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记叙的人称、顺序和线索

合集下载

记叙顺序线索人称

记叙顺序线索人称

记叙文阅读——分清记叙人称、顺序和线索【方法指导】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线索:(1)以人物为线索;(2)以时间为线索;(3)以事件为线索(4)以情感为线索(5)以某物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6)以题目为线索(如:《6个馒头》中以6个馒头为线索);(7)双线交织(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爱花是主线,毕业典礼是副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来脉络清楚。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紧凑集中,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三、分清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我、我们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你、你们):出现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出于直接抒情的需要。

但记叙文通篇一般不采用第二人称。

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的交流,有利于直接感染读者。

3、第三人称(他、她、他们等):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

经典训练(一)阅读《娘》,回答1—4题。

娘(1)“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2)“娘晓得。

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

记叙文的人称、顺序和线索

记叙文的人称、顺序和线索


第二天一早,我桌上多了一份精致的礼物,
虽然没有留名,但在我转头的瞬间,那位男 生摸着头,羞愧的低下头,这时春风拂过, 令我心旷神怡。我知道,这是我在成长道路 得到最珍贵的礼物——宽容。
开头:花开花落,蓦然回首,童年的列车已
经到站,再无往返。此刻的自己也蜕去稚嫩, 迈着坚定的步伐,让梦想由此起航!
记叙文的人称、顺序
记叙文写作总得要求: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生写作训练 的重点是记叙文。 记叙文最重要的特点是“以形动人”、“以情感 人”。 这里的“形”,指的是形象,指的是具体生活的图景。 记叙文是要以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打动人的。 这里的“情”,指的是感情,指的是作者的真情 实感。常言说:“文章不是无情物”,记叙文尤为如 此。记叙文就是要以一种爱憎分明的感情,以一种健 康而深厚的感情去感染读者的。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 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 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 来的内容。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 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 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或 一 个 环 节 。

★事情前后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 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 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关联材料、统 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 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 宜 随 意 转 换 , 否 则 就 容 易 造 成 混 乱 。

我可以和他理论,我可以再次向老师汇报我可以 向大家说明这一切!可我没有,他现在火气正旺, 先忍一忍吧!别再让矛盾恶化。我背上书包,拉 上窗帘,关上教室门,低着头走了,因为我知道 周围的闲言碎语,凛冽的目光只会在那道心伤上 撒一把盐,我选择宽容,紧要咬牙唇,不让眼泪 落下来,加快步伐,现在我只想回家。

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

记叙文阅读·基础知识·

一.记叙文的概念与分类1.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通过对人物活动、事件经过、环境变化的具体叙述和形象描绘,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有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回忆录等。

2记叙文的分类(1)从写作内容、方式看,可分为:①简单记叙文,其特点是事件较简单,线索和写法较单一,如《件珍贵的衬衫》。

②复杂记叙文,事件比较复杂,内容分支较多,采用综合表达方式,如《藤野先生》。

(2)从写作的对象看,可分为:①写人的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孔乙己》。

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社戏》。

③写景记叙文,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如《春》。

④状物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白杨礼赞》《荔枝蜜》等。

二.记叙文的顺序、线索、人称1.记叙文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经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记叙的顺序有以下几种:(1)顺叙顺叙,也称正叙,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有时也可以按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写。

顺叙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叙述方式,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可使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章自然贯通,条理清楚。

(2)倒叙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分清记叙人称、顺序和线索(课题)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分清记叙人称、顺序和线索(课题)

记叙文阅读——分清记叙人称、顺序和线索(课题)教学目标1.掌握记叙文的相关知识。

2.探析理解词语和句子作用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重点:探析解题的基本规律及其方法。

难点:方法的理解及运用。

导入学习:一、辨析记叙线索和作用1.线索:(1)以人物为线索;《最后一课》、《背影》(2)以时间为线索;《登上地球之巅》(3)以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地点为线索《从百菜园到三味书屋》、《桃花源记》(5)以情感为线索(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珍珠鸟》(6)以某物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中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7)以题目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中以羚羊木雕为线索);(8)双线交织(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爸爸爱花是主线,毕业典礼是副线;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明线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暗线是于勒的贫富变化)。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文章以“……”为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来脉络清楚。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风筝》。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紧凑集中,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补叙(补充对中心事件或人物的说明与交待)。

《阿长与三海经》三、分清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我、我们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2023《多变的狐狸》阅读及答案

2023《多变的狐狸》阅读及答案

2023《多变的狐狸》阅读及答案《多变的狐狸》原文阅读很久以前,“森林学校”里有两个学生:野兔和狐狸。

野兔学习很认真,他总是准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狐狸的学习稍差些。

所以,它一见到野兔,就很客气地打招呼,问一声好。

野兔也总是以礼相答。

过了几天,野兔由于生病,学习成绩下降了,落到了狐狸后面。

病好后,他就背上书包去上学。

路上,他遇到了狐狸。

“狐狸同学,你好哇!”野兔先向狐狸打了一个招呼。

狐狸好像没听见,仍旧向前走。

怎么了狐狸你不认识我了吗野兔跟上去问接着说我是你的同学野兔呀“谁知道你是哪里的一只野兔子,竟敢和我称同学。

哼,走开!”狐狸不屑一顾地回答。

野兔感到很委屈,他一声不响地来到学校,开始努力学习起来。

又过了几天,野兔的成绩又名列前茅了。

这天放学后,野兔又遇到了狐狸。

“啊,野兔,你好呀,我是你的好同学狐狸”,狐狸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亲热地说。

但是,野兔走开了,他不愿再和多变的狐狸交朋友了。

《多变的狐狸》习题1.文中加粗的“落”字应选择读音_____ ①lagrave; ②luograve; ③lograve;u“背”字应选择读音_____ ①bēi ②begrave;i2.给画“_____”的段落加标点。

3.用“‖”线把短文分成四段,并写出三、四段的段意。

4.文中狐狸是“多变的”,但是引起它多变的原因是什么?《多变的狐狸》答案1.①②2.“?,?”,:“!”3.第一段:(1),第二段:(2),第三段:(3mdash;8),段意:是狐狸因野兔有病学习成绩下降,就不认野兔是同学。

第四段:(9mdash;11)段意:写野兔成绩又名列前茅了,狐狸见了主动热情地打招呼,然而野兔却不理他了。

4.引起狐狸多变的原因是野兔的学习成绩比自己好,他就热情招呼,学习成绩比自己差,他就不屑一顾。

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1、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的提问题,才能得分。

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如何掌握好记叙文的六要素

如何掌握好记叙文的六要素

三一文库()〔如何掌握好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掌握好记叙文的六要素,欢迎大家阅读!1.记叙文一般都具备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2.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小桔灯》《孔乙己》等。

采用第一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如《皇帝的新装》。

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3.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1以时间转移为线索2以一人3以一事4以一物为线索。

多数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度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4.记叙的顺序要求掌握的是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

如《一面》;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如《背影》;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驿路梨花》。

5.记叙文常用的层次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事件和发展过程来划分《皇帝的新装》(2)按空间转换来划分,如《老山界》(3)按内容变化来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按人物、场景变化来划分,如《分马》(5)按感情变化来划分,如《荔枝蜜》不太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抒情—记叙—抒情、议论。

6.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记叙文知识点 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 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记叙文知识点归纳记叙文知识点1、记叙文的特点: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

2、记叙文的六要素心要素是:人物和事件。

3、记叙文的线索: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1)线索的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①以具体的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物线):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事线):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

③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人线):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展开。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展开(感情线):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为线索(时间线、地点线):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见闻线):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作用。

明线一般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主要事件。

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情感。

如《背影》《枣核》的线索就是标题;《故乡》的线索是我回乡的见闻和感受……有的记叙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背影》的线索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父子深情;《枣核》的暗线是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深情。

(2)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推动情节的发展(3)寻找线索的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④作者的思想情感⑤某一人的见闻感受⑥有的线索较隐含,需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4.记叙的顺序:(1)顺叙的作用:(2)倒叙的作用:(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的作用:(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①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丰富人物形象或烘托相关人物的品质,突出文章中心或表达作者的美好情感③照应上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3.记叙文人称、顺序

3.记叙文人称、顺序

四、记叙顺序
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叙事有头有尾,有条有理。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交代背景,丰满形象。突出中心。
答题模式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 慢慢地喝下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 天晚上便被送进医院。原来母亲带来 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 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 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白喝呀,当 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我使劲儿 点着头。
1、从第一段看,全文采用怎样的记 叙顺序。 2、第2~4段的顺序是什么?从文中 找出标致性的词语。 3、能否将第一段移至第四段后?这 样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三、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感人,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便于与读者直接交流、引起感情 上的共鸣、直接抒发情感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 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 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 灵活、自如。
如: 1、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 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2、你开始像竹笋一样长大。你开始 淘气、开始恶作剧…… 3、那孩子赤着脚,他踏着了沙里一 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了。
1、文章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完整, 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 刻。 2、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叙述……, 后叙述……,造成悬念,对情节起补充、 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 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 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 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 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 表现出来而已。

记叙文人称及线索作用分析

记叙文人称及线索作用分析

记叙文人称及线索一、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孔乙己》)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一种叙述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给读者。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二、记叙文的线索(一)线索有哪些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5.以某物为线索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6.以情感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 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索 8.明暗两线(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

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例: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例1: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

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

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2: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记叙文中的记叙顺序及人称(讲义及专题专练)

记叙文中的记叙顺序及人称(讲义及专题专练)

记叙文阅读指导之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一、顺叙及其作用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顺序写。

顺叙的作用:1.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2.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及其作用倒叙:先写结果或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突出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从头来记叙。

倒叙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避免叙事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三、插叙及其作用插叙:在叙述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原来的记叙,插入一段与原文相关的内容,插入结束后,再接着原线叙述。

插叙的作用:1.结合本段内容回答,交代…………内容2.联系上文回答,揭示…………原因3.联系下文回答,推动…………情节往下发展4.联系全文回答,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情节更曲折,使中心更突出,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注:倒叙和插叙的区别】倒叙是就全篇而言的,回想的篇幅长,占整篇文章的主体,是表现中心的主要内容,回想结束后,情节不再向前发展,首尾基本上在一个时间段上。

(如《风筝》)插叙是就局部而言的,回想的篇幅短,回想结束后,情节继续向前发展(如《羚羊木雕》)四、补叙及其作用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

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考题形式:1.本文采用什么记叙顺序?2.本文采用这一写作顺序有什么作用?答题方法:1.分辨三种顺序的方法——读文章,看其中有无时间的先后错落现象,或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

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是倒叙或插叙。

2.三种顺序的作用(参照上面的讲解),再结合文章内容。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指导阅读一般记叙文,能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弄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能辨析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考点剖析】一记叙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

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

全文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交代清楚了。

有些记叙文,所写的事情较复杂,时间、地点都有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内容不断深化,中心不断显现。

如果不考虑时间、地点的变化和有关的人物,就很难弄清文章的脉络。

对于记叙要素的交代,作者往往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既巧妙又明确,有时在不影响表达效果的情况下,其中的某个要素也可以省略。

弄清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

1. 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2.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

这种方式就叫倒叙。

阅读时要注意倒叙和顺叙交换处的句、段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应当强调的是,倒叙决不是整篇的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

提到开头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在全文中只是一个局部,其下面的部分才是文章的主体。

而这主体部分采用的仍是顺叙的方法。

总之,倒叙只是顺叙方法的一种局部变通方式。

其次,顺叙部分的结尾与开头先写的那个结尾遥相呼应,结构才算完整。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顺叙、倒叙、插叙三者之间,无高下之分,阅读文章要注意分析作者安排顺序的意图。

记叙人称及作用

记叙人称及作用

1.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对主要的情节起衬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有时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3.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
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察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这类题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4.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记叙文阅读考点梳理

记叙文阅读考点梳理

考点梳理1、记叙文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3、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4、记叙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

(4)以某人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

5、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6、记叙文的详略: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

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

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8、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1)过渡作用:承上启下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

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2)照应。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

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

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记叙的线索+记叙文顺序安排,小学记事作文写作技巧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章+记叙的线索+记叙文顺序安排,小学记事作文写作技巧
大约也因那濛濛的细雨,园里没有了浓郁的香 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官,使我 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
问:本文线索是“歌”
诗在钟声里活着;钟在诗句里响着。钟声是美的吗?
可不,它被游荡的云,过路的风和早守在寺门的绿叶儿抢 走了。匆忙间,遗留给我的是那时断时续的袅袅余音,像 悬浮于黄昏若有若无的薄雾里时隐时现的峰峦。
常见的叙述方式有:
顺叙——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突发的结局提
到前面叙述,然后再按照事情的顺序叙述
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 线索中断一下,插入有关的另一叙述。
夹叙夹议----- 一面叙述事情,一面对这件事情加以 分析或评论。
写记叙文注意问题:
(如果介绍人物或单位的现在或 将来情况,现在和一my brother and I went to the cinema by bicycle. My brother was riding with me sitting in the seat behind. As we came to the crossroad a young man a girl came up and stopped us. “We’ve found you at long last,” they said. But we didn’t know them. Pointing to a policeman not far away, the young man explained, “ He stopped us about half an hour ago and made us catch the next offender. So come on, stand here. Hope you don’t have to wait as long as we did. Good luck.

记叙人称、线索、角度知识和练习

记叙人称、线索、角度知识和练习

记叙的线索、人称、和角度一、记叙的线索作用: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

类型:物线、人线、事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行踪线单线:1)以具体物品为线索。

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

写了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几件事。

《台阶》以台阶为线索,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

《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先点出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忆背影。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散步》以一家老小散步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我的叔叔于勒》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为线索。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如《伤仲永》以时间为叙事线索以方仲永五岁、十二三岁和二十岁的变化为线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空间变化为线索。

6)以人物行踪为线索。

《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小石潭记》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

《最后一课》以小弗朗士为线索,通过他的行踪和见闻感受来把普鲁士兵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学校等场面串联在一起。

双线:《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

开头写在东京的见闻感受(是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原因),然后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再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爸爸的花儿落了》以爸爸爱花为主线,毕业典礼为副线。

二、记叙的人称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如《我的叔叔于勒》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直抒胸臆。

如《雷电颂》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多方面自由叙述。

如《智取生辰纲》人称变化例子:《我的老师》基本全篇都用第三人称指代蔡老师,在“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却改用第二人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本文用第三人称指代蔡老师,能比较客观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展现蔡老师的风貌,这句改用第二人称“你”,是呼告抒情,仿佛面对面倾诉感情,更能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深情。

记叙文顺序,写法,人称(学生版)

记叙文顺序,写法,人称(学生版)

记叙文顺序,写法,人称一、课堂讲解:1、叙述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按时间或事情发展先后的顺序进行叙述)作用:使叙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倒叙(后发生的事提前写,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吸引读者;突出重点内容、人物和主题。

插叙(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与中心思想有关的事件。

)作用:补充交代或说明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对主要情节和人物描写起补充、铺垫、衬托、对比的作用,丰富形象,情节完整富有波澜,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中心。

2、叙述的人称以及作用:第一人称:“我”。

便于直接叙写见闻感受,使人感到亲切、真实。

第二人称:“你”。

拉近距离,便于直接进行感情交流,使人感到亲切。

第三人称:“他”。

不受时空限制,可多角度、多方面自由叙述,使叙述更客观更全面。

3、写作手法的分类及作用:分类:(1)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引用等。

(3)结构手法:过渡、照应、详略、衔接、悬念、铺垫、伏笔、线索等。

(4)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类比、烘托、衬托、对比、扬抑(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讽刺、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表现手法的作用(1)象征:使思想感情表现的含蓄、耐人寻味;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使文章内涵丰富,给人以启迪。

(2)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讽刺: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4)对比: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5)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使文章更有内涵,增强文学性。

(6)想象: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名称】记叙文阅读第2讲记叙的人称、顺序和线索一、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一)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1、“我”是见证人。

如《孔乙已》中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2、“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二)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

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偶尔也用来直接抒情或议论。

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便于对话,便于抒情。

(三)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

便于叙事和议论。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

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

二、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一)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二)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三)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作用: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四)补叙:位于文章结尾,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作用:对中心内容补充、解释。

三、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因此,线索确定得恰当,会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全篇浑然一体。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1.是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如《枣核》一文,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可分为“索枣核”、“见枣核”、“议枣核”等几部分。

2.是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

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核遭遇。

“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

3.是以事件为线索。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如《分马》,先写分马前的动员,又写分马的具体情况,最后又写换马。

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

4.是以时间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5.是以地点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

如《小橘灯》按地点的转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叙述乡公所楼上发生的事;叙述小姑娘家的情形;叙述回寓所后的交谈;交代离村后的情形。

文章以地点为线索,内容显得井然有序,层次分明。

6.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如《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不喜欢蜜蜂—想去看看蜜蜂—赞颂蜜蜂—想变成蜜蜂,把思想感情贯注于文章之中,其发展变化就构成了文章的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着作用。

我们在选择线索时要根据文章的材料而定。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①波兰作曲家肖邦1830年准备出国去深造,他的朋友设宴为他饯行。

席间,朋友们赠给他一个银杯,杯里装的是波兰的泥土,意在勉励肖邦不要忘记祖国。

②肖邦到维也纳不久,华沙爆发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起义,可惜失败了。

肖邦曾两次设法回国,都没有成功。

从此,他把对自己祖国的怀念和忧虑,全都灌注在自己的音乐里。

③1848年秋天,离开祖国18年的肖邦身染重病,处于弥留状态。

他的姐姐从华沙赶到他身边。

肖邦对姐姐说:“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我的遗体运回祖国的,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

”④他又命人取出当年朋友们所赠的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请朋友们到时候把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棺材上。

肖邦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穴上撒上银杯里的泥土。

他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里。

后来,在肖邦诞辰125周年时,波兰人民为他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至爱所在,心之所在。

1.这篇短文记叙的顺序是()A.顺叙B.倒叙C.插叙 D.补叙2.墓志铭中的“至爱”具体指: .3.贯穿文章始终的一条情感线索是: .4.③④自然段用两个事例表现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爱,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5.文中画线句“不过你一定要把我的心脏带回去”如果改成“不过你是否能把我的心脏带回去呢?”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我的初恋周日的校园里,没人。

酷夏的操场上,没人。

有人没人与我无关,有篮球就行。

那篮球在一楼体育教师的办公室里,门锁着。

我双手攀住窗台,右脚跨上去,左脚再跨上去,再往屋里一跳,咚,稳稳地站在这间有篮球的屋子里了。

屋子小小的,放着不起眼的桌子、体育用品。

不过对于我,有篮球的地方就是最光辉灿烂的地方。

篮球,圆滚滚鼓蹦蹦会弹跳会逗人变幻无穷五彩缤纷。

我抱起篮球,翻身从窗口出去,奔向操场。

十三、四岁的女孩,跑起来要多快有多快。

哦,篮球架,篮球筐,天上一只火球,地上一只篮球。

我跃起、投篮;跃起、投篮,一个人打个满头大汗,百折不挠,波澜壮阔,万马奔腾!我那高一甲班的女生成为一支很有团队精神的女篮。

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我让全体女篮到我家。

那时我们大体梳着两根辫子。

我的头发最浓最密,两根长辫油亮粗壮。

我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地就剪自己的辫子。

我那时是怎么了?就是给洋娃娃剪辫子我也下不了手的!然而我剪自己的辫子连感觉也没有,大概我已经变成硬邦邦的没有知觉的篮球了。

好了,我那最美丽的辫子都不要了,其他的那辫子还有什么生存的理由?十一个女生的二十二条辫子,绞了一地。

我绞了一个娃娃头。

我觉得这个娃娃头好像不是我自己的,我的头叫我自己感到是这样地陌生!我是那样地不习惯自己,甚至觉得非常难为情。

妈妈下班回家了:你的辫子呢?我说在五斗柜里。

妈妈一看地上、沙发里全是青丝发迹,拿起扫把就扫地。

妈妈没说一句责怪的话,也不阻拦我打球。

本来我很可能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后来我又想当英文翻译,后来戏剧学院要我学表演,后来我不去学表演不去写剧本却写上了报告文学。

妈妈从来没有说过“不”。

或许这样才有了我自由快活的天性和快活自由的文字?我到底没有成为篮球运动员的那一天,有人来通知我,上海市队要给我发球衣。

但是我已经不能去接球衣了,我病倒了,打球打的。

这一病半个学期!后来我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文学系读书时,隐瞒了我的篮球史。

否则,如果同学鼓动我打球,我是禁不住这种诱惑的。

有一次文学系与表演系篮球比赛,我正好走过,觉得这打个什么球呀!天知道怎么的,我就冲上场抢过表演系的球,一路运球到对方的篮板下,一跃而起,一个漂亮的篮板球,然后扭头就跑。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那球场那球架,那冲上去跃上去的漂亮一投。

当时我没有想到,那是我最后一次投篮,最后的篮球。

这一只球,这一个漂亮的句号,结束了我和篮球的情缘。

我把我的初恋,投进了、装进了篮球筐。

爱是什么?是全情地投入,是忘我地倾注,是纯真的洗礼,是勇敢的付出,是奋不顾身的追求,是无可阻挡的奔突。

能够这样去爱的人,一定青春年少追求美好渴望创造,不管他是十几岁还是几十岁。

后来再后来,或者说现在又现在,我把一个个字投进稿纸上的一个个格子的时候,我大汗淋漓又酣畅淋漓的时候,我知道,我还是那个十三、四岁的女孩。

天上挂着一只火球,地上奔着一只篮球……1.作者把写作说成是“把一个个字投进稿子上的一个个格子”,联系全文,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说说划线句“天上一只火球,地上一只篮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说说“这一只球,这一个漂亮的句号,结束了我和篮球队情缘”所用的修辞及表达作用。

4.按示例摘录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句子示例:摘录——我跃起、投篮;跃起、投篮,一个人打个满头大汗,百折不挠,波澜壮阔,万马奔腾!赏析——极为形象地写出来“我”忘我投入地玩篮球的情形……摘录——赏析——5. 作者写自己青少年时代和篮球的情缘,着重写了三件事。

分别概括,并说出这三件事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①②③这三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6.文中“我的初恋”是指,作者由此悟出了怎样一个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6个字)?。

秃的梧桐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

哦,可恶!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