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类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合集下载

常用危险化学品名录

常用危险化学品名录

常用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2年发布了国家标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l3690—1992),按主要危险特性把危险化学品分为八类,并规定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包装标志二十七种(主标志十六种,副标志十一种)。

第1类爆炸品;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有毒品;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品。

第1类爆炸品1.1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硝酸铵[含可燃物﹥0.2%](别名:硝铵)1.3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或抛射危险,或两者兼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1.4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2.1 易燃气体丙烯,1,3-丁二烯(别名:联乙烯),丁烯(别名:正丁烷),环氧乙烷(别名:氧化乙烯;噁烷),甲烷,硫化氢,氯乙烯(别名:乙烯基氯),氢(别名:氢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一甲胺(别名:甲胺;氨基甲烷),一氧化碳,乙硼烷(别名:二硼烷),乙炔(别名:电石气),乙烯,异丁烷(别名:2-甲基丙烷)2.2 不燃气体氯化氢,氧气2.3 有毒气体氨(别名:液氨;氨气),二氧化硫(别名:亚硫酸酐),光气(别名:碳酰氯),磷化氢,氯甲烷(别名:一氯甲烷;甲基氯),氰化氢(别名:氢氰酸),溴甲烷(别名:甲基溴),液氯(别名:氯气;氯)第3类易燃液体汽油3.1 低闪点液体丙酮(别名:二甲基酮;阿西通),丙烯醛(别名:烯丙醛),二硫化碳,环氧丙烷(别名:氧化丙烯),己烷(别名:正己烷),戊烷(别名:正戊烷),乙醚(别名:二乙醚),乙醛(别名:醋醛),异丁醛3.2 中闪点液体苯,丙烯醇(别名:烯丙醇;2-丙烯-1-醇;蒜醇),丙烯腈(别名:氰基乙烯;乙烯基氰),丙烯酸甲酯(别名:败脂酸甲酯),甲苯,甲醇(别名:木醇;木精),甲基肼(别名:甲基联胺;甲肼),甲基乙基酮(别名:甲乙酮;2-丁酮;甲基乙基甲酮;MEK),氯甲基甲醚(别名:甲基氯甲醚),溶剂油,石脑油(别名:粗汽油),乙醇(别名:酒精),乙腈(别名:甲基氰),异氰酸甲酯(别名:甲基异氰酸酯),原油(别名:石油)3.3 高闪点液体苯乙烯(别名:乙烯基苯),二甲苯(别名:二甲基苯),环己酮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4.1 易燃固体硫磺(别名:硫)4.2 自燃物品白磷(别名:黄磷),甲醇钠(别名:甲氧基钠),连二亚硫酸钠(别名:保险粉),三异丁基铝4.3 遇湿易燃物品三氯硅烷(别名:硅仿;硅氯仿;三氯甲硅烷),碳化钙(别名:电石)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5.1 氧化剂过硫酸氨(别名:高硫酸铵;过二硫酸铵),过氧化氢(别名:双氧水),氯酸钾(别名:白药粉),漂粉精(别名:高效漂白粉),硝酸铵[含可燃物≦0.2%](别名:硝铵)5.2 有机过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酰(别名: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苯酰;引发剂BPO),过氧化环己酮(别名:1-过氧化氢环己基;1-羟基-1’-过氧化氢二环己基过氧化物),过氧乙酸(别名:过乙酸;乙酰过氧化氢)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6.1 毒害品苯胺(别名:氨基苯;阿尼林油),苯酚(别名:石炭酸),丙酮氰醇(别名:2-羟基-2-甲基丙腈;丙酮合氰化氢),甲苯二异氰酸酯(别名:TDI),硫芥(别名:芥子气;二氯二乙硫醚),硫酸二甲酯(别名:硫酸甲酯),氯化钡,氯甲酸氯甲酯,氯乙醇(别名:2-氯乙醇),氰化钠(别名:山奈钠),三氯乙烯,沙林(别名:甲氟磷酸异丙酯),硝基苯(别名:密斑油)第8类腐蚀品8.1 酸性腐蚀品醋酸酐(别名:乙酸酐;乙酐;醋酐),氟化氢,甲酸(别名:蚁酸),磷酸(别名:正磷酸),硫酸,氯磺酸,氯乙酸(别名:一氯乙酸;氯醋酸),氢氟酸(别名:氟氢酸;氟化氢溶液),三氯化磷,三氯化铝(别名:氯化铝),三氧化硫(别名:硫酸酐),硝酸(别名:硝漒水;漒水),溴(别名:溴素),盐酸(别名:氢氯酸),氧氯化磷(别名:磷酰氯;三氯化磷酰;三氯氧磷;三氯氧化磷;磷酰三氯),乙酸(别名:醋酸;冰醋酸)8.2 碱性腐蚀品环己胺(别名:六氢化苯胺;氨基环己烷),氢氧化钾(别名:苛性钾),氢氧化钠(别名:苛性钠;烧碱;火碱)8.3 其他腐蚀品甲醛,二氧化氯(别名:氧化氯;过氧化氯)不燃,可助燃有机磷酸酯类农药高温可燃,放出有毒烟气请各校按诸教仪[2011]04号“关于印发《诸暨市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试行)的通知”精神,做好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入库、登记、保管、领取、使用、回收、销毁等环节(建好台帐,双人双锁)。

危险化学品-氧化剂及有机过氧化物

危险化学品-氧化剂及有机过氧化物

目录
一、货物分项 二、标志及特性
三、氧化剂 四、有机过氧化物 五、案例
•一、氧化剂的概述
本项货物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 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 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 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 炸性混合物,对摩擦、撞击较敏感。
•二、氧化剂具体的危险特性
• 3、又可按照氧化反应所要求的介质分为以下3类: • (1)酸性介质氧化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重铬酸 钠、铬酸、硝酸、高锰酸钾、过硫酸铵)。 • (2)碱性介质氧化剂(次氯酸钠、过碳酸钠、过硼酸 钠、过硼酸钾)。 • (3)中性氧化剂(溴、碘)。
• 四、公司经营的氧化剂有哪些? •1、高锰酸钾、高锰酸钠、过硫酸钾、 •过硫酸钠、过硫酸铵、亚硝酸钠、硝酸 钾、硝酸钠、次氯酸钙、三氧化铬、双氧 水等。
• 急救措施: •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 洗。 •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 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 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 行人工呼吸。就医。 •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 培 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 过滤式 防尘呼吸器,穿胶布防毒衣,戴氯丁橡胶手套。远离火种、 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还原剂、活性金 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 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 有害物。 •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 温不超过32℃,相对湿度不超过80%。包装密封。应与还原剂、 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 容泄漏物。 • 禁配物: 强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硫、铝、锌、铜及其合金、 易燃或可燃物。

第五类氧化物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五类氧化物和有机过氧化物
(2)有机过氧化物:系指分子中含有氧基(-0-0-)的有机物质,属热不
稳定的物质,可能发生放热自加速分解等,主要有以下几种特性的物质: (1)可发生爆炸性分解 (2)迅速燃烧 (3)对碰撞或摩擦敏感 (4)与其他物质起危险反应 (5)损害眼睛(如过醋酸)
因此,有些过氧化物在运输时必须加入稳定剂。对在常温下会自行分解的,必须控 制温度运输。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运输组织
2.托运与承运 (2)托运规定
①托运人托运危险货物时,应如实表明收货人名称、货物的名称、性质、 重量、数量等,不得匿报谎报品名、性质、重量,不得在普通货物中夹带 危险货物。 ②托运人托运危险货物时,应在货物运单“货物名称”栏内填写信息化品 名和铁危编号,在货物运单的右上角用红色戳记标明类项名称,并在货物 运单“托运人记载事项”栏内填写经办人身份证号码,对派有押运员的还 需填写押运员姓名、身份证号码。 ③托运人托运危险货物时,应在运单右上角加盖红色危险货物类项名称戳 记。 第五类:氧化性物质 有机过氧化物
4.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运输组织 5.危险货物车辆的编挂要求及特殊防护事项 溜放和限速连挂:
4.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运输组织
6.货物撒漏处理及消防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①氧化性物质撒漏时,应扫除干净,再用水清洗。收集的
撒漏物品,不得倒入原货件内。 ②过氧化钠等着火时,不得用水扑救;其他氧化性物质用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运输组织
2,托运与承运 (4)受理承运
办理站受理危险货物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托运人名称与危险货物托运人名称表相统一。 (2)经办人身份证与货物运单记载相统一。 (3)运单品名、类项、编号等与《品名表》统一。 (4)发到站、办理品名、装运方式与办理限制相统一。 (5)货物品名、重量、件数与货物运单记载相统一。 (6)经办人具有培训合格证明。 (7)托运人具有包装检验合格证明文件。 (8)货物运单右上角用红色戳记标明编组隔离、禁止溜放或 限速连挂等警示标记。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目录5.1类氧化剂过氧化氢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过氧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高氯酸[含酸50%~72%]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高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5)氯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6)亚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7)高锰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8)高锰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9)硝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0)硝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1)硝酸钙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2)硝酸锶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3)硝酸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4)硝酸锌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5)硝酸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6)硝酸铅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7)亚硝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8)过(二)碳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9)过硫酸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0)过硫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2)过硼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3)漂白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4)溴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5)溴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8)高碘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9)高碘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0)高碘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1)碘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2)碘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3)三氧化铬[无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4)重铬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5)硝酸镁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7)硝酸铁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8)硝酸镍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9)硝酸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0)硝酸铝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1)硝酸锰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2)硝酸铜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3)硝酸铋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4)硝酸镧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5)硝酸铈铵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7)亚硝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8)氧化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9)5.2类有机过氧化物过氧化二异丙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50 过氧化(二)苯甲酰[77%<含量<95%,含水]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51 过氧化乙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2)高氯酸[含酸50%~72%]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高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亚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硝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过硼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溴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次氯酸钙[含有效氯>39%]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4-7)硝酸铵[含可燃物≤0.2%]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4-7)重铬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硝酸镁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硝酸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专题范文]危险化学品分类

[专题范文]危险化学品分类

[专题范文]危险化学品分类危险化学品分类阅读精选(1):化学品有以下的现象在我国或国际上都划为“危险化学品”第1类爆炸品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有毒品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品阅读精选(2):第一节危险化学品分类第l类:爆炸品;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有毒品;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品。

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第二节爆炸品爆炸品——指在外界触发因素作用下,能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瞬时产生超多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

外界触发因素——如受热、压、撞击等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或仅产生热、光、声响或烟雾等一种或几种作用的烟火物品。

按危险性分为5项。

①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梯恩梯(2,4,6-三硝基甲苯)、黑索金(环三次甲基三硝胺)、泰安(季戊四醇四硝酸酯)、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硝化甘油等烈性炸药,无烟火药、硝化棉等火药,黑火药及其制品,爆破用雷管、非电雷管、弹药用雷管等火工品均属此项。

②具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带有炸药或抛射药的火箭、火箭弹头,装有炸药的炸弹、弹丸、穿甲弹,非水活化的带有或不带有爆炸管、抛射药或发射药的照明弹、燃烧弹、催泪弹、毒气弹,以及摄影闪光弹、照明弹、不带雷管的民用炸药、民用火箭等,均属此项。

③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抛射危险,或两者兼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速燃导火索,点火管,点火引信,油井药包,礼花弹等,均属此项。

④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如导火索,烟花爆竹等,均属此项。

⑤十分不敏感的爆炸物质本类物品性质比较稳定,在着火试验中不会爆炸如B型爆破用炸药,E 型爆破用炸药,铵油炸药,铵沥蜡炸药等。

第五章 氧化性物质

第五章 氧化性物质
第5类 氧化性物质与有机过氧化物
第5类 氧化性物质与有机过氧化物
本类物质具有强氧化性,受热、震动或摩擦会分 解放出氧和热量,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 末状可燃物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一、危险特性
1、氧化剂的特性
(1)很强的氧化性; 无机过氧化物含有过氧基,很不稳定,易分解放出原子 氧;其余的分别含有高价态的氯、溴、氮、锰和铬等元素, 具有较强获得电子的能力。因此,氧化剂最突出的性质是遇 易燃物品,可燃物、有机物、还原剂等会发生剧烈化学反应 引起燃烧爆炸。

第5类 氧化性物质与有机过氧化物
四、本类物质的装卸、储存注意事项 1、包装 氧化性物装物性质不相抵触。
封口要严实,包装要防潮,内外包装不得沾有杂质。

第5类 氧化性物质与有机过氧化物
2、装卸与搬运
(1)装车前,车内应打扫干净,保持干燥,不得残留 有酸类和粉状可燃物。 (2)卸车前,应先通风后作业。 (3)装卸搬运中不能摔碰、拖拉、翻滚、摩擦和剧烈 震动。
(4)搬运工具上不得残留或沾有杂质。
(5)托盘和手推车尽量专用,装卸机具应有防止发生
火花的防护装置。

案例: 氧化剂与可燃物混合燃烧爆炸
案例:某花炮厂的工人在配药室配药,配方为:氯酸钾 、铝粉、镁粉、铝渣、硫磺等,配成电光烟花药。这 是一张很危险的配方和很危险的工作。由于配药工操 作不够细心。在临近下班时,操作员见装铝渣的铁通
内剩料不多,就用勺子从铁桶中往外掏,准备上交。
由于移动了铁桶,地面又撒漏的药剂,铁桶底与混凝 土地面摩擦,看到一股白烟从桶底冒出。在场的工人 撒腿就跑,刚跑出 4-5 米远,一声巨响,发生爆炸。 造成厂房倒塌 34 间,窑洞药库殉爆,造成 2 人死亡, 11人受伤。

化学品安全标签危险性分级

化学品安全标签危险性分级

化学品安全标签危险性分级1、第1类 爆炸品本类货物系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或仅产生热、光、音响或烟雾等一种或几种作用的烟火物品。

具体图例参考图2-1-6所示。

本类货物按危险性分为五项。

(一)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substances and articles which have a mass explosion hazard)(二) 具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substances and articles which have a projection hazard but not a mass explosion hazard)(三)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或较小抛射危险、或两者兼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substances and articles which have a fire hazard and either a minor blast hazard or a minor projection hazard or both,but not a mass explosion hazard)(四)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substances and articles which present no significant hazard)本项货物危险性较小,万一被点燃或引燃,其危险作用大部分局限在包装件内部,而对包装件外部无重大危险。

(五)非常不敏感的爆炸物质(very insensitive substances)本项货物性质比较稳定,在着火试验中不会爆炸。

2、第2类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本类货物系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应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临界温度低于50℃时,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1kPa 的压缩或液化气体。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危险特性、分类及储运要求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危险特性、分类及储运要求

安全技术/化工安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危险特性、分类及储运要求凡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危险性质,在运输、装卸、生产、使用、储存、保管过程中,于一定条件下能引起燃烧、爆炸,导致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事故的化学物品,统称为化学危险物品。

目前常见的、用途较广的约有2200余种。

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曾于1986年、1990年先后发布了“危险货物品名表”(GB6944—86)和“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90),将危险物品分为九个大类,并规定了危险货物的品名和编号。

第1类:爆炸品;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品;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品;第9类:杂类。

由于某一化学危险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危险性,因此在具体分类过程中,掌握“择重入列”的原则,即根据各该化学物品特性中的主要危险性,确定其归于哪一类。

如上列九类中的毒害品和腐蚀品,就其分类名称来看,似与防火关系不大,其实不然。

首先这两类化学物品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而绝大多数以碳、氢为母体的有机化合物均为可燃、易燃物,这是有机化合物的特性之一。

大多数有机毒害品不但有毒性,而且易燃烧,有的闪点还很低(如烯丙基氰、烯丙基硫、乙基吡啶等),但因其毒性较突出故列入毒害品;也有剧毒的有机化合物(如丙烯腈)因其燃烧的危险性更大而列入易燃液体类;有机腐蚀品中同时具有腐蚀性和易燃性的也很多,亦因其腐蚀性比较显著而列入腐蚀品。

再看这两类中的无机化合物,有的本身虽不燃,但因同时具有氧化作用(如硝酸、高氯酸、双氧水、漂白粉等),能促进使可燃、易燃物燃烧甚至爆炸;或因遇酸分解放出易燃、剧毒气体(如氰化物等);或因遇水分,酸类产生剧毒亦能自燃的气体(如磷的金属化合物等),都直接或间接与防火有关。

此外,有些化学品如剧毒的氰化氢、液氯,易燃的氢、液态烃气,助燃的压缩空气、氧气,不燃低毒的多种致冷剂氟里昂,甚至不燃无毒的二氧化碳、氮等,都必须储存在耐压钢瓶中,一旦钢瓶受热,瓶内压力增大,就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所以不管它原来具有哪些特性,一概列入化学危险物品的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类。

危险化学品的类别及分类

危险化学品的类别及分类

危险化学品的类别及分类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我国将危险化学品按照其危险性划分为8类21项。

第1类,爆炸品;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品。

1、爆炸品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磨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不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

把爆炸品分为五项:1.整体爆炸物品: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2.抛射爆炸物品:具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3.燃烧爆炸物品: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或较小抛射危险,或两者兼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4.一般爆炸物品: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万一被点燃或引爆,其危险作用大部分局限在包装件内部,而对包装件外部无重大危险;5.不敏感爆炸物品:非常不敏感的爆炸物质,比较稳定,在着火试验中不会爆炸。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1)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2)温度在21.2℃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57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 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力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

本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会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爆炸,或导致气瓶阀门松动漏气,酿成火灾或中毒事故。

按其性质分为以下三项:①易燃气体;②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③有毒气体。

3、易燃液体指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

126种危险化学品氧化剂

126种危险化学品氧化剂
2178
52002
2,5-二甲基-2,5-过氧化二氢己烷[含量≤82%,含水]
2174
52003
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在溶液中,含量≤52%]
2883
52003
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带有A型稀释剂≥13%]
2884
52004
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在溶液中,含量≤52%]
过氧化氢二叔丁基异丙(基)苯
52023
过氧化氢蒎烷[工业纯]
过氧化氢-2,6,6-三甲基降蒎基
2162
52024
过氧化氢(对)孟烷[工业纯]
2125
52025
过氧化氢四氢化萘[工业纯]
2136
52026
过氧化二叔丁基[工业纯]
2102
52027
过氧化叔丁基苯[工业纯]
52028
过氧化叔丁基异丙(基)苯[工业纯]
高碘酸钠
51513
仲高碘酸钠
仲过碘酸钠;一缩原高碘酸钠
51513
偏高碘酸钠
51513
高碘酸钾
51513
仲高碘酸钾
仲过碘酸钾
51513
偏高碘酸钾
偏过碘酸钾
51515
碘酸
51516
五氧化二碘
碘酐
51517
碘酸铵
51517
碘酸钠
51517
碘酸钾
51517
碘酸钾合一碘酸
碘酸氢钾;重碘酸钾
51517
碘酸钾合二碘酸
红矾钾
51520
重铬酸铯
51520
重铬酸钡
51520
重铬酸铝
51520
重铬酸铜

MSDS-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MSDS-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51001过氧化氢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过氧化氢化学品英文名:hydrogen peroxide中文名称2:双氧水英文名称2:技术说明书编码:559CAS号:7722-84-1分子式:H2O2分子量:34.01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危险性类别:第5.1类氧化性物质侵入途径:健康危害:吸入本品蒸气或雾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

眼直接接触液体可致不可逆损伤甚至失明。

口服中毒出现腹痛、胸口痛、呼吸困难、呕吐、一时性运动和感觉障碍、体温升高等。

个别病例出现视力障碍、癫痫样痉挛、轻瘫。

长期接触本品可致接触性皮炎。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爆炸性强氧化性物质。

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

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

当加热到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

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

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

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

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有害燃烧产物:氧气、水。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第五类危险化学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五类危险化学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本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按其组成分‎为以下二项‎:氧化剂: 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

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

按其危险性‎大小,分为一级氧‎化剂和二级‎氧化剂。

凡品名中有‎"高"、"重"、“过”字的,如高氯酸盐‎、高锰酸盐、重铬酸盐,过氧化钠等‎,其酸根中的‎氧原子都超‎过了正常数‎,很易能释放‎出氧,所以都属于‎此类物质。

常见的这类‎物质有:[氯酸盐]:MClO3‎(M=Na、K、NH4、Ag、Hg(Ⅱ)、Pb、Zn、Ba)。

[高氯酸盐]:MClO4‎(M=Na、K、NH4、Sr)。

[无机过氧化‎物]:Na2O2‎、K2O2、MgO2、CaO2、BaO2、H2O2。

[硝酸盐]:MNO3(M=Na、K、NH4、Mg、Ca、Pb、Ba、Ni、Co、Fe)。

[高锰酸盐]:MMnO4‎(M=K、NH4)。

[有机过氧化‎物]:烷基氢过氧‎化物R—O—O—H(特丁基—,异丙苯基—)、二烷基过氧‎化物R—O—O—R'(二特丁基—,二异丙苯基‎—)等。

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

注意事项1).所有过氧化‎物都怕撞击‎、怕热,不能接触高‎温;也不能与其‎他有机物接‎触,故要远离烟‎火和热源。

要保存于阴‎凉的地方,并避免撞击‎。

2).若与还原性‎物质或有机‎物混合,即会氧化发‎热而着火。

如高锰酸钾‎和甘油一经‎接触,很快就会着‎火。

其它如过氯‎酸、高氯酸盐、铬酸、铬酐(CrO3,氧化剂)等不能与甲‎醇、乙醇、松节油、甘油等接触‎。

3).有些氧化剂‎不能与酸类‎接触。

氧化剂遇酸‎后大都反应‎强烈,如过氧化二‎苯甲酰、氧酸钾等,遇到硫酸后‎立即引起爆‎炸。

危险化学品的类别及分类

危险化学品的类别及分类

危险化学品的类别及分类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我国将危险化学品按照其危险性划分为8类21项。

第1类,爆炸品;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品。

1、爆炸品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磨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不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

把爆炸品分为五项:1.整体爆炸物品: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2.抛射爆炸物品:具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3.燃烧爆炸物品: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或较小抛射危险,或两者兼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4.一般爆炸物品: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万一被点燃或引爆,其危险作用大部分局限在包装件内部,而对包装件外部无重大危险;5.不敏感爆炸物品:非常不敏感的爆炸物质,比较稳定,在着火试验中不会爆炸。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1)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2)温度在21.2℃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57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力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

本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会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爆炸,或导致气瓶阀门松动漏气,酿成火灾或中毒事故。

按其性质分为以下三项:①易燃气体;②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③有毒气体。

3、易燃液体指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

化学品危险分类和建筑分级

化学品危险分类和建筑分级

危险化学品的类别及分类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我国将危险化学品按照其危险性划分为8类21项。

第1类,爆炸品;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品。

1、爆炸品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磨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不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

把爆炸品分为五项:1.整体爆炸物品: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2.抛射爆炸物品:具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3.燃烧爆炸物品: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或较小抛射危险,或两者兼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4.一般爆炸物品: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万一被点燃或引爆,其危险作用大部分局限在包装件内部,而对包装件外部无重大危险;5.不敏感爆炸物品:非常不敏感的爆炸物质,比较稳定,在着火试验中不会爆炸。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1)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2)温度在21.2℃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57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力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

本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会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爆炸,或导致气瓶阀门松动漏气,酿成火灾或中毒事故。

按其性质分为以下三项:①易燃气体;②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③有毒气体。

3、易燃液体指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

危险化学品的类别及分类

危险化学品的类别及分类

危险化学品的类别及分类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我国将危险化学品按照其危险性划分为8类21项。

第1类,爆炸品;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品。

1、爆炸品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磨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不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

把爆炸品分为五项:1.整体爆炸物品: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2.抛射爆炸物品:具有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3.燃烧爆炸物品: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或较小抛射危险,或两者兼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4.一般爆炸物品: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万一被点燃或引爆,其危险作用大部分局限在包装件内部,而对包装件外部无重大危险;5.不敏感爆炸物品:非常不敏感的爆炸物质,比较稳定,在着火试验中不会爆炸。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1)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2)温度在℃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57kpa,或在℃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时,雷德蒸气压力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

本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会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爆炸,或导致气瓶阀门松动漏气,酿成火灾或中毒事故。

按其性质分为以下三项:①易燃气体;②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③有毒气体。

3、易燃液体指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

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本表说明:1、本表只供危险化学品名录数据的参考查阅使用;具体查阅请以国家正式书面文件为准。

2、《名录》全文刊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2003年增刊》。

3、因本表数据的疏漏、错失而引起的相关经济法律等问题,本办公室不负任何责任。

编号名称别名UN号第1项氧化剂51001过氧化氢[含量>60%,特许的]双氧水201551001过氧化氢[20%≤含量≤60%]]双氧水201451002过氧化钠双氧化钠;二氧化钠150451003过氧化钾149151004过氧化锂147251005过氧化镁二氧化镁1476 51006过氧化钙二氧化钙1457 51007过氧化锶二氧化锶1509 51008过氧化钡二氧化钡1449 51009过氧化锌二氧化锌1516 51011超氧化物及其混合物,如:51011超氧化钠三氧化二钠2547 51011超氧化钾246651012三氟化溴174651013五氟化溴174551014五氟化碘249551015高氯酸[含酸50%~72%]过氯酸1873 51016高氯酸钙过氯酸钙145551017高氯酸铵过氯酸铵144251018高氯酸钠过氯酸钠150251019高氯酸钾过氯酸钾148951020高氯酸锂过氯酸锂51021高氯酸镁过氯酸镁147551022高氯酸钡过氯酸钡144751023高氯酸锶过氯酸锶1508 51024高氯酸铅过氯酸铅1470 51025高氯酸亚铁51026高氯酸银过氯酸银51028氯酸溶液[浓度≤10%]2626 51029氯酸铵51030氯酸钠149551030氯酸钠溶液242851031氯酸钾148551031氯酸钾溶液242751032氯酸镁272351033氯酸铯51034氯酸锶150651035氯酸钡144551036氯酸钙145251036氯酸钙溶液242951037氯酸铜272151038氯酸锌151351039氯酸铊257351040氯酸银51043次氯酸钙[含有效氯>39%]174851043漂粉精[含有效氯>39%]高级晒粉51043次氯酸钙混合物[含有效氯>39%] 51044次氯酸锂147151045次氯酸钡[含有效氯>22%]2741 51046亚氯酸钠149651046亚氯酸钙145351047高锰酸钠过锰酸钠150351048高锰酸钾过锰酸钾;灰锰氧1490 51049高锰酸钙过锰酸钙145651050高锰酸钡过锰酸钡144851051高锰酸锌151551052高锰酸银过锰酸银51054硝酸锂2722 51055硝酸钠1498 51056硝酸钾1486 51057硝酸钙1454 51058硝酸铯1451 51059硝酸锶1507 51060硝酸钡1446 51061硝酸铍2464 51062硝酸锌151451063硝酸银149351064硝酸锆272851065硝酸铅146951068硝酸胍硝酸亚氨脲146751069硝酸铵[含可燃物≤%]194251070硝酸铵肥料[含可燃物≤%]2067~2072 51071亚硝酸铵51072亚硝酸锌铵151251073亚硝酸钾148851075高氯酸醋酐溶液过氯酸醋酐溶液51076过氧化氢尿素151151077二氯异氰尿酸246551078三氯异氰尿酸246851079四硝基甲烷151051501过氧化氢[含量8%~20%]双氧水2984 51502过氧化铅二氧化铅187251503过(二)碳酸钠246751504过硫酸铵高硫酸铵;过二硫酸铵1444 51504过硫酸钠高硫酸钠;过二硫酸钠1505 51504过硫酸钾高硫酸钾;过二硫酸钾1492 51505高硼酸钠过硼酸钠51506锰酸钾51507高铼酸铵过铼酸铵51508高铼酸钾过铼酸钾51509次氯酸钙混合物或水合物[含有效氯10%~39%]2208 51509次氯酸钙[含有效氯10%~39%]51509次氯酸钙混合或水合物[含水量%~10%],如:2880 51509漂白粉51510溴酸钠149451510溴酸钾148451510溴酸镁147351510溴酸锶51510溴酸钡271951510溴酸锌246951510溴酸银51510溴酸镉51510溴酸铅51512高碘酸过碘酸;仲高碘酸51513高碘酸铵过碘酸铵51513高碘酸钡过碘酸钡51513高碘酸钠51513仲高碘酸钠仲过碘酸钠;一缩原高碘酸钠51513偏高碘酸钠51513高碘酸钾51513仲高碘酸钾仲过碘酸钾51513偏高碘酸钾偏过碘酸钾51515碘酸51516五氧化二碘碘酐51517碘酸铵51517碘酸钠51517碘酸钾51517碘酸钾合一碘酸碘酸氢钾;重碘酸钾51517碘酸钾合二碘酸51517碘酸锂51517碘酸钙51517碘酸锶51517碘酸钡51517碘酸锰51517碘酸铁51517碘酸锌51517碘酸银51517碘酸镉51517碘酸铅51519三氧化铬[无水]铬(酸)酐1463 51520重铬酸铵红矾铵1439 51520二水合重铬酸锂51520重铬酸钠红矾钠51520重铬酸钾红矾钾51520重铬酸铯51520重铬酸钡51520重铬酸铝51520重铬酸铜51520重铬酸锌51520重铬酸银51522硝酸镁1474 51522硝酸铝1438 51522硝酸铬2720 51522硝酸锰硝酸亚锰2724 51522硝酸铁硝酸高铁1466 51522硝酸镍硝酸亚镍2725 51522硝酸钴硝酸亚钴51522硝酸镍铵四氨硝酸镍51522硝酸铜51522硝酸氧锆硝酸锆酰51522硝酸铑51522硝酸钯51522硝酸镉51522硝酸镓51522硝酸铟51522硝酸铋51523硝酸镨51523硝酸钕51523硝酸钕镨硝酸镨钕1465 51523硝酸钐51523硝酸镝51523硝酸铒51523硝酸镧51523硝酸铈硝酸亚铈51523硝酸铈铵51523硝酸铈钠51523硝酸铈钾51523硝酸镱51523硝酸镥51523硝酸钇51525亚硝酸钠150051525亚硝酸钙51525亚硝酸钡51525亚硝酸镍272651526氧化银第2项有机过氧化物520012,2-过氧化二氢丙烷[含量≤27,带有惰性固体]2178520022,5-二甲基-2,5-过氧化二氢己烷[含量≤82%,含水]217452003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在溶液中,含量≤52%]288352003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带有A型稀释剂≥13%]28852004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在溶液中,含量≤52%]21115200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工业纯]21555200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156520062,2-双-(4,4-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基)丙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 216852007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2-乙基己酰)己烷[工业纯]215752008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酰)己烷[在溶液中,含量≤77%]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异壬酰)己烷306052009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工业纯]217252009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含量≤82%,带有惰性固体]; 217352009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含量≤82%,含水]2959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工业纯]2179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52%]2897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52%<含量≤77%]2180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带有A型稀释剂≥13%]2885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27%,带有A型稀释剂≥36%和乙基苯≥36%]306952011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工业纯]214552011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57%]214652011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含量≤57%,带有惰性固体] 214752012过氧化乙酰磺酰环己烷[含量≤82%,含水≥12%]乙酰过氧化磺酰环己烷208252012过氧化乙酰磺酰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32%]208352013过氧化双-(1-羟基环己烷)[工业纯]214852014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工业纯]216552014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在溶液中,含量≤52%]216752014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1665201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3-己炔[工业纯]21585201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3-己炔[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15952016过氧化氢异丙基异丙基过氧化氢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80%,带有氢过氧化二叔丁基和/或A型稀释剂]过氧化氢第三丁基;过氧化叔丁醇2092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72%,含水]2093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72%<含量≤90%,含水]2094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82%,含水≥7%,含氢过氧化二叔丁基≥9%]]307552018过氧化氢叔戊基[在溶液中,含量≤88%,含水≥6%]3067 52019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化氢[工业纯]过氧化氢叔辛基2160 52020过氧化氢异丙苯[工业纯]过氧化羟基茴香素;枯基过氧化氢2116 52021过氧化氢二异丙(基)苯[在溶液中,含量≤72%]217152022过氧化氢二叔丁基异丙(基)苯52023过氧化氢蒎烷[工业纯]过氧化氢-2,6,6-三甲基降蒎基2162 52024过氧化氢(对)孟烷[工业纯]212552025过氧化氢四氢化萘[工业纯]213652026过氧化二叔丁基[工业纯]210252027过氧化叔丁基苯[工业纯]52028过氧化叔丁基异丙(基)苯[工业纯]2091520291,3-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工业纯]2112520291,3-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520291,4-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工业纯]520291,4-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52030过氧化二异丙苯[工业纯]过氧化二枯基;硫化剂DCP212152030过氧化二异丙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52031过氧化异丁基甲基甲酮[在溶液中,含量≤62%,带有A型稀释剂]212652031过氧化异丁基甲基甲酮[含A型稀释剂≥19%和含甲基异丁基酮≥19%]52032过氧化甲乙酮[在溶液中,含量≤45%,含有效氧≤10%]过氧化丁酮液;催化剂糊M255052032过氧化甲乙酮[在溶液中,含量≤52%,含有效氧>10%]256352032过氧化甲乙酮[在尼龙酸二异丁酯中,含量≤40%,含有效氧≤%]306852033过氧化乙酰丙酮[在溶液中,含量≤42%,含水≥8%,含A型稀释剂≥48%,含有效氧≤%]208052033过氧化乙酰丙酮[糊状物,含量≤32%,含溶剂≥44%,含水≥9%,带有惰性固体≥11%]306152034过氧化环己酮[在溶液中,含量≤72%,含有效氧≤9%]211852034过氧化环己酮[含量≤91%,含水]211952034过氧化环己酮[糊状物,含量≤72%,含有效氧≤9%]289652034过氧化环己酮浆,如:52034催化剂糊H52034催化剂糊HCH52035过氧化甲基环己酮[在溶液中,含量≤67%] 352036过氧化二丙酮醇[在混合物中,含量≤57%,含水≥8%,含二丙酮醇≤26%,含过氧化氢≤9%,含有效氧≤10%]216352037过氧化(二)乙酰[在溶液中,含量≤27%]208452038过氧化(二)丙酰[在溶液中,含量≤27%]213252039过氧化(二)异丁酰[在溶液中,含量≤52%]218252040过氧化(二)正辛酰[工业纯]212952041过氧化(二)正壬酰[工业纯]213052042过氧化(二)异壬酰[工业纯]过氧化二-(3,5,5-三甲基己酰)212852043过氧化(二)癸酰[工业纯]212052044过氧化十二(烷)酰[工业纯]过氧化(二)月桂酰;引发剂B212452044过氧化十二(烷)酰[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2893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工业纯]2085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085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糊状物,含量≤72%]2087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77%<含量<95%,含水]2088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32%≤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089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77%,含水]2090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62%,带有惰性固体≥28%,含水≥10%]3074 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油膏52046过氧化二-(2-甲基苯甲酰)[含量≤87%,含水]过氧化二-(邻甲基苯甲酰)259352047过氧化二-(2-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过氧化二-(邻氯苯甲酰)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过氧化二-(对氯苯甲酰)2113 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糊状物,含量≤52%]2114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52%]2115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2,4,2,4-四氯过氧化二苯甲酰;硫化剂DCBP2137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糊状物,含量≤52%]2138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52%]213952049过氧化乙酰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45%]乙酰过氧化苯(甲)酰2081 52050过甲酸过蚁酸52051过乙酸[含量≤43%,含水≥5%,含乙酸≥35%,含过氧化氢≤6%,含有稳定剂]过醋酸;过氧化乙酸;乙酰过氧化氢213152051过乙酸[含量≤16%,含水≥39%,含乙酸≥15%,含过氧化氢≤24%,含有稳定剂]304552052过氧化(二)丁二酸[工业纯]过氧化双丁二酸;过氧化丁二酰;过氧化(二)琥珀酸213552052过氧化(二)丁二酸[含量≤72%,含水]296252053双过氧化壬二酸[含量≤27%,含壬二酸≥13%,含硫酸钠≥53%]295852054双过氧化十二烷二酸[含量≤42%,含硫酸钠≥56%]306352055过氧化氢苯甲酰过苯甲酸52056过氧化-3-氯苯甲酸[57%<含量≤86%,带有3-氯苯甲酸]过氧化间氯苯甲酸275552056过氧化-3-氯苯甲酸[含量≤57%,含水和3-氯苯甲酸]308152057过苯二甲酸52058叔丁基过苯二甲酸第三丁基过苯二甲酸52059过氧化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52%<含量≤77%]过氧化醋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乙酸酯209552059过氧化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096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过氧化二乙基醋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二乙基乙酸酯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工业纯]2144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33%,带有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33%]255152061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工业纯]218452061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在溶液中,含量≤77%]218552061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59852062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在溶液中,52%<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异丁酸酯214252062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562520634,4-双-(过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工业纯]2140520634,4-双-(过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14152064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在溶液中,67%<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新戊酸酯211052064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67%]304752065过氧化新戊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戊基新戊酸酯295752066过氧化新戊酸异丙基苯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异丙苯基新戊酸酯;过氧化新戊酸枯基酯2964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2-乙基己酸酯2143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含量≤31%,含2,2-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36%,含钝感剂≥33%]2886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含量≤12%,含2,2-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14%,含A型稀释剂≥14%,带有惰性固体≥60%]2887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88852068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戊酯[工业纯]过氧化叔戊基-2-乙基己酸酯239852069过氧化-2-乙基己酸-1,1,3,3-四甲基丁酯[工业纯]过氧化-1,1,3,3-四甲基丁基-2-乙基乙酸酯;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辛酯216152070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异壬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3,5,5-三甲基己酸酯210452071过氧化新癸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新癸酸酯259452071过氧化新癸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217752072过氧化新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戊基新癸酸酯289152073过氧化新癸酸异丙基苯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异丙苯基新癸酸酯;过氧化新癸酸枯基酯296352074过氧化丁烯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丁烯酸酯;过氧化巴豆酸叔丁酯2183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顺式丁烯二酸酯;过氧化马来酸叔丁酯2099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100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糊状物,含量≤52%]2101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苯甲酸酯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工业纯]2097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2097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2098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89052077过氧化苯甲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92%]304452078过氧化邻苯二甲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2105 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工业纯]2106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在溶液中,含量≤52%]2107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糊状物,含量≤52%]210852080过氧化异丙基碳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碳酸酯210352081过氧化十八烷酰碳酸叔丁酯[工业纯]叔丁基过氧化硬脂酰碳酸酯3062520822,4,4-三甲基戊基-2-过氧化苯氧基乙酸酯[在溶液中,含量≤37%]2,4,4-三甲基戊基-2-过氧化苯氧基醋酸酯2961520833-过氧化叔丁基-3-邻羟甲基苯甲酸内酯[工业纯]3-过氧化叔丁基-3-苯基酞内酯259652084过氧化二碳酸二乙酯[在溶液中,含量≤27%]过氧化二乙基二碳酸酯217552085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丙酯[工业纯]过氧化二正丙基二碳酸酯217652086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异丙基二碳酸酯213352086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在溶液中,含量≤52%]213452087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过氧化二正丁基二碳酸酯216952087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丁酯[在溶液中,含量≤27%]217052088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工业纯]过氧化二仲丁基二碳酸酯215052088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151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2-乙基己基)二碳酸酯2122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在溶液中,含量≤77%]2123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206052090过氧化二碳酸二(异十三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异十三烷基)二碳酸酯288952091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四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十四烷基)二碳酸酯259552091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四烷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289252092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六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十六烷基)二碳酸酯216452092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六烷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289552093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八烷基)酯[含量≤87%,含有十八烷醇]过氧化二(十八烷基)二碳酸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硬脂酰酯259252094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工业纯]过氧化二环己基二碳酸酯215252094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含量≤91%,含水]215352095过氧化二碳酸-二-(4-叔丁基环己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4-叔丁基环己基)二碳酸酯215452095过氧化二碳酸-二-(4-叔丁基环己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 289452096过氧化二碳酸二苯甲酯[含量≤87%,含水]过氧化苄基二碳酸酯214952097过氧化二碳酸-二-(2-苯氧基乙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2-苯氧基乙基)二碳酸酯305852097过氧化二碳酸-二-(2-苯氧基乙基)酯[含量≤85%,含水]305952098过氧化二-(3,5,5-三甲基-1,2-二氧戊环)[糊状物,含量≤52%]259752099过氧化蒎烯52100土荆芥油藜油;除蛔素;除蛔油。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原则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原则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原则:对危险化学品分类时,掌握“择重归类”的原则,即根据该化学品的主要危险性来进行分类。

按主要危险特性把危险化学品分为八类:第1类爆炸品;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类易燃液体;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类有毒品;第7类放射性物品;第8类腐蚀品。

爆炸品定义是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能量而做机械功的过程。

爆炸可分为核爆炸、物理爆炸、化学爆炸三种形式。

化学爆炸的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极快,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气体,只有上述三者都同时具备的化学反应才能发生爆炸.爆炸品特性1不稳定性:爆炸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外因的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和热量在短时间内无法逸散开去,致使周围的温度迅速升高并产生巨大压力而引起爆炸。

2 敏感度高: 任何一种爆炸品的爆炸都需要外界供给它一定的能量-起爆能。

起爆能与敏感度成反比,起爆能越小,敏感度越高.从储运的角度来讲,希望敏感度低些,但实际上如炸药的敏感度过低,则需要消耗较大的起爆能,造成使用不便,因而各使用部门对炸药的敏感度都有一定的要求。

爆炸品的感度主要分热感度(加热、火花、火焰),机械感度(冲击、针刺、摩擦、撞击),静电感度(静电、电火花),起爆感度(雷管、炸药) 等。

不同的爆炸品的各种感度数据是不同的。

爆炸品在储运中必须远离火种、热源及防震等要求就是根据它的热感度和机械感度来确定的。

决定爆炸品敏感度的内在因素是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影响敏感度的外来因素还有温度、杂质、结晶、密度等。

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爆炸品的化学组成和化学结构是决定其具有爆炸性质的主要因素。

具体地讲是由于分子中含有某些“爆炸性基团”引起的.另外,爆炸品分子中含有“爆炸性基团”的数目对敏感度也有明显的影响.“五双管理制度”,做到双人验收、双人保管、双人发货、双本帐、双把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本表说明:1、本表只供危险化学品名录数据的参考查阅使用;具体查阅请以国家正式书面文件为准。

2、《名录》全文刊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2003年增刊》。

3、因本表数据的疏漏、错失而引起的相关经济法律等问题,本办公室不负任何责任。

编号名称别名UN号第1项氧化剂51001过氧化氢[含量>60%,特许的]双氧水201551001过氧化氢[20%≤含量≤60%]]双氧水201451002过氧化钠双氧化钠;二氧化钠150451003过氧化钾149151004过氧化锂147251005过氧化镁二氧化镁147651006过氧化钙二氧化钙145751007过氧化锶二氧化锶150951008过氧化钡二氧化钡144951009过氧化锌二氧化锌151651011超氧化物及其混合物,如:51011超氧化钠三氧化二钠254751011超氧化钾246651012三氟化溴174651013五氟化溴174551014五氟化碘249551015高氯酸[含酸50%~72%]过氯酸1873 51016高氯酸钙过氯酸钙145551017高氯酸铵过氯酸铵144251018高氯酸钠过氯酸钠150251019高氯酸钾过氯酸钾148951020高氯酸锂过氯酸锂51021高氯酸镁过氯酸镁147551022高氯酸钡过氯酸钡144751023高氯酸锶过氯酸锶150851024高氯酸铅过氯酸铅147051025高氯酸亚铁51026高氯酸银过氯酸银51028氯酸溶液[浓度≤10%]262651029氯酸铵51030氯酸钠149551030氯酸钠溶液242851031氯酸钾148551031氯酸钾溶液242751032氯酸镁272351033氯酸铯51034氯酸锶150651035氯酸钡144551036氯酸钙145251036氯酸钙溶液242951037氯酸铜272151038氯酸锌151351039氯酸铊257351040氯酸银51043次氯酸钙[含有效氯>39%]1748 51043漂粉精[含有效氯>39%]高级晒粉51043次氯酸钙混合物[含有效氯>39%] 51044次氯酸锂147151045次氯酸钡[含有效氯>22%]274151046亚氯酸钠149651046亚氯酸钙145351047高锰酸钠过锰酸钠1503 51048高锰酸钾过锰酸钾;灰锰氧1490 51049高锰酸钙过锰酸钙1456 51050高锰酸钡过锰酸钡1448 51051高锰酸锌151551052高锰酸银过锰酸银51054硝酸锂272251055硝酸钠149851056硝酸钾148651057硝酸钙145451058硝酸铯145151059硝酸锶150751060硝酸钡144651061硝酸铍246451062硝酸锌151451063硝酸银149351064硝酸锆272851065硝酸铅146951068硝酸胍硝酸亚氨脲146751069硝酸铵[含可燃物≤0.2%]194251070硝酸铵肥料[含可燃物≤0.4%]2067~2072 51071亚硝酸铵51072亚硝酸锌铵151251073亚硝酸钾148851075高氯酸醋酐溶液过氯酸醋酐溶液51076过氧化氢尿素151151077二氯异氰尿酸246551078三氯异氰尿酸246851079四硝基甲烷151051501过氧化氢[含量8%~20%]双氧水2984 51502过氧化铅二氧化铅187251503过(二)碳酸钠246751504过硫酸铵高硫酸铵;过二硫酸铵1444 51504过硫酸钠高硫酸钠;过二硫酸钠1505 51504过硫酸钾高硫酸钾;过二硫酸钾1492 51505高硼酸钠过硼酸钠51506锰酸钾51507高铼酸铵过铼酸铵51508高铼酸钾过铼酸钾51509次氯酸钙混合物或水合物[含有效氯10%~39%]2208 51509次氯酸钙[含有效氯10%~39%]51509次氯酸钙混合或水合物[含水量5.5%~10%],如:2880 51509漂白粉51510溴酸钠149451510溴酸钾148451510溴酸镁147351510溴酸锶51510溴酸钡271951510溴酸锌246951510溴酸银51510溴酸镉51510溴酸铅51512高碘酸过碘酸;仲高碘酸51513高碘酸铵过碘酸铵51513高碘酸钡过碘酸钡51513高碘酸钠51513仲高碘酸钠仲过碘酸钠;一缩原高碘酸钠51513偏高碘酸钠51513高碘酸钾51513仲高碘酸钾仲过碘酸钾51513偏高碘酸钾偏过碘酸钾51515碘酸51516五氧化二碘碘酐51517碘酸铵51517碘酸钠51517碘酸钾51517碘酸钾合一碘酸碘酸氢钾;重碘酸钾51517碘酸钾合二碘酸51517碘酸锂51517碘酸钙51517碘酸锶51517碘酸钡51517碘酸锰51517碘酸铁51517碘酸锌51517碘酸银51517碘酸镉51517碘酸铅51519三氧化铬[无水]铬(酸)酐1463 51520重铬酸铵红矾铵1439 51520二水合重铬酸锂51520重铬酸钠红矾钠51520重铬酸钾红矾钾51520重铬酸铯51520重铬酸钡51520重铬酸铝51520重铬酸铜51520重铬酸锌51520重铬酸银51522硝酸镁147451522硝酸铝143851522硝酸铬272051522硝酸锰硝酸亚锰272451522硝酸铁硝酸高铁1466 51522硝酸镍硝酸亚镍2725 51522硝酸钴硝酸亚钴51522硝酸镍铵四氨硝酸镍51522硝酸铜51522硝酸氧锆硝酸锆酰51522硝酸铑51522硝酸钯51522硝酸镉51522硝酸镓51522硝酸铟51522硝酸铋51523硝酸镨51523硝酸钕51523硝酸钕镨硝酸镨钕1465 51523硝酸钐51523硝酸镝51523硝酸铒51523硝酸镧51523硝酸铈硝酸亚铈51523硝酸铈铵51523硝酸铈钠51523硝酸铈钾51523硝酸镱51523硝酸镥51523硝酸钇51525亚硝酸钠150051525亚硝酸钙51525亚硝酸钡51525亚硝酸镍272651526氧化银第2项有机过氧化物520012,2-过氧化二氢丙烷[含量≤27,带有惰性固体]2178520022,5-二甲基-2,5-过氧化二氢己烷[含量≤82%,含水]217452003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在溶液中,含量≤52%]288352003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丙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带有A型稀释剂≥13%]288520042,2-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在溶液中,含量≤52%]21115200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工业纯]21555200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己烷[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156520062,2-双-(4,4-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基)丙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 216852007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2-乙基己酰)己烷[工业纯]215752008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酰)己烷[在溶液中,含量≤77%]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异壬酰)己烷306052009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工业纯]217252009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含量≤82%,带有惰性固体]; 217352009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含量≤82%,含水]2959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工业纯]2179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52%]2897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52%<含量≤77%]2180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带有A型稀释剂≥13%]2885520101,1-双-(过氧化叔丁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27%,带有A型稀释剂≥36%和乙基苯≥36%]306952011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工业纯]214552011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57%] 214652011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含量≤57%,带有惰性固体]214752012过氧化乙酰磺酰环己烷[含量≤82%,含水≥12%]乙酰过氧化磺酰环己烷208252012过氧化乙酰磺酰环己烷[在溶液中,含量≤32%]208352013过氧化双-(1-羟基环己烷)[工业纯]214852014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工业纯]216552014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在溶液中,含量≤52%]2167520143,3,6,6,9,9-六甲基-1,2,4,5-四氧环壬烷[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1665201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3-己炔[工业纯]215852015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叔丁基)-3-己炔[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 215952016过氧化氢异丙基异丙基过氧化氢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80%,带有氢过氧化二叔丁基和/或A型稀释剂]过氧化氢第三丁基;过氧化叔丁醇2092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72%,含水]2093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72%<含量≤90%,含水]209452017过氧化氢叔丁基[含量≤82%,含水≥7%,含氢过氧化二叔丁基≥9%]]307552018过氧化氢叔戊基[在溶液中,含量≤88%,含水≥6%]3067520191,1,3,3-四甲基丁基过氧化氢[工业纯]过氧化氢叔辛基216052020过氧化氢异丙苯[工业纯]过氧化羟基茴香素;枯基过氧化氢211652021过氧化氢二异丙(基)苯[在溶液中,含量≤72%]217152022过氧化氢二叔丁基异丙(基)苯52023过氧化氢蒎烷[工业纯]过氧化氢-2,6,6-三甲基降蒎基216252024过氧化氢(对)孟烷[工业纯]212552025过氧化氢四氢化萘[工业纯]213652026过氧化二叔丁基[工业纯]210252027过氧化叔丁基苯[工业纯]52028过氧化叔丁基异丙(基)苯[工业纯]2091520291,3-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工业纯]2112520291,3-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520291,4-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工业纯]520291,4-双-(2-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52030过氧化二异丙苯[工业纯]过氧化二枯基;硫化剂DCP212152030过氧化二异丙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52031过氧化异丁基甲基甲酮[在溶液中,含量≤62%,带有A型稀释剂]212652031过氧化异丁基甲基甲酮[含A型稀释剂≥19%和含甲基异丁基酮≥19%]52032过氧化甲乙酮[在溶液中,含量≤45%,含有效氧≤10%]过氧化丁酮液;催化剂糊M255052032过氧化甲乙酮[在溶液中,含量≤52%,含有效氧>10%]256352032过氧化甲乙酮[在尼龙酸二异丁酯中,含量≤40%,含有效氧≤8.2%]306852033过氧化乙酰丙酮[在溶液中,含量≤42%,含水≥8%,含A型稀释剂≥48%,含有效氧≤4.7%]208052033过氧化乙酰丙酮[糊状物,含量≤32%,含溶剂≥44%,含水≥9%,带有惰性固体≥11%]306152034过氧化环己酮[在溶液中,含量≤72%,含有效氧≤9%]211852034过氧化环己酮[含量≤91%,含水]211952034过氧化环己酮[糊状物,含量≤72%,含有效氧≤9%]289652034过氧化环己酮浆,如:52034催化剂糊H52034催化剂糊HCH52035过氧化甲基环己酮[在溶液中,含量≤67%] 352036过氧化二丙酮醇[在混合物中,含量≤57%,含水≥8%,含二丙酮醇≤26%,含过氧化氢≤9%,含有效氧≤10%]216352037过氧化(二)乙酰[在溶液中,含量≤27%]208452038过氧化(二)丙酰[在溶液中,含量≤27%]213252039过氧化(二)异丁酰[在溶液中,含量≤52%]218252040过氧化(二)正辛酰[工业纯]212952041过氧化(二)正壬酰[工业纯]213052042过氧化(二)异壬酰[工业纯]过氧化二-(3,5,5-三甲基己酰)212852043过氧化(二)癸酰[工业纯]212052044过氧化十二(烷)酰[工业纯]过氧化(二)月桂酰;引发剂B212452044过氧化十二(烷)酰[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2893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工业纯]2085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085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糊状物,含量≤72%]2087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77%<含量<95%,含水]2088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32%≤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089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77%,含水]2090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含量≤62%,带有惰性固体≥28%,含水≥10%]307452045过氧化(二)苯甲酰油膏52046过氧化二-(2-甲基苯甲酰)[含量≤87%,含水]过氧化二-(邻甲基苯甲酰)259352047过氧化二-(2-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过氧化二-(邻氯苯甲酰)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过氧化二-(对氯苯甲酰)2113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糊状物,含量≤52%]211452047过氧化二-(4-氯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52%]2115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含量≤77%,含水]2,4,2,4-四氯过氧化二苯甲酰;硫化剂DCBP2137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糊状物,含量≤52%]213852048过氧化二-(2,4-二氯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52%]213952049过氧化乙酰苯甲酰[在溶液中含量≤45%]乙酰过氧化苯(甲)酰208152050过甲酸过蚁酸52051过乙酸[含量≤43%,含水≥5%,含乙酸≥35%,含过氧化氢≤6%,含有稳定剂]过醋酸;过氧化乙酸;乙酰过氧化氢213152051过乙酸[含量≤16%,含水≥39%,含乙酸≥15%,含过氧化氢≤24%,含有稳定剂]304552052过氧化(二)丁二酸[工业纯]过氧化双丁二酸;过氧化丁二酰;过氧化(二)琥珀酸213552052过氧化(二)丁二酸[含量≤72%,含水]296252053双过氧化壬二酸[含量≤27%,含壬二酸≥13%,含硫酸钠≥53%]295852054双过氧化十二烷二酸[含量≤42%,含硫酸钠≥56%]306352055过氧化氢苯甲酰过苯甲酸52056过氧化-3-氯苯甲酸[57%<含量≤86%,带有3-氯苯甲酸]过氧化间氯苯甲酸275552056过氧化-3-氯苯甲酸[含量≤57%,含水和3-氯苯甲酸]308152057过苯二甲酸52058叔丁基过苯二甲酸第三丁基过苯二甲酸52059过氧化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52%<含量≤77%]过氧化醋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乙酸酯209552059过氧化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096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过氧化二乙基醋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二乙基乙酸酯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工业纯]214452060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33%,带有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33%]255152061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工业纯]218452061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在溶液中,含量≤77%]2185520613,3-双-(过氧化叔丁基)丁酸乙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59852062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在溶液中,52%<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异丁酸酯214252062过氧化异丁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562520634,4-双-(过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工业纯]2140520634,4-双-(过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14152064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在溶液中,67%<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新戊酸酯211052064过氧化新戊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67%]304752065过氧化新戊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戊基新戊酸酯295752066过氧化新戊酸异丙基苯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异丙苯基新戊酸酯;过氧化新戊酸枯基酯2964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2-乙基己酸酯2143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含量≤31%,含2,2-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36%,含钝感剂≥33%]2886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含量≤12%,含2,2-二-(过氧化叔丁基)丁烷≤14%,含A型稀释剂≥14%,带有惰性固体≥60%]288752067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88852068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戊酯[工业纯]过氧化叔戊基-2-乙基己酸酯239852069过氧化-2-乙基己酸-1,1,3,3-四甲基丁酯[工业纯]过氧化-1,1,3,3-四甲基丁基-2-乙基乙酸酯;过氧化-2-乙基己酸叔辛酯216152070过氧化-3,5,5-三甲基己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异壬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3,5,5-三甲基己酸酯210452071过氧化新癸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新癸酸酯259452071过氧化新癸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217752072过氧化新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戊基新癸酸酯289152073过氧化新癸酸异丙基苯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异丙苯基新癸酸酯;过氧化新癸酸枯基酯296352074过氧化丁烯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过氧化叔丁基丁烯酸酯;过氧化巴豆酸叔丁酯2183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顺式丁烯二酸酯;过氧化马来酸叔丁酯2099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10052075过氧化顺式丁烯二酸叔丁酯[糊状物,含量≤52%]2101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叔丁基苯甲酸酯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工业纯]2097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2097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209852076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含量≤52%,带有惰性固体]289052077过氧化苯甲酸叔戊酯[在溶液中,含量≤92%]304452078过氧化邻苯二甲酸叔丁酯[工业纯]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2105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工业纯]2106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在溶液中,含量≤52%]210752079双-(过氧化叔丁基)邻苯二甲酸酯[糊状物,含量≤52%]210852080过氧化异丙基碳酸叔丁酯[在溶液中,含量≤77%]叔丁基过氧化异丙基碳酸酯210352081过氧化十八烷酰碳酸叔丁酯[工业纯]叔丁基过氧化硬脂酰碳酸酯3062520822,4,4-三甲基戊基-2-过氧化苯氧基乙酸酯[在溶液中,含量≤37%]2,4,4-三甲基戊基-2-过氧化苯氧基醋酸酯2961520833-过氧化叔丁基-3-邻羟甲基苯甲酸内酯[工业纯]3-过氧化叔丁基-3-苯基酞内酯259652084过氧化二碳酸二乙酯[在溶液中,含量≤27%]过氧化二乙基二碳酸酯217552085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丙酯[工业纯]过氧化二正丙基二碳酸酯217652086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异丙基二碳酸酯213352086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在溶液中,含量≤52%]213452087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过氧化二正丁基二碳酸酯216952087过氧化二碳酸二正丁酯[在溶液中,含量≤27%]217052088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工业纯]过氧化二仲丁基二碳酸酯215052088过氧化二碳酸二仲丁酯[在溶液中,含量≤52%]2151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2-乙基己基)二碳酸酯2122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在溶液中,含量≤77%]212352089过氧化二碳酸二-(2-乙基己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206052090过氧化二碳酸二(异十三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异十三烷基)二碳酸酯288952091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四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十四烷基)二碳酸酯259552091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四烷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289252092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六烷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十六烷基)二碳酸酯216452092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六烷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289552093过氧化二碳酸二(十八烷基)酯[含量≤87%,含有十八烷醇]过氧化二(十八烷基)二碳酸酯;过氧化二碳酸二硬脂酰酯259252094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工业纯]过氧化二环己基二碳酸酯215252094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含量≤91%,含水]215352095过氧化二碳酸-二-(4-叔丁基环己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4-叔丁基环己基)二碳酸酯215452095过氧化二碳酸-二-(4-叔丁基环己基)酯[含量≤42%,在水中均匀分布] 289452096过氧化二碳酸二苯甲酯[含量≤87%,含水]过氧化苄基二碳酸酯214952097过氧化二碳酸-二-(2-苯氧基乙基)酯[工业纯]过氧化-二-(2-苯氧基乙基)二碳酸酯305852097过氧化二碳酸-二-(2-苯氧基乙基)酯[含量≤85%,含水]305952098过氧化二-(3,5,5-三甲基-1,2-二氧戊环)[糊状物,含量≤52%]259752099过氧化蒎烯52100土荆芥油藜油;除蛔素;除蛔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