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污水站菌种培养方法
某污水站菌种培养方法
某污水站菌种培养方法污水站菌种培养是指利用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来培养和富集污水中的微生物种群。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污水站菌种培养方法:一、样品采集和处理:1.在污水站的取样点取得约100mL的污水样品。
2.将样品放入一个无菌50mL离心管中,并密封好。
3. 在取样点进行尺寸为1cm x 1cm的样品现场培养板以便监测即时采样。
二、菌种培养流程:1.无菌操作台上,准备好所有必需的培养基和试管、瓶子、培养皿等。
2.在无菌条件下,将100mL的污水分散均匀地滴在含有70mL的无菌盐基液(如贝尔顿液)中。
3.将加入污水的盐基液用容积为9mL的离心管分装成10份,并标记好。
4.把每份盐基液分别振摇均匀后,在无菌条件下将每份分装到无菌联合无菌袖珍型筒状培养皿中。
5.将培养容器放入28~30°C的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小时。
三、菌落鉴定:1.根据需要,分别将菌落培养在无菌琼脂平板、马铃薯蔗糖平板等不同培养基上进行纯化。
2.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和其他特征,观察菌落的外形和微观形态,并进行初步判断。
3.进行生化鉴定和生理特性的测试,如氧需求情况、酸碱度耐受性等。
4.进一步进行分子鉴定,如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
四、结果分析:根据鉴定结果,对菌株进行分类和鉴定。
可以根据鉴定结果,对污水站的水质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五、注意事项:1.在所有操作中都要保持无菌条件,以防止样品受到外界污染。
2.在培养菌种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培养条件。
3.需要使用防护设备,如手套、面罩和实验室大气过滤器等,以降低可能的感染风险。
总结:对于污水站菌种的培养方法来说,采样和处理、菌种培养流程、菌落鉴定和结果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只有通过严格保持无菌条件并控制合适的培养条件,才能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菌种样品,并进一步对其进行鉴定分析。
这样的培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控制污水站中的微生物群落,以提高废水处理的效果。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一、引言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有效的污水处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水资源。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菌种的选择和培养是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菌种选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常用的菌种有好氧菌、厌氧菌和硝化菌等。
好氧菌主要用于有机物的降解,厌氧菌主要用于有机物的发酵和产气,硝化菌主要用于氨氮的氧化。
根据实际情况和处理要求,选择适当的菌种进行培养。
三、培养基配制1. 好氧菌培养基配制:- 水:1000ml- 葡萄糖:10g- 氯化铵:1g- 硫酸镁:0.5g- 磷酸二氢钾:0.5g- pH值调节至7.0摆布2. 厌氧菌培养基配制:- 水:1000ml- 葡萄糖:10g- 氯化钠:5g- 硫酸镁:0.5g- 磷酸二氢钾:0.5g- pH值调节至7.2摆布3. 硝化菌培养基配制:- 水:1000ml- 葡萄糖:5g- 硝酸铵:1g- 硝酸钠:1g- 硫酸镁:0.5g- 磷酸二氢钾:0.5g- pH值调节至7.5摆布四、菌种培养1. 好氧菌培养:a. 取一定量的好氧菌接种于含有好氧菌培养基的试管中;b. 在适宜的温度下(普通为30℃),静置培养一段时间(普通为24小时);c. 观察培养基是否浮现浑浊现象,测定菌液的浓度。
2. 厌氧菌培养:a. 取一定量的厌氧菌接种于含有厌氧菌培养基的试管中;b. 在适宜的温度下(普通为37℃),静置培养一段时间(普通为48小时);c. 观察培养基是否浮现气泡和沉淀现象,测定菌液的浓度。
3. 硝化菌培养:a. 取一定量的硝化菌接种于含有硝化菌培养基的试管中;b. 在适宜的温度下(普通为25℃),静置培养一段时间(普通为72小时);c. 观察培养基是否浮现颜色变化,测定菌液的浓度。
五、菌种应用1. 好氧菌的应用:好氧菌主要用于有机物的降解,可以应用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的处理过程中。
将培养好的好氧菌接种到污水处理系统中,通过菌群的作用,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和降解,提高处理效果。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污水处理是一项关键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效的污水处理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保护水资源。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菌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详细介绍污水处理中常用的菌种培养方法。
一、选择菌种在污水处理中,常用的菌种包括好氧菌、厌氧菌和硝化菌等。
根据具体的处理需求,选择适合的菌种进行培养。
可以通过实验室的菌种库或者专业的菌种供应商获得所需菌种。
二、培养基配制1. 好氧菌培养基配制好氧菌一般生长在富含氧气的环境中,因此培养基需要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常用的好氧菌培养基配方如下:- 葡萄糖 10 g- 酵母提取物 5 g- 氯化钠 5 g- 磷酸二氢钾 2 g- 硫酸镁 0.5 g- 硫酸亚铁 0.01 g- 氯化钾 0.5 g- 硫酸锌 0.01 g- 氯化铜 0.01 g- 硝酸铵 0.5 g- 蒸馏水 1 L将上述成分按照配方比例加入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后,用自动厌氧培养瓶或试管装入适量的培养基。
2. 厌氧菌培养基配制厌氧菌生长在缺氧或低氧气环境中,因此培养基需要提供适量的营养物质,并且要保持无氧状态。
常用的厌氧菌培养基配方如下:- 葡萄糖 10 g- 酵母提取物 5 g- 氯化钠 5 g- 磷酸二氢钾 2 g- 硫酸镁 0.5 g- 硫酸亚铁 0.01 g- 氯化钾 0.5 g- 硫酸锌 0.01 g- 氯化钴 0.01 g- 氯化铜 0.01 g- 硝酸铵 0.5 g将上述成分按照配方比例加入蒸馏水中,用自动厌氧培养瓶或试管装入适量的培养基,并在培养前通过抽真空或者置于无氧箱中排除氧气。
3. 硝化菌培养基配制硝化菌主要用于氨氮的氧化和硝化作用。
硝化菌培养基配方如下:- 葡萄糖 10 g- 酵母提取物 5 g- 氯化钠 5 g- 磷酸二氢钾 2 g- 硫酸镁 0.5 g- 硫酸亚铁 0.01 g- 氯化钾 0.5 g- 硫酸锌 0.01 g- 氯化钴 0.01 g- 氯化铜 0.01 g- 硝酸铵 0.5 g- 蒸馏水 1 L将上述成分按照配方比例加入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后,用自动厌氧培养瓶或试管装入适量的培养基。
污水处理如何培养菌种
污水处理如何培养菌种调试阶段1、初期(3d)① 首先将生化池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和部分待处理的污水,然后将污泥倒入物料化制池。
一般第1次投加20m3污泥,同时投加大粪等培养料,加水搅拌后按比例均匀投加到各生化池内。
投加培养料以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控制在300mg/L为准。
然后按比例补加普钙(由于投加大粪无需补加氮源)。
②闷曝:投料后进行闷曝。
水气体积控制在1:(5~10)。
第1天曝气采取6h充氧,4h停机的方式进行。
③ 再次投料:经过1d闷曝后,第2天COD的质量浓度降至100mg/L左右。
需再次投料,第2次可投入10~15 m3污泥至化料池,(留下部分作为备用)。
同时投加以大粪为主的培养料,投加培养料仍以控制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300mg/L为标准。
根据需要补磷后闷曝。
④闷曝:第二、三天的闷曝可减少停机时间,生化曝气可控制为开6停2。
2、中期(4~7d)一般经过2~3d的闷曝后,通过显微镜镜检,可能会看到少量的原生动物。
原则上,此时每天定时补加碳源逐步以地脚面粉为主。
同时投加普钙和尿素,以补充磷源和氮源。
补充碳源的标准仍以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mg/L左右为准。
此阶段为排除生化代谢物,生化池需适量换水,同时继续进行闷曝。
此阶段为加速污泥菌胶团的形成,在生化池中可适量投加粉状PAM。
3、后期(7~10d)一般经过7~10d闷曝,生化污泥表现显淡黄色,污泥30min沉降比达到10%左右。
通过镜检可发现有较多活跃的原生动物钟虫、纤毛虫,以及后生动物轮虫、线虫等,此时生化污水处理即可进入驯化及增负荷调试阶段。
增负荷调试一般以每2d增加五分之一的污水负荷进行。
1周后基本可以全负荷运行。
为平稳过度,增负荷全几天视具体情况可适量补充些地脚面粉作为碳源。
调试条件控制生化调试期间,曝气强度原则上应结合水中溶解氧类控制气水比,一般好氧区溶解氧的质量浓度控制在1~3mg/L,兼氧区控制在0~0.5mg/L。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效的污水处理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保护水资源。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菌种的选取和培养是关键的步骤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一、菌种选取在污水处理中,常用的菌种有好氧菌、厌氧菌和硝化菌等。
好氧菌主要用于有机物的降解,厌氧菌主要用于有机物的发酵和产气,硝化菌主要用于氨氮的氧化。
根据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和处理要求,选择适合的菌种非常重要。
二、菌种培养方法1. 好氧菌的培养方法:(1)制备培养基:将适量的葡萄糖、氮源和矿物盐等溶解在蒸馏水中,加热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
调节pH值为7.0左右。
(2)接种菌种:将选取的好氧菌接种到培养基中,接种量一般为原液的1%。
(3)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恒温摇床中,温度控制在30℃左右,转速控制在150 r/min左右。
(4)培养时间:培养时间一般为24小时,过程中要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厌氧菌的培养方法:(1)制备培养基:将适量的有机物、氮源和缺氧环境所需的添加剂等溶解在蒸馏水中,加热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
调节pH值为7.0左右。
(2)接种菌种:将选取的厌氧菌接种到培养基中,接种量一般为原液的1%。
(3)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37℃左右,同时保持缺氧环境。
(4)培养时间:培养时间一般为48小时,过程中要进行观察和记录。
3. 硝化菌的培养方法:(1)制备培养基:将适量的氨氮、磷酸盐和矿物盐等溶解在蒸馏水中,加热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
调节pH值为7.0左右。
(2)接种菌种:将选取的硝化菌接种到培养基中,接种量一般为原液的1%。
(3)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恒温摇床中,温度控制在25℃左右,转速控制在120 r/min左右。
(4)培养时间:培养时间一般为72小时,过程中要进行观察和记录。
三、菌种培养后的应用培养好的菌种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污水处理工程中。
根据处理工艺的不同,可以选择合适的菌种投放到污水处理系统中,通过菌种的作用,加速有机物的降解和氮的去除,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一、引言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菌种的选择和培养方法对于污水的有效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二、菌种选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菌种对于有效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物质至关重要。
常用的菌种包括厌氧菌、好氧菌和硝化菌等。
根据污水的特性和处理要求,选择适合的菌种进行培养。
三、菌种培养方法1. 厌氧菌的培养方法厌氧菌是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的菌种,其培养方法如下:(1)制备培养基:将适量的蛋白胨、葡萄糖和其他必需营养物质溶解在去离子水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铵作为还原剂,调节pH值为7.0-7.2。
(2)灭菌处理:将制备好的培养基装入培养瓶中,密封后进行高压灭菌处理,确保培养基无菌。
(3)接种培养:将待培养的厌氧菌接种到灭菌的培养基中,放置在恒温摇床上进行培养,温度控制在35-37摄氏度,培养时间根据菌种的生长速度而定。
2. 好氧菌的培养方法好氧菌是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菌种,其培养方法如下:(1)制备培养基:将适量的蛋白胨、葡萄糖和其他必需营养物质溶解在去离子水中,调节pH值为7.0-7.2。
(2)灭菌处理:将制备好的培养基装入培养瓶中,密封后进行高压灭菌处理,确保培养基无菌。
(3)接种培养:将待培养的好氧菌接种到灭菌的培养基中,放置在恒温摇床上进行培养,温度控制在25-30摄氏度,培养时间根据菌种的生长速度而定。
3. 硝化菌的培养方法硝化菌是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菌种,其培养方法如下:(1)制备培养基:将适量的硝酸盐、磷酸盐和其他必需营养物质溶解在去离子水中,调节pH值为7.0-7.2。
(2)灭菌处理:将制备好的培养基装入培养瓶中,密封后进行高压灭菌处理,确保培养基无菌。
(3)接种培养:将待培养的硝化菌接种到灭菌的培养基中,放置在恒温摇床上进行培养,温度控制在20-25摄氏度,培养时间根据菌种的生长速度而定。
四、菌种培养的监测与控制在菌种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菌种的监测与控制,以确保培养的菌种的纯度和活性。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保工作,其目的是将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去除或者降低到安全的水平,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而污水处理的关键之一就是培养菌种,这是实现高效处理的基础。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污水处理培养菌种的方法。
引言概述:污水处理是一项复杂的过程,要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需要使用适宜的菌种。
培养菌种的方法有不少种,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和现代的生物技术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
正文内容:1. 传统培养方法1.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根据污水的成份和特性,选择适合菌种生长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富营养培养基、无机盐基础培养基等。
1.2 菌种的分离和筛选:将污水中的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出适合处理特定污水的菌种。
常用的方法有平板分离法、液体分离法等。
1.3 菌种的纯化和培养:将分离出的菌种进行纯化,得到纯种菌株。
然后,将纯种菌株进行培养,以扩大菌种数量。
2. 现代生物技术方法2.1 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菌种的代谢途径,使其具有更高的降解能力。
这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转移等技术。
2.2 蛋白质工程技术:通过改变菌种中特定酶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其对特定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这包括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技术。
2.3 微生物组群调控技术:通过调控不同菌种的比例和相互作用,实现协同降解特定污染物。
这包括菌种共培养、菌种共生等技术。
3. 培养条件的优化3.1 温度和pH值的调控:根据不同菌种的生长特性,调节培养条件中的温度和pH值,使其适应菌种的生长要求。
3.2 氧气供应的控制:根据菌种的需氧性或者厌氧性,控制培养条件中的氧气供应,以满足菌种的生长需求。
3.3 营养物质的添加:根据菌种的需求,添加适量的营养物质,以提供菌种生长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4. 培养菌种的监测和评估4.1 菌种的数量监测:通过菌落计数、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监测培养过程中菌种的数量变化,以评估培养效果。
4.2 菌种的活性评估:通过测定菌种对特定污染物的降解率、酶活性等指标,评估菌种的降解能力和活性。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污水处理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处理过程。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降解有机物质、去除污染物,并使污水得以净化。
因此,培养菌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培养菌种的方法:1.采集污水样品:选择合适的采集点位,避免采集到干净的水体,必要时可以加入少量的消毒剂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在采集样品时,要注意避免空气的污染,最好直接将样品转移到已经消毒的容器中。
2.筛选菌种:将采集到的样品进行筛选,在间歇式培养法中,通过稀释的方法来筛选菌种。
将适量的样品取出,依次进行系列稀释,然后取适量的每一沉淀液,接种到不同的培养基中。
培养基的选择要根据待处理污水的特性来确定,如需去除高浓度的有机物,可以选择富含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
3.菌种的筛选方法:对于产酶能力较强的菌株,可以通过发酵过程中产酶能力的强弱来筛选。
通过定量分析产酶活力,选择产酶能力较强的菌株。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菌株的生长速率、菌落形态,以及抗生素敏感性等进行观察,确定优良菌株。
4.提取纯菌种:对筛选出的优良菌株进行纯化,采取均匀涂布法或分离站法。
均匀涂布法是将菌液均匀涂布在固体培养基板上,进行孤立菌体。
分离站法是将涂布有菌液的平板培养基分成数个区,每个区培养不同的孤立菌体。
5.菌种的培养和保存:通过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的方法将纯菌株进行培养。
液体培养可用于繁殖大量的菌体,固体培养则可以用于后续菌株保存。
保存时可以采用低温冷冻法或冷冻干燥法,将菌株保存在低温下。
总结:污水处理培养菌种的方法主要包括采集样品、筛选菌种、菌种的筛选方法、提取纯菌种以及菌种的培养和保存。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获得优良的菌株,用于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处理过程。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一、引言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工作。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菌种的选择和培养是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介绍污水处理中常用的菌种培养方法,以及相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菌种选择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常用的菌种有好氧菌、厌氧菌和硝化菌等。
好氧菌主要用于有机物的降解和氧化,厌氧菌用于无氧条件下的有机物降解,而硝化菌则用于氨氮的氧化。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菌种进行培养。
三、菌种培养方法1. 好氧菌培养方法:a. 准备培养基:将适量的蛋白胨、葡萄糖和盐溶解于蒸馏水中,并加热煮沸,然后倒入培养瓶中。
b. 接种菌种:取一定量的菌液,均匀地接种在培养基上。
c. 培养条件:将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温度保持在30-35摄氏度,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
d. 菌液收获:培养时间结束后,将培养瓶取出,用离心机离心,将上清液收集到离心管中,即可得到好氧菌液。
2. 厌氧菌培养方法:a. 准备培养基:将适量的蛋白胨、葡萄糖和盐溶解于蒸馏水中,并加热煮沸,然后倒入培养瓶中。
b. 接种菌种:取一定量的菌液,均匀地接种在培养基上。
c. 培养条件:将培养瓶密封,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温度保持在35-40摄氏度,培养时间为24-72小时。
d. 菌液收获:培养时间结束后,将培养瓶取出,用离心机离心,将上清液收集到离心管中,即可得到厌氧菌液。
3. 硝化菌培养方法:a. 准备培养基:将适量的硝酸盐、磷酸盐和盐溶解于蒸馏水中,并加热煮沸,然后倒入培养瓶中。
b. 接种菌种:取一定量的菌液,均匀地接种在培养基上。
c. 培养条件:将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温度保持在25-30摄氏度,培养时间为48-72小时。
d. 菌液收获:培养时间结束后,将培养瓶取出,用离心机离心,将上清液收集到离心管中,即可得到硝化菌液。
四、注意事项1. 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污染。
2. 培养条件的控制要准确,包括温度、pH值和氧气含量等。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菌种培养方法培菌方法:1、所谓活性污泥培养,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即营养物,溶解氧,适宜温度和酸碱度。
(1)营养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应保持100∶5∶1。
(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环境溶解氧大于0.3mg/l,正常代谢活动已经足够。
但因污泥以絮体形式存在于曝气池中,以直径500µ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围溶解氧浓度2mg/l时,絮粒中心已低于0.1mg/l,抑制了好氧菌生长,所以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常需高于3-5mg/l,常按5-10mg/l控制。
调试一般认为,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控制在2mg/l较为适宜。
(3)温度:任何一种细菌都有一个最适生长温度,随温度上升,细菌生长加速,但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生长温度范围,一般为10-45ºC,适宜温度为15-35ºC,此范围内温度变化对运行影响不大。
(4)酸碱度:一般PH为6-9。
特殊时,进水最高可为PH 9-10.5,超过上述规定值时,应加酸碱调节。
2、培菌法:(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
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
为加快培养进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
特别注意,培菌时期(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
(2)干泥接种培菌法:最好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
一般按曝气池总溶积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然后再加适量工业废水和浓粪便水。
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并增加至所需浓度(3)数级扩大培菌法: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的特点,仿照发酵工业中菌种→种子罐→发酵罐数级扩大培菌工艺,分级扩大培菌。
如某工程设计为三级曝气池,此时可先在一个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种条件下,在一个曝气池内培菌,成功后直接扩大至二三级。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一、引言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菌种的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污水处理中常用的菌种培养方法。
二、菌种的选择在污水处理中,常用的菌种包括厌氧菌、好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厌氧菌可在缺氧条件下生长,好氧菌需要氧气进行代谢,而兼性厌氧菌则可在缺氧和有氧条件下生长。
根据不同的处理需求,选择合适的菌种进行培养。
三、菌种培养方法1. 厌氧菌培养方法(1)制备培养基:将适量的蛋白胨、葡萄糖、硫酸铵等溶解于蒸馏水中,加热煮沸后冷却,加入适量的硫酸镁、氯化钠等,调整pH值至7.0摆布。
(2)接种培养基:将污水样品取适量加入培养基中,摇匀后封闭。
(3)培养条件:将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35℃摆布,保持缺氧状态。
(4)观察和收获: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根据需要收获菌种。
2. 好氧菌培养方法(1)制备培养基:将适量的蛋白胨、葡萄糖、氯化钠等溶解于蒸馏水中,加热煮沸后冷却,调整pH值至7.0摆布。
(2)接种培养基:将污水样品取适量加入培养基中,摇匀后封闭。
(3)培养条件:将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25℃摆布,保持有氧状态。
(4)观察和收获: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根据需要收获菌种。
3. 兼性厌氧菌培养方法(1)制备培养基:将适量的蛋白胨、葡萄糖、硫酸铵等溶解于蒸馏水中,加热煮沸后冷却,加入适量的硫酸镁、氯化钠等,调整pH值至7.0摆布。
(2)接种培养基:将污水样品取适量加入培养基中,摇匀后封闭。
(3)培养条件:将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温度控制在30℃摆布,保持缺氧和有氧交替状态。
(4)观察和收获: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根据需要收获菌种。
四、菌种培养的注意事项1. 严格控制培养条件:包括温度、光照、氧气浓度等,以保证菌种的正常生长。
2.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不同的菌种对培养基的要求不同,应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污水站菌种培养方法
污水站菌种培养方法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菌种培养方法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污水处理,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
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污水处理,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
为加快培养进程-污水处理,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
特别注意,培菌时期-污水处理(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污水处理,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
1、前期准备阶段1.1. 物料准备1.1.1 污泥准备对于生化池体积较大,为了保证生化池初始污泥浓度,需要准备投加的原始污泥量很大。
理论上讲,投加后生化池的污泥的质量浓度最好控制高浓度,实际运行时,为了节约成本,调试期间初始污泥的质量浓度中等,一日处理1×104m3污水生化时间为12h的污水处理装置为例,调试前需准备含水率在80%的活性污泥约40m3。
污泥品种最好是同类或相似的活性污泥。
如有困难,其它活性较强的污泥也可使用。
污泥在使用前为保证一定的活性,对待用的污泥需进行喷水保湿处理,在保湿条件下污泥的活性至少可保持15d以上。
1.1.2 碳源培养前的准备生化调试过程中理想的碳源是大粪及淀粉。
一般来说调试前期以加入大粪为主,中后期以加入淀粉为主,为接生成本,淀粉可用地脚面粉替代。
由于大粪无法事先储存,因此,事前需和有关部门确定好调试期间需要的数量。
调试期间碳源准备量一般按如下原则进行估算。
每天投加到生化池的COD量按混合后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300mg/L水平计,其中地脚面粉COD的质量折算量约为1t[COD]/t[面粉]。
大粪的COD折算比较困难,根据经验,在整个调试期间需100~150 m3的大粪。
加入大粪的目的除补充碳源外,还可增加生化池菌种的引入。
污水站菌种培养方法
菌种培养方法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污水处理,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
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污水处理,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
为加快培养进程-污水处理,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
特别注意,培菌时期-污水处理(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污水处理,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
1、前期准备阶段物料准备1.1.污泥准备1.1.1对于生化池体积较大,为了保证生化池初始污泥浓度,需要准备投加的原始污泥量很大。
理论上讲,投加后生化池的污泥的质量浓度最好控制高浓度,实际运行时,为了节约3污水生化时间为12h×104m的污水成本,调试期间初始污泥的质量浓度中等,一日处理13。
污泥品种最好是同类或相40m80%的活性污泥约处理装置为例,调试前需准备含水率在似的活性污泥。
如有困难,其它活性较强的污泥也可使用。
污泥在使用前为保证一定的活性,对待用的污泥需进行喷水保湿处理,在保湿条件下污泥的活性至少可保持15d以上。
碳源培养前的准备1.1.2生化调试过程中理想的碳源是大粪及淀粉。
一般来说调试前期以加入大粪为主,中后期以加入淀粉为主,为接生成本,淀粉可用地脚面粉替代。
由于大粪无法事先储存,因此,事前需和有关部门确定好调试期间需要的数量。
调试期间碳源准备量一般按如下原则进行估算。
每天投加到生化池的COD量按混合后生化池COD 的质量浓度在200~300mg/L水平计,折算比较困难,根据COD。
大粪的]面粉1t[COD]/t[的质量折算量约为COD其中地脚面粉.3的大粪。
加入大粪的目的除补充碳源外,还可增加生100~150 m经验,在整个调试期间需 10~15t。
化池菌种的引入。
地脚面粉可准备物料化制及输送设备1.2.由于调试期间需要的物料量很大,加之生化调试无污水进入,池内污水流动性较差,为提高接种速度,需要将污泥及补充碳源尽可能均匀地输入各生化池内。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引言1. 传统的培养菌种方法传统的培养菌种方法是将污水样品分离成单个菌落,然后通过不断地传代培养,选择出适应污水环境的菌种。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耗时较长,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个月才能得到纯培养的菌种。
该方法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容易培养出对废水条件不敏感的菌种,难以适应实际的工业污水处理。
2. 宏基因组测序宏基因组测序是一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直接从环境中提取DNA,通过测序和分析样品中的全部基因组信息,包括细菌、真菌和等。
利用它可以直接鉴定污水处理系统中存在的菌种和其相对丰度,无需进行菌落培养,避免了传统方法的耗时和选择性问题。
但是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较为昂贵,需要专业的分析和解读,对实验操作要求较高。
3. 高通量培养技术高通量培养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培养菌种方法。
它利用微孔板等高通量设备,将大量不同的菌种进行平行培养,然后通过分析不同样品之间的菌落特征和代谢产物的变化,筛选出适应污水环境的菌种。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且能够更好地模拟实际污水处理过程。
但是高通量培养技术的设备和试剂成本较高,需要专业的实验室条件。
4. 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筛选方法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筛选方法是利用工程菌株构建的生物传感器来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检测和筛选。
生物传感器能够对特定污染物产生反应,从而有针对性地筛选出适应性强的菌种。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效率高,且能够实时监测污水处理系统的菌种组成和处理效果。
但是构建生物传感器需要基因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的知识,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设备。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劣。
传统的培养菌种方法虽然简单,但相对耗时且存在选择性问题。
宏基因组测序、高通量培养技术和基于生物传感器的筛选方法可以更快速、准确地获得适应污水环境的菌种。
科学家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这些方法,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降低处理成本。
某污水站菌种培养方法
菌种培养方法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污水处理,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
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污水处理,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
为加快培养进程-污水处理,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
特别注意,培菌时期-污水处理(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污水处理,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
1、前期准备阶段1.1. 物料准备1.1.1 污泥准备对于生化池体积较大,为了保证生化池初始污泥浓度,需要准备投加的原始污泥量很大。
理论上讲,投加后生化池的污泥的质量浓度最好控制高浓度,实际运行时,为了节约成本,调试期间初始污泥的质量浓度中等,一日处理1×104m3污水生化时间为12h的污水处理装置为例,调试前需准备含水率在80%的活性污泥约40m3。
污泥品种最好是同类或相似的活性污泥。
如有困难,其它活性较强的污泥也可使用。
污泥在使用前为保证一定的活性,对待用的污泥需进行喷水保湿处理,在保湿条件下污泥的活性至少可保持15d以上。
1.1.2 碳源培养前的准备生化调试过程中理想的碳源是大粪及淀粉。
一般来说调试前期以加入大粪为主,中后期以加入淀粉为主,为接生成本,淀粉可用地脚面粉替代。
由于大粪无法事先储存,因此,事前需和有关部门确定好调试期间需要的数量。
调试期间碳源准备量一般按如下原则进行估算。
每天投加到生化池的COD量按混合后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300mg/L水平计,其中地脚面粉COD的质量折算量约为1t[COD]/t[面粉]。
大粪的COD折算比较困难,根据经验,在整个调试期间需100~150 m3的大粪。
加入大粪的目的除补充碳源外,还可增加生化池菌种的引入。
地脚面粉可准备10~15t。
1.2. 物料化制及输送设备由于调试期间需要的物料量很大,加之生化调试无污水进入,池内污水流动性较差,为提高接种速度,需要将污泥及补充碳源尽可能均匀地输入各生化池内。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一、背景介绍污水处理是指对城市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污染物质,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菌种的选择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能有效地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去除氨氮等污染物质。
二、菌种筛选1-现场采集样品为了筛选适用于污水处理的菌种,首先需要在实际场景中采集污水样品。
可以选择不同的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设备或实验室模拟污水,确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2-菌种分离将采集到的污水样品通过稀释平板法、转移分层法等方法,进行菌落分离。
将菌落转移到培养基上,通过观察和鉴定,筛选出具有降解有机物能力的菌株。
3-菌种纯化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纯化,避免菌种间的竞争和干扰。
可以使用单菌纯化技术,将单个菌株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直至获得纯净的菌种。
三、菌种培养1-培养基选择根据菌株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菌数量,选择合适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可根据具体实验要求来选择。
2-培养条件控制在培养菌种过程中,控制好光照、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因素,为菌种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不同菌株对这些条件的要求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控。
3-菌种培养时间菌种的培养时间因菌株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液体培养需要在恒温摇床上培养,并根据菌株的生长曲线确定最佳采样时间。
四、菌种应用1-污水处理中的投放经过培养和筛选的菌种,可以应用在实际的污水处理过程中。
将培养好的菌种投入到处理设施中,利用其降解有机物和去除污染物的能力,完成污水处理过程。
2-污水处理效果评估在菌种应用后,需要对污水处理效果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测定处理前后的水质指标,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指标,评判菌种的降解效果。
附件:实验记录表、培养基配方表、污水处理效果评估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1-污水处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城市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污染物质,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的过程。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
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一、引言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工作。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菌种的选择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培养菌种方法,以匡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 污水样品:从污水处理厂采集代表性的污水样品。
- 营养基: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营养基,如LB(Luria-Bertani)培养基、NA (Nutrient Agar)培养基等。
- 培养基添加剂: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抗生素、pH调节剂等。
- 培养基平板:用于菌种的分离和纯化。
2. 培养菌种- 步骤一:将污水样品稀释至一定浓度,避免过高的菌落密度。
- 步骤二:将稀释后的污水样品均匀涂布在培养基平板上。
- 步骤三:将涂布好的培养基平板在适宜的温度下孵育,通常为37℃。
- 步骤四:观察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形态,根据形态特征挑选出单一的菌落。
3. 菌种纯化- 步骤一:将挑选出的单一菌落转移到新的培养基平板上,以实现纯化。
- 步骤二:重复步骤一,直至获得纯化的菌种。
4. 菌种保存- 步骤一:将纯化的菌种转移到保存液中,如甘油液。
- 步骤二:将保存液中的菌种储存于低温环境中,如-80℃的冰箱。
三、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获得来自污水样品的菌种,并进行纯化和保存。
这些菌种可以用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各种实验和应用。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菌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等进行鉴定和分类,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些菌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对菌种进行筛选和改良,以提高其在污水处理中的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筛选出具有高降解能力的菌种,来加速有机物的降解过程。
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对菌种进行改良,以提高其对特定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污水处理培养菌种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防止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同时,还应注意对培养基和菌种的质量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种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污水处理,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
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污水处理,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
为加快培养进程-污水处理,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
特别注意,培菌时期-污水处理(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污水处理,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
1、前期准备阶段
1.1. 物料准备
1.1.1 污泥准备
对于生化池体积较大,为了保证生化池初始污泥浓度,需要准备投加的原始污泥量很大。
理论上讲,投加后生化池的污泥的质量浓度最好控制高浓度,实际运行时,为了节约成本,调试期间初始污泥的质量浓度中等,一日处理1×104m3污水生化时间为12h的污水处理装置为例,调试前需准备含水率在80%的活性污泥约40m3。
污泥品种最好是同类或相似的活性污泥。
如有困难,其它活性较强的污泥也可使用。
污泥在使用前为保证一定的活性,对待用的污泥需进行喷水保湿处理,在保湿条件下污泥的活性至少可保持15d以上。
1.1.2 碳源培养前的准备
生化调试过程中理想的碳源是大粪及淀粉。
一般来说调试前期以加入大粪为主,中后期以加入淀粉为主,为接生成本,淀粉可用地脚
面粉替代。
由于大粪无法事先储存,因此,事前需和有关部门确定好调试期间需要的数量。
调试期间碳源准备量一般按如下原则进行估算。
每天投加到生化池的COD量按混合后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300mg/L水平计,其中地脚面粉COD的质量折算量约为1t[COD]/t[面粉]。
大粪的COD折算比较困难,根据经验,在整个调试期间需100~150 m3的大粪。
加入大粪的目的除补充碳源外,还可增加生化池菌种的引入。
地脚面粉可准备10~15t。
1.2. 物料化制及输送设备
由于调试期间需要的物料量很大,加之生化调试无污水进入,池内污水流动性较差,为提高接种速度,需要将污泥及补充碳源尽可能均匀地输入各生化池内。
因此,对于一定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设置物料化制及物料输送系统,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调试效率是必需的。
根据经验,物料化制池宜设于地下,池内设空气搅拌装置,池容积一般在20~30m3。
池内分二区,一区为化制区,该区需设置物料化制及初级垃圾清理装置;二区为输送取,设置潜水泵或液下泵,同时在泵周围设置垃圾同以防泵发生堵塞。
输送管道在生化池附近宜使用软管以便根据需要调整投加料点位置。
另外,物料化制旁最好设置一个消火栓或供水管,用于化制污泥及其它物料时供水。
1.3. 监测仪器准备
为配合生化调试,需对生化池中的COD(铬法)、溶解氧、pH值、细菌等指标进行监测。
一般生化处理调试需配备以下监测仪器:COD 测定仪、溶解氧测定仪、pH值测定仪、显微镜。
2. 调试阶段
2.1. 初期(3d)
2.1.1 首先将生化池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和部分待处理的污水,然后将污泥倒入物料化制池。
一般第1次投加20m3污泥,同时投加大粪等培养料,加水搅拌后按比例均匀投加到各生化池内。
投加培养料以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控制在300mg/L为准。
然后按比例补加普钙(由于投加大粪无需补加氮源)。
2.1.2 闷曝:投料后进行闷曝。
水气体积控制在1:(5~10)。
第1天曝气采取6h充氧,4h停机的方式进行。
2.1.3 再次投料:经过1d闷曝后,第2天COD的质量浓度降至100mg/L 左右。
需再次投料,第2次可投入10~15 m3污泥至化料池,(留下部分作为备用)。
同时投加以大粪为主的培养料,投加培养料仍以控制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300mg/L为标准。
根据需要补磷后闷曝。
2.1.4闷曝:第二、三天的闷曝可减少停机时间,生化曝气可控制为开6停2。
2.2. 中期(4~7d)
一般经过2~3d的闷曝后,通过显微镜镜检,可能会看到少量的原生动物。
原则上,此时每天定时补加碳源逐步以地脚面粉为主。
同时投加普钙和尿素,以补充磷源和氮源。
补充碳源的标准仍以生化池COD的质量浓度在200mg/L左右为准。
此阶段为排除生化代谢物,生化池需适量换水,同时继续进行闷
曝。
此阶段为加速污泥菌胶团的形成,在生化池中可适量投加粉状PAM。
2.3. 后期(7~10d)
一般经过7~10d闷曝,生化污泥表现显淡黄色,污泥30min沉降比达到10%左右。
通过镜检可发现有较多活跃的原生动物钟虫、纤毛虫,以及后生动物轮虫、线虫等,此时生化污水处理即可进入驯化及增负荷调试阶段。
增负荷调试一般以每2d增加五分之一的污水负荷进行。
1周后基本可以全负荷运行。
为平稳过度,增负荷全几天视具体情况可适量补充些地脚面粉作为碳源。
2.4. 调试条件控制
生化调试期间,曝气强度原则上应结合水中溶解氧类控制气水比,一般好氧区溶解氧的质量浓度控制在1~3mg/L,兼氧区控制在0~0.5mg/L。
其它监控指标主要有COD,生物相、pH值、污泥沉降比。
取样分析频率为调试初期一般4h取1次样,中期6h取1次,后期8h取1次样。
3.水解酸化池菌种培养
3.1在加入絮状污泥后开始进水每天进水200m³,进水量8.5 m³ /h,进水水质:
1)每天两次检测COD、SO42+的浓度
2)菌种培养期间每日观察水解酸化出水的颜色和出水悬浮物
3)每日记录水解酸化池出水的COD、SO42+的浓度
4)连续培养10天左右,制定菌种培养小结,为进一步培养制
定新的方案。
4. MQIC的菌种培养
1)采用连续进水,每天进水200m³,进水量8.5 m³ /h,进水水质:
2)每天两次检测COD、氨氮、挥发酸,碱度,调节COD:N:P=100:5:1
3)菌种培养期间每日观察厌氧出水颜色,厌氧出水带泥现象测定厌氧出水的PH、COD、氨氮、挥发酸,碱度等。
4)每天做好菌种培养记录,包括厌氧进水量,测定厌氧出水的PH、COD、氨氮、挥发酸,碱度等以备出现问题的查验。
5)连续培养10天左右,制定菌种培养小结,为进一步培养制定新的方案。
5.好氧池的菌种培养:
在MQIC的菌种培养后进行好氧池的菌种培养。
1)厌氧出水自流入好氧池,在好氧池内蓄积达到整体容积的1/2时开风机曝气。
2)每天两次检测COD,SV30,DO等
3)勤观看:菌种培养期间每日观察SV30,测SV30时观察污泥沉降性能和沉降后污泥上层清液的颜色及悬浮物。
4)勤记录:每天做好菌种培养记录,包括进水量、风机压力和溶解氧的关系、细菌生长情况等,以备出现问题的查验。
5)连续培养10天左右,制定菌种培养小结,为进一步培养制定新的方案。
6.调试注意事项
生化设施的调试,有以下几点须特别注意。
①设置化料池及配备物料输送系统对于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设施是必要的。
②投加的污泥需尽可能化开,避免垃圾进入生化池,降低污泥使用效率。
③在投加大粪时需做好垃圾的清理工作,避免垃圾进入输送泵,否则极易引起输送泵的堵塞。
④需随时掌握生化池内的COD及溶解氧变化情况,及时补充碳源和调整供气量。
⑤调试期间生化池pH值最好控制在7~8.5之间,发生异常及时寻找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7. 结论与说明
7.1. 根据以上培养方案及数据记录跟踪菌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菌种培养达到预定效果后停止培养,使菌种处于休眠状态,为车间试运行做好污水处理的菌种条件。
7.2.在试运行时可重新启动所有培养好菌种,避免因没有做好菌种培养而在试运行期间污水不能达标排放。
在调试过程中如能做到以上几点,一般来说整个生化调试过程可在1个月内完成。
7.3. 以上生化调试结论适用于鼓风曝气为主的生化处理装置,对于其它形式的生化处理仅供参考。
7.4.在调试开始时,注入生化池的水应为当前需处理的污水而非用清水更合适,补磷应用KH2PO4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