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的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新闻导语写作技法20条

新闻导语写作技法20条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1、一语破的法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9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

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5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

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美联社1981年6月13日播了该社驻伦敦记者的一条电讯稿,它的导语给人的“悬念”更玄:据警察和目击者说,今天正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数百万臣民观看下骑马巡行伦敦中部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失业青年突然跑上前去,朝着女王连打六响空炮弹。

失业青年向女王开枪,这“关子”卖得够大的,不由得你不弄个明白才罢休。

3、欲擒故纵法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放是为了更好地抓。

一放一抓,先放后抓,看似消闲,却暗藏杀机,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论新闻写作的语言艺术

论新闻写作的语言艺术

【 关键词 】 闻语 言 文学语 言 真 实 鲜 活 新
【 中图分类号 】 1 . G2 22

【 文献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o9 83 (00O— 16 0 10— 5421 )5 05— 3
前 提 和基 础 。真实 是根 , 无根 的新 闻是 虚幻 的 , 是小

新 闻语 言 的 特 点
性 为前提 的 。读 者之 所 以信赖 新 闻 、 赖报 刊 , 是 成 为个 体户 的前 提必须 是依 法 核准 ,在有 关 部 门登 信 正 因为新 闻的 真实性 , 这是 保证 新 闻得 以有 效传播 的 记 备案 , 就是 说 , 也 凡个体 户 就应该 有 营业 执 照 。这
米[ 收稿 日期]0 0 2 1 2 1- -5
特性是 客观性 。所 谓真实 , 就是要 准确地 反 映这 种客 事实 。 观性 。新 闻正 因 为是 对真 实情 况 的传播 , 才有 价 值 ,
现实 中 . 多 失实 的报道 , 是 记者 采写 时用词 许 都
如果 是虚 假 的 。 不 能算 作新 闻 。可 以说 , 就 真实 是新 不 准造 成 的。某 报有这 样 一则新 闻 。 标题 是 《 无照 一 个 体户 偷税 3 6万被依 法逮 捕》 ,说 的是 打击 偷 税抗 闻 的 “ 生 证 ” 准 。
2 1年 1 0O 0月 第 1 3卷 ・ 5期 第
宿 州教 育 学 院学 报
论新闻写作的语言艺术
张 秀 云
( 安徽 省 宿 州 市拂 晓报 社 安徽 ・ 州 2 4 0 ) 宿 3 0 0
【 摘
要 】 闻语 言是通过 新 闻媒 介, 新 向人们 报道新 近发 生的 事 实、 传播 新 闻信 息 的载体 。随 着时代 的发

创新新闻评论语言艺术

创新新闻评论语言艺术
就 符 合 客 观事 物 的本 来 面 目。
面的 , 也告诉人们 , 他 的扶蒋反共政策不 会 改变 。一个 “ 藏” 、 一个“ 暂时” , 既刻画 出了赫尔利 的胆怯心理 , 又对 赫、 蒋合作 作了辛 辣的讽刺 。
多用 民众 化语 言
群众语言朴实 、 自然 , 散发着泥土 的
学习语言 , 人 民 的词 汇 是 很 丰 富 、 生 动 活 泼 的。 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 , 所 以在
掌握不好语言 ,写 出来的文章就会 枯燥
乏 味没 文 采 , 无 法 把评 论 写 得 生 动 有 趣 ,
富有 吸引力 和感染力 , 达不 到宣传效果 。
为 了 更好 地 运 用 语 言 , 创新 评 论 语 言 , 必
为本 柢 , 诵 习一字 , 当识 形 音 义 三 : 口诵
动形象 于一体 ,反映了我 国劳动人 民的 聪明才智。 老百姓喜闻乐见 , 歇后语很有 生命力和表现力 。运用歇后语生动形象 的表现力 , 或说明某种观点 , 或描写某种 事物 , 都能收到显著效果 。
在 写新 闻评 论 时 , 恰当运用歇后语 , 一 江城晚报 口 林 吉林 0 0 0 — 文章就显得生动活泼 , 给 人 以鲜 明 、 深 刻 的印象 。例如 : 不 比不知 道 , 一 比 吓 一
什么 , 总之是似乎暂时地 藏起来 了 , 却累 得蒋 介 石在参 政会 上说 些 不三 不 四 的
话 。” 其 中“ 暂时 ” 和“ 藏” 两 个 词 用 得 非 常精确。 “ 藏” 是 回避 或 躲 避 的 意 思 , 但 不


画龙 点睛 之妙 , 精彩 即 出 , 行 文 因此 曲 折有 致 ,使抽象 的道理变得具 体生 动 , 通俗易懂。

浅析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

浅析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

浅析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经济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类型,其语言艺术具有独特的特点。

经济新闻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传递着丰富的经济信息和评论,反映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语言的形式、表达的手法以及信息传递的特点等方面,浅析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的形式经济新闻的语言形式通常以简练、准确、权威为特点。

在标题上,一般采用简洁明了的方式,突出要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迅速了解新闻的主题。

以《GDP增速超预期》为例,简短的标题就能够传递出重大的经济信息,吸引读者的眼球。

正文的语言也以简洁、准确、生动为主,力求用简短的语句、生动的词语,准确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让读者能够快速获取信息,理解新闻的要点。

二、表达的手法经济新闻的表达手法多样,有时采用常规的新闻报道方式,有时则采用特定的表达手法,以突出新闻的特点和重点。

在报道某项经济数据时,可以通过数据对比、图表展示等方式,生动地展现数据的变化和趋势,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据的含义。

在报道经济政策时,可以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突出政策的重大意义和影响,让读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理解政策的意义。

经济新闻的评论性和分析性较强,表达手法也更加灵活多样。

评论性的新闻通常会在事实报道的基础上,加入作者的评论和观点,以引发读者对话题的讨论和思考,提高新闻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分析性的新闻则更多地采用事实陈述、逻辑分析、数据论证等手法,全面客观地展现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新闻所涉及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三、信息传递的特点经济新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信息传递的特点。

经济新闻通常涉及到大量的经济数据、政策信息和市场动态等内容,这些信息对于读者来说可能比较抽象和专业,需要通过新闻的语言艺术,使其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需要在准确性的基础上,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信息,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记忆。

在报道某项政策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读者了解政策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在报道经济数据时,可以通过图表、趋势分析等方式,生动展现数据的含义和变化,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新闻播报的语言特征及相关技巧

新闻播报的语言特征及相关技巧

新闻播音究竟要怎样变才能适应这个时代呢?必须让它变得更加鲜活、生动,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提高语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听众,多方面、多层次展现新闻播音的艺术和魅力。现在的新闻节目改变了过去按部就班的编稿方式,往往在报道之间穿插一些评论,这就需要播音员在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了解时事,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同时,新闻节目的时效性比过去大大提高,有时一些最新消息会在节目播出过程当中送达播音员手中,这就需要播音员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直播能力。节目的大信息量,对播音员的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平稳顺畅:无大起大伏,无大停大连,重音少而精,停少而闻从录播到直播的飞跃,使广播新闻播音也多姿多彩起来。但是只有那些规范而不死板,活泼而不怪异的新闻播音才会有生命力,而在这当中那些独具风格、特色鲜明的新闻播音更会散发出无穷魅力。
艺术的魅力在于个性、创新,但这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之上的。著名画家沈鹏曾说,“如果把创作与基本功比作火与水,轻视基本功的人常以远水不能救近火为理由,不想下苦功夫,可是为了救火,没有充足的水源是断然不济的,急功近利最多只能解决一点燃眉之急。”播音是一种语言艺术,所以基本功同样不能丢!现在的播音工作战线上有一些年轻人,不曾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基本功训练,语言偏而塌,而恰恰是这些人对播音学传统的理论不屑一顾,他们崇尚出新出奇,喜欢标新立异。认为自然的东西就是个性。殊不知,没有播音理论基础、没有传统播音艺术支持的创新只能走入怪圈,所谓的个性实质上就成了不规范。难怪会出现将办公室播成办公“驶”,质量播成“纸”量,几乎成了“挤”乎、甚至电饭煲也成了电饭“保”的现象。有的新闻节目甚至听起来怪腔怪调,使新闻的真实性、可信度、权威性大打折扣。著名播音学专家张颂曾说,“播音不同于日常说话,它有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的特点。”

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分析

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分析

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分析新闻联播,这档每晚准时与我们相见的节目,可是有着独特的语言艺术和强大的传播效果呢!先来说说它的语言艺术吧。

新闻联播的语言那叫一个准确、清晰、简洁。

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精准地传达着信息,没有一丝含糊。

比如说,在报道重大政策的时候,那用词严谨得就像是在签订一份极其重要的合同,每个字都有它不可替代的分量。

而且啊,新闻联播的语言还富有变化。

有时候是严肃庄重的,让你感受到事件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有时候又会充满温情,让你心里暖暖的。

就像有一次报道一个贫困地区脱贫的新闻,讲述村民们从贫困走向富裕的过程,那语言里满满的都是对村民们努力的赞美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听得人心里特别有感触。

还有呢,新闻联播的主持人说话那语速、语调控制得堪称完美。

既不会太快让你跟不上节奏,也不会太慢让你觉得拖沓。

他们的声音抑扬顿挫,就像一首动听的乐章,引领着我们走进一个个新闻故事。

再来说说这传播效果。

新闻联播那可是全国人民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渠道。

每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着新闻联播,一边讨论着国家大事、社会热点,这场景多温馨啊!通过新闻联播,我们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家的方针政策。

比如说,新出台的教育改革政策,让家长和学生们早早做好准备;新的环保措施,让大家都能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

而且,新闻联播在国际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它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发展成就和形象,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的声音。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外面吃饭,餐馆里的电视正在播放新闻联播。

当时报道的是我国的一项重大科技突破,周围的人都停下了筷子,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闻联播的强大魅力,它能把大家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让我们为国家的发展而骄傲。

总之,新闻联播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显著的传播效果,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就像一位忠实的朋友,每天为我们带来最新、最重要的消息,陪伴着我们成长,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浅析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

浅析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

浅析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经济新闻作为引领时代发展的重要信息源,其语言艺术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具有着一定的艺术性。

它不仅要准确传递经济信息,还要在语言上富有表现力,抓住读者的眼球,使之易于理解和记忆。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

一、准确、简洁、精准在经济新闻报道中,事实的准确性是首要的。

只有准确的报道才能让读者对经济形势有一个真实的了解,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经济新闻的语言需要准确无误,不偏不倚,不夸大不缩小。

除了准确外,简洁也是经济新闻语言艺术的重要方面。

经济是一个复杂的领域,但在传达信息时,不是越罗嗦越好,而是要简洁明了,将复杂的经济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经济新闻语言还要精准,精准的表达经济数据和信息,精准的描述经济事件和现象,切中要害,给读者一个鲜活、真实的画面。

二、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还包括形象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在报道经济事件时,经济新闻应该努力做到形象生动,利用生动的语言,给经济数据和信息赋予生命,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

经济新闻要有感染力,抓住读者的心理需求,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能够从文字中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脉搏和魅力。

三、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还需要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和趣味性。

在报道经济事件时,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文体和表现手法,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展现经济信息,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灵活性也包括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

四、引导性、推动性、启发性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还应该具有引导性、推动性和启发性。

在报道经济新闻时,应该引导读者正确理解经济事件,推动读者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启发读者对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创新。

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不仅要呈现事实和信息,更要引导读者对待经济问题的态度和思考方向,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是一门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艺术,在传达经济信息的还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形成积极的思想和情感。

微新闻的语言艺术浅析——以“人民前线”微信公众号为例

微新闻的语言艺术浅析——以“人民前线”微信公众号为例
是“ 临走了 . 让 我再 站 一 班 岗 ” “ 临 走
和 力传播 力 , 是新 媒体 工 作者 一 直在 探索 的问题 。那 么 , 究 竟 怎样 运用 语 言艺 术 . 帮 助 读者 架起 从 阅读 到悦 读 的桥 梁 呢 ? 从“ 人 民 前线 ” 微信 公 众号
的实 践 来看 , 简洁 、 新颖 、 活 泼 是让 微
应 大 众 阅读 需 求
网 络 时 代 .微 信 公 众 号遍 地 开
花 . 快 餐 式 阅 读 成 为 大 众 主流 . 让 受
取 图文 并茂 的方 式 . 把 观 点 用可 视 化
的方 式 “ 亮” 出来 。 这 种 表达方 式 一般
多 用于 重大 事件 、 重大 纪 念 日。比如
《 ‘ ‘ 9 ・ 1 8 ” . “ 9 ・ 1 8 ” , 这 些面 孔 千 万 不 能
义 上讲 . 语 言艺术 是 人 类情 感交 集 的 抒发 模 式 . 是 人 类释放 悲喜 的表达 方 式 如 何淋 漓尽 致 、 唯 美 完 善地 运 用
语 言 这个 社 交 工 具 提 升 微 新 闻 的亲
许 多有 益 的尝试 . 不 少专题 策 划都 采 用“ 短 句+图 片 ” 的形 式 进 行 , 既 表达 了 主题 , 又确保 可 读性 。如 描 绘老 兵 难 舍 军营 的稿件 《 当驼 铃声 响 起 , 我 不和 你 说 再见 》 , 全 文 干余字 , 用 的全
信 稿 件提 升 “ 颜值” 、增 强 可读 性 的 “ 六字 真言 ” 。
了 .让 我 再 给 心 爱 的装 备 做 一 次 保
养 ‘ 临 走了 .让 我 再和 战友 合 张影 ”
等短 句 ,依依 不 舍 的画面 跃 然 纸上 , 读 来 不 禁令 人潸 然泪 下

电视新闻作品的语言艺术和修辞——以央视“焦点访谈”《难圆绿色梦》为例

电视新闻作品的语言艺术和修辞——以央视“焦点访谈”《难圆绿色梦》为例

类新 闻报 道 。所 以 , 该节 目就有 两条 线索 : 明线是 徐治 民从 老 朋 友 金琦 那 里 得 到 园子 塔 拉 的树 木 被 一 些 人 乱砍 滥 伐 的 消
息 之 后 , 意 要 回 到 园 子 塔 拉 再 走 一 走 、 一 看 ; 线 则 是 围 执 看 暗
《 难圆绿 色梦》 的语言 艺术 和记 录风格 《 圆绿 色梦 》讲 述 的是 内蒙 古 自治 区达 拉 特旗 树林 召 难 乡 园子塔 拉村 一位 老人植 树治 沙 的故 事 。园子 塔拉 位 于内蒙 古库 布 齐沙 漠 的北 部边 缘 ,北依 黄 河 ,与 包头 市 隔河 相望 ,
东 、 、 则 被 库 布 齐 沙 漠 和 毛 乌 素 沙 漠 包 围 。这 里 常 年 风 沙 西 南
为 主要研 究 对象 的 , 研究 的是 电视 语 言 的整体 意 义 和表 达 它
效果 。在 电 视新 闻 中 , 视修 辞 是 通 过 画 面 、 音 、 字 、 电 声 文 影 调、 色调 等元 素 的整体 效果 来表 述新 闻事 实 的。也 就是 说 , 电 视 修 辞 不 仅 关 照 画 面 和 镜 头 , 关 照 声 音 、 字 、 调 和 色 也 文 影 调 ,并 特 别关 照 它们 组 合 在 一起 产 生 的 新 的 意义 和整 体 效
果。
的 , 于人 物类 报 道 , 际上 , 难 圆绿 色梦 》 点讲 述 的是 植 属 实 《 重
树 造 林 、 风 治 沙 、 护 绿 色 家 园 的 重 大 环 境 问 题 , 于 问 题 防 保 属
这 里 , 中央 电视 台 “ 点 访 谈 ” 19 以 焦 于 9 6年 8月 1日播 出
句句 解说 。 进行 有 机结 构 组合 , 匹配 不 同 的影 调和 色调 , 并 把 新 闻事实 交 代清 楚 、 整 , 观 众看 得 明 白 。严 格 说来 , 完 让 电视 的摄 像艺 术 、 编辑 艺术 和光 线 、 色彩 艺 术 , 是讲 求 电视 语 法 就

新闻学中的新闻语言与文化表达

新闻学中的新闻语言与文化表达

新闻学中的新闻语言与文化表达新闻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其语言和表达方式对于信息的传递至关重要。

新闻语言在新闻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新闻传播的工具,更是新闻文化的表达形式。

本文将探讨新闻学中的新闻语言与文化表达,从新闻语言的特点、新闻报道中的文化意识、新闻中的隐喻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新闻语言的特点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点。

首先,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明扼要、逻辑清晰。

由于新闻传播的快速性和碎片化特点,新闻语言需要通过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传递信息。

其次,新闻语言具有客观性和客观性表达的要求。

新闻报道应该客观、中立地传递信息,避免主观色彩的干扰。

再次,新闻语言需要具有时效性和即时性。

新闻报道是及时传递信息的工具,因此新闻语言需要具备快速反应和及时传递的特点。

二、新闻报道中的文化意识新闻报道除了传递信息,还承载着社会文化的内涵。

新闻报道中的文化意识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关注和展示特定文化的特点、习俗和价值观。

新闻报道中的文化意识体现为通过报道的方式展示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包容性。

举例来说,一篇关于一个地方节日的新闻报道,除了介绍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活动,还可以展示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从而增强读者对该地区文化的了解。

三、新闻中的隐喻隐喻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可以使新闻语言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

新闻中的隐喻通常通过比喻、夸张和借代等方式表达。

隐喻的使用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形象和感染力,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举例来说,一篇关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新闻报道可以使用“毒瘤”、“肿瘤”等隐喻词语来形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引起读者的警觉和关注。

综上所述,新闻语言在新闻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闻语言的特点使得新闻报道能够准确、简洁地传递信息,而新闻报道中的文化意识则丰富了新闻信息的内涵,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各地的文化特色。

同时,新闻中的隐喻手法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和艺术感,使读者更加感受到新闻的魅力。

新闻语言的语用要求

新闻语言的语用要求

(2)注意专业术语和特殊词汇
①术语要考察核实并准确解释 ②深入浅出处理政策性新闻。增加文件的可读性。 ③恰当使用外来词和缩略语。
4、文辞生动鲜活
新闻虽客观真实,但绝不是古板,死气气沉沉。 如何鲜活?
(1)抓住细节。电视新闻里的细节特写。 (2)多用动词。动作多,文章鲜活
现代汉语词分两大类12小类: 实词:名、动、形、数、量、代词 虚词:副、介、连、助、拟声、叹词。 动词使用原则: ①一个句子最少应有一个动词,且是最重要的位置。 ②最好是实体动词。 ③主要是及物动词。 ④多用主动语态。
《新闻语言》之一:
新闻语言的语用要求
总体语言运用要求:清晰鲜明、意义明
确、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具体要求:词语选用精准,句子段落简短、
表述通俗,文字生动鲜活。
新闻语言是一种纪实语言,兼具科学语 言、生活语言和艺术语言的特征。
贾平凹《风雨》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 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 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 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 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 然又压扁开来, 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 墙头。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 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 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 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 在院子里旋转, 锐声叫唤, 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20120417东莞南城区一女子因感情问题跳楼。
2005年6月18日,《南昌晚报》在头版登“深圳女公安局长 因贪污受贿被判刑”,但配发的图片竟然是优秀共产党员、牺 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全国公安系统英模任长霞。

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分析

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分析

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分析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播出的主要新闻节目。

作为国家重要的官方媒体之一,新闻联播旨在向观众传递国内外各类新闻资讯和政府信息,同时也是政府进行舆论引导和宣传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对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进行分析。

一、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新闻联播作为一档重要的新闻节目,其语言的表达要求既要准确客观,又要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递信息。

以下是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的几个方面分析。

1.准确性和客观性新闻联播的语言要求准确,并尽可能客观地传达事实。

它使用简练明了的表达方式,避免重复和啰嗦,突出要点,使观众能够迅速理解信息。

新闻联播通常在报道时使用第三人称和中性词汇,以保持客观性。

2.语言的感染力新闻联播的语言需要具备一定的感染力,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在报道时,新闻联播常常会选择一些有情感共鸣的话语,并通过声音语调的变化和肢体语言的表达来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

此外,新闻联播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夸张等,来使语言更具艺术性和打动力。

3.语言的正式性与权威性新闻联播作为一种官方媒体,其语言应具备一定的正式性和权威性。

新闻联播通常采用规范的标准普通话,语调平稳,发音准确,以确保信息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此外,新闻联播的语言表达也会遵循一定的新闻称谓、新闻语法和新闻用词规范。

二、新闻联播的传播效果新闻联播是中国最主要的新闻节目之一,其传播效果对于官方宣传和舆论引导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新闻联播传播效果的几个方面分析。

1.传播政府政策和意图新闻联播是政府宣传和传播政策的重要平台,通过新闻联播,政府可以将重要决策和政策信息传达给广大观众。

新闻联播通常将政府领导讲话、会议决策、重要公告等短时间内的要点进行概括和报道,以向观众传递政府的政策意图和决策方向。

2.形象塑造和舆论引导新闻联播在报道中也扮演着塑造政府形象和引导舆论的角色。

通过选取报道内容和站位,新闻联播可以将政府或官方机构的积极形象传递给观众,并通过报道方式的选择和评论的引导来影响观众的态度和看法。

新闻语言特点

新闻语言特点

一、新闻语言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具体:(具体形象)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

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

新闻作品更应真实、具体。

写得具体。

新闻的可信程度就高。

有人认为,要把事实写得具体就得形容,写领导人喜欢用“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写气势喜欢用“排山倒海,乘风破浪”,写精神面貌喜欢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一类词句其实并不能使人对客观事实有一个切实具体的感受。

新闻当然要求写得鲜明、生动,也并不绝对排斥形象和艺术的语言,但必须以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为前提,不要以为把字典拿来抄了好多华丽辞藻就能够吸引人、感动人。

如果只注意字句雕琢,堆砌辞藻;只求文字的华丽,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难以真正吸引读者、听众,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写新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之新闻要求完全真实,报纸篇幅有限等原因,写新闻不能采用合理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并应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

尤其是写人物或场面,需要语言上的概括和内容上的具体第二个特点是准确:(准确鲜明)新闻必须事实,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因为语言运用不准确而造成新闻失真或歧议的例子在报道中是经常发生的。

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现在报纸上常提到的“苦乐不均”等,现在不提了。

还有在宣传农村大好形势时有“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这三句话流传很广。

表面看来,这几句话很生动,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准确的,难道过去二十多年,天就不帮忙,人就不努力吗?所以新闻写作中不宜随意运用这些不准确的语言。

有的用含混不请的语句来代替清楚明确的语句。

比如,有的新闻写作中喜欢使用“最近”、“不久以前”、“长期以来”等比较含混的字眼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时间;有的用“许多”、“无数”、“广大群众”等比较笼统的语句来代替可以表明的具体数量;有的则用“大概”、“差不多”、“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来代替可以具体表明的程度。

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分析

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分析

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分析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每天播出的一档重要新闻节目,是国内外时事新闻的主要传播平台之一。

它以中央电视台的权威性和广泛的覆盖面,对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传达最新的重要新闻。

然而,新闻联播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呈现的途径,它还融合了一定的语言艺术,以提高传播效果并增加观众的吸引力。

本文将对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和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观众的影响。

首先,新闻联播在语言上借鉴了戏剧性的手法。

通过采用戏剧性的语言表达,新闻节目能够以更生动、更吸引人的方式呈现新闻事件,引起观众的兴趣。

例如,新闻联播常常使用戏曲般的语调和节奏,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表情的变化来给人以情感和视觉上的冲击。

这样的表达方式使得新闻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有助于观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新闻联播注重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新闻要点。

出于时间上的限制,整个新闻联播仅有有限的篇幅用于报道各类事件。

因此,采取简练的语言风格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并准确表达新闻要点。

这种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助于观众迅速理解新闻内容,提高信息传输效果。

此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阅读能力和耐心都大幅度下降,因此简练的语言风格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关注并提高观看率。

新闻联播还注重用恰当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情感。

通过恰当选择和运用词汇,新闻联播能够准确把握新闻事件的性质和重要性,并引起观众的共鸣。

例如,在报道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新闻联播常常采用哀悼性的词汇和语言,以凸显事件的严重性和对受灾群众的关怀。

这种语言表达不仅传递信息,还能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并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此外,新闻联播的主持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都具备良好的口才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在主持新闻节目时,通过正确的语音语调、流利的发言和准确的表情,传达信息并与观众建立联系。

这种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闻联播的吸引力和可信度,使其成为观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

综上所述,新闻联播的语言艺术在提高传播效果和吸引观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体育新闻标题的语言艺术

体育新闻标题的语言艺术
体育新 闻标题 的语言艺术
口张 占英
( 北华大学, 吉林 吉林 1 3 2 0 0 0 )
标 题是新 闻作品 的“ 眼 睛” , 俗话 说
“ 眼 睛是 心灵 的窗 户 ” ,那 么 报 章 的 眼
通俗而不低俗 , 幽默而不庸俗 , 以真正值 得关 注 的内容 和深 度 的思考 来 吸引 读 者 ,抛弃各种低劣 的运作和奇思怪诞的 炒作手法 。笔者经过 多年 的调查研 究 , 认 为以下几点 应该得 到有效规避 , 注重 语言艺术 。
2 0 1 5/ 9期
罗的“ 罪 与最 ” , 虽然基调都很低 , 但都有
道的比赛本身 比较平淡 , 可以进行适当的 夸张, 那样会给文章增色 , 吸引读者 的注 意力 。做好体育版的标题 可以恰到好处
的 夸 张 ,但 绝 不 能 把 粗 口做 到 标 题 上 。
标题 , 2 0 0 9年 3月 7 1 3 1 3版《 ( 肩题 ) 小
者 的 目光 , 抓 住 读 者 的 心 。 ■
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又站在对 国家产 业 富 民的大政 方 针总 体把握 的全局 高 度, 制作 出了赢得满堂彩的标题 “ 红石砬
子 的 煎饼 摊 大 了 ” 。 一个巧妙的“ 摊 大 了”

空洞。事实上 ,空洞标题 出现 的另一个
重 要 原 因是 缘 于 编 辑 的 思 维 习惯 上 , 即
可 以减少或避免思维 埙性 。当面对一篇
消息时 , 能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 , 从 事 物
《 江城 E l 报》 的一篇报道桦甸市红石 砬子镇发展煎饼产业 的文章也是 “ 钻进 去、 跳出来 ” 的成 功范例 , 编辑 部在通读
全 文 后 ,在对 红石 砬 子 镇 的煎 饼 产 业 有

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篇一:‎新闻语‎言特点‎‎一、新闻语‎言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具体:‎(具体‎形象)新‎闻用事实说‎话,而事实‎不是抽象的‎,它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构成‎,因而新闻‎语言必须具‎体,应当少‎用抽象的概‎念。

这就要‎求如实地记‎叙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经过,‎也要求具体‎形象的现场‎描写、细节‎描写等。

‎新‎闻作品更应‎真实、具体‎。

写得具体‎。

新闻的可‎信程度就高‎。

‎有人认为‎,要把事实‎写得具体就‎得形容,写‎领导人喜欢‎用“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写‎气势喜欢用‎“排山倒海‎,乘风破浪‎”,写精神‎面貌喜欢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一‎类词句其‎实并不能使‎人对客观事‎实有一个切‎实具体的感‎受。

新闻当‎然要求写得‎鲜明、生动‎,也并不‎绝对排斥形‎象和艺术的‎语言,但必‎须以能够准‎确、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为前提,‎不要以为‎把字典拿来‎抄了好多华‎丽辞藻就能‎够吸引人、‎感动人。

如‎果只注意字‎句雕琢,堆‎砌辞藻;‎只求文字的‎华丽,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难以真‎正吸引读者‎、听众,也‎难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写新闻‎不同于诗词‎歌赋,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总以平‎实朴素为宜‎,加之新闻‎要求完全真‎实,报纸‎篇幅有限等‎原因,写新‎闻不能采用‎合理想象和‎虚构的手法‎,并应讲究‎表达上的简‎练和质朴‎,因此,新‎闻报道更多‎地运用白描‎手法。

尤其‎是写人物或‎场面,需要‎语言上的概‎括和内容‎上的具体‎第二个特点‎是准确:‎(准‎确鲜明)‎新闻必须事‎实,不能含‎糊其词,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

因为语言‎运用不准‎确而造成新‎闻失真或歧‎议的例子在‎报道中是经‎常发生的。

‎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现‎在报纸上常‎提到的“苦‎乐不均”等‎,现在不提‎了。

人民日报中运用的一些语言艺术

人民日报中运用的一些语言艺术

人民日报中运用的一些语言艺术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官方媒体之一,其语言艺术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介绍一些人民日报中常见的语言艺术。

首先,人民日报在运用语言艺术方面注重准确、简练、生动的表达。

它追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意思,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同时,人民日报也善于运用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语言,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比喻,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新闻事件。

其次,人民日报在标题的运用上也有一定的语言艺术。

标题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重要手段,人民日报的标题常常简明扼要,富有概括性和吸引力。

它们往往能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题,并通过巧妙的运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倒装、夸张等,使标题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

此外,人民日报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也非常熟练。

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艺术效果的方法。

人民日报常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这些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此外,人民日报在运用引用和借用的语言艺术上也有独到之处。

它常常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历史典故、文学作品等来丰富文章的内涵和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这种借用的语言艺术不仅能够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还能够使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总的来说,人民日报在运用语言艺术方面注重准确、简练、生动的表达,善于运用形象语言和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和借用等手段丰富文章的内涵和意境。

这些语言艺术的运用不仅使人民日报的报道更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浅析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

浅析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

浅析经济新闻的语言艺术一、精简语言,讲述实事经济新闻的语言应该是精简、简练的。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句式,尤其是在介绍经济指标数据时,要使用简短、精准的语言,几个数字和简单的词汇就能让读者了解到经济现状。

例如,《证券日报》的一则报道:“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比上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点。

”这段报道主要意义在于强调了人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加快,而很简单的数字和几个简单的词汇就能说明。

二、科学表达,避免“空话连篇”经济新闻的语言应该是科学、理性的。

由于经济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是经济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投资者,因此报道要准确把握核心问题,避免使用空洞的词汇或者过分渲染的语言。

例如,一则报道:“近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XYZ公司下发了行政处罚决定,XYZ公司存在违规问题。

”从这个简洁的字眼中,读者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到所述公司存在的问题,避免了过多的说辞和空话。

三、准确传递信息,做到全面平衡经济新闻的语言表达应该准确、平衡。

在新闻报道时,要注重使用准确的词语和表述方式,以确保信息的正确传递。

同时,要做到信息的全面平衡,避免因过于夸大或过小而引起的不必要争论和误解,真实地反映事件本身的真相。

例如,一则报道:“A公司公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净利润为800万元,同比增长50%。

”这则新闻报道可以准确地反映出该公司2019年第一季度的盈利情况,同时也用到了同比增长这个指标,说明该公司的经营情况呈现出了向好的趋势。

四、适当使用比喻,增强信息表达的效果经济新闻的语言表达应该注重想象力和比喻,以促进信息的传递和读者的理解。

经济新闻业的专业性要求时常要将微妙的经济概念、理论和现象用简洁、生动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一则报道:“中国的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的阶段逐步转向高质量的增长阶段”。

这个比喻比传统的“经济减速”更富有表现力,用“高质量的增长”来概括中国经济变革的目标和趋势,更加生动生动。

新闻特写的语言

新闻特写的语言

新闻特写的语言艺术
哎呀,说起这新闻特写的语言艺术,那真的是要摆一哈龙门阵了。

你晓得嘛,咱们四川话,那叫一个巴适得板,用在新闻里头,那效果简直不摆了。

就说那突发事件,记者大哥一开口,“哎哟喂,昨儿个晚黑,那火苗子嗖的一下子就窜老高了,街坊邻里些吓得是魂飞魄散,纷纷喊起‘走水了,走水了’!”这一下子,紧张感扑面而来,比那些文绉绉的词语带劲多了。

再讲人物专访,用咱四川话一讲,人物立马鲜活起来。

“老张啊,你这手艺,简直是‘巧夺天工’的翻版,拈针引线跟耍杂技似的,看得人眼睛都直了!”这种接地气的夸奖,让人听着心里头暖洋洋的。

还有啊,报道民生新闻,四川话更是得心应手。

“最近这菜价,涨得跟坐火箭似的,老百姓些都在说,‘勒个日子,勒个菜价,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哦!’”一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所以说,新闻特写的语言艺术,在咱们四川话里头,那就是把平凡事儿说得有滋有味,把大事小情都整得活灵活现。

不仅让人一听就懂,还能会心一笑,这就是咱们四川话的魅力所在,不服不行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视新闻作品的语言艺术和修辞
(以新闻电视专题片《难圆绿色梦》为例)
【摘要】语法和修辞是现代汉语研究中的基本现象和问题,讲求的是语言科学和语言艺术。

电视新闻报道应该像新闻、报纸一样,讲求语法和修辞规律,并以艺术和修辞的形式报道新闻事实。

比喻、象征、拟人、双关、借代、对比、排比等修辞格同样可以运用到电视新闻语言中。

《难圆绿色梦》在一定意义上开辟了我国电视新闻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之先河,在我国的电视新闻语言和修辞艺术实践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文通过对《难圆绿色梦》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与研究,想要表达电视语言艺术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究,电视语法学和电视修辞学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语法修辞电视语言
【正文】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语法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语法是基础,修辞是加工。

这是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语言来说的。

在电视语言尤其是电视新闻语言中,同样要讲究语法和修辞问题。

《难圆绿色梦》讲的是一位老人种树治沙的故事。

片中的主人公叫徐治民,当年已经82岁了,他用尽一生的气力种树治沙,在内蒙古达拉特旗一个叫园子塔拉的地方治理了一片荒漠。

但当这片林木被分户承包了以后,一些人只图眼前利益,不顾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郁郁葱葱的林木被无情地砍伐了。

老人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赶到现场,目睹了林木横七竖八躺倒在地上的惨状后,痛心疾首,老泪纵横,为几十年的血汗付之东流而感伤,为原子塔拉即将被沙漠吞噬而哀叹,为一些人漠视国家法律法规而愤怒。

电视新闻作品可以适当运用现代意义上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效果,使得新闻报道形神兼备。

在《难圆绿色梦》中,一些镜头的句式里就明显运用了修辞手法和技巧,大大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比喻手法:我们知道,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修辞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

这种修辞方式,是借助两事物有着共同的特点或必然的联系,而进行的类推和对照。

一般来说,比喻的手法有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着共通性。

在《难圆绿色梦》中,有一段记者出镜的镜头,就运用了比喻手法。

记者周墨站在一片沙丘上,边走边说(全景):“观众朋友,我现在走过的这片沙丘,就是当年徐治民老人带领十八勇士在这里植树治沙的地方。

仅仅四五年的时间过去,这里的绿树就不见了,成了眼前的这片沙丘。

而沙丘的主体,又以每年十米的速度,向这个村庄逼近。


在周墨边走边说的时候,镜头先有一段起幅,然后从右向左水平摇,落幅为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

这个摇镜头,其实就是一个具有比喻意义的镜头。

这个镜头不仅仅在陈述着沙进人退、沙丘正逐渐侵蚀园子塔拉人的家园这一事实,还预示着园子塔拉村将被沙丘埋葬的残酷命运。

这里,“村庄”是本体,“沙丘”是喻体,通过镜头的客观叙述,将村庄比喻成未来的沙丘所在地,沙丘成了村庄的宿命。

这个摇镜头揭示的意义是,如果沙丘继续以每年十米的速度向村庄逼近,那么,不久的将来,眼前的村庄将成为沙丘;或者,眼前的村庄将像沙丘一样,成为一片死寂的不毛之地。

二、象征手法:象征是一种复杂的修辞。

现代语言学认为,象征是“以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概念或特定意义,托义于物,以物征义……这种意义包含在具体事物中,具体事物可以表现抽象意义”。

象征能够含蓄地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心活动,引起人们对某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还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和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在《难圆绿色梦》中,有的句式就运用了象征性镜头。

如:徐治民老人在大家的陪同下,去园子塔拉的路上,汽车在奔驰,之后组接了几个资料镜头(近景、特写)。

这几个资料镜头被加以毛边修饰,进行虚化处理。

其画面主体是枝头上累累的果实和满目葱茏的枝叶。

这几个镜头象征着园子塔拉瓜果飘香、绿树满园的美好时代,也是徐治民记忆深处的园子塔拉。

三、对比手法:“对比是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修辞格” 。

电视新闻语言,同样可以运用对比修辞格。

《难圆绿色梦》中,在徐治民老人在回到到园子塔拉之后,节目插入了几个表现园子塔拉绿树葱茏、果实满枝的资料镜头,并随后组接了几个表现园子塔拉现状的镜头:一根根被砍伐的大树倒伏在地上(全景),一截截高出地面几十公分的树桩(移镜头)、一群啃吃树木和枝叶的山羊(小全景)。

这些镜头与前面果实满枝的资料镜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表明现在的园子塔拉与徐治民当场长的时候大不一样,林木保护情况天地悬殊。

这种对比显得非常直观和有效,胜过千言万语。

徐治民时代的园子塔拉之“美”与高才时代的园子塔拉之“丑”,一目了然。

四、双关手法: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者语义关顾彼此双方,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格” 。

还有学者认为,“双关是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使某一词语或句子获得一表一里双重意思。

表面的意思不是主要的,里层的意思才是作者实际要表达的” 。

一般地说,双关语言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修辞现象,但是在电视新闻作品中,也有用武之地。

如:《难圆绿色梦》中,徐治民老人在众人的搀扶下,来到“树王”的残桩前,他瘫坐在地,两眼流泪,用拐杖轻轻地摩挲残桩上的沙土,犹如心爱的孩子受到了戕害,痛苦无奈之情难以言表。

一段时间的静默之后,接下来,就出现了一个具有双关意义的运动镜头:
“树王”残桩的特写(起幅)—→上摇至空中的太阳(运动过程)—→太阳的特写镜头(落幅)。

这个运动镜头有起幅、运动过程和落幅,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笔者以为,它至少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映现徐治民的痛苦心理。

这个运动镜头中,起幅为“树王”残桩的特写,画面有压迫感和冲击力。

之后的运动过程,上摇速度缓慢而凝重,与徐治民此刻悲怆的心态一致。

该镜头摇至太阳时,徐徐停住,将太阳作为落幅的画面主体。

此刻的太阳,惨淡无光,空中沙尘弥漫,黄沙蔽日,伴随着凄厉的环境声(风声),使人顿生苍凉孤寂的感觉。

这也应当与徐治民的内心感受相一致。

二是隐喻园子塔拉的现状和未来,凸现植树造林、防风治沙、保护环境的重大主题。

这个镜头预示着,园子塔拉的自然环境已经严重恶化,人们的生存条件受到了严重威胁。

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园子塔拉人将看不到明媚的阳光和美好未来。

五、反问手法:在修辞学中,反问又叫反诘,“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

如前所述,《难圆绿色梦》中,记者周墨在徐治民的纪念碑前有一段现场出镜:“……但是这三个字恰恰是最要命的:林没了,治沙不要了,那我们的家园又怎么样呢?”我认为这句话就是反问。

是用疑问的方式来讲述园子塔拉和当地群众生活的现实:园子塔拉的大片林木被滥伐之后,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干旱少雨、风沙肆虐和土地沙漠化现象日益加重,这里的自然条件已经变得不适合人们居住。

该反问句背后隐藏的含义是:滥伐树木、破坏生态的短视行为,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这个反问句也为之后记者走进李磊家里采访、展示当地群众的生存状况埋下了伏笔。

现代汉语中许多语法和修辞现象,是以文字语言为出发点的。

其表意手法和活动规律不仅仅可以运用在平面媒体中,在电视新闻作品中同样有用武之地。

通过《难圆绿色梦》我们应该明白电视新闻报道不仅仅要讲求“说得对”,还要讲求通过艺术和修辞的方式“说得好”。

应该充分发挥其语言要素丰富、传播渠道多样的优势,并借鉴文字语言的语法修辞艺术和技巧,在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和专业主义路线的同时,尽量使新闻报道形神兼备、富有韵律和美感。

这不仅仅能够增加信息量,提升作品的质量,还有助于受众加深对于新闻事实的理解,增强传播效果。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只要精心构思、合理安排,照样可以通过电视语言来表现比喻、象征、双关、借代、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层递、反问等修辞格。

这些电视语言修辞格如果运用得当,不仅有助于表情达意,便于受众理解报道的内涵和题旨,还能够产生美感和韵律,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所以电视语言艺术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究,电视语法学和电视修辞学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