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之难原文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顾炎武作品(含解析)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顾炎武作品(含解析)

文言文专题训练-------顾炎武作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友人论学书【明】顾炎武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

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命与仁,夫子所罕言也。

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

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

其答问士也,则曰“行已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学”。

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学而上达。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学。

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

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

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人弟子之贤于子贡,祧【tiāo】东鲁而直接二帝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

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

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

谓“不忮【zhì忌恨】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

我弗敢知也。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耻之于人大矣。

”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诸生学于太学译文

今诸生学于太学译文

今诸生学于太学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原文
1.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
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答,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
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注释
1.诸生:指太学生。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

2.县官:这里指朝廷。

3.廪稍(lǐn shāo):官府供给的粮食。

廪,米仓。

稍,廪食,
官府免费供给的粮食。

4.裘葛: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

5.遗(wèi):给予,赠送。

6.馁(něi):饥饿。

7.司业、博士:都是古代学官名。

8.假诸人:假之于人,向别人借。

假,借。

诸,相当于“之于”。

译文
1.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
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
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
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回答,求教而无所收获的情况了;
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
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他们中如果学业有
所不精,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
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原文】诸位贤弟足下:四妹小产以后,生育颇难。

然此事最大,断不可以人力勉强。

劝渠家只须听其自然,不可过于矜持。

又闻四妹起最晏①,往往其姑②反服侍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

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十月廿一日誓永戒吃水烟,洎③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

后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至于采择诸子各家之言,尤为浩繁,虽抄数百卷犹不能尽收。

然后知古人作《大学衍义》《衍义补》诸书,乃胸中自有条例自有议论,而随便引书以证明之,非翻书而遍抄之也,然后知著书之难。

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现在朋友愈多。

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慧西;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朱廉甫、吴莘畲、庞作人。

此四君者,首闻予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浅深,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

京师为人文渊薮④,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

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别人,恐徒标榜虚声。

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

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

黄子寿近作《选将论》一篇,共六千余字,真奇才也。

子寿戊戌年始作破题,而六年之中遂成大学问,此天分独绝,万不可学而至,诸弟不必震而惊之。

《新唐书纠谬》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新唐书纠谬》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新唐书纠谬》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新唐书纠谬》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考纠《新唐书》各种失误的著作。

经世致用——精选推荐

经世致用——精选推荐

经世致⽤第九单元经世致⽤【教学⽬标】1.学习《〈⽇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学问”、提倡“切于⼈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单元⽂化⼀、“经世致⽤”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为:尽其所⽤。

“经世致⽤”《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下⼀个定义:经世致⽤就是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盾,并⽤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任”的情怀。

经世致⽤思想的历史⾄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

孔⼦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就是⼀种“⼊世哲学”,孔⼦不遗余⼒地宣传他的思想,⽬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世与⿁神的关系等问题,⽽是很实在,甚⾄可以说是很实⽤地教⼈们如何做⼈,如何⾏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产⽣了重⼤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责任,⾃觉地担负起关⼼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兴,其集⼤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欲”的社会伦理准则。

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临巨⼤危险之时提出的,⽬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

苏轼论书法文言文翻译

苏轼论书法文言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居黄州期间,作《书谱》一篇,论书法之妙,见解独到,影响深远。

【译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在宋神宗元丰二年,他被贬为黄州的团练副使。

在黄州任职期间,他撰写了一篇名为《书谱》的文章,论述书法的奥妙,其见解独到,影响深远。

【原文】夫书法者,非徒书也,亦书人之性情、风骨、气韵也。

性情者,书之灵魂;风骨者,书之筋骨;气韵者,书之血脉。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译文】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文字,它还体现了书家的性情、风骨和气韵。

性情是书法的灵魂,风骨是书法的筋骨,气韵是书法的血脉。

这三者相互辅助,缺一不可。

【原文】性情者,心之所发,形于笔墨之间。

心静则神闲,神闲则意远。

意远则笔力沉雄,笔力沉雄则书意深矣。

故书家须养性,养性者,养心也。

【译文】性情是内心的流露,通过笔墨表现出来。

心灵宁静则神态安闲,神态安闲则意境深远。

意境深远则笔力雄浑,笔力雄浑则书法意境深邃。

因此,书法家必须培养性情,培养性情即是培养心灵。

【原文】风骨者,书之骨力,书之精神。

骨力强则书势壮,精神旺则书韵浓。

书势壮,则能荡涤尘俗;书韵浓,则能感人至深。

故书家须养骨,养骨者,养气也。

【译文】风骨是书法的骨力,书法的精神。

骨力强大则书法气势雄壮,精神旺盛则书法韵味浓厚。

气势雄壮的书法能够荡涤尘俗之气,韵味浓厚的书法能够深入人心。

因此,书法家必须培养风骨,培养风骨即是培养气魄。

气韵者,书之血脉,书之生气。

血脉流通,则书生气韵生动;生气勃发,则书意无穷。

故书家须养气,养气者,养德也。

【译文】气韵是书法的血脉,书法的生气。

血脉流通,书法的气韵就会生动;生气勃发,书法的意境就会无穷。

因此,书法家必须培养气韵,培养气韵即是培养德行。

【原文】书法之道,如画龙点睛,须得神韵。

神韵者,书之灵魂,书之生命。

无神韵,则书如枯木;有神韵,则书如活水。

故书家须养神,养神者,养心也。

明末清初-顾炎武《著书之难》原文、译文及注释

明末清初-顾炎武《著书之难》原文、译文及注释

明末清初-顾炎武《著书之难》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著书之难明末清初-顾炎武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

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

此子书之一变也。

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

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

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

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翻译: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

子类的书,除了《孟子》、《荀子》之外,《老子》、《庄子》、《管子》、《商书》、《申子》(申不害)、《韩非子》,都能自成一家之言。

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

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就不行了,都是沿用了诸子的观点和事实,汇编成书。

此子书之一变也。

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

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

他们的书籍,都是从前人的书本中翻出的,所以一定不会很多,大概只有《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了。

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他们在书中讲了古人没讲到,而后人又不可不看的东西,这样写出来,才勉强传到后世的吧?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宋朝的书,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贵与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才写成的,终于成了后代不可或缺的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

所以其中小有舛漏,也还难免。

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

像后人写的书,越多舛漏越多,越快越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所以这样,是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了,想急于求名的原因啊。

张岱 从前读《湖心亭看雪》笑你痴后来才明悟你字字诛心

张岱  从前读《湖心亭看雪》笑你痴后来才明悟你字字诛心

张岱从前读《湖心亭看雪》笑你痴后来才明悟你字字诛心文| 青山安澜乾隆四十年,一本《陶庵梦忆》出版,至此之后,一篇不过百余字的散文为人所熟知,无论从文人的文章口笔还是学堂的图书课本都难以不见其身影,你知道我在说它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我是在和友人在冬天最冷时节游遍大半个江南的时候想起张岱的。

那日,我从湖边,见湖中有船,隐隐约约,形样不真切,恰是“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随即想起儿时所学,索性记性还好,回忆起原文,越想越心中骇然,竟是不敢深想,只在回程路上购得他的书,细细研读。

从前幼时不懂事,只说这人痴傻,竟在大雪三日之时去游湖,也不怕冻出毛病来。

直到如今,读了他那么些文章才明白,原来你啊,字字诛心。

01我想很多人读此篇也都还是欣喜过的,原因无他,就为那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我从前写“这世间一切,自有其归属,行途之中,偶然相遇,获得片刻的宁静与栖息,虽明知分离是必然,但就着这短暂的安宁,亦是令人欢欣”,颇有此意。

可我不应该再读,不该再读那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不该再读“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此书写于康熙年间,虽说比起乾隆,雍正“文禁稍宽”,但你成文竟然仍沿用明朝年号,若要深究,还怕出不了另一个戴名世吗?其中深意,稍想便知。

而那两位铺毡对坐饮酒的人,问姓氏而答故都,大概是都愿意沉在故国的梦里,做一个不知名姓的人吧。

于是,我明了了,这哪里是是有幸得知己,不过几个天下落寞伤心人的凭吊,你们在湖中饮酒,酒酣之后呢?不过是回头走在风雪里,倏忽间就迷了眼,白了头02多少人因《自为墓志铭》中那段“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虫诗魔“.因读《夜航船》一书,全然将他视作一个才华横溢,极懂生活的落魄贵公子,再加之章诒和说“若生在明清,就只嫁张岱”,兴许也引起了许多或忧伤凄苦,或浪漫绮丽的勾思吧。

《日知录》三则分析

《日知录》三则分析

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任。
学习要点
•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
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 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3、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
• 顾炎武
思想家的故乡
巨星陨落
“清学”开山始祖
——“通儒”顾炎武 (1613 - 1682) 原名绛,字 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称亭 林先生,字宁人,学者尊为亭 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 初思想家、文学家。他为国家 做出了巨大贡献。参加抗清斗 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阅读第二则,讨论思考
• 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 著书之难。 •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 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2、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 的著书原则是什么?
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
之所不可无。
3、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 是什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 《文献通考》为例?
小结
《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 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 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 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 经世致用。
内容小结:

正反论证

明道 纪政 察民 道善 怪力乱神 无稽 剿袭 谀佞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 《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 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 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 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 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 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 (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苦(贫寒) 对
同舍生:被绮绣 若神人

生活奢侈 豪华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序 读书生 号 活情况
宋濂年轻时
1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

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3

负箧曳屣, 行深山巨谷中
4
书籍
无从致书以观…… 不敢稍违约。
5
求师
余立侍左右…… 则又请焉
现在的太学生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无冻馁之患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
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得出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 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 强调用心不专一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的根源。
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相关介绍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 “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与书序 的性质不同,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 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 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 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弗之怠
宾语前置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状语后置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 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 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主旨归纳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 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其特点是,反对 空谈,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 的良好学风。它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着力 点分析它是如何体现“经 世致用”思想的?
研读《文须有益于天下》
一、默读与感悟 二、思考: 1.本则的观点是什么? 2.怎样的文章才是有“益”的? 3.文章运用什么方法论述中心论点的? 三、探究 思考:本则是如何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的?
浙东学术
文化背景
章学诚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 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 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可是清 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 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 上的点缀。“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 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究其根本, 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的结果。
顾炎武与王夫之、黄宗 羲并称“清初三先生”。
《日知录》三则
这是一部读书札记, 反映顾炎武学术思 想的著作。被誉为 “清代学术的开山 之祖”。
经世 致用
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 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 志存高远,胸怀天下;
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强 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益 正反论证 损
明道 纪政 察民 道善 怪力 无稽 剿袭 谀佞 乱神
研读《著书之难》
一、默读并感悟 二、思考: 1.著书之难,难在哪里? 2.怎样才能做到“自成一家”? 3、举司马温公和马贵与的例子有何用意? 三、探究:
怎样看待网络小说?
古人 力而能传

自成一家
所未及 不可无
对比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教学目标】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单元文化一、“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经世致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大兴,其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

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题目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题目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题目
原文: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

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住。

译文:夏侯太初曾经靠着柱子写字,当时大雨滂沱,雷电击中了他所靠着的柱子,连衣服都被烧焦了,然而他泰然自若,依然写字。

其余宾客和手下都吓得不轻,站都站不稳了。

注释:
1、夏侯太初:即夏侯玄,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文学家。

2、倚柱作书:靠着柱子写字。

3、雨:大雨。

4、霹雳:响声很大的雷。

5、衣服焦然:衣服被烧焦。

6、色:神色。

7、书亦如故:写字的样子和之前一样。

8、宾客左右:其他宾客和手下。

9、跌荡不得住:因为恐惧而站不稳。

评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夏侯太初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的冷静和镇定。

他在大雨中倚柱作书时,不料雷电击中了他所靠着的柱子,连衣服都被烧焦了。

然而,夏侯太初依然保持着平静的神态,继续写字。

这种临危不乱、泰然自若的品质让人深感敬佩。

相比之下,其他宾客和手下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都吓得不轻,站都站不稳了。

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夏侯太初的冷静和自信。

这段文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镇定,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正如夏侯太初所做的那样,他不为外界所动,专注于自己的写字任务。

这种专注和冷静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历史人物在面对困难时的冷静和自信,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面对生活的借鉴和启示。

如未沸之汤之的意思

如未沸之汤之的意思

如未沸之汤之的意思
如未沸之汤:就好比未开锅的汤。

之:的,助词。

出自:学养篇(上) —曾国藩
【原文】
读书之志,须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学。

坐右为联语,以自箴云:“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

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

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译解】
读书的志向在于,必须用刻苦勤勉的功夫,去了解品德高尚、志趣高远的先哲们留下的学问。

我的座右铭是一幅对联,是自己所做:“不为圣贤便为禽一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我想到朱熹说过做学问好比熬肉,先必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我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也是从悟境得来。

偶尔用功,亦不过是兴趣来了而已。

就好比未开锅的汤,用慢火温着,会愈煮愈不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
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
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
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
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吾徒相教④徒以有先生也
2.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译文: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译文: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译文: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答: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徐伯珍的原文及译文

徐伯珍的原文及译文

徐伯珍的原文及译文徐伯珍的原文及译文文言文的翻译大家都知道吧,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徐伯珍的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哦!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

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

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

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

二年,伯珍移居之。

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

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

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

③龙丘苌:人名。

④窭:贫穷。

参考译文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

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

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

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学子大多依从于他。

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

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他家就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

二年之后,徐伯珍移居逭里。

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

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

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

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书之难原文
顾炎武《著书之难》原文及
原文
子书除《》《》以外,像《》《》《》《商君书》《申子》《》,都自成一家之言。

至于《》《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

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

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

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

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子类的书,除了《孟子》、《荀子》之外,《老子》、《庄子》、《管子》、《商书》、《申子》(申不害)、《韩非子》,都能自成一家之言。

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就不行了,都是沿用了诸子的观点和事实,汇编成书。

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

他们的书籍,都是从前人的书本中翻出的,所以一定不会很多,大概只有《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了。

他们在书中讲了古人没讲到,而后人又不可不看的东西,这
样写出来,才勉强传到后世的吧?
宋朝的书,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贵与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才写成的,终于成了后代不可或缺的书;所以其中小有舛漏,也还难免。

像后人写的书,越多舛漏越多,越快越不传:所以这样,是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了,想急于求名的原因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