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开端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为应对西方列强侵略而兴起的一场重要的现代化探索。
这场运动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和意义。
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运动兴起于晚清时期,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割地赔款,社会危机四伏。
为了摆脱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制度,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包括了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洋务工厂、组建新式军队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试图提升中国的工业制造水平和军事实力,以应对外敌的挑衅。
洋务运动的影响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也存在着局限性,未能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洋务运动的启示
洋务运动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特殊的印记,但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的引进,更需要制度的变革和人才的培养。
只有全面深入地进行现代化探索,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探索,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部重要历史篇章,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在不断探索中,中国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让我们珍惜历史经验,不断前行,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对于现代化的启示
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对于现代化的启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是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一次尝试。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不容低估,不仅对于当时的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现代化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十分落后。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内部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风气日益腐败。
为了挽救危局,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改革开放,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技,进行现代化建设。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背景。
洋务运动是一场长达近40年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从1861年开始,中央政府设立了直属机构“汉军衙门”,正式开启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随着时间的推移,洋务运动逐渐扩大规模,成为惠民政策、军事、贸易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推动力量。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填补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空白。
比如在冶金、机械、轮船、火炮等领域,中国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
2.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洋务运动期间,中国不仅引进了大量西方的技术、理论和思想等,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艺术、以及传统技术体系传播到了西方国家,取得了相当大的影响。
3. 为中国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促进了国内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反思尽管洋务运动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这场运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政治上的不稳定。
当时的清政府内部存在很多派系斗争和腐败现象,这使得政治环境不稳定,限制了洋务运动的推进。
2. 经济方面的不利因素。
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而中国当时的国力非常薄弱,这对运动的顺利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3. 社会制度的局限性。
如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
如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作者:石卫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44期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在清政府内部掀起了洋务运动,在魏源《海国图志》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启发下,清政府的上层开始意识到,两次鸦片战争中,中西方的差距,立志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国家强大,以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从学习西方的角度来看,确实具有进步意义,但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角度来看,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下面就此展开,客观分析洋务运动的利与弊。
首先,洋务运动的积极性。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见识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自身的无能与落后显露出来了。
而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面对这种内忧外患,清王朝决心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中央与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洋务运动就此开始。
洋务运动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一批军工企业,主要有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另外,还创办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打破了入学垄断的局面,培养了一批科技、军事和外交人才。
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推动了西学的传播。
这些做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当时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换言之。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工业化。
对于中国后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的创新,学习西方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其次,洋物运动的局限性。
虽然洋务运动创办了大批的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受西方列强侵略刺激,开始对合理吸收西方科学技术以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一系列措施。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那个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而西方列强则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水平令中国感到巨大的压力。
因此,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通过引进和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推动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便中国能够与外国列强抗衡。
洋务运动中涉及的许多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启蒙作用。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晚清政府和知识分子的觉醒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洋务运动中,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国家的科学发展、工业发展和军事发展等,开始意识到中国必须要摆脱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的思维模式,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启蒙作用,也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等奠定了思想基础。
再次,洋务运动扩大了中国对外交流和国际视野。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技术人才和专家,建立了一批现代工厂和学校,并与外国合作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军事工业。
这些都为中国提供了与外国进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与外国人合作,中国人逐渐扩展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并从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洋务运动加快了中国现代国家体系的建立。
洋务运动注重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尝试建立现代化的军事、科学、工业和教育体系。
通过建立各种新的机构和学校,培养出了一批西方化的人才。
这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国家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实现近代化提供了组织和人力保障。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推动了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际交流,开拓了中国的国际视野,并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
几点看法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这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开始主动向现代化转型,尝试引进西方科技和制度,推动国家的发展。
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尝试,但未能实现其目标。
这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由于其内部矛盾和外部环境的制约,未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
洋务运动未能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如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等,因此未能实现真正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局限性。
这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等。
但洋务运动也存在局限性,如未能触动封建制度、缺乏长远规划等,这些局限性限制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阻碍。
这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因此其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有限。
同时,洋务运动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如贪污腐败、管理不善等,这些问题和矛盾阻碍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看法存在分歧,但多数认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和问题。
对于如何评价洋务运动,需要综合考虑其历史背景、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影响等多个方面。
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洋务运动是中国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进行的一场重要的现代化改革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日益落后的局面下,许多人开始认识到必须要进行自我改革,以实现现代化和国家独立。
洋务运动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国家的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首先,洋务运动引进了许多西方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理念。
当时,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武器和技术,以便缩小与西方列强的差距。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中国人学习了西方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并在中国尝试发展各种新兴产业。
这些努力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并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其次,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军事现代化。
中国在19世纪末的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失败,这引发了对军队现代化的需求。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战争技术和军事装备。
这使得中国的军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实力,并且在后来的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洋务运动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而缺乏来自民间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这导致了洋务运动的效果并不如预期那样显著,也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此外,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许多引进的西方科学和技术最终未能得到充分应用。
此外,洋务运动还面临着传统观念和利益固化的阻碍,使得一些改革措施难以得到有效推行。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独立奠定了基础。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但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
第一篇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制度,必定会走上失败。
1)领袖见识不足---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只看到西方"船坚炮利"的一面,侧重改革军事,忽略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而且,缺乏全盘计划,彼此又未能通力合作.2)官僚管理不善---企业建设采用"官督商办"制度,官员管理不善,贪污舞弊,导致企业连年亏损,许多建设的质量都未达标准.3)顽固势力阻扰---清廷中,慈禧太后对洋务运动加以干扰,而顽固派官员则竭力阻扰,令改革倍感困难.如慈禧挪用海军经费来修筑颐和园,使北洋舰队自建成以后,没有再革新和添置装备第二篇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PS; 1.“进展:。
“为ppt素材可作说明2.初稿~~~~~敬请修改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新式学堂的开办为例洋务运动文化教育是从学校外国语言文字开始的,随着近代化工业的产生对科学技术人材的需要而,慢慢涉及于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可见洋务运动所谓教育,是随着洋务事业的开辟和进展而产生的成立众多的新式学堂,是保守的清廷慢慢的接触了整个世界,是的思想如潮水般涌入到了中国那个保守的国度。
增进了中国制造业、商业、通信、军事等方面的进展、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们。
为了对抗西方的军事实力,为了培育洋务人材,洋务派依据晚清政府运作和社会进展的需要,开办了各式学堂。
开办的新式学堂按学习内容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 以学习外国语性质为主的新式学堂鸦片战争以后,晚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政治交涉增多,语言不通,蒙受损失。
1862年奕䜣上奏,取得许可。
同文馆由此而来。
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最先依照西方教育模式成立起来的新式学堂,打破了传统的科举教育模式,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开端。
进展:1863年,李鸿章奏请仿照京师同文馆之例,在上海开办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后改称为上海广方言馆。
1864年,毛鸿宾奏请开设教习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即广州同文馆。
1893年,张之洞开办了湖北自强学堂。
另外,还有新疆俄文馆、台湾西学馆、珲春俄文馆和在同文馆中增设的天文算学馆。
2.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为主的新式学堂洋务派官员迫切需要把握近代军事方面的人材,纷纷主张“讲究洋器”,建议在军事工业和兵工厂内设立相关的军事技术学校,就近培育军事知识人材,后被政府批准。
进展:福建船政局内设有福建船政学堂,江南制造总局内设有操炮学堂,1887年,张之洞奏请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
1890年,曾国荃仿照英国水师,奏请开办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895年,继天津水师学堂以后,晚清政府又开办了天津武备学堂,这也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太原的山西武备学堂,南京的江南陆师学堂,贵阳的贵州武备学堂3.以培育专门技术人材为主的新式学堂指专门培育铁路、电报、医学、矿务等各类科技人材的学堂。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开端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xx现代化的重要开端——从现代化和认识规律出发评洋务运动一、对洋务运动兴起的评价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炮舰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
一部分中国人开始醒来,看到了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
林则徐、魏源等等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还沉醉在天朝大国的幻想中,满足于“万年和约”的签定。
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鸦片战争的失败,仅仅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况且割一个海岛,赔一点款,虽然丢面子,但是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此,开眼看世界的思想仅仅存在于少数精英头脑中,流露在部分著作里。
没有人敢过多宣传自己的主张,包括林则徐,更没有几个人敢试图去实行。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而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无法抵挡。
“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城下之盟,春秋所耻”,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更多的中国人觉醒了,他们认识到西方“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因而提出引进西方近代军事、科技的人士显著增加。
这些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洋务派。
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还拥有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中国的-舞台后,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从单纯的设想或者说是思想到实践,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早期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
洋务派以及洋务运动的进步性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二、对洋务运动两个阶段的评价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2019年微考点:洋务运动的性质、地位和评价
微考点:洋务运动的性质、地位和评价考点,洋务运动的性质、地位和评价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2.洋务运动的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易错微析要注意区分近代史与近代化:近代史是指一段历史时期,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而近代化讲的是发生转型的历程,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例题1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B.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第一批近代企业C.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D.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答案:B解析: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开始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选B。
例题2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当时最大的军工厂。
此外,各省先后办过20个机器局,都是兵工厂。
其间不仅搬入了外国的枪炮、弹丸、雷管,而且外国的机器也由此而传入中国。
这些企业由国库支付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兴办这些企业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要求B.兴办这些企业使李鸿章等官僚大发横财C.洋务派兴办了近代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下答案:D自强”的要求,A项说解析: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军事工业,体现了“法错误。
BC两项本身说法错误。
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是由国库支付开销,没有利润积累,生产效益低下,故此题选D。
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
為什麼說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關鍵字:洋務運動;近代化洋務運動舊稱“同光新政”或“自強新政”,是清政府在同治、光緒年間(19世紀60~90年代)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
這場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卻為中國近代化的起步開闢了道路,是中國近代化的開始。
第一,洋務派面對新的形勢,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最早的指導洋務運動的近代化思想,這是當時思想領域的一大變革。
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理論中,洋務派把中學和西學的關係解釋為“體”與“用”的關係、“道”與“器”的關係、“本”與“末”的關係、“主”與“輔”的關係,進而提出了兩者的相對價值,即中學具有精神價值,西學具有物質價值;還提出了兩者的不同功能,即中學“治心身”,西學“應世事”。
中學和西學的關係,強調中學是本、體,西學是末、用,兩者互相補充、不可偏廢。
這一思想體系中,企圖用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來維護落後的封建生產關係,顯得有些不相協調,是一種既肯定西方實用文化又不否定傳統中國文化的調和主義文化思想,它敢於承認中學中不足之處,有待用西學來補充,西學確有超越於中學的地方,這實際上是對中國傳統倫理價值觀權威地位的一種暗示和挑戰,也是鴉片戰爭後中國思想界的一大進步,它使中國人的價值觀由“傳統人”開始向“現代人”轉變。
第二,洋務運動創辦了中國第一批軍工企業和現代工業,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管理經驗。
洋務運動雖說是一場沒有成功的近代化運動,但在30多年的時間裏,它取得了一些相當的成果。
從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派在各地先後創辦了大約20個製造槍炮、彈藥和船艦的近代軍工企業,40個近代民用工礦企業,還修築了共計477公里的鐵路,架設了溝通全國主要省份的通訊線路數十條,基本上形成了全國的電訊網。
洋務企業儘管機械化的程度還很低,各企業內部仍大量使用手工勞動,但它們畢竟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和工藝,在生產技術方面發生了空前的大變革,使中國破天荒地出現了現代工業文明的曙光。
【历史史料】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
【历史史料】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应该作何种估计?它对中国现代化有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对认识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想从洋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
对现代化概念的解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现代化实际上是指社会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运动过程。
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开始的。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伴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开始的。
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士大夫及其统治阶级的天朝幻梦,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探索西方强大、中国贫弱的原因,于是便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力图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运动,而洋务运动则是这一系列现代化运动的起点。
现代化作为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社会历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观念意识的转变。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儒学占主导地位,文化传统中情性与封闭因素浓厚的社会结构中,观念意识的开放与现代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洋务”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洋务思潮的滥觞,实际上开始了传统文化观念意识向现代化转换的过程。
这是近年来洋务运动研究中所忽视的一个方面。
现代化既然意味着由封闭到开放的变革,它就包含着一种新的变易与发展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的。
洋务运动对观念意识的冲击与变革,首先便表现在变易观念上。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外关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面临着一场亘古未有的“大变局”,这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的共识,所谓:“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
”<薛福成《庸庵文外编》,“筹海篇”:“筹洋刍议”。
>他们认为,中国历史自开辟以来,经历了由“鸿荒之天下,一变为文明之天下”,再由“封建之天下,一变为郡县之天下”,而此时,又由“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而这最新的变化,是数千年来的大变局<薛福成《庸庵文外编》,“筹海篇”:“筹洋刍议”。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作用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作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而止步于19世纪末的清末“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
虽然以前的历史学者也肯定了它的积极性,但相比之下,却更注重它的缺点和不足,以致于把1895年清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看作是“洋务运动”完全破产的标志,贬低了它的历史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展开及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我们有必要在更广泛的时空观上,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进行重新阐释。
以这种态度对“洋务运动”进行研究会得出一些新颖的结论,其中之一就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即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
“洋务运动”产生于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这就决定了“洋务派”自身的两重性。
传统史学家认为洋务派代表人物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是封建性、保守性十分浓厚的历史人物,然而不知他们是否注意到了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
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封建性特别浓厚的国家,像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开明地主可谓是凤毛麟角,试想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兴办洋务是何等的艰难。
因此,我们不能对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期望过高。
正如李时岳先生指出的:“简单的说,洋务派的历史任务就是:缩短中外的差距,引进机器生产,实现由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加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洋务派活动于中国资本主义从无到有的时代,它的任务是实现‘有’,‘有’之后才能谈到发展,那是又一个历史阶段的任务。
所以,严格的说,历史所赋予洋务派的任务是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而不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是不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呢?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事实俱在,毋庸讳言。
至于完成得好还是不好,那是另外的问题。
”正是因为它的特性,我们才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它。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
19世纪中叶,现代化浪潮已从欧美席卷到世界各地,它打破了各国的隔绝状态,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连为一体,人类历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洋务运动是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进行的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的历史地位备受争议,中外学者对此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探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一些中国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技术的标志,是中国尝试现代化的一次努力。
在他们看来,尽管洋务运动的成果并不明显,但它引领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为后来的改革开辟了道路。
他们认为,在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工业企业和军事工厂,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也有一些中国学者持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真正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他们指出,洋务运动的改革措施主要以模仿西方为主,缺乏创新和深度改革,因此效果有限。
而且,在洋务运动中存在着浪费资金、实施不彻底等问题,导致了运动的失败。
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实质性的贡献。
对于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中外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为中国近代化做出重大贡献,其改革效果有限。
无论如何,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应该客观理性,探讨其中的得失和启示,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二篇示例: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
在历史学领域中,中外学者都曾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与观点。
中国近代史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他们普遍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尝试。
洋务运动在技术、教育、经济等方面引进了西方的现代化理念和技术,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和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内容提要:万事开头难,洋务运动引领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引路人。
由于洋务创办者的封建腐朽性,使得运动本身以失败而终。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是从运动中生成了资产阶级新生力量,领导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没有洋务运动就没有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化不知道推迟多少年,从社会发展来说,洋务运动是成功的,功不可抹。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引路人”主客观作用评价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要看这一事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的大小。
洋务运动历时三十余年,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可这一炮并没有放响,因而引起了对洋务运动不同评价的争论。
关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历来学术界众说纷纭,且不同时代受社会环境影响侧重点也不相同。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们给予它充分肯定,认为洋务运动是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强,使中国由封建走向近化化;建国后的几十年则否定多于肯定,认为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军事改革;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的学者,则可能较多地用经济砝码来衡量它的历史作用。
下面就我个人认识来发表一些看法。
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它是一个“引路人”,引领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门坎儿。
(一)传统外交转向近代化外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王朝同列强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已无法避免,1860年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设置“总理衙门”,清廷批准,从此清政府的对外事务多由奕訢出面主持,文祥从中策划,形成了中央的洋务派势力。
“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专门办理中外一切交涉的机关,还兼管通商、海关、海防、订购军火、借款,主办同文馆和派遣留学生等事务,设有英、法、俄、美、海防五股。
1873年各国派遣公使同清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自1877年起,清政府也相继在英、法等世界各地设立了数十处领事馆。
公使馆和领事馆的设立,使清政府的外交体制逐步完备起来,走进国际社会,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江苏周学平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这场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那为什么洋务运动被看成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洋务运动在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一些成果。
他们兴办的企业尽管机械化的程度很低,各企业内部仍大量使用手工劳动,但它们毕竟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在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大变革,使中国破天荒地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
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由于缺乏经验,在经营管理方面走了不少弯路。
如张之洞筹办汉阳钢铁厂时,没有仔细考虑冶炼钢铁的原料和燃料问题,直接向英国订购机炉,结果因所购设备与办厂用矿的矿质不符而无法使用。
选厂址时,张为了能在自己的总督衙门就能看到工厂的烟囱冒烟,硬将厂址定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山脚下。
为此不仅大大增加了煤铁转运的开销,还使选厂址筑厂基多耗了100多万两白银。
经过多次失败,洋务派逐渐摸索到了一些办厂经验,并在后来的经营中加以改进。
洋务派这些经验使得后来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少走不少弯路。
第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孕育着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到破坏。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一些地主、官僚和富商也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这样,民族资本主义就产生了。
洋务派在创办民用企业时,由于资金不足,采取了招引私人投资的办法,通过“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创办企业,这些企业后来或转化为官僚资本,或发展为单纯的商办,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有的发展成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洋务运动是中国什么的开端
洋务运动是中国什么的开端
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原因如下:1、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洋务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4、洋务运动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洋务运动简介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建成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
其中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是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除此以外,还有福州船政局、天津机械制造厂等一系列军用工业生产厂。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
如在上海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轮船招商局”。
同时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3、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xx 现代化的重要开端
——从现代化和认识规律出发评洋务运动
一、对洋务运动兴起的评价
1 8 4 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炮舰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
一部分中国人开始醒来,看到了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
林则徐、魏源等等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还沉醉在天朝大国的幻想中,满足于“万年和约”的签定。
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鸦片战争的失败,仅仅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况且割一个海岛,赔一点款,虽然丢面子,但是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此,开眼看世界的思想仅仅存在于少数精英头脑中,流露在部分著作里。
没有人敢过多宣传自己的主张,包括林则徐,更没有几个人敢试图去实行。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而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无法抵挡。
“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城下之盟,春秋所耻”,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更多的中国人觉醒了,他们认识到西方“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因而提出引进西方近代军事、科技的人士显著增加。
这些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一洋务派。
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还拥有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18 6 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中国的-舞台后,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从单纯的设想或者说是思想到实践,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早期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
洋务派以及洋务运动的进步性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二、对洋务运动两个阶段的评价
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他们认识到,
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
而经过了军事上的惨痛失败,他们更是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水雷、
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
虽然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都是封建衙门的性质,但是从对外国的器物从无知排斥到积极引进和学习探索,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而且这些军事工业有很多都在后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北洋海军的建立,可以说代表了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
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
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
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18 7 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还将业务发展到外国,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
以后,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铁路等行业相继出现。
轻工业也在洋务运动期间得到大力发展。
18 8 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
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
中国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等,都是在七、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起来的。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在物质层面之外,洋务派并不是没有重视在文化上的学习,他们开办了“同文馆”,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它为中国造就了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
这些人的活跃成为以后中国现代化运动深入的重要力量。
三、对洋务派与xx 之争的评价
洋务派与保守派都是清统治集团的部分,他们的区别在于对维护清统治方法的不同。
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把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看作是可耻可恨之事。
对洋务运动进行了多方阻挠。
因此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洋务派和顽固派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
斗争中,洋务派非常注意以当时的具体情况为依据,指出了抱残守旧是不可行的,要想挽救危机,就必须学习西方的技术。
从根本上来说,当时的历史条件使洋务派学习西方的主张具有无可辩驳的必要性,保守派虽然口中不离圣贤大义,但是在当时西方列强侵略的残酷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而洋务派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另外一方面,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为了保证她个人的统治,也需要洋务派的支持,于是,总的来说,洋务派在与守旧派的斗争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洋务运动的成就和他们在与保守派的斗争中取得的胜利是分不开的。
所以说,虽然洋务运动最后没有取得成功,但是那以后,人们更多的是探讨如何加深改革的程度,而没有多少人认为“洋人以势力胜,中国以礼义胜”,高唱礼仪,反对开放革新的思潮没有多少市场了。
四、对洋务运动地位的评价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终结。
所以一般都认为,这标志
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但是,我认为,与其说这是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如说是洋务派的失败。
历来评价洋务运动的失败,都是从-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评价的。
人们多认为,甲午战争失败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以后领导历史的是改良派。
但是,如果从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来看,洋务运动更应该看成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从少数人的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到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这么一个将学习西方的现代化主张付诸行动的洋务运动,是现代化思想从产生到初步行动的巨大飞跃。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但是终究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造出了一批近代的工业品,培养了一批新型的人
才,更重要的是使国人广开眼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带动了中国整个现代化运动的开展。
洋务派仅仅认识到要学习技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看这固然是他们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但是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从器物到制度最后到精神的这个过程,难道不是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必须经过的几个阶段吗?从这个角度来看,洋务派的局限性不仅仅是阶级分析就能说明的,它也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正是由于以上的理由,我觉得,从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来看,接下来的维新思潮正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从器物过度到制度的一个发展。
洋务派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不能实现这个发展,但是这个发展必然是在洋务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更何况,从人的角度来看,后来的维新派本身就有很多人是从洋务派的中下层中分化出来的。
不能因为洋务派中作为上层主力的李鸿章等人的失败,就认为整个洋务派都失败了,他们失去了洋务运动时期执掌权力的地位,但是更多的洋务派中下层或者在继续经营着中国的近代企业,或者认识到了学习制度的重要性,开始为维新运动摇旗呐喊。
所以说:
作为一股-力量,洋务派失败了,但是在整个现代化运动中,洋务派没有失败,而是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人趋向了保守,一部分人深化了认识;洋务运动
没有失败,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思想阶段,它没有消亡,而是发展、延续了。
洋务运动不愧为xx 现代化的重要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