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7a8fedaeaad1f346933fa8.png)
《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闽文化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答:闽文化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极为密切的关系: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遗风;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答:有:①多广性(也称碎状性)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②难融性,闽地民俗各异;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答:闽学特点有:包容性,注重节义,勤政爱民,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深远的影响。
而从地域上看闽学的产生属于闽地,其核心是物须皆为闽人。
从时间上看,闽学萌芽产生于北宋,从哲学上看,闽学其思想核心是天理论为中国在封建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
从影响上看闽学内地域上升到全国性并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正宗思想。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答:北宋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北宋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南宋绿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时代由于统治者提倡朱熹传说,在全国普及盛行,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答: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答: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
这就是史学兴盛的原因。
二、论述题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发掘闽文化遗产,抢救一些濒濒失传的文化现象,由此推进学术研究,丰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2、试述为什么在学《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学习后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帮助?答:学习这门课,能对《闽文化概论》有个别深刻的理解,能对早在福建开发时期,对问南始为主的中原人亡现状在批分期进入闽地,对福建的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限解。
闽文化概论形考任务三
![闽文化概论形考任务三](https://img.taocdn.com/s3/m/13390ac928ea81c758f578df.png)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6题(已答).宋代( )的《通志》,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体例仿照《史记》而有所创新。
A.郑樵
B.李纲
C.祝穆
D.胡宏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7题(已答).明代( )曾编校《十三经注疏》而名震京都,历任四川按察使,广西右参议等职,天启六年为魏忠贤党羽刘廷元所忌,罢职为民,后家居二十年,清兵入闽时自缢殉节。其选编《十二代诗选》盛行于世,诗以清丽为宗,著有《石仓全集》。
A.家塾刻书
B.私宅刻书
C.寺院刻书
D.军队刻书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第33题(已答).福州城的古代建筑的鲜明的特色有( )。
A.城在山中.城中有山
B.从北往南对称布局
C.坊巷纵横
D.骑楼众多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第34题(已答).在福建的基督教传教士用多种形式取得各方面支持,借以传道,其形式主要有( )。
第41题(已答).有人把孔孟称为第一期儒学,把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闽学,就没有理学;没有理学,就没有新儒学。( )
对 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42题(已答).有一些讲客家话的地方,男方来相亲时,女方如果煮米粉、红蛋相待,炒米香相赠,表示答应婚事;如果煮了米粉不加蛋,不炒米香,即暗示不中意。( )
对 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43题(已答).宋元福建寺院经济在全国居首位,其原因是僧尼在免赋役方面享有特权,不少人入空门借寺院保产业。( )
对 错
【参考答案】对
【答案解析】
第44题(已答).漳浦剪纸在北宋时就流传于民间,史志有“元夕张灯烛,剪纸为花,备极工巧”的记载。剪纸在漳浦被称为“铰花”,它以“鸳鸯”、“龙凤”、“牡丹”、“鱼草”、“蝙蝠”、“鹿”等组成鞋花、肚围花、猪头花,表示吉祥如意。( )
《闽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
![《闽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https://img.taocdn.com/s3/m/6a376a81998fcc22bcd10d85.png)
4、简述历代福建道教发展简况。
5、简述福建民俗丰富多姿的原因。
6、简述福建教育发展状况。
二、论述题
1、论述道教对福建民间文化的影响。
2、论述福建教育久盛不衰的表现及原因。
《闽文化概论》作业(4)
一、简答
1、简述福建土楼的独特魅力。
2、简述福建古代寺观在建筑史上价值。
3、简述福建经济特点。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闽文化概论
——形成性考核册
(专科)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______
所属电大:________分校_______工作站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编制
《闽文化概论》作业(1)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2、闽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3、闽学特点有哪些?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6、福建史学兴盛原因。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2、试述为什么要学习《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学习后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闽文化概论》作业(2)
一、简答
1、简述福建文学的特点。
4、简述历代福建造船业的发展。
5、简述福建雕版印刷的特点。
6、简述苏颂对我国科技的贡献。
二、论述题
1、论述闽台贸易特点。
2、结合辅教材《闽文化续论》上的有关知识,略举一两个例子阐述你所熟悉的福建某个区域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或民间谚语?以及它形成的原因。
2、简述福建历代作家创作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最新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86837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e.png)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最新版】【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一、填空题1、以巫史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为神本文化,人本文化的载体是士。
2、诸子之中,“显学”主要有儒家和墨家二家。
3、人本文化成熟最初的表现,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5、在儒学中,作为天人共通契合点的是“以德陪天”。
6、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是仁。
7、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浑厚。
8、玄文化乃是士文化的一种表现。
9、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宗法社会的结构形态,正是儒内法统治术的必然产物。
10、从文化形态上讲,隐逸文化是主体个性自由的产物。
二、单项选择题1、古代从神本文化向人本文化转变,有几方面的表现。
下面所列有一个不是这一转变的表现,它是:(A)A从铁器的出现可以看出B从卜筮的方法可以看出C从周人重"德"的风尚可以看出D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
2、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属于这种原因是(D)A当时的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
B教育从巫那里下放,出现了私学。
C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D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
3、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C)A诸子学术逐渐消亡B秦始皇统一了文字C政治上的大一统D汉武帝独尊儒术4、道教的出现是在(D)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6、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A《论语》B《老子》C《庄子》D《周易》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B)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D 科举制的实施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D韩愈的排佛8、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A敦煌B洛阳C河北D长安9、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代文化的是(B)A诗歌B钟鼎C书法D舞蹈10、"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A印度B西藏C中国D南亚11、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A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兴起B唐代的"安史之乱"C永嘉之乱D靖康之难12、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D) A宋画的淡远B宋诗的浅易C宋词的俚俗D 宋文纡徐委备13、元朝灭亡南宋,导致了(C)A东部文化的西移B西部文化的东移C江南文化的大量北移D北方文化的南移14、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A唱B念C做D打15、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B)A更加浓墨重彩B更重意趣与心境C更显富丽堂皇D以人物素描为主16、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C)A轴心时代B黄金时代C蜕变时代D鼎盛时17、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B)A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全面接受B以方以智为代表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C以儒学为本兼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D只取西学中的神学部分18、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A) A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B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C南方成为政治中心D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19、《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B)A清王室急于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B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借修书以毁书C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D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比较,显示清廷的强大20、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A)A汉代朴学的倾向B明代王阳明心学倾向C佛学化的倾向D道教化的的倾向三、简答题1、龙的形象说明了什么?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闽台文化形成性考核1
![闽台文化形成性考核1](https://img.taocdn.com/s3/m/cb430f2e647d27284b7351d5.png)
祭灶,即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神,简称“祭灶”。
祭灶的习俗主要是拂尘、送灶。
拂尘就是祭灶这天要打扫房屋院落,洗涤用具,尤其是厨房,从灶台到锅碗瓢盆、桌椅门窗,都要擦拭得干干净净。
所谓送灶神上天,是把灶台上方贴的旧灶神像揭下来,连同从街上买来的画有靴帽衣甲、刀、箭和马匹的“甲马”一起烧掉,意为备好行装坐骑,送灶君上天的述职,希望灶神能“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
开漳圣王:原名陈元光,字延炬,号龙湖,又称“陈圣公”、“圣王公”,光州固始人(今属河南),生于唐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五日,卒于唐景云二年(711年),作为漳州的地方神被崇拜。
为什么说福建有“戏剧之乡”的美称?你对哪一种戏曲感兴趣?为什么?答:福建戏曲十分丰富,剧种有四五十种之多,剧目数以万计,均为全国之冠,故有“戏剧之乡”的美称。
福建戏曲源远流长,梨园戏、莆仙戏在宋代就形成,与温州杂剧一样是最早的南戏,被称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
福建戏曲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偶戏包括傀儡戏、皮影戏、布袋戏。
傀儡戏据说产生于周穆王时代,或说是西汉陈平创造的,或说是汉末用于嘉会的丧家乐。
汉末以后,傀儡成为宫廷百戏之一,北齐时开始表演人物故事。
到宁代大兴盛。
表演场合由丧礼扩大到节令的祭祀活动,活动空间由宫廷发展到瓦肆勾栏。
福建傀儡属悬丝傀儡系统。
分闽西与闽南两种。
闽西分布在龙岩、龙溪和潮汕地区,音乐是汉调和高腔。
闽南分布在晋江、龙溪一区,音乐接近南管的傀儡调。
传入台湾是晚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
傀儡戏传到台湾后,在南部以台南、高雄为中心,属泉州傀儡系统;北部以兰阳平原为重心,属闽西或漳州系统。
闽台文化形成性作业答案1
![闽台文化形成性作业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a0fa7287d4d8d15abe234efa.png)
闽台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相似的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参考答案或提示: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
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何从文化遗址中认识闽台人缘的密切关系?参考答案或提示:闽台人同缘,要追溯到原始人起源,在闽台两地发掘的文化遗址中分析,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己传到台湾。
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的文物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
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左镇人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左镇人”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
“左镇人”说明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长滨文化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
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
长滨文化说明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大坌坑文化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闽文化概论形考答案
![闽文化概论形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8dd04fa45177232f60a2c8.png)
闽文化概论形考答案,每题2分)第1题(已答). ()流行于闽北和闽东,因主要乐器为长膜笛,故又名“横哨戏”。
a. 北路戏b. 词明戏c. 小腔戏d.山歌戏【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参照书本第2题(已答). ()年画《小上坟》取材于民间传说:刘禄敬入京应试中举后未归,其妻肖素贞疑已亡为其上坟,后刘任县令返家途中遇一孝服女子哭祭于荒冢间,审之才知是妻。
图中刘禄敬戴团纱,穿官家,肖素贞穿大襟清装,头扎素巾,手举香烛祭盘,后有二衙役,绘刻精美,为年画中孤本妙品。
a. 福鼎b. 泉州c. 厦门d.龙岩【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参照书本第3题(已答). 福建的高道和一些道教研究者撰写了许多内容丰富庞杂的道家书籍不少还收入《道藏》。
著名的如( )的《周易参同契注》、《同易参同契考异》。
a. 吕惠卿b. 林希逸c.朱熹 d.李贽【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第4题(已答). 北宋时,()成为国际贸易港,被称为涨海声中万国商,与三十六个岛国有贸易关系。
a. 福州b. 漳州c. 泉州d.厦门【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第5题(已答). ()不是关闭在书斋里的学者,他关注国家民族兴亡,关心民间疾苦,强调当官要廉洁奉公,认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a. 罗从彦b. 真德秀c. 朱熹d.黄道周【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第6题(已答). 《鼓山志》较有特色的是()。
a.明代长乐人谢肇淛等编撰的十二卷本 b.明代鼓山住持元贤重修的十二卷本 c.清代黄任修纂的十五卷本 d.清陈祚康续修三卷【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参考书本第7题(已答). 元代邵武人()的诗早年多酬送、题画、山水之作,晚年多表现对归隐的向往,风格虚无飘渺,著有《樵水集》。
a. 陈旅b. 黄清老c. 林泉生d.毛直方【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参考书本第8题(已答). 新娘出女家时,()有的地方有一对带路鸡,两棵连尾蔗之俗,即要伴娘护送一只即将下蛋的母鸡和一只刚会啼的公鸡做带路鸡到男家,新娘入洞房后,将带路鸡放进床下,然后往地下撒米。
最新福建电大形成性评测系闽文化概论试题3
![最新福建电大形成性评测系闽文化概论试题3](https://img.taocdn.com/s3/m/0d86cdf8a58da0116c1749ce.png)
福建电大形成性评测系统-闽文化概论试题1.单项选择:1、宋代蔡襄撰写的( )不仅为我国第一部果树志专著,也是流传下来的世界上最早一部果树栽培学著作。
《荔谱》《荔枝话》《茶录》《荔枝谱》2、明代晋江人()对肖像画有独到贡献,能突破成法,创造出一种新的表现方法,人称“凹凸法”。
周文靖郑文林郭汉曾鲸3、在表现事理的谚语中,讲求稳妥第一的谚语“马背没有牛背稳”出自( )。
武夷山龙岩石狮晋江4、( ),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山区被大规模开发,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
唐末五代宋代元代明代5、在表现志向的谚语中,鼓励心怀大志的谚语“活人没志气,只比死人多口气”出自( )。
清流武平永泰古田6、福建古代对外贸易钱货交易的形式代,始于( )。
唐宋元明清7、农历正月二十九,()要过“拗九节”,家家户户都用糯米和红糖等煮成“拗九粥”,用来祭祖和馈赠乡邻戚友,已嫁的女儿要送上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泉州福州漳州龙岩8、台湾布袋戏。
也称“掌中戏”,顾名思义,即掌上搬演之戏,台湾布袋戏由( )传入。
漳州龙岩福州泉州9、福建闽越人图腾()蛇鸟猴狗10、北宋末与南宋初,是闽学()。
创始阶段成熟发展阶段进一步发展创造性发展11、台湾的跳加官舞蹈,为文戏的戏曲舞蹈,与长期流行在福建( )等地的跳加官是同一舞种。
将乐诏安华安德化12、纽约曼哈顿华埠的( ),华文招牌林立,福建摊店密集,福州小吃店、福州味中味,福建人开的杂货辅、礼品店、照相馆,再加上满街不绝于耳的福州话使人恍惚回到了福州东街口。
法拉盛缅街包厘街东百老汇路13、()历经八百多年而保存完备,殿宇飞檐交错,门廓壁上浮雕精美绝伦,殿内盘龙石柱,彩绘描金,集宋元明清建筑、绘画、雕塑、书法艺术于一炉,有“闽南故宫”之誉。
泉州东岳行宫德化石壶殿惠安青山宫龙海白礁慈济宫14、福建的方形土楼也称方楼,闽西俗称四方楼,闽南俗称四角楼,这是一种以长方或正方形造型的土楼。
闽文化概论答案
![闽文化概论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a3925af705cc1754270912.png)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第41题(已答). 隋唐时期,福建还处于开发阶段,但教育已有较大发展。
( )对错【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第42题(已答). 立雪程门,讲的是宋代崇安人游酢、将乐人邵雍受业于程颢、程颐的故事。
()对错【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第43题(已答). 寿山石雕在1500年前就已问世,南朝墓葬中出土的寿山石雕卧猪形象逼真,雕工简朴。
()对错【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第44题(已答). 福州习俗家人出远门、亲友远来、长辈做寿、新婚初嫁等必吃两只鸭蛋和一束线面泡的太平面。
()对错【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第45题(已答). 宋代宋慈的《洗冤集录》世界上第一部描写侦探的著作。
( )对错【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第46题(已答). 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是朱熹思想体系形成过程,朱熹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集诸儒之大成。
()对错【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第47题(已答). 在闽南的传教士为了学习汉语和传教的需要,拟定了一套以拉丁字母为记号体系的白话字,被称为闽南的白话字(即厦门话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其字母一共只有23个。
凭这23个字母就可以写闽南地方方言的一切,凡是口里可以说出的,笔下完全可表现出来。
()对错【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第48题(已答). 漳浦县湖西乡的赵家堡,是宋朝赵家皇室后人赵范、赵义于宋代末年以1:9缩小的比例模仿宋汴京城修建的。
( )对错【参考答案】错【答案解析】第49题(已答). 清代福建戏曲的繁荣,最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外地戏曲进入福建后,与当地的民间艺术融为一体,成为各具特色的地方戏。
()对错【参考答案】对【答案解析】第50题(已答). 福建小说不发达,与语言这个构成小说最基本的要素关系极为密切。
福建方言不但在语音上、还在词义上与传统书面语言差距极大,无法写成书面语言,而小说中最丰富形象的语言往往在这些土话俚语之中,这不能不说是福建小说家的一个悲剧。
闽文化形考答案
![闽文化形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f634ba910ef12d2af9e7bc.png)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第1题(已答). ()流行于龙岩、三明及龙溪等地,因其主要声腔属弹腔南北路,故称乱弹;又因其声腔来自外省,亦称外江戏。
A. 词明戏 B. 平讲戏 C. 大腔戏 D. 闽西汉剧【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2题(已答). 福建各种木偶头中,以()最为出色。
A. 泉州木偶头B. 石码木偶头C. 漳州木偶头D. 龙岩木偶头【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3题(已答). 祖籍浙江平湖的()于1929年1月入闽后,先后在闽南十四年时间,曾挂锡过厦门、南安、泉州、惠安、晋江、漳州、同安、永春等闽南名刹51所,并创办了南山律学院。
A. 太虚法师 B. 常惺法师C. 印顺法师 D. 弘一法师【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4题(已答).明代()其因独特的地理条件,逐渐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走私贸易港口。
民间海商用多种方式隐蔽走私,参与走私者与日俱增,大小商船穿梭月港,该地一时成为闽南的一大都会,被誉为“小苏杭”。
A. 福州港B. 泉州港C. 厦门港D. 龙海月港【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第5题(已答). 北宋末与南宋初,是闽学()。
A. 创始阶段B. 成熟发展阶段 C. 进一步发展D. 创造性发展【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第6题(已答). ()的《通鉴纪事本末》融纪传、编年而为一,创造了一种新的史学编纂体例──纪事本末体。
A. 陈均B. 熊克 C. 朱熹D. 袁枢【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7题(已答). 近代(),字枚如,长乐人,曾主江西白鹿洞书院、福州致用书院,诗歌大多表现鸦片战争前后社会现实,其《赌棋山庄词话》论词不囿成说,敢于置疑,在词话史上有重要价值。
着有《赌棋山庄全集》。
A. 陈宝琛B. 谢章铤C. 薛绍徽D. 林直【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参考书本第8题(已答). 福州从孩子出生到周岁,每一阶段都以喜称并有活动,其中以()规模最大。
A. 汤饼之喜B. 弥月之喜C. 坐舆之喜D. 做晬之喜【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第9题(已答). 宋代福建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读书蔚然成风,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指的是()的读书风气。
【闽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9
![【闽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9](https://img.taocdn.com/s3/m/86795d62852458fb770b56df.png)
【闽文化概论】形考作业一:一、简答题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答: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从总体上看,它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传入;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答:闽文化的独特形成过程使闽文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多元性;②难融性;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答:闽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①闽学从其产生到终结,始终是呈动态,是不断发展的;②包容性;③注意节义,勤政爱民;④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⑤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答:闽学是福建最大的哲学学派,北宋仁宗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如: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等“闽中四先生”注重对儒学经典研究。
北宋末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代表人物如“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彥,李伺。
此阶段洛学入闽得到很好的传播和阐发。
南宋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明代,由于统治者提倡和推崇,朱熹学说在全国曾极为盛行,嘉靖初年出现王明阳学说后,朱熹学说由盛趋衰。
但闽学在福建不但长盛不衰,还有创造性的发展。
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乾隆皇帝曾称福建为理学之乡。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答:闽籍史学家著述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开一代风气;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答:原因是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
宋代福建藏书家多集中在闽中和闽北。
闽中以莆田为多,闽北以建安、崇武、邵武、建阳、顺昌等为多,这与闽北印刷业繁荣和理学兴盛有关,明代福建藏书家喜欢筑楼藏书,并多给书室取名,一时成为风气。
电大《闽文化概论》形考答案
![电大《闽文化概论》形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87ba1feff9aef8941e06cc.png)
电大《闽文化概论》形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闽文化具有_多元性__、难融性__双向性__、不平衡性和易移性等特点。
2、北宋仁宗时期“闽中四先生”是指_陈寰__、_郑穆__、__陈烈_和周希孟。
3、北宋末南宋初“南剑三先生”是指_杨时__、_罗从彦_和李绸。
4、福建史学家和著名史学著作有:袁枢的__《通鉴纪事本末》_,郑樵的_《通志》_。
5、福建寺庙兼有几种功能:_官驿功能__、__书院功能__、流通渠道、经书功能。
6、福建道教传入于东汉初年,最盛于_宋代__、衰微于清代。
7、台湾本土艺术输入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有台湾的_“歌仔戏”输入福建_。
8、闽国文化的最大特点有三:一是文学兴盛,此内容“文学”章已有论及,此不赘述。
二是_佛教繁荣__;三___沟通海外___。
9、福建地方文献极为丰富,以地方志为例,据有关专家统计,目前可以看到的福建志书(不包括专志),超过300种,保存至今最古老的福建方志,是宋代的《三山志》、《仙溪志》、《临汀志》。
10、柳永,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著名词作有:《雨铃霖》、《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诗仅存数首,_《煮海歌》__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1、建白:元明间德化窑的白釉器俗称“建白”,滋润明亮,油腻坚实,洁白中微见淡黄,纯净无瑕,光洁如绢。
胎、釉浑然一体,温润晶明,无需任何色彩和装饰,却典雅隽永,饶有余韵,美如脂玉,又似奶油、象牙。
在光线映照下,通体呈乳典或牙红半透明,故又被称为“奶油白”、“象牙白”、“中国白”,为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作品。
2、天上圣母天上圣母也称始祖海神,原名林默,是五代闽督林愿的第六个女儿。
相传她逝世后经常显灵护佑过往船只,求助海难,因此被渔民视为航海保护神,在民间被称为妈祖、娘妈。
闽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闽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02345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6.png)
闽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闽文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资料《福建文化概论》形成性评价书(1)一、简答题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答:福建文化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密切相关:① 古代越文化遗产;② 中原文化遗产;③ 传播宗教文化;④ 海外文化的影响;⑤ 台湾文化的交融;⑥ 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粗哪些?答:有:① 福建文化的多样性(又称碎片化)不同于中原文化;② 它很难融化,福建的民俗不同;③ 双向的;④ 不平衡⑤ 可扩展性;⑥ 流动性3.福建研究的特点是什么?答:闽学特点有:包容性,注重节义,勤政爱民,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深远的影响。
而从地域上看闽学的产生属于闽地,其核心是物须皆为闽人。
从时间上看,闽学萌芽产生于北宋,从哲学上看,闽学其思想核心是天理论为中国在封建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
从影响上看闽学内地域上升到全国性并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正宗思想。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答:北宋是福建研究的萌芽阶段。
北宋与南宋早期是福建研究的奠基阶段,从南宋吕少兴到康熙,是朱子思想的形成期和福建研究的成熟发展阶段,根据良好的天气和地理位置,福建的研究进一步发展,由于明朝统治者对朱子传说的鼓吹,福建理学为M。
矿石在清代风靡全国。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A:① 工程量大,系统多,包罗万象;② 制度突破与创新;③ 提出新颖的历史观点,展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为何繁荣?答: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
这就是史学兴盛的原因。
二、讨论问题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答:福建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他区域文化研究相比,福建文化研究显然还比较安静,不那么热门,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形态,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福建文化研究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发掘福建文化遗产,抢救一些濒临消失的文化现象,促进学术研究,丰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闽文化概论》网上形考试题
![《闽文化概论》网上形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b0a381d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d.png)
《闽文化概论》课程网上形考试题示例一、单项选择1、福建闽越人图腾()A、蛇B、鸟C、猴D、狗答案:A2、()是现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
A、《福州府志》B、《八闽通志》C、《闽大记》D、《全闽记略》答案:B3、宋代福建作家( )编有《西昆酬唱集》,是“西昆体”主要作家之一,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A、郑文宝B、杨亿C、黄昇D、杨徽之答案:B4、纽约曼哈顿华埠的( ),华文招牌林立,福建摊店密集,福州小吃店、福州味中味,福建人开的杂货辅、礼品店、照相馆,再加上满街不绝于耳的福州话使人恍惚回到了福州东街口。
A、法拉盛B、缅街C、包厘街D、东百老汇路答案:D5、《抱郎妹》(福州鼓楼):“十八姐妹三岁郎,晡晡抱郎上眠床,说是娃娃不叫娘,说是奴郎哇哇叫。
”是生活歌中的( )。
A、社会世态歌B、家庭生活歌C、诉苦歌D、劝世歌答案:C6、《招手》(建宁):“郎在后山割牛草,妹在窗口把手招。
娘问细妹做什么,风吹头发用手捞。
”是情歌中的( )。
A、赞慕歌B、择偶歌C、诘问歌D、相思歌。
答案:C7、《老丈夫》(福州)借一个新婚女子之口,写对新婚丈夫的印象:“都道新郎表堂堂,谁料胡须过胸膛。
头发如像寒冬雪,胡须好比关云长。
”表现了福建歌谣( )的艺术特点。
A、幽默深刻B、复沓手法C、运用典故D、讽刺嘲弄答案:A、三、多项选择1、福建北连浙江,南接广东,西临江西,这几个邻域的文化长期对福建渗透,通过()在周边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A、交通往来B、人口迁移C、经济贸易D、互派官吏答案:A、B、C、D2、闽人的延伸性,主要表现在()A向海外延伸B、向台湾延伸C、向内地其他省份延伸D、向东南亚延伸答案:A、B、C3、保存至今最古老的福建方志,是宋代的()。
A、《三山志》B、《仙溪志》C、《临汀志》D、《闽都记》答案:A、B、C4、福建文学最主要特点是()。
A、长于文论B、擅写山水诗C、小说创作出色D、散文创作经久不衰答案:A、B5、闽台同根同源,台湾80%人祖籍福建,反映海峡两岸的民歌主要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文化概论】形考作业一:一、简答题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答: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从总体上看,它的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传入;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答:闽文化的独特形成过程使闽文化具有以下特点:;①多元性;②难融性;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答:闽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①闽学从其产生到终结,始终是呈动态,是不断发展的;②包容性;③注意节义,勤政爱民;④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⑤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答:闽学是福建最大的哲学学派,北宋仁宗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如: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等“闽中四先生”注重对儒学经典研究。
北宋末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代表人物如“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彥,李伺。
此阶段洛学入闽得到很好的传播和阐发。
南宋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明代,由于统治者提倡和推崇,朱熹学说在全国曾极为盛行,嘉靖初年出现王明阳学说后,朱熹学说由盛趋衰。
但闽学在福建不但长盛不衰,还有创造性的发展。
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乾隆皇帝曾称福建为理学之乡。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答:闽籍史学家著述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开一代风气;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答:原因是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
宋代福建藏书家多集中在闽中和闽北。
闽中以莆田为多,闽北以建安、崇武、邵武、建阳、顺昌等为多,这与闽北印刷业繁荣和理学兴盛有关,明代福建藏书家喜欢筑楼藏书,并多给书室取名,一时成为风气。
清代福建藏书人数剧增,藏书者以此为乐,如侯宫人冯缙一赴礼闱,即不复出,家藏书万卷,日以自乐。
二、论述题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发掘福建民间工艺。
如德化瓷业科研人员将古瓷重放异彩,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推出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专业。
如“93福建山水风光游”,“94福建文物古迹游”,“95福建民俗风情游”等。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采撷福建民风。
如建瓯排幡等曾被称为“华夏绝艺”“天下第一”。
第四,有利于开发闽地精神文化资源。
如近代侯宫文化中敢为天下先,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闽地艺术优势。
如文化部曾先后任命福建的龙海、同安、晋江、莆田、漳平新桥、诏安、建瓯等为“书画之乡”,可由此推动书画在农村的普及。
第六,有利于建立海峡西岸文化走廊。
海峡西岸的闽东南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这些资源,有利于闽东南的建设。
第七,有利于沟通与台湾关系。
台湾80﹪为福建人,闽台同属一个文化区,闽台血缘相亲、地缘相近、语言相通、民俗相同。
第八,有利于增强海外侨胞对闽地的凝聚力。
福建省旅居海外乡亲有1030万人,各种同乡会、联谊会活动的开展加深了与福建的联系。
2、试述为什么在学《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学习后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帮助?答:学习《闽文化概论》这门课是因为我是福建人,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较充分地了解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
对福建史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经济、科技等闽文化的构成部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同时对闽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各方面福建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历代名人等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为自己是一名福建人而感到骄傲。
学习了这门课程后,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充分了自己的精神资源。
所以我觉得闽文化的学习十分有利于开发闽地精神资源。
提高闽人素质。
另外,我觉得《闽文化概论》的学习也是十分有利于沟通与台湾的关系。
闽文化与台湾文化可以说是同根同源的。
研究闽台文化,促进两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缓和两岸的紧张局势大有帮助,有重大意义。
这门课程可以让更多人来学习,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和贡献。
电大天堂【闽文化概论】形考作业二:1、简述福建文学的特点?答:在闽文化的熏陶下,福建文学形成了自己香茗的特点:长于文论,是福建文学第一特点,擅长写山水诗,是福建文学的第二个特点。
2、简述福建历代作家创作情况?答:福建在唐初还没有完全开发,由于地处偏远和闭塞,与中原各地蓬勃兴荣的文学盛况相比,福建前期几乎没有出现作家。
唐中宗时期,福建进士第者络绎出现,唐统治者的诗赋取士制也使福建文人开始活跃。
唐五代福建较为著名的作家如:欧阳詹,字行周,晋江人,贞元八年(792年)进士,与韩愈为好友,文学上也是同道。
他为古文运动推波助澜,韩愈称其“志在古文”(《题欧阳生哀辞》)。
词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为柳永和张元干。
诗歌理论方面,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体系完整而具有多方面建树的诗歌理论专著,在各领域都作出贡献的最具代表性的刘克庄,一代名医蔡襄著有《蔡忠惠公文集》,明代福建著名的作家有林鸿为影响广泛的“闽中十才子”之首,著有《鸣盛集》。
近代福建作家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有陈衍,著有《石遗室诗话》等。
还有著名翻译家林纾,一生翻译了四十余种世界名著。
3、福建民间舞蹈产生和形成的原因?答:①产生于本地的劳动生活中;②外地传入;③脱胎于戏曲;④宗教的影响;⑤多方面的影响。
4、简述福建五大地方戏剧种名和所在区域?答:福建最主要的五大剧种是: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
①闽剧俗称福州戏,流生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②莆仙戏主要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及邻县的兴化方言区;③梨园戏流行于泉州等闽南方言区;④高甲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渊源于明代泉州地区民间街头妆扮游行;⑤芗剧也称“歌仔戏”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
5、福建石雕的特点有哪些?答:福建最著名的石雕是惠安石雕和寿山石雕。
惠安石雕包括建筑装饰、人物、动物、用具等,包罗万象。
共分四大类:①圆雕。
②浮雕。
③沉雕。
④影雕。
寿山石雕艺术特色是“石”,即根据石质、石及、石形和石色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题材,也称“因势造型”有“一相抵九江”之说。
6、简述福建各地剪纸特点?答:福建剪纸较突出的如泉州、漳浦、柘荣、浦城等地,泉州剪纸相传始于唐代而盛于宋代,春节时流行刻“几笺”,漳浦剪纸在北宋时就流传于民间,被称为“铰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趣,内容多取之于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柘荣剪纸风格粗犷而抽象,鞋帽花是柘荣剪纸中常见的形式,剪纸明朗、简洁。
浦城剪纸样式多样,大小不拘,常常是画中有物,物中有字,具有独特的风格。
二、论述题1、试述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答: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有五个方面:①保存了全国最多的南戏剧目和中原古剧,被称为“南戏遗响”和中原古剧的“活化石”。
特别是莆仙戏、梨园戏在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脚色行当等方面都与南戏关系密切。
梨园戏不仅保留了大量宋元南戏剧目,在音乐和演奏上也都保留了唐代古乐的结构特点和演奏遗风。
②剧种的形成过程复杂,汲取营养丰富。
福建戏曲所以难以明显区别外来剧种、本地剧种则因为它所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各种艺术、各种剧种互相融汇的结果。
如潮剧传统剧目《荔镜记》曲文即以泉州方言杂潮语写成的。
③保留不少稀有剧种。
这是福建的封闭所致。
如过去许多戏剧史家们认为。
“四平腔”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已以绝灭。
④赴东南亚演出频繁。
剧种为高甲戏、闽西汉剧、莆仙戏、戏园戏,闽剧、芗剧等。
赴外演出时间之久,戏班次数之多、剧种之多,为全国地方戏中所不多见。
⑤演出习俗繁多。
福建各剧种演出习俗之多、之细、之繁,实为罕见。
开演前、演出中、演出后各剧种都有一种详尽种序。
总之,福建戏曲以其独到的表演艺术而令人赞叹。
2、你所在地域有哪些民间文艺样式,试述之?答:我所在地域是福州,福州的民间文艺是十分多姿多彩的。
如音乐方面:福州比较流行水上渔歌,充满豪情,节奏整齐。
结构均称。
福州流行的民间器乐最具代表性的是“福州十番”,曲目有万余卷,曲调来源分为:曲牌、小调、哗牌、打击乐四类。
舞蹈方面:福州的民间舞蹈也是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如连江城关一带流行跳“灯舞”还有族舞蹈,宗教舞蹈等。
戏曲方面:福州最流行的就是闽剧了,俗称福州戏。
传统剧目丰富多达1500多个,青乐曲调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绘画艺术方面:福州也是人才辈出,有元代最著名的福建画家是由南宋入元的连江人郑思尚,代表作《墨兰图》使“露根兰”成为一种绘画流派,在福建一直盛行到清末。
电大天堂【闽文化概论】形考作业三:1、简述福建佛教特点?答:①福建佛教自唐代后,虽然发展不平衡,但从全省范围上看,至近代的持入不变;②福建许多著名高僧或开宗立派,或持一家之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③外省高僧与福建关系密切,他们或云游福建,或是长期驻锡弘于福建,有的成为开山祖师,大大促进了福建佛教的兴盛与发展;④与海外交往密切;⑤寺庙兼有其它功能;⑥独特的出家形式;⑦寺藏佛学经典法繁。
2、简述佛教对福建经济文化的影响?答:①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寺院经济在福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②寺院承担了种种徭役和较多社会公益事业;③对福建士大夫的思想产生了几位深远的影响;④寺院成为读书讲学之处,推动了教育的普及;⑤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⑥保存了许多稀世石雕佛像;⑦留下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诗词和楹联;⑧建造了许多有特色的寺庙和佛塔;⑨对福建的音乐、舞蹈、戏曲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⑩推动了福建刻书业的发展。
3、简述福建伊斯兰教特点?答:①穆斯林来源广泛;②居住分散;③文化程度较高;④同中有异的区俗民情。
4、简述历代福建道教发展概况?答:道教正式形成于东汉,传入福建时间很早,福建道教在唐五代有很大发展,福建道教在宋代达到鼎盛。
宋代统治者追封大批道教神庙和民间信仰神庙,福建极多,推动了道教在福建的普及。
元明时期,福建道教虽然不以宋代那么鼎盛,但由于元代统治者对道教两大教派的支持,明代统治者对道教采取推崇和利用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使福建道教道教依然久盛不衰。
清代,福建道教开始衰微,不仅新建道观少,以往大部分重要道观因得不到维修而久久湮没,著名道士也寥若晨星。
5、简述福建民俗丰富多姿的原因?答:①各种文化的兼容并蓄;②地处偏僻的自然环境;③极强的家庭观念。
二、论述题1、论述道教对福建民间文化的影响?答:道教在福建的久盛不衰,对福建民间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表现:①产生了一大批道家金石和书籍,进一步丰富了福建地方文化史料和道家经文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