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2010《乙肝防治指南》

合集下载

医药卫生2010424乙肝防治指南课件

医药卫生2010424乙肝防治指南课件

do we simplify complex fractions and complex rational Disorders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upport Immunizations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病原学
do we simplify complex fractions and complex rational Disorders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upport Immunizations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HBV 侵入人体后,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脱去 包膜,穿入肝细胞质内,然后脱去衣壳,部分双链环 状HBV DNA 进入肝细胞核内,在宿主酶的作用下, 以负链DNA 为模板延长正链,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 ,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 为模板,在宿主RNA 聚合酶II 的作用下,转录成几 种不同长短的mRNA,其中3.5kb 的mRNA 含有HBV DNA 序列上全部遗传信息,称为前基因组RNA。后 者进入肝细胞质作为模板,在HBV 逆转录酶作用下 ,合成负链DNA;再以负链DNA为模板,在HBV DNA 聚合酶作用下,合成正链DNA,形成子代的部 分双链环状DNA,最后装配成完整的HBV,释放至 肝细胞外。胞质中的子代部分双链环状DNA 也可进 入肝细胞核内,再形成cccDNA 并继续复制。 cccDNA 半寿 (衰) 期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
P 基因变异 最常见的是酪氨酸-蛋氨酸-天门冬氨酸-
天门冬氨酸 (YMDD) 变异 YMDD 变异为YIDD 或YVDD 且受药物选择而逐渐成为对拉米夫定耐

2010版乙肝指南

2010版乙肝指南



九、治疗的总体目标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 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 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 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 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 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 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内容
十四、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十五、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十六、特殊情况的处理 十七、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 十八、抗纤维化治疗 十九、患者随访

一、病原学
属嗜肝DNA病毒科,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 cccDNA半寿期较长,很难从彻底清除。 A~I 9个基因型,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B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 较少疾病进展,对干扰素α应答率高于C 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 。
有研究认为,普通IFN- 疗程至少1年才能获 得较好的疗效(Ⅱ)。


十一、干扰素治疗
(一) 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1) 治疗前ALT水平较高; (2) HBV DNA< 2108 拷贝/ml;[< 4107 IU/mL] (3) 女性; (4) 病程短;(5) 非母婴传播; (6) 肝组织炎症坏死较重,纤维化程度轻; (7) 对治疗的依从性好;(8) 无HCV、HDV或HIV合并感染; (9) HBV基因A型; (10) 治疗12或24周时,血清HBVDNA不能检出(II)。 其中治疗前ALT、HBV DNA水平和HBV基因型,是预测疗效的 重要因素
三、自然史


并不是所有感染HBV者都经过以上四个期 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主要出现在免疫 清除期

2011版乙肝防治指南

2011版乙肝防治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 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二、流行病学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2010年新版慢乙肝防治指南介绍

2010年新版慢乙肝防治指南介绍

CHB治疗的一般流程图
优化治疗
首次提出优化治疗的策略: • 优化治疗就是根据病人的基线状况、早期应答 情况,综合考虑疗效、安全性和治疗费用,对 治疗进行适当的调整 • 对提高病人的依从性、预防耐药、提高疗效和 降低医疗费用极为重要 • 依据国内外大量研究数据而提出的优化治疗策 略,充分考虑了患者的利益和医生的用药经验, 符合中国国情,此次被纳入指南,意义重大。
• 肝硬化的高危因素 HBV DNA是独立预测的危险因素
嗜酒、合并HCV、HDV和HIV
• 肝癌的高危因素 显著危险因素 HBeAg阳性和/或HBV DNA >104(105)拷贝/ml 肝硬化患者中每年3%-6%发生HCC
乙肝预防措施包括: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母亲HBsAg+的新生儿 母亲HBsAg- 的新生儿 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
In 1992 9.75% 9.67%(< 5 yr)
In 2006 7.18% 0.96%(< 5 yr)
Liang XF, et al. Vaccine 2009; 27 : 6550–7
5岁以下人群HBsAg阳性率降至1%以下
Liang XF, et al. Vaccine 2009; 27 : 6550–7
• 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正常后, • 至少在巩固1年半(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 个月)仍保持不变 • 且总疗程至少已达到2年半者,可考虑停药。 • 由于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可以延长疗程。
抗HBV的一线药物
• 普通干扰素 – IFN a2a – IFN a2b – IFN a1b • PEG-IFN – PEG-IFN a2a – PEG-IFN a2b

乙型肝炎防治指南PPT

乙型肝炎防治指南PPT


阻断成功的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婴儿的
02
即免使疫阻风断险成功,此类婴儿仍存在HBV感染风险,建议动态监测抗-
HBs水平,视结果决定是否加强免疫。
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婴儿是否需要增
03
根强据免动疫态监测的抗-HBs水平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对婴儿进行增强免
疫。
感谢观看
产后抗病毒治疗及管理
产后继续抗病毒治疗并进行随访 监测,产后即刻至产后3个月停药 不增加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 风险。Βιβλιοθήκη 新生儿接种疫苗01
抗病毒治疗药物选择
孕妇抗病毒治疗推荐使用TDF或TAF。
02
抗病毒治疗期间妊娠管理
若孕妇正在服用TDF,建议继续服用;若正 在服用TAF,需与孕妇沟通后决定是否继续 。
密切监测的必要性
孕妇抗病毒治疗期间的监测
孕妇在抗病毒治疗期间,需要密切 监测肝脏生物化学和HBV DNA定 量等指标。
产后慢性HBV感染母亲的监测
产后继续抗病毒治疗并进行随访监 测,以及停药后应密切监测肝脏生 物化学和HBV DNA定量等指标。
婴儿免疫效果的评估与监测
婴儿在接受联合免疫后1~2个月,需 要检测抗-HBs水平评估免疫效果,并 动态监测抗-HBs水平,根据结果决定 是否加强免疫。
免疫效果的指标
通过检测抗-HBs 水平来评估联合免疫的效果。
免疫效果不佳的处理方式
若阻断成功的慢性 HBV 感染孕妇所 生婴儿仍存在 HBV 感染风险,建议 动态监测抗-HBs 水平,根据结果决 定是否加强免疫。
增强免疫的必要性
慢性HBV感染孕妇所生婴儿的免疫效果评估
01
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后1~2个月,检测抗-HBs水平进行免疫效果评估

中国乙肝防治指南停药标准

中国乙肝防治指南停药标准

中国乙肝防治指南停药标准中国乙肝防治指南是指导临床医生进行乙肝治疗的重要文件,其中对乙肝治疗中的“停药标准”进行了详细阐述。

下面我们将按照步骤来介绍乙肝防治指南停药标准。

第一步:确认患者病情在乙肝治疗中,停药通常是基于患者病情的状况。

因此,在考虑停药之前,首先需要确认患者的病情。

这包括患者肝功能是否恢复正常,乙肝病毒是否得到了控制,是否出现草率,以及是否有其他诊断结果等。

第二步:确定治疗时间乙肝防治指南建议,慢性乙肝的治疗时间应至少6个月。

如果患者的肝功能、病毒水平和临床症状得到了轻微的改善,则应进一步延长治疗的时间。

在确定治疗时间时,并不仅仅考虑患者病情的变化,还应该评估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能够遵守医嘱。

第三步:监测肝功能和病毒水平在停药之前,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水平。

如果患者的肝功能正常,病毒水平低于检测限,则可以考虑停药。

在停药过程中,应继续监测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毒水平,以确保病毒不会再次复发。

第四步:慎重考虑停药在考虑停药之前,必须慎重考虑。

因为乙肝是一种慢性病毒性疾病,停药后,病毒很可能会再次活跃。

如果乙肝病毒重新变得活跃,就需要重新开始治疗。

第五步:适当的平滑过渡在停止治疗前,医生应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直到药物完全停止。

此外,医生还应让患者监视自己的症状,以便在症状恶化时进行干预。

停药后,仍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毒水平以确保乙肝病毒不会复发。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乙肝防治指南的停药标准仅供参考。

患者的病情和个性不同,治疗方案也应因人而异。

因此,在治疗乙肝时,医生应不断评估患者的病情,并根据病情的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乙肝防治指南

乙肝防治指南

1111
病理学诊断
METAVIR病理组织学评分系统
界面炎
0(无) 0
0
组织学活动度评 分 ( Histologic
1(轻度)
activity,A)* 1
2(中度)
2
3(重度)
小叶内炎症坏死
0(无或轻度) 1(中度) 2(重度) 0,1 2 0,1 2 0,1,2
炎症活动 度 0(无) 1(轻度)
2(中度)
1 2 2 3(重度)
3
精品课件
1122
病理学诊断
纤维化分 期 ( Fibrosi s,F)
病变 无纤维化 汇管区纤维性扩大,但无纤维间隔形成 汇管区纤维性扩大,少数纤维间隔形成 多数纤维间隔形成,但无硬化结节 肝硬化
分值 0 1 2 3 4
精品课件
1133
临床诊断
• 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
• 若HBsAg阳性或HBsAg 阴性、抗HBc 阳性患者使用高/中风险免
疫抑制剂,须给予核苷(酸)类似物预防性抗病毒以预防HBV 再
激活,抗病毒治疗需至少维持至结束免疫抑制剂治疗后6个月
( 对使用B 淋巴细胞活性抑制剂患者至少为12 个月)。
• 对HBsAg 阳性/抗-HBc 阳性,或HBsAg 阴性/抗- HBc阳性患者
治疗(A1)。
精品课件
2222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在开始治疗前应排除合并其他病原体
感染或药物、酒精、免疫等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也 应排除应用降酶药物后ALT暂时性正常。
精品课件
2233
IFN-α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
• 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具有以下因素者接受PegIFN-α治疗

最新乙肝防治指南 ppt课件

最新乙肝防治指南 ppt课件
2 、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HBsAg阳性 、HBeAg阴性、
抗-HBe阳性或阴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一年内 连续随访3次以上显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 。肝组 织学检查Knodell肝炎活动指数(HAI)<4或病变轻微。
(四)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阴性, 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 HBVDNA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除
IFN治疗 一定要监测和随访及重视不良反应处理。
核苷(酸)类药物︰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 替比夫定。 治疗选择见下述。
HBVDNA阳性外,患者可有血清抗-HBs、抗-
HBe和(或)抗-HBc阳性,但约20%隐匿性慢性 乙型肝炎的血清的标志均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 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治疗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 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 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 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 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 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 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症
(1)HBeAg阳性者,HBV DNA ≥ 105拷贝/mL(相 当于20000IU/mL); HBeAg阴性者,HBV DNA ≥ 104拷贝/mL(相当2000IU/mL);
国际多中心试验显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PegIFNa 2a治疗48周﹑停 药24周HBeAg血清转换率为32%、停药48周HBeAg 血清转换率为43%, PegIFNa 2b亦可取得类似HBV DNA抑制﹑HBeAg血清转换率﹑HBsAg消失率。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PegIFNa 2a治疗48周、停 药24周时HBV DNA<2×104拷貝43%、停药48周时 为42%﹑ HBsAg消失率停药24周时为3%﹑三年为 8%。

新版乙肝防治指南 dna阳性标准

新版乙肝防治指南 dna阳性标准

新版乙肝防治指南 dna阳性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新版乙肝防治指南:DNA阳性的科学解读与防控策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对于乙型肝炎(乙肝)的防治工作也在持续深化。

《乙肝防治指南新》课件

《乙肝防治指南新》课件

性传播
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
通过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 或血液制品,以及共用注射器 、针头等医疗器械,可传播乙 肝病毒。
其他途径
如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 体液中也可能含有乙肝病毒,
但传播几率相对较低。
乙肝病毒对人体的影响
急性感染
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部分人可能出现急性肝炎症状,如 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约90%的急性感染者可以自愈 ,其余10%可能转为慢性感染。
互动性
加入了互动环节,鼓励医生在 实践中不断反馈和更新指南内
容。
新版指南的实施与推广
培训计划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确保医生能够全面理 解和掌握新版指南。
在线平台
建立在线平台,方便医生随时查阅和交流。
宣传材料
制作宣传材料,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和推 广。
监测与评估
对新版指南的实施进行监测和评估,不断优 化和改进。
2023-2026
ONE
KEEP VIEW
《乙肝防治指南新》 PPT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乙肝基础知识 • 乙肝的诊断与治疗 • 乙肝患者的日常护理 • 乙肝防治的社会支持 • 新版乙肝防治指南的更新与亮点
PART 01
乙肝基础知识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分娩过 程和哺乳等途径传播给新生儿
媒体宣传
利用媒体资源广泛宣传乙肝防治知识 ,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PART 05
新版乙肝防治指南的更新 与亮点
新版指南的主要更新内容
疾病定义与分类
更新了乙肝的疾病定义 与分类,使其更符合临

从《侵权责任法》视角对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从《侵权责任法》视角对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

内蒙古中医药胃排空延迟。

目前西医治疗只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促胃动力药,虽然疗效确切,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GP 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疗效评价上来看,多数评价以临床症状的改善和胃排空的情况为主,治疗后对症状的改善有较好效果,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另外对血糖也有较好的控制,能体现出中医整体观治疗特色。

但目前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评价标准不够统一,若能规范统一,必将有助于提高临床研究水平和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何海波.糖尿病胃轻瘫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7):769-771.[2]周金香,李思宁.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学研究现状及分析[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8(3):66-67.[3]赵焕香.醒脾运脾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79例[J].北京中医,2000,19(4):18-19.[4]刘香红.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胃轻瘫55例[J].河北中医,2004,26(4):265.[5]范恒,徐文华,杨胜兰,等.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24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5):300.[6]周旭生.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8例[J].河南中医,2003,23(2):10.[7]衡先培,赵学军,杨鸿.胜红丸加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37例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1):650-652.[8]沈玉明.胃舒康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1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2):125.[9]成秀梅,姬承武,孙灵娇.辨证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6例.中国针灸,2003,23(9):525-526.[10]徐爱萍,盛骥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60例[J].河北中医,2004,26(4):285-286.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1-0092-03从《侵权责任法》的视角对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解读张专才*郑文艳*白石山*摘要:目的: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的正式实施,我国的依法行医进程又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精选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精选全文

更新要点
新增说明将 HBsAg 情况不详母 亲的新生儿视作 HBsAg 阳性来 处理,尽早的在出生12小时内尽 早接种1剂次的100 IU HBIG 。
推荐意见3
HBsAg阳性或不详母亲 的早产儿 、低体质量儿(<2 500 g)也应在出生后12 h内尽早接种HBIG和第1剂乙 型肝炎疫苗。早产儿或低体质量儿满1月龄后,再按0、 1、6个月程序完成3剂次乙型肝炎疫苗免疫(A1)。
2022年版
消化内科
2023-03-22
背景
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 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
新发感染率
减少90%
死亡率
减少65%
诊断率
达到90%
治疗率
达到80%
2022年重新制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国现状:
诊断率
22%
治疗率
15%
为更好地规范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大幅度 提高CHB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从而减少相关的死亡 率,再次更新本指南。
服务行业所用 器具严格消毒
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 刺和文身等器具应严格消毒。
推荐意见1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 h内尽早接种10 μg重 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乙型肝 炎疫苗 (A1)。危重症新生儿,如超低体质量儿(<1 000 g)、 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 后,尽早接种第1剂乙型肝炎疫苗(A1)。
积 极 检 测 HBV 感 染 标志物,以达到早期 诊断、早期治疗、降 低疾病危害的目的。
(2) 管理传染源
对家庭成员进行血清 HBsAg、抗-HBs和抗-HBc 检测,对易感者接种乙型肝

最新乙肝防治指南

最新乙肝防治指南

国际多中心试验显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PegIFNa 2a治疗48周﹑停
药24周HBeAg血清转换率为32%、停药48周HBeAg
血清转换率为43%, PegIFNa 2b亦可取得类似HBV DNA抑制﹑HBeAg血清转换率﹑HBsAg消失率。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PegIFNa 2a治疗48周、停 药24周时HBV DNA<2×104拷貝43%、停药48周时 为42%﹑ HBsAg消失率停药24周时为3%﹑三年为 8%。
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治疗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 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 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 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 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 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 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P = 0.001
9.9%
拉米夫定 7.8% 月
疾病进展定义为:进展为失代偿期、肝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病引起的死亡。
1. Liaw YF,et al.N Engl J Med 2004;351:1521-31.
30
抗病毒疗法对肝病进展的影响
“以前普遍认为,肝硬化属于不可 逆的疾病;但最近研究显示,即使 晚期肝纤维化也是可逆的。”
BAR/JAN/2009/SL02 Date of
慢性乙型肝炎肝脏损伤的机制
健康的肝脏
HBV 感染导致肝损伤
慢性炎症
慢性肝损伤 晚期 肝纤维化
星状细胞活化
纤维化
肝细胞增殖 功能障碍

“新版指南”对患者有啥帮助?

“新版指南”对患者有啥帮助?

“新版指南”对患者有啥帮助?作者:孙殿兴来源:《肝博士》 2011年第2期时隔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终于得以更新。

12月10日,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下称“新版指南”)在京发布。

相较于200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下称“旧版指南”),“新版指南”在乙肝治疗用药方面有很多变化。

通过对比,我选出部分与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密切相关的新变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变化一:药物剂量应该更给力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对象增加了“1 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与当前国家政策相呼应。

以往应用的O、1、6月免疫接种程序未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不产生抗体,可接种一针60微克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大胆地超出了药物说明书规定的使用剂量(5—20微克)。

变化二:增加了肝纤维化无创诊断内容随着病情的迁延,慢性肝炎患者会肝纤维组织增生,并逐步发展为肝硬化。

判断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以往主要靠肝组织穿刺活检,由于其有创伤性并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许多患者难以接受。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仪是通过测定瞬时弹性剪切波在肝脏的传播速度、计算肝脏的硬度值,进而评估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程度的超声诊断仪器,已在欧美多个国家广泛使用,2008年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诊断。

目前国内多家医院都正在或已经配制了该仪器,其优势在于无创伤性、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出轻度肝纤维化和重度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

变化三:抗病毒治疗适用范围放宽了持续乙肝病毒定量阳性、达不到转氨酶升高2倍标准,但有以下情形者,可做抗病毒治疗。

(1)对丙氨酸转氨酶( ALT)大于正常上限且年龄>40岁者,应考虑抗病毒治疗;(2)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肝活检,如果炎症坏死或纤维化达到一定标准,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3)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做肝组织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 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 (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 (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半寿 (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 [10-12]。

二、流行病学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13, 14]。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15, 16]。

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 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17]。

HBV是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14]。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HBsAg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粘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Ⅲ)。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 (产) 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Ⅰ),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18]。

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 BV的危险性增高 (Ⅰ)。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 (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

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亦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 (蚊、臭虫等) 传播[19] 。

三、自然史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在围生 (产) 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20] (Ⅰ)。

婴幼儿期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人为地划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再活动期[[21]。

免疫耐受期:其特点是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 HBV DNA载量高 ( 常常 > 106 IU/mL,相当于107拷贝/mL),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并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22],或轻度炎症坏死、无或仅有缓慢肝纤维化的进展。

免疫清除期:表现为血清HBV DNA滴度 > 2000 IU/mL(相当于104拷贝/mL),伴有ALT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炎症坏死、肝纤维化可快速进展,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

非活动或低 (非) 复制期:表现为HBeAg 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持续低于2000 IU/mL(相当于104拷贝/mL)或检测不出 (PC R法)、AL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炎症或仅有轻度炎症;这是HBV感染获得免疫控制的结果,大部分此期患者发生肝硬化和HCC的风险大大减少,在一些持续HBV DNA转阴数年的患者,自发性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1~3%/年。

再活动期:部分处于非活动期的患者可能出现1次或数次的肝炎发作,多数表现为HBeAg阴性、抗-HBe阳性(部分是由于前C区与/或BC P变异所导致HBeAg表达水平低下或不表达),但仍有HBV DNA活动性复制、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成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23],这些患者可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失代偿肝硬化和HCC;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現自发性HBsAg消失(伴或不伴抗-HBs)和HBV DNA降低或检测不到,因而预后常良好。

少部分此期患者可回复到HBeAg阳性的状态(特别是在免疫抑制状态如接受化疗时)。

并不是所有感染HBV者都经过以上四个期。

新生儿时期感染HBV,仅少数(约5%)可自发清除HBV,而多数有较长的免疫耐期,然后进入免疫清除期。

但青少年和成年时期感染HBV,多无免疫耐受期,而直接进入免疫清除期,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自发清除HBV(约90%~ 95%),少数(约5%~10%)发展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主要出现在免疫清除期,年发生率约为2%~15%,其中年龄小于40岁、ALT升高以及感染HBV基因A型和B型者发生率较高[21, 24]。

HBeAg血清学转换后每年大约有0.5%~1.0%发生HBsAg清除[25]。

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硬化发生率与感染状态有关。

免疫耐受期患者只有很轻或没有肝纤维化进展,而免疫清除期是肝硬化的高发时期。

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与持续高病毒载量呈正相关,HBV DNA是独立于HBeAg和ALT以外能够独立预测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还包括嗜酒、合并HCV、HDV或HIV感染等[26-28] (I)。

非肝硬化的患者较少发生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

肝硬化患者中其年发生率为3% ~6%[29-31]。

HBeAg阳性和/或HBV DNA > 2,000 IU/mL(相当于104拷贝/mL)是肝硬化和HCC发生的显著危险因素[8, 32-35]。

大样本研究显示,年龄大、男性、ALT水平高也是肝硬化和HCC发生的危险因素[25, 33]。

HCC家族史也是相关因素,但在同样的遗传背景下,HBV病毒载量更为重要[36] (Ⅱ-3)。

四、预防(一)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37],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

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越早越好。

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

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38] (Ⅱ-3)。

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 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剂量应≥1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 (CHO) 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37, 38] (Ⅱ-3)。

也可在出生后12 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39]。

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40, 41] (III)。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可用5μg或10μg酵母或1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5μg或10μg重组酵母或1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对成人建议接种20μg酵母或20μg CHO乙型肝炎疫苗。

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接种一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42],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

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 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43](Ⅲ)。

(二) 切断传播途经大力推广安全注射 (包括针灸的针具),并严格遵循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防护(Stan dard Precaution)原则。

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毒。

注意个人卫生,不和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

进行正确的性教育,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全套;在性伙伴健康状况不明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安全套以预防乙型肝炎及其他血源性或性传播疾病。

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三)意外暴露后HBV预防[44]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c、ALT和AS T,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10 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