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第一书记观后感12篇
《第一书记》观后感

《第一书记》观后感很早就听说过沈浩同志的事迹,今晚影视《第一书记》的观看,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沈浩同志的人生故事。
沈浩同志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2004年2月,沈浩同志放弃省财政厅的工作,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
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来到小岗村,他所要面对的就是那些村民们对他的不信任,认为他也是到村里呆上两年,两年过后回到城里等着升迁。
但是,他心里坚决没有这样的想法,他没有抱怨村民对他的不信任,依然乐观。
看着当年辉煌一时的小岗,如今却是出名了的穷村,他铁定了心要发展小岗村。
刚到小岗村,他就开始挨家挨户地询问,了解情况,意想不到的是,小岗村的情况比他想象中的远远要糟。
他知道,要想发展小岗村,就得把小岗的村民们团结起来,尤其是要把那几个持久不合的老长辈团结在一起,这样发展才有希望。
他在小岗村里的住宿条件也是相当之差,与自己的家庭环境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然而,他却感觉这样的办公环境很好,至少他可以天天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了,做好自己的第一书记工作。
为了发展小岗村,家里的老母亲,爱人,女儿没能的到他的照顾,他想的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来回报家里,为家里增光添彩。
发展小岗,修路是他走出的一大步,想尽办法寻找资金,靠村民自己来修路,有钱让村名赚。
对于算得上是地头蛇的杨德福,沈浩同志为了村里的事让他上交推土机没少吃苦,还挨了他的兄弟们的一顿痛打。
他没有畏惧,没有改变当初的信念,继续为发展小岗村而努力着。
在铁路上架桥,更是让不可能的事成为了可能。
村里引进了美国的GLG投资,建起了GLG集团,促使小岗向现代化发展。
小岗的生活水平人均收入达到的6000多元。
电影《第一书记》心得体会

电影《第一书记》心得体会《第一书记》是一部由中国导演执导的电影,该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下乡的知识青年成为村里的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和感动。
首先,这部电影给予了我对中国农村的重新认识。
在我之前,对于中国农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贫穷落后、生活艰辛的阶段。
然而,通过《第一书记》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努力和变化。
电影中,主人公作为第一书记,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令村民们逐渐走出了贫困,实现了脱贫致富。
这种积极向上的形象令人钦佩,也让我感受到中国农村的蓬勃发展。
其次,电影中展现出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主人公作为一名年轻的知识青年,虽然一开始面对的是陌生的农村生活和艰巨的任务,但他不退缩也不畏惧,勇敢地面对并解决了一个个困难。
他带领村民们一起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种不顾一切追求目标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感到自己身在其中时应该怀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电影中展现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作为一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电影,《第一书记》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观念。
在电影中,主人公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在推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和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使村民受益。
这种人民至上的理念让我对社会主义社会产生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同。
尽管《第一书记》这部电影剧情还有一些瑕疵,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它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人民至上的正能量。
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平凡人追求梦想的故事,既展现了中国农村脱贫致富的努力和成果,也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
相信这部电影会对中国青年产生积极的激励和影响,也会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第一书记观后感

第一书记观后感第一书记观后感7篇第一书记观后感18月,公司组织全体员工观看了根据原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电影《第一书记》。
在观看《第一书记》前,我已经在各媒体上知道了小岗村和沈浩,而影片更让我们了解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
电影真实客观地讲述了原本在省财政厅工作的沈浩,抛下优越的生活条件到小岗村任职,一干就是六年,他为小岗村铺路、修桥,帮助贫困户,招商引资搞改革,让百废待兴的小岗村重现昔日辉煌后,自己却因积劳成疾,牺牲在工作一线的感人故事。
在看过电影《第一书记》之后的第二周,因出差机会,我有幸来到了小岗村,参观了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汽车越来越接近小岗村,当眼前出现了一条笔直的马路时,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沈浩书记为小岗村修建的马路,这条路为小岗村出行带来了方便,更为小岗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行驶在这条平坦的马路上,让我们对沈浩更加充满了敬意,也感觉离沈浩越来越近了。
到达了小岗村,电影中的小岗村和眼前的小岗村重叠在了一起,小岗村的牌坊耸立在村口,它是小岗村的标志,汽车从牌坊下缓缓开进村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规划整齐、恬静的小岗村,这样的小岗村是沈浩用六年的时间带领小岗人民共同奋斗建设出来的。
汽车停在了大包干纪念馆,这也是沈浩为小岗村做的一件好事,纪念馆每年接待各地游客万余人次,让全国各地的游客了解农村改革,了解小岗村。
纪念馆里的影壁上是30年前小岗村村民在大包干决心书上按下的红手印,而30年后,村民再次用红手印留住了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基层干部。
观看电影和实地参观后,已深深被沈浩扎根基层、鞠躬尽瘁、真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观看电影感受的是沈浩奋斗的过程,实地参观小岗村感受的是沈浩奋斗的成绩。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沈浩担负起“中国改革第一村”重任的坚强信念,他将自己定格在了小岗村,他将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留在了小岗村,也留在了人们的心里,他的精神和事迹触动着我们,我们向他致敬!同时,我们要把沈浩精神带到实际工作中去,认真对待我们的工作,保持对工作的执着和追求,从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书记观后感

第一书记观后感一、观影背景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第一书记》,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干部担任乡村第一书记的故事。
这个年轻干部在乡村任职期间,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最终通过努力奋斗,帮助乡村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在观影之后,我被这个故事所感动和启发,我深刻认识到了第一书记的重要性和责任。
二、第一书记的角色定位电影中,第一书记被塑造成一位年轻、敬业、有担当的乡村干部。
他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第一书记的职责不仅仅是完成政府的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承担起为人民服务、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责任。
三、第一书记的挑战与困难在担任第一书记的过程中,这位年轻干部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他面临的是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
乡村的资源相对匮乏,发展基础薄弱,致使农民收入低、生活贫困。
第一书记需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引进合适的产业项目,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第一书记还要面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
电影中,这位年轻干部恪守初心,不忘为民,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筹集资金来改善乡村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第一书记还必须面对一些不合理的乡村传统观念和陈旧的思维模式。
电影中,这位年轻干部在与老百姓交流中发现,有些人对新思想、新观念抱有抵触情绪,不愿意改变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
第一书记需要通过耐心的开导和引导,让乡村群众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推动乡村的全面进步。
四、第一书记的担当与奋斗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第一书记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毫不退缩地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
第一书记深入了解乡情民意,倾听百姓呼声,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
为解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第一书记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大力引进新的产业项目,挖掘乡村自身的发展潜力,通过产业扶贫等措施,带领乡村群众逐渐走上了富裕幸福的道路。
为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一书记不畏艰辛,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经费支持,细心筹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仅使交通通畅、教育资源充足,还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城市一样的便利和福利。
观看公益节目《第一书记》观后感范文800字五篇

观看公益节目《第一书记》观后感范文800字五篇沈浩作为新来的小岗村委书记,他一来就说“我要一家一户的吃顿饭”短短几天就走遍了全村的108户人家,具体的了解各家的情况,村里困难的人家也是特别的关注,下雨天去屋漏的人家那里帮忙,并让她们去别的地方躲避。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公益节目《第一书记》观后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观看公益节目《第一书记》观后感800字前两周刚在灵山参加完为期两天的2014灵山公益慈善促进大会,看着大会上不分种族语言,不管男女长幼,不论职位高低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为了公益事业这一共同的目标谋心谋力,在情感上总是存在许多的触动。
虽然这两年国内的公益事业因为某些人某些事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公信力损害,但仍有数目众多的可爱的人为慈善事业殚尽竭虑。
而最近在电视行业中,也有这样一档不同于传统的全国首档美丽乡村公益节目——广西卫视《第一书记》。
它首创“面对面捐款”——全透明,最放心的慈善模式——首先由《第一书记》记者跋山涉水到穷乡僻壤寻找最需要帮助的村庄,拍摄他们的扶贫项目,由该村第一书记来到演播室现场讲述,让观众深深了解,深深触动,现场100家爱心企业或团体,人士面对面捐助,通过电视搭建起爱心企业与帮扶对象直接面对面接触的平台,不需要通过第三方转达爱心。
捐助款直接从爱心企业手上到达受助者手里,没有任何中间环节,整个过程,有摄像机镜头的记录,并在电视上播出,接受所有电视观众的监督。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的节目会不会有收视率,到底会有多大的关注度。
至少从纳兰的观察角度来说,首先作为媒体并不应该是收视率的奴隶。
收视率固然关联着媒体经济收入问题,但同时作为一个社会公器机构,媒体也有承担着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责任。
更何况,并不是说节目一搭上公益慈善就意味着低收视率,公益慈善只不过是内核,更重要的是用怎样的外衣进行全方位的包装,便是解决“利”与“义”的关键。
很显然,节目对于受帮扶个人群体的关注,以及他们身上故事的挖掘,是节目可看性的重要保障。
《第一书记》观后个人感想

《第一书记》观后个人感想《第一书记》观后个人感想(篇1)沈浩是x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使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有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
市委组织各村书记和村官去观看根据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改编的电影《第一书记》,沈浩作为"中国第一村"的村支部书记,他的一生为我们每个党员作出了光辉的榜样,他是以生命诠释了一个"人"的真正含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真正本色。
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我数次潸然落泪,为沈浩同志的精神而震撼,打心底里佩服他。
从电影中,我们知道沈浩同志原先是省里的一位干部,前程似锦,生活待遇优厚,但是做为下驻基层的选派干部,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省里的优厚生活,来到了凤阳县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从那时起,他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小岗村的经济建设工作中,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带领村民致富。
沈浩同志一个无限忠诚于党的基层干部,一个视村民为亲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的支部书记,一个为改变乡村面貌呕心沥血英年早逝的优秀党员,一个舍小家为小岗,带头奋斗在一线可歌可泣的先锋模范。
为了保护村集体的财产,他以一身正气压制了邪气,通过法律途径要回了集体的铲车:为了顺利架桥,他大胆地"先斩后奏",三番五次跑铁道部恳求火车停运45分钟;为了让美国GLG落户小岗村,沈浩想尽办法让村民满意并同意集体迁坟;为了能让村民住上新房,村里通上公路,他亲自上阵刷油漆,背沙袋。
还有很多令人感动的事迹,就是这样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党员,在基层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轰轰烈烈,用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赞歌。
做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
当x省财政厅党组决定委派沈浩去小岗村任支部书记的时候,当工作条件的极大反差使他无法顾及家庭的时候,他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是毅然前往,他知道这次去小岗村责任重大,他知道:当时“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跨不进富裕门”的小岗村,换了几任领导,村民仍不富裕,发展压力仍然很大。
第一书记观后感300字_观后感

第一书记观后感300字_观后感
【第1篇】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看了《第一书记》这个电视。
好感人呀!一个八岁的男孩一放学就去山上帮奶奶挖野菜,有一次还摔倒了呢。
在学校同学都不跟他玩,说你都没有爸爸妈妈,不跟你玩。
其实他爸爸死了,妈妈不要他了。
他平常和他家小狗玩。
那
了,
但是家庭的经济条件非常有限很难供她上大学,而她心中的梦想就是北大梦想。
因为父亲是电焊工,常年工作用于那一种电焊工具,那些放射出来的光是一些不好的物质,姐姐的爸爸因此眼睛受伤。
而又没法治疗,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父母都不在家,一般弟弟都由欧子研带着,所以弟弟非常黏她。
刚刚好爸爸回来了,今天奶奶生日,欧子研正在给奶奶做饭。
从这一点一滴的汗水和一点点
欧子研姐姐说着祝福的语言,满满的诚意。
当爸爸说时,子妍姐姐哭了。
貌似爸爸说的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用力地往她身上扎。
爸爸刚刚找到工作,因为怕子妍姐姐会伤心所以没告诉她。
爸爸要走了,子妍姐姐很伤心,一直在抱怨爸爸没有跟她说。
她赌气了一会儿,但是还是平静了下来帮爸爸收拾行李。
在爸爸走的最后一刻她都没有再哭,但是还是看得出她眼神中流
给妈妈增添负担。
每个星期从堂哥那里领10元生活费兼零花钱。
特别想与妈妈、弟弟在一起,可妈妈带着弟弟打工,几年都无法见面。
生存能力特别强,常吃野菜充
饥,还自制工具抓鱼,算是肉菜。
像现在我们都是生长在很好的环境,但是我们都觉得很不起眼。
大家想想这个
同龄人的生活就知道我们很幸福。
《第一书记》观后感(汇总篇)

《第一书记》观后感(汇总篇)第1篇:《第一书记》观后感早在一年前,就听说了沈浩这个名字以及他的光荣事迹,然而对他的一生却没有进行详细的了解。
当听说即将上映《第一书记》这部电影,就很想去看。
今天通过这个机会详细的了解了沈浩这位中国“第一书记”的优秀事迹和奋斗历程。
我在这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同时也获得了许多的启示。
这位将自己的抱负,自己的目地,甚至自己的灵魂都放在小岗村,最后甚至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小岗村的伟大的村支书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他不畏艰辛,不怕吃苦,更不惧威胁,为了村民的利益和整个小岗村的光明未来,他放下了年老的母亲,放下了亲爱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
只身一人来到贫穷的山村。
为了修路,他奔走于各地,一一做人们的思想工作,同时又权衡利弊,调节好各方的利益。
最终顺利修好了公路,给小岗村营造了便利的交通环境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休息时间,他依然想着村民,不辞辛苦地进行亲自走访。
在深入调查与细心挖掘下,他探索到了符合小岗村特色发展的道路并竭尽所能的付诸实践。
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
他深刻认识到,要将一个封闭落后的小山村推广出去,必须先解决交通问题。
于是在修好了公路之后,他又忙于奔走开通铁道线路。
在感动于一个村书记为了群众利益不辞辛苦中,铁道局批准了他的建议。
或许,最让我感动的一幕还是大年三十那天,忙着回家的沈浩被村民邀请留下吃饭,村民们依次向这位村支书拜年的场景。
我想,作为沈浩的妻子,听到这些心里除了对丈夫的认可,更多的是满满的感动。
而作为沈浩的女儿,有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父亲,心里也应该是无限的自豪与骄傲吧。
因为这位伟大的人正用自己的双手带领着智慧且富于传统美德的人民走向一个更加光明幸福的未来,走上一条符合小岗村实际特点的成功道路。
当看到这位书记在日记中写下:“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为小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
但我仍愿担当,也许我的行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后感]第一书记观后感12篇第一书记观后感第一书记观后感(1):影片《第一书记》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平淡中给人一种震撼,这种震撼的感觉来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职责感,------一个共产党员强烈的职责感和事业心。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的普通干部,2004年2月,他用心响应安徽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一干就是6年。
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他有车有房,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适,本能够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义无返顾地选取了小岗,这种选取意味着压力,承担着职责。
他把下乡挂职锻炼,看成是人生”干点事业”的一个机会,他把小岗村作为一个新的创业舞台,要利用”小岗村这张名片”,既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同时创造社会的价值。
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干点事业不难,难在选取。
既然选取了,就要把这个事业干好,这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责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为大家,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小岗村对沈浩同志连续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我们要学习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做好本职工作,以人为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第一书记观后感(2):看完电影《第一书记》,我被沈浩的精神感动和敬佩。
这部影片之所以被观众理解,是因为它不一样于以往”主旋律”影片的特点,而是透过再现沈浩在小岗村工作6年的点点滴滴,着重挖掘了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重现了他感人的生活细节。
没有脸谱化的”高大全”形象,也不是观众印象中的模式化人物,给我们的感觉:沈浩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普通却不平凡,他用行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这部影片给我们带给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我们的党从诞生到此刻涌现出无数英雄和模范,从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到孔繁森……他们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而从沈浩身上却表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价值观。
在我看来沈浩同志和我们身边的同志是何等的相似,沈浩在合肥的省财政厅,是一个有十几年工龄的科级干部,他工作稳定、生活优裕、有房有车,与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放下安逸,前往农村成就一番事业?尽管他在小岗村只有6年时光,但他的作为为何让那些朴实的农民三次按下红手印而深情地挽留?因为沈浩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共产党员,他不愿在机关里平平淡淡地度过为党工作的时光,他到小岗村是因为那里是他的舞台,他在机关无法实现的很多想法在那里能够实现。
他并非是要去小岗村做牺牲、做奉献的,而是在那里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追求。
6年里,他失去的是家庭的温馨、对孩子学业的帮忙、对老母亲的尽孝,而他得到的是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小岗人的信赖。
从某种好处上,对于那些有理想有抱负,但一生却默默奉献在平凡岗位上的人来讲,沈浩是幸运的。
当别人把到农村挂职锻炼当作镀金的跳板时,正是他勇于超越传统价值观,把小岗村做为自我人生的平台,用新的价值观实现了对理想的追求。
能够说是沈浩改造了小岗村,也是小岗村造就了沈浩。
沈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我们每一个党员如何树立正确的时代价值观是值得去思考和学习的。
第一书记观后感(3):观看了影片使我切实地了解到沈浩书记是一个尽心竭力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始终做到以人民的事情为第一,无论村民们有任何困难,他都以最大的力量投入饱满的热情,一心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为村民们争取时光,帮忙小岗村铺修了公路,更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小岗村民们的收入水平,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克服了种种困难,心系群众,提高农村群众自身素质,带动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事当作自我的事业,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片尾沈浩书记的女儿在演奏钢琴前说了一段话深深感动了我,其中一句”大家在,我也在”透露出女孩坚强勇敢的性格,延续了沈浩书记的伟大精神,使我备受鼓舞。
我们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一样,不计名利,不谋私利,扎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对得起自我,对得起人民百姓,更不辜负组织对于自我的期望,真正做到为人民务实、清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实现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作风。
第一书记观后感(4):单位组织观看电影《第一书记》,观看前从同事那里得知影片挺感人,看的过程我也一向在流泪。
我不想谈影片反映出的沈浩同志作为第一书记的感人之处,也不谈电影成功之处。
我想谈谈电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首先,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的考核年年基本称职,这反映出单位的考核制度流于形式,选拔干部存在必须问题,起不到激励人才、发现人才的作用。
我们就应透过这些现象好好反思一下,怎样创新我们的选人、用人制度,给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一个舞台,给一心为党的同志一个肯定,才能激发出干事业的热情和动力。
其次,一句村官的流行话语”不干,不好意思;干一点,意思意思;干好了,啥意思?”,反映了一些挂职锻炼的干部的混日子的普遍心态,也反映出这一制度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既然组织上安排,选拔下去挂职锻炼,应当说是要选拔有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干部,也期望透过这样的交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至少是为新农村建设带去新的理念。
那么他们不管潜力大小,首先就应是实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人,这样的人也才能一心一意为单位办事。
只想个人升迁的人,是不会把单位的事当成事业来做的,这样的干部真能担当重任吗?而我们选人用人的原则也就存在必须的问题,往往用人唯亲,只看表面,不看内里。
有的甚至带病提拔,这就更是有问题了。
单位内部监督不利,有的人侵吞国有资产、贪污腐败,有的人不敢同丑恶现象作斗争。
小岗村存在那么多年的少数人霸占群众财产,几届村支书无法解决就是一个证明。
因此我觉得选人用人不仅仅要看工作表现和工作潜力还要看一个人的品德和素养。
第一书记观后感(5):我怀着无比激动的情绪观看了影片《第一书记》,片中讲述了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被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任职期间,他工作出色、群众信服,小岗村群众两度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群众摁手印将他留任的感人事迹。
可能由于我自幼生长在农村,当影片片头音乐响起时,一张张纯真质朴的脸、一条条泥泞的小路、一群群牛羊、一片片油菜花映入我的眼帘,这种感觉早已不是看电影,而是身临其境,与沈浩一齐进入了小岗村。
有一幕让我很感动,沈浩刚到小岗村时就能清楚地了解村民的状况,说出他们的名字和家庭状况,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仔细认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又有多少。
之后沈浩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摸清各家的具体困难以及村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他透过收回村里群众财产、帮忙贫困户、为小岗村修路、修大包干纪念馆、为招商引资动员村民迁坟等一系列事迹赢得村民的信任、支持和爱戴。
吃年夜饭的那一幕我此生都不会忘记,村民们轮流用手机给沈浩的妻子和女儿拜年,我想此刻沈浩的妻子必须为拥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骄傲,女儿也为拥有这样一位爸爸而自豪,而影院中的我更是几度落泪。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为小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也许我的举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看完这句话后我潸然泪下,为一位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所感动,这种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学习。
第一书记观后感(6):院里组织机关党员职工观看电影《第一书记》。
沈浩--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我在2010年年初的时候就明白了他的先进事迹,当时全国各大媒体都争相报道,沈浩的突然离世带给小岗村、带给中国共产党的不仅仅是亲人离去的悲哀,更是群众的一种损失。
看了电影《第一书记》以后我觉得导演将沈浩这个人物刻画的很生动、到位,让我们走入了沈浩的真实生活中,沈浩的内心世界中,再一次的被他无私为人民的奉献精神打动。
沈浩同志的最大特点,是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对小岗村的男女老少有感情。
沈浩同志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涌现出来的生动典型,他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我们所有党员都就应和他对照,想一想自我就应如何对待群众?如何对待组织?如何对待人生?我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即将于今年的11月份转为正式党员,我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像他那样真正地实践”三个代表”,像他那样对自我的工作一丝不苟,踏实干事,艰苦奋斗,用心向上,努力完成好自我的工作与担负好自我的职责。
电影中小岗村发展由缓慢不前到迅速壮大,人民生活从贫穷落后到经济富裕物质充裕,这变化的道路也是沈浩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汗水之路。
6年来,小岗村家家都住上了新房;6年来,小岗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近两倍;6年来,小岗人的观念变了,心更齐了,发展思路清晰了,如今的小岗村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几万人。
一切的完美生活刚刚开始,但是沈浩却累倒了,倒在了他无限热爱的那片土地上。
影片中最后,沈浩的女儿深情的话代表着沈浩生命的延续,沈浩精神对后代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因为沈浩事迹来到小岗村当村官,是沈浩精神的延续;片尾曲更是娓娓道来做人的道理。
让我们听着《做人》,在音乐中永远的悼念一名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沈浩。
”红手印映出一个大写的人,万世根本是做人,做大写的人……”第一书记观后感(7):25日下午,站组织部分党员干部观看了影片《第一书记》。
该影片的原型是小岗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沈浩,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干部,2004年2月被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
2009年11月6日,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
6年间,他工作出色、群众信服,小岗村群众两度在他三年任期届满时群众摁手印将他留任。
透过看《第一书记》影片和事迹了解,沈浩书记的的公仆行为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主要表现为“三颗心”。
一是为人,他有一颗平衡之心。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
某人赚了钱,某人升了官,某人买了车,某人盖了别墅等等,我本来比他们强、比他们工作早、资历比他们老,可我此刻却不如他们风光体面!比较产生了心理不平衡,而这种心理不平衡又驱使着人们去追求一种新的平衡。
从影片中看,沈书记的同学当已升为副厅长,而自我在机关年度考核中只能得到一个“一般”,但是他却能以一颗“平衡心”“沉下去”,从条件优越的省城到条件极其艰苦的小岗村,一干就是6年,本来甚至于能够更多,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
正如财政厅的一位同事所说:“让一个省直机关干部下到农村最基层,不要说像沈浩这样为地方为百姓干了这么多事,就是能在村里住上三年他就是了不起了。
”二是为官,他有一颗职责之心。
沈浩书记能够一如既往地凭着对自我人生选取的崇高职责感用心做事,用心地去践行自我的承诺。
2004年2月,沈浩到小岗村一个多月,就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