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7企业会计准则变化
新旧收入会计准则超详细对比
新旧收入会计准则超详细对比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规范了收入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交易事项的日趋复杂,实务中收入确认和计量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例如,如何划分收入准则和建造合同准则的边界,如何区分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如何判断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如何区分总额法和净额法,对于包含多重交易安排或可变对价的复杂合同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等等。
2014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自2018年1月1日起生效(采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企业自2017年12月15日起实施)。
该准则的核心原则是,主体确认收入的方式应当反映其向客户转让商品和服务的模式,确认金额应当反映主体预计因交付该商品和服务而有权获得的金额。
并设定了统一的收入确认计量的五步法模型,即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确定交易价格、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履行每一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收入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1)将现行收入和建造合同两项准则纳入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
2006版收入准则和建造合同准则在某些情形下边界不够清晰,可能导致类似的交易采用不同的收入确认方法,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修订后的收入准则采用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来规范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并且就“在一段时间内”还是“在某一时点”确认收入提供具体指引。
(2)以控制权转移替代风险报酬转移作为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标准。
2006版收入准则要求区分销售商品收入和提供劳务收入,并且强调在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时确认销售商品收入,实务中有时难以判断。
修订后的收入准则打破商品和劳务的界限,要求企业在履行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时确认收入,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企业的收入确认过程。
关于新旧收入准则介绍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17年修订)介绍一、新收入准则制定背景: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CAS 14号—收入》和《CAS 15号—建造合同》两项准则对企业的收入确认、计量和列报披露进行了规范。
但随着经济发展交易行为日趋复杂,实务中收入确认和计量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
如:两项准则的边界,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的判断等。
此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4年5月发布了《IFRS 15号—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
该准则改变了现有的收入确认模型,突出强调了收入确认方式应当反映其向客户转让商品或服务的模式,金额应当反映主体因交付该商品或服务而预期有权获得的金额,并设定了统一的收入确认计量的五步法模型等。
综上,为切实解决我国现行准则实施中面临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收入确认、计量和列报披露,并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结合IFRS 15号与我国实际情况,财政部于2017年7月下发财会[2017]22号文重新修订了收入准则。
二、新收入准则的主要变化1.将现行收入和建造合同两项准则纳入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
2.以控制权转移替代风险报酬转移作为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标准。
3.对于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的会计处理提供更明确的指引。
4.对于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和计量给出了明确规定。
三、新收入准则具体内容介绍(一)收入的确认时点: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是指能够主导该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
(二)收入确认计量五步法模型第一步,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
该合同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2.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相关的权利和义务;3.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相关的支付条款;4.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5.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
第二步,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新旧对比
直接取得费用化,对应于费用化借款费用的部分,冲减财务费用;对应于资本化利息支出的部分,冲减相关资产价值。
该规定与历史上各项以“财建”文号发布的贴息的财务管理规定一致,通过会计准则规定向财务规定靠拢的方式,消除了两者规定不一致的矛盾。即,对于贴息的会计处理,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不再计入营业外收入。
(一)债务豁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一债务重组》。
(二)所得税减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一所得税》。
第五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如果与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等活动密切相关,且是企业商品或服务的对价或者是对价的组成部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一一收入》等相关会计准则。
明确从银行取得财政贴息贷款的,可选择处理方式。其中方法(一)的做法与《瑞华研究2010~2016汇编》之问题4-1-49中的做法类似。
但是,如果采用方法(一),则将导致相关借款(金融负债)的入账价值与金融工具准则的规定不一致,这两者之间存在潜在的矛盾。
鉴于IFRS下并没有此处方法(一)的选项,因此建议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尽可能选择方法(二),以避免出现境内外准则差异。
第二条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第二条本准则中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定义一致;资本性投入调整到第五条。
第三条政府补助具有下列特征:
(一)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对于企业收到的来源于其他方的补助,有确凿证据表明政府是补助的实际拨付者,其他方只起到代收代付作用的,该项补助也属于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
2006年会计准则改革
2006年会计准则改革2006年,中国会计准则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这次改革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提升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信心。
本文将围绕2006年会计准则改革展开,介绍其背景、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企业和投资者的影响。
一、改革背景2006年会计准则改革的背景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和全球化背景下对会计准则的国际接轨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国亟需更新会计准则,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信心。
二、改革目标2006年会计准则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提升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增强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度。
通过与国际接轨,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经济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改革内容2006年会计准则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的调整: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主要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进行了调整,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做出了一系列调整,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明确了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原则,增加了对收入和费用的披露要求,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
4.财务报表的编制:对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对财务报表附注的要求,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供投资者参考。
5.会计信息披露:对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对重大事项的披露要求,以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四、对企业的影响2006年会计准则改革对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企业需要调整其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以符合新的准则要求。
其次,企业需要对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计量,这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
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披露,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这些调整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影响,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财会[2017]15号、财会[2006]3号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财会[2017]15号、财会[2006]3号比较2017年5月25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通知》财会〔2017〕15号,改文件发布的背景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规范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了修订,针对新修订的政府补助,我们做逐条对照:项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财会〔2017〕15号) [2017.05.10 发布]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财会〔2006〕第3号)[2006.02.15 发布]修订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新旧一致第二条本准则中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第二条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去掉了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的描述,但定义一致。
第三条政府补助具有下列特征:(一)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
对于企业收到的来源于其他方的补助,有确凿证据表明政府是补助的实际拨付者,其他方只起到代收代付作用的,该项补助也属于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
(二)无偿性。
即企业取得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不需要向政府交付商品或服务等对价。
新增第三条:不再强调从政府直接取得,明确政府是实际拨付者的代收代付的,也属于来源于政府,明确无偿性无对价。
以便于区分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是政府补助、政府资本性投入还是政府购买服务。
第四条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中国会计准则变化
中国会计准则变化中国会计准则的变化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中国开始了会计准则建设的早期探索。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变化概述:1. 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这是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
2. 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这些准则在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的全面改革。
新的准则更加注重公允价值的使用,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同时也与国际会计准则(IFRS)趋同。
3. 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这项准则的发布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财务报表列报,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4. 2017年:《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新的收入准则(ASC 14)在2017年7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对2006年发布的相关准则的修订,旨在更好地反映企业在收入方面的实际经济活动,并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
5. 2020年:《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这项准则的实施要求企业在2021年1月1日及以后开始的租赁合同中,确认相关的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从而提高租赁合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中国会计准则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具体准则的修订和新增上,还包括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会计差错更正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变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增强会计信息对利益相关者的有用性,同时也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会计准则将继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并可能引入更多的公允价值和透明度要求。
会计准则2006年版主要变化
会计准则(2006年版)主要变化一.基本准则(一)仍然称为基本准则,所有企业均须执行,未按照国际惯例使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一词。
(二)明确了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会计目标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但是,我国会计目标显然将受托责任观放在第一位,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国际上普遍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一定差别。
(三)删除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而代之以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方面。
(四)权责发生制融合在基本假定中,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计量部分。
(五)会计要素定义遵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但收入与费用的定义部分地引入了资产负债观,这主要是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的相关条款。
(六)引入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
同时,对于利得和损失又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在理论上,前一种利得和损失实质上尚未实现,后一种利得和损失已经实现。
(七)首次规范会计计量属性。
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而且强调企业在会计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财务报表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
(八)取消了会计记账须用中文以及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要求。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一)符合条件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
这一规定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中,即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也就是那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如造船厂的船舶)。
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史
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史我国会计改革与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
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随着政治的变化,会计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革命。
一、我国的会计改革我国历次的会计改革在很大程序上表现为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49—1979年,建立各行业统一的会计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前,各行业、各企业的会计制度都不统一,既没有全国性的会计准则来规范各行业的会计工作,又没有各行业的统一会计制度规范系统内各单位的会计工作。
如何设计出适应社会主义会计工作的会计制度,成为当时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会计制度司所面临的新课题。
建国初的三年,主要解决会计制度不统一的问题。
1950年,财政部为了适应新建的各级人民政府和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预算基金的需要,制定和发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务政经济委员会规定,中央各主管部门要分别制定所属企业的统一会计制度,从而结束了会计制度上的无政府状态。
1951年和1952年,中央财政部曾连续两次召开全国性的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会议,制订了国营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建设单位和国营农场等单位的一套完整的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为我国计划经济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接着在“一五”时期,对已建立的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中央各主管部门分别制定了适合本部门生产经营特点的成本核算制度.1958年至1959年,会计工作受大破大批“烦琐哲学”思想的影响,一些人提出会计制度越简化越好的错误主张,实行所谓“以表代账”,甚至搞“无账会计",会计制度设计工作受到严重破坏.例如,有的主管部门把20多个财会制度简并为一个制度。
《CAS 24—套期会计》2006 VS 2017——致同研究之企业会计准则系列
《CAS 24—套期会计》2006 VS 20172016年8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征求<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修订)(征求意见稿)>等三项准则意见的函》(财办会[2016]33号),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修订)(征求意见稿)》、《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修订)(征求意见稿)》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2017年4月6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的通知》(财会…2017‟9号)。
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企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的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境内上市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非上市企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同时,鼓励企业提前执行。
执行本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财政部于2006年2月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及2015年11月印发的《商品期货套期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财会…2015‟18号)。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稿将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其他综合收益的情形,仅限于企业对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风险敞口进行的套期;明确了风险成分也包括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的变动仅高于或仅低于特定价格或其他变量的部分;明确净敞口为零的项目组合可以指定为被套期项目;增加套期比率失衡及不属于再平衡的情形的表述;增加应当终止运用套期会计的情形(不存在经济关系、信用风险主导);规定摊销开始日不得晚于终止调整被套期项目的时点;增加预期不再极可能发生但可能预期仍然会发生的表述;增加对期权时间价值处理和确定校准时间价值的规定;增加要求追溯调整的情形(期权时间价值、交易对手方变更)。
此外,还修改了部分措辞及结构。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新旧制度对比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结构
•
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个基本准则、 38个具体准则和2个应用指南共3个层次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
分为: • 一般业务准则 • 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 准则 • 报告准则
第三个层次: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 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金融企业的
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 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非金融企业 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
二、新会计准则建设过程
道路坎坷而成就非凡 风雨兼程但前景灿烂
• (一)会计准则的改革与探索阶段(1978
部长:金人庆 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 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 财会[2006]3号
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 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国家有 关法律、行政法规,我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 项具体准则,现予印发,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 《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 时反馈我部。 附件: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 二○○六年二月十五日
政府补助-新旧准则差异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财会〔2017〕15号)[2017.05.10 发布]
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财会〔2006〕第3号)[2006.02.15发布]
修订内容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一)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二)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允许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按净额法冲减相关成本。
第十条对于同时包含与资产相关部分和与收益相关部分的政府补助,应当区分不同部分分别进行会计处理;难以区分的,应当整体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一)初始确认时冲减相关资产账面价值的,调整资产账面价值;
(二)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三)属于其他情况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第九条已确认的政府补助需要返还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存在相关递延收益的,冲减相关递延收益账面余额,超出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新旧一致
第二条本准则中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第二条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去掉了“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的描述,但定义一致。
第三条政府补助具有下列特征:
(一)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对于企业收到的来源于其他方的补助,有确凿证据表明政府是补助的实际拨付者,其他方只起到代收代付作用的,该项补助也属于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ຫໍສະໝຸດ 新旧一致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变迁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变迁作者:柳艳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9期提要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是会计界突破性的变革,实现了会计准则跨越式变迁。
本文在分析我国会计准则变迁方向的基础上,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准则的变迁进行剖析,最后对会计准则变迁的内容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变迁方向;经济学解释;变迁内容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方向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是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经济发展需要而做出的重大会计改革,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史无前例。
这次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的新方向:以国际化方向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向,既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同时又兼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发展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非“拿来主义,全盘接收”。
再者,新准则体系表现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层次清晰,“各尽其能,各管其围”;这次改革突出了会计理念的逐步转换,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1、与国际会计准则高度趋同。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的“入世”,作为国际化通用语言的会计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企业间交流与沟通的纽带。
为了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需求,规范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呈现出全球趋同的趋势。
为了应对这种发展潮流,与时俱进,财政部积极投身于会计准则的改革工作,经过积极探索与创新发展,会计准则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纵观准则内容,除了关联方关系的确定以及长期资产减值损失是否允许转回两项差异外,二者所规范的内容实质上等同。
2、新准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层次清晰,“各尽其能,各管其围”。
新准则在对原来17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起20余项新准则构成了现在覆盖面广、可以独立实施的新准则。
现行的新准则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基本会计准则;第二个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变化汇总
企业会计准则变化汇总企业会计准则是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旨在规范和统一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企业会计准则也不断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和修订。
以下是企业会计准则变化的一些主要内容:1.第一、第二类企业会计准则合并:以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两个版本,第一类适用于上市公司和其他重要的大中型企业,第二类适用于小型企业和非盈利组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进一步规范和统一企业会计准则,两类企业会计准则于2024年底合并,形成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企业。
2.财务报告统一格式:为了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和可比性,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格式进行了统一规定。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按照特定的科目分类和顺序编制财务报告,并规定了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附注格式和财务报告的披露要求。
3.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规定了更加详细和严格的要求。
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需对可能存在的资产减值进行评估,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同时,如资产的减值原因消失或减轻,企业需按照规定的程序冲回相应的减值准备。
4.主要业务经营成本的分类: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主要业务经营成本的分类作出了调整和明确规定。
企业需将业务经营成本按照其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并采用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处理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
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成本结构,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质量。
5.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规定。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和计量,区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并按照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确认和计量。
6.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做出了更为详细和明确的规定。
企业在确认租赁业务时,需将租赁合同按照其经济实质分类为金融租赁和经营租赁,并按照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确认和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修订)-财政部令第33号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修订)正文:---------------------------------------------------------------------------------------------------------------------------------------------------- 财政部令(第33号)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的批复》(国函〔1992〕178号)的规定,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5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已经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金人庆二○○六年二月十五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包括公司,下同)。
第三条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
第四条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第五条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六条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
第七条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第八条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
第九条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十条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2017会计准则变化权威解读
2017会计准则变化权威解读财务管理培训2017-03-22 14:45:40核心内容:财政部陆续发布了新增或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如此大规模的准则修订和增补尚属首次,此次共修订了五项会计准则,发布了两项新准则及一个补充规定,内容包括财务报表列表、职工薪酬、长期股权投资、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合营安排等。
以下是具体解读。
一、修订的5项会计准则:1、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新的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共八章四十五条,包括总则、基本要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注,以及衔接规定和附则。
新的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将综合收益相关内容补充纳入准则正文,还对我国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解释、讲解中相应的规范性条款内容进行了整合。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与原准则对比,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对持续经营能力、终止经营的披露以及报表项目金额的重要性原则、并引入了综合收益的概念。
所谓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其他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益和损失。
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应当根据其他相关会计的规定分为下列两类列报:(1)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2)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
2、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修订后的职工薪酬会计准则引入了离职后福利和其他长期辞退福利,充实和明确了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的有关规定,修订后的准则将适用于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涵盖了除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以外的各类职工薪酬。
3、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原准则三十一条,修订后的准则五十四条,企业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和合并程序都有较大变化。
重新规定了母公司的合并范围,如果母公司是投资性主体,且不存在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则不应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该母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对所有子公司的投资,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会计准则历年修订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历年修订内容企业会计准则是指用于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处理和报告的一系列原则、规则和规定。
它是财务会计领域的重要法规,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进行准确、全面的记录和披露,为投资者、债权人、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提供决策依据和风险评估。
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是为了适应经济环境和会计实践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演进。
下面将就企业会计准则历年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第一次修订:在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首次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会计主体的范围和界定、强调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比性的原则、完善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规则、规范利润和损益的确认和计量方法、明确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求等。
第二次修订: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第二次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完善会计主体的界定、强化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比性的要求、规范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方法、明确利润和损益的确认和计量原则、规范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求等。
第三次修订:在2013年,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第三次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完善会计主体的范围和界定、加强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比性的要求、规范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方法、明确利润和损益的确认和计量原则、规范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求等。
第四次修订:在2020年,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第四次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完善会计主体的范围和界定、强化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比性的要求、规范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方法、明确利润和损益的确认和计量原则、规范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求等。
通过对企业会计准则历年修订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和会计实践的发展,企业会计准则不断进行修订,以适应新的需求和变化。
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主体范围、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比性要求、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方法、利润和损益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以及会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不仅反映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有关。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50年代至198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全民所有
制经济制度,会计制度主要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国家权益为核心,强调国有资产的计量与控制。
2. 1980年代至19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逐步引进
国际会计准则,逐步实施由国家权益为核心向所有者权益为核心的会计准则转变。
3. 1990年代至200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
进一步扩大,我国逐步与国际接轨,开始修订和发布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中国会计准则,如《企业会计准则》(简称“新准则”)。
4. 2000年代至今: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
工作,并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2006年,我国发布了与
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的《企业会计准则》(简称“新准则2006版”),成为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基本准则。
5. 2017年至今:我国会计准则进一步修订,《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修订成为《企业会计准则》(2017
年修订),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总体来说,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逐步接轨国际会计准则。
随着我国经济
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交流的加深,我国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完善和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017年1月1日实施的会计准则
2017年1月1日实施的会计准则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行业也在不断变革。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财政部于2017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新的会计准则,这些新准则对会计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变化以及对企业和财务人员的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新会计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收入确认原则的变化:新准则强调了“控制权转移”的概念,要求企业按照交易的性质和交易完成的时间来确定收入,更加注重交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允许企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某些资产和负债,这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3.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变化:新准则更加注重实质性控制,对子公司持股比例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调整,同时加强了对合并范围的规定。
4. 强调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新准则要求企业提供更加详细和透明的会计信息,加强了对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的规范。
三、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发生了许多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更加注重实质重于形式:新准则强调了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是形式上的一致性。
2.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时加强了对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选择的规范,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3. 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新准则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四、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和财务人员的影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和财务人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新准则对收入确认原则、合并财务报表范围和方法、公允价值计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这些变化将影响企业的财务报表结构和内容。
2. 对财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提高:新准则引入了更多的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选择,要求财务人员具备更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准确理解和应用新会计准则。
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及其特征
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及其特征摘要:本文从会计规范体系入手,研究会计准则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的历程,总结其变化的原因、各阶段特点及发展的总特征,并探索会计准则的变迁的趋势。
关键词:会计准则;变迁;特征1 引言我国是实行会计制度与准则并行的国家,会计规范体系一直以来就分为三个层次: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由于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将取代会计制度,会计制度这一规范层次只能成为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制度。
我国的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从建国以来到20 世纪90 年代初一直执行的会计制度的扬弃,并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形成的。
随着国际经济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便于外国资本进入我国,同时也便于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必然要求我国在会计上向国际靠拢。
会计准则有其产生、发展变迁的必然性。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会计准则的制定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在由计划经济向适应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这一大的经济制度背景下,我国的会计标准完成了由适应计划经济需求向市场经济需求的过渡。
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既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又深入考虑中国国情,探索出了一条基于转型国家的会计国际化的道路。
本文以下认识会计准则变迁的历程、原因,总结其各阶段特点及变化特征,从而探索今后发展趋势。
2 变迁的历程及原因2.1 会计准则的改革与探索阶段(1978~1992 年)1978年以前,我国企业是单一所有制形式,采用的是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平衡会计模式。
这一期间的会计制度改革,只是在繁与简之间进行,并没有改变会计报告的体系和会计制度的框架。
各行各业会计制度之间差异很大,会计信息无法比较,更谈不上会计质量问题。
基于这些矛盾,我国理论界开始引进、介绍和讨论国际会计准则及财务管理理论,并尝试构建我国的会计准则框架。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财政部从1979年底开始着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借鉴西方国家的会计基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变更
《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自2007年1
月1日起施行。
2007年:自2007年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单位: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经纪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保险公司(保监发[2006]96号)主要相关后续政策:2.1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一);4.30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二);11.16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财会[2007]14号)
2008年:自2008年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单位:中央国有企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非上市的股份制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外资银行
主要相关后续政策:1.21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三);9.19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财会[2008]11号);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版)
2009年:自2009年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单位: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待转制完成后的次年按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但不得晚于2009年)
主要相关后续政策:6.11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
2010年:自2010年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单位:典当企业
主要相关后续政策:4.2《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财会[2010]10号);7.14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财会[2010]15号);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版)
2011年:《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1年10月1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以财会〔2011〕17号印发,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财政部2004年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予以废止。
2011-2012年启动修订程序。
2012年:发布8个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5.17公允价值计量,5.17财务报表列报,9.29职工薪酬,11.15长期股权投资,11.15合并财务报表,11.15合营安排,11.15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11.21金融工具列报);11.5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财会[2012]19号)
2013年:形成草案;5.29印发《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编报规则》2014年:1.17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6号(财会[2014]1号);发布修订和制定的准则,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
先后发布8项具体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修订财务报表列报,修订职工薪酬,修订长期股权投资,修订合并财务报表,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修订金融工具列报)
2015年:3.24发布2015版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6.4关于征求《商品期货套期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11.26印发《商品期货套期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12.23收入(修订)征求意见稿;11.4企业
会计准则解释第7号(财会[2015]19号)和12.26第8号(财会[2015]23号)2016年:8.1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修订)征求意见稿,政府补助(修订)征求意见稿,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征求意见稿);8.29金融工具列报(修订)征求意见稿
2017年:3.31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4.28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5.2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5.10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6.12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9—12号》;
7.5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