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共23页文档
中国产业结构变革及工业化历程
• 第一,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处在低端位置 。在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以及跨国公司按照价 值链进行全球水平分工的大背景下,在许多工业 领域,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 ,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价 值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实现经济增长投入 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也导致了与 发达国家利益分配格局的不对等。 第二,中国工业的技术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 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 险。我国的制造业总量规模占全球的6%,而研 发投入仅占0.3%。目前,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
中国产业结构变革及工 业化历程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14
产业结构
•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 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 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 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 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 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 现在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专指产 业间关系结构这一点大体上已被公 认。
路漫漫其悠远
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特征
• 1、第二产业的结构地位不断提升 • 2、自2001年起表现出了重化工业
加速发展的特征 • 3、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
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 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路漫漫其悠远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存在的问题
•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但第二产业内部技术 水平比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
路漫漫其悠远
• (二)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面临资源供应 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物耗高、 能源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目 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 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 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 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我国并没有摆脱先污 染后治理的老路,已经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环境 透支。国内、外研究機构的成果显示,大气污 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 能力有进一步削弱的危险。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
案例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交通经济08170111 孙小明 08170101 李玉府08170201 陈冠锦 08170122 李新08170215 马澜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新中国成立61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了由“重、轻、农”到“农、轻、重”,再到一、二、三产业的调整优化演进过程, 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历史性变迁。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50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重、轻、农”产业结构指导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尽快建立大体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从1953年开始,以大规模工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
到1957年,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7.3%上升到45.0%。
重、轻、农之比由1952年的15.3∶27.8∶56.9上升为25.5∶31.2∶43.3。
从195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经济发展被简单化为工业发展,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只发展钢铁工业。
工业化强攻集中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全民”强攻。
1959年初,产业结构失衡已非常严重,到年底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8.1%,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53.5%上升到58.5%。
1960年,决策仍要求“大跃进”再掀高潮,集中全力保钢。
到年底,轻工业产值大幅下降了9.8%,农业下降了12.6%,重、轻、农之比达到52.4∶25.8∶21.8。
2、“农、轻、重”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针对“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结构出现的严重失调,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
中国产业结构变革及工业化历程
中国产业结构变革及工业化历程中国产业结构变革及工业化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产业结构变革和工业化历程。
通过强化改革开放,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产业结构主要由农业和低端制造业构成。
农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
然而,农业发展乏力,农民收入低下,农村贫困问题突出,不利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中国政府开始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入外资、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城市化进程。
19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成为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制造业和出口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大量外资涌入中国的沿海城市。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向城市,为城市工业化提供了人力资源。
同时,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所有这些措施构成了中国产业结构变革和工业化历程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渐提升。
特别是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简单的加工制造逐渐转向高端制造和技术创新。
很多国际知名企业选择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享受中国庞大市场和低成本的优势。
中国的产业链水平和全球竞争力也不断提升。
除了制造业,服务业也逐渐发展壮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的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旅游、金融、教育、医疗和互联网等领域的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然而,中国的产业结构变革和工业化历程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环境污染、资源消耗过快、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制约了中国产业升级的进程。
同时,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贸易摩擦的加剧也给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政策,推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增长转变。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
我国未来主导产业
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个人消费的提升, 将使得个人消费产 业将成为主导产业
投资方面
内需的扩大
第三产业主导阶段
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比重有所下降,
特别是传统产业的下降幅度较快;但内部的新兴 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仍有较快发展。整个第二产 业内部结构变化较快,但比重已不占有主导地位 。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运输业、旅游业、商业 、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业等的发展速度 明显加快,并在GDP的比重中占有较大或主要份 额,成为国民经济的主础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2001-2008
汽车制造业、建筑业
我国目前主导产业
按照国际可借鉴经验,一个国家进人汽车消费为代表的重化工工业和加速 城市化后,这种趋势会保持十至二十年,“十二五”时期,汽车制造业、电 子信息产业、住宅房地产业、基础设施产业仍将是中国主导产业的代表。与 汽车产业相关的产业群包括材料工业、轮胎制造、钢铁工业、机床制造业、 化学工业等;与住房相关的包括钢铁工业、建材工业、装饰材料工业以及社 区服务等第一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包括了能源、电力、交通、机场、城市、 港口等建设相关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包括了计算机制造业、通讯产品制造业 等。
信息产业主导阶段
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
建设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信息业的快速 发展。这一时期,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 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我国主导产业建国后的变化
1949-1978 体制下的重重工业轻轻工业、农业 轻工业(尤其是 纺织业、家用电器业、基 础设施产业)
我国主导产业变迁
哪
组员:
目录
1 3
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
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精选文档
三、1976~2019年:改革开放、非均衡布局
3.七五计划:1986-1990年
推行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实施梯度开发战略。
4.八五计划:1991-2019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东部沿海进一步发展。改革 开放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发展差距扩 大。 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9/3/23
8
3、产业结构的片面性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重是70:22:8 农业以自给性为主,商品农业很不发达。 工业产品的链条短,以原料型、初加工型工业为 主。产品的竞争性和附加值很低。
2019/3/23
9
4、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
沿海殖民地的现代工业场景与广大内陆地区原始经济 场景并存。
15
三、1976~2019年:改革开放、非均衡布局
1.五五计划:1976-1980年
均衡布局,曾要求各省在吃穿用方面,尽可能做到自 给自足,结果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均衡布局,各 地产业结构相似率很高。
2.六五计划:1981-1985年
打破均衡布局,实施沿海开放。建立了4大特区和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建设宝钢、葛洲坝等大型工程。 六五以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均衡布局,封闭式 发展。六五以后表现为:非均衡布局,开放式发展。
2019/3/23 2
第二节 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封建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1840年以前)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期 (1840~1949年)
2019/3/23
3
一、封建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1840年以前)
1、农业: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农业生产中心 少数民族分布的边疆地区以牧业为主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第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主要实现了两个转折:第一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变为第二产业占优势比重,这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的。
第二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
逐步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这是在80年代后期实现的。
这两个转折的实现,使我国的产业结构由20世纪50年代的一、二、三产业排序,演变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二、三、一排序。
这一变化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由农业为主导产业转变为工业为主导产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则意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的趋向。
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性。
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力源,而产业结构的变革又会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
当产业结构处在以第一产业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是处于主要满足于人们生存需要阶段,即表现为农业社会的特征。
当第二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也就进入到主要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阶段,即表现为工业社会的特征。
而一旦当第三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那么,经济发展就进入了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生活质量提高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
由此可以概括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由农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工业、服务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第三,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会因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改变。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表现为这样的趋势: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日趋减弱,1978年以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30%之间,1978年以后随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减少而不断下降,其贡献率均在10%以下。
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
在绝大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50%—70%,这与我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相连的。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随着其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增加而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现在已经大大超过第一产业,以后第三产业的高度发达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时,将取代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摘要: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演变过程受着国家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影响。
产业布局重心由沿海到内地,再由内地到沿海,最后追求均衡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由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转变。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演变过程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在国民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发生明显变化。
受着国家政策和国际情况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1965):经济的恢复与调整;第二个阶段(1966-1975):十年动荡,曲折徘徊中前进;第三个阶段(1966-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一)第一个阶段(1949-1965):经济的恢复与调整在该阶段中国经历了4个变化过程。
一是1950-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个主要是为了恢复了被战争破坏了的工农业经济,对中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的布局没有太大的影响;二是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建设并着手改造了旧中国造成的我国经济产业布局偏重于沿海的畸形情况,让经济中心有沿海转移到了内地。
并且重点建设了以武钢、宝钢为中心的东北和华北工业中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和轻工业过重的问题;三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阶段,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和“一五”的建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然后人们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慢慢产生了冒进思想,于是在“二五”提出了一系列不符合实际的建设方针,如“以钢为纲”、“全面大跃进”等,这种政策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农业基础受到破坏和重工业畸形发展过快)和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由于“二五”计划的严重失误,国民经济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当时党的指导方针为“调整、巩固、充实、调高”八字方针,经过这一系列调整,国民经济部分比例协调了,工农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
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几千年漫长历程。
随着人口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变革,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进步,都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产业布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1.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必须进行历史考察。
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产业部门,这些产业部门按照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关系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了,产业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如铁路、海运的出现,可以使某些经济活动远离原料、燃料地,布局在交通条件方便的地方;航空运输的发展,出现了机场产业区;高速公路的发展又使某些产业部门布局在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是不断发展、调整、演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与布局进行历史的考察。
2.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具有历史继承性。
任何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社会变革,都不是对已有物质基础的推倒重建,而是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发展。
历史遗留下来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业基础,无疑对当前和今后的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例如,吉林市的工业分布,于建国初期着重发展了煤化工、铁合金、造纸、甜菜糖等主要工业部门,并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
现在吉林市工业分布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已有的工业企业已布局成型,难以搬迁。
为此,必须考虑已有工业基础和其他产业分布条件的变化,在着重发展耗能与耗原材料少的加工工业的同时,对已有的工业采取相应的改造与调整措施,如化学工业在煤化工的基础上,转向着重发展石油化工,耗能多的铁合金工业向高层次产业发展,造纸工业应控制其规模,并向高层次发展,甜菜糖工业应在降低甜菜运价和产品成本以及综合发展方面采取措施。
历史时期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所产生的影响与留下的烙印也深刻地反映在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布局上。
离历史时期越近,它对现实的影响越深,悠久的历史,对现实中的产业布局仍有明显的影响。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演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闭关锁国到融入全球化经济,从重工业主导到高新技术产业崛起,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世界,我国产业结构的变革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部分。
与此中国正在进入新时代,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
本文将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出发,分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新时代中国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战略机遇。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自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以来,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后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再到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道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演进特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重工业为主导,特别是钢铁、煤炭、石油等传统工业为主。
国有企业是经济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对外开放,引进了大量国外技术和资金,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如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了迅速的升级换代。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产业的比重减少,新兴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我国的服务业也迅速崛起,已经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过去的“制造大国”到今天的“制造强国”,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中国的制造业输出已经占据了全球的相当比重,中国的电子、通信、汽车等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的领先者。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
案例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交通经济08170111 孙小明 08170101 李玉府08170201 陈冠锦 08170122 李新08170215 马澜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新中国成立61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了由“重、轻、农”到“农、轻、重”,再到一、二、三产业的调整优化演进过程, 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历史性变迁。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50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重、轻、农”产业结构指导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尽快建立大体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从1953年开始,以大规模工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
到1957年,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7.3%上升到45.0%。
重、轻、农之比由1952年的15.3∶27.8∶56.9上升为25.5∶31.2∶43.3。
从195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经济发展被简单化为工业发展,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只发展钢铁工业。
工业化强攻集中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全民”强攻。
1959年初,产业结构失衡已非常严重,到年底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8.1%,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53.5%上升到58.5%。
1960年,决策仍要求“大跃进”再掀高潮,集中全力保钢。
到年底,轻工业产值大幅下降了9.8%,农业下降了12.6%,重、轻、农之比达到52.4∶25.8∶21.8。
2、“农、轻、重”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针对“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结构出现的严重失调,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
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变迁
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变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变迁。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进行回顾,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探讨。
1980年代:三产大发展1980年代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开始,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此之前,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较弱发展。
但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建设、商贸、金融、旅游和教育等企业逐渐壮大,城市服务业的地位逐渐提高。
1990年代:国内外资本的涌入1990年代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时期,国内外资本开始大量涌入。
在这个时期,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
一方面,中国开始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制造业;另一方面,服务业也呈现出增长迅速的趋势。
城市旅游、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多元化,城市服务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2000年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2000年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中国城市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让城市的生产力高度提高,城市的服务业和制造业逐渐向智能化和数字化方向转变。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城市的服务业和商业进一步多元化和国际化。
2010年代:城市化的加速推进2010年代是中国城市化加速的时期,城市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提出了“城镇化”战略,以促进城市化进程。
同时,新型城镇化也催生了新的产业结构。
城市的服务业和制造业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促使了城市智能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
未来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绿色发展未来,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将呈现出多元化、集群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技术将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将促进城市环保产业的发展。
结语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经历了多次的变迁和演变,未来将继续走向多元化、集群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不断推进城市服务业、制造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略(下篇)
INDUSTRIAL ECONOMY 产业经济中国经济报告2020年第6期文 /汪海波*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略(下篇)【提 要】本文是《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略》一文的下篇。
下篇主要内容为: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从实现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阶段的产业结构(1979年-2011年);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产业结构——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产业结构(2012年-2019年)。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史;产业经济学;基本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政治因素* 汪海波,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 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有多重解释。
本书把它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协调;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
为简略计,本书在叙述过程将这两方面都称之为产业结构优化。
2 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1-1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
3 详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5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
五、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从实现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阶段(1979年-2011年)(一)优化产业结构1的路线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曾经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创者的邓小平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报告郑重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报告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自建国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表现为:第二产业在国家扶持下迅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增长,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阶段及特征(一)一九七八年至今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一九七八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计划体制逐步退出舞台,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开始配置资源,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开始变小,三次产业结构逐渐向合理化的方向趋近。
这一阶段中国产业结构的特点是:1. 工业内部结构更为合理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产业结构在政府行政干预下,重工业被优先发展。
一九七八年之后,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轻工业占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发展趋势。
2. 区域间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从第一产业占全国比重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是三大地区最低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大致相近,且其变动趋势也比较相似;而东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降到10%以内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降到20%以内的时间拐点都是在二零零五年前后。
此外,就第三产业而言,其中东部地区在基数最高的基础之上,增幅也是最大的;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又呈现了和第一产业相似的变动趋势,即基数相同且增幅相近;东部地区在二零零零年前后第三产业比重突破40%,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升到30%以上。
二、三次产业及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调整,但这个调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众多,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必须要推行一系列的政策,而推行这些政策就需要厘清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从低级向高度化演进的过程。
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同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更替流转密切相关,此外还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一)产业之间结构演进自建国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从最初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到改革开放前后强调工业化,再到当前强调以高新技术为主、高附加值企业为主,以及高工业化为主,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与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崛起,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
新时代给予了我国重大战略机遇,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结构演进历程1978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开启了从封闭与落后到开放与发展的新时代。
在这4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是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很大,农村人口占据着我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是经济的主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农民从土地改革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村经济发展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从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工业主导到服务业崛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服务业开始快速崛起。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服务业的比重并不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的服务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新亮点。
服务业的崛起,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而且也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完善。
从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崛起,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二、新时代重大战略机遇新时代给予了我国重大战略机遇,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首先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将为我国的产业升级提供外部环境和市场机遇,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其次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我国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互联网+,新能源等。
这些新兴产业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需要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引领新一轮全球产业变革。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略(下篇)
INDUSTRIAL ECONOMY 产业经济中国经济报告2020年第6期文 /汪海波*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略(下篇)【提 要】本文是《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史略》一文的下篇。
下篇主要内容为: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从实现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阶段的产业结构(1979年-2011年);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产业结构——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产业结构(2012年-2019年)。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史;产业经济学;基本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政治因素* 汪海波,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 产业结构优化可以有多重解释。
本书把它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的协调;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
为简略计,本书在叙述过程将这两方面都称之为产业结构优化。
2 详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1-1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
3 详见《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5页,人民出版社,1992年。
五、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从实现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阶段(1979年-2011年)(一)优化产业结构1的路线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曾经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创者的邓小平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报告郑重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报告强调:“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24页文档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 演变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பைடு நூலகம்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化
二、新中国产业结构的初步形成 (1950-1963)
断分的依据 重工业主导型发展的产业结构 为何选择重工业主导型结构 156项重点工程的影响 大跃进的结构效应 体制分析:工农业之间的关系、所有 制……
三、结构调整
第一次调整:1963-1965
背景:经济.政治 调整的重点:调整结构,巩固基础,充实供给能 力,提高国民经济综合能力 效果评价: 结构:农业工业整体状况明显改善 经济基础:积重难返,有所改进 粮食供给能力有所改进 国民经济综合水平低
背景资料之二
圈地运动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 政”,但说穿了,是经济高增长给各地带 来的增一地多卖和强拆,向农村延伸, 就是当下方兴未艾的圈地运动。表面上看, 是无数企业要圈地建厂,实际上是政府要 圈地获利,而官员得政绩。
2006年4月,山东、天津、江苏、湖北、 四川五省市被国土部列为城乡建设用地增 减挂钩第一批试点。2008年和2009年,国 土部又批准了19个省加入增减挂钩试点。 试点省市对这一土地新政反响热烈。对依 赖土地财政、苦于囤地受限的地方政府而 言,新政提供了新的圈地动力,被当作突 破供地瓶颈的良方。各地表现出超乎寻常 的积极性,自上而下迅速推进农村土地重 整。
背景资料之七
温家宝总理曾说,“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 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这 是温家宝2007年为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所说的一 句话。 对于各地圈走农民宅基地、大拆民居的做法,中 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今年两会时 就疾呼要“急刹车”。 在今后的“十二五”期间,如何在保障农民利益 前提下,真正城乡统筹发展,将是摆在各地政府 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第二次调整:1968-1971 第三次调整:1978-1981 第四次调整:1985-1986 第五次调整:1988.9-1992年 春 第六次调整:93年中后期-1996 第七次调整:20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期 (1840~1949年)
07.04.2020
2
一、封建经济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1840年以前)
1、农业: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农业生产中心 少数民族分布的边疆地区以牧业为主
2、手工业: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四川盆地、珠江 三角洲
1963-1965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第一次大调整,调整的主要任 务是使失衡的农轻重关系恢复正常。
07.04.2020
12
二、1966~1975年:三线建设、十年动乱
这是我国的三五(1966-1970年)、四五 (1971-1975年)时期
三线建设,十年文革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07.04.2020
4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 产业发展的迟缓性 2. 产业发展的对外依赖性 3. 产业结构的片面性 4. 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
07.04.2020
5
1、产业发展的迟缓性
中国现代工业的出现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19 世纪60年代) 农业生产极不稳定,商品化程度很低。 1876年在上海修建第一条铁路——凇沪铁路。
07.04.2020
10
一、1949~1965年: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一. 1950~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二.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三. 1958~1962年:“二五”时期
四. 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
1.
总的来看,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改变了沿
海与内地产业布局的极端不平衡,铁路向内地延伸,
07.04.2020
8
4、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性
沿海殖民地的现代工业场景与广大内陆地区原始经济 场景并存。
1. 工业地区:东北、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华
北以天津、青岛为中心的工业地带、广州为中心的制 造中心。
2. 铁路交通 3. 农业分区
07.04.2020
9
第三节 新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 1949~1965年: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二. 1966~1975年:三线建设、十年动乱 三. 1976~2019年:改革开放、非均衡布局
六五以前我国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均衡布局,封闭式 发展。六五以后表现为:非均衡布局,开放式发展。
07.04.2020
15
三、1976~2019年:改革开放、非均衡布局
3.七五计划:1986-1990年
推行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实施梯度开发战略。
4.八五计划:1991-2019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东部沿海进一步发展。改革 开放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东部与中西部之间发展差距扩 大。
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开始在我国萌芽
3、交通和经济中心
地区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官马驿道”,交通工具是“南 船北马”
内地已建成一批古老城市,但大的经济中心尚未形成, 多是政治、文化中心
07.04.2020
3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期 (1840~1949年)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 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 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 发展。
大的工业基地初步建成(鞍钢、包钢、武钢)。
07.04.2020
11
一、1949~1965年:
“一五”期间,提出重点发展重工业,同时工业上强调发 展“五小”企业;新建了鞍钢、包钢、武钢等工业基地; 改变了沿海与内地的产业布局不平衡状态;加强了内地的 铁路建设。
“二五”期间。1958年,在“以钢为纲”、“全民大炼 钢铁”的号召下,中国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为期3 年的“大跃进”,使经济结构遭受严重破坏,一、二、三 产业之间比例严重失衡,国民收入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 1959年-1961年出现三年自然灾害。
07.04.2020
14
三、1976~2019年:改革开放、非均衡布局
1.五五计划:1976-1980年
均衡布局,曾要求各省在吃穿用方面,尽可能做到自 给自足,结果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均衡布局,各 地产业结构相似率很高。
2.六五计划:1981-1985年
打破均衡布局,实施沿海开放。建立了4大特区和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建设宝钢、葛洲坝等大型工程。
第一节 概述
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 段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
1840年以前漫长的封建经济时期 1840~1949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时期 第二阶段: 1949~1980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1980年~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07.04.2020
1
第二节 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07.04.2020
16
八五计划:1991-2019年
❖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 “八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 达11%,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高出近4 个百分点。“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 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
07.04.2020
6
2、产业发展的对外依赖性
外资几乎垄断了旧中国的所有工业部门。 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充斥中国市 场。 另一方面,中国是帝国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廉价 的劳动力市场。
07.04.2020
7
3、产业结构的片面性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重是70:22:8 农业以自给性为主,商品农业很不发达。 工业产品的链条短,以原料型、初加工型工业为 主。产品的竞争性和附加值很低。
三五时期的大三线建设,国家投资重点集中 在西南、西北和部分中南地区,大批工厂进 山进洞,基本建设投资由东北及沿海压下来 投向内地。进一步改变了沿海与内地产业布 局不均衡状态。
东部地区有大批油田建设投产。
07.04.2020
13
三线建设
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 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 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明确 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 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 位,加快“三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