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历史故事
关于黔北地区仡佬族盘歌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交融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历史。
每一个地域的民族文化形成与所在地域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是紧密相连的,生态环境是孕育民族文化的沃土,人文环境就是雨露和阳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说书孕育出独特的多彩民族文化。
贵州省遵义市有一个青山环绕、绿水绵延的地方,即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在唐朝隶属思州,明清时隶属思南府。
聚居务川县的少数民族有关于黔北地区仡佬族盘歌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摘 要〕每一个人都是民族发展的见证者,而以“人”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载体,形成了历史研究中基础性的口述史。
仡佬族盘歌具有时代性和生活性,内容涵盖了神话传说、生活和生产领域等。
想要对仡佬族盘歌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就需要走近仡佬族盘歌文化传承人,了解仡佬族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关键词〕黔北;仡佬族;盘歌传承人;口述史 / 徐菲菲|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17个,其中以仡佬族、苗族人口数最多,占人口总数的92%,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多年来,务川县立足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利用“仡佬之源”龙潭古镇、栗园仡佬大草原、石朝天坑、洪渡河漂流等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出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吃新节”“民族运动会”“盘歌会”等丰富多彩的仡佬族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为黔北地区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是民族发展的见证者,而“人”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载体,为历史研究留下了丰富的口述史。
仡佬族盘歌作为仡佬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当地的生活特色和时代性。
由于仡佬族盘歌的传承多以家族式口传心授的方式,其盘歌的内容也灵活多变,涵盖了神话传说、生活和生产领域等,又多以即兴演唱为主,具体内容没有相关历史文献可查,想要对仡佬族盘歌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就需要走近仡佬族盘歌文化传承人,了解仡佬族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失落的仡佬文明
失落的仡佬文明———务川仡佬族的寻根之旅“仡佬仡佬,开荒辟草”,“汉座坝,苗座丫,仡佬族座山旮旯”,这些仡佬先民们口耳相传的谚语,反映远古仡佬文明的点滴碎片。
花仡佬、水仡佬、红仡佬、土仡佬、批袍仡佬、剪头仡佬、锅圈仡佬、打牙仡佬,偶或在民间还能听到些许传闻,在浩瀚文献中还能依稀辨出仡佬族的斑驳的历史。
那些风雨飘摇的年代,在那金戈铁马的岁月,陨落了仡佬族的民族特征,消解了先民们聚居的部族,散淡而居,以巩固他们寻求生存勇气。
在历次民族纷争中,仡佬文明渐渐失落了。
于是仡佬后裔们开始了漫长的民族忍寻根之旅。
现今在务川,还有仡佬丫、仡佬寨、仡佬坝、仡佬罄、仡佬湾等地名,对于“无地无仡佬”的贵州,可以肯定是在务川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有仡佬先民居住,民族专家们认为:以仡佬命名的地方仅有其名,而无仡佬族人居住。
而曾经居住的仡佬先民到哪里去呢?据史考证,至少有下面三个去向。
一是民族战争被迫迁徙。
从仡佬族传说中推断,务川山高险峻,符合“仡佬族住山旮旯”的地理特征,古代早有仡佬先民炼汞进贡的记载。
仡佬族历史上曾被彝族、苗族、满族、汉族等征服,使得原本聚族而居的仡佬族不得不开始漫长的逃亡求生之旅,出现仡佬族在南方各地呈现点状聚村居住。
仡佬族本是弱小的民族,经历濮人、僚人、仡佬三个阶段演进。
在不断的被征服过程中,写就了仡佬族充满辛酸的历史。
仡佬部族分居各地,不断逃亡,各个支系渐次分化,弱化了民族整体特征。
在逃亡寻生过程中,各支系有不同的图腾崇拜,相传一支仡佬部族在逃亡过程中,躲藏到山洞,蜘蛛及时织网,躲过了一场劫难,这支仡佬族后来以蜘蛛为图腾崇拜。
历代的民族纷争,是导致仡佬文明陨落的主要原因。
二是民族融合。
不管是濮人、僚人、仡佬,从族聚到族散,散居到各地的仡佬先民渐渐丢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融入其它民族,先进开始讲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随汉族的人情风俗。
民族特征被逐渐消解,走向式微。
从大坪汉墓出土的文物显示,仡佬族的民族融合早在汉代就开始了,仡佬先民采砂炼汞,汉人同时已在务川这片土地上居住,仡佬文明与中原文明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汉文化消解仡佬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仡佬族文化
仡佬族文化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也是贵州的土著民族,它有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仡佬族的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
从不同角度反映仡佬族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
《开天辟地》、《洪水朝天》、《竹王传说》等神话与西南诸民族同类神话大同小异。
这些神话是原始初民对宇宙和人类社会认识的世代传袭。
的有传说中描述了仡佬族与汉族、彝族交往的故事,从中反映出仡佬族与汉族、彝族在历史上的密切关系。
有关歌颂仡佬族人民聪明智慧、勤劳勇敢,揭露统治阶级奸诈、凶残的故事亦在民间普遍流传。
诗歌仡佬族在秦汉以后,逐渐与其他民族杂居,民族民间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传入的影响,但仍保留着古老的民族特色。
并在各民族长期发展、共同创造中,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仡佬族的诗歌有古歌、苦歌、打闹歌、哭嫁歌、情歌、山歌等类型。
打闹歌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至今流传于仡佬族人民中的一种民间曲艺。
于薅苞谷草时表演。
表演通常两个人,也有多人表演的。
他们大多是由薅草主人请来的职业艺人。
其乐器有大锣、小鼓。
表演时一人敲锣,一人打鼓。
唱腔高昂激越,朴实粗犷,类似民间号子。
唱词六七十年以前用仡佬语,现已用汉语方言,质朴优美。
演唱者每唱首完一段,用锣鼓过门,一张一驰,别有风趣。
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轮唱、对唱等。
有的还在唱段与唱段之间,加上朗诵式的说白,说唱相间。
“打闹歌”的内容广泛,曲目众多,每个民间艺人大多能唱千段以上,而且曲目还在不断增多。
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五类:开场白;演唱薅草程序;歌颂古代英雄豪杰文人武士,讲述本民族的变迁发展;编讲神话、传说和创作的新故事;传播科学知识等。
此外,演唱者还可以即兴抒发自己的情感上。
按照劳动进度的快慢和质量的好坏,编唱新的歌词。
打闹歌的不少曲目,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感人,语言幽默含蓄,溶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在群众中流传甚广。
仪式歌:随民间风俗和礼仪的出现而产生,仅在特定的场合演唱,一般无伴奏。
仡佬族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目录仡佬族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 (2)摘要 (2)关键词 (2)一、概述 (3)(一)、仡佬族人与夜郎的关系。
(3)(二)、夜郎所在的地理位置。
(4)(三)、仡佬族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文学。
(5)(四)、仡佬族习俗 (6)二、结语 (7)参考文献 (8)致谢词 (8)仡佬族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文艳【摘要】:当前,贵州境内诸多民族甚至包括贵州境外一些民族都认为自己与夜郎有族属关系。
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夜郎国的族属构成比较复杂。
本文主要从仡佬族与夜郎的关系,夜郎所在的地理位置,仡佬族民间传说以及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来论述仡佬族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
【关键词】:仡佬族;夜郎国;主体民族。
【作者简介】:文艳(1985-),仡佬族,贵州省务川县人,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2005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Gelao is the country's main ethnic YelangWen Yan【Abstract】: Presently,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Guizhou many nationalities even include beyond the border Guizhou some nationalities all to think oneself is the relations with night of Lang Youzu.In the history the reason that can appear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mainly is because the night of Lang Guo race is the constitution quite to be complex.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Gelao national minority with the night of court attendant's relations,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which a night of court attendant is at, the Gelao national minority folklore as well as is different in other nationality's some manners and customs elaborates Gelao national minority is the night of Lang Guo main body nationality.【Key words】: Gelao; Yelang States; the main national。
古老的仡佬族
古老的仡佬族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聚居在贵州省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57.94万。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节庆、礼仪食俗、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
一族源迁徙仡佬族是贵州的古老民族。
与古代的“濮”、“像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商、周、西汉时期,始有“百濮”或“濮”的称谓,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称“濮”“僚”或“夷僚”。
隋、唐以后,则称“仡僚”、“葛僚”、“革僚”等,解放以后统称仡佬族。
毕节境内的仡佬族,多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因躲避灾荒或经商等原因陆续由邻县迁入。
有高、刘、陈、张、赵、余、李、龙、杨、金、王等11个姓氏。
分布在普宜、朱昌、阴底、鸭池、燕子口、龙场营等乡(镇)及毕节城区。
二、语言文字仡佬语属汉藏语系。
作词头,“把”(ba+)没有独立的单一文字。
作词尾,由于长期与其它民族交错杂居毕节境内仡佬语的特点,现在能讲本民族语言人已经很少,日常生活中均通用汉语。
三、居住环境境内仡佬族居住之地,多在边远高寒山坡地带。
住房的结构和建筑材料,大体与邻近的汉族族相仿。
住房一般分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两边为卧室和厨房。
山地以茅草土墙居多。
少数在坝区的,为木板结构的瓦房。
个别特别贫困的,住的是树条、树枝等编织成的“篱笆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仡佬族的生活条件也随着不断改善,砖墙平房代替土墙茅草的逐年多起来了。
四、饮食嗜食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
农作物以玉米为主。
也种植水稻、小麦及其它作物。
饮食以玉米为主,辅之以大米、小麦及蔬菜类。
仡佬族对糍粑特别爱好,逢年过节,走亲串戚,婚丧嫁聚以及追荐祖先等场合,都要打上糯米糍粑。
仡佬族爱饮酒,有宾客来家,必置酒盛情招待,无酒则觉得脸上不光彩。
清《大定府志文微五》“……古……传至把幕腊,男女好饮,饮必酩弗已,一卧数日方起”的记载。
少数民族仡佬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number {01} 授课人:XXX
日期:XXX
科普介绍
目录
➢ 仡佬族概述 ➢ 仡佬族的传统习俗 ➢ 仡佬族的艺术文化 ➢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 ➢ 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仡佬族概述
仡佬族的历史起源
起源传说
仡佬族起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与古代的僚、俚、骆越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 关系。他们自称为“仡僚”、“仡佬”,是西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仡佬 族民俗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一些 技艺和习俗逐渐失传,需要采取措施 加以保护。
促进仡佬族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01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仡佬族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引导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培养传承人才,建立传承机制
02
通过建立传承机制,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确保仡佬族民俗文
化后继有人。
结合旅游开发,促进传承发展
03
将仡佬族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旅游推广和传播仡
佬族民俗文化,促进其传承发展。
THANKS
02
仡佬族的传统习俗
仡佬族的婚礼习俗
提亲
由男方家族派人到女方家提亲,通常会带上一份礼物以示诚意。
订婚
在双方同意后,男方家会派人到女方家订婚,并送上一份彩礼。
结婚
在结婚前,男方家会派人到女方家担礼,包括酒、肉等物品。结婚当天,男方家会安排一队人去 女方家迎亲,女方家则会安排一队人送亲。在新郎新娘拜堂后,会有一场盛大的宴席,称为“酒
仡佬族的语言文化
语言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属于汉藏语系,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和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很多仡佬族人已改用汉语为 交流语言。
仡佬族有个传说
仡佬族有个传说千年古寨——仡佬族,有一个传说。
泰山之所以闻名,因为有盘古《泉映泉月》之所以感动每一个倾听的人,是因为有阿炳,岳飞之所以永垂不朽,又纯是因为他的一颗仁义之心,《窦娥冤》之所以印在人们心中,因为有关汉卿。
然而只是有人们心中伟大的人物还不够,还需惊人泣泪的事迹,更需要一种内在的精神作为榜样,象征的中心。
一如龙潭,这个仡佬族的发源地,在闻名了各地之后,摩托、汽车、三轮络绎不绝的奔来,如果只是单纯的为景而来,那旅途将会素然无味,诚然,龙潭这个千年古寨,乡里人藏有一个鲜不为人知的传说。
仡佬族有各传说,藏在每一个人心中,不曾被这个古寨沉浮漂移的岁月所遗忘,也不曾被这翻了新的荣华古寨所埋没在土的那层,河的那畔,山的那面。
走进“申公佑祠堂”,打开这本传奇色彩的书的第一页,触摸龙潭的历史精髓,申佑,族人心灵深处的伟人。
或是前清,或是更前的朝代,申佑的故居龙潭并不是今日这般繁荣,他自小生活贫穷,立志长大有所学识,他苦读经书,意在对家国有所建树,他又或是志存高远,但命运不济,生不逢时,在那个苦陷于战争中的国家,他满脸愁容,忧与愁交织着他的命运,他何曾想到,自己的命运就如一叶急滩上的偏舟,他又何曾想过,他是否还能被第二天凌晨的温柔的阳光抚摸……,死神的魔掌一点点向他的光明压来,在忠与孝、生与义的决择之间,他不曾后悔过。
那夜,月明得惨淡,他未寝,孤身在月下踱步,“风萧萧兮易水寒”,他似乎感觉到了自己的命运。
果然,们外一阵急促的脚步,一位衣着黄袍,披散着头发的中年男子冲闯进来,步覆艰难:“壮士,救我,我是……”,门外又是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他看见皇袍,心中已然明白了,只是心中惊,脚步声越来越近,他仿佛已经看见无数把刀光在自己的眼前晃动,自己模糊的脸庞在刀片上显得狰狞乃分。
他对凄惨的月光长叹一口气,又急促的收回双眼,他们,对换了一身外衣。
他把他藏在隐匿处,借着一个假的身份向后山奔去,同时,千军万马似的在满山追击,他耳边总是不止的喊杀声。
仡佬族
始“哭嫁”。娶亲时新郎不 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在天黑前到女家。进门前, 女方有专人主持“拦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 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 遭哄笑。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 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 轿中,表示对娘家的恋恋不舍。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 才交给男方轿夫。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 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 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 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能在本寨玩,不论贫富之家都要玩到(有孝 服人家除外),通宵达旦,尽欢而散。 十五 晚上各家要插路烛。将点燃的蜡烛,从房前 屋后一支去插到户外的路上去。据说将路照 明,以利蛇虫蚂蚁向外行走。同时要做拖草 鞋虫游戏:由一个小孩用草绳拖着一只烂草 鞋在前面走,另一个小孩用树枝在后面打, 口喊“撵草鞋虫!”。
大年初一不能叫人起床。初一早晨睡大觉俗
称“挖窖”,意为做梦挖到地下的宝藏,故 不能惊扰其发财梦。 大年除夕和大年初一,要到附近的祖坟去点 烛烧香化纸,俗称“上亮”给同祖先拜年。 大年初二日,女婿女儿要到岳父母家拜年。 俗话说:“初一的儿子,初二的女婿,初三 初四,去吃狗屁”。
正月十五“过大年”。入夜、花灯、龙灯只
年夜饭后,要封甑子,不能打开。到正月初二日早 上,家庭主妇将甑子抱到户外去打开,舀着饭向野 外抛撒,念道:“放蚊子啊!放你飞,飞远点;飞 到阴山背后去,好让这里干净点!” 除夕之夜忌串 门。半夜子时要放鞭炮开财门。有一首守岁诗念 “已闭财门莫乱敲,年年守岁到通宵,客来甜酒粑 粑煮,恭喜一声运气高。” 除夕之夜要洗脚。洗脚不能洗到膝盖以上,俗 话说:洗翻山了来年走人户撞不到嘴(碰不上吃东 西)。
仡佬族简介
一、族源商周时期,我国南方有一种被称为“濮”的古族群,因其分布辽阔,人口众多,而有“百濮”之称。
伊尹的“四方令”里即已提及:“正南:甄、邓、桂国、损子、百濮、九菌。
”武王发纣推翻商王朝统治后,于成周大会诸侯及“四夷”,西南地区的濮人曾以特产丹砂前往朝贺。
《逸周书.王会》载,“卜人以丹砂”,孑L晁注:“卜人,西南之蛮也”,“卜即濮也”。
另一种使用有肩石斧、有段石磙的古族群为“越”,他们散布在东南沿海及今广西一带,人们泛称为“百越”。
春秋战国时,广西境内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移入西南地区,与濮人杂错而居,人口渐繁,以致《华阳国志·南中志》误认为,“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
杂居于西南地区的濮人、越人生活习俗互相影响渗透的部分,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族群——“僚”(“僚”原写作“獠”,作为族称当读作“佬”)。
战国时期即有“僚”人出现。
《华阳国志.蜀志》载,保子“帝攻青衣,雄张僚焚”。
汉代的僚人已是夜郎国的主体居民。
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发展为单一民族——“仡佬”。
《六祖坛经·行由品》载慧能法师语:“汝是岭南人,又是葛僚,若为堪作佛。
”《元和郡县志》卷三十载,洛浦县“甚险固,仡僚反乱,居人皆保其土”。
宋《溪蛮丛笑》始写作“仡佬”。
南朝《水经注.温水》载,“遂雄夷濮”的夜郎承袭者于汉武帝时被杀,引起“夷僚成怨”,明确僚人是由濮人演变而成。
彝族先民与仡佬族的先民接触较早,确知濮人是仡佬族的先民,《平远州志·艺文志》载,彝族民问“依仿先朝IH~II:满三年一普夥。
普谓称仡佬,夥谓祭献”。
“普”即濮人。
彝语为谓语后置,普夥意为祭仡佬族的先祖濮人。
至今彝语仍呼仡佬为濮,呼仡佬族的发祥地北盘江为“濮吐诸衣”,意为仡佬族开凿的河流。
元《异域志.僚人》谓,“僚……有打牙者,为打牙葛僚”。
(明嘉靖)《贵州通志》谓,古称僚,一日倬佬”,确指仡佬族系从僚人中分化出来的。
濮人和僚人相继是仡佬族先民。
贵州各族共认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
关于仡佬文化资料
仡佬族文化:艰难的传承与拯救愈是民族的,愈是古老的、传统的,就愈是中国的、世界的,这个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
当一些民族资源丰富的邻省(如云南、广西等)已经被广泛的用作旅游开发时,在文化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贵州,却还一直以她神秘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外界的关注。
一曲“黄果树”,“多彩贵州风”,一如国酒茅台,贵州这坛陈年老酒,在新世纪的今天,一经时代的钥匙开启,那股清香与醇厚,沿着改革的大风,吹向全国,吹向世界。
当苗乡风情与侗寨鼓楼大歌开始大红大紫的时候,仡佬族文化却还“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个贵州最古老的民族,这个夜郎国的大王族,以她古老的传说、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民风吸引着人民的强烈兴趣,深入历史和民间,我们在感叹其文化神奇和厚重的同时,也对流失的仡佬族文化怀着深深的担忧,也许真正的走进这个仡佬族,更能让让我们了解多彩的贵州。
仡佬族:云贵高原的古老民族2006年农历7月26日。
在遵义县平正乡天星堰的一个仡佬族村子。
在中断70余年后,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仡佬族吃新节”恢复举办。
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仡佬族文化又开始被仡佬族人重视起来。
这个有着悠久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文化一度挣扎在面临着被汉族文化同化的边缘。
在笔者对众多的仡佬族走访中发现,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自己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才是他们的根,即使在其文化流失非常严重的今天,他们也没有放弃,希望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人口大约60万左右,贵州省占总人口的70%以上,大部分集中在遵义,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过去,民间直呼其为“古族”或“古老族”。
笔者在遵义的一些乡间采访时了解到,在古代,仡佬族人口众多,分布区域辽阔。
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有的移徙他地,有的改称为其他民族,有的和其他民族杂居,主要分布在贵州遵义的务川、道真以及正安、松桃、江口、六枝、水城等县市、特区内。
仡佬族竹王传说的故事
仡佬族竹王传说的故事在中国的南方,有一个美丽而神秘的民族——仡佬族。
他们以独特的文化和丰富的传说而闻名。
其中一个令人着迷的传说就是关于竹王的故事。
据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仡佬族的祖先发现了生长在深山密林中的一种特殊的竹子。
这种竹子树高且长寿,如同神灵般守护着整个山林。
他们将这种竹子称为“仡佬竹”,并视其为他们祖先的象征。
而竹子中最高大且威严的那根则被尊为“竹王”。
传说说,竹王除了高大外,还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呼风唤雨、庇佑百姓。
因此,仡佬族的人们深信竹王是自己的守护神,同时也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每当仡佬族面临困境或重大决策时,长者会带领族人来到竹王所在地祈祷,并以竹子的韧性和坚韧精神鼓舞自己。
然而,仡佬族的竹王并非轻易可以见到的。
它通常隐藏在森林深处的一个神秘地点,只有那些经过考验和获得充分授权的族人才能进入。
当一个仡佬族人达到特定的年龄和修为时,他们需要参加一场严苛的考验来获得授权。
考试内容包括对仡佬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他们对自然界和竹王的尊重。
一旦通过了考试,准格尔(即通过考试人)将长者带领下山,在一次庄严的仪式中,向竹王行礼祈祷。
长者会向竹王述说部落的决策和需要,请求神灵的庇护和指引。
传说中竹王会倾听诉说的长者,并通过自然界的种种变化来传递答案。
仡佬族人相信竹王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
他们认为竹王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难题,保护他们免受灾害和邪恶的侵害。
有时,竹王甚至会降下甘露,滋润大地和同胞们的生活。
为了表达他们对竹王的感激之情,仡佬族人会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向竹王献上美食和酒水。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仡佬族的传统信仰逐渐衰落。
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年轻一代渐渐远离竹王的神圣领地。
他们忙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对于传统信仰的重要性渐渐淡漠。
然而,仡佬族的长者仍然坚持传承下去。
他们深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希望能够让竹王传说代代相传。
他们通过故事、绘画、手工艺品等形式将竹王的故事传给年轻一代,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发扬和守护这个独特的文化遗产。
中华各民族简介——仡佬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仡佬族仡佬族概况历史: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人口:仡佬族约有人口43.8万。
分布: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经济: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类型。
仡佬族风俗图腾:信仰:仡佬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仡佬族认为万物有灵,供奉“牛王”、“神树”、“山神”、“灶王”等。
除每年逢节要祭祀外,在天灾、病痛时,还有烧香、烧纸钱敬供。
祈求消灾除病,丰收平安。
仡佬族还受佛教、道教影响,兼收并蓄,各种宗教互相渗透混杂。
礼仪:诞生礼:仡佬族非常重视婴儿的出生。
婴儿出生后,其父亲马上向外祖母家报喜。
外祖母带上将早已准备好的婴儿衣物及肉、蛋、面、油到女婿家,并确定“月米酒”的日期。
即庆贺婴儿满月的酒宴。
满月酒宴一般由外祖母家出面,邀请亲友、族人、朋友,前来喝满月酒,庆祝家中又添新成员。
找“保爷”:即为小孩找一个“保护”人。
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体弱“命薄”,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来保护,才能驱邪避鬼。
禁忌: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五,忌扫地、挑水,忌向门外倒污水,忌烹饪生食物,不骑马,不犁田,男人不事农,女不动针线。
忌妇女上栏棚睡觉;两个男人谈话时,忌妇女从中间走过;忌妇女犁田;三月三全寨祭神树日,禁忌女出门,亦不准洗衣晒衣,恐冒犯了神灵。
在农历正月过年的头几天,妇女不得步出家门。
个别地区,父母弥留之际,不许女儿靠近。
婚俗: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开始“哭嫁”。
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天黑时到女家。
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栏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轰笑。
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恋恋不舍。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
仡佬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及民间信仰摘要: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分析、访谈和田野调查可知,仡佬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仡佬民族文化是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十分浓厚的生活情趣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仡佬族民族文化历史溯源民间信仰仡佬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主要散居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后来被称为“濮”、“僚”;“仡僚”、“葛僚”、“僚”、“革老”、“老户”,“土人”,“土蛮”等。
根据国内有关专家的考证,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其特点与苗语、侗语接近,因为仡佬族人民主要聚居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与其他少数民族如苗族和侗族及汉族杂居在一起,多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
仡佬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一部分说汉文,他们的习俗如古歌等多通过口传保存下来。
1.仡佬民族体育文化的历史溯源仡佬族是一个外来民族,主要居住在偏僻的深山老林中,生活与竹子息息相关,用竹子做日常生活用品,因此,古代先民非常信奉竹子,在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
仡佬族人民多在住地开山辟土,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农闲时节,到山上砍一些竹子编织一些生活用具,如筷子,过滤米汤的筲箕,蒸饭用的蒸编等,还编织一些农具,如爬犁,达玉米用的梁盖等。
还编织一些祭祀活动的器物,如毛龙灯舞、花灯、篾鸡蛋等。
到祭日或节日时节,寨与寨或本寨之间进行耍毛龙灯舞、玩花灯、打篾鸡蛋等民间民俗文化体育活动。
到了中华民国初期,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因仡佬族聚居区条件比较恶劣,加上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人口发展速度比较慢,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仡佬族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才有了发展。
国家正式命名为仡佬族。
2.仡佬民族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仡佬民族体育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仡佬族人民主要散居高山、沟壑等比较偏僻的地方,他们对山、水、树等比较敬重。
因聚居偏僻,本民族的交往较少,在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别,大多数仡佬族人民的节日祭祀习俗均有一定的相似性。
仡佬族吃新节历史 文化 故事
仡佬族吃新节历史文化故事
仡佬族吃新节是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吃新节”。
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在秋天,当稻谷成熟时,人们从田里采摘黄熟的新谷煮饭,先祭祖,后自食。
吃新节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叨西喽的传说》,据说这个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这个传说。
在这个传说中,祖先们通过努力开荒劈草、耕种田地,最终获得了丰收。
为了纪念这个丰收的时刻,也为了感恩祖先和天地,仡佬族人设立了这个节日。
在吃新节这一天,人们会从田里采摘新熟的粮食作物、瓜果等,无论摘到谁家的,都不会受到阻拦。
采摘来的作物用来祭祀祖先,以糍粑作为供品,并用糍粑捏成谷仓、牛、犁耙等形状,连同嫩玉米、酒一起祭供祖宗。
祭祖后,人们会在田里选出最大最长的三穗稻谷和两穗小米,拿回家挂在炉灶口。
在这个时候,人们才开始吃新米或新玉米。
除了祭祀祖先和吃新米之外,仡佬族人还会在这一天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比如家家买肉打酒,杀鸡宰羊,然后全家围坐一起饮酒言欢,吃新米饭。
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丰收的庆祝,也是对家族和社区的团结和凝聚力的体现。
总的来说,仡佬族吃新节是一个充满感恩和庆祝的节日,它不仅是对祖先和天地的敬仰,也是对丰收和家族团聚的喜悦的表达。
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了仡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仡佬族历史 仡佬族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仡佬族历史仡佬族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
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
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
“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
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
近一、二百年间,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
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
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有了君长,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
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群。
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
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
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
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受尽了压迫以及剥削。
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当地的土司所统治。
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
明末开始“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统治之下。
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关于仡佬族哭嫁歌的由来作文400字
关于仡佬族哭嫁歌的由来作文400字示例文章篇一:《神奇的仡佬族哭嫁歌》你知道仡佬族的哭嫁歌吗?这可真是一种独特又奇妙的文化呢!在仡佬族的世界里,哭嫁歌就像是一首流淌着深情的诗篇。
姑娘们在出嫁前,那哭声和歌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听老人们说,仡佬族的哭嫁歌由来已久。
这就好比一颗种子,在岁月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过去呀,姑娘们要离开熟悉的家,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心里那叫一个忐忑不安!她们用哭嫁歌来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兄弟姐妹的不舍之情。
这哭嫁歌,不就像是她们内心的呐喊吗?就好像我们要离开自己最爱的玩具一样,心里满满的都是不舍。
仡佬族的姑娘们也是如此,她们用歌声来抒发这种情感。
而且,哭嫁歌也是一种传承,一代又一代的姑娘们都这样唱着,把这份深情传递下去。
你想想,那场面该有多感人啊!一群姑娘围坐在一起,哭着唱着,那声音仿佛能穿透云霄。
这难道不是仡佬族文化中最动人的一幕吗?我觉得仡佬族的哭嫁歌,不仅仅是一种歌声,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仡佬族姑娘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对过去生活的告别。
它承载着仡佬族的历史和文化,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吗?示例文章篇二:《仡佬族哭嫁歌的神秘由来》我听大人们说过好多有趣的故事,可最让我好奇的还得是仡佬族的哭嫁歌!你们知道仡佬族的哭嫁歌是怎么来的吗?据说呀,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又善良的仡佬族姑娘,她和自己心爱的小伙子情投意合,本以为能一直幸福下去。
可没想到,突然有一天,战争爆发了!心爱的小伙子不得不离开家乡去打仗,这一去,谁知道还能不能回来呢?姑娘心里那个难受呀,就好像心被挖走了一块。
在小伙子离开的那天,姑娘忍不住哭了起来,她一边哭一边唱,唱着对小伙子的思念,唱着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
这哭声和歌声里,满满的都是真情实意,周围的姐妹们听了,也跟着一起哭,一起唱。
这不就像我们舍不得好朋友离开一样吗?那种伤心和难过,真的是无法言说。
从那以后,仡佬族的姑娘们在出嫁的时候,都会唱起哭嫁歌,这不只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呀!它承载着姑娘们对娘家的不舍,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不安。
仡佬族民间故事-宝王菩萨的传说
仡佬族民间故事-宝王菩萨的传说 宝王菩萨的传说故事是仡佬族的民间故事,⼀直流传⾄今。
那么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下⾯我们就来看看仡佬族民间故事-宝王菩萨的传说吧! 宝王菩萨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群贵州务川仡佬族先民濮⼈在深⼭劈⽯恳荒,其中⼀青年发现刨出来的⽯头中闪耀着红⾊砂粒,便好奇地带回家。
⼭货商⼈来到洪渡河畔,听说这⾥出了红⽯头,找到了存放红⽯头的青年⼈,商⼈接过⽯头⼀看,认定这就是朱砂,随之仔细寻问发现红⽯头的经过,并将红⽯头全部买⾛。
“红⽯头就是朱砂,可以卖钱,是吉祥之物,好运⽓!”打这以后,开采丹砂的濮⼈就多了起来,濮⼈的⽣活从此有了改善,并且朱砂成为濮⼈最早向西周朝廷进贡的贡品,皇帝为安抚⼈⼼,加封发现朱砂的青年为“宝王”。
务川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因朱砂⽽打开,从洪渡河,经乌江,到长江。
中原⽂化也由⽔路传进务川。
濮⼈⼜学会从朱砂中提炼⽔银,名声远传。
后世⼈为纪念“宝王”,在盛产朱砂的三坑、板场、银钱沟等地相继建⽴“宝王庙”,塑“宝王菩萨”享受祭祀。
就在今天,⼤坪⼀带村民凡是打岩⼦炼⽔银都要敬“宝王菩萨”,为他点⾹燃烛,供酒⾁于案,默念⼼语,⼿指点朱砂红于额,祈求保佑。
在出过不吉利之事的砂洞还要请先⽣画符念咒,符上加盖朱砂印贴于砂洞⼝。
介绍 仡佬族散居贵州、云南、⼴西及越南等地,被后来民族如汉族等称为“仡佬”,“⽼户”,“⼟⼈”,“⼟蛮”等。
居住地降⽔丰富,⽓候温暖,适合开展农业等多种经营活动。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稻,⼭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化类型。
仡佬族有⾃⼰的语⾔,语⾳特点上接近苗语,但同源词接近壮侗语,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仡佬族与苗族长达1000多年的交流历史造成的。
仡佬语过去被认为属汉藏语系,国外也有⼈认为属于澳泰语系,⽽且从仡佬语独⽴的数词系统来看,应是澳泰语系⾥最古⽼的⽀系之⼀。
语族语⽀的归属,学术界过去⽆定论,但⽬前国内国际普遍认为属于壮侗语族,构成⼀独⽴的语⽀仡央语⽀。
仡佬族的民间故事-金角老龙王救始祖的传说
仡佬族的民间故事-⾦⾓⽼龙王救始祖的传说 ⾦⾓⽼龙王救始祖的传说是仡佬族的民间故事,在仡佬族⼀直流传下来,下⾯我们就来看看仡佬族的民间故事-⾦⾓⽼龙王救始祖的传说吧! ⾦⾓⽼龙王救始祖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仡佬族的始祖先民,居住在⼭林⾥,在⼤树上搭窝栖息,以猎狩⼩型动物为⽣。
⼀⽇,先民们在⼭林⾥寻找猎物的时候,与⼀群猛虎不期⽽遇,短暂的相峙之后,先民们开始逃跑。
他们逃到了⼭的最⾼处,虎群也追到了最⾼处,他们爬上了最⾼的树,虎群就在树下停了下来,围着⼤树,不住地咆哮,仿佛打定主意,⾮以先民们为⾷不可。
三天三夜过去了,虎群仍旧围困着先民们,眼看树上的⼈们就要坚持不住了。
这时,天空中飘来⼀朵彩云,东海的⾦⾓⽼龙王站在云端,他是受天庭调派,在此⽅布云⾏⾬的。
他搭⼿⼀看,便发现了相峙的⼈和虎。
他想,地界上⼈本来就少,让他们成了虎的⾷物,岂不可怜,让我救他们⼀救。
于是,龙王倾东海之⽔,倾泻⽽下,渐渐的,⽔漫上了⼭顶,淹没了虎群。
先民们得救了,他们⼗分感谢⾦⾓⽼龙王的救命之恩,同时,他们对洪⽔也产⽣了敬畏之情,给后⼈们留下了描述这次洪⽔的⼋字真⾔:“洪⽔朝天,淹(读an)死⽼鹰”。
后来,仡佬⼈为感族龙王的救命之恩,把他们奔⾛⼭林间,脚上必须穿着的鞋叫做“⼋块⾦龙”。
⼋块是鞋由⼋块兽⽪缝制⽽成,⾦龙是指⾦⾓⽼龙王,意在祈望仡佬⼈穿上“⼋块⾦龙”⾛在⼭野间,有⾦⾓⽼龙王的眷顾,能够平安顺利。
为了感谢他们的⼤树,⾃此以后,他们每年都要祭树,把⼭林中的⼤树作为神灵来供奉,让有灵的⼤树永祐仡佬⼈的平安。
(这个传说在贵州省务川县的长脚、蕉坝和贵州六枝的居都仡佬村⾄今仍然流传,居都村的仡佬⼈每年的三⽉还要过祭树节。
) 介绍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有关,民族语⾔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字,通⽤汉⽂。
仡佬语崇拜祖先,奉祀⽵王、蛮王⽼祖、⼭神。
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治县和⽯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岗、松桃、黔西、六枝、织⾦、⼤⽅等⼆⼗多个县市。
仡佬族历史 仡佬族的名人都有哪些
仡佬族历史仡佬族的名人都有哪些>名垂后世的仡佬族名人民族名人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民族实力的见证。
文化底蕴越是深厚的民族往往民族名人也会相对比较活跃。
在仡佬族文化中,也曾涌现出许许多的十分有名的人物,那么他们都有谁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盘点一下吧。
冯辅元贵州正安县人,乾隆四十年(1726年)生于一个宦官家庭,21时在省城书院学习,毕业后任镇宁州府知县。
他认为政府的腐败是因文化奇缺,民愚官蠢所致。
他自己出资办学,劝民读书,将大水濠的祖业田拿出来捐助当地办学,并将每年的谷物收入全部用于发展教育,为私塾办学提供了保障,使大水濠的教育事业有了逐步的发展。
聂树楷贵州务川县人。
光绪甲午科(1894年)中举。
第二年入京会试,参加“公车上书”签名。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回到贵州,在贵阳与他人倡导组织“贵州不缠足会”,从事早期妇女解放运动。
1913年担任兴义县知府时被举为贵州全省清廉六官吏之一。
1915年,改任比节县知事,后任省公署秘书。
1919年任《贵州通志》分纂。
1920年他不愿卷入政治旋涡,辞职返乡,一心着书立说,编出《聱园诗剩》两卷、《词剩》一卷、《诗种》卷。
申佑申佑(1425~1449年),字天锡,务川县火炭垭人。
其天资聪颖,有胆识,少年英雄,事迹动人。
一曰虎口救父。
传说申佑少时随父至田间,一只猛虎突然从林中窜出来,向其父扑去,欲衔走,申佑机智勇敢,持棒猛击其虎,虎被击痛而放口惊逃,其父幸免一死。
二曰冒死救师。
申佑中庚申举人后进京入太学肄业。
在就读期间,祭酒李时勉,因谏政事遭奸臣王振谗言陷害入狱,带枷示众于国子监门。
申佑义愤填膺,倡议六馆诸生,上疏以拯师难。
六馆诸生虽同性老师爱冤,但畏惧王振势大,怕遭株连,惟申佑与石大用槌鼓称冤,伏阙不起,愿以身代师死。
明英宗深受感动,特赦李时勉,让其官还在职。
申佑拯救师难的义举,蜚声于京师。
龚来发龚来发(1862-1995年),荣获“中国长寿之王”的称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仡佬族历史故事
仡佬族是中国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居住在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省份。
他们有
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下面我们来讲讲仡佬族的历史故事。
传说仡佬族先民是水神的后代,曾经生活在一个没有阳光的世界里。
后来,水神鲤鱼
带着他们穿过九九八十一道波涛,来到了阳光照耀的世界。
仡佬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民间故事叫做《白布幸福》,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姑娘与一
个农夫的爱情故事。
姑娘很爱农夫,但家里却订了别人的婚约,她不得已同意婚约。
农夫
伤心欲绝,决定离开家乡。
姑娘送农夫到山腰,为他拆下自己身上的白布,包着他的行李,说:“带上我的幸福走吧。
”农夫感动落泪,带上白布飘然而去。
后来,农夫在外面走走,经历了很多困难,终于成了富翁。
他回到家乡,把财富与幸福都带给了那个已经成为别人
妻子的姑娘。
故事传颂至今,成为仡佬族民间文化的珍贵瑰宝。
仡佬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
他们的舞蹈通常表现出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场景和
节日庆典的喜庆气氛。
例如,春节期间,仡佬族男女青年会手牵手组成长蛇舞,在山区里
欢快地跳舞,表达出人们对生命、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另外,仡佬族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如織布、绣花、编竹器等。
在这些手工艺
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蓝印花布”,这是一种用天然植物染色、印制而成的布料,具
有浓郁、深沉的民族风情。
每一张蓝印花布都是手工打造的,蕴含着仡佬族人的热情和勤劳。
仡佬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礼习俗,叫做“捉对”。
新娘在前往婚礼现场的途中,要
被众多未婚男女拦截,起初新娘会拒绝他们的追求,但随着新娘相处的时间,她最终会挑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等待多年的男子。
当新娘和这个男子自愿定情后,两个人就可以正式举
行婚礼了。
仡佬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承,独特而宝贵,寓意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多元、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