads to the lower awareness of independence and mental health. Besides, children have little sense of individual rights. The only thing they should do is to obey parents’ words, which will cause difficulties when they grow up.In America, they pay much attention to raising the abilities of independence, invention, exploration, which will be beneficial to children’s futures. When they meet difficulties, they can handle them themselves.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ir attitude of giving children freedom always errs too far in thither direction of pampering children. So this is the main reason why there are many juvenile offenders existing in America.References[1] Eugenia Hepworth Berger. Parents as Partners in Education[M]. PrenticeHall,2011[2]John, Locke. Of Civil Government Second Treatise[M]. Chicago: Henry RegneryCompany, 2009.[3] Lizza Pin.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J].Chinese culture forum: Foreign Language Exploration and Translation, 2008(8): 233-237[4] Witte.K. Carl Weter’s Education Law[M]. H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Press, 2010[5]卜镇德,中美家庭教育产生的原因[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108-109[6]黄小勇,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D].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从美剧《成长的烦恼》看美国家庭教育
从美剧《成长的烦恼》看美国家庭教育作者简介:许婷,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45700)摘要:互联网时代使得看美剧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电视剧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能很好反映与传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主流文化、思维模式、生活模式等。
美剧《成长的烦恼》以一个典型的美国特色家庭为背景,讲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点点滴滴的故事。
剧中包含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事例,是了解美国家庭教育非常好的材料。
关键词:《成长的烦恼》家庭教育个人主义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2引言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美剧也迅速在中国流行起来。
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贴近生活的各种场景、靓丽时尚的主人公以及地道纯正的英语深深的吸引着很大一部分人,看美剧也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美剧题材丰富,涉及各个领域,其中也展现了不少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状态,是很多中国人认识美国,了解美国的一个窗口,我们从中也能得到一些启示。
一、美国家庭教育观在《成长的烦恼》中的体现《成长的烦恼》原名growing pains,以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为背景,讲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点点滴滴的故事。
西弗一家是一个多子女家庭,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共同组成了这个热闹快乐的家庭。
父亲—杰森西弗(jasonseaver):一名心理医生,为支持妻子麦琪返回职场故将诊所设于家中,便于照顾子女。
母亲—麦基西弗(maggie seaver):一名报社记者,工作认真负责;为了照顾家庭和孩子离开职场15年,后返回。
长子—麦克西弗(mike seaver):10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不理想,喜欢追逐女孩,经常惹一些麻烦。
长女—卡若尔西弗(caro1 seaver):9年纪学生,好学上进,有些“书呆子”气。
次子—本恩西弗(ben seaver):9岁,3年级学生,古灵精怪,总有些奇怪的想法。
中美家庭情景喜剧中子女间抱怨及其应答的对比.
中美家庭情景喜剧中子女间抱怨及其应答的对比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言语行为,抱怨语通常指说话者对于刚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并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表示的不快或不满。
抱怨应答则是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抱怨语的反应。
抱怨语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选择恰当的抱怨策略能够维护听话者的面子,有效地完成交际。
同样地,抱怨应答的方式也影响着双方交际最终理想效果的实现。
因此,在当今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形势下,不同文化背景下抱怨语及其应答之间的对比越来越成为值得研究的对象。
本文分别从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中随机选取20集,对其中的子女间的抱怨言语行为进行分析。
研究框架综合运用了言语行为理论、抱怨语及抱怨应答的分类,以及文化因素。
笔者根据此框架分别对抱怨言语行为的结构以及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并从文化的角度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中美抱怨言语行为都由三个语义成分构成: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其结构均有多种表现形式。
造成中美家庭抱怨言语行为结构上并无显著差异的深层原因是日益增强的全球化趋势。
二、“仅仅提及冒犯行为”这一抱怨策略在中美家庭中均较为常见。
“要求改变冒犯行为”在美国家庭中应用得最为频繁,在中国家庭中,它与“解释不满”一起位列中国家庭应用频繁度的第二位。
差异显著存在于对“暗示冒犯行为”的应用。
相对于其它六种抱怨策略而言,“警告或威胁”策略在两个家庭中出现的频率相同,均为最低。
三、四种抱怨应答模式与七种抱怨实施模式并无明显对应关系。
中美子女在面对七种抱怨实施模式时,选择接受作为应答的情况无统一的趋势。
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种类时,中国子女“接受抱怨”的比例高于美国子女。
其中,中美子女对“请求改变冒犯行为“的应答有显著的差异,美国子女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抱怨”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子女。
中美子女“部分接受抱怨”以及“拒绝接受抱怨”两种应答策略的分布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但是,中国子女“部分接受抱怨行为”,在面对大多数抱怨策略时,依然多于美国子女。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家庭理财观念与投资方式
中西方家庭在理财观念上存在差异,西方 家庭更注重个人理财和投资,而中国家庭 更注重家庭理财和储蓄。
西方家庭在投资方式上更倾向于风险较 高的股票和基金等投资品种,而中国家 庭则更倾向于稳健的银行储蓄和房地产 投资。
西方家庭在消费方式上更注重个人消费和 享受,而中国家庭则更注重家庭消费和家 庭责任。
中西方家庭在理财观念和投资方式上的差 异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价值 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表达
中西方家庭价值观中,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表达存在差异。 中国家庭注重亲情和家族观念,情感表达较为含蓄。 西方家庭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开放。 这种差异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互动方式产生影响。
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在家庭情感与亲密度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都强调了家庭成员 间的紧密联系和支持。
家庭成员间的冲突与解决方式
中西方家庭中常见的冲突类型 冲突产生的原因: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等 中西方家庭解决冲突的方式:沟通、妥协、调解等 如何减少家庭冲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尊重彼此、提高文化敏感度等
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与支持度
中西方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存在差异,西方家庭更注重个人独立和隐私,而中国家庭则更强 调亲密和相互依赖。
中西方家庭成员在支持度方面也存在差异,西方家庭更注重个人成就和自主性,而中国家庭 则更强调家庭整体利益和相互支持。
家庭情感与亲密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
家庭在东西方的社会地位:东方家庭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西方则相对较为松散和 自由
家庭成员的角色与分工
中国家庭:传统 的男外女内模式, 男性主导家庭决 策,女性负责家 庭内务
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对比
喜剧元素应用的对比
喜剧元素应用的对比
一、语言的幽默性应用是情景喜剧的 首选,在有限的空间中通过对话来吸 引观众的注意力是最好的选择。
喜剧元素应用的对比
刘梅:孔子的老师是谁?
刘星:钻子,没有钻子哪来的孔子呢?
喜剧元素应用的对比
本:我讨厌这分针,我讨厌这秒针,我还讨厌你的脸!
麦克:好,我就让你讨厌个够。
人物塑造的对比
人物塑造的对比
人物塑造的对比
人物塑造的对比
故事背景的分析
《成长的烦恼》描写的是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中的故事。
《家有儿女》描写的是一个北京高收入家庭,也属于中产阶级范围。
故事背景的分析
人物塑造的对比
人物塑造的对比
2个儿子
1个女儿
人物塑造的对比
大儿子淘气
人物塑造的对比
观众笑声的搭配
《成长的烦恼》
拍摄时安排了现场的观众观看,剧中的笑声是 在现场真实的笑声。现场观众作为情景喜剧的参与者, 给剧情增加了不少气氛,还促进了演员的表演。
观众笑声的搭配
《家有儿女》
拍摄时的笑声是后期配入的音效,笑声对电视观众 的十分作用显得刻意。笑声所搭配的情境在笑点和喜剧 效果的表现上,自然度略显不足。 当台词中出现诸如“我回来了”,“出来吃饭啦”, “快去洗手”等生活对白时,也常被加上了笑声。
本:我讨厌比我大的人揍我这个小人,我讨厌疼。
喜剧元素应用的对比
二、服装,是弥补演员表演缺点的重要道具,在情景喜剧中只有当一个 人的穿着打扮和他的人物个性不相吻合的时候,观众就能体会到惊喜的 乐趣。
总结
综上,中国情结喜剧《家有儿女》和美国情景喜 剧《成长的烦恼》在不同方面各有优势。两部电视剧 都根植于各自的国情,表现各自的社会特征,把我各 自的受众心理,对社会大众的生活进行高度提炼和玉 树加工,进而运用影视手法博取观众的笑声并引发思 考,从而达到成长题材情景喜剧的快乐教育目的。 电视剧是一种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所揭示,但同时对许多生活元素 尤其是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了夸大和理想化处理。剧 情与现实生活仍然存在着差距。这种不可避免的特征 会影响成长题材情景喜剧的现实性和实践教育意义, 观众要以更为清醒的意识去认知情景喜剧中的成长。
以中美家庭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对比中西家庭教育观
以中美家庭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对比中西家庭教育观作者:朱颖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年第10期[摘要]: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微观来讲,能够反映一个家庭的教育价值观念;从宏观来讲,能够反映一个国家乃至民族教育的文化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的今天,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与西方教育思想结合,对于家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的改进意义重大。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方式;教育观中图分类号:[G40-012.9]引言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家庭喜剧《Growing Pains》(《成长的烦恼》)在美国国内摄制播出,于90年代引入中国,受到国内外众多观众的青睐。
2006年堪称中国版的《成长的烦恼——中国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在各电视台陆续播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纵观两部喜剧,我们发现两者能够取得收视长虹的傲人成绩的共同点主要有两个,其一为选题,均选用群众日益关心的家庭教育主题;其二为戏剧表现形式,均采用了明快幽默的家庭喜剧形式。
然而,两部喜剧反映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又有所不同。
一、两部家庭喜剧教育方式的异同(一)家庭德育学校教育一直以智育为主,因此实施德育的主要场所是家庭,且德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因而,中国家庭和美国家庭都重视德育。
中国家庭的德育主要包括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家庭美德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对个体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包括诚实、谦虚、勤劳、善良;养成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即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礼仪和为人处事的原则;美国家庭德育中,宗教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本的文明习惯如餐桌礼仪等除了家庭的传统,更多源于对于“上帝”的信仰。
由于美国文化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父母也注重培养子女的爱国道德情感,但并没有强烈集体主义情感,因而子女可以有选择价值观的自由。
中美家庭青少年亲子冲突与应对策略比较研究——对《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的编码分析家庭教育论文
中美家庭青少年亲子冲突与应对策略比较研究——对《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的编码分析-家庭教育论文中美家庭青少年亲子冲突与应对策略比较研究——对《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的编码分析贺舟颖1,严颢2(1.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丹阳师范学院,江苏镇江212000;2.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管委会,江苏镇江212000)摘要:以室内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的主人公为研究对象,对中美家庭中的亲子冲突的类型和青少年的处理策略进行编码分析。
研究表明:青少年与父母冲突最多的三个方面分别为学业、日常生活安排和做家务。
中国青少年在应对亲子冲突时,使用的策略主要是反抗攻击、屈服让步、解决问题、回避冲突;而美国青少年的亲子冲突应对策略则主要是反抗攻击、解决问题。
关键词:亲子冲突;应对策略;编码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4)01-0098-031亲子冲突概述青少年是在亲子冲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成长起来的。
尤其是在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快速变化发展,在青少年的认知、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理解能力以及社会关系的发展中,亲子冲突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青少年发展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1]。
因此,青少年期的亲子冲突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目前研究比较赞同的观点是,亲子冲突指的是亲子双方的不一致,包含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双方目标的不一致;二是双方都知觉到了这种不一致;三是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表现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指出,亲子冲突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
他把青少年期称为“疾风暴雨”时期,预示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充满着激烈的冲突和矛盾。
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寻求独立自主的倾向日益增强[2];另一方面,父母仍然将他们看成是未长大的孩子,害怕权力的给予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
因此,父母仍然将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
这两种倾向增加了青少年与其父母发生冲突的可能性[3]。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2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3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4 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5 试析《假如明天来临》的叙事艺术6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7 A Brief Study of Chinglish in C-E Translation8 白鲸中的自传元素9 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10 职场女性的言语行为的礼貌原则11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12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芭芭拉少校》对白分析中的应用13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14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15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16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17 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18 英语谚语中关系分句之先行词he高频使用之探析19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20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21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22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23 浅析电视媒体的品牌战略24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的文化差异25 论英语奢侈品牌的文化及其翻译26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27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句子结构的不对应性28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verbal Privacy29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30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31 浅谈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32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Recent Ten Years33 浅析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逻辑错误34 On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s35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谈汉语新词的英译36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37 概念整合对英语移就的认知解读38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39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40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41 论英文电影名翻译42 报刊英语新词的汉译43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44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45 霍桑《红字》女性主义的探析46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47 提高中学生听力的有效策略48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49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50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51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52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53 艾米丽狄金森和李清照自然诗写作风格对比分析54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抗争与命运55 解析《丽姬娅》中的哥特美学56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57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58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59 刍议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美国俚语60 《简爱》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从温和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61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62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6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Kong Yi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64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65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66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67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68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69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70 论外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71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72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73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74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75 Discussing the history of basketball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meric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76 Women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un Also Rises77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78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79 美国梦及其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80 语域理论观照下的商务合同翻译81 The Awakening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82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83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84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85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86 论《推销员之死》基于传统希腊悲剧的发展87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88 浅谈汉语政论文中“化”字的翻译89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90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91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老人与海》看虚无主义中的抗争及其发展92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93 浅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94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95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96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97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98 从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呼啸山庄》99 英语文学课外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探讨100 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101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102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103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104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105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106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107 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108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109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110 《圣诞欢歌》中斯克罗吉的性格分析111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112 苔丝女性悲剧的性格因素113 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114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15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116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17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118 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119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120 魔法世界的双重间谍——《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121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22 The Lonelines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23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bel and Fergusson in The Horse Dealer’s Daughter124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125 论《海上扁舟》中的美国自然主义126 汉语习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27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128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29 Study on the Mute and Deaf People’s Language130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131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132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133 A Masterpiece "Stolen" from the Past—Intertextuality Analysis of The Great Gatsby 134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135 语境视角下《边城》中对话翻译研究136 《紫色》中“家”的解读137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138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139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140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141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142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143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144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145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46 试论电子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147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148 浅析对信用证软条款的防范149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150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151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152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153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54 英语思维模式及其对英译汉的影响155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156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157 解析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之分离158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复仇159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160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161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162 分析年龄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63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64 中美居民不同储蓄态度对比分析165 哥特小说的魅力——《红死魔的面具》美学研究166 浅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劝导》中的体现167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168 美国总统面面观169 浅析中英恭维语170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171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172 The Analysis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173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174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175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176 On the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 Keats’s Poems17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178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17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180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一致性181 解读西方传统童话中两位典型女性形象182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183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184 对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独特女性意识的研究——以《米德尔马契》为例185 Discour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In the Skin of a Lion186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187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88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开题报告+论)189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190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191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英谚语的文化意象192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193 任务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94 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195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196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197 浅谈网络聊天中的英语缩略语198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199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200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从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论视角分析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从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论视角分析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作者:阎琪张璇来源:《文存阅刊》2020年第18期摘要:由于中美两国文化不同,家庭价值观也不同。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以《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两部经典影视作品为例,以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理论为依据,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这三方面来对其家庭价值观进行比较,以期培养和提高读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家庭价值观;《成长的烦恼》;《家有儿女》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在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成员的行为规矩、生活习惯往往影响这个家庭价值观的构成。
因中西方对家庭有着不同的定义,,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家庭价值观。
美国对家庭的定义较为广泛,他们认为只需夫妻保持着长久的联系,有正常的性生活或能生儿育女并且能完成承继,就可定为家庭。
而中国则着重必有血缘、姻缘联系和共同生活在一起,并被法律所承认的,方可定为家庭。
《成长的烦恼》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家庭为导向的情景喜剧的一部力作,成功地向中国观众展示了美国郊区一个多子女家庭的幸福生活,轻松而不回避严重问题地诠释了家庭中每个人的成长过程。
《家有儿女》几乎是中国版《成长的烦恼》,它以重组家庭为背景,主要讲述一对关心孩子成长、有新教育理念的父母,与三个血缘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又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相处融洽的有趣故事。
这两部戏剧无论在人物设置还是情节设置上都有惊人的相似性,成为比较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解读,以两部反映中美不同家庭的经典影片为例,来探寻中美两国在不同方面的家庭价值观差异。
1.中美家庭价值观及其对家庭成员的影响1.1价值观与家庭价值观价值观用于衡量对与错、丑与美的尺度,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价值观必须具有民族中心主义倾向。
价值观包含得很广,是文化的深刻体现,也是人们认识事物、分辨是非、约束自我的内在尺度。
中国人自古就有深入骨髓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的荣辱与群体紧密相连,工作时总是克制自己,重视“脸面”,感到“人言可畏”。
3中美情景喜剧幽默对白的语用学分析——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_.aspx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美情景喜剧幽默对白的语用学分析——以《家有儿女》和《成长的烦恼》为例姓名:苏莉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许菊20090501A Pragmatic Analysis of Verbal Humor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SitcomsAbstractHumor is “something causing you to smile or laugh” or “the quality of causing such amusement”. It is a popular pragmatic phenomenon because it can fulfill a lot of psychological, affective, cognitive, social or aesthetic functions. Humor has constantly been a hot topic in philosophical and linguistic fields. Among the western classical humor theories, superiority theory, relief theory and incongruity theory are the most typical ones, which interpret humor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the relative status between the humorist and the subject being laughed at, the psychological-affective function of humor, and the cause of humor creation. In China, Lin Yutang was one of pioneers in the field of humor studies. Many more recent researches have studied humor from linguistic, rhetorical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s.Sitcom (short for situation comedy) is a humorous drama based on the situation that might arise in everyday life. To make the audience laugh is one of the most essential ingredients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sitcoms. Nowadays sitcom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a mature comic literary genre and part of the staple diet of mainstream television entertainment around the world. Among the American and Chinese sitcoms, Growing Pains and Home with Kids are the most popular ones, both of which are developed in a family setting with loving parents and lovely kids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Sitcom is a relatively new literary and television genre, so its researches are relatively rare, especially those done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present study makes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into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the verbal humor present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sitcoms Home with Kids and Growing Pain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wo pragmatic theories, namely,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It is found, based on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a great sum of data, that a violation of CP and PP maxims can result in the generation of a lot of humor. Another important finding concerns the pragmatic strategies appli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verbal humors, which are discriminated along micro-macro dimension.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icro-pragmatic strategies refer to those realized at the phonetic, lexical and rhetorical levels such as variation in pitch and stress patterns, the use of rhyme, homophones or homographs, coinage or nonce words, figures of speech, etc. Macro-pragmatic strategies refer to those oriented at establishing solidarity, aggression and self-defense. Solidarity-oriented strategies are presented as sharing experience, highlighting similarities and jesting while aggression-oriented strategies presented as conflict fostering, imposition and ridiculing. Defense-oriented strategies are concretely realized in forms of confessing, coping, self-denigrating and concealing.The present thesis is concluded by pointing out the theoretical, communicative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Theoretically, the present study of sitcom humor demonstrates a great potentiality of pragmatic theories in interpreting linguistic and literary phenomena and indicates a new direction for further literary pragmatic researches. Communicatively, the fact that the audience enjoys watching sitcoms implicates that humorous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can facilitate the suc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make one more popular with others. Pedagogically, American sitcoms, which are loaded with humorous English language, cultural knowledge and social values, are the ideal material for both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ing to the EFL learners.There is no doubt the present research has some limitations. For instance, only two pragmatic theories (CP and PP) have been appli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humor occurring in the chosen sitcoms, leaving other equally or even more important theories (e.g. RT) untouched; this thesis is focused exclusively on the verbal humor in sitcoms, leaving humor in other forms unexplored, etc. These inadequacies should be taken as a reminder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of the same field.Key words: verbal humor; situation comedies; pragmatic apparatuses; pragmatic strategiesA Pragmatic Analysis of Verbal Humor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Sitcoms摘要幽默既指逗乐之事,又指逗乐之性。
论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r——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
论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r——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
为例
梁霞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年(卷),期】2017(000)0z1
【摘要】电视剧《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都讲述了日常生活中在家里发生的
各种有趣的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和美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观念的不同和方式的差别.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今后我国家长可以借
鉴西方教育理念,取长补短,让我国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页数】2页(P242-243)
【作者】梁霞
【作者单位】济南护理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美言语交际的文化对比分析——以《家有儿女》及《摩登家庭》为例 [J], 柯智;
2.从《摩登家庭》与《家有儿女》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J], 刘香丽
3.试析思维方式对中美家庭教育的不同影响——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 [J], 王杰;
4.中美家庭亲子关系的对比分析——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 [J], 周
秋璐;祁文慧
5.中美家庭情景喜剧对比研究——以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成长的烦恼》为例 [J], 安利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合作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2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3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4 浅谈进口商品商标的翻译5 试析《假如明天来临》的叙事艺术6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7 A Brief Study of Chinglish in C-E Translation8 白鲸中的自传元素9 从《儿子与情人》谈家庭失和与失衡10 职场女性的言语行为的礼貌原则11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12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芭芭拉少校》对白分析中的应用13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14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15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16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17 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18 英语谚语中关系分句之先行词he高频使用之探析19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20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21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22 象征主义手法在《白鲸》中的运用23 浅析电视媒体的品牌战略24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礼仪的文化差异25 论英语奢侈品牌的文化及其翻译26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27 从形合和意合看汉英翻译中句子结构的不对应性28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verbal Privacy29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30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31 浅谈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32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Recent Ten Years33 浅析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逻辑错误34 On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s35 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谈汉语新词的英译36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37 概念整合对英语移就的认知解读38 英汉委婉语跨文化对比研究39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40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41 论英文电影名翻译42 报刊英语新词的汉译43 《看不见的人》中的“暗与明”意象探究44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45 霍桑《红字》女性主义的探析46 论《兔子, 跑吧》中哈利的逃避主义47 提高中学生听力的有效策略48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49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50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51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52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53 艾米丽狄金森和李清照自然诗写作风格对比分析54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抗争与命运55 解析《丽姬娅》中的哥特美学56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57 浅析MSN交谈中的话语标记语58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59 刍议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美国俚语60 《简爱》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从温和的女性主义视角分析61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62 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6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Kong Yij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64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65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66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67 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68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69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70 论外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71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72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73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74 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75 Discussing the history of basketball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meric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76 Women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un Also Rises77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78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79 美国梦及其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体现80 语域理论观照下的商务合同翻译81 The Awakening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82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83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84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85 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运用对比分析86 论《推销员之死》基于传统希腊悲剧的发展87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88 浅谈汉语政论文中“化”字的翻译89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90 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调查91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老人与海》看虚无主义中的抗争及其发展92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93 浅谈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94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95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96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97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98 从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呼啸山庄》99 英语文学课外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探讨100 金融英语的规范性及翻译策略研究101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102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103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104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105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106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107 英汉语复合词结构特征比较探析108 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109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110 《圣诞欢歌》中斯克罗吉的性格分析111 论旅游指南的翻译112 苔丝女性悲剧的性格因素113 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意象114 To Obey or Rebel –A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115 《愤怒的葡萄》的生态主义分析116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17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118 论《呼啸山庄》中的叙述技巧119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120 魔法世界的双重间谍——《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121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22 The Loneliness in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123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Mabel and Fergusson in The Horse Dealer’s Daughter124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125 论《海上扁舟》中的美国自然主义126 汉语习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27 从《老人与海》中看海明威的人生哲学128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29 Study on the Mute and Deaf People’s Language130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131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132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133 A Masterpiece "Stolen" from the Past—Intertextuality Analysis of The Great Gatsby 134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135 语境视角下《边城》中对话翻译研究136 《紫色》中“家”的解读137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138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139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140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141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142 论口译中的跨文化意识143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144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145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46 试论电子商务英语的特点和翻译147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148 浅析对信用证软条款的防范149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150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151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152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153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54 英语思维模式及其对英译汉的影响155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156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157 解析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之分离158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复仇159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160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161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162 分析年龄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63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64 中美居民不同储蓄态度对比分析165 哥特小说的魅力——《红死魔的面具》美学研究166 浅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劝导》中的体现167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168 美国总统面面观169 浅析中英恭维语170 中国文化元素在功夫熊猫中的体现及其翻译171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172 The Analysis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173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174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175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176 On the Combination of Romanticism and Realism in John Keats’s Poems17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178 《呼啸山庄》和《暮色》系列的对比研究:《呼啸山庄》再次热销引发的思考17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主义分析180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一致性181 解读西方传统童话中两位典型女性形象182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183 废墟之鹰——《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形象之分析184 对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独特女性意识的研究——以《米德尔马契》为例185 Discour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In the Skin of a Lion186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187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188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开题报告+论)189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190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191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英谚语的文化意象192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193 任务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94 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195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196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197 浅谈网络聊天中的英语缩略语198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199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200 从《成长的烦恼》和《家有儿女》的对比看中西方家庭价值观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