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智能理念的规划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态智能理念的规划运用

摘要:“生态智能”城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传统城市相比其在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城市运行等方面更为低碳、高效,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小。《廊坊市生态文化艺术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紧缩集约使用城市土地资源、采用城市公交优先的交通组织方式、规划“外生内引”的绿化体系、创新控规指标体系和管理图则,以实现生态文化艺术新区生态智能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智能、控规、指标体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工作、生活于城市当中。人口集聚在推动城市建设、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不合理消耗等等,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促使我国开始探寻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健康的城镇发展模式;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转型发展,强调城市应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进一步提出了实施绿色、低碳城镇发展的具体要求。由此低碳、生态、智能的城市发展建设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成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趋势和重要路径。

本文将以《廊坊生态文化艺术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为例,对规划中生态、智能理念的运用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以期与读者分享。

二、空间布局

所谓“生态智能”城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传统城市相比其在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城市运行等方面更为低碳、高效,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小。《廊坊市生态文化艺术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的一次规划实践,并尝试从中找到对当前城市所遇到现实问题的合理应对的方法。

2.1项目背景

廊坊市生态文化艺术新区位于廊坊市北部,总用地面积约:900公顷。基地周边共有六干渠、八干渠、大皮营引渠三条主要水系。基地北邻城市环形绿带,

南临城市主城区及城市北外环路。现状基地内有东西向主要干道艺术大道,南北向主干道望京大道。沿上述道路两侧现状有部分开发建设,廊坊市行政中心及丹凤公园(城市级公园)位于基地西部。

2.2发展策略

1)空间策略——紧凑集约发展

规划结合基地内主要道路艺术大道形成东西向的城市公共功能发展轴线,依托此轴线两侧空间与现有廊坊市行政中心及其南侧丹凤公园(城市级公共绿地)形成“十字形”的公共服务功能集中区域,承担廊坊市一级的公共服务职能。并根据在“十字”公共服务功能集中区域中不同发展建设条件,形成艺术中心门户、商业商务中心、市民中心、二机场门户等多个功能节点。

与此同时,在“十字形”公共服务结构的基础上,围绕其形成若干个居住社区。各个社区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绿化景观环境集约形成以提供居住区级公共服务为主的社区中心(如图1)。

图1:土地使用规划图

2)交通策略——加密路网、公交优先策略

首先本次控规提出顺应城市现有道路脉络,延续城市方格网的道路布局,提升道路运行效率,避免大拆大建。在公共服务功能集中区域则采取增加道路网密

度、单位面积支路网密度的方式,提高城市交通承载能力,降低支路之间距离至适宜于步行的尺度,利于居民之间的交往,减少交流成本,丰富城市文化生活。

其次,控规采用TOD(公共交通引导开发)的开发模式,引入有轨交通系统,结合区域公共中心,以400米服务半径设置轨道交通站点,提高轨道交通服务覆盖率。同时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设置公共汽车线路,实现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无缝对接,最终在基地内形成以轨道交通为核心骨架,以绿色环保型公共汽车为主体向社区延伸的公共交通体系,提升公共交通的舒适度和可达性,提高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频率和主观意愿。

最后,为更进一步提高控规方案的合理性,在综合考虑控规方案、城市发展规模、周边地区通过性、到达性交通等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对基地内交通出行进行测算,并建立模型进行交通模拟,对道路交通规划进行校核,提出调整建议,指导城市动态、静态交通规划。

3)生态策略——“外引内生”的公共绿地系统

本次控规结合基地紧邻城市环形绿带的生态环境优势,提出“外引内生”的公共绿地发展策略。所谓“外引”是指依托城市主要干道、居住社区中心形成多条绿廊,连通基地周边自然郊野,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引入到基地内;所谓“内生”则是指在基地内现有公园绿地的基础上,增加公园绿地的数量和规模,在基地内形成层级完善、服务水平较高的公共绿地体系结构,最终实现廊坊市生态文化艺术新区居民步行十分钟,即可到达公园绿地的发展目标。

三、生态智能技术指标体系

3.1指标体系构建

一般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包含强制性指标(用地性质、地块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等)和指导性指标(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但是现有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均未对如何建设发展生态智能城市提出具体量化的控制要求和指导意见。本次控规在构建一般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的强制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的同时,提出增加生态智能指标(属强制性指标),通过拟定生态、智能指标来指导城市开发建设,落实生态智能发展理念。

新增生态智能指标按分类由粗到细分为三个层次,共9大类、45项、93条。其中9个大类分别为:绿化指标、交通指标、建筑空间形态、微环境、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材料和固废、文明制度建设、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由于篇幅所限其它具体指标不予累述)。

3.2生态智能技术运用

为保证生态智能城市建设的现实可行,本次控规提出将现代成熟的生态智能技术引入到生态文化艺术新区的建设当中。规划结合廊坊自身的气候和地理特征,通过多轮筛选,最终将 1.充电桩、2.智能停车设施、3.雨水调蓄水池、4.生态虑水带、5.雨水花园、6.高效冷机、7.冷热电三联供、8.电梯再生回馈技术、9.光伏和建筑一体化、10.太阳能热水、11.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十一项高新技术作为基地生态智能技术的示范,首先进行尝试。

3.3管理实施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主管部门实施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为顺应规划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使本次控规提出的生态智能指标及生态智能技术最终得以付诸实际,规划在河北省控规编制深度要求的基础上,将生态智能指标及生态智能技术进行综合归纳,最终形成“单元生态智能导则”,作为控规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导生态文化艺术新区的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如图2)

图2:单元生态智能导则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控规将生态智能规划的理念运用到城市空间布局和交通组织当中,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和规划管理方式的创新,推动该理念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落实。回顾当下的中国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智能的发展方式亦被人寄予厚望,在此理论指导下规划建设的城市将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蒂莫西*比特利,绿色城市主义——欧洲城市的经验,2011

[2] 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11

[3]陆明、郭嵘、齐刚,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规划初探,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