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止咳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化痰止咳药

【学习要求】

1.掌握化痰药、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主治,熟悉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

2.掌握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瓜蒌、川贝母、浙贝母、竹茹、苦杏仁、枇杷叶、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的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和使用注意。

3.了解其它化痰止咳药的功效特点。

凡具有祛除或消除痰浊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痰、咳喘三者,在病机上相互影响。咳嗽喘息病证每挟有痰涎,痰浊壅盛又能刺激或阻塞气道,引起咳嗽气喘。而化痰药多兼止咳平喘之功,止咳平喘药亦多有化痰之效。所以,这两类药合于一章,总称之为化痰止咳药。

化痰药适用于各种痰证。痰是一种病理性的致病因素,既是人体水液代谢和津液运行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作为致病因素引起多种病证。它“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故痰之为病,部位广泛,病证复杂,随痰浊停留阻滞的部位不同,症状特点各异。如痰停脏腑,阻于肺窍,则发为咳喘有痰;阻于胸中则为胸痹;停于脘腹发为痞满证;若痰浊上蒙清窍可引起眩晕、痫证、癫狂;肝风夹痰上犯可致中风、惊风;痰阻经络则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火互结形成瘰疬、瘿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发为阴疽流注等。一般说来,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饮气喘,咯痰不爽等证。若痰流于经络,肌肤所致的瘿瘤瘰疬,阴疽流注;或痰浊蒙蔽心窍引起的癫痫惊厥、中风等证,因病机上与痰有密切的关系,故亦可用化痰药治疗。

止咳平喘药,具有宣肺祛痰,润肺止咳,降气平喘等作用,主要用于外感、内伤所引起的各种咳嗽和喘息。

应用本章药物,除应根据病证不同,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化痰药及止咳、平喘药外,因咳喘每多夹痰,痰多易发咳嗽,故化痰、止咳、平喘三者常配伍同用。

痰、咳、喘是病之标,非病之本,故临床须审症求因,辨证论治。张介宾倡导“见痰休治痰”,即应根据痰、咳、喘的不同病因病机而配伍,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如外感而致者,当配解表散邪药;火热而致者,应配清热泻火药;里寒者,配温里散寒药;虚劳者,配补虚药。此外,如癫痫、惊厥,眩晕、昏迷者,则当配平肝息风、开窍、安神药;痰核,瘰疬,瘿瘤者,配软坚散结之品,阴疽流注者,配温阳通滞散结之品。

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否则有促使出血之虞。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一般以清宣疏解为主,不宜单用止咳,尤不宜用温燥或有收敛之性的化痰止咳药,以免助热敛邪而影响麻疹的透发。

第一节化痰药

化痰药主治痰证,痰从性质上,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之分,化痰药的药性相应有温燥与凉润之别,可分为温化寒痰药与清化热痰药二类。

温化寒痰药,药性多温燥,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主治寒痰、湿痰证,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腻,并伴有畏寒胸痞,肢体倦怠,以及由寒痰,湿痰所致的眩晕、肢体麻木、阴疽流注等。临床应用时常与温散寒邪,燥湿健脾的药物配伍,以期达到温化寒痰、湿痰的目的。代表药物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等。

清化热痰药,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部分药物质润,兼能润燥;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主治热痰证,如咳嗽气喘,痰黄质稠者。其中痰稠难咯,唇舌干燥之燥痰证,宜选质润之润燥化痰药;如痰热痰火所致的癫痫、中风惊厥、瘿瘤、瘰疬等,均可用清化热

痰药。其中痰浊坚结之证,当用咸味软坚之品。临床应用时常与清热泻火,养阴润肺药配伍,以期达到清化热痰,清润燥痰的目的。代表药物贝母、瓜蒌、竹茹等。

化痰药应用时除分清不同痰证而选用不同的药物外,应据成痰之因,审因论治。“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津液不归正化而聚湿生痰,故常配健脾燥湿药同用,以标本兼顾。又因痰易阻滞气机,“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故常配理气药同用,以加强化痰之功。

温燥之性的温化寒痰药,不宜用于热痰、燥痰之证;药性寒凉的清化热痰药、润燥化痰药,则不宜用于寒痰与湿痰证。

半夏

《神农本草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的块茎。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为生半夏。

半夏有毒,须经炮制后使用。一般取生半夏,用水浸泡,漂至口尝仅微有麻辣味,再与生姜、白矾同煮至透,取出晾干,闷润后切片,称姜半夏。取生半夏浸漂法同姜半夏,再置甘草石灰汤中拌匀,浸泡至内无白心为度,捞出阴干,称法半夏。取生半夏用水浸漂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晾干后加白矾共煮透,取出切片,再晾干入药,称清半夏。取经制后的半夏或法半夏,用竹沥拌透阴干入药,称竹沥半夏。取浸泡后的生半夏晒干,研成粉末,用姜汁、面粉调匀,经发酵制成的,称半夏曲。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与应用】

1.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不化湿,痰涎壅滞以致出现痰多,咳嗽,气逆等症。本品入脾、肺二经。辛温而燥,善燥湿浊而化痰,为治湿痰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治痰湿阻肺之咳嗽气逆,痰多质稀者,常配陈皮、茯苓等同用,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功,如二陈汤。若兼表寒,痰多清稀,可与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品同用,如小青龙汤。治湿痰眩晕,则配天麻、白术以化痰息风,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若治寒气痰浊结聚的胸痹证,以本品配瓜蒌、薤白等同用,加强化痰散结的作用,如瓜蒌薤白半夏汤。

2.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呕吐。胃气以降为顺。由于痰浊内阻,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半夏既能燥湿以化痰,又能降逆以和胃,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用之。因其性温燥,故对痰饮或胃寒呕吐尤宜。常配生姜同用,以加强温中止呕之功,如小半夏汤。若胃热呕吐,则可配黄连、竹茹等清胃止呕之品同用。胃阴虚呕吐,则配石斛、麦冬等养胃阴之品同用。若胃气虚呕吐,则配人参、白蜜同用,补气益胃以治其虚,如大半夏汤。

3.消痞散结,用于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等。本品还具有辛开散结,化痰消痞之功。治心下痞满,配干姜、黄连、黄芩,以苦辛通降,开痞散结,如半夏泻心汤。治痰热结胸,常与瓜蒌、黄连等清热化痰药同用,如小陷胸汤。治气滞痰凝,咽中如有物阻的梅核气证,无热象者,常与厚朴、苏叶、茯苓等同用,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如半夏厚朴汤。对于瘿瘤痰核,可与昆布、海藻、浙贝母等软坚散结药同用。

4.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本品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毒蛇咬伤,以生品研末或鲜品捣敷。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内服一般宜制过用。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温燥之性较强,长于燥湿和胃;清半夏,温燥之性减,长于化湿痰;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至于竹沥半夏,药性由温变凉,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配伍。本品药性温燥,阴亏燥咳、出血证当慎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