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关系:文化能力通过语言能力展现出来;而文化能力又制约着语言能力。
关键词: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语言文化
引言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就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他指出语言能力是人的内在能力,即辨认什么句子是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语言能力分为三个部分:语音、词汇、语法。语言能力的要求是:能识别单词和习惯用语的语义和语法作用,并能用于听、说、读、写之中。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的概念首先出现在美国,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积累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习惯、行动方式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需求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文化能力的形成,既是文化应用的过程,也是文化探索的过程。由于这两个概念的形成由来已久,所以有很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与之有关的课题:如何培养语言能力或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或文化能力的重要性;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以及语言能力或文化能力对教学的启示。比如刘齐生(2004)“跨文化交际能力”之概念及其引出的问题,张萱(2005)从跨文化能力看大学英语口语测试,郝丽霞(2002)从语言的联想意义看社会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梁伟军(2007)大学教育应突出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朱艳梅(2006)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社会文化能力培养,范丽军(2008)跨文化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水平,曾小珊(1998)论文化能力与交际能力和如何培养文化能力,郑玉荣(2006)试论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关系,潘妮(2007)“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区别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等等,但明确提出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关系的研究还几乎没有,所以本文试探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关系。
1.语言和文化
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关键因素是语言和文化,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同时产生,相互依存,并行发展,所以说没有无文化之语言,也没有无语言之文化。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或文化,那就不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或民族。当然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也是不同的,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喜欢问“吃了吗?”“去哪儿?”等等谈论家常之类的问候;而说英语的国家则惯用“Hello, or Hi,”然后再谈论天气,或赞美对方的发型、服饰等等与对方隐私不相干的话题。我们抛开语言符号的不同,单看东西方寒暄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大巷径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相对不变的并且和他们的文化配套使用的语言。中国人以询问对方的私事来表示对其关心、热情;而西方人则是认为“吃没吃饭,去哪儿”这些都是自己的隐私,别人无权过问,否则就侵犯了他们的人身自由。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同,对于同样意思的成语表达也是不同的,如都表示一个人非常胆小:西方人用“as
timid as a hare”;而中国人习惯说“胆小如鼠”。这就源于东西方对老鼠的感情不一样,西方国家喜欢活泼可爱的老鼠,把它刻画成美丽的米老鼠;而中国人则讨厌老鼠,把它看成是不好的,祸国殃民的动物,像一些成语或歇后语“鼠目寸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等等。语言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的文化内容。透过语言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2.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关系
2.1能力概念
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两个术语都是偏正短语,它们的中心词都是“能力”,所以要知道何谓能力。能力就是操作某种技能的实际能力;而和能力相关的就是知识,它是指对某种事物或技能的理性知识或客观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说当人们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实践当中去就转化成其能力。
2.2语言能力展现文化能力
语言能力简言之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听和读属于信息输入(input);而说和写是信息输出(output)。不管是输出还是输入信息,语言的四种能力都把语言使用者所拥有的文化能力展示出来。
虽然听和读不能用具体的语言形式呈现出来,但是听和读能体现语言使用者是否能透彻理解所听、所读的语篇的意义,当然语篇中包含各种各样该语篇作者或报道者的文化能力。如果语言使用者能听或读明白语篇创造者的意图,那么就说明该语言使用者就和作者共同拥有同样的文化能力,比如当语言使用者听到读到某一语篇包含下面的成语:
(1)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2) not to know some from Adam(完全不知道他是谁);
(3) saving one life is better than building a seven-tired pagoda(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4) Achieve salvation as soon as one gives up evil(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假如语言使用者能听懂或看明白整个语篇的意思,就说明他(她)拥有了某种文化能力。那就是东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1)和(2)都出自《圣经》,而《圣经》是西方人每人必读之书,从中可以看出西方人信仰上帝,并且得知亚当是世界上底一个人类。而中国人信仰的则是佛教和道教,他们希望利用佛教或道教来使人弃恶从善、造福人类。倘若该语言使用者不能输入该语篇的信息由于这几个成语的原因,那他(她)就没有这样的文化能力。所以信息输入也能展现文化能力。
在表现文化能力上,说和写要比听和读具体得多。我们知道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能很好地反映人们的内心世界,把人类所具有的各种能力表达的淋漓尽致,尤其是文化能力。我们常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说或写出的话语都能充分地体现语言使用者具有何种文化能力。
假如一个中国学生8月份到北京参加2008年奥运会,他遇到外国人就问:“Where are you from? What’s your name?”。他每见一个都要这样子问人家这两个问题。外宾肯定不会太理会他或者直接不理他。他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就体现出他没有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能力。要知道在西方国家只有警察才有资格问这样的问题,外宾会以为这位学生莫名其妙,虽然他表现出极度的热情和关心。该学生应该这样和外宾问好,应该先和他们谈谈天气、体育或者兴趣爱好什么的,看看和他们有没有共同的爱好,要是实在想知道该怎样称呼人家,就直接说:“What shall I address you? or Your name, please?”
书面语也是如此,中国学生用英文写作文或者报告时,往往采用中国人的思维:一开始就抒情了一大篇却还没有谈到要说的主题思想;而说英语的国家讲究的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要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来用英语来完成书面输出信息。这样才不至于人家说目的语使用者是个门外汉,不懂西方人思维习惯,而使该语言使用者不被外籍老师所欣赏,或者不被录取在外企谋职时。
2.3文化能力制约语言能力
语言虽然体现着文化,但是语言又是以文化为环境。不管是语言能力还是文化能力都是说的实际中的操作。入乡随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否则就不能成功交际,还有可能让人家误会。不管语言使用者有多强的语言能力,而没有文化能力做铺垫,做背景,那他(她)也表达不出得体、恰当的意思来达到想要的目的。来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怎么样来利用文化能力来解围的:
建国初期,西方国家的一首相来我国访问,周总理在中南海设国宴。当进行到最后一道菜时,侍者端上来碗里漂着“ㄞ”形状的莲藕的“万福汤”。这个符号是“万”的装饰符号,在中国表示着吉祥如意、永远长久,还有忠心祝愿的意思。而在这位首相眼里它却像“德国法西斯和纳粹党”的标志,并且他的国家在二战时又受到德国的百般凌辱。周总理看到他的脸色变了,立即明白了怎么会事,就镇静地举起筷子,笑着:“来,咱们一起消灭法西斯!”那位首相也笑了。
若当时周总理不知道东西方有这样的文化差别,那后果是不堪设想。别说能把国宴愉快、完满地进行下去了,很有可能会造成两国的争端或更深的矛盾。有了这方面的文化能力就可以用语言能力把它清楚、无误地表达出来。这件轶事充分证明了文化制约着语言,同时文化能力也约束着语言能力,没有这样的文化能力,周总理是无论如何也解不了围的。
4.结束语
总之,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密切关系,必然会牵涉到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