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猫洞 优秀教案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推荐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猫洞和小猫洞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区分大猫洞和小猫洞的特点。
3. 学生能够运用大小猫洞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大小猫洞的知识进行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3 情感目标1. 学生能够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大小猫洞的概念介绍大猫洞和小猫洞的概念,通过图片和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大小猫洞的含义。
2.2 大小猫洞的特点通过观察和操作大小猫洞的模型,让学生总结大猫洞和小猫洞的特点,并进行交流分享。
2.3 运用大小猫洞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大小猫洞的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观察法通过观察大小猫洞的模型,让学生初步理解大小猫洞的概念。
3.2 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大小猫洞的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大小猫洞的模型或图片准备大小猫洞的模型或图片,用于教学演示和学生的观察、操作。
4.2 实际问题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学生运用大小猫洞的知识解决。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大小猫洞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探究大小猫洞的特点学生观察和操作大小猫洞的模型,总结大小猫洞的特点,并进行交流分享。
5.3 应用大小猫洞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运用大小猫洞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4 总结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和优点。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大小猫洞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小猫洞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动物的狩猎和生存策略,加深学生对大小猫洞的理解。
《大小猫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大小猫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大小猫洞》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口语表达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大小猫洞》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3.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大小猫洞》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写作纸张、文具等教学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动物形象。
(2)简介课文《大小猫洞》的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感人情节。
3. 人物形象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大小猫洞的特点和性格。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3)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语言运用:(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型和词语,进行口语表达。
(2)教师选取优秀口语表达,进行展示和点评。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线索,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如何关爱动物、保护环境。
(3)教师总结,强调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重要性。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大小比较能力和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
2. 比较大小、多少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及其比较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大小不一的猫洞模型、卡片、实物等。
2. 学具:学生用书、作业本、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大小不一的猫洞模型,引导学生关注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大和小、多和少的定义及比较方法。
3. 课堂活动:a. 学生分组,每组挑选一个大小不一的猫洞模型,进行比较。
b. 学生用卡片或实物进行大小、多少的比较,分享比较结果。
c.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大小、多少的概念。
4. 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检测对大小、多少概念的理解。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6.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优秀表现,帮助改进不足。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大小不一的猫洞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
2.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判断大小和多少。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利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猫洞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
2. 讲解概念:讲解大和小、多和少的定义及比较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挑选大小不一的猫洞模型进行比较。
4. 分享交流:学生用卡片或实物进行大小、多少的比较,分享比较结果。
5. 巩固知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加深对大小、多少概念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大小、多少的概念。
《大小猫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大小猫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大小猫洞》(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大小猫洞》是一本别具特色的绘本,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简洁明快的故事情节备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通过这本绘本的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初步阅读能力,还能够启发他们对于生活和环境的认识和思考。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如下:1. 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初步阅读技能,为孩子们日后的课程学习奠定基础;2. 启发孩子们对于生活和环境的认知能力,让其能够从绘本中寻找生活的尺度,拓宽视野;3. 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4. 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在绘本阅读时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内容1. 《大小猫洞》的故事情节和绘画特点;2. 孩子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3. 口语表达和思维训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这本绘本,我们可以采用制作绘本展示的形式介绍书籍的故事情节和绘画风格,让孩子们逐渐熟悉并接受这个故事世界。
同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回答一些问题,如“你看到了什么感到惊异?”、“你认为这一幕是他们生活中的哪一种场景?”等等。
通过这些交互式的问答环节,可以启发孩子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自主思考能力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2. 绘本阅读在阅读这本绘本的时候,老师可以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认字技能,并通过连贯的情节引导孩子们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予孩子们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丑小鸭会失落?”、“大小猫在山坡上做了什么?”等等。
这样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并帮助他们理解绘本的整个故事。
3. 口语表达和思维训练读完绘本之后,可以启发孩子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并表达对于细节的理解和观察,比如“我认为这本厚厚的书是为什么而存在的?”、“对于中间那段时间的描述,你有什么感觉呢?”等等。
可以采取个人陈述和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孩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推荐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小猫洞”的概念及其应用。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加减法、比较大小等。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中关于“大小猫洞”的介绍和例题。
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加减法、比较大小等。
2.2 学情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
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和经验。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引起学生对“大小猫洞”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大小猫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2 探究:学生自主尝试解决与“大小猫洞”相关的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3.3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教师强调“大小猫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学生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优点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学生互相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教师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过程和数学知识运用。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如“大小猫洞”的介绍和例题。
相关的数学知识,如加减法、比较大小等。
5.2 教具:图片、实物等教具,用于引起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的思考。
练习题、卡片等教具,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直观教学:使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大小猫洞”的概念。
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大小猫洞”的特点。
6.2 情境教学: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大小猫洞”的应用。
通过故事、案例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大小猫洞》教案参考
《大小猫洞》教案参考第一章:认识猫洞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猫洞的定义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猫洞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猫洞的定义:猫洞是一种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洞穴,通常较小,可供猫类动物进出。
讲解猫洞的特点:猫洞通常较小,洞口直径一般在10-20厘米左右,有时会有多个洞口。
1.3 教学活动:展示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猫洞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对猫洞的认识和观察到的特点。
第二章:猫洞的种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猫洞。
培养学生对猫洞多样性的认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不同种类的猫洞:自然猫洞、人工猫洞、动物巢穴等。
展示图片和实例: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猫洞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2.3 教学活动:小组探究:学生分组,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种类的猫洞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并向全班分享。
第三章:猫洞的生态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猫洞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讲解猫洞的生态意义:猫洞为小型动物提供栖息地,也是许多动物的繁殖场所。
介绍猫洞对生态系统的贡献:猫洞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提供食物链中的生态位。
3.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猫洞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思考人类活动对猫洞的影响。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猫洞中的生物生活情景,增强对生态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探索猫洞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探索猫洞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4.2 教学内容:讲解探索猫洞的基本方法:如何寻找猫洞、进入猫洞、观察和记录等。
强调安全注意事项:进入猫洞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迷路和受伤。
4.3 教学活动: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和探索猫洞,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内容。
分享经验:学生分组分享探索猫洞的经历和观察到的生态环境,进行交流和讨论。
《大小猫洞》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大小猫洞》教案设计适用年级:大班幼儿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感知大、小猫洞的特点。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教学重点:1. 让幼儿感知大、小猫洞的特点。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大、小猫洞的概念。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大小猫洞图片、大小不一的玩具、卡片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大小猫洞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基本概念:教师讲解大、小猫洞的概念,让幼儿理解和掌握。
3. 动手操作:教师分发材料,指导幼儿制作大小猫洞。
4. 作品展示: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交流。
5. 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强调大、小猫洞的特点。
四、作业设计1. 回家后,让幼儿用自己的作品布置房间,感受大、小猫洞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家长协助幼儿拍摄作品布置房间的照片,第二天与老师、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幼儿能正确识别并运用大、小猫洞的概念。
3. 幼儿在作品展示环节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作品,并能理解和欣赏他人的作品。
七、教学拓展1. 开展“找找身边的的大小”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发现大、小猫洞的例子,并拍照记录。
2. 邀请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应用。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安全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
2. 关注每个幼儿的制作进度,给予个别指导和支持。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九、教学延伸活动1. 开展“大小猫洞”主题故事会,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关于大小猫洞的故事。
2. 组织“大小猫洞”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体验在不同场景中使用大小猫洞的乐趣。
《大小猫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大小猫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大小猫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故事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运用想象力,创造自己的故事版本。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注。
引导学生思考友谊和成长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大小猫洞》是一篇描写小学生生活的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小猫在学校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通过小猫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友谊和成长的主题。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难点: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对“大小猫洞”产生兴趣。
提问学生对友谊和成长的看法,引发思考。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分组讨论,深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3.3 文学鉴赏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细节描写,如对话、场景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4.2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友谊和成长的故事。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5.1 课文文本提供《大小猫洞》的文本,可以是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
5.2 图片或实物展示与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实物,如猫洞的图片、与故事情节相关的物品等。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解析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大小猫洞》教案
《大小猫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大小比较能力和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介绍。
2. 观察和操作大小猫洞,理解大小关系。
3. 团队协作完成大小猫洞的任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大和小、多和少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大小比较能力和数学思维。
四、教学准备:1. 大小猫洞的教具。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大小猫洞,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大小、多少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大小、多少的含义。
3. 操作:让学生分组操作大小猫洞的教具,观察和比较大小关系。
4.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小猫洞的大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5. 应用: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大小、多少的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小、多少的概念和应用。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大小、多少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大小、多少的知识。
9.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任务完成评价:评估学生在完成大小猫洞任务时的表现,包括操作准确性、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大小、多少的知识。
七、教学拓展:1. 生活实例: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大小、多少的应用,如购物时比较商品的大小、重量等。
2. 数学游戏:设计相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大小、多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大小、多少的知识。
《大小猫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大小猫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创作有趣的动物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动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世界。
(2)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生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词汇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中大小猫洞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强调关爱动物,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个有趣的动物故事。
2. 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进行简单介绍。
3. 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字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学习的效果。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估,进行同伴间的相互评价,以促进学生自我提高。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2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推荐第一章: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故事《大小猫洞》引导学生了解大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大小进行比较。
通过故事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听懂、读懂故事《大小猫洞》。
2. 学生能够理解大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大小进行比较。
3. 学生能够通过故事的情节,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大小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大小进行比较。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故事的情节,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准备1. 故事《大小猫洞》的文本或图片。
2. 大小不一的物品,如球、盒子等。
3. 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第五章: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大小不一的物品,引导学生关注大小这个概念。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2. 故事讲解:讲述故事《大小猫洞》,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大小猫洞和大小的变化。
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文本中的细节,培养观察力。
3. 故事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情节,提问学生:“故事中有哪些大小猫洞?它们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大小猫洞,用画纸和彩笔绘制出自己的大小猫洞。
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学生对大小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绘制成果,提问学生:“你们觉得大小猫洞有什么有趣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大小的认识,总结大小概念的应用。
第六章:教学拓展1. 延伸阅读:推荐与大小概念相关的绘本或故事书,如《比较大小的猫洞》、《谁的大和小》等,供学生课后阅读,进一步巩固大小概念。
2.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大小差异,如树叶、花朵、建筑物等。
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大小,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作业设计1. 绘制大小猫洞: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大小不一的物品,如瓶子、玩具等,并用画纸绘制出自己的大小猫洞。
《大小猫洞》教案设计
《大小猫洞》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猫洞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猫洞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培养学生对猫洞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教学内容:猫洞的定义:介绍猫洞是什么,它是动物特别是猫类动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猫洞的特征:讲解猫洞的大小、形状、位置等方面的特点。
1.3 教学活动:观察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猫洞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猫洞的观察和理解。
教师讲解:对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进行点评,并给出更详细的猫洞特征解释。
第二章:猫洞的分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猫洞的分类及各类猫洞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猫洞的分类和辨识能力。
2.2 教学内容:自然猫洞:介绍自然形成的猫洞,如山洞、树洞等。
人造猫洞:讲解人类为了满足猫类动物的生活需要而建造的猫洞,如猫舍、猫窝等。
2.3 教学活动:观察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猫洞图片,让学生辨识它们属于哪一类猫洞。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各类猫洞的理解和特点。
教师讲解:对学生的辨识和理解进行点评,并给出更详细的猫洞分类解释。
第三章:猫洞的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猫洞在动物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对猫洞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安全遮蔽:讲解猫洞为猫类动物提供的安全遮蔽作用,如躲避天敌、恶劣天气等。
休息繁殖:介绍猫洞作为猫类动物休息和繁殖的场所。
3.3 教学活动:观看视频:播放猫类动物在猫洞中休息和繁殖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猫洞的作用。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猫洞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讲解:对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进行点评,并给出更详细的猫洞作用解释。
第四章:猫洞的建造和维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猫洞的建造和维护方法。
培养学生对猫洞建造和维护的实践能力。
4.2 教学内容:猫洞建造:讲解猫洞的建造过程,包括选址、挖洞、搭建等步骤。
猫洞维护:介绍猫洞的日常维护和清洁方法。
4.3 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模拟猫洞的建造和维护过程。
《大小猫洞》教案
《大小猫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大、小猫洞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大小比较能力,提高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大小猫洞的定义和特点。
2. 比较大小猫洞的方法。
3. 实践活动:制作大小猫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小猫洞的定义和特点,比较大小猫洞的方法。
难点:实践活动:制作大小猫洞。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大小猫洞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大小猫洞的特点。
2. 比较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猫洞的方法,理解大、小猫洞的概念。
3.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大小猫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大小猫洞的图片,用于观察和比较。
2. 准备大小猫洞的制作材料,如纸张、剪刀、胶水等。
3. 准备教学视频或课件,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4. 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表格,用于记录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成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真实或虚拟的猫洞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大小猫洞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大小猫洞的差异。
3. 比较大小猫洞: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比较大小猫洞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4. 制作大小猫洞: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大小猫洞,教师巡回指导。
5. 成果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大小猫洞的概念和比较方法。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实践活动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大小不同的物品,进行比较。
2. 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大小猫洞,并写一写制作过程中的趣事。
九、课后辅导:1. 对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个别辅导。
2. 回答学生关于大小猫洞的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推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大”和“小”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 培养学生的大小比较能力,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具:大小不一的猫洞模型、图片、卡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玩具猫洞、大小不一的物品等。
教学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大小不一的猫洞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猫洞有什么不同?”2.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这些猫洞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关于‘大’和‘小’的知识。
”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大”和“小”的概念,并用图片、卡片等教具进行辅助教学。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模仿猫洞的大小,体会“大”和“小”的感觉。
3.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比较自带的玩具猫洞的大小,并用词语描述。
三、大小比较(10分钟)1. 教师准备一些大小不一的物品,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并用词语描述。
2. 学生分组进行大小比较,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3. 学生总结大小比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发放大小不一的猫洞模型,让学生自由组合,创造出不同的猫洞场景。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语言描述猫洞的大小关系。
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创意和合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巩固“大”和“小”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总结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肯定,并提出更高的期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大”和“小”的概念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大小比较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关注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合作精神和创意表现,鼓励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六、拓展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大小猫洞接力赛,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大”和“小”的概念。
《大小猫洞》教案参考
《大小猫洞》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大小”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物体的相对大小。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判断物体的相对大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大小不同的猫洞模型、卡片、实物等。
2. 学具: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大小不同的猫洞模型、卡片、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大小不同的猫洞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猫洞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小比较的方法。
2. 新课教授:教师讲解大小猫洞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大小的相对性。
通过举例、演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大小比较的方法。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大小比较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判断大小猫洞的相对大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4.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猫洞模型、卡片、实物等,学生独立进行大小比较,并回答问题。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大小猫洞的概念及大小比较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找出生活中的大小猫洞实例,进行观察和比较,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大小猫洞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2.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比较和语言表达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大小猫洞的知识。
七、教学拓展:1. 开展“大小猫洞”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大小猫洞实例,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2. 邀请家长参与大小猫洞实践活动,增进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大小猫洞的知识。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大、小猫洞的含义,并能正确区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小猫洞的定义及特点2. 观察和操作大小猫洞3. 实践活动:制作大小猫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小猫洞的定义及特点难点:观察和操作大小猫洞,制作大小猫洞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大小猫洞模型、图片、卡片等2.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画笔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大小猫洞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只猫洞有什么不同?”2. 学习新课2.1 教师出示图片和卡片,引导学生认识大猫洞和小猫洞的特点2.2 学生观察图片和卡片,教师提问:“请大家来说一说,大猫洞和小猫洞有什么特点?”3. 实践活动3.1 教师分发材料,引导学生分组制作大小猫洞3.2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3.3 学生展示制作成果,教师评价4. 课堂小结4.1 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5. 课后作业5.1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大小猫洞,并画出来。
5.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反馈六、教学拓展:1. 教师出示其他形状的猫洞模型,如圆形、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猫洞和大猫洞、小猫洞有什么不同?”七、课堂游戏: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找不同”的游戏,出示大小猫洞的图片,让学生找出不同之处。
2. 学生回答,教师奖励正确答案的学生。
八、教学评价:2. 学生自评、互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优点和不足。
九、教学反思:2. 学生提出建议,共同改进教学方法。
十、课后作业:1. 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大小猫洞,设计一个有趣的猫洞故事,并画出来。
2.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反馈。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举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大、小猫洞的直观认识,从而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区分两者。
《大小猫洞》教案参考
《大小猫洞》教案参考《大小猫洞》教案参考《大小猫洞》教案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论证方法;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学习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结合本文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时展开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的说法更独特、更有新意;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而且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学习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法;尊重客观实际,全面考虑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培养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
教学重点1、学会尊重客观,全面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中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4、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教学难点1、学习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思维方式。
2、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学准备搜集牛顿等的有关资料以及一些现实生活中辩证的多角度思维的例子;搜集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思路。
学生预习,完成字词积累、了解作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读顺文。
查找工具书,流利朗读课文。
2、读作者,读文意。
大致了解作者;指出文章论点,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金克木(1912年8月—2000年8月5日)生于江西,祖籍安徽寿县,只上了一年中学就因各种原因而失学,其最高学历不过是小学毕业。
三十年代后到北京求学,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员。
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同时还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等多种语言。
1941年经缅甸到印度,任一家中文报纸编辑,同时学习印地语和梵语,后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跟随印度著名学者学习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学研究之路。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
《大小猫洞》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猫洞和小猫洞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分辨大猫洞和小猫洞的特征。
3. 学生能够运用大猫洞和小猫洞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2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来分辨大猫洞和小猫洞。
2. 学生能够运用大小猫洞的知识进行创新性的设计。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1.3 情感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2. 学生能够增强环保意识,关爱动物。
3. 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大小猫洞》是一本关于动物科普的图画书,通过讲述大猫洞和小猫洞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大小猫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2 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动物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大小猫洞的认识不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大小猫洞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观察卡片等。
2.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大小猫洞。
2. 讲解:介绍大小猫洞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3. 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大小猫洞模型,比较它们的异同。
4. 讨论:小组内讨论大小猫洞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5. 创新: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大小猫洞的应用场景,并进行展示。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小猫洞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2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组设计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大小猫洞知识的掌握程度。
3.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拓展4.1 课堂小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大小猫洞的模型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大小猫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大小猫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大小猫洞》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3)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大小猫洞》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发学生对课文《大小猫洞》的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体会文章的情感氛围。
(2)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学生运用字词进行造句,巩固学习成果。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小猫洞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深刻而含蓄的思想,体会分论点的言外之意。
2.培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理清文章的结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英国从前有一位大科学家,在近来世界上的学问家之中,没有那一个能够驾乎他之上的,是叫做纽顿(今译牛顿)。
纽顿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学问的人。
他在物理学中,有很多超前绝后的发明,最著名的是“万有引力”。
纽顿一生除了读书、试验之外,还有一种嗜好是爱猫,他养了大小不同的两个猫,出入总是跟着他。
他就把房门开两个孔,一个是很大的,一个是很小的。
在纽顿的思想,以为在门上所开的大孔,便可以令大猫出入,在门上所开的小孔,便可以令小猫出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大小猫洞”是牛顿开猫洞的故事名称,作者以此为文题是想借洞说事,讲道理。
2.金克木(1912-2000),安徽寿县人,著名学者、文学家、北大教授,第三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早年以诗闻名,中年以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驰誉海内外,晚年以学术文化随笔赢得广大读者的景仰。
金克木先生学贯东西,知兼古今,精通多种外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涉及诸多方面。
他一生笔耕不辍,主要学术著作有《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诗歌有《蝙蝠集》、《雨雪集》,小说有《旧痕集》、《难忘的影子》,散文随笔集有《天竺旧事》、《燕口拾泥》、《书城独白》,译著有《伐致呵利三百咏》、《印度古诗选》等。
3.背景资料:孙中山曾谈到:“照普通的常识讲,开一个大孔,大猫可以出入,小猫也
当然是可以出入,那么开一个大孔便够了,又何必要枉费工夫多开一个小孔呢?在常人都知道只要开一个孔,大科学家的纽顿偏要开两个孔,这是不是可笑呢?科学家做事,是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聪明呢?由此便可以证明,科学家不是对于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科学家有了一艺的专长,未必就有种种学问的兼长。
”
孙中山读“大小猫洞”,得出“科学家不是对于件件事都是很聪明的”的结论,同是关于“大小猫洞”,金克木先生独辟蹊径,从中悟出人本主义思想,认为开猫洞应当从猫的立场出发而不是从人的立场出发。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
本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论证“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个故事里的道理。
第一层(2-11),论证分论点之一“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
第二层(12-19),论证分论点之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当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第三层(20-21),推而广之,以门和桥为喻,宣传人本主义思想。
第三部分(22),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故事里面有道理。
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四、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立论文,文章通过“牛顿开猫洞”和“晏子使楚”两则故事的分析论证,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结论,阐发了考虑问题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从故事中、从书本中、从生活中悟出道理来。
对于同一件事,我们可以转换角度去理解。
作者的论证固然有理,孙中山先生的理解也未尝不可。
所以,我们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位加以思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哭着来,笑着走”的金克木:金克木有一颗童心,对一切新鲜的东西,总是那么好奇,85岁学会用电脑写作。
“文化大革命”前他去北大图书馆借书都是拖着小车去拉的。
“文化大革命”后体力不如以前,但始终关心国际学术的最新发展。
在国内还少有人提及诠释学
和符号学的时候,他已经在撰文介绍,并将它们用于研究中国文化。
2000年8月5日,在京逝世。
最后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
二、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1.作者对哪两个流传的故事提出质疑?请概括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人们嘲笑牛顿开了大小两个猫洞是脱离实际,是认死理不灵活。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晏子使楚,楚国开了了小门,结果反被晏子说成是到狗国才钻狗洞而自取其辱。
2.作者怎样推断这两个故事靠不住的?
明确:作者认为牛顿家世并非贫寒,养猫之事有仆人照看,何劳他费神。
作者认为晏子出使并非一个人徒步,根本显不出其身高来,再者城墙不是纸糊的,特为晏子开一个小门谈何容易。
由此看来作者敢于打破常人的思维定势,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3.作者不论其真假,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了什么新的道理?
明确: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认为人们笑话牛顿认死理、不灵活,只是从人的方面考虑问题,一洞两用,省时省力。
而却没有从猫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猫来说,两个洞更方便。
作者在这里以猫喻人,隐喻要有人本思想,要关心弱势群体。
在第二个故事中,人们通常会认为晏子说的对。
而作者以常人家里有中门和侧门之分,孔庙门的大小开否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有关的,得出楚国是以等级观念看待门的大小,而晏子则是以实际需要出发,大国开大门这样一个全新的解释。
4.这篇课文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人人皆知的故事,人人都可认可的道理,人人都觉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答案,而作者都看到了,悟到了,作者想通过对两个故事的分析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以仅以人的主观或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世间万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处理,主观臆断。
三、品味语言:
1.“名人免不了有故事流传,真假难辨。
”——开头从名人的故事入手,简单明确,并提出“真假难辨”,从而引发读者兴趣。
此句有统领全篇的作用。
2.“这故事是笑学者脱离生活实际,还是笑科学思想方法认死理,不灵活?”——由牛顿大小猫洞的故事引出人们对这个故事一般的看法“可笑”,到底可笑不可笑呢?用疑问句开启了下文对这个故事的进一步分析。
3.“这故事靠不住。
”——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通过作者合情合理的简要分析,得出了“牛顿开猫洞”和“宴子使楚”这两个故事都靠不住的看法,照应了文章第一段的“真假难辨”,也告诉了我们要有怀疑精神,要自主思考从而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不可盲从。
既然靠不住,那么为什么这两则故事又广为流传呢?导出文章的两个分论点: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里面,有开猫洞应当从人出发还是从猫出发的道理;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门的开设应以人为准还是以国为准的道理。
4.“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本句是文章的中心,上面已从中心句的角度做了分析,下面再从它作为总结句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一方面这句话作为结尾,呼应了开头;另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善于从故事中悟出一定的道理,那就先从本文悟道理吧。
5.“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
”——过渡句。
一个词“无独有偶”就把两个故事紧密地联结了起来,准确简洁。
“无独”是说上文的牛顿开猫洞;“有偶”是说下文的晏子使楚。
6.“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
”——“楚国式”是指门以人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齐国式”是指门以国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在这里作者用了隐喻手法,即以人的高矮隐喻人的等级,而以大国开大门、小国开小门隐喻做事需要从实际出发。
四、教师小结:
面对牛顿开猫洞的故事,金克木深层发掘出“以人为本”的道理。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也要注意运用创新的思维、全新的眼光,能够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启人心智的道理,并以此作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启明星!
对于同一件事,我们可以转换角度去理解。
作者的论证固然有理,孙中山先生的理解也未尝不可。
所以,我们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位加以思考。
【板书设计】
大小猫洞
1.牛顿开大小猫洞的故事:牛顿从猫出发;笑者从人出发。
2.晏子使楚的故事:楚国门以人为准;齐国门以国为准。
3.孔庙门、桥的开通规则:中状元开门走桥;不中状元不开门、不走桥。
——故事里面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