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应急产业发展的五大着力点
应急 现代化产业体系

应急现代化产业体系应急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在应对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和产业链的支撑,快速有效地展开应急救援和重建工作的一种组织体系。
它是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意义在面对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应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提高救援行动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应急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及时获取灾害信息、快速调动救援力量、准确评估受灾情况,从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它能够提升应急救援和重建的科技含量。
现代科技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等,能够在救援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它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应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需要涉及多个领域,如通信、交通、能源、医疗、建筑等,这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产业链。
二、应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组成应急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包括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灾后重建和应急物资保障四大方面。
1. 灾害监测预警:通过建立全面、准确的灾害监测系统,实时掌握灾害发生的情况和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
2. 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紧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装备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救援能力,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作战。
3. 灾后重建:在灾害发生后,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和产业链的支撑,快速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包括恢复基础设施、修复生产设备、重建住房等,以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4. 应急物资保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包括食品、水源、医疗物资等,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提供紧急救援所需的物资支持。
三、应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要构建完善的应急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科技创新。
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全面评估,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该主题展开探讨,并共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1. 应急产业发展现状的深度评估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现状需要进行深度评估。
应急产业的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有待加强。
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链管理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导致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地满足需求。
我国应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需要加强相关领域的研发和培养工作。
2. 应急产业发展现状的广度评估除了深度评估外,对于我国应急产业的广度评估同样重要。
其中,应急产业的覆盖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针对多种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应急产业的应对能力需要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弹性,以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
3. 我对应急产业发展现状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体制机制不够完善,需要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形成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应急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依托创新技术,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加强应急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4. 对策建议基于以上深度和广度的评估,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一是要加强相关体系建设,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产业体系;二是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链管理,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三是依托创新技术,提升应急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四是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总结: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我们深入评估,并提出对策。
通过对问题的全面分析、对策的深入探讨,我相信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将会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通过以上内容的全面探讨,相信您能更深入地理解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现状在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恐怖袭击、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频发,对应急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3年中国应急产业政策汇总及解读

2023年我国应急产业政策汇总及解读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应急产业在国家安全战略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3年,我国政府在促进应急产业发展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旨在提升国家应急保障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2023年我国应急产业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和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领域的最新动态。
一、应急产业政策概述1.1 国家层面政策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3年我国应急产业政策将着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应急资源储备,推动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加强国家安全生产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全民防灾减灾工作。
1.2 地方层面政策各地方政府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应急产业政策,加强地方层面的应急资源调配与协同,保障地方应急救援能力和自救能力的提升。
将强化应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地方应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应急产业政策解读2.1 强化应急救援能力2023年我国应急产业政策将加大对救援力量的投入,提升应急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加强对抗台风、洪涝、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救援力量,提高救援效率和有效抢救生命的能力。
2.2 推进应急资源储备政府将进一步扩大应急资源储备规模,完善资源储备体系,确保救援物资充足和设备完好。
将加强对重大应急事件的应急物资供应保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3 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政府将加大对信息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投入,推动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预警、救援指挥和信息共享方面的应用,提高应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2.4 加强国家安全生产能力建设政府将加大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品运输等高风险行业的监管力度,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加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2.5 全面推进全民防灾减灾工作政府将推动全民防灾减灾教育,提升公众应对紧急情况的自救自护意识和技能,增强公众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全社会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把握应急产业发展的五大着力点

把握应急产业发展的五大着力点应急产业作为一种重要的行业,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潜力。
根据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抓住应急产业发展的五大着力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健全应急产业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应急产业支撑体系是应急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可以从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市场准入、人才队伍等多个方面入手。
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支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金进入该领域。
同时,加强研发和创新,推动应急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建立健全应急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此外,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应急产业人才队伍,提高应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加强应急产业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应该加大对应急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技术水平。
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吸引国内外优秀的科技人才来到应急产业领域工作,推动应急产业技术的跨国合作和交流。
同时,应该注重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应急科技企业,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应急科技品牌,推动我国应急产业从“造跟随者”向“创领导者”转变。
三、促进应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应急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是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应该加强与工业、信息技术、互联网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应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
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应急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应急管理和处置效率。
此外,应急产业还可以与旅游、健康、航天等产业相结合,开发新的应急产品和服务,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四、加强国际应急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应急合作与交流,可以提高我国应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要积极参与国际应急组织和机构的工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应急合作。
通过国际交流活动,了解国际应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经验,提高我国应急产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2023年中国应急产业政策汇总及解读

应急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领域,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023 年,我国围绕应急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应急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文将对 2023 年我国应急产业政策进行全面汇总,并进行深入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政策内涵,把握应急产业发展的脉络。
一、政策汇总(一)《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了应急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提出到 2025 年,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一批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形成应急物资生产供应体系,应急服务更加专业化、市场化。
意见还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方面的工作。
(二)《应急产业重点技术和产品推广目录(2023 年版)》目录涵盖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事故灾难防范与救援、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与应急处置、社会安全事件防范与处置等多个领域的重点技术和产品。
通过发布推广目录,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水平。
(三)《关于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协同联动、响应迅速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明确了储备规划、储备布局、储备方式、储备管理、储备调运等方面的要求,强调要加强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提高储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四)《关于促进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将应急产业作为安全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推动安全产业与应急产业协同发展。
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拓展应急产业市场。
意见还强调要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安全产业和应急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五)《应急救援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办法规范了应急救援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的使用和管理,明确了投资支持的范围、条件和程序。
把握六个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把握六个着力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从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紧密结合兴业县实际,笔者认为应从六个方面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加快经济发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点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并最终实现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要解决兴业县现阶段凸显的社会问题,那只能是一句空话。
“十二五”时期,兴业县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加快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优化升级任务艰巨,社会矛盾易发多发,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开展“工业发展大会战”,促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开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开展“转变作风,提升绩效”干部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才能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二、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改善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解决好民生民本问题,人民才能幸福安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民生民本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时期,兴业县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惠及民生的社会政策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上多想办法,多出真招,多办实事。
当前,无论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问题,还是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问题,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数,关系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兴业将每年实施为民办十件实事工程,确保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学、劳、病、老、居”基本保障、基本权益,过上应有的幸福生活。
从应急管理看“国之大者”

从应急管理看“国之大者”作者:陆宁安来源:《党的生活·青海》2021年第1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作为全省应急管理部门,唯有在“国之大者”中找准坐标,把工作放到“国之大者”中思考,坚持系统性谋划、主动性部署、前瞻性推进,才能顺势而为、乘势而进、借势而起、有所作为。
对标对表党中央关心关注、指示批示、谋划推进的事,筑牢“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大局意识。
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认清大形势、感知大态势、洞悉大趋势。
精准把握应急管理事业在生态立省战略布局中的定位,牢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践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在“全局之图”中找准应急管理坐标定位,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牢牢把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综合管理部门的神圣职责,切实做到谋划决策聚焦大局、践行职责服务大局、站位认识维护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做到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政治之责、价值遵循、履职根本,强化“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为民理念。
应急管理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把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筑牢安全防范意识、底线意识、红线意识,超前研判重大风险隐患,着力健全应急指挥体系、风险防范体系、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体系、应急管理法治体系,加大“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时节等监管督导力度,切实把全灾种、大应急、大救援工作格局落到实处,全面打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主动仗,以为民担当、工作实绩践行“对党忠诚、纪律嚴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应急职责使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4.12.08•【文号】国办发〔2014〕63号•【施行日期】2014.12.0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突发事件应对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近年来,我国应急产业快速兴起并不断发展,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需求培育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发展缓慢等问题。
发展应急产业一举数得。
为加快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发展应急产业的重要意义(一)发展应急产业是提高公共安全基础水平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复杂,突发事件易发频发,防控难度不断加大。
发展应急产业能为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保障、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和生产经营单位本质安全水平,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全社会抵御风险能力,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应急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众安全意识提高,社会各方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应急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加快发展应急产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催生新的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增强经济活力,扩大社会就业。
(三)发展应急产业是提升应急技术装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突发事件处置现场情况复杂,对应急技术装备的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更加苛刻。
我国应急产业起步晚,一些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部分关键技术产品依赖进口。
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将带动相关行业领域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我国应急技术装备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十四五应急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十四五应急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十四五应急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装备、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近年来,全省上下加强政策引导、培育产业基地、打造开放平台,我省应急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扩大、产业不断聚集、龙头引领增长、应急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的良好局面。
同时,还存在应急产业保障支撑能力与区域应急需求不够匹配,布局分散、集聚优势不明显;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引领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体系不完备,应急产品生产配套能力较弱,技术含量、附加值相对较低,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先进应急装备匮乏;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反映出我省防护服、口罩、医用护目镜、电子测温仪、呼吸机等产品生产能力储备严重不足;产业支持政策缺乏系统集成,统计监测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等短板。
为加快我省应急产业发展,增强应急突发事件的产业支撑能力,按照省委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部署,根据《关于加快发展应急产业的意见》、《应急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应急产业培育与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结合实际,编制本规划(涵盖应急装备、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平安观重要论述和“两个保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以及“确保枢纽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的重要指示肉体,以深化应急装备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产业集聚,晋升创新能力,推进产业融合,扩大交流开放,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晋升应急产业整体程度和核心竞争力,培养经济新增长点,增强应急突发事件的产业支持能力,打造效劳城市、辐射天下、走向国际的应急产业新高地,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保驾护航。
(二)基本原则。
保持当局引导,政策扶持。
遵循应急产业公共属性,加大当局引导力度,完善应急产业政策体系,健全应急产业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应急产业健康发展新生态。
应急管理部五位一体要求

应急管理部五位一体要求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须遵循“五位一体”的要求,即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全员参与、科学决策、有效组织。
下面将对这五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统一领导是应急管理的核心。
各级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机构,明确领导责任和职责,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应急工作的指导权和组织权。
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应急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提高应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确保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果。
其次,综合协调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
应急管理工作涉及各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各方面的协作与配合。
政府应建立起多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确保信息的畅通和资源的共享。
同时,政府还应与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应急管理的合力。
第三,全员参与是应急管理的基础。
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性,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应对工作。
政府应当加强公民的应急意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应急自救能力,鼓励社会自发组织应急救援力量,形成全民参与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四,科学决策是应急管理的重要保障。
应急管理需要基于科学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决策,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政府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构建科学的应急决策模型,提升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最后,有效组织是应急管理的关键。
应对突发事件需要高效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政府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应急工作的组织有序进行。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应急设施和物资的储备和管理,提高应急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应用能力。
总之,应急管理部门要按照“五位一体”的要求,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全员参与、科学决策、有效组织,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发改委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发改委应急管理工作要点发改委应急管理工作要点应急管理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对突发事件和降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层面的应急处理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应当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为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发改委应急管理工作的要点。
一、明确应急管理早期预警机制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预防,发现和处理突发事件。
因此,发改委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管理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不同级别应急预警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和预警各类突发事件。
1、完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源、数据和信息共享。
针对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各个方面制定缩短响应时间和提高效率的度量指标。
2、定期开展模拟演练,完善当地应急管理机构和资源,加强统一指挥体系建设。
3、建立并推行现代化智慧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注重使用创新技术,例如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应急管理体系信息化、精准度和效率,并且实现全时空覆盖。
二、人员和培训管理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专业型的人才支撑,发改委需要加强对应急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训,以保证应急管理能力。
1、各地应急管理人员要经过专门培训,提升应急处置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2、应加强与高校院所等机构、培训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行业协会的联系,包括与安全信息系统相关的学者、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的专家,以及各地民间志愿者等等多方人员。
3、建立相关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促进各地区、各街道、各县区、企业开展健全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物资等设备的更新、应急联动、技术支持等能力提升工作。
三、建立统一应急处置机制当突发事件出现时,应急处置的及时性、顺畅性、规范性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还包括保护应急处理人员的安全和保证群众的生命安全。
1、政府要创立统一的应急处置指挥体系,确立各组织机构和职责。
2、加强与公安、交通、环保等部门之间的协调。
完善特种设备、建筑工程、火灾预防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实现各个领域的应急管理全覆盖。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实践

为单独产业类别鼓励开展;同年,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工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快制定应急工业产品相关标准,促进应急工业产品的推广,应急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普遍受到重视。
企业对应急产品的投资也开始变得更加主动、积极;投资形式也开始由产品投入转化为产业投入,应急产业园建设也突飞猛进;一些民营资本也积极、自主投资到应急产业,应急产业的规模效益逐步得到显现。
与此同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也日益得到应用,大坝平安防护、泥石流监测预警、暴雨灾情监控等,在物联网、云计算的应急管理作用下,各种灾情预警等信息实现了“一手掌握”。
应急产品由单一的有形平安产品、应急产品,向应急科研、咨询服务、标准认证等无形产品形式扩展。
贯穿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监测预警、应急处防产业、安全产业、防灾减灾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公共安全产业、紧急救援产业为主的安全应急产业,连续多年以超过15%的增速持续增长。
2019年,我国安全应急产业总产值10188亿元,较2018年增长约14.5%;从事安全应急产品生产的企业已超过5000家。
其中,制造业生产企业占比就达6成,服务类企业约占4成。
业内专家预计,未来数年,应急产业仍将高速增长,整个国内市场将迎来应急产业的快速成长期,到2025年,应急产业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82万亿元。
自2019年我国首个国家级安全应急产业基地获得批准建设,国内应急安全产业集聚辐射能力不断扩大,已陆续建立了11个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20家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支撑以及带动作用、特色鲜明的产业集全应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不少优秀企业迅速崛起,销售额稳步增长,竞争力显著增强,引领着区域安全产业快速发展。
中部地区安全产业也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囿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限制条件,产业整体发展速度还稍慢于东部地区。
而随着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西部地区的安全产业发展也正迎来良好机遇,加紧产业布局,其中,产业规模较大的西安高新区安全产业示范园,正为我国西部重镇安全应急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基础。
应急管理五大体系

应急管理五大体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频繁发生,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应急管理成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
应急管理是指在紧急情况下组织力量、采取措施,进行组织协调、指挥调度,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人员、物资、设备以及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各项工作。
应急管理涉及广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是保障应急工作的关键。
应急管理体系是指从预防、应急、处置、恢复、评估等角度出发,建立系统、完备的机构、制度、规范及技术标准。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应急管理五大体系。
一、预防体系预防体系是对潜在的灾害、事故隐患进行分析、评估和处理,以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防止在应急处置中出现损失和风险。
预防措施可以分为自然灾害预警、事故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并且需充分考虑历史数据、现有技术、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
二、应急体系应急体系是指在灾害、事故发生时,组织并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灾害、事故的危害和后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国家安全稳定。
应急体系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应急计划和预案、应急应对演练等。
应急组织机构应建立合理、规范的领导机构和操作机构,并明确各职责;应急预案是应急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完善具体、细节化、可行的预案,以及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启动程序和流程;应急演练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拟应急情况,检验预案效果。
三、处置体系处置体系是指在灾害、事故发生时,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措施来迅速调集资源和专业力量,展开紧急救援和灾后管理。
处置体系的重点是快速响应,迅速制定行动方案和部署,按照预案和应急组织机构的要求,组织救援和处理。
四、恢复体系恢复体系是指在灾害、事故发生后,对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恢复和重建,尽量减小损失并促进社会发展。
恢复重建的重点是加速受灾区域的经济、社会、教育、生态等方面的恢复和发展,减轻灾后人民群众的负担。
恢复体系包括重建规划、灾后评估和资金保障等多种措施。
应急管理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初步安排

应急管理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初步安排应急管理是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指挥、协调和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保护生态环境等资源的方法和过程。
应急管理的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安排必须合理、科学、高效地规划和执行,以确保灾害应对和灾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下面将从应急管理的思路和重点工作两个方面进行初步安排。
一、应急管理的思路1.以人为本:应急管理的核心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因此,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人权、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2.预防为主:应急管理既包括了灾害发生前的预防工作,也包括了灾害发生后的事后处置工作。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社会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可以有效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
3.综合施策: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应对不同的灾害情况。
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需要建立健全灾害信息收集、预警、预测、监测等方面的技术体系,以及应急救援、灾后恢复等方面的组织体系,形成一体化的应急管理系统。
4.科学决策: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过程需要充分考虑科学性和合适性。
在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时,必须依据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来确定,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应急管理的重点工作初步安排1.系统建设(1)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包括国家、地方和企事业单位等各级应急管理机构,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提高应急管理机构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2)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制定应急预案和处置方案,加强对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重点地区的风险评估和防灾减灾监测。
2.能力建设(1)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应急救援人员,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的更新和更新。
(2)提升灾后恢复能力:建立健全灾后恢复机制,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统筹安排和指导,注重恢复工作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把握应急产业发展的五大着力点范文

把握应急产业发展的五大着力点范文应急产业是指在突发事件、灾害事故和紧急情况下提供应急救援、预防、保护和恢复能力的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灾害频发性的增加,应急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论述把握应急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一、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是应急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应急事件中,救援行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的大小。
因此,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是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的核心。
需要加强各级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同时,加强应急联动机制的建设,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合作,形成救援资源的高效调配和统一指挥。
二、加强灾害预防和预警系统建设灾害预防和预警是应急产业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能够有效减少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社会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因此,加强灾害预防和预警系统建设是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需要完善灾害监测和预警设施建设,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提高灾害预防和预警的技术水平。
三、加强应急装备和物资保障应急装备和物资保障是应急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应急事件中,应急装备和物资的供应和使用直接关系到应急行动的效果。
因此,加强应急装备和物资保障是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措施。
需要加大对应急装备研发和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应急装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同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应急物资的储备量和供应能力。
四、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是应急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存在分散、不协调的问题,制约了应急产业的发展和应急能力的提高。
因此,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是加强应急产业发展的关键。
需要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体制。
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职责和权力,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我国应急发展历程的第五个里程碑

我国应急发展历程的第五个里程碑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也逐渐增加。
应急管理的意义也越来越重要。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急体系。
其中,我国应急发展历程的第五个里程碑是指应急技术的深入应用和推广。
一、应急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应急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我国的应急技术发展历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初创阶段:应急技术的应用范畴主要是在大型事故和自然灾害的救援中。
2、成长阶段:应急技术逐渐扩展到了公共安全、环保、医疗等领域。
3、成熟阶段:应急技术与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融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急体系。
4、全面推广阶段:应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成为了保障社会安全的重要力量。
二、应急技术的应用领域1、公共安全领域:在公共安全领域,应急技术主要应用于火灾、爆炸、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
2、环保领域:在环保领域,应急技术主要应用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突发事件的处置。
3、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应急技术主要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处置。
4、交通运输领域:在交通运输领域,应急技术主要应用于车祸、空难等交通事故的应急救援。
5、企业管理领域:在企业管理领域,应急技术主要应用于生产安全、质量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
三、应急技术的应用实践1、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应急救援设备、应急救援车辆、应急救援药品等。
2、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是应急管理的核心,它能够快速响应突发事件,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应急处置。
3、应急演练:应急演练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演练可以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应急培训:应急培训是应急管理的基础,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应急处置的水平。
四、应急技术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应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下:1、智能化:应急设备和工具将更加智能化,能够自主感知和判断,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和准确率。
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的风险不断增加,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发展安全应急产业,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实施方案旨在为安全应急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二、产业规划1.制定安全应急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方向,引导企业合理布局和资源整合。
2.建立健全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产业运行监测分析,为产业规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三、技术创新1.加大安全应急技术研发力度,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建立安全应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
3.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推广应用先进的安全应急装备和技术手段,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四、基础设施1.建设完善的安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保障能力,确保突发事件应对所需物资的及时供应。
2.加强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3.完善安全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保障应急指挥调度的高效运转。
五、专业人才1.建立安全应急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鼓励企业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3.加强安全应急产业人才交流与合作,促进人才流动和优化配置。
六、法规标准1.建立健全安全应急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规范产业发展和企业行为。
2.制定完善的安全应急产业标准体系,推动产业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3.加强安全应急产业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对不合格的企业和产品进行严肃处理。
以新质生产力助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以新质生产力助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作者:蔡梓涵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14期【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安全【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目前我国应急管理已经从以事故应急为导向转变为全方位常态化风险应对处置,基本形成了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增强斗争意识,提高斗争本领。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实现高水平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得到极大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等能力显著增强。
特别是2018年新组建应急管理部,着力防风险、化危机、保稳定、惠民生,进一步提升了应急处置的质效。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频发,气候风险不断加剧,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急管理在保障稳定发展方面面临重大考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专章部署,鲜明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战略考量。
事实上,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相互融合,共同构成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为构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安全格局,我们必须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原则。
应急管理推进高质量发展发言

应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急管理也在不断地推进着高质量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应急管理的现状以及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应急管理的现状应急管理是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对事件进行快速、有序、科学的处理和管理。
在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已经得到了高度重视。
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中。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问题。
首先,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
一些地方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应急管理的技术手段还需要改进。
虽然我们在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应急管理的人才队伍还需要加强。
应急管理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
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措施为了推进应急管理的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要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应急管理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我们要加强应急管理的技术手段。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投入,提高科技研发能力,推广应急管理的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最后,我们要加强应急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应急管理的事业中。
三、成功案例在我国,已经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以证明我们推进应急管理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是正确的。
例如,在2018年的“5·12”汶川地震中,应急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对灾区进行快速响应、组织抗震救灾、加强灾后重建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另外,在最近的新冠疫情中,应急管理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快速建设方舱医院、加强疫情防控等,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总之,应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需要不断地推进其高质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章制度:________ 把握应急产业发展的五大着力点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7 页
把握应急产业发展的五大着力点
转型时期的中国处于各类突发事件频发阶段,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迫切需要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和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随着群众公共安全意识的提高,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需求不断增长,进而推动了应急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应急产业是以满足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需求而从事研发、生产、销售各种产品或提供服务等经济活动的集合,该集合既包括企业主体或组织,也包括企业或组织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结果,即具有应急功能的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在应急指挥平台标准化建设、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应急队伍标准化装备配备、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等国家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极端天气、山洪泥石流、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矿山事故、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救援,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在四大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暴露出了关键应急装备发展滞后、应急产业标准亟待完善、应急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应急产品市场尚不成熟等多方面的问题。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客观上起到了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作用。
对于刚刚起步的应急产业,应该选择重点突破,以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需求引导、整合存量资源、促进基地建设、提升科技水平五个方面作为抓手,促进和培育整个应急产业的发展。
一、以坚持政府主导优化应急产业市场
政府在支持产业发展中要充分发挥管理者、协调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在应急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引导、公共服务和
第 2 页共 7 页
市场监管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要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应急产业发展的引导。
一是遵循产业规律和市场规律来科学界定应急产业内涵,厘清应急产业范畴与外延边界,找准应急产业市场定位,确定产业政策作用方向;二是把应急产业的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制定应急产业发展规划,对应急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实施方案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三是合理配置应急产业发展资金,建立起以政府投入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专项资金理财、保险预防资金、民间安全消费的“五位一体”投资模式,建立国家应急产业发展基金、应急产业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支持应急产业发展,同时对专业从事应急产品生产、提供专业应急服务的企业或组织实施信贷优惠、税收减免与财政补贴等政策;四是将应急产业的发展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提高政府部门对发展应急产业的认识,尽快制定应急产业标准(产业标准体系、产品认证制度),明确产业门类、制定应急产业目录。
其次,政府要有效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一是建立健全保障应急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规范企业行为,为应急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二是由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牵头,依托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全国性应急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能力与储备能力动态信息数据库,实现应急产品与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及时更新相关的数据信息,为应急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引导;三是加强舆论引导与科普宣教,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公民应急意识、安全意识,着力培育、开发应急产品市场,促进有效需求的形成和培育。
再次,政府要注重发挥市场监管作用。
政府要维护应急产业市场秩
第 3 页共 7 页
序,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应急产业市场体系。
建立应急产业市场准入制度,对提供应急产品与服务的企业进行资质鉴定和技术标准认证,根据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对应急企业实行审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推动应急产业的有序发展。
二、以公共安全需求引导应急产业方向应急产业同其他产业具有相似性,即应急产业的需求导向,是以国家安全需求和民生安全需求为导向。
应急产业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应急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并不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要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把视野放在国家安全和民生安全上,国家和民生的安全需要决定着应急产业的市场方向与市场空间。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突发事件高发期,传统与非传统公共安全事件的出现日益频繁,公共安全问题呈现出频繁性、群发性、链发性等特点。
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升国家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亟需推动应急产业发展。
各地发展应急产业应该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地区的灾种特点与分布情况,在经济社会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允许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本地区公共安全需求与应急能力短板,优先发展有利于提升本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的应急产业。
三、以行业资源整合发掘应急产业重点
应急产业的发展要以现有行业资源整合为出发点,通过对现有产业基础进行重新划分整合,寻找应急产业发展的重点。
按照应急产业同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的关联程度,应急产品可以分为通用产品和专属产品两类。
通用产品既可以用于应急领域,也可以用于非应急领域,既可在常态下广泛使用,也可在应急状态下作为应急产品,如挖掘机、食品、饮
第 4 页共 7 页
用水、药品等。
由于通用产品已经归属于相关产业,对于通用产品更多的是进行调配和整合,在摸清存量的基础上,建立起各类通用产品生产能力与储备能力的动态数据库,对于尚未满足应急需求的通用产品进行增量投入,要避免资源浪费,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专属产品是基本上只用于应急救援的特殊产品、新产品,如家庭急救包、消防技术与装备、特种应急装备、特种应急技术等,这类产品在非应急状态下基本上没有其他用途。
专属应急产品是应急产业的核心产品,发展应急产业必须以这类产品的研究开发、规模生产为重点。
四、以园区基地建设增强应急产业集聚
根据灾情灾种的区域分布特征和应急需求强度,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按照“合理布局、保证急需”的原则,以城市产业园区、现代物流基地为依托,以城市经济圈的产业能力为建设动力,以国家增量投入并整合存量资源与拉动关联产业为基点,推进应急产业园区基地布局建设,重点建设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北、西南六大区域性应急产业基地,既可推动应急产业集聚,又可发挥应急产业基地在各个区域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应急产业基地要采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多方投入的协同建设模式,集应急产品生产、应急装备制造、应急技术研发、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物流配送、科普宣传教育、实战演习培训、综合应急演练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建设布局合理化、资源集成化、功能多样化、能力专业化、覆盖快速化、供给持续化的应急产业基地网络。
五、以公共安全科技助力应急产业创新
科技应用含量是检验一个国家灾害防御和紧急救援现代化的重要
标志之一。
公共安全事件的不确定性、难以预见性和迅速扩散性等特征,
第 5 页共 7 页
客观上要求应急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以科技力量为支撑点和推动力。
如在突发事件的预警阶段,对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先进的监测监控设备等,在救援处置阶段需要信息在线技术等。
复杂多变的公共安全环境与应急产业自身的属性决定了技术创新在应急产业发展中必
然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国的应急产业必须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为重点,只有依托公共安全科技,加强自主创新,争取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更多技术专利,才能提升应急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我国应急产业结构,推动应急产业的不断创新。
应急产业发展以公共安全需求为纽带,以各类企业或组织为载体,以经济利益为驱动,以政府配置为主导,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诸多环节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应急处置的装备生产、工程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支持等活动的专业化、规模化与一体化。
应急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在选准突破口的基础上,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其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 6 页共 7 页
规章制度
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
(资料仅供参考)
下载修改即可使用
第7 页共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