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两手相吸相系说
二十四式太极拳拳势呼吸法
二十四式太极拳拳势呼吸法预备式: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站立,调整身形(舌抵上腭,提肛收复)松静自然之后调息,缓缓吸气引入丹田,吸足、吸满,意在丹田;而后徐徐将气呼出,意在涌泉穴,调息1-2次再开始打拳。
(呼吸要尽可能地细匀长,吸气要吸足,呼气要呼尽)1.起式(一动两次呼吸):重心移到右腿,提左腿时吸气,意在丹田,左脚下落踏实时呼气,意在左脚,踏实后意在两脚涌泉穴;两臂上扬时吸气,意从丹田想至两肩、大臂、肘、小臂、手腕到手指,下蹲时呼气,意想沉肩、坠肘,最后想到丹田。
2.左(右)野马分鬃(一动一次呼吸共3次):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蹬腿踏实之后,转腰、转跨、摆左(右)臂时呼气,意从丹田至腰,再到左(右)肩、大臂、肘、小臂、手腕想至虎口,右(左)手置于右(左)胯侧加下按的意念。
3.白鹤亮翅(一动一次呼吸):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两臂分开意想拉开一弹簧时呼气,意在右臂上侧左臂下侧,胸微微张开再放松。
4.左(右)搂膝拗步(一动一次呼吸共3次):转腰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蹬左(右)脚踏实左(右)手搂膝拗步时呼气;意从腿到腰至右(左)手掌劳宫穴,右腿蹬到位时,右手也同时推到位,右(左)掌心突出中指微挺之后立刻放松。
5.手挥琵琶(一动一次呼吸):右脚跟半步,提左手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手合抱下搨,左腿钩脚尖下蹬时呼气,意在双掌和左脚跟。
6.左(右)到卷肱(一动一次呼吸共4次):虚步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退步推掌时呼气,意在左(右)掌推和右(左)肘,双手之间有引力感。
7.8.左(右)揽雀尾(一动一次呼吸):摆掌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左(右)棚时呼气,意在左(右)肩和小臂外侧,有挤靠之意;抱掌回捋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手有下沉之意,转腰回挤时呼气,意在左(右)小臂,分掌回坐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按掌时呼气,意在腿、腰和双掌劳宫穴,双掌心微凸,中指微挺,有推山之意。
9.单鞭(一动一次呼吸):虚步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转腰蹬腿摆掌时呼气,意想腿、腰、左肩、左臂外侧至小指外侧。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松静功第一,松静功。
头脑要静,身体要松,这是太极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
练松静的功夫,基本方法是“打坐”。
坐在一个高度适当的座位上,两脚放平,把束缚身体的物品尽量放开,头正项直,微微上领,身体坐正,坐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全身放松。
双目微闭、垂帘,唇轻合,牙轻扣,舌上卷,耳静听,把身体各部位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
这叫“调身”。
然后把心收回来,什么都不要想,让大脑尽量轻松。
如不由自主地想起什么,就马上打消,时间长了,杂念会越来越少,达到完全“入静”的状态,这是“调心”。
同时调整好呼吸,要深长细匀,出入绵绵。
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落入小腹,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调息”。
总之,做“心静、体松、身正、气平”八个字。
在这样状态下尽可能持久,逐渐形成习惯。
有了这种功夫,打拳时才能完全松静下来。
此外还可用站姿、卧姿,要领与坐姿相同。
桩功第二,桩功。
又称“站桩”,即双腿站立练功。
拳谚讲“百练不如一站”。
站桩最基本的是马步桩,又称“无极桩”。
即双腿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向前,屈蹲成马步。
腿的弯曲度可大可小,即视身体条件而定,角度越小即身体越低越吃力,功力也越大。
开始练功可用高架,随着功力增加,逐渐降低。
但高不能直立,必须保持一定角度;低大腿不能低于水平。
头正项直,身躯中正,膝盖不超过脚尖。
垂肩坠肘,胸部微含,松腰落胯,收腹敛臀,如同端坐在凳子上。
环手抱于胸前,如同抱一棵大树。
其它要领与静功相同。
做好“三调”,然后静站不动,坚持时间越长越好。
站一定时间就会有种种生理反应,如双腿发胀、酸痛,甚至发抖,双手有麻热感,身体有膨胀感,出口水,肠鸣排气等,这都是正常现象,说明外静内动,血脉流动与新陈代谢加快,肠胃蠕动加强。
练久了,会感到全身无比舒畅,欲罢不能。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
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今天店铺给大家讲的是太极拳的八大特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心静体松。
心静体松是太极拳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重要特点之一。
打太极拳要求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于动作,做到“神聚、心静、意专、体松”。
“心静”是练太极拳的重要原则,“心静”要求要专心,在练拳时,思想要集中,意识不断地引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不能顾此失彼:“心静”要有耐心,不可焦躁或心猿意马,否则动作方向、姿势不正确,就难以把太极拳学好、练好。
“体松”是和心静同样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贯彻“用意不用力”的重要措施。
运动时,在心静的前提下用意引导肢体内外各个器官、关节和肌肉的放松,逐步做到全身不该用力处毫不用力,内外各部分无一处不松,尽量使身体自然舒展而不僵硬。
按照规矩用劲,以意贯注于动作过程之中,按照动作的虚实变化适度地完成动作。
2、轻灵沉稳。
练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动作轻灵、重心沉稳。
“轻灵”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
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
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的灵。
“沉稳”是使上体端正舒适,保持下肢稳定,要求虚领、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步似猫行。
进退转换,要分清虚实,步随身腰变化,需稳健、轻灵、沉着。
3、柔和缓慢。
“柔和”的前提是要放松,放松对解除疲劳、积蓄力量,以及提高耐力、速度、灵敏和技巧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练习时,要求始终放松,在心静用意的前提下,引导全身放松。
放松是用意的,是积极振作的,不是漫不经心、消极疲塌的。
练习时,要在放松的基础上使两臂动作保持弧形,使两臂运动走弧线。
“缓慢"也是太极拳的重要特点,它是一种平稳中正的缓慢,肌肉和骨节不是处在某一特定角度下收缩和旋转,而是用许多不同的角度完成一系列伸缩和旋转的静力性练习。
太极拳对称协调的五个规律
太极拳对称协调的五个规律太极拳要求连贯圆活,同时必须具有对称协调的内在质量,才不至于空洞无物,徒具形式。
太极拳对称协调的内在规律,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对称协调的五个规律,欢迎阅读。
01.意欲向上,必先寓下例如,双掌向后收回,重心后移,吸气将尽时,为含、虚、蓄势,转变为向前按出或向前掤出时,两肋骨先弧形松沉,同时呼气(部分气呼出,部分气往下沉入丹田)。
胯骨微内收而松沉,松肩坠肘,两掌随着微微弧形下沉,随着腰腿的前去,随即腹两则内劲弧形向前上折射,与两掌的浅弧形向前上按出或掤出的动向相一致,力点交叉集中于一点。
腿劲下沉,过半路略为升高些,身形仍须保持端正,不凹凸,不断续,不歪斜,动作松静而不僵滞,为开、实、发劲。
这是“意欲身上,必先寓下”的一例。
02.意欲向左,必先右去例如,欲迈左步,右腰隙即下抽落实,右胯根右抽内收落实,同时吸气,反之亦如此。
向左或向右转动时,身形须端正,动作要柔顺圆满,两肩不可有一高一低的现象。
03.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例如,身手腿前去时,裆劲下沉,足底着力,而内劲由裆中上翻经脊背透达掌指而直射,腰脊命门穴须后撑;手掌前按,意远劲长,而手背有内吸后撑之意。
这些都是有前必有后的对称协调的练法,也可说是前后的对拉拔长。
目的是为了求得全身不失中正安舒的基本状态,加强反射力量。
04.上下左右,相吸相系例如,左腿轻灵地向左前斜角迈出,右手臂则轻柔地往右后斜角展开,左手臂了紧随着往右去;两足尖之间、两手尖之间、两足尖与两手尖之间须上下左右互相呼应,有相吸相系之意,使动作舒展而不散漫,精神仍然团聚,开展中不失蓄势,也就是开中有合。
迈出的左虚腿、与右胸侧有相吸相系之势,使虚腿不致偏浮。
这是上下左右的“相吸相系”,来达到“对称协调”的一例。
05.对拉拔长,曲中求直例如,脊柱松沉直竖,骶骨着力,沉气于小腹,裆劲下沉,足底劲似植根地下,而头顶百会穴须始终虚领上顶,这是“虚领顶劲,手沉丹田”、“提顶、吊裆”的练法,有上下对拉拔长的作用。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变化,阴阳也成了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想要练好太极拳就要明白太极拳的阴阳相济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吧!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介绍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练太极拳一定要体会拳论中的阴阳变化,在阴阳变化中找到练拳的意。
拳谱上常见太极十三势之说,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势说解成十三个姿势,这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太极十三势是十三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
其中前八字是八种手法,后五字是五种步法,即俗称八门五步,或称八卦五行,都是指这十三法。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法如同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之道,太极拳具有教育意义。
怀抱八法,也就是指八种手法,而这八种手法又与文王八卦方位图有严格的四正四隅对应关系。
太极拳理属内家拳种。
因此,八卦方位与人体对应各有其窍,而每窍在人体经络脏腑中又各有其位。
这样在太极拳运行中,以意引气,按窍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就是太极拳内练要义的根本所在。
实践证明,太极拳久练得道者,不但在技击上可出奇效,在保健上也会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太极拳的阴阳变化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具有养肝护肝的作用。
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还能防治骨质疏松,降低摔跌风险。
为了使大家确切了解太极八法所属经络脏腑窍位,与八卦的对应关系,现按八法顺序详述如下。
1.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满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
八法中此字主掤劲。
2.捋在八卦中是离,中虚方位正南,五行中属火,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此穴属心经。
八法中此字是捋劲。
3.挤在八卦中是震,仰盂方位正东,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
此穴属肝经。
八法中此字主挤劲。
4.按在八卦中是兑,上缺方位正西,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
八法中此字主按劲。
5.採在八卦中是乾,三连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和肺俞两穴,该穴属大肠经。
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
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太极拳内功的几种练法南公上师防漏丹的十六锭金学道家、密宗的,有个“十六锭金”很重要,你们听一听懂了,好好练,对身体特别好。
方法是站立姿势,随便你马步也好,姿势一摆,“一吸便提”,鼻子一吸,下面就提上去,上面压下来,上下两个气接上,“气气归脐”,归到肚脐;“一提便咽”,上面口水咽下来,“水火相见”,这叫“十六锭金”。
当年求这十六个字,那还了得,花了多少钱,磕了多少头。
这有名的“十六锭金”,十两黄金一个字,就是那么珍贵,现在我就随便送给你们了。
选自《答问青壮年参禅者》有“十六锭金功”,其法诀谓“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此种功法至简至妙,字字如金,故丹家谓之“十六锭金”。
具体应用之时可据不同目的变化其行功要领,在丹道修炼关键步骤行功时派上用场,皆有奇效。
此术作筑基功修炼时,可保持站桩之姿式,两脚趾抓地,关键法诀是吸气时由会阴穴向上提缩,似气由会阴吸入一般挤到肚脐间,前收生殖器,后缩肛门,如忍大小便状。
随之将口中津液汩汩咽之,送入肚脐间,将前所吸之气以肚脐为中心下提上压,闭息持气半分钟,必要时可配合双手握拳敲击后腰和前腹的动作,将气震通骨髓。
然后全身放松,恢复腹式呼吸。
如此反复练习,平常小便时亦提肛、咬紧牙关保持此姿式至小便结束。
其法诀有紧张用力者,有轻提轻咽者,有连续做功者,有中间停顿者,皆可随机妙用。
……………………(选自《丹道法诀十二讲》胡孚琛)仙家相传之“十六锭金”,其诀云:“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
此功有吸气,提肛缩肾,意注脐下,咽气几个动作,然单修双修皆可用,辟谷胎息俱有效,采药炼气运河车,因目的不同火候有异,变化万千,丹家视为鸿宝,故字字为金。
世人知此诀者多,然明白其中奥秘者却百无一见,吾今揭出,此亦丹家真传。
(摘录自胡孚琛《丹道法诀十二讲》之《辟谷胎息第七讲》回春奇诀(破译十六锭金练法)“回春仙诀”为什么能够迅速的产生神奇效果?虽然,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必须得法,若未得奇法而又想获得奇效,可能吗?而“回春仙诀”乃道家核心奇法之首,堪称“秘中之秘,奇中之奇”,它是历代祖师用来开启人体能量宝藏的金钥匙,修此“仙诀”可快速触动人体关窍,激发潜能,可使人迅速由弱变强,更能快速充实人体三宝(精气神),并可逐步达到: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等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奇迹变化。
练太极拳到底是开吸合呼还是合吸开呼,总算弄明白了
练太极拳到底是开吸合呼还是合吸开呼,总算弄明白了太极拳运动中开合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太极拳运动中开合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强调开吸合呼还是合吸开呼?初学太极拳时,只能自然呼吸,与开合的意念配合不起来。
及至纯熟,便会懂得拳势呼吸。
关于拳势呼吸的规律,太极拳理论中有两种提法,一种是开吸合呼,另一种是合吸开呼。
其中本质分歧,是对开合的含义理解不同。
一些古籍拳论述说过于简练,后人引用时未能深入理解其开合的原意,请看下面两个例子:例1:“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
例2:“……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
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
合便是收,开即是放。
”——李亦畲《五字诀》。
上述两例如何理解呢?例1是说太极拳运动过程中,劲的转换要断而复连,因而在收的过程中,已有放的成分:收转瞬即变为放。
例2是描述并解释何谓合与何谓开的。
它明白地说,气之由上而下谓之合,气之由下而上谓之开。
这里所说的气,并非呼吸之气,而是内气。
陈炎林先生曾这样说明呼吸之气:“……且至艺高时,胸腹中之气(出自中焦)可分为上下二层(俗谓先天气、后天气)。
呼时上层气(后天气)由鼻呼出,同时下层气(先天气)反降人丹田;吸时上层气由鼻吸人,同时下层气反由丹田迫上。
此种境界,俗日气通。
凡练习正宗太极拳术至相当程度时,均能达之”。
李亦畲在《五字诀》中所谓合是指运动时下层气(先天气)降入丹田,而上层气(后天气)由鼻呼出的过程。
他的主张是开吸合呼的。
李亦畲又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表面上看,好像李亦畲在这里强调了合吸开呼。
其实不然,这里之合,不代表防,而开也不代表攻。
因下文“提得起”是说练拳者自身的精神能提得起,意向上提,气亦随之;气行则劲随,亦能以此劲将人拿起来。
拿是发提拿之劲,可见吸气时也有发劲。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正文]歌诀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
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胃”“音”“束”“烈”等字皆存原文)[校勘](1)正文依[姚本]《太极拳讲义》(2)[炎本][寿本]题作《太极拳经歌诀》(3)[赵本]“胃音开劲”作“威音开劲”。
[诠释]此为身法歌诀。
所谓身法,乃身体主导权衡拳势动态之组织法则。
其关键为端正,自然、顺舒、灵动。
为符合此四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
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而李亦畲传抄的《各势白话歌》一开场就是四句歌咏:“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
”简洁明了地注释了武之《身法八要》。
而杨澄甫《身法十要》则为:“提起精神,虚灵顶劲,松肩沉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膝与胯平,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
”提法略有不同,而实质则一,法门不二。
而本歌决是为身法之大要。
所谓“贯顶”是虚领顶劲,即提顶,或称“顶头悬”。
太极拳要求“四平”,即“心平、眼平、顶平、肩平”。
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
顶劲的要求,就是通过心、眼、顶、肩的顺序,在其四平的基础上,头顶百会穴虚虚领起,若有若无,如临虚空而神贯于顶,处于勿忘勿助的虚领状态。
头为诸阳之首,位居至高,内藏脑髓,为清虚之地,乃元神之府,周身之主,全身之纲领,五官百骸莫不本此为向背。
百会朝天,天门洞开,此方寸之地的虚领,可提纲挈领竖路线,提举一身阳气,而致元神“天根月窟常来往”,机气通畅,浩气流行,达到炼气化神之成功。
正如陈鑫所说:“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间。
”自可免除太极拳板滞之病,而带来一片灵动,一派生机,正如诗之歌咏:“一片机灵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和。
”所谓“顺项”就是颈项松竖,寓意向上,顺势随转,以应各方,与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等要领相配合,合在一起集中体规向上的力量,顶劲虚领,颈项顺竖,含胸拔背,形成纲举目张之势,从而提挈全身。
太极推手也称打手
太极推手也称打手、揉手、擖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与太极拳套路是体与用的关系,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后来其他一些武术派别也吸收了这一练习方式,产生了各种流派的推手。
清代流传的拳谱中有一首《打手歌》这样写道:“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拈连黏随不丢顶训练基本原则训练方法掤劲听劲刚劲柔劲化劲发劲问劲展开基本概念经典拳论健身价值流派分类主要流派主要特点基本技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拈连黏随不丢顶训练基本原则训练方法掤劲听劲刚劲柔劲化劲发劲问劲展开编辑本段基本概念太极推手是以上肢、躯干为攻击部位,运用“掤、捋、挤、按、采、挒、杨式太极推手肘、靠”等技法以达到借力、发力,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的一项具有对抗性、娱乐性、健身性、传统性的体育运动。
它以四两拨千斤、发人如弹丸、弹指一挥跌丈外,身体微动彼落空的技艺被人所称道。
太极推手,其宗旨:在不用护具之状态下,通过推手双方的阴阳矛盾运动,演练实战搏击的一种良好的运动形式。
它的研究和训练是以实战为目的,通过推手而不断提高实战搏击能力。
武术中踢打摔拿四大技术均可在推手中随意运动,充分体现了太极拳道的兼容性。
推手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
推手双方是信息的载体。
在信息输出与反馈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控制与反控制的精确度。
通过信息往复传递达到了控制与反控制的目的。
信息传递也分三个层次,低层次是皮肤知觉传递,中层次是气场感应传递,高层次是意念传递。
编辑本段经典拳论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掤捋挤按须认真,采挒肘靠就屈伸。
进退顾盼与中定,沾粘连随虚实分。
手脚相随腰腿整,引进落空妙入神。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编辑本段健身价值太极推手一般采用均匀、缓和、有节奏的腹式呼吸,这有利于改善肺泡通气量,使呼吸深度加大。
太极十三势
太极十三势编辑太极十三势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
太极拳原理就是:“由人(太极)以刚柔(两仪)两种劲路,用打八方(八卦)的手和跳踏五位(五行)的足来完成的一系挒动作,在格斗中必须由五行、八卦来指示,八种劲法与先天八卦图相对应,各属基性,五种步法与五行相对应,各适其理,并遵循阴阳、五行八卦(太极图)原则。
”归纳起来讲就是:“胸怀太极、手按八卦、足踏五行”。
由此可见,太极十三势不是一些固定的动作和指式,而是一些技击的法则,劲力的性质和用劲的方法,筒称技法。
中文名太极十三势分类汉族拳术地区中国特色以柔克刚源流太极拳目录简述编辑太极十三势是组成太极拳的基本骨架,它贯穿于太极拳的所有招式中,换名话说,就是太极拳的各种招式都由十三势中的一势或几势所构成。
十三势本无固定的招式,而根据十三势应敌制敌又可形成一定的动作和招式,这是运动对敌的结果,因此说:“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
”那么,十三势的具体内容和定义是什么呢?它是按什么定义运动成法的呢?以拳中义理去探索,太极拳鼻祖是根据《易学》八卦中的卦画、卦名、卦位、卦象、卦与卦的交错,爻位的变化,观其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存,和一阴一阳谓之道,以及其生生不息、太化流行的运动特征和意义,将其运用和贯穿在拳义、拳理之中,创造出太极拳“十三势”。
去明确十三势的整体含义,这对加深太极拳内涵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定义编辑太极拳的创造者没有为十三势留下任何文字的定义,而十三势又有明确的文字命名。
通过《原理》中十三势的由来,以及与其字音形相近的字,取其对技击拳法有用的含意,结合资料及对太极拳的认识来解其意,我想离创拳者的本意不会太远吧!好在祖先留下来的方块字,对其最好的研究方法莫过于从音形求意,创拳者也不至于脱离这一点。
如何去懂得十三势之整体,太极拳先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释名》一文中,从宏观上为后来的太极拳者道明了十三势之词整体内容。
“释名”曰: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最全的《太极拳》口诀
最全的《太极拳》口诀一、起势口诀起势开合顶撑衡,左右分开独立行。
肩尽肩,胯尽胯,脊骨竖直高挺拔。
二、云手口诀交叉如镜兜起衣,身前共渡顺时移。
上手提,下手压,周身绕圈勿迟疑。
三、单鞭口诀首尾整合意在连,护肩贴耳步前踢。
手高下保,虚实相切,双手分出步子稳。
四、白鹤亮翅口诀合身退步往后施,单足懸空异步起。
肩开肩合,腰拧腰顺,轻松舒展一鹤姿。
五、摘星口诀上劲配合身翻转,劲到手到久久存。
左右开合,虚实切换,动静结合运劲短。
六、单腿蹬球口诀腿抬腕放跟部撑,劲从腹部脚抬发。
门当户对腿翘起,脚跟落地大势稳。
七、金鸡独立口诀肘抵腰肋两点顶,金鸡独立身轻盈。
左压右扶,平衡进退,身体挺直不前倾。
八、提莲口诀劲由掌心发蓄势紧,松开提起装境界。
阳手活腕动腰稳,气贯顶后注意反。
九、白鹤亮翅反手沉式口诀撑体拨开手推掌,步前旁出回手挡。
白鹤亮翅虚实换,转身回顾丹田放。
十、十字手口诀一手往上一手低,十字手法力量齐。
左闪右挡,灵敏勿慢,守中以静养生机。
十一、伏虎式口诀呼气腰腹尽量收,双手实肘收上顶。
呼气下蹲臀部后倾,放松身体跟地生。
十二、揽雀尾口诀上抬右腕下沉腰,揽雀尾下劲转。
右迅左抢,太极变幻,守中行气顺畅流。
十三、斜飞式口诀重心右移左腿顾,斜飞式劲力发。
斜形挨腰,斜退斜顶,虚实转换力图圆。
十四、蹬脚式口诀两手提起劲活腰,脚尖蹬起铲地虚。
双肩前握,劲透座椅,肩腿股腰齐用力。
十五、肘底看月口诀空松沉肘发劲力,日月无光肘底看。
稳定如山,前后收换,内外转换力到定。
十六、抱虎归山口诀虎口系定袖左环,腕低虚肩体倾斜。
腿蓄有力收顶身,左右回卷均匀呈。
十七、进步搬拦捶口诀提腕上劲发里劈,直拦捶入身劲发。
起手往前进力劲,气势宏伟拦搬拿。
十八、手倒式口诀手未放下意继延,手倒式法乃一般。
手低手高,往上弓身,收胸倒滑意意宽。
十九、素问式口诀腿拧腰两眼左顾,腿起眼中窄路走。
腿出臂入,迅猛连发,齐整劲力顶 :x二十、摆莲口诀两腿并摆松肩颈,双手摆莲化劲顶。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太极拳功夫修养的十大要领,贯穿于整个太极拳实践的全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十大要领第太极拳的一大要领虚灵顶劲气沉田虚灵者,灵明也;顶劲者,内劲轻轻上拔,使清阳之气上升;气沉田即在运动中把人体能量,沉藏于丹田。
其具体做法为:下颏回收找喉头,喉头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虚悬,使周身上下内外连成一个整体。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的意思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
虚灵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不可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血压升高,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其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容易产生杂念。
因此,太极拳理论指出:“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非有,若有若无,无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虚灵顶劲气沉田”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
中医理论认为,下丹田通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
故古代养生家认为,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内,先吸后呼,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脉皆开,呼吸往来而百脉皆通,气血畅通百病皆除;又认为,将心意守住丹田,丹田即生气生血,气血充足,身体健壮而百病皆愈。
所以,气沉丹田,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本功。
在太极拳揉手(推手)中,头要自然向上领起,上虚下实,气沉落于小腹(下丹田),此时下盘稳健,周身中正,动作忽隐忽现,如物漂于水。
如球滚于地,犹如不倒翁,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太极拳的第二大要领:含胸拨背意内敛含胸者,胸微内含;拔背者,尾闾下垂,百会上领,拉直脊柱;意内敛即精神不张扬。
其具体做法:含胸时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胸略内含,心气下降,自然形成横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内的器官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不仅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内脏机能之活动,而且对揉手(推手)之走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及好处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及好处练太极拳时,参与运动的头部、胸背部、肩背部、腹部、腰部、臀部、腿部都要有一个正确的姿势,协调活动。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运动离不开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动作的协调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来统一指挥的。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是历代太极拳家根据实践经验和集中群众的智慧而提出的外形和内动的要求。
对初学者,应该先重形、后重意,先力求姿势正确,并在连贯复杂的动作中处处保持正确的姿势。
初学者不要单纯追求进度,应把基本功筑得坚固,有利于逐步提高。
姿势经过不断地检验和纠正,在整体动作中形成了动力定型。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一:头部头:头要正直,不低头仰面,不左右歪斜,转动时要自然平正,要防止摇头晃脑。
面部肌肉要自然放松,不要故意做一些怪样。
头应当随着主要的手或足转动,定式时,目光应视前方。
眼光应有定向而又不呆视,眼神应兼顾上下左右。
口唇要轻闭,齿轻合,舌尖轻抵上颚。
要始终用鼻呼吸,呼吸要自然,应做到呼吸与动作配合,以呼吸绵绵、顺其自然为合适。
颌要微向内收,不可向前仰起,也不可内收过多。
耳要静听身后,兼顾左右,心平气静,听觉自然灵敏。
.顶:虚领顶劲在太极拳中特别强调。
顶劲的要求是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好像头顶上有绳索悬着,又好像头顶上顶着一碗满水那样不能摇摆。
百会穴与会阴穴要保持上下垂直的姿势。
顶劲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要虚虚领起,若有若无,不可硬往上顶。
项:颈项要端正竖起,而且要松竖,不犯强硬,这样左右转动方能自然、灵活。
颈项能否松竖同虚领顶劲能否适当领起极有关系。
顶劲领太过,颈项会连带地强硬起来;顶劲领不起来,颈项也会连带地软塌下去。
练习时,眼神向何处转动,颈项也随着向何处转动。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姿势要求二:躯干部胸。
太极拳采用的是腹式深呼吸,因此胸部应采用含胸的方式,在不增加呼吸频率的情况下来加强呼吸的深度,借以减除运动中气喘的现象。
太极拳的规矩
太极拳的规矩太极拳是一种十分严谨的拳术,要求很高,规矩自然也不少。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规矩。
太极拳的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是事物客观规律的反映。
太极拳的规矩是每一个练拳的人必须遵守的“法则”,特别是初学者更应该首先明规矩、守规矩,严格按规矩学拳练拳,通过长期磨炼规矩成了习惯、成了本能,就可以脱规矩、灵活运用,但这时已经处处合规矩而不会违反规矩了。
太极拳是一种十分严谨的拳术,要求很高,规矩自然也不少。
首先,从动作外形上讲,太极拳有如下规矩。
太极拳的规矩一、头部包括头、颈、眼、耳、口、齿、舌。
1.头正项直头要端正,项要自然伸直。
不低头,不仰头,不歪头,下颌微收。
2.头向上领头要有自然向上的顶劲,像悬在空中,提起精神,即所谓“虚领顶劲”、“顶头悬”。
3.头随身转腰身向哪个方向转动,头也向哪个方向转动保持一致。
4.眼专注眼光随主手(主要攻防手)转动,专注一方。
合眼,不瞪眼,不乱看,不呆视,目光远送。
5.耳静听,口微合,牙轻扣,舌上卷不张嘴,不抿嘴,舌尖舔上腭部。
面部表情总体要求自然愉快。
太极拳的规矩二、上肢部分包括肩、臂、肘、腕、手。
1.垂肩坠肘肩肘下垂,不耸肩,不拾肘,肘部总有向地之势。
2.开肘虚腋肘向外撑,腋下空虚。
不夹肘、夹腋,也不敞腋。
3.大小臂之间保持15。
左右角度,不屈臂,不直臂。
4.坐腕腕要保持一定弯度,不平伸,-不折腕。
5.展掌舒指手掌展开微凹。
五指自然分开伸展,不并拢,也不过分开张。
6.握拳五指中空,握松拳,不握死拳。
7.勾手腕下垂,五指并拢回屈。
太极拳的规矩三、躯干部分包括胸、背、腹、腰、臀。
1.含(涵)胸胸要微内含,不挺胸,也不凹胸。
2.拔背背部向两侧扩张,不缩背,不驼背。
3.腰为主宰身体任何部位的动作都必须在腰的带动下运行,不能自动;同时其他部位自己也在转动。
4.腰始终在不断旋转中无论上下、起落、前后都是如此,左右旋转不超过450。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1 、概要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腰如车轮左右转,虚实分明互相连。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脚尖,内掌踏地偏重,大二足趾领先。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无处不太极,缠丝劲当粘。
心意、气力、筋骨,手足、肘膝、胯肩,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
运行结合呼吸,不丢不顶徐延。
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
捕鼠猫形搏兔鹘,聚精会神莫稍偏。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着熟懂劲循序进,黏粘神明自通玄,谦虚谨慎重武德,急躁狂妄门外汉。
2、浅解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
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
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身躯当笔直,不得佝偻、凸胸、左倾右斜,头应端正,不得俯、仰、摇、扭。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前后顶是指头部的前囟和后囱。
思想上体会这两处微微碰起就行,不能僵颈硬往上顶,颏须稍收敛,两眼直向前方平视,前后顶也就不易丢失。
低头便失前顶,容易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头便失后顶,容易呼吸紧张,横气填胸。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神,指眼神。
就是说手向左右内外上下运行时,须以眼神瞟送前边或上边的手,不得摆头晃脑或抬头去看手。
眼神也是全部精神所贯注,须知收敛、收视之功。
呼吸深沉,也正是古人所说的“吐纳术”。
和式太极拳八个方面的特点
和式太极拳"八个方面"的特点和式太极拳除了具备其它太极拳绝大部分理论外,还有自己的一套、较全面、较丰满的理论体系,具体有“合、顺、中、平、轻、柔、圆、活”八个方面。
一、合1.技理相合,太极真谛。
2.太极为浑圆之一气,怀阴阳之合聚。
3.外三合,内三合。
4.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5.由脚而腿而腰总要完整一气。
二、顺1.招法内劲圆为宗,顺遂轻灵刚柔用。
2.习拳之道多留心,神敛体松法自然。
3.以心行气,勿令顺遂。
4.顺项贯顶两膀松。
5.我顺人背谓之沾。
6.用劲自然。
7.顺来横挡顺着进,横来顺挡顺着进。
和式太极拳各项动作都要求“四顺”:顺身,顺腿,顺手,顺脚。
手去身顺之去,腿去脚顺着去,顺脚时以脚后跟为轴,摆脚尖随势而动。
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
气以直养,经脉畅通,自可达到健身与养生的效果。
顺者,通达自然。
三、中1.不贪不欠,不即不离。
2.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3.身法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
4.腰脊中正顶劲领。
5.尾闾中正神贯顶。
6.立身需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7.用功时,身法要像太极图中子午线那样垂直中正。
8.脚踏中门抢中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以上论述都强调了中正,居中才能正。
本拳行拳作势要求身体不前俯后仰,不左歪右斜,上自百会、下至会阴形成一条直线。
和式太极拳有耍拳如坐轿之说,不论拳势的进退侧移,身体始终像静坐一样端正不偏。
人的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部、胸部、腰部、骶椎,通过背部及躯干部的肌群调节,即虚领顶劲、下颌内收、含胸拔背、裹臀吊裆,使脊柱弯曲度减小或消失,从而使身体中正。
脊椎中正时,各锥体关节间隙受力均匀,不易损伤,并使脊髓神经得到有效的锻炼。
脊柱正直则腰轴旋转灵活,脊椎成反弓,使脊柱成为劲力之源。
四、平1.运动时以手平衡姿势运转。
2.(身法)以中平为宜。
3.耍拳宜心平气和,松身敛神。
在行拳走架时,两手要相吸、相系。
两手之间、两脚之间、手脚之间、身手之间似有无形的绳线牵拉,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即练架有绳,或称挂线)。
太极拳拳式呼吸方法
太极拳拳式呼吸方法太极拳呼吸法是太极拳理论中重要课程,呼吸是练好的太极拳的基本因素之一。
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要求呼吸配合动作,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拳式呼吸方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拳式呼吸方法太极拳属于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太极拳不仅要求外在动作缠绵、连贯,还要求内在气息流畅。
气、功、拳以呼吸为纽带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不可离。
拳经云:“拳为有形,气为无形。
法是拳,理是气。
法中之吞吐,为有形之行拳;理中之吞吐,为无形之行气”。
“一呼一吸谓之拳。
”从气、功、拳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见呼吸的重要性,呼吸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在太极拳运动中是一个大问题。
呼吸与气的关系、呼吸与内功的关系、呼吸与拳的关系,这几种关系均能在拳势呼吸上体现出来,因而所研究、探讨的“呼吸”,称之为“拳势呼吸法”。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修炼太极拳能提高身体机能,在学习中,不断领悟太极拳的精神要领。
“拳势呼吸法”之内含,是指太极拳行功走架时,“合、虚、蓄、收、化”等动作为吸气,“开、实、发、放、打”等动作为呼气。
通过在意念指导下的呼吸,能“调身法、疏经络、充内气、通周天”,有强健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人体抗击打能力和提高武术动作爆发力的作用。
谚曰:“学拳先学理,理通拳自明。
”研究、探讨拳势呼吸法,应首先要弄清拳势呼吸法之理论根据。
我们平时打拳,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习拳者,练拳十年、二十年,往往体内感觉不到内气的鼓荡和循行,也更谈不上打通“大小周天”了。
这正如拳谚所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究其原因,是不懂呼吸之术所致。
如果一个习拳者,几十年如一日,打拳只用一种自然呼吸方式,这是不能产生内功的。
按照道家所言:自然呼吸属“顺呼吸”,即吸气时小腹凸起,呼气时小腹凹下。
此称“顺者生人”,属“人道”。
“顺者”,不能“炼精化气”,当然内功也就无从可言。
学习太极拳与内功修炼是一样的,分层次和阶段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拳架是内功练习的活桩。
陈正雷论述【太极拳中的十二对矛盾】
陈正雷论述【太极拳中的⼗⼆对⽭盾】恩格斯说:“运动本⾝就是⽭盾”,⽑泽东说:”⽭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
太极拳运动是⼀种上下内外兼顾的复杂运动形式,其本⾝就是在解决⼀系列⽭盾中完成的。
⽆论哪⼀流派太极拳都有⼀致的共性,就是意识(⼼), 呼吸(息),动作(⾝)⼆者紧密结合,“⼀动⽆有不动,⼀静⽆有不静”,“动中求静,不尚拙⼒;⽓如车轮,腰如车轴;如环⽆端,绵绵不断;呼吸根蒂,⽓沉丹⽥;专⽓致柔,纯任⾃然。
”这些共性突出表现为⼀组组对⽴的⽭盾。
如果解够很好地掌握这些⽭盾的特殊性,⽤不同质的⽅法去解决,太极拳就可以练好了。
下⾯试将太极拳运动归结为⼗⼆对⽭盾进⾏讨论。
1、阳与阴:阴阳是所有⽭盾的总称,在太极拳运动中它包括了相反相承的两个⽅⾯,如虚实、开合、刚柔、动静等等⽅⾯,但主要的是说太极拳运动的本质及其表现的刚与柔⽅⾯——“太极阴阳,有柔有刚.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运化⽆⽅。
”“⼀阴⼀阳之谓拳,其好处在互为其根⽽已,”陈鑫说:“纯阴⽆阳是软⼿,纯阳⽆阴是硬⼿;⼀阴九阳根头棍,⼀阴⼋阳是散⼿;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帷有五阴并五阳,阴阳⽆偏称妙⼿。
妙⼿⼀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
”所以练太极拳在动⼒上要刚柔相济,动作上要注意整体的协调,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
“专注⼀⽅”是指主要⽭盾⽅⾯,但不能忽视其他⽅⾯。
如“海底针”⼀式是向下“采”势动作,不能只顾⼿法不顾虚步的步法;只顾下沉采劲⽽没有了上提的顶劲,不能只顾⾝形前俯下蹲⽽没有了“中正安舒”,解决的办法是“中正之偏”。
这⾥的正与偏就是了阴阳。
正为阳,偏(略俯)为阴,在保持“百会”与“长强”对直的原则下可以稍稍前倾(上体与对地⾯的垂直线所成夹⾓不可⼤于15度),这样既不会呆滞如⽴柱,也不会重⼼朝前下⽅倾倒;恰好可以表现出“采劲”的态势。
2、动与静:动为阳,静为阴。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动⽆有不动,⼀静⽆有不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两手相吸相系说
作者:张志俊
在太极拳运动中,我们要求两手间的运动要做到“相吸相系”。
何为“相吸相系”呢?从外形上看,有人概括为两手间运动的协调一致;从练拳人的自我感觉或从内力上讲,有人把它描述为:两手之间好像拉着一个橡皮筋,既有外张力,又有吸引力。
两手间的协调一致,使太极拳运动有了韵律和美感,而两只手之间有那种吸引力和张力,不仅使人感到内气的流动,同时又使得太极拳有别于舞蹈、体操和其它运动形式,具有山岳的凝重和大江大河的浑厚。
这些都应该说是做到了两手“相吸相系”才会有的效果,也是太极拳的魅力所在。
但是,这些还不是“相吸相系”的真正含义。
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拳术,两手的“相吸相系”最初应出自于太极拳的攻防考虑―――上肢是人们进攻和防御的主要武器,而手为上肢的梢节,更是防御和进攻的“前沿士兵”。
所以两只手运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攻防的效果。
―――故太极拳两手间的“相吸相系”可以理解为太极拳攻防中两手运行路线的合理性和完美性。
两手间合理的运行路线包含三种基本运动形式:双开、双合、和一开一合。
这里我们首先定义:手走离心力向离开身体的方向运行谓之开,手走向心力向接近身体的方向运行谓之合。
双开:两手同时螺旋缠丝弧线远离身体。
如“前趟拗步”为平行双开,“白鹤亮翅”是斜向双开。
双合:两手同时螺旋缠丝弧线接近身体。
如“懒扎衣”中间的双合,“初收”之双合等等。
一开一合:拳架中的一开一合更为普遍。
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 、两手向左右方向的平行弧线运动。
一只手远离身体,另一只手接近身体。
如“斜行”、“披身锤”等,两只手的运行路线永不交叉。
2、两手前后的交叉运动。
如“懒扎衣”、“倒卷肱”等。
这种劲别比较多且实用,既能打又能化(拿)。
3、两手的上下运动。
如“金鸡独立”、“金刚捣碓”等。
双开双合产生对称劲,一开一合产生通臂劲。
开为发、放、打;合为蓄、收、化(拿)。
太极拳,开合拳。
太极拳自始至终贯穿着开合运动,当然,这种开合并不仅仅是两手的开合,而是全身的开合,开合质量的优劣就是你太极拳水平的高低。
本文限于篇幅只讨论双手的开合和双手在开合运动中如何做到“相吸相系”。
太极拳中对两手运动的基本要求是:螺旋缠丝、弧线运动和产生六个方向。
“缠丝劲”是太极拳所特有的劲别,陈式太极拳又格外强调螺旋缠丝的运动形式。
螺旋缠丝不仅表现在双手上,双脚也有缠丝,全身处处都有缠丝。
但是双手缠丝表现得最为明显。
小指领劲为顺缠;大指领劲为逆缠。
一动即有缠丝,非逆则顺,否则就不叫太极拳。
“弧线运动”指的是手的运行路线不能直来直去,这也是太极拳区别于长拳的一个主要特点。
太极拳在走化要时时贯彻这个弧线运动,只
在打击或发劲的一刹那,手走的是直线,这叫“出方”,出了方即产生了断劲,但我们可以用一个折叠把断劲接起来,使之重新回到弧线运动上来。
这个弧线运动使得太极拳的攻防技巧变化莫测,奇妙无穷;使太极拳产生了“化打合一”,“四两拨千斤”的独特韵味。
“产生六个方向”是对手的运动的比较高级的要求。
手的运动方式可以直来直去,这叫两个方向,这不是太极拳的劲。
也可以走四个方向,这就可以构成平面的圆弧运动。
这个平面的圆弧运动具有一定的威力,但是对手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如有“沾连粘随”的上等功夫你就没办法。
但是手的运动如果有六个方向,也就是说手的运行路线是一个立体的圆的话,他要跟上你就非常困难。
因为对方的大脑不容易进行判断,加上点速度对方就会不知所措。
这六个方向是:前、后、左、右、上、下。
而且,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
读者可自行体会。
(详见另一篇论文<太极拳的精髓―――混圆运动>)两手在开合运动中,仅有手上的螺旋缠丝、弧线运动和产生六个方向还不够,还要遵循以下原则才能叫“相吸相系”。
1、要以手领劲。
以手领劲是指手的运动和全身运动的关系,手的运动在全身的运动中必须是主动的,是龙头作用。
这和以腰为主宰的理论并不矛盾。
我们主张上肢各关节的运动方式是:手领劲,肘定位,肩放松,腰分配,加上周身的协调。
反对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是在时间上慢了几个拍节,开合速度慢,转换速度慢,因此攻击打不上,引化易被动,组织第二次打击的时间长,二是将手放在了从属的地位,它要服从于肩肘的统领和安排,这时讲两手间的相吸相系
还有何意义。
2、要分出轻重。
太极拳要求我们“轻沉兼备”,这个“轻沉兼备”指的就是手的运动规律。
也就是说两手在运动中必须要分出孰轻孰重。
其标准是什么呢?我们规定:双腿承载身体重量时,上升手为轻,下降手为重;两手平行移动时,身向左转,则左手为重,右手为轻;身向右转,则右手为重,左手为轻。
如果单腿支撑全身重量时,则对应的上升手为重手。
如“金刚捣碓”和“金鸡独立”。
手上分出轻重的目的是为了定脚下的虚实,达到周身的协调。
(有关轻重虚实的问题祥见另一篇论文<太极拳轻重虚实解>)
3、要分出主次。
将两手分出主次是为了两手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我们将两只手在不同的时间和位置时分别称为“指导手”和“打击手”。
“指导手”和“打击手”的定义非常简单:身向左转则左手为“指导手”,右手为“打击手”;身向右转则右手为“指导手”,左手为“打击手”。
在太极拳的攻防实战中,“指导手”和“打击手”的合理配合,可以演绎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招式技法。
实战使用中,“指导手”的作用重于“打击手”。
因此,两手在太极拳运动中的主次就可以分别出来了。
4、要节节贯穿。
两手之间的开合必然要带动两肘、两肩之间的开合。
但要注意两手间的开合决不能用两肘、两肩的开合来催动和代替。
也就是说手要先走,肘可随之,肩可伸展以策应。
这时,你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是同时在做着旋转和伸展的运动,这就叫“节节分家”和“节节贯穿”。
不能大臂一抡,手肘齐动,这不叫“节节贯穿”。
“节
节贯穿”可以使你的进攻更加巧妙,可以使你的防御更加灵活。
5、要开合同步。
两手的开合运动贯穿了太极拳运动的始终。
被称为不同的拳式名称就是两手(当然还应是全身)不同的开合形式。
因此一个具有特定攻防含意下的开合必须是完整的、同步的。
初学者往往出现一个开合动作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是一只手运动了,另一手在静止,或者是相反的情况。
这就是开合不能同步。
那么这种开合在攻防中就无任何威力可谈。
6、要路线对应。
太极拳中两手运行的路线除了要保持弧线之外,其运行路线应该保持一种对应关系。
这种对应关系就是双开、双合、一开一合三种情况之中的一种。
两手向同一个方向的弧线运动是对的,两手向相反方向的弧线运动也是对的,但是如果你左手运行的路线是前后方向,而右手运行的路线是左右方向,那么两手运行的路线就不对应的、是矛盾的。
在实战中,即使你的两只手的运行路线有了那么微小的夹角,出现出现了直线、平面、断劲,则攻防的威力就会大打折扣。
7、要转关或劲力同步。
太极拳运动中两手的前一个动作和后一个动作的连接靠转关来实现。
两手的转关需要同步。
转关做到了同步、协调,你的拳架必然看起来自然,顺畅,转关的同步在攻防实战中的作用就更大了。
一个转关化对方的进攻于无形,一个转关你的防御转成了进攻,你的进攻转成了防御。
化变成了打,打变成了拿。
万千变化,都要靠转关来实现。
但有时会出现一只手需要转关,而另一只手不需要转关的情况,但不须转关的手仍须做微小的调整,以便和转关的手的劲力的方位保持一致。
两手同时转关见于大多数情况,而这时两手的转关是否
同步则是衡量转关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8、要互为照应。
在太极拳运动中,两只手无论做怎样的运行,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破坏对方的平衡,保持自身的稳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两手之间必须相互配合,相互照应。
在同一时间,一只手的运行可能是为了另一只手顺利地实现它的战略意图;换个招式,另一只手的动作就是为了这只手完美达到它的目标。
一只手在攻击或防御时,另一只手作壁上观是不对的;平均分配注意力也是不对的。
由于两手之间的散乱不配合而导致自身力量的相互矛盾、抵销,就更不对了。
这是初学者在推手中最容易出现的毛病。
“相吸相系”是两手之间符合太极拳要求的一种协调关系。
两手在攻防意义上的协调有其自身的规律,有自己独特、合理的运动形式。
遵循了这一规律,两手运行路线的不同组合(当然还应包含身法和步法的各种规律和要求),就可以演变成千变万化的招式技法。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以变有招到无招,处处无招又处处有招,那么你的进攻和防御便能够做到轻松、潇洒、自如。
遵循规律,多思善悟还能进入化境,亦即进入太极拳的高级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