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视剧观众的审美期待
简论《闯关东》的观众情感期待视野
了” ,要他 好好的珍惜那 文 。虽然 ,传 文 曾向爹请示 要将那文休 了 ,
自己还想娶鲜儿 ,而仁义 的朱开 山不愿越过 这个 理。
固然 ,传文与那文 随后的感情 融洽 ,婚姻幸福 ,其背后 渗透 的
是 难 以 言说 的 人 生 悲 凉 ,他 们 的美 满 引 得 观 众 更 加 揪 心 ,他 们 的 美
豳 翻 豳
满让我们 更深入 地去思考 其 中的 真谛 ,让观众 的判 断一次 次遭 遇
期 待 的 失 望 ,失 望 之 后 又 不 得 不 去承认其 生活原本 的层面 。在这 里 ,新 的 视 野 变 化 ,挫 败 了 观 众 的既 往 电视 剧 审 美 经 验 ,却 使 观 众 得 到 了生 活 经 验 认 知 上 的 “ 视
的 文 学 期 待 视 域 ,二 是 在 既 往 的 生 活 经 验 基 础 上 形 成 的更 为 广 阔 的
生活期待视域 。这里 ,如果将 《 闯关东》 大气磅 礴 ,荡气 回肠 的美
学效 果看作外在 的形式美感 ,使 观众的 “ 文体期 待”得 以满足 ,那 么 ,其 内在的生动情感 ,以及鲜 活的艺术表现 ,拨动 的则 是观众生 活经验上形成 的期 待意蕴。
道 ,从 他 身 上 可 以看 到 “ ” 的 杰
i中 ,传 武英勇 战死 ,鲜 儿 ,再
次 遭 受 失 夫 之 痛 ,观 众 也 没 能 期 待 到最 终 的 大 团 圆 结 局 。 这 时 ,观 众 会 容 易 将 鲜 儿 的
身影 。 与 玉 书 的 爱 情 及 婚 姻 生 活 ,他们从 青梅竹 马 ,两 小无猜 到洞房花烛 ,如胶 似漆的夫 妻生
《2024年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范文
《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当代影视艺术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和审美观念。
本文旨在分析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探讨其艺术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以期为影视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多元化的题材选择当代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是题材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影视作品涉及的题材越来越广泛,涵盖了历史、现实、科幻、悬疑、爱情等多个领域。
这种多元化的题材选择,使得观众可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人生经历的反映,从而拓宽了观众的视野,丰富了观众的审美体验。
三、鲜明的艺术风格当代影视艺术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越来越注重视觉效果的呈现和艺术手法的创新。
在画面构图、色彩运用、音效设计、音乐配乐等方面,都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见解和创造力。
这种鲜明的艺术风格,使得影视作品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四、强烈的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影视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当代影视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深刻,能够深入人心地反映人类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家国情怀,都能够通过影视作品得到充分的展现和表达。
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使得观众能够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从而达到审美和心理的双重满足。
五、创新的技术应用当代影视艺术在技术应用上也表现出创新和突破。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影视作品的制作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先进,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高清摄影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影视作品在视觉效果上更加逼真、生动,也使得影视艺术的创作空间更加广阔。
同时,技术创新也推动了影视艺术的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得观众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欣赏影视作品。
六、社会价值的传递当代影视艺术在传递社会价值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影视作品,可以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论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性艺术审美
论现实题材电视剧中的真实性艺术审美【摘要】现实主题电视剧在近年来逐渐兴起,真实性在艺术审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探讨了真实性对现实主题电视剧的影响,分析了现实主义手法在电视剧中的应用,并探讨了真实性与桥段设置、演员表演、剧情发展的关系。
通过对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真实性艺术审美意义的讨论,揭示了其在观众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展望未来现实主题电视剧的发展趋势,指出真实性将继续成为制作优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重要因素,将在未来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中真实性艺术审美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真实性、艺术审美、影响、手法、桥段设置、演员表演、连贯性、结论、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兴起在过去的几年里,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在中国影视界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观众喜爱的一种电视剧类型。
这种类型的电视剧以真实生活为背景,以真实事件为灵感,力求展现出真实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逐渐成为观众追捧的焦点。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以其真实性和贴近生活的创作理念吸引了观众的关注。
观众们希望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虚构的故事,更期待看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情节和人物。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兴起,不仅是电视剧创作的一种趋势,更是观众审美需求的体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
观众通过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社会问题的反应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兴起,为中国影视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选择。
1.2 真实性在艺术审美中的重要性在艺术创作中,真实性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标准。
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表达,而真实性则是保持艺术作品与现实世界相一致的重要手段。
在电视剧创作中,真实性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电视剧是一种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展现世界的艺术形式,必须要求其在表现人物、情节和场景等方面具有真实性,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导演对观众期待视野的满足和提升
导演对观众期待视野的满足和提升作者:吴秀娟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影片《午夜狂奔》为例,从三方面分析导演如何吊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如何将观众的期待视野得以满足和提升。
文中从对演员的选择和人物形象的颠覆,从动作戏中激烈场景间的对比,从镜头间剪辑速率和景别取舍等来刺激观众的感官来分析,使观众在心理与生理上获得宣泄和满足。
最后导演抓住观众的心理,在情感升华中提升观众的观影满足感。
这种导演与观众间的博弈是该影片获得成功的秘诀,对以后其它影片的成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观众;期待视野;人物形象;感官刺激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3-0079-02所谓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在接受一部影视作品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所决定的对另一部作品的预先估计和期望值。
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对艺术的接受与否影响很大。
一、吊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对演员本身和人物形象的期待对演员的期待通俗来讲是观众期待这部影片由谁来演?现在对于许多观众而言,愿意花钱去看一部影片的原因已经不仅仅是这部影片内容的好坏,内涵的深刻与否。
现在吸引观众去看的是导演和演员。
因此在影片欣赏的过程中,接受主体往往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对导演和演员的期待,如最近热播的《恶棍天使》《第三种爱情》等,很多观众反映影片内容没有内涵,过于肤浅化,但却仍有那么多观众去看。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片不惜花重金邀请一些电影名角去担任角色的原因。
这种明星效应驱使着观众对这些人形成一种心理期待,不惜重金去电影院消费。
在影片《午夜狂奔》中,导演马丁布莱斯特运用观众的这一心理,让罗伯特德尼罗来出演男一号,而他在当时是被美国公认的演技派的代表人物。
影片中的罗伯特是一位感情受挫、原是一名警察、与黑帮打交道、活在刀光剑下的看似粗鲁但实际上内心却很细腻、脆弱的赏金猎人。
而当时的德尼罗的电影角色有着浓厚的黑帮色彩,如《小街陋巷》《美国往事》《教父》等,人们提起来他,也许就会在脑海中想起来他重重的黑帮老大的形象。
新世纪古装电视剧的现代审美反思
新世纪古装电视剧的现代审美反思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古装电视剧的审美标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古装剧以其精美的戏服、恢宏的场景和宏大的叙事风格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观众,成为中国电视剧的代表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观众对于古装剧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古装电视剧在保持传统魅力的对自身进行现代审美的反思和调整。
本文将从古装电视剧的审美特点、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古装剧的现代审美反思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装电视剧的审美特点古装电视剧以其典雅的服饰、华丽的场景和古典的叙事手法而备受观众喜爱。
古代的服饰、建筑、礼仪等都是古装剧的审美特点。
古装剧的服饰从头饰、衣着到鞋袜都非常讲究,每一件服饰都体现了当时的时尚和美学。
古装剧的场景也是其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宫殿、园林、街市等各种场景都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和古代的文化风貌。
而古装剧的叙事手法则多采用古典的叙事方式,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再现,向观众展示了古代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这些审美特点使得古装电视剧在传统审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碰撞,现代观众对古装电视剧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现代观众更加追求新颖与个性,他们对古装剧的审美需求也更加丰富多样。
现代观众对古装剧的服饰审美需求更为讲究,他们追求服饰的时尚感和美学价值,同时也对服饰与人物性格的契合度有更高的要求。
现代观众对古装剧的场景审美也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更加关注文化的真实性和场景的唯美感。
现代观众对古装剧的叙事方式也有更高的期待,他们希望古装剧的叙事方式能够更加生动自然、更贴合当下的审美趋势。
现代观众对古装剧的审美需求更趋向于个性化和时尚化。
古装电视剧在现代社会需要进行审美的现代反思,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古装剧可以在服饰、场景、叙事方式和题材选择等方面进行现代化的调整,使得古装剧既能保留传统的魅力,又能吸引更多现代观众的青睐。
希望未来古装电视剧能够更好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魅力。
《2024年2023年春节档电影的审美伦理审视》范文
《2023年春节档电影的审美伦理审视》篇一一、引言春节档作为中国电影市场最为重要的档期之一,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电影制作方和观众的关注。
2023年的春节档更是如此,众多电影作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
然而,在这些电影作品背后,除了技术、情节和演员等元素外,其审美伦理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审美伦理的角度出发,对2023年春节档电影进行审视。
二、春节档电影的审美特点1. 题材多样性:2023年春节档电影涵盖了多种题材,如动作、科幻、喜剧、爱情等,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2.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制作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春节档电影在特效、音效、画面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技术水平。
3. 明星效应:明星的加盟往往能吸引更多观众的目光,春节档电影中众多知名演员的加盟,为电影带来了更高的关注度。
三、审美伦理的考量1. 内容审美: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其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春节档电影在内容上应注重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审美价值。
2. 道德伦理:电影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也是审美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应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尊重人权、尊重生命,避免过度渲染暴力、色情等元素。
3. 价值观引导: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应引导观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春节档电影应注重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具体案例分析以2023年春节档某科幻电影为例,该电影在技术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画面精美、特效震撼。
然而,在审美伦理方面,该电影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电影中过度渲染暴力元素,给观众带来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电影在价值观引导上存在偏差,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了对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规范的尊重。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该电影在审美伦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五、建议与展望针对2023年春节档电影的审美伦理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内容审查: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春节档电影的内容审查,确保电影内容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社会责任感。
电视剧如何应对观众对原著的期待和比较
电视剧如何应对观众对原著的期待和比较在当今的影视市场中,改编自原著的电视剧层出不穷。
这些原著往往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和忠实读者,他们对电视剧的期待值极高,并且会不可避免地将电视剧与原著进行比较。
对于电视剧的制作方来说,如何应对观众对原著的期待和比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观众对原著的期待,通常源于对原著故事、人物和情感的深刻喜爱和认同。
他们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已经在心中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和形象。
当得知原著要被改编成电视剧时,观众既充满期待,又怀着担忧。
期待看到自己喜爱的故事和人物在荧幕上生动呈现,担忧电视剧无法忠实还原原著的精髓,甚至对原著进行不合理的改编。
面对观众的这种期待和担忧,电视剧制作方首先要做的是对原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制作团队的成员,包括编剧、导演、制片人等,都应该仔细阅读原著,领会其核心主题、情节架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在改编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的精华,不偏离原著的精神内核。
然而,完全照搬原著也是不可取的。
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在将原著转化为电视剧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电视剧的叙事节奏、时长限制以及观众的观看习惯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
比如,原著中一些过于冗长或者复杂的情节,可能需要在电视剧中进行简化和优化,以保证剧情的紧凑和流畅。
但这种改编必须是基于对原著的尊重和理解,不能为了迎合市场或者追求新奇而随意篡改。
选角也是影响观众对电视剧评价的一个关键因素。
演员的形象和演技是否符合原著中人物的设定,直接关系到观众的接受程度。
制作方应该在选角时充分考虑观众的期待,尽量选择那些能够与原著人物形象契合、并且有出色演技的演员。
同时,通过演员的表演,为观众展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让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能够产生共鸣。
除了故事情节和演员选角,电视剧的制作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服装、道具、场景布置、特效等方面,都应该力求还原原著所描绘的世界,营造出真实、细腻的视觉效果。
《2024年2023年春节档电影的审美伦理审视》范文
《2023年春节档电影的审美伦理审视》篇一一、引言每年的春节档,总有一系列新片在全球影院上线,这一年度里尤其如此。
在这一时刻,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电影市场被热火朝天的作品和巨大的观影潮所引领。
这一季的电影中,既有一些热血、欢乐和青春的作品,也不乏深思熟虑、探讨社会问题的影片。
然而,在这些影片中,审美与伦理的交织和冲突成为了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将围绕2023年春节档电影的审美与伦理进行审视,探讨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和影响。
二、春节档电影的审美特点在2023年的春节档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审美风格。
从视觉效果上看,许多影片采用了先进的特效技术,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
例如,科幻片中的未来城市设计、动作片中的特效打斗等,都充分展示了电影技术的进步。
此外,影片的色彩运用、音乐配乐以及镜头语言等也各具特色,为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
从主题上来说,春节档电影的题材涵盖了多种类型。
无论是历史、爱情、青春还是悬疑,都在不同的层面上为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享受。
而每一部电影的主题都深深根植于当下社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使得影片的审美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三、春节档电影的伦理审视在审美之余,我们不能忽视电影的伦理价值。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除了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外,还需要对观众产生正面的道德引导。
在春节档的电影中,不少作品都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映。
首先,爱情片探讨了现代人的情感问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影片通过爱情故事展示了道德选择的重要性,引导观众思考如何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历史题材的电影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向观众传递了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这些影片不仅展示了历史的真实面貌,还通过人物的选择和行动来引导观众思考道德问题。
此外,一些悬疑片也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探讨道德问题。
影片中的犯罪行为和道德困境都引发了观众的深思,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进行道德判断和反思。
四、审美与伦理的交织与冲突在电影中,审美与伦理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从观众的审美需求看豫剧观众的审美教育
美 期待方面可谓挖 空心 思 , 取得 了 良好 的收 视效 果 , 为大家
了豫剧 自身“ 娱乐 ” 的本性 , 这显然违背 了豫剧 作为大众 娱乐
文化的审美规律 。我 们 习惯 于将 豫剧 当成传 授知 识和 理性 教化的工具 , 让安娜 ・ 卡列 尼娜 、 武则天 、 宝玉等剧 中人物 贾
陈 国 华
( 上海戏剧学 院戏 文系,上海 20 4 ) 0 0 0
摘
要 : 剧对于新 的表现手法 的探 索应该 以观众 的审美心理 、 豫 审美 需求作为革新 的依据。 因为, 失去 了观众就 意
味着豫剧生命力 的枯 竭。观众 的审美需求包括审美期待 、 审美联想 、 审美接 受等 方面。为振兴豫 剧 艺术 , 一方 面需 要豫剧 艺术本身 努力 缩短与观众 审美需求之 间的距 离, 另一方面又需要对豫剧观众进 行必要 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 : 剧; 豫 观众 ; 审美需求 ; 审美教 育 中图分类号 : O . J 21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7 1 2 o ) 3 2 2 3 10 -0 5 ( o6 o —O5 —0 -
2 O世纪 8 O年代 中期 以后 , 豫剧 和其他戏 曲种 类一样 经
进行 大量的带有哲理性 的说教 , 这样不仅 不能唤起 观众的 但
历着严峻的考验。豫剧 的 出路 问题 更是 成为 一些 豫剧实 践
家积极探索的问题 , 多豫剧界人 士对豫剧进 行 了一 系列的 许 革新和尝试。姑且不论这些革新与探索 的成败 与否 , 者 以 笔 为, 豫剧 对于新 的表现手法 的探索应 该以豫剧 观众的审 美心
从观众 的审美需求看豫剧观众 的审美教育
论电视观众的期待视野(一)
论电视观众的期待视野(一)内容提要]电视传播培养和造就自己的观众,同时也要自觉地将观众意愿纳入创作之中。
观众期待视野的形成有着广泛而丰富的社会内涵。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受其生活经历、经验、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个体性格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节目选择一向和审美价值判断标准。
对观众期待视野的研究,目的是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传播质量,为传播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电视传播观众期待视野契合在传播活动中,作者为了完成传播活动的总任务,往往采用一些符合受众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手段和方法。
电视传播与观众需求的契合,始终贯穿于电视节目的整个生命之中。
它不仅培养和创造自己的观众,而且自觉地将观众的意愿溶于电视节目之中。
传播的实施取决于传播者,却根源于受众。
不同受众对不同媒体的选择以及他们对媒体的期待视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各家媒体传播的成败。
受众期待视野的构成分析依据接受美学的理论,艺术作品的艺术生命,始于它成为社会的意识中的事实之时,始于它与人的世界观和审判标准发生之时。
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没有读者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读者虽然不是文学文本的直接作者,却是文学作品的间接作者。
电视传播过程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不能同等相比,但是,我们从中或许能获得某种启示。
接受美学观点认为,文学的接受活动具有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
所谓社会接受,指一部作品脱胎之后,到达读者之前,已经取得社会的占有形式。
在作品产生和个人接受之间存在的各种“社会中介机构”,如出版社、文学批评、文学宣传等。
它们从不同社会的、阶级的、集团的角度指导读者如何评价作家作品。
社会接受是作品达到读者中的必经途径,但社会接受又是以个人为前提的。
虽然个人接受必须在社会接受的基础上和指导下进行。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无论任何作品,读者都是以自己一“生活的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的。
”我们把电视传播的过程置之于这种接受美学的分析置之,可以看到,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是通过某一具体的传授机构进行的传播的。
观众对表演的审美期待
观众对表演的审美期待表演艺术是一种能够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
观众对表演的审美期待是指他们对于一场表演的期望和预期。
这种期待可以涵盖表演的内容、形式、技巧、情感传达等多个方面。
在观众对表演的审美期待中,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偏好和需求,但总体来说,观众对于艺术表演的期待是多元而复杂的。
首先,观众对表演的审美期待包括对内容的期待。
观众希望能够在表演中获得一种思想、情感或者精神上的满足。
他们期待表演能够给予他们新的启发,或者引发他们对于生活、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比如,在戏剧表演中,观众可能期待能够通过角色的命运和冲突来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在音乐会上,观众可能期待能够通过音乐的旋律和情感表达来感受到艺术家的灵魂。
其次,观众对表演的审美期待还包括对形式的期待。
观众希望表演能够以一种美学的方式呈现在他们面前。
这包括表演的舞台设计、服装造型、灯光音效等方面。
观众期待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来获得审美的愉悦。
比如,在舞蹈表演中,观众可能期待能够通过舞者的舞姿和舞台的布景来感受到美的力量;在戏剧表演中,观众可能期待能够通过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舞台的布景来获得戏剧冲突的张力。
此外,观众对表演的审美期待还包括对技巧的期待。
观众希望表演艺术家能够展现出高超的技巧和专业水准。
他们期待艺术家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技巧来展示出对于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音乐会上,观众可能期待能够欣赏到艺术家高超的演奏技巧;在舞蹈表演中,观众可能期待能够看到舞者优美的舞姿和精准的动作。
最后,观众对表演的审美期待还包括对情感传达的期待。
观众希望能够通过表演艺术家的情感表达来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鸣。
他们期待艺术家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触动观众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共情。
比如,在戏剧表演中,观众可能期待能够通过演员的表演来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在音乐会上,观众可能期待能够通过音乐家的演奏来感受到音乐的情感表达。
总之,观众对表演的审美期待是多元而复杂的。
他们期待表演能够给予他们思想、情感或者精神上的满足,通过美学的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展示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专业水准,并通过情感传达引发他们的共鸣和共情。
《2024年2023年春节档电影的审美伦理审视》范文
《2023年春节档电影的审美伦理审视》篇一一、引言春节档作为中国电影市场最为重要的档期之一,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电影制作方和观众的关注。
2023年的春节档更是如此,众多电影作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视觉盛宴。
然而,在欣赏这些电影作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从审美伦理的角度进行审视,探讨电影作品在传递文化价值、道德观念以及审美取向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二、春节档电影概述2023年春节档的电影作品类型丰富,涵盖了动作、喜剧、科幻、爱情等多个领域。
这些电影作品在票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从审美角度来看,这些电影作品在画面、音效、特效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水准,为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观影体验。
三、审美伦理审视(一)文化价值的传递在审美伦理方面,电影作品首先需要在传递文化价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23年春节档的电影作品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生活以及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表达。
例如,某些电影通过讲述家族传承、民族团结等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这些电影作品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思考和反思的机会,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道德观念的引导除了文化价值的传递,电影作品还需要在道德观念的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2023年春节档的电影中,许多作品通过描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式,向观众传递了正义、善良、勇敢等积极的道德观念。
这些观念的传递有助于引导观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审美取向的探讨在审美取向方面,2023年春节档的电影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不同的电影作品在画面、音效、特效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为观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审美体验。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些电影为了追求票房和观众喜好,可能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和娱乐性,而忽视了审美内涵和深度。
因此,在欣赏电影作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在追求审美愉悦的同时,保持对审美内涵和深度的关注。
审美期待的名词解释
审美期待的名词解释引言: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感知和欣赏,而审美期待则是指人们对于美的预期和期待。
它来源于我们对于美的深刻理解和个体经验的积累。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解释审美期待的概念,包括历史渊源、文化影响、个体差异以及与艺术品的关联。
一、审美期待的历史渊源审美期待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想形式”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美的标准,人们对于美的审美期待即是对这一理想形式的渴望。
这一理念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通过艺术作品来追求这种理想形式。
二、审美期待的文化影响审美期待受到个体所处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人们对于美的期待也会因此产生差异。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内敛和克制,因此中国人的审美期待可能更倾向于雅致和含蓄;而西方文化强调个性和自由,因此西方人的审美期待可能更倾向于大胆和张扬。
三、审美期待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期待是独一无二的。
个体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和性格特点等因素会对审美期待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在城市长大的人可能对于现代艺术更有共鸣,因为他身处于一个充满创新和多元文化的环境;而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可能更倾向于传统艺术,因为他更接触自然和朴素的事物。
四、审美期待与艺术品的关联审美期待与艺术品密切相关,它是人们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的重要依据。
艺术家通过创造作品来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同时也通过作品来挑战和改变审美期待。
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正是在不断拓展人们的审美期待,给他们带来惊喜和启发。
结论:审美期待是人们对于美的预期和期待。
它受到个体所处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个体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审美期待与艺术品密切相关,在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时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审美期待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于美的认识,还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感知和欣赏艺术的魅力。
通过不断拓展和挑战审美期待,我们可以更加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生活。
如何让观众对电视剧产生强烈共鸣
如何让观众对电视剧产生强烈共鸣在当今丰富多元的影视市场中,一部电视剧要想脱颖而出,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并非易事。
观众的口味日益挑剔,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这对电视剧的创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观众与电视剧之间建立起深刻的情感连接,产生强烈的共鸣呢?首先,真实可信的人物塑造是关键。
剧中的人物应当像是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真实存在的人,而非脱离现实的虚构形象。
他们要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梦想、恐惧和困惑。
比如《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坚强独立的外表下隐藏着对家庭温暖的渴望,这种复杂而真实的人物性格让观众感同身受,仿佛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
人物的成长和转变也应该是合理且令人信服的。
他们不能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巨大的性格转变,而是要在经历一系列的事件和挑战后,逐步成长和蜕变。
这样的人物塑造能够让观众跟随角色的脚步,一同经历喜怒哀乐,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其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线索,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和惊喜。
它可以是关于爱情、友情、亲情,也可以是关于梦想的追求、人生的困境等等。
但无论主题是什么,都要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
比如《琅琊榜》,以梅长苏为洗刷家族冤屈、扶持明君所展开的一系列谋略与斗争为主线,情节紧凑,环环相扣,让观众在追剧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和期待。
同时,故事情节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
它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要能够传递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得到启发和感悟。
再者,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也是不可或缺的。
电视剧要能够准确地捕捉和展现人类各种复杂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等。
这些情感不能只是流于表面,而是要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欢乐。
比如《父母爱情》中,通过对江德福和安杰这对夫妻几十年生活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他们之间平凡而又深厚的爱情,让观众在点滴的细节中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和生活的美好。
【电视剧】优秀电视剧的六大要素
优秀电视剧的六大要素在这个荧屏璀璨的时代,优秀电视剧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观众的情感与思考。
它们不仅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挑剔的目光,更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元素构成了这些佳作的核心竞争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优秀电视剧的六大要素,从影视题材、人物故事到台前幕后的精彩瞬间,全方位领略它们的非凡魅力。
一、新颖独特的影视题材优秀的电视剧往往始于一个引人入胜的题材。
无论是古装宫廷的权谋斗争,如《甄嬛传》中甄嬛的步步为营,还是现代都市的情感纠葛,像《三十而已》里王漫妮、顾佳等人的生活奋斗,题材的新颖性总能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
近年来,科幻题材如《三体》的横空出世,更是以其宏大的世界观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为国产电视剧开启了新的篇章。
这些题材不仅满足了观众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更在无形中拓宽了电视剧的艺术边界。
二、立体丰满的人物塑造人物是电视剧的灵魂。
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不仅要性格鲜明,更要拥有复杂多面的内心世界。
比如《人民的名义》中的侯亮平,他既是反腐斗士,也有普通人的烦恼与困惑,这种立体化的塑造使得角色更加真实可信,让观众感同身受。
同样,《山海情》中的马得福,他的坚韧与执着,以及对家乡深沉的爱,都让人动容。
这些角色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更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电视剧的骨架,它决定了整个故事的走向和节奏。
优秀的电视剧往往情节紧凑,悬念迭起,让观众欲罢不能。
如《隐秘的角落》中,随着一个个谜团的揭开,人性的阴暗面逐渐暴露,观众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深刻。
而《琅琊榜》中梅长苏的复仇之路,更是充满了智慧与勇气,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拍案叫绝。
四、精湛绝伦的演技呈现演技是电视剧的生命线。
优秀的演员能够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传达给观众。
如《都挺好》中的姚晨,她饰演的苏明玉,既有职场女性的干练,又有家庭中的柔情与无奈,演技之精湛令人叹服。
电视剧如何应对观众对情节走向的期待和想象
电视剧如何应对观众对情节走向的期待和想象在当今的影视娱乐领域,电视剧作为一种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其情节走向往往备受关注。
观众在追剧的过程中,会对剧情的发展产生各种各样的期待和想象。
那么,电视剧制作方应该如何应对观众的这些心理诉求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观众为什么会对情节走向产生期待和想象。
一方面,观众在观看电视剧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剧情中,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
他们希望看到角色在经历种种困难后能够获得幸福和成长,或者希望看到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另一方面,观众在长期的观剧经验中,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模式。
他们会根据以往看过的类似作品,对当前的剧情发展进行推测和期待。
对于电视剧制作方来说,了解观众的期待和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观众的反馈,比如社交媒体、在线评论、问卷调查等。
通过这些方式,制作方可以了解到观众对剧情的喜好、对角色的评价以及对未来情节的期望。
然而,仅仅了解观众的想法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在剧情中做出合理的回应。
在情节设计上,制作方可以适当满足观众的期待,但又不能完全按照观众的想象来发展。
如果一味地迎合观众的期待,剧情可能会变得过于套路化,失去新鲜感和吸引力。
比如,在一部爱情剧中,如果观众都期待男女主角能够早日在一起,那么制作方可以让他们经历一些曲折和考验,而不是简单地让他们迅速坠入爱河。
这样的情节设计既能满足观众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又能增加剧情的张力和观赏性。
同时,制作方还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和反转来打破观众的想象,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悬念可以让观众保持好奇心,不断地追剧下去;而反转则能让剧情更加跌宕起伏,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比如,在一部悬疑剧中,观众可能一直认为某个角色是凶手,但在最后却发现真正的凶手是另一个看似无辜的人。
这种反转会让观众感到震惊和兴奋,同时也会对剧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角色的塑造也是影响观众对情节走向期待和想象的重要因素。
一个丰满、立体的角色能够让观众更加投入地关注他的命运和故事发展。
电视剧如何利用悬念吸引观众持续关注
电视剧如何利用悬念吸引观众持续关注在当今丰富多彩的影视世界中,电视剧要想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目光并让他们持续关注,悬念的设置无疑是一个关键的策略。
一个好的悬念能够像钩子一样,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来的剧情发展。
那么,电视剧究竟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悬念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呢?首先,悬念的产生往往源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背景和独特的人物设定。
比如,在一部犯罪悬疑剧中,开场可能会展示一起离奇的谋杀案,受害者身份不明,现场留下的线索扑朔迷离。
而主角可能是一位有着神秘过去的侦探,他的性格和经历使得他在面对这起案件时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这样的背景和人物设定立刻就能勾起观众的好奇心,他们会想知道:这位侦探能否解开谜团?背后的真凶到底是谁?情节的发展也是营造悬念的重要手段。
电视剧可以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让观众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和期待的状态。
比如,在一些剧中,主角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不断遭遇各种危险和阻碍,每一次看似接近答案,却又被新的线索或意外事件拉回原点。
这种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让观众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和关注。
信息的隐瞒和逐步揭示也是制造悬念的常用方法。
电视剧创作者会有意地隐瞒一些关键信息,只给观众透露一些碎片化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拼凑和猜测。
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些被隐瞒的信息逐渐被揭示出来,观众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又会被新的悬念所吸引。
比如,在一部家族争斗的剧中,某个重要人物的身世可能一直被隐瞒,观众只能通过剧中人物的只言片语和一些隐晦的暗示来推测,而当身世之谜最终揭开时,往往会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剧情转折。
此外,电视剧中的时间限制也能增强悬念的效果。
比如,在一部灾难剧中,主角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某项艰巨的任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观众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感到越来越紧张,时刻关注着主角们能否在最后一刻成功完成任务。
再者,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是制造悬念的有效方式。
大众审美视界观照下的美丽期待——电视连续剧《大校的女儿》评析
大众审美视界观照下的美丽期待——电视连续剧《大校的女
儿》评析
蔺九章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大校的女儿>有着很强的艺术独创性和新颖性,它在唤起观众期待视界中的预定积累后,又打破了观众的期待惯性,使观众心理产生强烈的审美张力,在"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期待中,感受到编剧独具的匠心和该剧特有的艺术魅力.在"漫长"的审美期待中,观众所体验到的是"情感"的美丽、"真实"的美丽和"追求人生价值"的美丽.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蔺九章
【作者单位】邯郸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文学审美接受的期待视界与多维取向 [J], 李兆国;
2."期待视界"观照下的"震撼京城——雅居音乐会" [J], 陈睿
3.电视剧与大众消费审美──从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谈起 [J], 雷淑娟
4.立足大众服务大众——李焕之重视人民审美观和审美需求的音乐理论 [J], 张
莉
5.理智的悲情——从电视剧《大校的女儿》谈及王海鸰笔下都市女性婚恋观 [J], 彭燕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电视剧观众的审美期待郑莹杨健(湖北电视台)摘要:接受美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德国的罗伯特·姚斯最先提出了"期待"这一概念。
本文借鉴已有的理论,从观众对电视剧的期待心理入手,探讨观众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电视剧这一问题。
本文具体归纳了观众四种固有的心理模式,即期待真实的剧情;期待思想上有所教益;期待富有时代精神的题材;期待看得懂的平民艺术。
并从期望看到自己意想不到的故事内容、期待感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视听效果、期待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三方面论述了观众的创新期待心理。
关键词:电视剧;观众;心理期待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从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正式播出电视节目以来,电视诞生距今仅仅只有几十年的短暂历史。
但是,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与综合艺术的结晶,它不仅给原有的文字与印刷媒介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进程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发展之快,影响之大,覆盖面之广,观众数量之众多,是其他任何时艺术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电视以其直观、形象、生动、便捷的传播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据报载,目前全国十三亿人口,有95%的人能看到电视,而看得最多的应属电视剧。
电视剧这种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
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剧这一艺术形式早已普及到了每一个社会角落,成了家喻户晓甚至老老少少差不多每天都离不开的精神大餐,有的学者甚至用"平民百姓的第四餐"来比喻电视剧对于人民群众精神食粮需求的重要性。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字,现在我国年生产电视剧的总量约在万集以上,总的投资约在20至30亿元,而通过媒体播放后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约在200至300亿元。
可见,生产电视剧是一个投入高而回报率更高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个高风险的行业。
据统计,2002年送交国家广电总局审批的电视剧共1078部22283集,通过审批的有804部16420集,获准播出的国产电视剧只有九千多集。
而在对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的分析中,认为"优秀精品影视剧数量少"的占58.4%,认为"农村题材电视剧偏少"的占54%,认为"反映当代生活的偏少"的占33.1%,认为"剧情简单、雷同,缺乏深度"的占32.1%。
为什么我国有众多电视剧生产单位,电视剧生产量很大,但不少电视剧的质量不高,粗制滥造,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
一些勉强播出的电视剧也是"雷声大雨点小",造成观众、电视台时间的流失、生命的流失。
究其原因,是这些电视剧的创作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与观众的需求之间存在相当的差距。
人们说,作家的作品的生命是读者爱不爱看,电视剧的生命呢﹖电视剧的生命是观众爱不爱看,一部电视剧观众爱看,看完之后能受到启迪、受到鼓舞、受到震撼,得到愉悦,就应该认为是好电视剧。
过去,由于电视频道少,电视节目为稀缺资源,因而电视传播是以传者为核心,电视媒体和受众的关系是"我播什么,你看什么"。
现在,随着电视频道的逐渐增多,电视成为卖方市场,受众成为稀缺资源,受众可以手拿遥控器,很方便地在各个不同频道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节目。
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我们就必须尊重我们最广大的欣赏主体--观众,研究观众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
虽然电视剧创作在当下诸种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最为活跃,但我国电视剧的基础理论建设刚刚开始,诸多的理论问题都在梳理之中。
而对受众心理的科学研究和客观分析尤为少见。
2002年比较引人注目的传播现象是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全国各电视台轮番热播后收视率的居高不下。
学者对此有比较集中的评论,人多指出反映当代生活的戏剧未必不受欢迎,制胜关键是号准电视观众的心理脉搏。
这一学术讨论,不仅带动了现实生活剧在荧屏的兴起,还掀起了对电视剧受众心理研究的热潮。
但从总体上看,目前的受众心理研究尚处于对基本问题的初步研究阶段。
电视剧受众心理研究成果中经验的描述较多,从不同侧面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具体统计分析的量化研究较多,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较少。
显而易见,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目前我国蓬勃发展的电视剧创作实践,更不用说满足提高传播实践水平、指导传播实践活动的需要。
面对国内对受众心理的研究现状,本文想以接受美学为切入点,探讨一下观众对电视剧的审美期待心理,这种期待是指观众在对电视剧进行审美选择和接受过程中的某种潜意识的愿望、期盼,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能对电视剧创作实践提供一点借鉴。
首次明确提出"期待"这-'概念的是接受美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德国的汉斯·罗伯特·姚斯。
在姚斯看来,一部新的文学作品,不可能在信息真实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示、暗示、特征显示,预先为读者提示出一种特殊的接受,可以唤醒读者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导入特定的体验中,并唤起他的期待。
他说:"从类型的前理解,从已经熟识作品的形式与主题、从诗歌语言和实践语言的对立中产生了期待视界"。
1姚斯所说的"期待视界",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习惯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广而言之,姚斯关于文学阅读中"期待视界",在影视艺术接受活动中也同样存在。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发生认识论",对于我们进行影视审美心理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他提出的"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就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可惜的是,这些理论没能充分运用到我们现今的电视剧创作实践中,我们的电视剧观众到底期待看到什么样的电视剧﹖这已成为创作人员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观众期望看到符合自己原有心理模式的电视剧。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作为电视剧的观众,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当我们面对荧屏,在众多电视剧频道中搜索时,我们是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自己喜欢看的电视剧。
也即是我们作为电视观众在准备主动接受电视剧作品时,头脑中并非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张经纬交织的审美期待的复杂网络。
在这张网络上,既有我们在此之前具有的影视方面的各种知识和观赏经验,以及对影视作品类型、标准、内容、形式、主题、风格等的理解和认识,也包括我们个人的艺术文化修养和个性心理特征,甚至还有社会的、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的因素深深潜藏在内。
正如匈牙利著名女电影理论家伊莱特·皮洛在著作《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中,强调指出的:"视觉就是感知活动与大脑存储的知识进行对照,但是,这种对照不仅是与个人经验的对照--集体知识也出现在这一过程中。
感知有很大的游移性,它一向是变动不居的:在新鲜印象的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背景,或者说按照个人心理文化状态进行解释的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凑趣地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看到了什么,恰恰相反:我们知道什么才会看到什么。
"2这其实是讲,观众在观看电影或电视时,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个审美心理上的"先在结构"。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这种"先在结构"就是欣赏者个体在接受作品之前就已经具有由诸多主观因素组成的心理模式,这种心理模式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知识素养、气质禀赋、兴趣习惯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每个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都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先在结构"的制约和影响,于是才会出现"我们知道什么才会看到什么"的现象。
显然,电视剧与观众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欣赏电视剧其实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
从表面上看,观众似乎处于一种被动的、静观的状态,实际上,观众在欣赏电视剧的过程中有着主动的、积极的、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他们总是从原有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趣味出发,按照自己的审美心理图式去"同化"作品,呈现出审美趣味的某种趋向和定势,这是一种惯性心理力量,一种内化为其心理机制的文化习惯,一种经个体选择后的传统文化在其心理结构上的积淀。
这种固有心理模式的不同,使不同观众对电视剧的需求也不同,不同的观众群关注不同题材、情节和风格的电视剧,但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山于它的直观与图示造成了在理解上的最大包容性,因此虽然观众的期待心理是心理活动的特殊表现形式,但观众在收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我们的电视剧创作人员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多种多样不同层次具有通感的审美期待。
l、期待真实的剧情,真实的人物。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即生活。
生活是真实的,但它是原始的、裸露的,它给人一种质感;艺术地再现生活,把"真实的生活"制作成"艺术的真实",它给人的是一种美感。
只有来源于生活的美,才是真实的、打动人心的。
电视剧的艺术影像是直接诉诸观众的审美视觉的,它在形象外观上非常直观、确定。
这一特征使电视剧比其它艺术更强调物质世界的真实。
观众在欣赏电视剧时,一旦电视剧作品真实的反映了观众身边的真实人物、真实情节、真实情感,观众就会产生信任和认同感,并为之所吸引所感动。
电视艺术所要表现和展示的是艺术化的真实生活,这种真实不要求还原,但至少要可信,给观众一份心理的真实;这种真实也不排除虚构,但虚构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强化其内核的真实性。
我们知道,观众在观片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片中的主人公,在潜意识中把自己投射到主人公身上,向主人公认同,把自己与主人公合而为一。
一部缺少真实感的电视剧很难获得好的收视效果,就是因为可信性丧失了,电视剧所造成的幻觉也就随之土崩瓦解,观众当然要拒绝观看。
从美学观点看,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更能唤起人们高兴、悲伤、憎恨恨、喜悦、怜悯、同情等真实的情感,更易于被观众接受。
正如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所说的"我们的眼睛跟剧中人的眼睛合而为一,于是双方的思想感情也就合而为一了"。
3纵观当下荧屏,凡是有很高收视率的电视剧,必然有着鲜明的艺术表现力和生活的真实。
我国美学大师宗自华先生曾精辟指出:接受者期待的是"活泼强烈的生命表现","他所能把握、所能感受刺激引起兴奋的是那活泼的真实的生命的表现。
他们虚心地期待着接受着这'感动',以安慰自己的生命,充实自己的生命","他是笔直地穿过那艺术的形式.....而虚怀地接受那里面的生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