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物理研究与雷电探测发展

合集下载

防雷检测方案

防雷检测方案

防雷检测方案防雷是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特别是在雷电多发的季节或雷电频繁的区域。

为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一套全面有效的防雷检测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的防雷检测方案。

一、方案背景在介绍具体方案之前,有必要了解防雷检测的重要性。

雷电是一种高能量的自然现象,在短时间内释放出的能量可以导致巨大的破坏。

因此,及时发现并预测雷电的出现对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二、方案概述本方案采用多层次的防雷检测方式,包括物理检测和电子监测两个方面,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物理检测物理检测是通过安装各类雷击检测传感器来实现的。

具体步骤如下:a. 根据实际需求和环境条件,布设多个雷击传感器,包括雷电探测仪、电场传感器、磁场传感器等。

b. 雷电探测仪负责监测雷电的强度和出现的位置,电场传感器用于检测电场的变化,磁场传感器用于检测磁场的变化。

c. 将传感器的信号输入到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判断是否有雷电出现。

2. 电子监测电子监测是通过网络系统实现的,用于实时监控和远程操作。

具体步骤如下:a. 在雷击传感器的基础上增加网络连接功能,将监测的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

b. 在数据中心搭建监控平台,通过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技术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c. 监控平台可以设置报警机制,当监测数据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及时发送报警信息到相关人员。

三、方案优势本方案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多层次检测:采用物理检测和电子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实时监测:通过网络系统实现实时监测,能够更加及时地掌握雷电情况,提供预警信息。

3. 自动化操作:大部分操作都可以自动完成,减少了人力投入和错误的可能性。

四、方案应用本方案适用于各种需要进行防雷检测的场所,如高楼、桥梁、电力设施等。

同时,也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化的应用。

五、方案总结防雷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本方案采用多层次的检测方式,包括物理检测和电子监测,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雷电探测器工作原理

雷电探测器工作原理

雷电探测器工作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产生于大气中的云层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的静电放电。

雷电在自然界中被广泛观测到,并且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为了有效预测和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科学家们开发出了各种雷电探测器。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见的雷电探测器工作原理。

雷电探测器,简称雷达,是一种用于探测和测量大气中的雷电活动的仪器。

雷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基于雷电放电过程产生的电磁波信号。

当雷电放电发生时,会在大气中产生高能电磁波,包括射频辐射和电磁脉冲。

雷电探测器通过接收和分析这些电磁波信号来判断雷电的活动情况。

雷电探测器主要由发射机和接收机两部分组成。

发射机负责产生高频电磁波信号并将其发射到天空中,而接收机则接收从天空中返回的电磁波信号。

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经过放大和处理后,可以得到雷电的相关信息,例如雷电的位置、强度和频率等。

在雷电探测器的工作过程中,发射机会通过天线将高频电磁波信号发送到大气中。

这些电磁波信号会遇到大气中的分子和粒子,发生散射和吸收。

当雷电发生时,由于电磁波的反射和散射现象,一部分电磁波信号会返回到雷电探测器的接收机。

接收机会在接收到返回的电磁波信号后,将其放大并进行信号处理。

通过分析接收到的信号,可以确定雷电的存在以及其强度。

雷电探测器可以根据电磁波信号的频率和振幅变化,来判断雷电的类型和活动情况。

雷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发射高频电磁波信号,接收并分析返回的电磁波信号,判断雷电的存在和活动情况。

通过连续监测和分析雷电活动,雷电探测器可以提供及时的雷电预警信息,帮助人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雷电探测器是一种重要的仪器设备,能够有效地探测和测量大气中的雷电活动。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波信号的发射和接收,通过分析这些信号来判断雷电的存在和活动情况。

雷电探测器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有效预防雷击事故,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雷电基础理论

雷电基础理论

-20° C -10° C
----------------------------------
+++++++++++++
+
-
-+
精选ppt
18
按照地闪中和电荷的极性和运动方向将地闪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常
被称为下行负地闪,占全部地闪的90%以上,它由向下移动的负极性先导激发,
因此向地面输送负电荷;第二种闪电也由下行先导激发,但是先导携带正电荷,
精选ppt
24
正地闪的电流和电荷转移
对地闪放电电流的获得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当闪电击中高塔或建筑 物上安装的电流测量设备时对电流的直接测量,二是在一定的模式假 定下利用闪电回击在地面产生的电场变化反演得到。Berger (1975)曾 经给出了正、负地闪电流特征的比较,他用的是直接测量。
一般来说,正地闪电流的上升时间和恢复时间都较负地闪要长。由表 可以看出正地闪回击上升沿时间的平均值为22μs,是负地闪的4倍; 对于单次闪击地闪正闪的持续时间是负闪的7倍;平均的正闪脉冲电 荷是单次闪击负闪的3倍;一次单闪击正地闪转移的总电荷量比单闪 击负地闪大一个量级。平均的电流虽然相差不大,分别为35kA和 30kA,但是正地闪产生大电流的几率较负地闪要大的多,正地闪回击 电流超过250kA的几率为5%,而负地闪回击电流大于80kA的就已经 达到了5%。正地闪转移的电荷量无论是脉冲变化部分还是整个放电 过程都较负地闪大的多。
最近的研究表明正闪的比例还随雷暴过程的不同而不同。
通过对正地闪的光学和电学观测证实,正闪通常只有一次回击和 紧接其后的连续电流过程组成。单次闪击正地闪占80%以上,偶 尔也会发生多次回击。正地闪回击由正极性的先导引导,正先导 一般不表现出象负先导那样的明显梯级特征,其发光近乎连续但 强度被调制。

防雷检测原理

防雷检测原理

防雷检测原理
防雷检测原理,是指通过对建筑物或设备进行雷电检测,以及提早预警和防护措施的一种技术手段。

其基本原理如下:
1.电场原理:当雷云经过时,云与地之间形成电场。

防雷系统中的检测器会感测到这个电场的变化量,通过分析电场的幅度和变化趋势等信息,可以判断雷电的强度和方向。

2.磁场原理:在雷电过程中,会产生瞬时强大的磁场。

防雷系统中的磁场探测器可以通过探测磁场的强度和变化情况,来识别雷电的存在和距离。

3.电磁波原理:雷电过程中会产生电磁波,包括射频信号和红外信号等。

防雷系统中的电磁波检测器可以通过接收并解析这些信号,以确定雷电的活动情况。

4.声音原理:雷暴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声音,即雷鸣。

防雷系统中的声音传感器可以通过接收和分析环境中的声音,来判断雷电的远近和强度。

综上所述,防雷检测原理主要通过感测电场、磁场、电磁波和声音等物理量的变化,来判断雷电的存在和活动情况。

通过及时的检测和预警,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建筑物和设备不受雷击的损害。

《2024年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范文

《2024年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范文

《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篇一雷电研究的回顾与进展一、引言雷电作为一种自然界中强烈的能量释放现象,一直以来都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关注。

雷电不仅与大气电学、云物理学密切相关,同时也对通信、能源和安全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雷电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雷电研究的回顾与进展进行综述。

二、雷电研究的历史回顾早在古代,人们对雷电的认识主要基于观察和神话传说。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雷电的认识逐渐深入。

在19世纪,科学家们开始对雷电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

例如,富兰克林提出的“大气电学”理论为雷电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后,随着大气电学、云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雷电的形成、传播和放电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雷电研究的进展1. 雷电形成与传播机制的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雷电形成与传播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卫星遥感、雷达观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科学家们对雷电的云-地放电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利用高精度仪器对雷电放电过程中的电磁场、电流、电压等参数进行测量,为雷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 雷电对通信和能源领域的影响研究雷电对通信和能源领域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雷击对通信设备和网络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因此,如何有效减少雷击对通信设备和网络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的重要方向。

同时,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雷雨天气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效率产生了影响。

因此,研究雷电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效率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3. 雷电防护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了减少雷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雷电防护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成为了研究的重要方向。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雷电防护技术,如避雷针、避雷网、防雷接地等。

同时,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如纳米材料、智能传感器等在雷电防护领域的应用,使得雷电防护技术更加高效、可靠。

四、结论总的来说,雷电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雷暴云地面电场特征和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的雷电预警研究

雷暴云地面电场特征和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的雷电预警研究

雷暴云地面电场特征和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的雷电预警研究雷暴云地面电场特征和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的雷电预警研究雷暴是常见的天气现象,带来了丰富的降水、狂风和雷电等天气元素。

其中,雷电是由于强烈的云内垂直气流作用下,云间大量水滴、冰晶的碰撞和摩擦,产生巨大静电能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雷电的产生与大气中大规模水汽的存在有关,虽然地球上蕴藏的水汽总量很大,但地球大气中的水汽分布很不均匀,大部分水汽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在这些地区,强热力作用和大气扰动的影响下,产生了较强的对流和垂直气流运动,为雷电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雷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大气中水汽的运动、云微物理过程、电荷的产生和分布等多个方面。

由于雷电的突发性和破坏性,能够准确预警雷电活动对于社会的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的雷电预警研究成为科学家们的关注焦点。

地面电场是雷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对地面电场的观测可以了解雷电云的垂直发展过程和活动强度。

地面电场观测用到的仪器是闪电探测器,它通常由一个接收天线和相关的信号处理系统组成。

当闪电发生时,雷电放电的电流会引起感应电场的变化,闪电探测器通过接收感应电场信号,可以实时监测到雷电活动并进行预警。

除了地面电场观测,雷电预警研究还需要其他多源观测资料的支持。

例如,雷达观测可以提供雷暴云的立体结构和降水特征等信息,红外卫星观测可以提供雷暴云顶温度和云顶高度等指标,地闪观测可以揭示雷电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

这些观测资料能够为雷电预警研究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并结合气象模型和预报技术,对雷电活动进行准确预测。

雷电预警研究的核心是要建立起雷电活动与各种观测资料之间的联系。

首先,需要分析和研究雷暴云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了解它们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

根据雷达观测、红外卫星观测和地闪观测等数据,可以对雷暴云进行特征分析,揭示雷电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同时,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雷电活动进行分类和分析,例如云地闪电、云云闪电和地云闪电等,以便更好地建立雷电活动的统计学模型。

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

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

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导言:自古以来,雷电一直以其磅礴威力和神秘性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防雷电灾害,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的雷电研究。

本文将回顾雷电研究的历史,并讨论最近的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雷电研究的历史回顾古代对雷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记录和解释雷电现象上。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关于雷鸟、雷神和闪电的描述。

著名的《淮南子》中就曾记载:“春夏之门云中雹、雨、电。

”古代人们将雷电视为神明的表现,对它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叙述和神话层面。

直到18世纪,科学家们才开始用实验方法研究雷电现象。

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成功地将闪电引入到地面,并从中得出了“正负电”的观点。

这一实验标志着雷电研究迈入了科学的时代。

19世纪,随着电学的发展,人们对雷电的认识逐渐深入。

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理论,为雷电现象的解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其他科学家也通过实验和观测,明确了雷电是一种大气电现象,闪电是电荷在云和地面间放电的结果。

二、雷电研究的现状和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雷电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现代雷电研究主要包括雷电发生机理的探索、雷电探测技术的改进以及雷电灾害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

1. 雷电发生机理的探索科学家们通过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和观测分析,逐渐揭示了雷电发生的物理过程。

目前,普遍认为雷电是云内的正负电荷分离,导致云与地面间放电的结果。

但具体的分离机制和放电路径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2. 雷电探测技术的改进雷电探测技术是预防和控制雷电灾害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雷电探测方法主要是基于雷达技术,能够有效地检测到雷电云的运动和闪电的强度。

但雷达探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精确探测到云内的电荷分布等。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研发更先进的雷电探测技术,如电磁探针和飞艇观测等,以提高雷电的监测准确性和实时性。

3. 雷电灾害的预防与控制雷电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和发展相关的预防和控制技术。

雷电的原理

雷电的原理

雷电的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也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强大的电能释放形式。

它产生的原理主要与云层中的水滴和冰粒之间的碰撞以及不同云层之间的电荷分布有关。

雷电的形成通常与云层中的水滴、冰粒以及气流的运动密切相关。

当云层中的水滴和冰粒不断碰撞时,会产生静电。

这是因为水滴和冰粒在碰撞过程中,会使电子从一个粒子转移到另一个粒子上,导致它们带上不同的电荷。

根据物理学原理,带电粒子之间会相互吸引,而不同电荷的粒子之间则会产生电场。

在云层中,当带正电荷的水滴与带负电荷的冰粒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电击放电的现象。

这时,电子会从云层中的负电区域跃迁到正电区域,形成一道强大的电流通路,即闪电。

闪电通常会以极高的速度、高温和强烈的光亮释放出来,形成一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弧。

雷电的形成除了与云层内部的电荷分布有关,还与不同云层之间的电荷分布有关。

当两个云层之间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云与云之间的放电现象,即云间闪电。

这种闪电通常呈现出蓝色或紫色,形成一道从云层到云层的电弧。

除了云与地面之间的闪电和云与云之间的闪电,还有一种特殊的闪电现象,即云内闪电。

云内闪电是指云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放电现象。

这种闪电通常呈现为云内雷暴,形成一道无法被肉眼直接观察到的电弧。

雷电的释放过程是非常短暂且剧烈的。

在闪电释放的瞬间,电流密度可以达到几千安培,而电压可以达到上百万伏特。

这种巨大的电能释放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同时也会引发剧烈的声音和光亮。

雷电的释放对于大气和地球的影响非常大。

它可以通过电离空气分子,产生臭氧和一氧化氮等化学物质,从而对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和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雷电还会引发山火和建筑物的火灾,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威胁。

为了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人们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做出了许多努力。

例如,通过建造避雷针和接地设施,可以将雷电释放的电荷导向地面,减少对建筑物和人类的危害。

此外,还可以通过雷达和卫星监测系统,提前探测雷电活动,及时采取措施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雷电研究报告

雷电研究报告

雷电研究报告雷电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常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雷暴是一种强烈的对流天气系统,其中包括大气电荷分离和放电现象。

雷电现象对人类和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损坏建筑物、引发山火等。

因此,对雷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雷电现象的发生机制、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防范和预测雷电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 数据采集:通过雷电监测仪和其他相关设备,收集雷电事件的相关数据,包括雷电频率、持续时间、强度等。

2. 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建模,研究雷电的时空分布规律、频率特征等。

3. 环境观测:通过现场实地观察和监测仪器,记录并分析雷暴天气的环境特征,如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

4. 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雷电的放电机制和路径选择。

四、研究内容1. 雷电的形成机制2. 雷电的放电路径选择3. 雷电的时空分布规律4. 雷电事件频率变化和趋势5. 雷电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五、研究成果及应用1. 揭示了雷电的基本形成机制和放电路径选择规律,增进了对雷电现象的理解。

2. 辨识了雷电的时空分布规律,为雷电预测和防范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农业、电力、建筑物抗雷设计等领域,提供相关防范和保护措施。

六、结论本研究深入探讨了雷电现象的发生机制、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揭示了雷电形成的机制和放电路径选择规律,并总结了雷电的时空分布规律。

研究结果对于防范和预测雷电事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024年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范文

《2024年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范文

《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篇一雷电研究的回顾与进展一、引言雷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具有极高的能量和强大的破坏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雷电的认识和利用也在不断深入。

雷电研究不仅对气象学、电磁学等学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雷电灾害的预防和减轻、雷电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对雷电研究的回顾与进展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雷电研究的回顾1. 早期研究早期的雷电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雷电现象的观测和描述上,人们试图通过观察雷电的外观、声音等特征来了解其本质。

然而,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这一阶段的研究进展缓慢,对雷电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

2. 现代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雷电研究进入了现代阶段。

人们开始运用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对雷电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雷电的物理机制、化学成分、电磁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例如,人们发现雷电的产生与大气电场、云层电荷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而雷电中的化学成分则对大气化学和空气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雷电研究的进展1. 雷电的物理机制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雷电的物理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通过卫星遥感、雷达观测、地面实验等多种手段,人们发现雷电的产生与云层中的电荷分布、电场强度、气流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人们还发现雷电的放电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其物理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 雷电灾害的预防和减轻雷电灾害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雷电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成为了雷电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人们通过建立雷电监测系统、制定防雷规范、开展防雷工程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雷电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同时,人们还在研究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进一步提高雷电灾害的预警和防范能力。

3. 雷电资源的利用除了对雷电灾害的预防和减轻外,人们还在研究如何利用雷电资源。

例如,利用雷电产生的电能、热能等资源,开发出新型的能源利用技术。

雷电探测

雷电探测

经选择器保留第一项
8 0 RSm E 2 t V t sin T T
感应信号是一个正弦变化的波形,但这种交变信 号不能确定电场的极性。想知道其极性,可在感应 其中产生一个与感应信号同步的参考信号,用相敏 检波器就可剪出极性。
大气电场仪的测量结果
根据电场波形变化特征来反推雷暴电荷结构
雷击概率预测
利用电场的随机击穿特性模拟
越高雷击概率高
组合建筑物的雷 击概率
地表起伏对雷击概率的影响
建筑群雷击概率
四面体剖分方法模拟建筑物群雷 击概率
飞机外形示意图
目标的FDTD 几何一电磁建模
FDTD计算区域划分
FDTD计算网格划分
采用PML完美匹配吸收边界,计算区域为100X100X100,空间步长为10cm, 时间步长为2X10-9s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00.00 -60.00 -20.00 20.00 60.00 100.00
定位误差的优化(场地误差)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00.00 -60.00 -20.00 20.00
Am plifier Log -Am plifier Photodiode -array Dynam ic Range (60dB)
Time resolution: 100 ns
S14 Cloud
10 (M Sam ple/Sec) W ave M em ory 16380 Fram e
S6 S5 S4 S3 S2 S1 Ground

雷电原理 第八章 雷电的物理效应

雷电原理 第八章 雷电的物理效应

E sg
1
Mg
4 0 D 3
(8.14)
对于云闪(上部为正电荷、下部为负电荷)引起地面垂直大气静电场的变化,若闪电电 荷为 Qc ,则由云闪引起的地面垂直大气电场变化的静电场分量为
E sc 2Qc [
H2
2 ( D2

2 3/ 2 H2 )

H1
( D12 H 12 ) 3 / 2
M g (t ) =2 Q g (t ) H
(8.5)
式中 Q g (t ) 是地闪所中和的负电荷中心的电荷随时间的变化, H 是负电荷中心高度。对于云 中电荷分布为云上部正电荷、云下部正电荷的情况下,云闪闪电电矩随时间的变化 M c (t )
M c (t ) = 2Qc (t )H
式中 Qc (t ) 是云闪所中和电荷随时间的变化, H 是云中正负电荷的垂直间距。
陈渭民编著
第八章 雷电的物理效应
雷电产生强大的闪电电流,引起电磁场、光辐射、冲击波和雷声等物理效应。这些物理 效应所产生的电、磁、光和声是用来探测雷电的有效信息。它对于雷电的防护和雷电形成的 机制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8.1 雷电的电磁场效应
雷电产生的强电流,从而引起强的电磁辐射和静电场的变化,它干扰无线电通讯和各种 遥控设备的工作,成为无线电噪声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雷电产生的电磁场又是雷电探测 的重要信息,从测量到的闪电产生的电磁场变化可以获得闪电电流、闪电电矩和云中电荷分 布等各种电学参量,进行雷电定位和预警。
导体面 y z x I Idz
D

dB
dB
0 Idz (a I a r ) Wb / m 2 2 4r
(8.28)
x z y Idz

雷电形成的原理

雷电形成的原理

雷电形成的原理大气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研究电离层以下大气中发生的各种电现象和它们的产生与相互作用过程的规律及应用。

远古人类对雷电现象充满恐惧,18世纪中叶(1752 年6月)美国B.富兰克林的第一次风筝探测雷电试验以后,雷电的本质逐渐被人类认识,20世纪20~30年代以后,人们逐步对云中起电,闪电和雷的物理特性、形成机制等进行研究产生了大气电学。

大气电学有两大主要部分:晴天电学和扰动天气电学。

晴天电学主要研究晴天大气电场、大气电导率、地空电流和全球大气电平衡等;扰动天气电学主要研究雷雨云电结构和起电机制、雷与闪电过程、尖端放电过程与避雷方法等。

人工影响雷电在目前只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随着大气电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最终将会实现人工影响和控制雷电。

在当今,大气电学对人民生活和对电力、电信、建筑、航空等部门都有重要意义。

i)大气电场把地表面视为下极板、电离层导电层视为上极板,组成巨大球形电容器,两极板中间的大气基本不含电荷,上极板导电层含有正电荷,下极板的地表面含负电荷,这巨大电容器中间的电场称大气电场。

规定大气电场方向从低电位的地面朝上(与物理学静电学规定相反)。

尽管雷雨云移到某处时,雷雨云底部与相对应下垫面间的电场方向是向下的,但对全球而言,雷雨云区所占比例很小(约1%),故总体大气电场的方向是朝上的。

晴天电场常被看作正常大气电场,其场强随纬度增大而增强、随离地面高度而变小,全球平均看,陆区地表面附近电场强度为120伏/米左右,海面上则约为130伏/米。

在工业区污染严重、气溶胶粒子多的地方,晴天电场强度可达300~400伏/ 米。

晴天电场场强随高度减弱是很强烈的,在10公里高度处的值仅为地面值的3%即约4伏/米。

晴天电场强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陆面在地方时04-06时和12-16时出现极小值,07─10时和19─21时为极大值;一年之中,冬季为极大值、夏季为极小值。

在海面和两极地区,在世界时19时出现极大值,04时左右为极小值,这些地区大气电场年变化不明显。

雷电物理学

雷电物理学

雷电物理学是研究雷电现象的科学学科。

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高能电现象,通常发生在大气中,特别是雷暴云中。

雷电现象由于其强大的能量和引人注目的特点,一直吸引着科学家们的兴趣和研究。

雷电物理学主要研究以下方面:
1. 雷暴云的形成和结构:研究雷暴云的形成过程、内部结构、高度和分布,以及与雷电现象的关联。

2. 云电荷分离机制:研究云内电荷的分离机制,包括冰晶和雨滴的碰撞、强风的作用等,导致云内上下部分带电,形成电场。

3. 闪电放电过程:研究雷电放电的起始、传播和结束过程,了解闪电产生的机制和路径。

4. 雷声与闪电的时空关系:研究雷声和闪电之间的时空关系,用雷声探测技术来定位闪电的位置。

5. 闪电对大气和环境的影响:研究闪电产生的高温和高压环境对大气层的影响,以及可能引发的其他气象和环境效应。

6. 闪电与人类活动的安全关系:研究雷电对人类活动和设施的安全影响,以制定相应的防雷措施。

雷电物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雷电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以及防雷和减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由于雷电现象涉及高能电场和电磁辐射,对于人类活动和设施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因此研究雷电物理学也有助于改善雷电防护和减少雷电灾害。

夜空乍现“金箍棒”——引雷试验

夜空乍现“金箍棒”——引雷试验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人工引雷的过程。
自然界的闪电电流大、辐射强。
远距离观察,其实导电线部分形成 的闪电也不是那么直。
的。要想进行引雷试验必须具有适宜 的雷暴条件,所以气象学家们要依据气 象监测与预报,选择上空有雷暴云经过 的时间和地点。在条件合适时,他们向 空中发射尾部拖拽金属导线的引雷火 箭。与此同时,气象学家们要实时监测 试验场地面电场的变化、附近雷电是否 频繁等,确保能把握住引雷的时机。
这是用于引雷的小火箭。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不 能 去 空 中 研 究 ,那 就 把 雷 电 引 到 地 面 上 来 , 让气象学家们研究个够。这就有了人工引雷试验,
导电时,远看是直溜溜的。
通 过 人 工 引 发 云 地 间 的 放 电 时 ,夜 空 中 就 出 现 了
“ 金 箍 棒 ”。
引雷试验:场地精挑细选
当 然 ,人 们 也 不 是 什 么 时 候 、在 什 么 地 方 都 能 把雷电召唤来。引雷试验场是经过谨慎挑选而定
引雷通道:直上直下?
终 于 可 以 成 功 地 引 雷 了 ,那 么 问 题 又 来 了 —— 为 什 么 人 们 在 天 空 中 看 到 的自然闪电总是弯弯曲曲的,而人工引 下来的闪电却是直溜溜的呢?
前 面 提 到 了 引 雷 火 箭 ,它 上 升 时 会 将拖拽的金属导线从线轴上快速拉出 来 。 放 电 过 程 通 常 从 距 离 地 面 200~ 400 米触发高度开始向上发展,形成一 条放电通道。云中电荷会沿着这条通
闪电是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文/樱子
仿空佛打夜未上,来凌黑战霄漆士宝漆触殿的发的。的金忽激箍地光棒,一武。束器亮亮,光又光稍好直纵像直即是射逝齐向,天隆夜大隆空圣的深孙雷处悟声, 接着就别传慌进!了那耳束畔直。上夜空深处的亮光其实是人工引雷试 验中人工触发的闪电。

雷电原理第九章雷电监测原理和方法

雷电原理第九章雷电监测原理和方法

雷电原理第九章雷电监测原理和方法雷电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原理和方法,对雷电进行实时监测和探测,以及分析和预测雷电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雷电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预警和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减少雷电灾害的损失。

雷电监测的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场监测法:电场监测法是一种常用的雷电监测方法,通过布设电场传感器和接收电极,测量空中的电场强度变化。

当电场强度超过一定阈值时,就能判断雷电即将发生。

这种方法对于预测雷电的时间和位置非常准确,但对于雷暴云的监测范围相对较小。

2.电磁监测法:电磁监测法是一种通过测量雷电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电磁波信号的方法。

通过设立电磁传感器,并利用电磁波传输的特性,监测雷电放电活动,可以及时探测雷电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这种方法对雷电监测的范围相对较广,但误报率较高。

3.闪电位置测量法:闪电位置测量法是一种通过测量雷电闪电的位置信息来判断雷电发生的方法。

通过在不同地点上布设地闪仪,测量和记录雷电闪电信号的到达时间,然后利用测量点之间的时间差计算出雷电的位置。

这种方法对雷电监测的位置信息准确度较高,但对时间信息需求较高。

4.声发射监测法:声发射监测法是一种通过测量雷电放电时产生的声波信号的方法。

通过布设声发射传感器,测量和记录雷电放电时的声波信号,可以判断雷电放电的位置和强度。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于雷电监测,还可以用于对雷电发生前的活动进行预警。

雷电监测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主要取决于实际需求和监测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以获取更准确和全面的雷电信息。

此外,现代科技手段也可以借助雷达、卫星、气象观测和电磁辐射等设备和技术,实现更精细化和全方位的雷电监测。

总的来说,雷电监测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

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雷电监测技术和方法,可以提高预警和防护水平,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

《2024年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范文

《2024年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范文

《雷电研究的回顾和进展》篇一雷电研究的回顾与进展一、引言雷电,作为自然界中最为壮观且充满神秘感的自然现象之一,一直以来都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雷电研究已经成为多个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涵盖了气象学、物理学、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

本文将对雷电研究的回顾与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二、雷电研究的历史回顾1. 古代认识与探索在古代,人们对雷电现象的认知较为模糊,往往将其与神灵、天象等联系在一起。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开始有学者对雷电现象进行观察与记录,尝试探寻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 近代科学研究进入近代以来,科学家们开始运用物理学、气象学等学科的知识对雷电进行研究。

通过对雷电的观测、实验和理论分析,人们逐渐揭示了雷电产生的机理、放电过程以及雷电对环境的影响。

三、雷电研究的进展1. 雷电产生机理的研究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在雷电产生机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通过运用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对雷电的放电过程、电场、磁场等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雷电产生的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

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为雷电预测和防范提供了重要依据。

2. 雷电对环境的影响研究雷电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也是近年来雷电研究的热点之一。

科研人员发现,雷电不仅能够影响大气中的电场、磁场和化学成分,还能对气候变化、空气质量等方面产生影响。

此外,雷电还能激发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等物质,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3. 雷电防护技术的研究随着雷电研究的深入,雷电防护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科研人员针对不同领域和场景的雷电防护需求,研究出了多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和技术手段。

例如,在建筑物、电力设施、通信设备等领域,通过安装避雷针、接地装置等措施,有效降低了雷电对设备和人员安全的影响。

此外,还研究出了多种新型的雷电监测和预警技术,为防范雷电灾害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未来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雷电研究将进一步深入。

一方面,科研人员将继续探索雷电产生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为揭示更多关于雷电的奥秘提供科学依据。

量子雷电现象的观测与分析方法

量子雷电现象的观测与分析方法

量子雷电现象的观测与分析方法概述量子雷电现象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下观察到的非常特殊的现象,它通常在高强度电场下发生。

量子雷电现象的观测和分析对理解和控制纳米尺度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量子雷电现象的观测方法和分析技术,并讨论其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

观测方法1. 使用独立电子显微镜(SEM)独立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常用于观察纳米尺度物质状态的工具。

在研究量子雷电现象时,可以使用SEM观察电场下纳米材料的形态和结构变化。

SEM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以及对纳米材料的局部电输运性质的观察。

2.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工具,可以用于测量纳米尺度下的电子输运和表面形貌。

在观测量子雷电现象时,可以使用STM来探测纳米材料表面的电流分布和电场强度。

通过调整电势差,可以改变观测的电场强度,从而研究量子雷电现象的性质。

3. 光致发射显微镜(PEEM)光致发射显微镜是一种使用激光激发物质发射电子的显微镜。

它可以用于观测纳米材料在电场下的光电发射行为。

通过调整电场强度和激发光的能量,可以研究量子雷电现象的动力学过程。

分析方法1. 电子输运测量与分析通过在电场下测量纳米材料的电子输运性质,可以了解量子雷电现象的传导机制和电场效应。

可以通过构建合适的电容装置,在纳米材料上施加不同的电压,并测量相应的电流。

通过分析电流-电压曲线,可以得到材料的导电性质和电场响应。

2. 谐振子模型对于一些具有明确谐振子结构的纳米材料,可以使用谐振子模型来解释量子雷电现象。

谐振子模型可以描述材料中的电子态和输运特性,并通过调整谐振子参数来模拟电场下的现象。

通过比较实验数据和模型预测,可以验证量子雷电现象的存在和理论模型的准确性。

3. 量子力学理论量子雷电现象通常需要用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

可以使用量子力学计算方法,如密度泛函理论(DFT)等,来研究量子雷电现象的电子结构和电场响应。

通过计算材料的带结构、能带弯曲等特性,可以得到量子雷电现象的来源和特征。

雷电物理学期末复习-雷电学原理

雷电物理学期末复习-雷电学原理

雷电物理学第一章 雷电研究史上的里程碑1.富兰克林风筝实验与避雷针 2.闪电光谱和基于Boys 相机的条纹照相 3.雷暴云内电荷结构与Simpson 电场探空(作为了解) 4. 雷电电流测量与Berger 回击峰值电流分布(主要是利用高塔测量);负地闪和正地闪首次回击的几何电流平均值为30kA ,负地闪继后回击电流峰值的几何平均值为12kA 。

5. 全球大气电路概念与Carnegie 曲线(作为了解)第二章 雷暴云电荷结构和起电机制1. 电荷结构:偶极性、反偶极性、三极性等2. 大气电离率: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内,大气分子被电离为正负离子的数目 取决于电离强度、大气密度。

3. 非感应起电机制:高于反转温度T r 的区域,冰晶和霰粒子碰撞,正电荷被转移到霰粒子上,冰晶获得负电荷;低于反转温度T r 的区域,冰晶和霰粒子碰撞,冰晶获得正电荷,霰粒子获得负电荷;当云水含量过高或过低,霰粒子都获得正电荷,而冰晶粒子都获得负电荷,霰粒子和冰晶粒子碰撞获得电荷极性反转的温度被定义为反转温度(T r )当云含水量为1g/m 3时,对应的反转温度为-10℃(Takahashi )或者-20℃(Jayaratne ),这种差异可能与过冷水滴的尺寸分布有关;也可能与霰粒子在穿过混合区域时实际的表面温度有关。

4. 雷暴云电场探空技术(雷电监测预警):a. 电晕针探空仪b. 场磨电场探空仪c. 双金属球电场仪第三章 下行负地闪概述1. 预击穿过程:雷暴云内的水成物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变形引起局部电场增强,从而引起电晕流光,并导致空气击穿,此过程称为预击穿过程。

2.双向先导传输:预击穿过程中正、负先导起始于同一位置,在相隔几毫秒的时间内先后沿相反方向击穿发展,正、负先导分别向低电位(负电荷区)和高电位(正电荷区)发展,这就是所谓的双向先导传输。

3.预击穿脉冲的特点:(负地闪预击穿波形及脉冲宽度和相邻脉冲间隔的统计结果)上图给出了大兴安岭地区的负地闪预击穿脉冲的统计结果,预击穿脉冲序列的总持续时间为 4.1ms,其中首个脉冲前半周期峰值点到首次回击的峰值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55.4±34.3ms,单个脉冲持续时间为8.8±4.9µs,相邻脉冲时间间隔为111.0±49.1µ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电物理研究与雷电探测发展
发表时间:2018-08-13T16:33:21.78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6期作者:朱薇薇侯栋加永登增
[导读] 地球磁场和与霍尔电势效应市雷电产生的根本机理,因而雷电是特殊的天气现象。

(西藏昌都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西藏昌都 854000)
【摘要】本文综述了雷电发生发展物理过程研究情况及雷电物理学研究的一些发展,以及通过对雷电多方面的研究,而对雷电放电特征有较系统的了解。

表述了在雷电探测的技术方面,尤其是闪电定位技术及星载雷电探测和定位技术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

雷电探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减少雷电灾害具有非凡意义。

【关键词】雷电物理雷电探测人工引雷闪电定位
引言
地球磁场和与霍尔电势效应市雷电产生的根本机理,因而雷电是特殊的天气现象,雷电所产生的高电压、大电流、强电磁辐射常造成很大的危害性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尤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和大量微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雷电的研究和防护越显重要,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有关部门和学者的高度重视。

近20年来,由于对雷电发生发展物理过程研究的深入及遥感,遥感技术的发展,在雷电探测特别是对地闪的监测和定位方面实现了突破。

1、雷电发生发展物理过程研究
自然闪电具有很大随机性和瞬间性,而人工引雷电可以预知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为雷电的研究和雷电放电参量的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5年夏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合作,在山东滨州开展了人工引发雷电试验。

2006年夏季又与广东省气象局合作在广州从化地区进行了自然闪电和人工引发雷电野外试验。

吕伟涛利用成像率为2000幅/s的高速摄像体系,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一次空战引雷电始发过程中上行正先导起始、发展以及双向先导传输的完整时间序列的直接光学证据,分析得到上行正先导起始阶段的二维速度为3.8X10?~5.5x10?m/s,结合采样率为5MS/S的快慢电场变化资料,给出上行正先导比非稳定下行负先导提前约932μs起始,非稳定下行负先导的灰度要比上行正先导的灰度大1个量级左右。

高速摄像还清晰地观测到了小回击之后的上行放电现象,速度为1.6x10?~2.0x10?m/s。

观测到一幅非稳定上行正先导发光的图片,证实了此物理过程的存在,为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实验基础。

于此同时以两次人工引发雷电的高速摄像记录为主,结合快慢电场变化记录,对人工引发雷电的物理过程、闪道德发展、移动和亮度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中触发方式和经典处罚方式的负极性闪电在起始阶段的物理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的触发高度比后者的高,前者的上行正先导的起始速度比后者的要低1个量级左右,而在初始连续电流之后,两种触发方式的光电观测记录基本没有区别。

2、雷电物理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人工引发雷电技术不仅为雷电物理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为雷害机制及防护提供了良好的手段。

2.1 雷电参数测量设备的改进
大多数闪电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秒,需发展专门的探测设备进行测量,目前已发展完善的主要探测设备有:能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正常工作的倒置式大气平均仪、测量闪电电场变化的慢天线系统,测量闪电磁通量变化的磁天线系统、用同轴分流器和霍耳效应器件以及利用数据采集系统直接测量记录雷电流的装置、雷电参数的多通道告诉大厅、容量数据采集系统积累电光辐射测量装置、雨强及雨滴谱的测量装置等。

2.2人工引发雷电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1989年首次采用新型引雷火箭人工引雷实验成功,解决了火箭安全抛伞、轨道稳定性安全性、安全型压力开关动点火装置及拖带导线等关键技术问题,市人工引雷技术逐步使用化。

1996年成功发展了导线接地的空中触发闪电技术,从而为研究地面建筑物下行导高电位作业的放电行为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更加接近自然的条件。

2.3雷电放电电流与闪电辐射场的理论研究
理论上研究雷电放电电流和闪电辐射特征的物理联系,以及分析闪电通道和地表的电磁特性后,进一步研究了闪电回击模式,从而指出回击传播速度只是由电流激发的电子雪崩波前的传播速度。

地闪回击除包含静电场和感应场成分外,其电流的快速变化还会产生强的辐射,对于后者地表不能等效为良性导体,因而不能使用通用的镜像法进行处理。

考虑了以上两种情况,建立远场近视回击模式,比国际上原回击模式能更好的解析电场和电流的同步观测结果。

这一研究成果将对采取易于测量的电磁场来计算雷电放电流有重要实用价值。

2.4雷暴结构差异及其人工触发闪电的特征
我国南、北方雷电结构存在差异,因而闪电放电特征有很大的差异,北方地区雷暴由于云霞分布经常存在大范围正电荷区,人工引发闪电是没有回击的短暂的连续电流放电过程,其持续时间从十几到几十毫秒,峰值电流不过1~2KA,触发时火箭离地高度为300~400m。

相反南方地区雷暴分布一般是负电荷区,人工触发闪电由多次回击组成,一次强烈的闪电过程的持续时间可达1.5s以上,峰值电流达101KA 以上,触发高度为100~200m,处罚成功率可高达60%~70%。

这些差异进一步证实了南北方雷暴云电结构的不同,表明了云中正电荷区的电环境和微物理条件不利于先导在云中的发展和闪电过程的延续。

3、雷电探测技术及其发展
闪电分为地闪(CG)和云闪(IC),短暂的闪电放电辐射出自VIF至UHF宽频的电磁脉冲,频率范围从极低频到超高频,其中以VLF/LF辐射为最强。

闪电定位技术是通过对闪电辐射的声、光和电磁场3类(包括无线电测向技术)。

地闪是闪电的一种,其过程一般包括一次或多次先导——回击过程,中和云内电荷量达几到几十库仑。

与空气串链云内击穿过程、梯级先导过程、云闪灯过程的辐射能力主要集中在1MHZ以上的高频段,与回击过程的辐射相比,这些过程在甚高频、超高频段辐射较强。

3.1地基闪电定位技术
闪电电磁脉冲辐射场探测手段在地基闪电定位技术上应用最为广泛。

甚低频段一般采用磁想法(MDF)、时差法(TOA)以及磁想和时差联合法(IMPACT);甚高频段一般采用窄带干涉仪定位法(ITF)或时差法(TOA).
3.1.1甚低频(VLF/LF)定位技术
VLF/LF频段的无线电(磁)测向(MDF)定位技术采用一队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垂直放置的正交环磁场天线测量的闪电发生的方位角,并与水平放置的电场天线组合鉴别地闪波形。

3.1.2地基甚高频(VHF)定位技术
科学家们提出并实践了VHF/TOA(时差技术)和VHF/IFT(干涉技术)。

VHF干涉仪闪电定位技术,是指用干涉发测定闪电放电辐射源位置的方法,包括窄带和宽带两种方法。

3.2星载雷电探测和定位技术
星载闪电探测器包括光学瞬态探测器(OTF)和闪电成像传感器(LIS)LosAlamos实验室的(FORTS)卫星闪电探测器。

两系统相似,均搭载在极轨非太阳同步卫星上,垂直向下光侧雷暴云中闪电发光的强烈光脉冲,结合一个窄带干涉滤光器将影像聚焦在高速的电荷耦合装置焦平面上。

目前卫星上的光学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较低,且不能区分云闪和地闪,但它可能是最有前途的全球闪电活动监测手段。

与之相比,星载的VHF~UHF定位技术可以区分云闪和地闪,正有两种卫星VHF~UHF定位系统在研制、试行中。

4、结语
通过对雷电发生发展物理过程研究及雷电物理学的研究,对雷电放电特征有较系统的了解。

在人工引雷电技术、闪电定位技术及星载雷电探测和定位技术和方法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我国的FY-4卫星闪电成像仪,是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个静止轨道闪电成像仪,跨越了诸多中间环节和技术准备,直接瞄准当今世界闪电探测的最高水平,一旦上天后能正常工作,必将在卫星闪电探测领域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利用卫星、雷达和闪电探测系统等手段对我国雷电防电特征及其活动规律开展系统性研究,改进提高闪电探测和预警预报观测网络的不足,建立雷达数值预报模式,提高雷电短时预报的准确性,市今后的雷电研究重要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