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2014

合集下载

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

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

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表现1、引言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大脑和血管之间的一类疾病,包括脑血管狭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等一系列疾病。

影像学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血管疾病在影像学上的表现以及相应的诊断方法。

2、脑血管狭窄2.1 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狭窄疾病之一。

其影像学表现包括颈内动脉狭窄和颈外动脉狭窄。

在颈内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检查中,可观察到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增快等表现。

而在颈外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检查中,可见到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表现。

2.2 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变。

其影像学表现包括管腔狭窄、血管壁钙化、斑块形成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强MRI或CTA等方法观察到血管壁增厚、血流减少等影像学改变。

3、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指血栓在脑血管内形成,导致血流阻塞的情况。

其影像学表现可通过MRI、CT等方法观察到梗死灶、血管阻塞等病变。

此外,在CTA或DSA等血管成像检查中,还可以观察到血栓位置、形态等详细信息。

4、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溢出到脑组织中的一种疾病。

其影像学表现包括血肿形成、血液渗漏等。

通过CT或MRI检查可以明确出血灶的位置、大小等细节信息。

5、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脑血管疾病影像学示例图片以及相应的影像学报告。

6、法律名词及注释在本文涉及到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包括: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狭窄、脑动脉狭窄、脑血栓形成、脑出血、MRI、CT、CTA、DSA等。

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流程

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流程

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流程摘要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类型,对于患者的影像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病的常见影像检查流程,包括CT、MR I、D SA等,以及其注意事项和优缺点。

一、引言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导致的各种脑部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

影像检查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脑血管病影像检查流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

二、C T扫描C T(C om pu te dT om og r ap hy)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断层扫描的影像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诊断。

其流程如下:1.患者躺入CT机,保持头部定位。

2.医生进行参数设置,如扫描方式、层厚等。

3.CT机开始旋转,进行扫描。

4.完成扫描后,图像会自动重建并保存。

C T扫描的优点是快速、便捷,可显示骨骼和血管影像,对于急诊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但其缺点是辐射剂量较大。

三、M R I检查M R I(Ma gn et ic Re so n an ce Im ag in g)检查是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无创影像检查技术,对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敏感性。

其流程如下:1.患者躺入MR I机,保持头部平稳。

2.医生进行参数设置,如扫描方式、扫描范围等。

3.MR I机开始工作,通过磁场和脉冲序列来获取影像信号。

4.完成扫描后,图像会自动重建并保存。

M R I检查的优点是分辨率高、无辐射,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血管结构。

但其缺点是扫描时间较长,对于病人的耐心和合作度要求较高。

四、D S A检查D S A(Di gi ta lS ub tr a ct io nA ng io gr aph y)检查是一种介入性血管成像技术,主要用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流程如下:1.医生在患者的动脉中引入导管。

2.导管经过血管进入到感兴趣的部位。

3.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轮廓。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与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与CT表现

额叶 蝶骨小翼 鞍背 桥脑
内听道 小脑半球
额叶 颞叶
鞍上池 环池
第四脑室 小脑蚓部
鞍上池层面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大脑镰
侧裂池 侧脑室颞角 桥脑 小脑半球
尾状核头部 侧裂池 豆状核 环池
枕叶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额叶白质 侧脑室前角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上失状窦
额叶
尾状核头部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四叠体池
▪ 影像学检查: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部分病例可 见脑内小梗死灶或缺血灶,弥散加权MRI或PET可 见片状缺血区。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 软化。 脑血栓形成
临床常见类型:
腔隙性脑梗死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右 侧 颞 叶 梗 塞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左侧颞叶、基底节大面积脑软化灶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桥脑梗塞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T1WI
桥脑梗死
T2WI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颞部及鞍结节) 的血液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起于椎骨下动脉根部
双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脑桥支
内听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终 末支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2-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

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

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修订原则与方法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

推荐强度和证据等2014年7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优先参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等高质量研究证据,充分结合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

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常见疾病影像学诊断

常见疾病影像学诊断

常见疾病影像学诊断目录:1.脑部疾病影像学诊断1.1 脑卒中1.1.1 缺血性脑卒中1.1.2 出血性脑卒中1.2 脑肿瘤1.2.1 胶质瘤1.2.2 脑膜瘤1.3 脑血管畸形1.3.1 动静脉畸形1.3.2 动脉瘤2.胸部疾病影像学诊断2.1 肺部炎症2.1.1 肺炎2.1.2 支气管炎2.2 胸腔积液2.2.1 肺水肿2.2.2 胸腔积液2.3 胸部肿瘤2.3.1 肺癌2.3.2 食管癌附件:1.图片1:脑卒中影像示例2.图片2:胶质瘤影像示例3.图片3:动静脉畸形影像示例4.图片4:肺炎影像示例5.图片5:肺癌影像示例注释:1.脑卒中: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血流障碍引起的短时间内发生的脑功能异常症状。

2.缺血性脑卒中:由于脑部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和缺氧所致的脑卒中。

3.出血性脑卒中: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部出血所致的脑卒中。

4.胶质瘤:一类源于胶质细胞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5.脑膜瘤:在脑膜组织中形成的肿瘤。

6.动静脉畸形:动脉和静脉之间异常的血管相互连接,导致血流异常。

7.动脉瘤:动脉壁局部血管扩张性病变,常见于脑动脉。

8.肺炎:指肺实质发生炎性反应的疾病。

9.支气管炎:指支气管黏膜和黏液腺发生炎性反应的疾病。

10.肺水肿:指因肺泡间负压减小或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肺泡壁通透性增加,进而肺泡内液体渗出所引起肺部病变。

11.胸腔积液:胸腔内液体积聚所引起的病变。

12.肺癌:源于肺组织的恶性肿瘤。

13.食管癌:食管发生的恶性肿瘤。

本文档涉及附件:见附件1-5。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对原创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

2.专利:对新发明、新型和功用性设计享有的独占权。

3.商标:用于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识符号。

4.法律责任:因违反法律规定所承担的法律后果。

5.侵权: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脑血管疾病的CT、MRI表现

脑血管疾病的CT、MRI表现
脑血管疾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概述(Overview)
影像学检查能直接显示者,主要为 –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
学习要点
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掌握: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及腔隙 性脑梗死的CT、MRI表现 熟悉: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病理 变化;腔隙性脑梗死的概念;
Pathology – 脑组织缺血、坏死 – 软化灶 – 直径5~15mm
Clinic
– 症状轻,预后好 – 轻度运动、感觉异常或障碍 – 个别为多发腔梗 – 相当一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
影像学表现 Iconography Manifestation
X-Ray 头颅平片、脑血管造影诊断价值有限
CT( plain CT scan )
MRI
–超急性期: 细胞毒性水肿 弥散成像(DWI)可发现高信号
–急性期: 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死亡、髓鞘脱 失、BBB破坏 T1、T2弛豫时间延长
MRI
–亚急性期 水肿加重,占位效应明显 T1WI渐渐变短 血管改变
–梗死后期 脑萎缩 软化灶(encephalomalacia)
诊断与鉴别诊断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临床与病理 Clinic and Pathology
然发病,进行性加重 临床表现依部位不同而异 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影像学表现 Iconography Manifestation
Angiography 血管闭塞
CT 平扫
超急性期: •动脉致密征 •岛带征
急性期: – 低密度区的范围与闭塞血管 供血区相一致 – 同时累及皮髓质
高培毅
1、双侧内外囊结构显示是否清晰、对称; 2、双侧岛叶皮层、壳核、尾状核头部结构是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 (五)病因分型 •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发病机制分型有助于 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预防措施。 • 当前国际广泛使用急性卒中(TOAST)病因/发病机制 分型: • 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五型: •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 2 )心源性栓塞型 • 3 )小动脉闭塞型 • 4 )其他明确病因型 • 5 )不明原因型等。
• 二、现场处理及运送 • 现场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主 要包括: • ①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 • ②心脏监护; • ③建立静脉通道; • ④吸氧; • ⑤评估有无低血糖。 • 应避免: • ①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 • ②过度降低血压; • ③大量静脉输液。
• 应迅速获取简要病史,包括: • ①症状开始时间,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 时间作为起病时间; • ②近期患病史; • ③既往病史; • ④近期用药史。 • 应尽快将患者送至附近有条件的医院(应包括能24h进行 急诊CT检查和具备溶栓条件)。 • 推荐意见: • 对突然出现前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 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I级推荐,C级 证据)。
• • • •
(六)诊断流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应包括如下5个步骤: 第一步,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疾病。 第二步,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 出血性脑卒中。 • 第三步,卒中严重程度?根据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估。 • 第四步,能否进行溶栓治疗?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见溶 栓部分相关内容)。 • 第五步,病因分型?参考TOAST标准,结合病史、实验 室、脑病变和血管病变等影像检查资料确定病因。
• • • •
• •
• •
二、一般处理 目前这部分的相关高等级研究证据较少,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 (一)呼吸与吸氧 (1)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 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2)无低氧血症的 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二)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脑梗死后24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 续心电监护24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 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三)体温控制 (1)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 抗生素治疗。(2)对体温>38℃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 (三)血糖管理
• 入院时高血糖预示脑出血患者的死亡和不良 转归风险增高。 • 推荐意见:血糖值可控制在7.7~10.0 mmol/L的范围内。应加强血糖监测并相应 处理:(1)血糖超过10 mmol/L时可给予 胰岛素治疗;(2)血糖低于3.3 mmol/L时, 可给予10%一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 目标是达到正常血糖水平。
• 2.一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与病情 评估:首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 完成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评估后,进行 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可借助脑 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患者预 后及指导选择治疗措施。常用量表有:(1)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2)美国国 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3) 脑出血评分量表。
二、影像学检查
1.脑出血病灶检查: (1)CT平扫:是诊断早期脑出血的金标准。 根据CT影像估算出血量,临床可使用简易公 式估算血肿的大小。 血肿量﹦[0.5×最大面积长轴(cm) ×最大面 积短轴(cm) ×层面数(cm),扫描层厚 1cm]
(2)增强CT扫描发现造影剂外溢到血肿内 是提示患者血肿扩大高风险的重要证据。 (3)标准MRI检查在慢性出血及发现血管畸 形方面优于CT,在急性期脑出血诊断应用 上有其局限性,不作为急诊检查手段。磁 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少或微脑出血十分 敏感。
2.脑血管检查: (1)DSA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 准”。 (2)CTA或MRA用于筛查可能存在的脑血 管畸形或动脉瘤。
• 三、实验室检查
• 常规检查:(1)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2)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3)血 常规、凝血常规;(4)氧饱和度。
• 四、疾病诊断
• (1)急性起病; •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身 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 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 (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 •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什么是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指影响脑部血管功能的疾病,包括脑动脉疾病、
脑静脉疾病以及脑血管畸形等。

脑血管疾病可导致脑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起脑缺血、脑出血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需要影像学评估?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

通过影
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脑部血管的情况,了解病变的位置、范
围和严重程度,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常用的影像学评估方法
头颅CT扫描(CT):利用X射线通过头部对组织进行断层扫描,
快速获取脑部血管的信息。

CT扫描可以检测脑血管病变、脑血栓形
成等情况。

头颅磁共振(MRI):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脑部图像。

MRI
扫描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脑血管信息,能够观察到毛细血管,更准
确地评估脑血管疾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借助X射线观察
血管状况,通常用于明确血管内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影像学评估的意义
诊断性评估: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脑血管病变,帮助医生进行病因诊断。

定量分析:影像学评估可以提供血管直径、血流速度等量化指标,帮助评估病变的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治疗规划:根据影像学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如手术切除、介入治疗等。

结论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是脑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
的一环。

通过头颅CT扫描、头颅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方法,
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脑血管疾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2014版脑出血诊治指南

2014版脑出血诊治指南
推荐意见: (1)应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复发风险评估,并针对 病因控制危险因素(II级推荐,B级证据)。(2) 积极治疗高血压病是预防脑出血复发的有效手段 (I级推荐,B级证据)推荐血压控制目标为<140/ 90 mmHg(II级推荐,B级证据)。
谢谢!

六、并发症治疗
3.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的防治 推荐意见: (3)可联合使用弹力袜加间歇性空气压缩装置预 防深静脉血栓及相关栓塞事件(Ⅱ级推荐,B级证 据)。 (4)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排除凝血 功能障碍所致的脑出血患者),证实出血停止后 可考虑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预 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应注意出血的风险(Ⅱ级 推荐,B级证据)。
一、血压管理
推荐意见: 早期积极降压是安全的,其改善患者预后的 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Ⅲ级推荐,B级 证据)。 在降压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血压水平的变化, 每隔5—15分钟进行1次血压监测(I级推荐, C级证据)。
降压药物
常用静脉降压药物: 尼卡地平,乌拉地尔,硝酸甘油等。 常用口服降压药物: 长效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 阻滞剂,β 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等。
六、外科治疗
(二)脑室出血
推荐意见:目前缺乏足够循证医学证据推荐 治疗脑室内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 脑室内运用rt—PA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有待进 一步研究(Ⅱ级推荐,B级证据)。
六、外科治疗
(三)脑积水
推荐意见:对伴有意识障碍的脑积水患者可 行脑室引流以缓解颅内压增高(II级推荐,B级证 据)。
七、预防脑出血复发
sign)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风险,必要时可行
有关评估(Ⅱ级推荐,B级证据)。
诊断与评估 指南推荐

脑血管病变CT影像诊断

脑血管病变CT影像诊断
脑出血 脑梗死 蛛网膜下隙出血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静脉畸形 海绵状血管瘤 烟雾病
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以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高血压性脑出 血,其发生率约占脑出血的40%,发病率在脑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脑梗死,占 第二位,但死亡率却占脑血管病的首位。多见于50岁以上成人,男女发病率 相似。一般认为是在高血压病和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在血压骤升时引起脑 小动脉破裂所致。出血部位多见于基底节,约占脑出血的2/3,其次为丘脑、 脑干、小脑,也可见于大脑半球脑叶。脑出血一般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 慢性期。血肿及周围脑组织在不同时期的CT表现与血肿形成、吸收与囊变三 个阶段的病理过程基本一致。血肿破入脑室可使血液流入脑室系统和蛛网膜 下隙。
脑出血
脑出血吸收期:增强扫描见左顶叶后部血肿周围环状强化,与中心高密度灶间隔以 低密度血肿溶解吸收区,环外为低密度水肿.
脑出血
脑出血演变过程: A.发病6小时,右顶叶肾形高密度血 肿; B.发病20天,血肿边缘变模糊,密 度变淡,周围低密度环形增宽; C.发病44天,增强扫描见血肿周围 环形强化,其内密度不均,部分囊 变; D.发病3个月后,血肿完全吸收,病 灶缩小,液化形成囊腔,周围脑组 织萎缩.
脑出血
【诊断要点】 4.MRI检查:脑出血的MRI信号改变可分五期: 1)于超急性期MRI不如CT,但对于出血3天后病程演变的观察则优于CT。 2)急性期(<3天)血肿在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 3)亚急性期在较早阶段TWI血肿边缘出现环状高信号,由周边开始逐渐向内发展; 血肿出现后6~8天,T,WI亦呈高信号,从周边向中央扩散。 4)慢性期(≥15天)血肿在TWI、T2WI均为高信号,在T2WI上血肿与水肿之间 出现低信号环。增强扫描亦呈环形强化。 5)残腔期(>2个月)形成一类似脑脊液的囊腔,T,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5.腰椎穿刺:如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隙,脑脊液为血性。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
② 右侧 内囊 后脚 圆点 状低 密度灶 。
2 . 2 影像诊断
右侧豆状 核脑 出血 ( 急性 ); 左基底 节血肿 ( 亚 急性 ) 。
M R I T 1 加权像 :
① 左颞 叶病 灶呈 低信 号 : ② 病灶 部脑 回肿胀 、脑 沟平 坦 ,对 侧 正常 ; ③ 右 内囊 区见点状 低信 号 。 1 . 1 . 2 MR / T 2加权像 ① 左颞 叶病灶 呈 均匀 高信号灶 ,灰 白质 均受 累 ,分 界 消 失 ; ② 右 内囊 区点 状 高信号 。 ‘ 1 . 1 . 3 磁 共振扩散加权像 ( D WI ) ①左 颞病 灶呈 显著 高信 号 ,与正 常组织对 比突出 ,提示 病灶 新鲜 ;
世界 最新 医学信 息文摘 2 0 1 3年第 l 3卷第 1 2期

2 3 3
医学影像 ・
脑血 管疾 病 的影像诊 断
王 大 维
( 黑龙江省医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0 0)
摘要 : 目的 讨 论脑血管疾病的影像诊 断。方法 对患者进 行影像检 查并依据图像 表现进行诊 断。结论 脑梗死发 生时间 越 长, 影像表现越 趋典型 , 诊 断越容 易, 但 临床价值 随之 减小。C T的价值在 于排除脑 出血 , 但不能发 现早 期梗 死灶 ( < 1 2
3 . 1 . 2 增强
( 1 ) 病 灶极显 著均 匀强化成 极高 密度 ,边缘光 整锐利 ; f 2 ) 病 灶 密度 等 于或 高,并 与这些血 管 同步强化 。 3 . 1 . 3 右侧颈 内动脉 D S A 右侧颈 内动脉 c I 段 球形动 脉瘤 ,轮廓光 滑 。 3 . 1 . 4 MR I T1 加权像 大脑脚 间池 圆形病灶 ,信号 混杂 ,高信号 部分 为附壁血 栓 ,低信 号部 分为管 腔。 3 . I . 5 MR I T 2加权像 脚 问池病 灶呈低 信号 ,呈现血 管流 空信号 。 3 . 1 . 6 磁 共振血 管造 影 ( MR A) 像 基 底 动 脉发 出右 侧 大脑 后 动 脉处 见 圆形 突起 ,边缘 光 滑。 32 影像诊 断 鞍 区 占位 ,动脉瘤 ; 右侧 颈 内动脉 c I 段动脉 瘤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BF:脑血流量 CBV:脑血容量 PS: 渗透系数 TTP:达峰时间 MTT:平均通过时间
单位 单位 单位 单位 单位
ml/100mL/min ml/100mL ml/100mL/min s s

CT灌注技术的评价方法
CT灌注技术的临床应用

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 血管狭窄性病变脑缺血状态评估 脑血流储备能力的评价 肿瘤恶性程度分级
2014-4-15
磁共振波谱(MR spectrum,MRS)
NAA Cho
DTI 、脑功能成像
ROI

每一个峰代表一种化合物,峰下面积代表这种化合物的含量。 是目前唯一的活体观察组织细胞代谢及生化变化的无创性技术。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目前唯 一在活体上追踪神经纤维束走 形、方向的技术。
1பைடு நூலகம்
CBV
1 1
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 TTP
Schramm P1, Xyda A, Klotz E, Tronnier V,et al.Eur Radiol. 2010 ,20(10): 2482– 2490.
CTA和灌注技术进展
MRI成像技术
North
receive 全脑CTP 4D CTA
Hartkamp M J et al. Stroke 1999;30:2671-2678
Copyright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Umansky F et al. J Neurosurg. 1984 Sep;61(3):458-67
9
2014-4-15
双侧后交通未显示
MR灌注成像示右大脑中动脉血流灌注异常
男,突发意识丧失2小时
3D ASL 3min
Wu B,et al AJNR 2008, 29:1855– 60
5
2014-4-15
PWI和DWI的不匹配(mismatch)

磁共振脑血管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CT血管成像技术
1
脑CT灌注技术

概念: 利用CT显示活体灌注过程和作定量或半 定量分析的方法 。 基本理论基础:示踪剂原理 1mg 碘使组织CT值升高25HU;碘含量 与CT值的升高呈 线性关系;这样局部 组织CT值的变化可反映对比剂在该器官 中浓度的变化,进而间接反映组织器官 内血液灌注量的变化 。



DWI上高信号为不可逆的梗死 区 PWI-CBF的异常范围大于DWI 上的病灶 二者之间不匹配的区域代表缺 血半暗带

成像技术: TOF,PC ,CE-MRA。 3D-TOF MRA利用血液流动的效应成像,受血流速度 的影响。 多高估狭窄程度。 MRV的成像多用2D TOF技术,饱和带施加在下方。
South transmit
磁共振成像特点

成像序列、成像参数

多序列、多参数成像 多方位成像 组织分辨率高 无辐射 图像的灰度—信号
序列:控制射频脉冲发射和信号接收的程序
90 180 回波 180 90 回波
TE TR
TE:回波时间 TR:重复时间
3
2014-4-15
颅脑MRI成像技术
脑功能成像(function MRI, fMRI):研究人脑高级功能, 包括视觉、听觉、认知(语言、 记忆) 和运动功能等
其他技术

脂肪抑制技术(fat suppression FS)
二、脑血管影像解剖及狭窄诊断
嗅球成像

水成像技术

脑的供血动脉

颈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 系统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动脉
大脑中动脉 皮层支 供应大脑半球的上外 侧面和岛叶 中央支 供应豆状核、尾状核、 胼胝体膝、内囊后肢
选择性动脉造影
椎动脉分及大脑后动脉分段
A4-5
A2-3 A1
大脑中动脉分段:M1(水平)段、M2(侧裂)段、M3(岛叶)段、M4(额顶叶)、M5(颞叶) 大脑前动脉分段:A1(水平)段、A2(垂直)段、A3(胼胝体膝)、A4 (额叶)、A5(顶叶) 椎动脉:V1(颈段)、V2(椎骨段) V3(枕段)、V4(颅内段)
运 动受限的水分子
随机运动的水分子 = 低信号
=
高信号
4
2014-4-15
DWI图与ADC图
T2 shine through效应
弥散图像包含有T2、质子、和ADC值变化的综合信息,我们把T2及质子 的对比度在弥散图像上反映的现象称为透过效应(shine through). Shine through 在梗死性病变发生1-2周左右,对弥散图像的对比度其主要作用。
CT-时间密度曲线的变化-碘含量/时间的变 化-灌注
1


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颈动脉及颅内 动脉狭窄评估等方面可与DSA媲美
脑灌注图
1
2014-4-15
CT灌注技术

脑灌注参数

成像方法: 静脉团注对比剂 同时选定检查部位动态扫描 利用灌注分析软件进行后处理 脑CT灌注成像技术 检查部位:基底节层面 对比剂注射速度:>5ml/s 连续球管曝光40s
对水分子的热运动(弥散/扩散)特性进行成像。 DWI相当于在T2WI上施加了一个弥散脉冲,因此具有T2加权像的 一些特点。但是弥散脉冲使自由扩散的水分子信号减低。而当水 分子扩散运动受限时则信号增高。
正常脑组织
细胞毒性水肿的脑组织
脑梗死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表现为细胞毒性水肿,弥 散受限,因此在DWI上为高信号。 脑梗死中晚期时结合水增加,也可在DWI上为高信 号,因此要结合ADC图,判断是否为细胞毒性水肿。
动态增强技术, 成像原理、成像方法、分析方法大致同CT灌注 不同点:造影剂不同,成像技术不同 优点:无电离损伤、覆盖范围大 缺点:时间分辨率低 动脉自旋标记 • 上游动脉血进行标记 • 利用标记的动脉血作为示踪剂 • 不需要对比剂
MTT图
CBV图
CBF图
FAIR:flow-sensitive alterating inversion recovery(流动敏感交互翻转恢复技术 ) 3D perfusion
脑血管的变异
主动脉弓上变异
前交通缺如/发育不良 10% 后交通发育不良/缺如 30%
Hartkamp M J et al. Stroke 1999;30:2671-2678
Copyright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heme of anatomic variations of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CW: variant types a through c are complete, whereas the remainder are incomplete. a, Bilateral PCoA present. b, PCA originating predominantly from the ICA. This type is known as a unilateral fetal-t...
DWI图
原始图像 单B值 含T2成分
慢性期梗塞灶
T2 DWI
弥散首先 高信号
定性分析 重建图像 双B值 不含T2成分
ADC
ADC图
再次声明弥散图像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对比度
弥散受限 低信号
定量分析
磁共振脑灌注成像技术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WI)
PWI的实现技术主要有两种: 动态增强技术 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
2014-4-15
内容 脑结构及脑血管影像基础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李明利

神经影像学技术简介 脑血管影像解剖及狭窄诊断 动脉管壁成像技术
2014年4月
神经影像学技术

CT检查技术
CT平扫 CT增强 CTA CT灌注
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Computed tomography) 磁共振成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核医学(包括SPECT、PET) 超声(US:ultrosound)
颈动脉CE-MRA
T2*WI(GRE)/SWI/eSWAN
T2 衰减曲线 T2* 衰减曲线 实际信号衰减曲线
1800 900
回波
T2*WI/SWI/eSCAN的临床应用:
血管畸形、出血性脑梗死、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等伴有出血的疾病 评估脑组织内铁沉积的部位和程度 SWI /eSWAN :颅内小静脉成像
6
缺血半暗带是指存在于脑梗死周围、功能受损、但结构完整仍有挽救可能的缺
血脑组织。一般认为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只能持续3 ~6h,称为时间窗,如果超过时间 窗,则半暗带中心的神经元也将死亡 。
饱和带是一个一定宽度的射频脉冲。 施加后可是抑制施加范围内组织产生 信号。MRA成像时,饱和带施加在血 流方向的上方,抑制静脉显影。 MRV 成像时,饱和带施加方向同 MRA相反。
左侧胚胎型大脑后
Komiyama M,et al. AJNR,1998, 19:45–49
F,59,20天前出现走路不稳,下肢无力发木,持续3天逐渐发展不能独立行走 。当地医院给予降压、强的松40mg qd,甲钴胺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 液治疗 ,效果不理想。否认高脂血症、冠心病病史,自述近一月来血糖高,但不详。
7
2014-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