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材背景《浪淘沙》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大自然中壮阔的河流和奔腾的浪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通过讲述沙子的成长经历以及力量与智慧的升华,寓意着个体成长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学生能够阅读、理解并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的含义;2.学生能够进行朗读训练,提升口语表达能力;3.学生能够进行课文分析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进行课文分析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黑板、粉笔、教学PPT;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
六、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壮阔的河流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谈论河流的特点和美景。
步骤二:朗读课文让学生围坐在教室中央,分组进行朗读练习。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遍,然后由学生自主朗读,课后再进行集体朗读。
步骤三:课文分析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课文的主题是什么?2.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重要内容?3.你觉得课文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道理?步骤四:阅读理解教师设计多种阅读策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
1.阅读策略一:关键词提取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并解释关键词的含义。
2.阅读策略二: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整理和归纳所学的知识。
3.阅读策略三:角色扮演将课文中的情景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
步骤五:情感拓展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浪淘沙》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源头到入海口的雄浑景象,展现了黄河的伟大和祖国河山的壮美。
全诗九句,每句七字,采用了严格的平仄格律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敬畏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诗歌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其雄浑的景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引导他们感受黄河的壮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会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浪淘沙》的诗意理解和诗歌韵律的把握。
2.教学难点:黄河相关文化背景的理解,诗歌意境的体会。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元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发现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浪淘沙》的文本、注释、翻译,黄河的图片、视频等。
2.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概况,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同时,提示学生思考:黄河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诵《浪淘沙》,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接着,展示诗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浪淘沙》这一词牌名的特点和格律要求。
2、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刘禹锡《浪淘沙》(其一)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掌握词的诵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壮阔景象,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讲解法:对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词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黄河奔腾咆哮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黄河,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引导学生回忆与黄河相关的诗词,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黄河有关的词——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写作动机。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再进行点评。
4、理解词义(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重点讲解“九曲”“浪淘风簸”“自天涯”等词语的含义。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词意的理解,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5、赏析词句(1)提问:词的前两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想象黄河蜿蜒曲折、波涛汹涌的画面。
(2)分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探讨诗人的想象和表达的情感。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背景。
(2) 通过展示与《浪淘沙》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浪淘沙》的意境。
2. 学习新课(1) 朗读《浪淘沙》,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讲解《浪淘沙》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动机。
(3) 分析《浪淘沙》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4) 探讨《浪淘沙》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
3. 巩固练习(1) 请学生仿照《浪淘沙》的形式,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小诗。
(2) 请学生分组讨论《浪淘沙》中的意象,如“流水”、“飞花”等,并进行交流分享。
4. 总结归纳(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总结《浪淘沙》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浪淘沙》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努力,学好古诗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浪淘沙》的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了解《浪淘沙》的作者辛弃疾,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部编版上册六年级语文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a.搜索其他有关黄河的古诗,与《浪淘沙》(其一)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诗人对黄河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b.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展现黄河的壮丽景色。
3.小组作业:
a.小组合作,编排一段关于《浪淘沙》(其一)的朗诵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b.组织参观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创作灵感。
c.开展以“我心中的古诗”为主题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观,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我会问学生们:“你们知道我国的母亲河是什么吗?”当学生们回答“黄河”时,我会顺势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浪淘沙》(其一),就是赞美黄河的壮丽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黄河的雄浑与美丽。”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浪淘沙》(其一)中,诗人是如何描绘黄河的壮丽景色?
2.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古诗。
3.教学评价:
a.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b.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c.期末考试:结合古诗的背诵、默写、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教学拓展:
a.开展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500字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浪淘沙》是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体,全文内容共28个字,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进而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整首诗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典故,呈现了层层相映,将黄河的壮阔与诗人的情感仅仅交织在一起。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着眼于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三维目标,设置精准的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紧扣关键字词,最大化的为学生创建获取直接经验的环境,以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深化与沉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涯”。
2.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3. 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难点】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教法学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铺垫法。
想象法、圈点批注法、以读促悟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与感知:1.同学们,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她那甘甜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词,《浪淘沙》。
板书并齐读课题。
2.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让我们打开翰墨文字,把每一个字读到心里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PPT出示文字全诗。
)推荐读。
集体读。
(指导读:重读、节奏读)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在这首诗中字词读音是否准确及朗读是否流畅。
明确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的用典。
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大家读几遍就可以成诵了,那么,这首诗写景与用典,有何关联。
《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教案《浪淘沙》教案篇一白居易的《浪淘沙》是《水》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里选了两首诗,还有一首诗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诗歌教学的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
想在通过朗读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然后简单赏析。
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多地了解,好在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语言比较质朴。
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们对诗进行了朗读。
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方法上再进行指导。
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学第二首诗。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孩子们因为有许多老师听课而怯场畏畏缩缩,所以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就出了以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三十七个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在评课时刘校长也点出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创设。
最后姚校长也进行了同样的点评。
我想,诗人写诗,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要想现在的孩子知道几千年前诗人写诗的目的,能与诗人产生共鸣,除了进行必要的朗读而外,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就如《浪淘沙》,“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我们班的孩子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什么“茫茫东海变成了干涸的桑田”、什么“东海变成了桑田,水没有了,要节约用水”等等,始终不能上升到高度进行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想到“沧海桑田”的道理了。
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
可见,老师的引导确实非常重要。
当然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对作者的把握、情景的体会也不能忽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
1.针对学生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高。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寓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设计创作题,鼓励学生仿写或续写古诗,发挥创意。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浪淘沙(其一)》的学习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教学过程: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提问:“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们收获了什么?对黄河有什么新的认识?”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理解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教学过程:
-设计填空题,让学生根据诗句内容填空,巩固诗句记忆。
-设计简答题,让学生运用古诗知识,分析诗句的意境和寓意。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4.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古诗《浪淘沙(其一)》的朗读与背诵,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古诗意境的体会。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九曲黄河”、“浪淘风簸”,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教学设想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 浪淘沙》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浪淘沙》是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歌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黄河的雄浑壮美,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开阔,富有想象力,是六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经典篇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方面仍有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会欣赏古诗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雄浑壮美,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浪淘沙》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图片等。
2.音乐:准备一首与诗歌情感相符的音乐,用于营造情境。
3.图片:准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刘禹锡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件,展示诗歌全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浪淘沙》的寓意和主题;2.掌握《浪淘沙》的基本内容和情节;3.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4.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
该诗描述了诗人在江南旅游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感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讲解《浪淘沙》的寓意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江南的风景,引发学生的兴趣;2.讲解:老师讲解《浪淘沙》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带领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3.朗诵:学生分组进行《浪淘沙》的朗诵,并分享自己的感受;4.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究诗歌中的意义;5.写作: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于《浪淘沙》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展示江南风景图片,唤起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2.讲解(15分钟):介绍《浪淘沙》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分析诗歌的主题和寓意;3.朗诵(10分钟):学生进行分组朗诵,并共同探讨诗歌的表现手法;4.讨论(15分钟):师生共同讨论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5.写作(1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6.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六、教学反馈1.学生的作业将作为教学反馈的主要依据,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评价;2.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将成为教学反馈的参考,老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
七、拓展延伸在课外,建议学生多阅读古典诗词,培养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可以选择一些与《浪淘沙》风格或主题相近的诗歌进行鉴赏,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古典诗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陌生感,课堂氛围有待进一步活跃。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九首》教案、教学设计
-探究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解决问题;
-体验式: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吟诵、创作等活动,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浪淘沙九首》,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课堂练习
1.诗词填空:设计一些与《浪淘沙九首》相关的诗词填空题,让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2.诗句仿写:鼓励学生借鉴《浪淘沙九首》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黄河或其他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词。
3.诗词鉴赏:提供一些与黄河相关的古诗词,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浪淘沙九首》中富含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人生哲理,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古诗词鉴赏技巧: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朗读与吟诵技巧: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和吟诵方法,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
2.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但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浪淘沙九首》作为一首具有较深寓意的古典诗词,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情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感受诗词之美;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人生态度。
2.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诗歌中的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1 教材简介《浪淘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词,作者王之涣。
1.2 教学内容本篇古诗词主要描述了海浪冲击沙滩,沙子被冲刷得四处飞散,但却仍然保持着它们所拥有的美丽与骄傲。
1.3 教学目标1.了解海浪与沙滩的关系,明白沙滩的特点及其与自然界的关联;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征;3.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意境,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2.1 教学准备1.准备录像或图片素材,展示海浪冲击沙滩的场景;2.备课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古诗词解析。
2.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海浪冲击沙滩,引入关于海浪与沙滩的背景知识;2.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看到过沙滩?沙滩有哪些特点?海浪与沙滩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
步骤二:朗读与感受1.学生跟读教师朗读古诗词;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感悟海浪对沙滩的冲刷,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步骤三:解析与品读1.教师对古诗词进行分段解析,讲解其词语的含义、表达方式、意境等方面;2.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品读古诗词,体会其中的意蕴、寓意,开阔视野,提升审美能力。
步骤四:点拨与阐释1.在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古诗词中某些段落进行点拨,例如:“疑是银河落九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银河”这一词在中国古代的象征意义,从而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2.在阐释某些难点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相关的文化知识作为延伸教学,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
2.3 教学总结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大自然、领略诗词之美,达到了其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2.在分析诗词的过程中,教师注重挖掘古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为后续的文化课教学提供了语文基础。
三、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调查,或者利用课堂小测验等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程度和领悟情况,对于未能掌握和理解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同时也可以给予优秀学生肯定和表彰,调动全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浪淘沙》。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黄河波涛汹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黄河的壮观景象。
2、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黄河,你们想到了哪些诗句?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与黄河有关的古诗——《浪淘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三首《浪淘沙》,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4、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深入理解1、学习第一首《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理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两句诗的意思。
提问: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气势磅礴、源远流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
理解“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两句诗的意思。
提问:诗人为什么想要到牵牛织女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学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朗读这两句诗。
2、学习第二首《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理解“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这两句诗的意思。
提问:这两句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八月的钱塘江潮声如雷,浪头高达数丈,撞击着岸边的山又退了回去)播放钱塘江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其壮观。
理解“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这两句诗的意思。
提问:潮头退去后是怎样的景象?(很快就退入江海,卷起的沙堆像雪堆一样)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潮起潮落的变化。
3、学习第三首《浪淘沙》(汴水东流虎眼文)理解“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这两句诗的意思。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二、自主学习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3】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
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1.【出示课件6】“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
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浪淘沙》一、教学背景分析:《浪淘沙》是一首广东民歌,歌曲明快动听,旋律欢快,深受广东人民的喜爱。
这首歌曲既是广东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广东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学《浪淘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广东音乐和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浪淘沙》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学会唱《浪淘沙》歌曲,并能够分声部合唱;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老师放一段《浪淘沙》的录音,引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浪淘沙》这首歌有什么了解吗?这首歌的旋律和节奏怎么样?它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3.播放一段关于《浪淘沙》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首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二步:学唱歌曲(20分钟)1.教师逐句教唱歌曲的歌词,学生跟读;2.加入手势动作,让学生跟着节奏做动作;3.教师分声部教唱,学生进行分声部合唱练习。
第三步:合唱表演(3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部分的歌词来合唱,并加入一些舞蹈动作;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排练,指导学生进行合唱和动作的整体协调;3.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合唱表演,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四步:展示和分享(20分钟)1.请学生选取自己认为表演最好的一段,进行展示;2.展示结束后,学生互相评价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学生能够了解《浪淘沙》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学生能够熟练唱《浪淘沙》歌曲,并能够分声部合唱;3.学生能够参与合唱表演,展示自己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合作意识;4.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情感体验。
浪淘沙教案
浪淘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背景。
2. 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题。
3.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题。
2.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黄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条河流叫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
2. 作者及作品介绍
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及其作品《浪淘沙》的特色。
讲述《浪淘沙》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故事发展的脉络。
4. 人物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牛郎、织女等。
讨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5. 写作手法分析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6.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一个人物。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作者及作品的背景,分析了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理解了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并学习了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二、自主学习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3】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
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Puxuewang.com〉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
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1.【出示课件6】“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
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浪淘沙》教学设计
《浪淘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能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5.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象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三、教学过程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课主要写“钱塘潮是天下奇观”。
那么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个“奇观”的呢?现在我们再次走进观潮,一起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丽壮观。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那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呢?谁来回答一下?非常好,是本文的中心句,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概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也为下文讲大潮的壮丽景象做了铺垫。
1.我们课题是什么?(板书:观潮)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
(板书:天下奇观)思考一下,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3.课文围绕哪句话写的,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心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潮来前的景象,以及人们的急切心情,那潮来时那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
(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3.师:默读第二自然段,前后桌四人讨论一下: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地点,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观潮场面,潮来前江面的景象。
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4.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相关拓展活动,如仿写诗句、创作古诗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5.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2.诗词韵味:指导学生品味古诗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感受诗人以沙喻人的深刻寓意。
3.修辞手法: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描绘出美好的自然景象。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悟诗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3.情感升华:通过学习《浪淘沙》,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如沙,历经磨难才能成为宝贵的财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其他古诗,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并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请学生课后阅读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如《望洞庭》、《秋词》等,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学习,旨在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作业量适中,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个性化地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4.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浪淘沙》的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味,以及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簸”字,会写“簸”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少儿金曲《春晓》,学生倾听。
2、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朵奇葩,从我们刚进牙牙学语开始,《春晓》《静夜思》就一直伴我成长,今天,我请同学来背一背知道的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背古诗能有效的调动课堂气氛。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今天,我们又要学一首古诗《浪淘沙》,在学古诗之前,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读全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方法的复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指明了方法和步骤,能让学生有目标有方法的学习。
三、学习古诗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根据注释解诗题。
②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③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④根据注释理解大意。
2、集体反馈
①指名读。
纠音曲(q 口)b簸
(根据注释纠正“ q u”,重点指导书写“簸”右下边是“皮”字)
②交流理解诗意
教师点评:喂,你说得真好,能根据注释来理解诗意,不过老师有点疑问,九曲黄河,你为什么不说千曲,百曲呢?真的是万里沙吗?
生:这里是夸张的手法,自古以来黄河相传就有九曲十八弯的说
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