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完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推荐文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答: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答: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其他意思合理也可)【理解性默写】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答: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家书有怀岁寒五友二首》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寄家书有怀岁寒五友二首》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寄家书有怀岁寒五友二首(其一)【宋】钱时坐拥云根兴未涯,江楼时复梦归家。
庭前一点梅初破,近日新添几个花。
读诗歌,从语言、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答案】同:语言质朴平淡,都是借物抒情,抒发思乡之情;异:“故乡菊”除思乡外,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庭前梅”仅寄托思乡之情。
【详解】先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之处:语言上,第一首的“登高”“登高”“故乡菊”“战场开”、第二首的“梦归家”“梅初破”“新添几个花”,语言质朴平淡;手法上,第一首借“故乡菊”抒情,第二首借“梅初破”来抒怀;情感上,“故乡菊”“梦归家”“梅初破”,都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
再分析不同之处:岑参的诗前两句先叙自己的节日无聊。
“强欲登高”,“无人送酒”只是突现自己的孤寂、失落;后两句则袒露心迹,兵荒马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菊花无情,自开自谢,可鲜艳的花朵却硝烟笼罩,其景其情,何其悲哀!像诗中的“故园菊”,其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钱时的诗,从题目“寄家书有怀岁寒五友”中,可知作者是家书中借岁寒五友来抒怀,从“梦归家”可知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的菊花,这时它们应正在战场旁边盛开。
在云起之处有无边的云雾兴起,江楼中又做梦回到了家乡。
梦中庭院中的一点梅花刚刚开始绽放,这几天又新开了几朵梅花。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主题思想】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赏析】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
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最新《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七上0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字词理解】①行军:行营、军营。
②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③故园:故乡。
④送酒:化用典故,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⑤傍:靠近。
【内容描述】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在远方思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它虽然无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沦陷都城的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
【全诗赏析】诗人在重阳节行军途中想要登高而无知音相伴的孤寂,以及对家乡菊花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家乡长安的忧虑和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主旨】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写作特色】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此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考点精炼:题组一(1)【词语理解】诗中的“故园”指的是什么地方?(1分)(2)【思想感情分析】诗人借“故园菊”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题组二(3)【阅读理解】诗题中“九日”指什么?依据本诗,请写出与“九日”相关的习俗?(4)【思想感情分析】“无人送酒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2分)题组三【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番禺区期末真题】(5)【画面描绘】“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6)【思想感情分析】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分)题组四(7)【词语理解】诗句“应傍战场开”中的“傍”字是什么意思?(3分)(8)【思想感情分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其他意思合理也可)【理解性默写】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主题思想】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赏析】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
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注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鉴赏一: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1.这首诗写了_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九日”、“登高”、“饮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运用想象手法,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饱经战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3.“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手法及表达思想感情两方面加以赏析。
作者运用想象手法,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饱经战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七年级上册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古诗词赏析、译文及考题分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古诗词赏析、译文及考题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主题】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写法】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培训资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试题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试题集1.作品表达的主旨情感答: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全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赏析“强欲登高去”的表达作用。
①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②“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③“登高去”,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感。
3.分析“无人送酒来”化用典故的妙处?答:巧用陶渊明的典故,写出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4.赏析“遥怜故园菊”的表达作用。
①“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②“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
③“故园菊”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表达深沉的乡情,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5.赏析“应傍战场开”的表达作用。
答:这句是一种想象之辞。
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6.“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教学文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word版可编辑修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专题0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历年中考阅读真题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历年中考阅读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2020 •吉林通榆中考模拟】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靠近2.重阳节,“九日”“登高”。
3.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解析】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的意思,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来理解。
”应傍战场开”意思是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傍:靠近、接近。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岑参这首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既是重阳节“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联想到家乡的“故园菊”。
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概括。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开头一个“遥” 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应傍战场开”对故园菊花,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2020 •北京延庆初一期末】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岑参回乐烽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甲)诗“”词和(乙)诗“”词突出了两首诗歌的军旅内容。
(甲)诗“”句和(乙)诗“”句蕴含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5.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总会借助一些事物抒发内心情感。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注释]⑴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⑵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⑶怜:可怜。
⑷傍:靠近、接近。
1.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3分)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5分)3.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重阳节;(1分)“九日”、“登高”、“饮酒”、“菊”等(2分)。
2.[答案要点]: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分)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3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结合诗句分析正确各计1分)3.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参考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在这战场旁开放了。
【赏析】: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练习题(含答案)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翻译: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四卷。
主题思想:这首诗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重点赏析: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故园之菊、故园战场的联想与慨叹,如此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乡思,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与同情。
实例赏析: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九日_、登高”饮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忧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题选择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鉴赏一、篇名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此诗借形容诗人长途跋涉的场景,表现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眷恋之情。
通过对篇名的审美鉴赏,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二、结构鉴赏该诗为七绝诗,共四句,每句四个字。
整体结构简洁明了,每句之间紧密通联,表现出诗人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简练的结构,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内涵鉴赏诗中的“行军九日”暗示了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让人感受到诗人身在异乡的孤寂和无助。
“思长安故园”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令人感受到诗人对故园的无限思念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四、意境鉴赏诗中“九日”一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长途跋涉的时间之长,与此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孤寂和无助。
结合诗人对长安故园的思念之情,给人以一种深沉的感触。
整首诗虽然字数不多,却勾勒出了一幅感人肺腑的画面,让人对家乡乡愁油然而生。
五、语言鉴赏诗中的语言简练优美,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几个简单的词语,却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故园的深深眷恋之情。
整首诗字字珠玑,情感真挚。
结语:《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一首凝练简洁、韵味悠长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深情眷恋之情。
这首诗无论是在结构、内涵、意境还是语言上都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其实可以视为是王之涣一份深深的思念之情的写照。
接下来我们就来细细品味这首诗的内涵,意境和语言韵味。
在这首七绝诗中,诗人表达了行军九日之久,思念长安故园的情愫。
这里的“行军九日”并不仅仅代表了九天的时间,更多的是表达了漫长的、孤寂的旅途。
可以想象,在长途跋涉中,诗人必然历经风雨,饥饿寒冷,这九日如同漫长的岁月一般。
与此“思长安故园”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自然拥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词赏析及中考试题汇编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
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
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问题研讨】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其他意思合理也可)
【理解性默写】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中考试题】
【浙江省衢州市】(四)古诗阅读(3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7.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分)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重阳节,“九日”、“登高”、“饮酒”、“菊”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意对即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诗人在诗中提到了与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有关的哪些风俗?
2、怎样理解“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
3、作者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你能说出菊花的深层含义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5、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1、登高、饮酒、赏菊
2、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3、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4、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