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襄国教授中医学术经验--“六和理论”

合集下载

从原创思维看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从原创思维看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s a fs a la pl o r c- e h Oex an t e n t e b ssofi rtng go d e e in e t t f h l p y m de n s it c t pli h m o h a i nhe ii o xp re c s,husg tn w hou ht s tu w he e e t g , e p ne t o— r n e v hem od r l c,he e y w e c n ha e s intfc r c gniin t ya d sr et e n ci ni t r b a v ce ii e o to o TCM nd m a a ke TCM t p i he s t i bl e l p— s e n t usana e d veo
识 , 而使 得 中 医踏 上 可持 续 的发 展 之路 。 从
关键 词 : 医学 ; 创 思 维 ; 承 ; 展 中 原 传 发
中 图分 类 号 : 2 文 献 标 识 码 : R A
H an ho gz u(3 0 10 5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 章 编 号 :0 550 (0 80 —1 10 1 0—5 9 2 0 )20 4 —3
Ab t a t The r a o h tt sr c : e s n t a he TCM a xitl g a e os r usle n isefia y i r ve tn nd t e tn ie s .TCM c n e s on nd ke p pr pe o isi t fc c n p e n i g a r a ig d s a es t e r tc t ou ts ur e r m i e e a ce hi ophc t ugh ; tt ttm e t ul hio o i hou t s h asEs e il h o e i h gh o s sf o Ch n s n intp l os i ho t a ha i he r i p l s ph c t ng gh s, uc s nta

中医各家学说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中医各家学说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中医各家学说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学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众多医家的独特见解和理论体系,这些学说不仅丰富了中医的内涵,也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思路。

那么,中医各家学说的核心理念究竟有哪些呢?首先,我们来谈谈“整体观念”。

这是中医各家学说中普遍遵循的一个核心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例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互为表里。

一个脏腑的功能失调,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正常运行。

同时,人体与外界环境也相互统一。

季节的变化、地域的差异、生活习惯等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比如,在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寒冷,人体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咳嗽等症状;而在南方潮湿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受到湿气的侵袭,出现关节疼痛、食欲不振等问题。

这种整体观念强调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要综合考虑人体内外的各种因素,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症状或疾病。

“辨证论治”也是中医各家学说的核心之一。

辨证,就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信息,分析其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剂和药物。

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情发展阶段等不同,治疗方法可能会有所差异。

比如,同样是感冒,对于风寒感冒,常用辛温解表的方法,如麻黄汤;而对于风热感冒,则采用辛凉解表的方剂,如银翘散。

这种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治疗理念,体现了中医的个性化和精准化治疗,能够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

“阴阳平衡”的理念在中医各家学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阴阳是中医对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人体内部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物质和功能,如阴精和阳气,也可以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当阴阳保持平衡时,人体处于健康状态;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比如,阴虚则阳亢,会出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症状;阳虚则阴盛,可能会有畏寒肢冷、水肿等表现。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

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

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

主。

正气;客。

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

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

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要点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要点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要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要点:1. 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名老中医注重将人看作一个整体,强调身体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调。

中医将身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调整和平衡身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经络等因素,实现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治疗:名老中医强调个体差异,将治疗方法和方案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他们注重通过综合考虑病人的体质、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 重视预防为主:名老中医提出“上医治未病”的观念,强调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锻炼身体等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他们认为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

4. 注重平衡和调和:名老中医将健康看作是身体内部各种因素相互协调和平衡的结果。

他们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内外环境的平衡紧密相关,通过调整和平衡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因素,来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持健康的目的。

5. 结合中药和针灸疗法:名老中医注重中药和针灸两种治疗方法的结合。

中药以其丰富的药材资源和长期的临床实践,在调节身体机能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则以其刺激穴位和调整气血流动的方式,对身体的各个系统产生调节作用。

6. 尊重自然和个体的特点:名老中医尊重自然规律和个体的特点。

他们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关联的,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来指导临床实践。

同时,他们注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尊重每个人的体质和生理特点,在治疗过程中注重个体化的调整和治疗。

7. 重视经验传承和反思实践:名老中医注重经验的传承和实践的反思。

他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同时,他们也注重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和治疗效果。

总之,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体现了整体观念、个体差异、预防为主、平衡和调和、中药和针灸疗法的结合、尊重自然和个体特点、经验传承和实践反思等重要观点。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医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健康理念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医大师吕仁和:有中医思维特色的“六对论治”

国医大师吕仁和:有中医思维特色的“六对论治”

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是新中国首届中医本科大学生,师承名医施今墨、秦伯未、祝谌予等老先生,长期从事糖尿病与肾脏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和肾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曾创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与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等。

临床上,吕老采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多种慢性肾脏病,经验丰富,特色鲜明,疗效卓著。

他曾提出糖尿病防治“二五八”防治方案,“六对论治”辨证论治方法和患者自我调整的“三自如意表”,被患者誉为“三件宝”。

其中,“六对论治”方法最能体现吕老的临床思维特色,现简述如下。

病、证、症并重古人云:“医者,意也”,就是在强调医学是一门考验思维的学问。

我们常说要提高临床能力,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临床思维能力。

中医临床思维应该贯穿于从四诊、辨病、辨证到选方用药与调护的整个中医诊疗过程中,其中,中医辨证思维尤为关键。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我们强调辨证论治,实际上是在强调个体化诊疗,重视解决矛盾的特殊性。

中医学重视辨证,并不意味着不重视辨病,不重视对症治疗。

医学存在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就是控制疾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

吕老的“二五八”方案中的“二”,就是指两个治疗目标,即健康加长寿。

事实上,中医学自古就重视辨病。

《内经》就有“脾瘅”“消渴”“消瘅”等糖尿病相关病名,即相当于糖尿病自然病程的糖尿病前期、临床糖尿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金匮要略》更设“消渴病”专篇,建立了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

所以,病、证、症都很重要,不能因为强调辨证论治,而忽视辨病与对症治疗。

吕老的“六对论治”方法,实际上就体现了病、证、症并重的中医临床思维。

“六对论治”怎么用?具体来说,吕老的“六对论治”方法包括“对病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病分期辨证论治”“对症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可以理解为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具体应用,是基于临床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十年行医路我的中医之路

十年行医路我的中医之路

十年行医路- 我的中医之路一、踏上岐黄路1994年、临近春节,我的父亲却突然病倒了。

经过村里卫生所几位大夫的会诊和治疗,病情反而逐渐加重。

几位大夫慌了手脚,让赶快去市里大医院。

当时的农村出租车是没有的,加之天色已晚,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找到了一辆破旧的北京吉普,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土路颠簸,在深夜两三点钟的时候终于赶到了赤峰市医院。

在医院里,父亲的病很快有了诊断结果:脑血栓。

于是又经过办住院手续、交押金、取药、等等一系列繁琐而又必须的程序,父亲终于用上了药。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父亲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逐渐好转,但也因此办理了病退手续,只能领取最基本的生活费,加上治病的开销,家里的经济一下子陷入了窘境。

父亲看病的曲折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刺激,特别是陪着他在医院里过春节时的辛酸景象,很长时间都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想:如果我是一个大夫,也许父亲早就应该得到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了,而不会耽搁那么长时间;如果我是一个大夫,也许父亲早就治好了,就不用在医院里过春节了。

这样的念头让我在接下来的高考中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

二、难忘师恩情由于为父亲看病耽误了一些时间,加之我的英语原本就不好,填高考志愿时我明智的选择了中专。

老舅对我说:“学中医吧,中医治大病”。

就这样我来到了赤峰卫校中医班,开始了我的中医生涯。

我可以说是中医世家出身。

我的外公与舅父皆操岐黄之术,且都是当地的著名中医,活人无数,颇有名望。

但我生性愚鲁,于董家医术领会不多。

去学校后,对中医的陌生以及中医理论的枯燥深邃之困惑,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前几年的时光就在这种陌生、困惑和青春的痴狂放浪中虚度了。

这种情况直到毕业实习那年才得以改变。

我的实习带教老师是我的老舅----赤峰名医董松泉,他是让我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的第一人。

董师虽无超常的天赋,但有种锲而不舍的韧劲儿。

他曾先后获得过“赤峰市优秀中青年中医”、“赤峰市著名中医”等称号,历任中医学会赤峰分会理事、常务理事等职。

中医学导论笔记(1-3课)

中医学导论笔记(1-3课)

中医学导论笔记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班第一课王国庆教授•定义–不属于现代医学的范畴,但研究内容也是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防止。

属于补充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的一部分,如欧洲的顺势疗法,美国的整脊。

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

•研究方法:整体观(人不能脱离自然和社会)、衡动观(人体是永恒运动的机体)、辩证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疾病完全相同)。

•首先看是什么样的病,还要看出病下面的亚型、症候,对同一疾病的不同症候治疗方法不同。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用现代科学的手段研究中医学。

发现蕴含深刻的科学机理。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环境。

针对个体化病人的个体化诊疗。

•中医学疗效确切。

•中医的来源–源于圣人(黄岐/神农)、源于本能(如动物自发吃药或舔舐)、源于巫师。

中医学历史可以追溯至夏商周时代。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论述医学理论的《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论述药物学的《神农本草经》(另有伊尹所做的《汤液经》),到了东汉,张仲景写了《伤寒杂病论》。

此时中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张仲景 - 两个辩证体系:以六经辨外感病,以脏腑辩证辨内伤病。

•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

•孙思邈(药王、孙真人)–两本重要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上述为金元四大家。

•明清时期形成了温病学派,以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为主的治疗温热病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新方。

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

•《本草纲目》的成书,药味达到1800多种。

•西医院还原论的方法对中医学的检视。

•毛泽东主席多次强调西医学习中医。

•以汤剂为主,辅以其他。

•导论的课程分三个模块:第二课王国庆教授•确切的临床疗效+独特的保健方法+灵活的治疗方式•疾病谱改变–人们更崇尚自然疗法•生物医学模式–综合医学模式•SARS的激素治疗导致大量股骨头坏死病人,但广州中医药大学收治病人无一例SARS死亡,也无一例股骨头坏死•朴素的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如果没有疗效,中医学不会保留到今天(效如桴鼓)•对急性病也有迅速的疗效,对于肠胃病,胃镜下有明显改善,甚至萎缩性胃炎(西医认为不可逆),中医使得萎缩性胃炎逆转。

中医大一统体系:经方六重境之初识燮理焦腠境(一)

中医大一统体系:经方六重境之初识燮理焦腠境(一)

中医大一统体系:经方六重境之初识燮理焦腠境(一)2022-02-26 18:45救逆降龙境主要是在厥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到此阶段,基本上已经涵盖了伤寒六经病证。

我到这个阶段后,又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依然有一些问题解决不了。

有一个小伙子,肠胃一直不好,经常肚子疼,有时候也拉肚子。

人比较高瘦,舌苔也不厚,脉稍无力,综合各方面的指征,都符合小建中汤证。

我给他用小建中汤为主的方子进行治疗,也有一定效果,其间也随证用过一些扶阳的方药,如理中汤。

但是这个小伙子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第一个就是他面白但嘴唇一直很红,舌色也不淡。

刚开始以为是太阴病中焦的运化升降失司导致虚阳不能下行,但是按这样的思路调理一直没有达到目的。

第二个是他的脉并不是总是弱,有时候还相对有力。

这个人治了很久,虽然有效果,症状有减轻,但还是没有达到彻底治愈的程度。

当然病人本人对疗效是满意的,毕竟我给他治疗的效果,比其他地方治的时候,感觉还要好很多。

尽管如此,我自己感觉还是有些问题,总是觉得解决的不是很理想。

太阴还有一个女病人,青年女性,咳嗽、咳黄痰,舌红,苔黄厚,时有胸闷、心慌、气短半年,时轻时重,多方求治不缓解。

我一开始用了麻杏甘石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这样的方子,略有效果但不是很理想,后来加用控涎丹,还用过小陷胸汤,虽然也有效果,病情也改善了,但还是不很理想。

这个人舌红苔腻,脉有点滑,自诉平常只要吃点感冒类中成药,就会感觉好受一点。

这样一些病例经历多了,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温病学。

本来我走到方证相应境、经方扶阳境、救逆降龙境的时候,内心里还是排斥温病学的。

好多学习经方的人,走扶阳路线的人,一开始的时候总是会对温病学产生一种天然的排斥,表现相对突出的大家有黄元御、倪海厦等也是这种观点。

到极致的时候,倪海厦甚至认为,汉唐之后就没有真正的中医了,温病派就是庸医的代名词,温病学的诞生是中医的没落。

倪海厦黄煌教授,最初学医的时候接受的是孟河学派的医术,但因自觉疗效不理想,然后机缘巧合在日本学习了经方方证。

中医董博士给中国人的养生指南

中医董博士给中国人的养生指南

中医董博士给中国人的养生指南中医养生一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积淀了数千年的智慧和经验。

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中医董博士给中国人的养生指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保持健康和平衡的生活。

一、保持饮食的平衡饮食是养生的重要基础,中医强调饮食的平衡和调理。

首先,我们需要合理搭配各种食物,包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鱼类以及豆类食物,保证摄入各种营养物质。

其次,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体质和季节的变化,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

例如,夏天多吃清凉的食物,冬天多吃温热的食物。

此外,中医还强调避免暴饮暴食和吃太多寒凉食物,这样有助于保护消化系统和内脏器官的健康。

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董博士建议我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此外,我们还应该适量运动,保持适度的身体活动。

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代谢能力。

另外,中医还强调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的压力和情绪波动,因为情绪不稳定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合理使用中草药中草药在中医养生中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个体的体质和需要,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中草药来调理身体。

例如,冬天可以适量服用一些温热的中草药来保暖;夏天可以使用一些清凉解毒的中草药来清热降火。

然而,我们在使用中草药时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四、保持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对于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董博士建议我们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

此外,我们还应该保持室内的通风和适度的湿度,避免干燥或潮湿的环境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同时,我们还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心理健康。

中医董博士给中国人的养生指南包括保持饮食的平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使用中草药以及保持良好的环境和气氛。

这些建议都是基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保持健康和平衡的生活。

中医护理习题集

中医护理习题集

【参考文献】陈友香.2004.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常秉义.2002.周易与中医.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柴瑞霁.1999.中医基本常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段富津.1995.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郭靠山.2005.中医学基础.科学出版社郭霞珍、王键等.2009.中医基础理论专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季绍良,成肇志.2002.中医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何晓晖.2002.中医基础学.北京.学苑出版社江瀛乐.1988.腧穴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甄志亚、傅维康等.2008.中国医学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德新.2004.中医基础理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李培生.1996.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李莉.2007.中医药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李佃贵.2003.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家邦.2003.中医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刘桂瑛,马秋平. 2010. 中医护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刘德军.2006.中药方剂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刘全生.2010.中医学基础(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罗才贵.2001.推拿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廖福义.2003.中医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专家委员会.2011.2011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徐桂华,李佃贵.2009. 中医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奚中和,俞大祥等.1995.中医学概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邵湘宁,汪瀛乐等.2001.针灸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汤泰元.1997.中医精髓图解.北京.科学出版社王焕华等.1997.中国药话.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德敬.2005.经络腧穴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德燕.2010.中医药学概论.科学出版社王亿勤.2004.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王平,梅碧琪,王文刚.2011.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护考急救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汪安宁.2002.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温茂兴,张玲等.2003.中医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伍利民,巨守仁,蒋琪.2008.中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印会河、童瑶等.2010.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杨力.1997.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袁银根.2007.中医基础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周萍.1998.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赵体浩.2002.方剂学.北京:学苑出版社【教学大纲】《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供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使用)(38~42学时)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医学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护理及相关专业的选项学课程,是介绍中医学基本常识的一门学科。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干货)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干货)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一、董公景昌先生传略董氏景昌先生,山东平度县人,现年四十六岁,始自其先祖曾以针灸医术救人,氏家道小康,十八岁在原籍设立针灸诊所,服务桑梓,不计诊费.以氏法异于正统,取穴尤为奇验,在针灸学术上夙自另成学派.我国现行正统针灸医术见于古今名医著作者,多循于十四脉络取穴所定穴道,为数不一,经考正者有三百六十穴,但二千余年来,我国针灸医术仍不断进步,根据历代名医经验,经穴废弃或不用有之,在经外发现或新设者有之,此中医颇具研究价值.本人先祖所传针灸医术虽不离正统十四经脉络范围,但所设穴道部位与三百六十穴道略有不同,治法亦异,另从经验论到董事长派正经奇穴:......感谢聆听针灸优点:中国针灸医术之发扬要津,我国针灸治病历2500年历史,传播欧亚各国亦达四百余年之久,今日科学昌明医术进步,中国针灸医术更为国防医界公认之物理疗法,实在以针灸医术确具备崇高的医学价值,惜以我国文字学习不易,国际针灸学者仅能就少数著作之译文,知其治病效验之大概。

至于奥妙神验则尚未能登堂入室,达到彻底了解之境界。

今后殊赖热心学者之专心传述,以期发扬国粹介绍我优秀的文化。

......感谢聆听(一)穴道概述:本人先祖之针灸医术设人体穴道为七百四十个比较正统经穴三百八十个穴(多),此七百四十个穴分布在左右手臂、足、腿、面、耳等处,区分为十部,即:两手手指——一一部位两手手掌——二二部位两腕至肋——三三部位两肋至臂——四四部位两足足趾——五五部位两足足蹠掌——六六部位两足小腿——七七部位两膝至股——八八部位两耳-—九九部位左右面部-- 十十部位以上十部分一~一部位最多,计740个,以本职,但实际常用者均100余穴,姑且名之为正经奇穴,但有兼治全身病效力而胸背腰腹均不设穴,而作为三棱针的主要部位,此外尚有“不定穴”与“天应穴"相类似但作用不同,凡遇病因不明,施针后收效不著时即用“不定穴”下针指挥之,使奏奇功。

开心保健乐聊是顶级的人体生命科学

开心保健乐聊是顶级的人体生命科学

开心保健乐聊是顶级的人体生命科学王桂周20190820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预言,中医是顶级的人体生命科学。

他曾指出,中医的理论是系统观的,这是科学的。

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说和五行说,中医理论的脏腑论和经络学说,中医理论的六淫、七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些都强调了人体的整体观以及人和环境、人和工作的整体观。

应该说,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

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它独立于科学之外。

人体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系统论,人天观实际是人与宇宙形成一个超巨系统的观点。

这是科学家钱学森的主要论断。

从中医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来看就是东方体验科学的成果,也可以说是中国气功学的成果。

因为当时还处在后天气功阶段,所以中医--人体生命科学的探索与成果都带有时代发展的局限性。

为什么人体生命科学跟气功学连在一起?因为气功功能就是人体生命功能。

所以钱学森决断,气功是解开人体生命科学的珠穆朗玛峰。

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判断真是高瞻远瞩。

姜宗坤祖师从1953年开始三次得到自然的信息后,于1984年农历十月初一宣布自然进入先天气功阶段,创造和发明了先天自然功(法),即开心保健乐聊的前身,经过30多年的实践、研究、传播,可以这样说开心保健乐聊当之无愧地荣登人体生命科学的珠穆朗玛峰。

这个宣布是划时代的历史性飞跃,是人类以前任何一个时期的发明、创造都是无法比拟的。

这就是说自然的发展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如果自然不打开最高层次先天真气的通道,人类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跨越的。

所以潘朝东教授经常讲一个真理性的认识,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合一”。

所以说中医没能成为顶级人体生命科学这是一步不可跨越的历史栅栏。

可喜可贺的事,扑捉到这个自然的信息,马上身体力行的三位功勋卓著的气功大师姜宗坤祖师、冯理达将军、潘朝东教授。

冯理达将军创立了《中国特色免疫学》、《健康健美长寿学》,用西方实验科学手段证实人体内气的存在及其功能,为提升祖国中医的认识及实践领域打开了一扇大门,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伟大的女科学家。

名医董奉的养生智慧(一)

名医董奉的养生智慧(一)

寒 冷 的 、晦 暗 的 、柔 弱 的都 属 于 阴。 中医 学 也 应 用 阴 阳 的 属 性 ,将 人 体 的脏 腑 组 织 、生 理 功 能 、 病 理 变化 分成 阴 阳两 大类 ,并贯 穿于辨 证 、治 则 、 方 药 、养 生保健 的各个 方面 。 ( )阴 阳学 说 的基 本 内容 阴 阳学 说 作 为 中 1 国古 代 哲 学 的 一个 主 要 命 题 ,也 是 构成 中国 传统
事 物 内部 相 互 对 立 的 两 个 方 面。 阴 阳学 说 认 为 ,
董 奉 创 建 杏 林 园 ,在 杏 林 园这 个 小 范 围 里 ,
让 园 区 内 的百 姓 生 活 在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的环 境 中 , 这个 环境 包括 社 会环 境和 生态 自然 环境 , 这种 “ 回
足 , 认 为 是 年 纪 大 了动 脉 硬 化 , 自然 会 出现 这 种
怎样 用 药
高血 压和 各 种 心 血 管疾 病并 发症 ,有 效 降低 血 压
是 防治 关键 。治 疗 药物 主要 是 用 长效 钙拮 抗 剂 来 扩 张 血 管 , 用利 尿 剂 来 减 少血 管 内容 量 。 其他 类 型 的 降压 药物 也 可在 专科 医生指 导 下 酌 情搭 配使 用 ,最有 效 的 方 法是 采 用小 剂量 的联 合 用 药 ,降
出了 巨大 贡 献 ,特 别 是 在 中医养 生 学 与 养 生 术方
面 ,道 教 的 医学 思 想 作 为 中医学 中 的一 个 重 要组
成 部 分 ,其 地 位尤 为 重 要 。 董奉 在 庐 山杏林 园 已 基 本 摆脱 了原 始道 教 的教 义 与 要 义 。尊 重 生 命 是
各 异 ,老 子 主 张虚 无 ,崇 尚柔 顺 ,是 为重 阴 :孔 子 主 张 有 为 ,强 调 刚 强 ,是 为 重 阳 。在 处 世 上 , 老 子主 张顺 应 自然 而然 的状态 , 致虚 极 , “ 守静 笃 ” ,

董襄国治疗老年性尿路感染经验

董襄国治疗老年性尿路感染经验

如 治俞某 ,女 ,7 1岁 。2 0 1 3年 1 o月 1 3日初 诊 。
患者 5年 前 出现尿 频 、尿 痛 ,伴有 少 腹 胀 痛 ,胃纳 不
佳 ,大便 溏薄 ,睡 眠不 佳 。5年 来 反 复 发作 , 自行 服
药治 疗 ,疗效 不佳 。近 日来 症状 加 重 ,并 伴 有 小 便 热
降受 阻 ,不 通则痛 。因此 ,腹 痛 治 疗应 以 “ 通 ” 字 立
法 ,但并 非 单 纯 的攻 下 通 利 ,而 应 秉 持 调 血 以 和气 , 调气 以和血 之原则 。
4 体 会
证 ,从 而 改善 “ 窜气 样 ”腹痛 或 阵 发 性 疼痛 症 状 。肠 粘 连性 腹痛 直接 由手 术 创 伤所 致 ,内生瘀 血 ,血瘀 气 滞 ,三 七 、桃 仁 、赤 芍 有 消 肿 定 痛 、散 瘀 止 血 功 效 ;
肠粘 连 性 腹 痛 属 于 中 医 学 中 “ 腹痛 ” 的范 畴, 《 临证指 南 医案 ・ 腹 痛 》中指 出 :“ 腹 出乎 中 ,痛 因非
和非 急 性 发 作 期 。老 年 性 尿 路 感 染 多 属 非 急 性 发 作 期 ,主要 表现 为 尿频 、尿急 ,伴 有 腰 酸 腰重 、神疲 乏 力 ,尿常规 长期 有 白细 胞 。 因老 年 患者 正 气 虚 ,脏 腑 功 能 衰退 ,常 反复 发作 ,缠 绵难 愈 。 董襄 国教 授 认 为 ,本 病 病 机 为湿 热 下 注 和 肾虚 。 因湿 热 长 期 不 去 ,虚耗 肾气 ; 肾气 不 足 ,易 染 湿 热 。
血食 滞 ” ,说 明导 致 腹 痛 的 因 素众 多 ,但 蓄 血 ( 即 血
瘀 )则是 腹 痛 最 为 重 要 的原 因 ,且 归 之 为 有 形 之 邪 。

董湘玉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董湘玉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董湘玉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董湘玉教授为贵州省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贵州省第一届名中医,从事临床工作40余载,擅长脾胃病的治疗。

董湘玉教授认为,脾胃病的基本病机主要为中焦气机阻滞,气滞则运化失司,水湿内生;气滞则精血运行不畅,进而形成痰瘀。

病理因素主要为“气滞、痰湿、瘀血”,表现多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升降失调。

而运用“和”法治疗,效果显著,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脾胃病;和法;经验;董湘玉“和”法的溯源“和”法源于《黄帝内经》,强调以“和”为本,将“和”法视为治疗疾病的最高法度和基本原则,如“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伤寒杂病论》中“和”字出现过多次,张仲景认为健康在于“和”,如“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把“阴阳自和”作为病愈的标准,用调和上下、气血、阴阳、寒热等方式,奠定了“和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金代成无己首次将“和”法与伤寒少阳半表半里证相关联,在《伤寒明理论》提出:“伤寒邪气……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并提出“和解”法对应主方为小柴胡汤。

[1]“和”法的内涵“和”法是八法之一,运用寒凉、温热、辛散、补益等不同功效的药物配合使用,以达到疏通表里、和解寒热、调理脏腑等作用的治法。

邓中甲认为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等作用,用于治疗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称为和解剂,属于八法的和法,因此将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三类[2]。

段富津主编的《方剂学》将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3]。

董湘玉老师认为,“和”法不是单一的治法,寒热虚实据此综合调之,脾胃病的病机往往是脏腑同病,气机升降失调,虚实寒热夹杂,治疗需要顺应脾胃特性,注重脏腑同治,气机调畅,阴阳兼顾。

董襄国教授论中医核心思想——气通人和

董襄国教授论中医核心思想——气通人和
《 北 游 》 道 : 人 这 生 , 之 聚 也 , 则 生 , 则 知 又 “ 气 聚 散
归气 , 气归 精 , 食 气 , 食 味 , 生 精 , 生 形 …… 精 形 化 气 精化 为气 。 ”这就 是对气 化 过程 的最佳 概括 。 具体 到 五脏 六 腑 的 运 动 , 通 过 气 这 一 既是 物 也
写 照 , 师对 于 中医有 着 独 到 的见 解 , 者 深受 其 教 董 笔 诲, 现总结 如 下 。
1 气通
1 1 气 气 是 中医 中 的物 质 载 体 , 古 代 , 被 认 . 在 气
已而 降 , 降者 为天 ; 已而 升 , 者 为 地 。天气 下 降 , 降 升 气 流 于地 ; 气 上 升 , 腾 于 天 。故 高 下 相 召 , 降 地 气 升
摘 要 : 师认 为 中 医博 大精 深 , 受 中 国 古代 哲 学 思 想 的 影 响 , 承 了数 千 年 中华 民 族 长 期 与 疾病 斗 争 的丰 富 经 验 , 时 受 其 它 董 深 秉 同 学科 与现 代 医 学的 影 响 , 得 中 医 学逐 渐 形 成 独特 的 医 学理 论 体 系 , 核 心 思想 可 用 “ 使 其 气通 人 和 ”这 四个 字 概 括 。
相因, 而变 作矣 。 ”这 种 因气 的运 动 而 产 生 的各 种 变
化称 为气 化 。《 问 ・阴阳应 象大论 》 “ 素 中 味归 形 , 形
为是 构成 世 界 最 基本 的 物 质 。庄 子 在 《 北 游 》 : 知 道 “ 天地 一气 耳 。 通 ”就 是指 宇宙 间 的一切 皆是 因气 聚 , 它 可 “ 而 无 当 , 而 不 ” “ 河 汉 而 无 极 也 ” 大 往 ,犹 。
Ho p tl f lae oZ e in h n s d c lUn v ri si a Af iitd t h ja g C ieeMe ia iest y,Ha gz o 3 0 0 ) n h u( 1 0 6

论中医的核心内容——和

论中医的核心内容——和

论中医的核心内容——和
董襄国;阮善明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33)005
【摘要】中医在辨证用药运用发散的思维方式,同时大道至简地可用"和"这一字概况,认为以"和"的理念灵活运用临床实践和基础理论研究中,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学术见地.
【总页数】2页(P642-643)
【作者】董襄国;阮善明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
【相关文献】
1.论中医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其核心内容 [J], 于学芬
2.高中“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内容群:函数--基于核心内容群内涵、特征及其数学本质的解析 [J], 朱立明;韩继伟
3.论中医学的科学内涵与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 [J], 盛志新
4.体质易变性理论是中医儿科教学的核心内容 [J], 王力宁;
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的新概括 [J], 李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董襄国教授中医学术经验--“六和理论”
作者:吕永镇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7期
【摘; 要】总结董襄国教授“六和理论”在临床诊治疾病的经验。

董襄国教授认为:疾病的产生皆由“不和”致之,治疗当以“和”之,强调辨体、辨证、辨病相结合,以“和”为纲,使阴阳谐和、气机调和、五脏相和、经络通和、六气顺和、七情平和。

从而保持机体的动态平衡,身体康健。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关键词】和;阴平阳秘;名医经验;董襄国
【中图分类号】R249;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7-0187-02
余师:董襄国教授,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历任浙江中医药学院原《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知名中医。

发表论文百余篇,张山雷医集《难经汇注笺正》主校,著作十余部,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50余载,董师学识渊博,德术双馨,师德医德高尚,桃李满天下。

余幸得董师教诲,得以侍诊左右。

董师在长期的教学与临床实践中,谨遵中医学理论,博采精思,融古贯今,在50余年的中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与理论。

“和”的观点一直贯穿着整个中医的临床。

《文子?上仁》引老子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者,阴阳调。

……阴阳交接,乃能成和”。

在经典著作《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次反复的提出“和”的观点,《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等等。

“和“的思想,在传统文化思想与中医学的具体体现存在高度的统一,从而确立了中医学的思想原则。

凡病皆由“不和”致之,治疗当以“和”之,令其条达,使其平和,从而达到董师的“和则平?平则康?康则寿”的健康理念。

笔者拟从“六和理论”阐述董师对人体机体的平衡观点。

1 阴阳谐和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与天地自然之“和”、机体整体之“和”。

《素问?生氣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说明了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阴阳运动变化相通的天人相应观,也是指导中医学理论体系之整体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正如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所云:“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

”阐述了阴阳与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相应,自然界的万物万象都是从阴阳的对立统一中变化而来的,在诊断与治疗疾病也务必求于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