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充满活力的探究性实验课,教学密度较大,要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发挥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如何鉴定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呢?课堂上在馒头上滴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
2.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咀嚼一小块馒头,体验其中的变化,学生都感觉到有一丝丝的甜味。
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
“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如何鉴定呢?课堂上在咀嚼过变甜的馒头上滴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淀粉发生了改变。
3.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测,那你认为馒头的变甜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学生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
上述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的过程。
我们要验证作出推测是否正确,必须要做——实验。
(学生齐声回答)二、让学生设计分组实验方案,在探究中成长1.设计实验方案,将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设计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馒头变化的影响的对照实验,并把实验步骤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示出来。
2.三大组学生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引导学生:虽然我们在实验探究中,探究的是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三个变量,可真正在实验中,我们却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为一个变量来进行的实验。
这三大组实验整合。
对于实验中有清水参与的实验一般作为对照组,另一个就是实验组。
然后实验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设置1号试管的目的是什么?2号与1号管对比有哪些不同的条件?2号试管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3号与1号管对比有哪些不同的条件?3号试管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三、在实验操作中体验探究的快乐学生开始分组动手操作实验,教师提示实验细节,教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和指导,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将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各种不规范操作展示给全体学生。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11、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放与收,在教学设计上有侧重,组织学生明确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大胆创意,重点放在实践体验和交流过程。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再运用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去。
即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又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
3、设计开放式的场地,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提供的是利于学生创新的实验条件。
4、体验成功,鼓励创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教师要及时捕捉,予以保护,不应回避,并使之深化。
5、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设想,不同的创意,这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很大作用。
6、由于实验室条件,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尚需改善并不断提高。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21)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放和收新教材中探究活动较多,旨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
探究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后得出结论;有的则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
本节课《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就是属于后者。
短短一堂45分钟的课,要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有一定的难度;45分钟,也不可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此时教师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放和收的关系,教学设计上应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要明确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哪几方面的能力、教学时间安排上侧重于哪些部分。
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年幼,很难要求他们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凭空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探究实验方案。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组织学生针对书本上的实验设计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并描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能够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由唾液的作用所致;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馒头、口腔模型;2.实验器材:放大镜、试管、滴管;3.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教室。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新鲜的馒头,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馒头的外观和结构。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吃馒头时,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学生进行思考并记录在答题纸上。
2.实验观察(20分钟)(1)教师将一块馒头放入试管中,并用盖子封住试管的一端;(2)教师让学生调取适量的唾液放入另一个试管中,并用盖子封住试管的一端;(3)教师将试管倒置并将装有馒头的试管与装有唾液的试管通过滴管连接起来;(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馒头在唾液中的变化,并鼓励学生用放大镜观察。
(5)学生记录自己观察到的馒头在唾液中的变化,并回答以下问题:a.馒头在唾液中发生了什么变化?b.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c.与馒头不同,唾液是否发生了变化?3.理论解释(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上述问题,然后给出相关的理论解释。
(1)馒头在唾液中发生了软化变化。
(2)这种变化是由唾液中的酶的作用所致。
唾液中含有一种叫做淀粉酶的酶,它能够将淀粉分解成糖类物质。
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分解成糖类物质,从而使馒头变软。
(3)与馒头不同,唾液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发挥了淀粉酶的作用。
4.拓展思考(10分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我们吃馒头时为什么口感会发生变化?(2)除了馒头,还有哪些食物会在口腔中发生变化?(3)为什么我们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反思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节里的探究实验。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能够得出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并感受实验探究中重要的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麦芽糖,为下一节课学习食物的消化打好基础。
本节课先让学生品尝馒头,亲身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增加实验探究的趣味性,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馒头变甜是因为口腔中的哪些结构在发挥作用?通过层层设疑,环环相扣,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接下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理清实验思路的基础上,也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实验创新,尝试自己设计探究实验的新思路。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说出实验创新点,比如:馒头块容易被唾液泡软变碎,可以用手指饼干来代替;水浴加热可以用手握紧试管来代替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大胆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上台展示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对于实验现象对比不明显的小组,教师也给予充分关注,让小组成员反思失败的原因,如唾液量不足或不纯;馒头的大小可能有问题;水温过低;保温时间不够等,提高学生对消化及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等问题的认识。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使学生收获团队合作的乐趣。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谈收获,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饮食的生活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密度较大,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合作讨论实验计划,完成探究活动,表达和交流,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学生没有展示的机会。
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过程中,想出的实验改进措施是很有创新价值的,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应该让每个小组交流实验成败的原因,鼓励学生尝试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节实验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给学生充分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也为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创造意识奠定基础,将生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
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
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课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小刀、大、小烧杯、试管、量筒、碘液、滴管、温度计、热水、凉水等。
2、按班级人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取一小块馒头在口腔中细细咀嚼,您有什么感觉?吃过后,谈自己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开始探究1、学生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示: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口腔中进行。
2、制定计划。
明确分工,第一小组,探究唾液的作用;第二小组探究牙齿的作用;第三小组探究舌头的搅拌作用。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
提示: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模拟口腔内的环境。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样。
②淀粉遇到碘液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各取2ml液体④人口腔中的温度是37℃。
(因为酶在37℃左右活性最强)3、开始实验。
(老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巡逻指导。
要求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
)友好提示,注意事项:①切取的馒头不宜过大,有大豆大小较为合适。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是以一个生活常见现象——“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引入,虽然这个现象同学们都知道,但是用实验的方式来印证,学生们还是很兴奋,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两个小组来完成(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个小组三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负责准备馒头,另外两个学生各取唾液2ml,这个过程比较难操作,主要是学生们觉得让唾液从嘴中流出来脏,我让学生将舌头尖顶在下牙内,低头,唾液自然从舌头的两边顺流下来,用小烧杯接住,同时脑中想象自己很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这样可以加速唾液的分泌。
取好后各组合作进行,将探究完成,其他同学对照课本和同步学习,仔细观察这两组同学的动作,如果不对,就记下来,因为这个探究完成后,还有一个交流时间。
这节课进行得很热闹,但问题也很多,首先取唾液男生还可以,但有两个班女生就是不好意思,结果半节课唾液都没有准备好,中间再找别人取,还有学生在自己用量筒的.时候,这个2ml也把握不好,馒头也切得不够碎,分得也不是很无均匀,在搅拌的时候,学生也没做好,有时把不用搅拌的搅拌了,因为学生在做的时候很兴奋,但没有对这个探究理解,虽然操作之前让他们看书了,我在旁边指导着,一节课的实验总算是完成了,结果不是很明显,原因有很多方面。
最后先让操作的几个学生谈谈操作感想,其他同学再一起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及想法。
这节课不算成功,但学生体验了。
以后再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也更有经验,应该在哪些地方加强。
哪些地方放手。
2、《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昨天,我在四(5)班上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体验知道舌头、唾液、牙齿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教学难点是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活动:1、观察口腔结构。
2、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第一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
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
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
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
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
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
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
(二)实验变量的控制两个对照实验。
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
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将A块和B 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起始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要让学生提出有新意的问题,制定探究计划,实施计划,并在小组之间交流与讨论与总结,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得以提升!二、教学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本次探究活动,力争让课堂走进生活,教学活动要根据中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而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消化酶的活性最强的温度是37℃;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学会控制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的结论;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生了解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活动的组织。
课前准备:教师:馒头、小刀、研钵、小烧杯、滴管、棉絮、保温桶、试管及试管架、稀碘液、喷壶、纸槽、纸杯、镊子等。
学生:取唾液。
五、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七年级生物,乃至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实验,而且实验难度很大,学生的实验效果往往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唾液的量不够。
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
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课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小刀、大、小烧杯、试管、量筒、碘液、滴管、温度计、热水、凉水等。
2、按班级人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取一小块馒头在口腔中细细咀嚼,您有什么感觉?吃过后,谈自己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开始探究1、学生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示: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口腔中进行。
2、制定计划。
明确分工,第一小组,探究唾液的作用;第二小组探究牙齿的作用;第三小组探究舌头的搅拌作用。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
提示: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模拟口腔内的环境。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样。
②淀粉遇到碘液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各取2ml液体④人口腔中的温度是37℃。
(因为酶在37℃左右活性最强)3、开始实验。
(老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巡逻指导。
要求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
)友好提示,注意事项:①切取的馒头不宜过大,有大豆大小较为合适。
探究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实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2.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原理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
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
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
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
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
三、实验仪器材料馒头、试管(3支)、烧杯(3个)、盛唾液的小烧杯、试管架、碘液、刀片、小木板、镊子、量筒、玻璃棒、试管刷、药匙、培养皿、清水。
四、实验方法1. 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 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约1分钟之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 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注入2ml清水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将C馒头放入(3)号试管,注入2ml清水,不搅拌;将三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 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分析:试管1:淀粉被唾液中的淀粉酶消化成了麦芽糖,所以遇碘不变蓝。
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第二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授课时间:授课人:审核:七年级生物集备组课型:新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口腔内的消化作用 [品尝]:请几位同学品尝馒头,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提问:你吃了馒头以后,感觉到什么变化?所有同学都有共同的经验,如吃大米饭、面条时,开始不甜,但咀嚼一段时间后,有了甜味。
为什么馒头在细嚼慢咽的时候会有甜味呢?下面我们就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解开这个迷题。
[想一想]:1。
细细咀嚼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味觉是否发生了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吗?2。
是什么原因使馒头变甜了?A。
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B。
唾液的作用。
[提出问题]:1.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2.如果有关,它们各起到什么作用?3.馒头变甜是否是因为淀粉发生了变化?[作出假设]:(老师引导)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是消化系统的首要把关口。
我们已经知道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很好,那么,是不是他们都对食物的消化起作用?因此,我们要创设情境,将他们的作用用实验来表现出来。
同学配合老师,咀嚼馒头,体验咀嚼过程中味觉的变化。
回答:变甜。
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根据实验提示设计实验。
认同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消化。
根据PPT图示给出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起到引导的角色,这样可以使提高学生的牙齿:——舌:——唾液:——[实验提示]:器材:量筒、橡皮塞、滴管、小刀、脱脂棉、镊子、馒头、清水、碘液、唾液。
原理提示:1、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
淀粉并没有甜味,但其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
2、淀粉遇碘变蓝色。
3、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
4、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都是在口腔中进行的,口腔的温度大约是37℃。
[设计实验方案并演示]:【1】:1+2A B C+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块+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2】:3把A、B、C三支试管分别塞上橡皮塞,放在内衣口袋中或手中握住加热5-10分钟。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存在普遍不高,探究实验中可能影响馒头发生变化的条 件因素较多,容易出现不知如何开始探究,同时该探究 实验中的环节相对较多,增加了实验操作的难度。
(根据您的教学思路,以及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说明您采用何种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样培 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有效甚至高效)
2.(1)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与人合作的能力。(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
3.(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
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
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分析学生在本课中所需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学 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惯、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认知障 碍等) 学生学习能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确定探究研究的条件,设计 探究实验的方案。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提示 和引导,收集了解学生在思考讨论时存在的问题。 4.小组交流,完善计划。 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点,使学生设计 存在的缺陷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并明确认识到:(1)实验 要设计对照组。根据提出的假设,这个实验中有两个变 量:唾液、馒头与唾液混合状态,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 加入唾液,碎屑化处理充分搅拌的一组为对照组相应的 其他两组为实验组。(2)获得较多的纯净唾液是实验成 功的关键。(3)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 37°C 左右的水浴并保持一段时间。(4)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 粉,可以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变化。 5.小组合作,主动探究。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及 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勐董中学赵光美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活动探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深化了探究实验的学习。
该探究活动在本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用引导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点拨归纳法组织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掌握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学生回忆吃馒头的过程导入新课;2、复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通过出示思考题以及提示科学探究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制定方案;4、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5、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相应的结论;6、根据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7、回归生活,关注健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将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做如下分析: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导入简洁明了、切合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2)进行分组实验体现了课标的要求;(3)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较高;(4)以学生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的方式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实验准备不够充分,导致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控制水温;(2)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不能对实验不成功的小组进行一一点评;(2)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大合唱的时间较多,不能全面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4)课堂纪律的控制不够严谨。
今后的努力方向:(1)、课前充分准备,课后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2)、增强教学语言的精练程度,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在实验课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和及时纠正错误;(3)师生互动中减少大合唱,增多个别提问,提高学生的注意力;(4)合理分配时间,提高课堂效率;(5)给学生多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减少教师在课堂中一味的讲解的时间;(6)上课时对学生的引领要到位;(7)每堂课都应该引导学生巩固相关知识:(8)认真研究考点和难点,上课的过程中适当的与考点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