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关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通常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要素。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它包括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
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因为通过语言的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思维能力。
思维品质的提升可以反过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因为良好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它包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它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促进其他三个要素的发展。
总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和行为的总和。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和认知方式。
例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通过对事物形态的描绘来表达含义,反映了中国人对事物形态的关注和细致的观察能力。
而英语则是一种以音标为基础的语言,强调语音的准确和语法的规范。
这种不同的语言特点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语言反过来也影响着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媒介。
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语言的传递,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例如,中文中有许多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英语中则有许多习语和俚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塑造了文化的特点。
语言与文化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是不断适应文化变化的结果,而文化的变化也会带动语言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都在发生改变,这也会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词汇不断出现,以适应人们对新事物的命名和表达需求。
同时,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多,语言也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的元素,形成新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总结起来,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媒介,而文化则通过语言的传递和演变得以发展和传承。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丰富多样性。
我们应该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加深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和价值观的理解,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发展。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
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一、语言与文化具有相互依存性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深受文化的影响,理解一种语言必先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
(一)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息息相关。
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城市、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
简言之,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反映文化并受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理解一种文化又必须了解其语言。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和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即了解其文化。
语言能力的认识与提升--语言、传播、艺术、文化
语言能力的认识与提升--语言、传播、艺术、文化《语言能力的认识与提升--语言、传播、艺术、文化》是一个涵盖语言学、传播学、艺术学和文化学等领域的综合性主题。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将探讨语言能力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如何认识和提升语言能力对于传播、艺术和文化的意义。
一、语言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语言能力是指个体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媒介,因此语言能力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语言能力能够帮助我们与他人更好地交流和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
在学习和工作中,良好的语言能力有助于我们获取更多知识,表达思想,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在文化传承和传播方面,语言是传递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重要媒介,良好的语言能力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文化。
二、认识和提升语言能力在传播、艺术、文化中的意义:1.传播:语言是传播的核心工具,传播学强调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
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可以使传播更加准确、清晰,增强传播效果。
例如,在广告领域,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的广告语可以吸引更多的目标受众。
2.艺术:语言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学作品、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都依赖于语言的表达。
艺术家需要通过语言来构建形象、描绘情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例如,一位优秀的诗人通过精湛的语言技巧,能够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触动读者的心灵。
3.文化: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和表达工具。
不同的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掌握不同的语言,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例如,学习外语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和相互理解。
总之,语言能力的认识与提升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实践过程。
良好的语言能力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交流和表达,也对于传播、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语言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语言与文化认识语言对文化的塑造作用(语言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的语言与文 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言
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网络教学
借助网络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 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互动教学
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 的课堂参与度。
• 语言反映文化特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往往不同,反 映了不同文化的特征。例如,某些文化中可能更注重礼貌和谦虚,而在语言中 就会使用更多的敬语和谦辞。
• 语言塑造文化认知:语言不仅传递文化信息,还通过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 塑造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例如,某些语言中可能没有某些概念或表达方 式,从而限制了人们对某些文化现象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引入更多真实的语言和文化案例,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强化实践教学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如角色扮演、文化体 验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 交际能力。
拓展教学资源
积极寻找和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如相关 书籍、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
学习空间。
THANKS
感谢观看
平
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选择适当 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 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文化背
景
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经历,选 择与学生文化相关的语言材料,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针对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选择能够实现目 标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确保教学 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系统性原则
系统化的教学内容
05
语言研究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试论语言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
试论语言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摘要语言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探讨了在语言教学中如何有效处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帮助教师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增进学生对目标语言背后文化背景的了解,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语言与文化关系、学习效果、教师策略引言语言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工具和载体,一个不同于母语的语言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习惯。
语言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流利地交流,并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之间相互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基础。
在语言学习中,只有了解了对应的文化背景,才能准确、流利地运用语言。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一种交流工具,更是学习一种文化。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结晶。
每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这些都与它所属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例如,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和称呼方式与英美文化中的尊重和礼貌的传统有关。
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文化对于语言学习是必要的。
学习一门外语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词汇和语法的知识,还需要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
当学生能够理解文化概念、价值观以及社会习俗时,他们才能用更贴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处理语言与文化的策略创建真实环境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目标语言背后的文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文化节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文化的魅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使用真实场景的对话、情景剧等方式,让学生在语言使用中获得文化信息。
言语发展的特点
言语发展的特点言语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它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沟通与交流。
言语发展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言语发展的主要特点:1. 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会不断提高言语发展的首要特点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会不断提高。
婴儿出生时,他们能听懂一些简单的单词和短语,但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
然而,一旦他们开始发展出声音和语言技能,就会开始朝着更高的沟通能力发展。
幼儿时期的语言技能主要表现为掌握了更多的词汇和更复杂的语法结构。
青少年时期,则会更多地使用推理和鉴别能力,以理解和表达更为复杂的概念和心理状态。
2. 语言能力的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语言是由文化产生的,它的使用方式和含义在不同的地区和社区中都可能存在不同。
因此,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婴儿在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的环境下,会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语言。
不同的社区可能会更强调细节和语言的精确性或表述,或强调口头及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而在一些文化环境中,形成了特定的语音和语调模式,这些模式则会反过来影响听说者的语言技能。
3. 语言是深受个人经历影响的语言的学习过程深受个人经历影响。
不同人的语言技能,可因他们的经验背景而有所差异。
例如,与孩子的语言互动和学习受到父母、家庭和社交情况的影响,而且有些人可能天生就对学习语言更感兴趣。
经验和教育背景也会影响人的语言技能,因为它们影响了个人对语言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认知和语言关系的优化意识和社会互动发挥着支配言语的基础作用。
儿童在语言发展的早期,他们需要通过非语言交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这也是他们从语言的其他方面开始学习语言的起点。
此后,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而提高,这种优化思维和语言能力的互动关系,将在人的实际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5. 多元化和独特性人类的语言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每个人的语言都是独特的。
有些人学海外语言时,会更容易学习一些语音和语法特性。
如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
如何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所在。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将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还能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深入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和历史传统。
例如,汉语中的成语、谚语、诗词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文化则赋予了语言以生命和意义,使其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和声音。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语法和词汇的学习,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比如,学习英语时,了解西方的节日、礼仪、价值观等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二、在教材编写中融入文化元素教材是语言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教材编写中应充分融入文化元素。
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作为课文,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同时,教材中的练习和活动也可以围绕文化主题展开。
比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模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场景,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教材还可以配备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不同文化的特色和风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感知。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是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关键角色。
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地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融合语言与文化。
比如,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发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在讲解词汇和语法时,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教师还可以组织文化专题讲座、文化体验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比如,邀请外国友人来校交流,举办国际文化节等。
四、创设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语言学习需要真实的语境,文化传承也需要相应的环境氛围。
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因为语言本来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语言理解就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语言理解的层次越高,文化理解也就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越高。
周思源先生认为,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文化定位表现为“文化因素”或“文化背景知识”;目的语学习越往中高层次发展,接触的文化越来越高,学习的内容越以专门文化的面貌出现。
“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
”我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互相依存关系,文化与语言本身就是不能被分离开的,所以也就是文化是语言非常重要的部分。
所以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就一定首先要了解和学习这种语言背后的民族的文化。
理想的第二语言教学是使学生既习得目的语,同时也掌握目的语的文化。
在对待文化的问题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但不能以文化教学取代语言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文化因素应也要重要的对待,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
语言教学就是教语言,但是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所学的语言,必须结合言语要素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
在针对在跨文化交际中易出现的交际困难和障碍进行文化教学,要有针对性。
教学内容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牢记文化是在发展的,风俗习惯也是会改变的。
文化教学,是指开展系统专门的课堂教学、讨论等实体教学形式,使学习者理解这种语言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文化知识教学同语言教学是两种相互并列的教学形式,文化知识教学强调对文化知识的传授,语言教学注重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文化因素教学。
影响语言理解和使用的文化因素隐含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
也就是说文化因素需要通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文化因素教学应在语言教学中进行,实质上是借助语言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的课堂教学。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和文学是人类文化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而文学则是通过语言创作的艺术形式。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离不开语言的支撑。
文学作品中的诗句和散文,小说和戏剧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作者通过运用丰富的语言技巧,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选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美感。
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文学丰富了语言。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描写、情感表达、意象联想等都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新词、新义和新句式等也不断丰富和拓展了语言的范畴。
例如,《红楼梦》中的“黛玉情天情海”和《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等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成为语言中的经典词语,也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语言和文学相互促进。
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不断为文学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表现手段。
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会对人们的语言使用产生影响。
例如,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辞藻华丽、句式繁复的特点,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使得他们的语言更趋于优美和华丽。
同样地,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简练、朴实的特点,也对当代人的语言表达产生了影响。
语言和文学也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基础。
而文学作为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反思和表达,为社会提供了启示和反思。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也经常被用于政治宣传、社会教育等方面,起到了引导和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作用。
语言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文学丰富了语言。
语言和文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和文学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书本中,也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应该珍视语言和文学,用语言去感受文学的魅力,用文学去丰富和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通过对语言和文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首先,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法和词汇,更是学习和了解该语言所关联的文化背景。
语言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反映了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习俗。
学习语言必然会接触到其中的文化因素,比如特定的礼貌用语、节日庆祝、饮食习惯等。
因此,了解和理解文化对于学习并正确地运用语言至关重要。
其次,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方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和知识。
只有了解文化背景,学习者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比如,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通过了解文化,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并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第三,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能力。
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能够更好地处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障碍,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通过学习对外汉语,学习者能够与中国人交流,并且了解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从而增强与中国人的沟通合作能力。
最后,文化的学习能够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养。
文化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特定的知识,更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学习者的人文精神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对外汉语,学习者能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增加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文化与语言紧密相连,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文化,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同时,文化的学习还能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文化视野。
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
语言与文学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而文学则是语言的精华和艺术化的表达形式。
语言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又互相依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人类文化的瑰宝。
首先,语言是文学的基础。
文学的表达依赖于语言的载体,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传递给读者。
语言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比如,中文的意境深远,能够通过字词的组合和形象的隐喻构建起独特的美感,而英语则更注重逻辑性和精确性,使作品更具说服力。
不同的语言通过表达方式的差异,使得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其次,文学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和外延。
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小说、散文等形式,通过对语言运用的独特处理和艺术化的创作,使语言具有了更多的意义和情感。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不仅赋予语言以美感,还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力量,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语言的魅力。
此外,语言和文学的互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语言是一个民族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语言进行传承和创新是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文学作品通过对语言的独特处理和描绘,展现出一个民族和文化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经、红楼梦等作品,通过对语言和文字的精心运用,传递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同时,文学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语言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变迁,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新词语、短语和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词汇量,也反哺了语言的发展。
最后,语言和文学的关系促使人们思考和反思。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人性的揭示,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在文学的影响下,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比如,诗歌和散文的创作过程中,作者需要对词句的选用、句法的安排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进行深思熟虑,这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语言的魅力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包含的范围比较小,文化的范围比
较大,文化分为很多方面,语言只是其一个方面。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
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非政府制度。
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存有上百条,目前文化最古典,最受到普遍认为的还是英国的优秀文化人
类学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开创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定义:文化或文明,
就其广为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含科学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
做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赢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繁杂整体。
“语言”不但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
狭义来说,语言包括口头
语言、书面语言和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文字,最狭义的语言不包括文字。
广义的语言不仅包含狭义语言,而且还包括科东俄语言,根据无视感觉的相同,科东
俄语言又可以分成感官的(充斥声音、音乐语言、其他声响符号),视觉的(表情、体态、
动作、聋哑人手语等;图表、公式等;绘图语言;舞蹈语言;蒙太奇语言;各种符号,标志;其他视觉符号等),触觉的(盲文等)。
本文所深入探讨的语言只要就是指狭义的语言,即为口头语、书面语和文字。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对于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而文化认知能力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
首先,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包括创设多样化的语言学习活动和任务,例如辩论、演讲、写作比赛等。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语言角、英语俱乐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这可以通过增加文化课程和活动来实现。
学校可以组织文化节、国际交流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例如通过教授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比较等方式。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
例如,学校可以引入在线学习平台和语言学习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自主学习和练习。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等,来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和线上合作活动,通过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
最后,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只有学生对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能力。
因此,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如游戏化学习、故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设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得到了重视和关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的关系研究
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的关系研究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文化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种语言的表面形式和规则,更是一个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个人认知的影响。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通过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比如,在学习西班牙语时,我们会接触到西班牙的历史、音乐、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不同文化认知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
其次,语言学习对于个人认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和词汇结构,这样的差异迫使学习者去思考和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学习日语时,我们会接触到不同于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这要求我们重新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培养出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语言学习还可以提高个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成为了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通过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方式和价值观念。
一个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不仅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在多元化的环境中更容易融入和适应。
然而,语言学习并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跨文化认知的过程。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更需要理解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学习德语时,我们需要了解德国文化中对于准时和守信的重视,这对于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文化背后的语言习惯和法则。
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语音、言辞和身体语言上的差异。
对于个体学习者来说,了解这些细微差别有助于更好地与母语人士交流,并避免语言误会和文化冲突的发生。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文化,大多学者认同,其主要包含两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具体的以实例去展示文化现象对与我们的理解会大有好处,物质文化就是:印度女人穿纱丽,尼泊尔喜欢手抓饭,日本人喜食生鱼片,中国人见面爱握手,毛利人见面碰鼻子,韩国人习惯盘腿习地,这都是各个民族物质文化的表现。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
每一个民族因文化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就像最简单的中国人说中文,美国人说英语,韩国人说韩文,一个民族的语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社会心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社会观念等。
3、语言是文化的传播方式语言是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交流实际上也是文化形成和传播的表现,人类因有思维而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了文化,又在不断的语言交流中互相传播各自民族的文化。
4、语言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相互制约虽然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和传播工具,但并不是说语言就不如文化重要,也不是从属于文化,鉴于语言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语言和文化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共同形成,共同成长,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二、语言的特点1、指向性:语言具备指向性,语言的指向性使语言的含义描述可以指向对应的事、物。
如:树、人、上等。
语言的指向性受人为认可的事实。
2、描述性:语言的描述性是语言含义的体现,语言具备描述性是语言能够交流的重要体现。
语言的描述性受语言的指向性变化。
3、逻辑性:语言是一种有结构、有规则的指令系统。
语言的逻辑受语言的指向描述而变化。
4、交际性:物质与物质之间的交流需要建立一定的联系,无论其是否相关。
而两个非相关的物质要建立联系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史培芹文秘112 010811224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具有的现象,还与文化是一个整体。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
所以,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文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
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其意思是根据人文来进行教化。
近、现代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
文化的经典定义, 是1871 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 ylor ) 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只注重在精神方面, 并不完整。
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1)人类创造的物质。
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2)法规、制度。
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完全属于文化层面。
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3)精神、宗教。
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
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宗教文化。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
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
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
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你觉得语言能力是否影响人们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态度?
你觉得语言能力是否影响人们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态度?语言能力对人们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态度是否产生影响?语言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人们对不同国家和文化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语言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个体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了解、理解以及对其态度的形成。
本文将从语言能力对国家和文化的认知、理解和沟通三个方面来探讨语言能力对人们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态度的影响。
一、语言能力对国家和文化的认知影响一个人所掌握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能够获取的国家和文化信息的多少和质量。
语言作为认知世界的工具,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传递,人们可以获取到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信息,从而增加对其的了解。
然而,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翻译和转换的难题,如果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弱,无法准确理解和表达,那么他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认知也将相对局限。
比如,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如果一个人只会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只能通过英文翻译或借助其他介质来了解,这样的了解将会相对片面和有限。
因此,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个体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认知水平。
语言能力强的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背后的历史、传统、价值观等方面,从而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并对其形成相应的态度。
二、语言能力对国家和文化的理解影响语言是人们思维的工具之一,通过语言表达和交流,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
语言能力强的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能够更容易抓住语言中的细节和暗示,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国家和文化。
此外,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语言在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如果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较弱,无法准确理解不同语言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真正理解和接纳不同国家和文化。
相反,语言能力强的人,通过学习和掌握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语言,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对其形成更积极、包容的态度。
三、语言能力对国家和文化的沟通影响语言能力对人们与不同国家和文化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关系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关系:文化能力通过语言能力展现出来;而文化能力又制约着语言能力。
关键词: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语言文化引言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就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他指出语言能力是人的内在能力,即辨认什么句子是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
语言能力分为三个部分:语音、词汇、语法。
语言能力的要求是:能识别单词和习惯用语的语义和语法作用,并能用于听、说、读、写之中。
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的概念首先出现在美国,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积累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习惯、行动方式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需求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文化能力的形成,既是文化应用的过程,也是文化探索的过程。
由于这两个概念的形成由来已久,所以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与之有关的课题:如何培养语言能力或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或文化能力的重要性;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以及语言能力或文化能力对教学的启示。
比如刘齐生(2004)“跨文化交际能力”之概念及其引出的问题,张萱(2005)从跨文化能力看大学英语口语测试,郝丽霞(2002)从语言的联想意义看社会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梁伟军(2007)大学教育应突出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朱艳梅(2006)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培养,范丽军(2008)跨文化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水平,曾小珊(1998)论文化能力与交际能力和如何培养文化能力,郑玉荣(2006)试论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关系,潘妮(2007)“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区别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等等,但明确提出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关系的研究还几乎没有,所以本文试探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关系。
1.语言和文化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关键因素是语言和文化,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依存,并行发展,所以说没有无文化之语言,也没有无语言之文化。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或文化,那就不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或民族。
当然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也是不同的,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喜欢问“吃了吗?”“去哪儿?”等等谈论家常之类的问候;而说英语的国家则惯用“Hello, or Hi,”然后再谈论天气,或赞美对方的发型、服饰等等与对方隐私不相干的话题。
我们抛开语言符号的不同,单看东西方寒暄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大巷径庭。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相对不变的并且和他们的文化配套使用的语言。
中国人以询问对方的私事来表示对其关心、热情;而西方人则是认为“吃没吃饭,去哪儿”这些都是自己的隐私,别人无权过问,否则就侵犯了他们的人身自由。
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对于同样意思的成语表达也是不同的,如都表示一个人非常胆小:西方人用“astimid as a hare”;而中国人习惯说“胆小如鼠”。
这就源于东西方对老鼠的感情不一样,西方国家喜欢活泼可爱的老鼠,把它刻画成美丽的米老鼠;而中国人则讨厌老鼠,把它看成是不好的,祸国殃民的动物,像一些成语或歇后语“鼠目寸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等等。
语言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的文化内容。
透过语言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2.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关系2.1能力概念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两个术语都是偏正短语,它们的中心词都是“能力”,所以要知道何谓能力。
能力就是操作某种技能的实际能力;而和能力相关的就是知识,它是指对某种事物或技能的理性知识或客观规律的知识。
也就是说当人们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实践当中去就转化成其能力。
2.2语言能力展现文化能力语言能力简言之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听和读属于信息输入(input);而说和写是信息输出(output)。
不管是输出还是输入信息,语言的四种能力都把语言使用者所拥有的文化能力展示出来。
虽然听和读不能用具体的语言形式呈现出来,但是听和读能体现语言使用者是否能透彻理解所听、所读的语篇的意义,当然语篇中包含各种各样该语篇作者或报道者的文化能力。
如果语言使用者能听或读明白语篇创造者的意图,那么就说明该语言使用者就和作者共同拥有同样的文化能力,比如当语言使用者听到读到某一语篇包含下面的成语:(1)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2) not to know some from Adam(完全不知道他是谁);(3) saving one life is better than building a seven-tired pagoda(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4) Achieve salvation as soon as one gives up evil(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假如语言使用者能听懂或看明白整个语篇的意思,就说明他(她)拥有了某种文化能力。
那就是东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
(1)和(2)都出自《圣经》,而《圣经》是西方人每人必读之书,从中可以看出西方人信仰上帝,并且得知亚当是世界上底一个人类。
而中国人信仰的则是佛教和道教,他们希望利用佛教或道教来使人弃恶从善、造福人类。
倘若该语言使用者不能输入该语篇的信息由于这几个成语的原因,那他(她)就没有这样的文化能力。
所以信息输入也能展现文化能力。
在表现文化能力上,说和写要比听和读具体得多。
我们知道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能很好地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把人类所具有的各种能力表达的淋漓尽致,尤其是文化能力。
我们常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说或写出的话语都能充分地体现语言使用者具有何种文化能力。
假如一个中国学生8月份到北京参加2008年奥运会,他遇到外国人就问:“Where are you from? What’s your name?”。
他每见一个都要这样子问人家这两个问题。
外宾肯定不会太理会他或者直接不理他。
他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就体现出他没有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能力。
要知道在西方国家只有警察才有资格问这样的问题,外宾会以为这位学生莫名其妙,虽然他表现出极度的热情和关心。
该学生应该这样和外宾问好,应该先和他们谈谈天气、体育或者兴趣爱好什么的,看看和他们有没有共同的爱好,要是实在想知道该怎样称呼人家,就直接说:“What shall I address you? or Your name, please?”书面语也是如此,中国学生用英文写作文或者报告时,往往采用中国人的思维:一开始就抒情了一大篇却还没有谈到要说的主题思想;而说英语的国家讲究的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要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来用英语来完成书面输出信息。
这样才不至于人家说目的语使用者是个门外汉,不懂西方人思维习惯,而使该语言使用者不被外籍老师所欣赏,或者不被录取在外企谋职时。
2.3文化能力制约语言能力语言虽然体现着文化,但是语言又是以文化为环境。
不管是语言能力还是文化能力都是说的实际中的操作。
入乡随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否则就不能成功交际,还有可能让人家误会。
不管语言使用者有多强的语言能力,而没有文化能力做铺垫,做背景,那他(她)也表达不出得体、恰当的意思来达到想要的目的。
来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怎么样来利用文化能力来解围的:建国初期,西方国家的一首相来我国访问,周总理在中南海设国宴。
当进行到最后一道菜时,侍者端上来碗里漂着“ㄞ”形状的莲藕的“万福汤”。
这个符号是“万”的装饰符号,在中国表示着吉祥如意、永远长久,还有忠心祝愿的意思。
而在这位首相眼里它却像“德国法西斯和纳粹党”的标志,并且他的国家在二战时又受到德国的百般凌辱。
周总理看到他的脸色变了,立即明白了怎么会事,就镇静地举起筷子,笑着:“来,咱们一起消灭法西斯!”那位首相也笑了。
若当时周总理不知道东西方有这样的文化差别,那后果是不堪设想。
别说能把国宴愉快、完满地进行下去了,很有可能会造成两国的争端或更深的矛盾。
有了这方面的文化能力就可以用语言能力把它清楚、无误地表达出来。
这件轶事充分证明了文化制约着语言,同时文化能力也约束着语言能力,没有这样的文化能力,周总理是无论如何也解不了围的。
4.结束语总之,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密切关系,必然会牵涉到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某种联系。
本文只是简单地尝试探索一下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联系:语言能力好像就是文化能力的外壳一样把文化能力表现出来;而语言能力又是以文化能力为底蕴的,只有有了一定的文化能力才能把语言能力表现得更恰当、贴切。
参考书目:[1]范丽军.跨文化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水平[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潘妮.“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区别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3]郝丽霞.从语言的联想意义看社会文化能力的重要性[J].[4]梁伟军.大学教育应突出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究[5]刘齐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之概念及其引出的问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6]曾小珊.论文化能力与交际能力和如何培养文化能力[J].陕西工学院学报[7]郑玉荣.试论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关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8]张萱.从跨文化能力看大学英语口语测试[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作者简介:梁红,女,1970年8月出生,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工程大学刘佳,女,1975年8月出生,现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