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

合集下载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课件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课件

02
双受精程
配子形成
配子形成
被子植物的雄配子(花粉)和雌 配子(胚囊)分别由花药和胚珠 发育而来。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细胞经历了减数分裂,染色体数
目减半。
花粉发育
花粉由花药中的小孢子母细胞经 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花 粉粒。花粉粒进一步发育成熟,
形成具有生殖功能的雄配子。
胚囊发育
胚珠中的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 分裂形成四个大孢子,其中三个 退化,一个发育成为雌配子体, 即胚囊。胚囊中包含卵细胞、极
核和助细胞等结构。
受精前的准 备
花粉传播
花粉通过风、昆虫等媒介传播至雌蕊 的柱头上。在传播过程中,花粉可以 保持活性,等待与柱头接触。
识别与结合
花粉管生长
花粉管从花粉粒中延伸出来,穿过柱 头、花柱,最终到达胚珠的胚囊中。 在此过程中,花粉管内的物质为受精 准备好了条件。
花粉落在柱头上后,通过识别机制与 雌蕊的识别蛋白结合。结合后的花粉 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
保证繁殖的稳定性
双受精作用可以保证植物繁殖的稳定性,使得后代遗传上更 加稳定。
对植物多样性的意义
促进植物进化
双受精作用在植物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植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增强植物适应性
双受精作用使得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增强植物的适应性。
04
双受精作用的例
豌豆的双受精作用
总结词
豌豆是典型的被子植物,其双受精作用过程具有代表性。
03
双受精作用的意
对植物生长的意义
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双受精作用使得胚乳能够提供充足的 营养给胚,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 育。
维持植物的代谢平衡
双受精作用使得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 分配更加合理,维持植物的代谢平衡。

考向07 开花和结果-备战2023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解析版)

考向07 开花和结果-备战2023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解析版)

考向07 开花和结果1.(2022•菏泽)如图分别是桃花、桃果实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②中含有花粉,②和③组成雄蕊B.桃花的主要结构是a和b,属于两性花C.⑦果肉是由⑥发育而来D.桃树的受精方式为双受精【答案】C【解析】A、②花药和③花丝组成雄蕊,②花药内有花粉,A正确。

B、一朵花的最主要的部分是b雄蕊和a雌蕊,因为其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一朵桃花中既有雌蕊,又有雄蕊,属于两性花,B正确。

C、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可见⑦果肉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C错误。

D、桃树是绿色开花植物,受精方式为双受精,D正确。

2.(2022•苏州)2022年4月,苏州树山梨花文化旅游节举行了以“寻梦江南,云赏黎里”为主题的线上发布会,如图为树山梨花美景。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梨树属于种子植物B.梨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C.梨的受精方式是双受精D.梨花最主要的结构是花瓣【答案】D【解析】A.梨树是用种子繁殖的,属于种子植物,故A正确;B.梨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故B正确;C.梨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属于绿色开花植物,其具有双受精现象,故C正确;D.梨花花瓣在花开放之前,只起保护作用,开花后吸引昆虫帮助植物传粉,不是花的主要结构;梨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故D错误。

1、果实和种子的区别果实和种子的区别在于包裹的是果皮还是种皮。

类别举例果实西瓜、葡萄、黄瓜、小麦子粒、玉米子粒种子西瓜子、蚕豆、绿豆、杏仁、芝麻、花生米2、在花的结构中,雄蕊和雌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所以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3、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4、果实内种子的数目果实是由子房发育成的,种子是由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的。

一般情况下,一个子房发育成一个果实,一个胚珠发育成一粒种子。

因此,果实内种子的数目与子房内胚珠的数量有关。

被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教案

被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教案

被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教案说明:1、授课班级为2007级园林花卉专业学生,授课时间为2007年的十月份。

2、教师使用的参考教材有《园林植物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植物学》(中国林业出版社)、《森林植物》(中国林业岀版社)。

学生使用的教材为中国科学技术岀版社的《园林植物学》。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花的主要结构,提问复习旧课并导出新课。

这样通过图片的刺激使学生对新知识引起特别注意。

新课讲解:第九章被子植物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第二节被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过程看图激趣,质疑引入3分钟28分钟(具体分解如下)一、雄蕊(stamen)的发育与构造雄茫包括花丝和花药两部分,花药是产生花粉粒的地方,是雄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花药(anther)的发育与构造花药的早期是一团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外而有一层表皮包被。

在表皮下而四隅处出现核大、质浓的抱原细胞。

{表皮►一团具分裂能力的细胞表皮(epidermis)出现--- ►泡原细胞壁细胞分裂适砸细胞—> 花粉粒7分钟以讲授法为主花药与花粉粒的发育是难点,通过放女媒体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刺激.同时在黑板上画发育简图和结构图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以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绘图的基木技能。

纤维层:通常一层细胞,成熟时木质化中层:1 一一数层,逐渐解体和被吸收> 花粉囊壁J绒毡层:含丰富的养料供花粉粒发育时用.被吸收丿发育过程简图如下:课前2分钟组织教学(二)花粉粒(pollen grain)的形成与发育花粉製壁发育的同时。

分裂减数造他细胞——►花粉母细胞(2N)——►四分体(N)分离(小砲子母细胞)形成壁——►外壁和内壁分裂——2个子核{生殖孩营养核生殖分裂细胞「精子L精子—►营养細胞(三)花粉粒的形态.构造及生命力1、形态:一般多成球形、椭圆形、三角形或长方形等。

2、大小:直径10 -------- 50um之间。

10分钟以讲授为主.配合女媒体图片。

植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1)

植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1)

名词解释1、细胞分化:在植物体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与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2、细胞脱分化:已分化的细胞经过诱导后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而转变成未分化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脱分化。

3、纹孔:在次生壁上不加厚的凹陷区域部分称为纹孔。

4、初生纹孔场:在初生壁上具有一些明显的凹陷区域称为初生纹孔场。

5、胞间连丝:穿过中胶层和初生壁沟通相邻细胞的原生质丝称为胞间连丝,在细胞间起着物质运输、传递刺激的作用。

6、种子萌发:解除休眠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胚转入活动状态开始生长的过程。

7、种子休眠:大多数植物种子成熟后,即使在适宜的萌发条件下,也不立即萌发,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休眠,这种现象称种子休眠。

8、初生壁:细胞壁的其中一个层次,形成于细胞生长时,存在于薄壁细胞之间,其化学组成上,纤维素少,分子小,基质多糖多,木质素少。

9、次生壁:细胞壁的其中一个层次,形成于细胞停止生长时,其化学组成中纤维素多,分子大,基质多糖少,木质素多。

次生壁强烈加厚的细胞多为死细胞。

10、初生生长:由顶端分生组织经过分裂分化而形成成熟组织的过程。

11、次生生长:由次生分生组织经过分裂分化而形成成熟组织的过程。

12、侵填体:由邻接导管的薄壁细胞通过侧壁上的纹孔向导管腔内生长所形成的一种堵塞导管的囊状突出物,所含物质常为单宁和树脂及其他代谢产物。

13、胼胝体:在筛板和筛域上形成的一种堵塞筛孔的垫状物,组成的物质主要是胼胝质。

14、心材:在多年生木本植物树干横切面上,靠中心颜色较深的生长轮是心材。

心材中薄壁细胞死亡,导管中形成侵填体,失去输导功能。

15、边材:在多年生木本植物树干的横切面上,靠茎周颜色较浅的生长轮是边材。

边材是具有生理活动功能的次生木质部。

16、早材:春季形成层活动快,形成的次生木质部中导管细胞直径大,木纤维成分较少,管壁较薄,这部分称为早材。

17、晚材:秋季形成层活动减慢,形成的次生木质部中导管细胞直径较小,木纤维成分和管胞较多,管壁较厚,细胞排列紧密,称为晚材。

植物学名词解释(2)

植物学名词解释(2)

植物学名词解释(2)一、名词解释1.原生质:组成细胞的生命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半透明的亲水胶体。

原生质体:特质单个细胞内的原生质。

2.初生纹孔场:细胞的初生壁上一些较薄的区域。

纹孔:次生壁在初生壁上不均匀的增厚3.侵填体:导管老化后,周围薄壁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纹孔侵入导管内形成的堵塞物。

使导管失去疏导能力。

胼胝体:筛管老化后,胼胝质沉积在筛板上形成的垫状物,将筛孔堵塞,使其失去疏导能力。

4.气孔:狭义上常把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凸透镜状的小孔称为气孔。

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

气孔器:与两个保卫细胞合称气孔器。

气孔器能调节气体的出入和水分蒸腾。

皮孔:周皮上的一个分离区域,常呈透镜形,由排列疏松的栓化或非栓化细胞组成。

在皮孔的部位,木栓形成层向内形成栓内层,向外产生松散的薄壁细胞(补充组织)。

皮孔常见于老茎的周皮上,是植物体内部组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气孔窝:叶片表皮上藏生若干气孔器的凹陷处。

旱生性的硬叶型植物(如夹竹桃等)常具气孔窝,窝内除分布气孔器外,往往还有发达的表皮毛,可以减少水分蒸腾。

5.平周分裂:指细胞分裂时新形成的细胞壁与器官表面平行,新形成的细胞壁为平周壁,平周分裂使器官加厚。

垂周分裂:指细胞分裂时新形成的细胞壁与器官表面垂直,新形成的细胞壁为垂周壁,分裂的结果使器官增粗。

6.外始式:根的初生木质部在发育过程中,是由外向心逐渐分化成熟的,外方先成熟的部分为原生木质部,内方后成熟的为后生木质部,这种分化方式称为外始式。

外起源:叶原基和芽原基在顶端分生组织的表面发生,这种起源方式成为外起源。

内始式:一般指茎的初生木质部细胞分化成熟的顺序是从内部开始,逐渐向外,即成熟的顺序是离心进行的。

原生木质部在内,后生木质部在外,这种分化成熟的顺序由内及外的方式就是内始式。

内起源:侧根源于根内部的中柱鞘细胞,因此它的起源方式称内起源。

7.早材:也称春材,指在木材的一个生长轮内细胞较大,壁较薄,排列较疏松的部分。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课件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课件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2
结果展示
通过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包括花粉发育 情况、雌蕊的受精情况等。可以使用图片和图表 等形式展示结果。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 的差异,并使用表格和图表等形式呈现数据。
3
结果解读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双受精作用的机制和影响因 素,并探讨其对被子植物繁殖的意义。
胚乳提供营养
极核与精核结合形成的胚乳,为胚胎 发育提供营养物质。
03 精子与卵细胞的特点
精子的特点
精子体积较小,通常 只有卵细胞的1/20, 但数量众多。
精子头部含有细胞核 ,携带一半的遗传物 质。
精子具有鞭毛,能够 自由游动,寻找合适 的卵细胞。
卵细胞的特点
卵细胞是单倍体细胞,体积较 大,是精子体积的几十倍。

对植物多样性的意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增加植物种类多样性
双受精作用使得被子植物在遗传、生理和形态等方面产生了多样 性,形成了丰富的植物种类。
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植物多样性的增加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生态平衡, 确保生物圈的正常运转。
提供生态服务
植物多样性在提供食物、栖息地、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 用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双受精作用概述 • 双受精过程 • 精子与卵细胞的特点 • 双受精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 双受精作用的实验研究
01 双受精作用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双受精作用是指被子植物的雄配 子(花粉中的精子)与雌配子( 胚囊中的卵细胞和极核)融合形 成合子的过程。

植物的受精过程(9)

植物的受精过程(9)
贾鸿亮
单位名称
沙雅县第二中学
填写时间
2021年7月25日
学科
生物
年级/册
七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植物的受精过程
难点名称
子房的结构及植物的受精过程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在花的结构中,雄蕊的花粉粒可以产生精子;雌蕊的子房内有胚珠,卵细胞在胚珠内形成。通过开花与传粉,完成受精。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是: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受精卵继续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为胚乳。这就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双受精现象。被子植物双受精的方式比拟特殊,对初中生来说比拟难理解,不容易掌握。
6、受精过程:
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面有卵细胞,它跟来自花粉管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课堂练习
〔难点稳固〕
1.一朵花中,能产生精子和卵细胞的结构分别是〔 〕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传பைடு நூலகம்:
定义: 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介绍传粉的方式
方式:1、自花传粉:一朵花的雄蕊产生的花粉粒,落在同一朵花雌蕊的柱头上。
2、异花传粉:一朵花的雄蕊产生的花粉粒,落在另一朵花雌蕊的柱头上。
二、受精:
1、花粉粒吸水后,从萌发孔伸出花粉管,并产生两个精子,这是花粉粒发育的标志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植物的受精过程学生很难观察,切初一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很难想象植物的受精过程。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动态模拟图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植物的受精过程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
植物进化的推动力
双受精作用在植物进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遗传物质的重 组和变异,推动了植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的发展。
受精过程的生物学意义
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
双受精作用产生的胚乳富含营养物质,为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早期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有利于植物在各种环境中的适应性生长。
有利于植物的繁殖和种群增长
精细胞在花粉管内的运动
精细胞在花粉管内通过鞭毛运动向卵细胞移动。
识别与结合
精细胞识别雌性生殖细胞的特异性受体,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
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与分化
减数分裂
雄性生殖细胞经历减数分裂,产生四 个精细胞。
细胞壁的形成
精细胞形成细胞壁,准备进入花粉管 。
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与分化
卵细胞的形成
雌性生殖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卵细胞。
特点
双受精作用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 中特有的现象,其结果是形成受精卵 和受精极核,分别发育成胚和胚乳。
受精过程的重要性
遗传物质的传递
双受精作用实现了遗传物质的横向传递,使后代具有父母本的遗 传特性,从而保持了物种的遗传稳定性。
植物体的发育
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分别发育成胚和胚乳,为植物体的发育提供了必 要的物质基础,保证了植物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被子植物的基因组通常由多个染色体组成,这些染色体携带 了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遗传信息。
染色体
染色体是基因组的载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它们以特定 的方式排列和组织,以确保遗传信息的正确传递。
基因重组与遗传信息的传递
基因重组
在双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通过融合形成合子,导致基因重组的发生。基因重组有助于增加基因组的多样性和复 杂性,促进植物的适应性和进化。

被子植物双受精

被子植物双受精

被子植物双受精植物雌雄配子的形成高等植物的生殖细胞不就是早已分化好了的 , 而就是到个体发育成熟时才从体细胞中分化形成的。

高等植物有性生殖的全过程都就是在花器里进行的 , 包括减数分裂 , 受精与产生种子。

1 、被子植物的雄性配子的形成过程 : 雄蕊的花药中分化出孢原细胞 (archesporial cells), 再分化为花粉母细胞 (2n), 经减数分裂形成四分孢子 , 再进一步发育成 4 个单核花粉粒。

单核花粉粒经过一次有丝分裂 , 形成营养细胞与生殖细胞 ; 生殖细胞再经一次有丝分裂 ,才形成为一个成熟的花粉粒 , 其中包括两个精细胞 (n) 与一个营养核。

这样一个成熟花粉粒在植物学上称为雄配子体。

2 、被子植物雌性配子的形成过程 : 雌蕊子房里着生胚珠 ,在胚珠的珠心里分化出大孢子母细胞(2n), 由一个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 ,形成直线排列的 4 个大孢子 (n), 靠近珠孔方向的三个退化解体 , 只有远离珠孔的那一个继续发育 , 成为胚囊。

发育的方式就是细胞核经过连续的三次有丝分裂 , 每次核分裂以后并不接着进行细胞质分裂 , 形成雌配子体。

胚囊继续发育 ,体积逐渐增大 , 侵蚀四周的珠心细胞 ,直到占据胚珠中央的大部分。

8核胚囊 , 每端 4个核,以后两端各有一个核移向中央 , 叫做极核。

在有的物种中这两个核融合成中央细胞。

近珠孔的三个核形成三个细胞 , 一个卵与两个助细胞。

另一被子植物双受精端的 3 个核形成三个反足细胞。

在有些植物中 , 反足细胞可分裂为多个细胞 ,如水稻 ,小麦。

受精植物在受精前有一个授粉的过程。

成熟的花粉粒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授粉。

授粉又有自花授粉与异花授粉之分。

自花授粉就是指同一朵花中雄蕊中的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如大麦, 小麦,水稻,大豆,豌豆, 芝麻等作物都就是自花授粉的。

严格自花授粉的一定就是两性花 ,即雌雄同花 ,但就是 ,两性花的植物不一定都就是自花授粉的 , 而更多就是的异花授粉。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精)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精)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花粉管经过花柱,进入子房,直达胚珠,然后穿过珠孔,进而伸向胚囊。

在珠心组织较薄的胚珠里,花粉管可以立即进入胚囊,但在珠心较厚的胚珠里,花粉管需先通过厚实的珠心组织,才能进入胚囊。

花粉管进入胚囊的途径在不同植物是不一样的,但都与助细胞有一定关系。

有从卵和助细胞之间进入胚囊的,如荞麦;有穿入 1个助细胞中,然后进入胚囊的,如棉;或是破坏1个助细胞作为进入胚囊的通路的,如天竺葵;或是从解体的助细胞进入的,如玉米。

花粉管进入胚囊后,管的末端即行破裂,将精子及其他内容物注入胚囊。

破裂原因,有认为是由于胚囊内的低氧膨胀所致,而助细胞被推测为对花粉管破裂起着直接的作用,当花粉管与助细胞的细胞质接触时,由于压力的突然改变,导致管的末端破裂;也有认为花粉管管壁的溶解,如番茄、胡麻,也是原因之一。

花粉管中的两个精子释放到胚囊中后,接着发生精子和卵细胞以及精子和2极核的融合。

2精子中的1个和卵融合,形成受精卵(或称合子),将来发育为胚。

另1个精子和2个极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以后发育为胚乳。

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和2个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特有现象,称为双受精(见图)。

进入胚囊的2个精子是否在结构、生化特性等方面完全相同?通过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研究证明,2精子间是有可察觉的差异存在的。

RUSSell(1980—1983)等人在电子显微镜下研究白花丹花粉时,观察到2个精子中的1个以突起附着在营养细胞的核上,另1个则通过胞间连丝与第一精子相连;此外,附着在营养核上的那个精子含较多数量的线粒体,而另1个精子则含较多的质体,因此,可以认为两个精子可能是二形的。

与卵细胞结合的精子,在进入卵细胞与卵核接近时,精核的染色体贴附在卵核的核膜上,然后断裂分散,同时出现1个小的核仁,后来精核和卵核的染色质相互混杂在一起,雄核的核仁也和雌核的核仁融合在一起,结束这一受精过程。

另1个精子和极核的融合过程与上述两配子的融合是基本相似的,精子初时也呈卷曲的带状,以后松开与极核表面接触,2组染色质和2核仁合并,完成整个过程。

【普通生物学复习题】经典必考问答题1

【普通生物学复习题】经典必考问答题1

普通生物学复习题简答题1.试述植物体内5种激素的作用。

答案要点:(1)生长素IAA促进幼苗中细胞的伸长。

IAA主要是在植物茎的顶端分生组织中合成,然后由顶端向下运输,使细胞伸长从而促进茎的生长。

(2)细胞分裂素(CK)是促进细胞分裂的激素。

生长活跃的组织,特别是根、胚和果实,都产生细胞分裂素。

根中合成的细胞分裂素会随木质部汁液液上运至茎中。

(3)赤霉素促使茎伸长,赤霉素还可以打破种子休眠。

植物体内合成赤霉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

(4)脱落酸(ABA)抑制植物体内许多过程,包括叶片脱落等生理现象。

(5)乙烯引发果实的成熟和其他衰老过程.2.试述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

有何生物学意义?答案要点:花粉粒由于风或昆虫等的作用落到柱头上萌发,营养细胞从花粉壁的薄弱区域(萌发孔)突出形成花粉管并穿入柱头。

花粉管在花柱中延伸到达子房。

同时生殖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产生两个精子。

当花粉管到达胚珠时,它从珠孔进人胚囊,将两个精子都释放出来。

一个精子与卵结合,形成合子,另一个精子则与中央细胞的极核结合,形成三倍(3n)的细胞。

即胚乳母细胞。

这一过程称为双受精作用。

3.试述人体对付病原体的侵袭有三道防线。

答案要点: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第二道防线是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反应,即免疫应答。

4.子叶出土幼苗与子叶留土幼苗主要区别在哪里?了解幼苗类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指导意义?答题要点;子叶出土幼苗与子叶留土幼苗主要区别在上下胚轴的生长速度不同。

下胚轴生长速度快,子叶出土幼苗类型;上胚轴生长速度快,子叶留土幼苗类型。

了解幼苗类型对农业生产中播种很有意义。

对于子叶出土幼苗的种子宜浅播;而对于子叶留土幼苗的种子可稍深播,但深度应适当。

5.从输导组织的结构和组成来分析,为什么说被子植物在演化上比裸子植物更高级?答题要点:植物的输导组织包括木质部和韧皮部二类。

裸子植物木质部一般主要由管胞组成;管胞担负了输导与支持双重功能。

被子植物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融合的研究现状

被子植物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融合的研究现状

被子植物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融合的研究现状论文导读: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对其生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简要介绍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的体内系统研究现状,为今后被子植物受精过程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被子植物,双受精,雌雄配子融合被子植物的受精作用为双受精,即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中央细胞结合成初生胚乳核,而双受精的核心的是雌雄配子的融合。

因此,雌雄配子融合的研究对揭示被子植物双受精的机理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

目前利用体内与体外两个受精系统研究双受精,本文只介绍体内系统。

一、国际研究现状电子显微技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用作研究被子植物受精作用,从而为进一步了解双受精过程奠定了技术基础。

然而,对雌雄配子融合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很难客服的困难:首先,雌配子体深埋于孢子体组织之中,难以观察;其次,雌雄配子间胞质融合与核融合过程短暂,难以捕捉。

因此,至今只有在棉花[2,3,4]、矮牵牛[5]、大麦[6]、菠菜[7]、白花丹[8,9]、小麦[10,11]、小黑麦[12]、加拿大白杨[13]和烟草[14]等近9个物种进行过双受精的超微结构研究。

其中有关雌雄配子融合的报道更是凤毛麟角,只在白花丹与加拿大白杨中做过雌雄配子的细胞质膜融合过程,在棉花、菠菜、矮牵牛、白花丹、大麦、小黑麦、烟草、小麦中描述了核膜融合的超微结构特点。

雌雄配子融合模式Russell[8,9]对白花丹中雌雄配子融合的描述可以认为是一种模式,它的特点是:两个精细胞分别与卵和中央细胞接触,双方相靠的质膜从一个位点开始融合,然后多个位点融合,融合的膜逐渐崩解,直到精细胞的细胞质与细胞核完全融于雌性细胞内,也就是精细胞的质膜参与合子质膜的建成。

矮牵牛[5]、烟草[14]均为此模式。

雌雄性细胞的质膜融合非常短促,在白花丹中整个质膜融合的时间不到1分钟。

捕捉这个时期的难度可想而知,迄今只在白花丹中对雌雄细胞的质膜融合过程有详细描述。

植物学简答论述部分答案

植物学简答论述部分答案

植物学简答论述部分答案论述题9.比较禾本科植物根与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的区别。

答案要点:(1) 共同点为: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组成;成熟区表皮具根毛,皮层有外皮层和内皮层,维管柱有中柱鞘;初生维管组织的发育顺序、排列方式相同。

(2) 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在根的初生结构上的差别是:单子叶植物的内皮层不是停留在凯氏带阶段,而是继续发展,成为五面增厚(木质化和栓质化)。

仅少数位于木质部脊处的内皮层细胞,仍保持初期发育阶段的结构,即细胞不具凯氏带增厚,此为通道细胞。

14.简述双子叶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

(4分)答题要点:双子叶植物叶片解剖构造从横切面可见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构成。

表皮由形状不规则的细胞紧密嵌合而成,细胞外壁角质层发达。

表皮细胞间分散有许多气孔器,气孔器由一对肾形保卫细胞围合而成,表皮上常有表皮毛等附属物,与其保护和气体进出门户的功能相适应。

叶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间,由大量含叶绿体的薄壁细胞构成。

上部分化为栅栏组织,下部分化为海绵组织,与其光合作用主要部位的功能相适应。

叶脉分布于叶肉中,主脉和大的侧脉含1个或几个维管束,上部为木质部,下部为韧皮部,两者间尚存有维管形成层。

在脉肋的表皮层下面还有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

随叶脉的逐渐变细,维管束的结构趋于简化。

首先是形成层和机械组织消失,木质部、韧皮部组成分子逐渐减少。

至细脉末端,韧皮部只有数个筛管分子和伴胞,木质部也只有1-2个螺纹导管。

这与叶脉的支持和输导功能又是相适应的。

15.简述双受精过程的生物学意义。

答:双受精过程中,一方面,精细胞与卵细胞的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恢复了各种植物原有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了物种遗传的相对稳定性;同时通过父、母本具有差异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使合子具有双重遗传性,既加强了后代个体的生活力和适应性,又为后代中可能出现新的遗传性状、新变异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另一个精细胞与 2 个极核或 1 个次生核(中央细胞)融合,形成了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及其发育成的胚乳,同样结合了父、母本的遗传特性,生理上更为活跃,更适合于作为新一代植物胚胎期的养料(在胚的发育或种子萌发过程中被吸收)。

被子植物花粉管生长及双受精作用的分子机理

被子植物花粉管生长及双受精作用的分子机理

生物学教学2019年(第44卷)第11期・5・被子植物花粉管生长及双受精作用的分子机理黄紫筠(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48)摘要双受精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生殖方式,是指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分别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的两个精子融合的过程%从花粉落到柱头被识别开始,到花粉管萌发并极性生长至珠孔,再到精子释放并分别与胚囊中的卵细胞和中央细胞融合#这一系列精巧、有序、复杂的过程需要众多细胞的相互识别和作用%本文概述双受精过程中雌雄配子体相互作用的机理#为读者准确理解双受精作用提供资料%关键词双受精雌雄配子体花粉管助细胞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生殖方式,是区别于裸子植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双受精现象是由俄国植物学家纳瓦兴于1898年发现。

他以头巾百合和细弱贝母为材料,观察到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分别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的两个精子融合的过程,由此发现了被子植物的两个精子都参与受精。

作为植物胚胎学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双受精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被子植物双受精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做一概述,为植物遗传和育种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花粉与柱头识别双受精作用的第一步是传粉,即雄蕊中花粉借助风力或昆虫的作用落到同一朵花或另一朵花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花粉落在柱头表面后,随即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形态变化和生理生化过程的发生,包括花粉黏附、花粉水合、花粉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在花柱中极性生长并最终进入胚囊,完成双受精。

雄蕊花粉与雌蕊柱头的黏附能力决定着受精作用能否顺利发生,而不同物种由于其柱头形态和生理特征的不同又会影响黏附能否成功。

湿柱头黏性大,干柱头则借由乳突细胞粘附花粉,花粉黏附后释放外壁蛋白与柱头表面的蛋白相互识别并特异性结合,呈现“认可”的亲和识别反应[1]o研究发现芸苔属植物油菜和甘蓝中先后发现的S位点相关蛋白SLR1和SLG通过与花粉包被的A类蛋白PCP-A结合从而影响花粉的黏附作用[2,3]。

植物学第八章 被子植物花的构造和发育 知识点,论述题

植物学第八章  被子植物花的构造和发育 知识点,论述题

第八章被子植物花的构造和发育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生殖器官。

植物在完成营养生长后将转而进行生殖生长,这时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将逐渐形成花原基和花序原基进而分化形成花和花序。

花是形成雌、雄性生殖细胞和进行有性生殖的场所。

一朵完整的花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等部分组成。

雄蕊是花中雄蕊原基发育而成的,由花丝和花药构成,其中花药由花粉囊和药隔组成,花粉囊内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发育形成花粉粒,花粉粒内最终形成两个精子。

雌蕊由花芽中的雌蕊原基发育而来,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心皮,形态上可区分为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子房内的胎座上着生胚珠,胚珠由珠心、珠被、珠孔、珠柄等几部分组成,珠心内形成胚囊,胚囊中产生卵细胞和中央极核。

雌、雄蕊发育成熟后,花粉粒从花粉囊中散出,通过不同的传粉方式传至雌蕊柱头,经与柱头识别后萌发形成花粉管,将精子输送至胚囊,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结合,完成被子植物特有的双受精过程。

一、基本概念1.植物的繁殖(1)繁殖: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由旧个体产生新个体,来保持种族的延续,这种现象称为繁殖。

(2)营养繁殖:植物营养体的某一部分与母体分离或暂不分离,而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如扦插、分株、压条、嫁接、组织培养等。

(3)无性繁殖:植物体上产生一类称为孢子的无性生殖细胞,以后由这些孢子直接发育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4)有性繁殖:植物体上产生称为配子的有性生殖细胞、即雌配子和雄配子,两个配子融合后形成合子或受精卵,再由合子直接发育形成新个体。

它是种子植物主要的繁殖方式。

2,花的概念、组成和发生(1)花的概念:花是一种适应繁殖功能,节间极度缩短、不分枝的变态的短枝,其上着生着变态的叶子,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

(2)花的组成:一朵典型的花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花柄:也称花梗,生于花的最下部,支持花位于一定的空间,是茎与花之间的桥梁。

2)花托:花柄顶端部分.花的其他部分着生其上,通常呈膨大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