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消毒规范

合集下载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标题: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引言概述:医院是人们接受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场所,消毒技术的规范对于维护医院环境卫生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消毒环境的准备1.1 确保消毒区域干净整洁:在进行消毒工作之前,必须确保消毒区域没有明显的污垢和杂物,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有利于消毒效果的提高。

1.2 配备必要的消毒设备和器具:医院应当配备符合标准的消毒设备和器具,如消毒柜、消毒车、消毒溶液等,以确保消毒工作的顺利进行。

1.3 制定消毒操作规程:医院应当建立完善的消毒操作规程,明确消毒人员的职责和操作流程,确保消毒工作的规范进行。

二、消毒方法的选择2.1 根据不同的物品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医院内的物品种类繁多,需要根据不同的物品选择适合的消毒方法,如高温蒸汽消毒、化学消毒等。

2.2 严格按照消毒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在进行化学消毒时,必须严格按照消毒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导致消毒效果不佳。

2.3 定期对消毒方法进行评估和更新:医院应当定期对已采用的消毒方法进行评估,及时更新消毒技术,以确保消毒效果的持续改进。

三、消毒人员的培训3.1 进行消毒技术培训:医院应当对从事消毒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的消毒技术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消毒知识水平。

3.2 强化消毒操作规范的培训:消毒人员应当接受消毒操作规范的培训,确保他们能够严格遵守消毒操作规程,保证消毒工作的规范性。

3.3 定期进行消毒技术的考核和评估:医院应当定期对消毒人员进行技术考核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保证消毒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四、消毒效果的监测4.1 建立消毒效果监测机制:医院应当建立消毒效果监测机制,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

4.2 采用合适的监测方法:监测消毒效果时,应当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如生物指示剂、化学指示剂等,以获取准确的消毒效果数据。

4.3 对消毒效果不达标的区域进行重新消毒:一旦发现消毒效果不达标的区域,应当即将对其进行重新消毒,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店内环境消毒操作规程

店内环境消毒操作规程

店内环境消毒操作规程1. 引言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人们对店内环境的卫生和消毒要求更加严格。

为了确保店内环境的安全和顾客的健康,制定本店内环境消毒操作规程,以指导员工进行正确的消毒操作,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2. 目的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确保店内环境的卫生和顾客的健康,保障员工和顾客免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3. 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店内环境,包括店面、办公区域、库房等。

4. 操作要求4.1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选择具有消毒作用的合适消毒剂,如含酒精成分的消毒剂、含氯漂白剂等。

根据需要,可以咨询专业机构或参考相关标准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4.2 制定消毒计划根据店内环境的使用频率和顾客流量,制定合理的消毒计划。

例如,高频使用区域应每日进行消毒,低频使用区域可以适当延长消毒周期。

4.3 准备消毒工具和设备准备好适当的消毒工具和设备,如消毒液、消毒喷雾器、拖把等。

确保消毒工具和设备的清洁和有效性。

4.4 员工培训对店内员工进行必要的消毒操作培训,包括正确使用消毒剂、掌握消毒流程和注意事项等。

4.5 定期清洁定期对店内环境进行清洁,包括清除垃圾、擦拭、拖地等。

清洁工作应在消毒操作之前进行,以去除表面的污垢和灰尘。

4.6 消毒操作流程根据消毒计划,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消毒操作:1.戴上橡胶手套和口罩,确保个人防护。

2.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消毒方式。

对于硬表面,可以使用消毒喷雾器喷洒消毒液擦拭;对于地面,可以使用拖把蘸取消毒液拖地;对于易受污染的物品,如垃圾桶、厕所等,需要进行特殊消毒处理。

3.注意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和接触时间,确保消毒效果。

4.操作完成后,彻底清洗消毒工具和设备,保持其清洁和有效。

4.7 监控和记录定期监控店内消毒操作的实施情况,并进行记录。

记录包括消毒操作时间、区域和消毒剂使用情况等。

5. 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在进行消毒操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戴上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等。

•使用消毒剂时要注意浓度和使用时间,不可随意改变。

消毒知识与操作规程

消毒知识与操作规程

消毒知识与操作规程
《消毒知识与操作规程》
消毒是指将已经清洁的物体或场所进行杀菌处理,以杀灭或去除其中的病菌,从而防止疾病的传播。

正确的消毒知识和操作规程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消毒知识和操作规程。

首先,消毒的目的是为了杀灭或去除病菌,因此在进行消毒之前,一定要对待消毒的物品或场所进行清洁。

只有确保表面没有污垢和杂质,消毒剂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其次,选择合适的消毒剂也非常重要。

常见的消毒剂包括酒精、84消毒液、次氯酸钠溶液等。

在选择消毒剂时,要根据需要
消毒的物品或场所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同时也要注意消毒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

另外,正确的消毒操作也至关重要。

在使用消毒剂时,应该按照说明书上的指导进行操作,避免过量使用或者不当使用导致的不良后果。

另外,在进行消毒时,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消毒剂。

此外,消毒后的物品或场所也需要妥善保存,避免再次被污染。

在存放消毒后的物品时,要避免和易污染的物品接触,同时也要注意保存环境的清洁卫生。

总的来说,正确的消毒知识和操作规程对于预防疾病的传播至
关重要。

只有在掌握了正确的消毒知识和操作规程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希望大家都能认真学习消毒知识,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消毒,以确保我们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健康无忧。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消毒是指通过各种物理或化学手段,以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用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是卫生部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指南,旨在明确消毒的目标、方法和操作要求,确保消毒工作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一、消毒目标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的首要目标是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通过消毒可以成功杀灭或去除空气、水、物体表面以及人体等环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消毒方法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所,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了不同的消毒方法。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

1. 物理消毒:物理消毒是通过提高温度、使用紫外线、电离辐射等方法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物理消毒方法包括高温消毒、干热消毒、紫外线消毒、电离辐射消毒等。

2. 化学消毒:化学消毒是通过使用化学药剂来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化学消毒方法包括氯化物消毒、过氧化氢消毒、醛类消毒等。

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时,需要根据药剂的配方和说明书来选择适当的浓度和使用方法。

3. 生物消毒:生物消毒是通过使用具有抗菌作用的生物制剂来杀灭或去除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生物消毒方法包括使用含有抗菌成分的洗手液、消毒剂等。

三、消毒操作要求根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下面是消毒操作的一些要求:1. 消毒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消毒操作之前,需要对消毒设备和器具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其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要对消毒区进行清洁和整理,确保操作区域的干净整洁。

2. 消毒操作的严格执行:在进行消毒操作时,需要按照规范中明确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操作,确保消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对于不同的消毒对象和消毒场所,要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并根据规范要求使用正确的消毒剂和药剂浓度。

3. 消毒后的处理:消毒完成后,要对消毒设备和器具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其良好的保存状态;同时,要对消毒区进行清洁和整理,确保操作区域的干净整洁。

四、消毒效果的评估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消毒操作的有效性。

生猪屠宰场消毒技术规范

生猪屠宰场消毒技术规范

附件4生猪屠宰场消毒技术规范(试行)1.消毒前的准备1.1 消毒人员:应根据生猪屠宰场规模合理确定消毒人员。

1.2 消毒器械和工具:高压冲洗机、机械或电动喷雾器、扫帚、叉子、铲子、铁锹、水管、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靴等)。

1.3消毒剂:复合亚氯酸钠、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月苄三甲氯铵溶液等氯制剂,1%-2%氢氧化钠(火碱)、2%戊二醛溶液、生石灰。

2.消毒程序1.入场消毒:外来车辆和人员必须消毒,如有设置消毒池,消毒池内采用复合亚氯酸钠、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月苄三甲氯铵溶液等氯制剂、1%戊二醛等进行消毒。

若无消毒池,铺8米长、车辆宽消毒草垫、麻袋,洒2~5厘米厚生石灰、1%戊二醛、火碱、复合亚氯酸钠、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月苄三甲氯铵溶液等溶液消毒。

2.场区和办公场所消毒:对地面、墙面、门窗清扫后,用复合亚氯酸钠、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月苄三甲氯铵溶液等氯制剂、1%戊二醛、1%火碱等溶液喷洒消毒。

- 16 -3.生产车间消毒:彻底打扫和清理后,对生产车间的地面、墙壁、台桌、设备、用具、工作服、手套、围裙、胶靴等进行彻底消毒。

地面、墙面、台桌、设备、围裙、胶靴等可采用复合亚氯酸钠、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月苄三甲氯铵溶液等氯制剂、1%戊二醛或火碱喷洒消毒,消毒1-4小时后,用水冲洗干净。

手套、工作服等可煮沸消毒,煮沸30分钟即可。

4.车辆消毒:主要对运猪车和运肉车进行消毒。

车辆打扫干净后,用复合亚氯酸钠、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月苄三甲氯铵溶液等氯制剂、1%戊二醛等溶液喷洒消毒。

5.隔离圈、待宰圈消毒:彻底打扫清除隔离圈、待宰圈内的饲料、粪便、污物后。

地面、墙面、门窗、料槽喷洒复合亚氯酸钠、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月苄三甲氯铵溶液等氯制剂、1%火碱、戊二醛等溶液或洒布生石灰消毒。

关闭门窗消毒2-3小时后,用水冲洗干净。

6.废弃物处理消毒:动物粪便、饲料、垫料等固体废弃物集中收集,堆积发酵或焚烧,深埋处理。

污水等废弃物集中收集,洒布生石灰或按比例投放戊二醛或火碱进行消毒。

消毒程序规范卫生部规定

消毒程序规范卫生部规定

消毒程序规范卫生部规定
本文档旨在概述卫生部对消毒程序的规范要求,确保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和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安全。

1. 消毒程序的必要性
消毒是预防传染病传播和维护公共卫生的重要手段。

正确执行
消毒程序可以有效杀灭病原体,防止疾病传播。

2. 消毒程序的基本要求
- 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根据具体场所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消毒剂,确保其安全有效。

- 正确操作消毒设备:操作人员应接受消毒设备操作培训,掌
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 定期检查设备状况:定期检查消毒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其
正常工作。

- 规范记录消毒过程:详细记录每次消毒的时间、地点和消毒
剂使用量等信息,并保存相关记录。

3. 消毒程序的执行流程
- 准备工作:清理工作区域,确保环境卫生。

-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 配制消毒溶液:按照要求正确配制消毒溶液。

- 执行消毒过程:使用配制好的消毒溶液对目标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确保覆盖面广。

- 清洗处理:消毒剂的残留物应进行正确的清洗处理。

- 消毒效果评估:对消毒后的区域进行效果评估,确保达到卫生标准。

4. 消毒程序的注意事项
- 遵守剂量和接触时间:按照标准要求,确保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接触时间达到要求。

- 人员防护措施:执行消毒程序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避免受到有害物质的伤害。

- 储存和处置消毒剂:严格按照要求储存和处置消毒剂,避免误用和污染环境。

请按照本文档的要求制定消毒程序,并确保执行过程中遵循卫生部规定的相关要求,以维护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和食品加工场所的卫生安全。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
的消毒方法和消毒剂。
科学性消毒原则还要求在消毒过 程中,应严格控制消毒剂的浓度 、作用时间和方式等参数,确保
消毒效果达到最佳。
规范性消毒原则
规范性消毒原则是指在消毒过程 中,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 标准,确保消毒行为合法、合规

规范性消毒原则要求在消毒前应 制定详细的消毒计划和操作规程
,明确消毒责任和注意事项。
手和皮肤的消毒主要采用洗手、擦手、酒精棉片或免洗手消毒液等方法,以减少细菌和病毒在手上的 传播。
详细描述
洗手是最基本的皮肤清洁方法,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彻底清洗双手。在无法用水洗手的情 况下,可使用酒精棉片或免洗手消毒液擦拭双手。需要注意的是,酒精过敏者不宜使用酒精类手部消 毒产品。
医院消毒与防疫
消毒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因此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至关重要 。
目的和意义
规范公共场所消毒工 作,保障公众健康。
提高公共卫生水平, 提升社会形象。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 传播,维护社会稳定 。
02
CATALOGUE
公共场所消毒的基本原则
预防性消毒原则
预防性消毒是在没有明确的传染源存在时,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 品进行的消毒。
物体表面消毒
总结词
物体表面消毒主要采用擦拭、喷洒、浸泡等方法,使用含氯消毒剂、酒精等消毒 剂进行清洁和消毒。
详细描述
对于一般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面等,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擦拭的方法进 行消毒。对于地面等大面积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浸泡。在消毒过 程中,应注意避免消毒剂与皮肤的直接接触以及对物品的腐蚀。
04
CATALOGUE
公共场所不同区域的消毒重点和注意事项

现场消毒评价标准

现场消毒评价标准

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现场消毒评价标准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现场消毒评价原则和现场消毒效果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传染病疫源地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重大活动卫生保障中环境、物品等的消毒效果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750.2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和保存GB/T 5750.12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指标GB 18466 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GB 19193-2015 疫源地消毒总则WS 628 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技术要求WS/T 683 消毒试验用微生物要求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卫生部 (卫法监发[2002]282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现场消毒 disinfection on site发生传染病流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重大活动卫生保障时对现场环境和物品等进行的消毒。

3.2目标微生物 target microorganism在现场消毒时应杀灭的某特定病原微生物。

3.3指示微生物 indicator microorganism具有确定的抗力并代表某类微生物、可供现场模拟评价使用的人工污染微生物。

4 现场消毒评价原则4.1 现场消毒评价的内容包括现场消毒过程评价和现场消毒效果评价方法。

进行现场消毒效果评价前,应先进行现场消毒过程评价。

4.2 现场消毒过程评价的内容包括消毒方案、消毒产品、消毒工作程序、个人防护。

消毒方案制定应根据消毒范围、消毒对象选择合理的消毒方法和消毒产品。

使用的消毒产品符合WS 628等标准要求,在产品有效期内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方法使用。

消毒工作程序符合GB 19193-2015附录A。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和传播方式选择个人防护装备。

生产车间卫生消毒规定

生产车间卫生消毒规定

卫生消毒管理规范第一节工器具卫生消毒需要消毒的工器具包括:刀、刀棒、镊子、盒子、案板、料斗、凉肉架等,根据不同的工器具的用途,可作以下分类消毒。

1.刀、刀棒、镊子、钩子、钢丝手套的消毒。

(1)先用水清洗干净。

(2)碱面去油污。

(3)采用82度热水浸泡消毒;或用100ppm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5-20秒。

2、盒子:采用蒸气刷盒机,附以人工对盒子进行清洗消毒。

3、案板:采用82度热水冲洗干净后,用100ppm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时间要求10分钟,案板2小时翻板一次,4小时消毒一次。

1、液压车、凉肉架、料斗:清水冲洗干净,用消毒液喷洒。

第二节设备的卫生消毒设备的卫生消毒可根据设备的不同用途,分为一般设备的卫生消毒和特种设备的卫生消毒。

一、一般设备的卫生消毒一般设备:屠宰生产线脚踏案、剥皮机(线)、斗车、打蹄机、抛光机、燎毛炉、烫毛隧道等:1、清洗消毒过程中应遵循由清洁区至污染区,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并避免因飞溅再次造成污染。

2、清洗消毒程序(1)用清水冲洗;(2)用清洁剂刷去油污;(3)用清水冲洗干净;(4)用100ppm-200ppm的次氯酸钠喷洒消毒,药品在设备上停留时间不低于30分钟;(5)再用清水将设备冲洗干净。

二、特种设备的卫生消毒与产品接触密切的设备,对卫生要求严格,需要用消毒剂进行消毒。

包括:蹬皮机、圆盘锯、小排锯、传送带、滚揉机、绞肉机、切丁机、盐水注射机、斩拌锅、劈半机等。

1.清理:先将设备上的碎肉等清理干净;2.热水冲:用45℃的热水冲洗;3.清洁剂刷洗:再用刷子蘸清洁剂清洗;4.再用清水冲洗;5.消毒:用100ppm-200ppm的次氯酸钠喷洒消毒,药品在设备上停留时间不低于30分钟;6.再用清水将设备冲洗干净;7.达到卫生标准:设备无油污,无水珠、黑点、夹缝处无肉粒。

第三节车辆卫生消毒管理1、控制目的通过对车辆的卫生消毒,保障卫生安全。

2、控制措施(1)生猪收购车辆由专门的入口进入厂区,厂区门口安装有喷淋消毒设施和专用的消毒池。

环境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环境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2.以污染物为中心,从外围2m处,由外向内采用蘸有浓度为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抹布进行擦拭(包括该范围内的各类物品表面,如病床、床柜、墙面及地面等),作用30min后再用XX清洗。
3.如患者呕吐于洗手盆中,则以洗手盆为中心,从外围1m处,由外向内采用蘸有浓度为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的抹布擦拭各类物体表面,如水池、水龙头、墙面及地面,作用30min后再用XX清洗。
3.在实施环境消毒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尤其应注意眼部、呼吸道的防护;在使用含氯消毒剂时应了解其具有强力的漂泊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健委.消毒技术规范2012.
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2012.
4.在实施覆盖消毒时,应在覆盖消毒区域附近的显眼处,竖立醒目的消毒警示标牌,告知此处
正在实施覆盖消毒,消毒作用时间的起止点以及消毒责任人(最好有)等信息。
5.不得对环境物品表面污染的呕吐物、排泄物等直接采用普通的拖把、抹布进行清洁处理。
二、血液污染的环境消毒
被血液污染的环境,其消毒的方法与步骤,同上述的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消毒。消毒剂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但更建议使用亲脂类病毒敏感的乙醇溶液。在覆盖用的布或卫生纸上加75%乙醇,其用量以不流水为宜。经血液传播的病毒大多为对乙醇敏感的亲脂类病毒。
环境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制订者:感染管理办公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审核者:
文件编号:YGB-SOP-80
修订日期:
审核日期:
执行日期:
一、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消毒
1.先使用蘸有浓度为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布或卫生纸覆盖在呕吐物、排泄物等上(如消毒剂溶液不足,可以在覆盖物上连续滴加,以不流水为宜),作用30min后用覆盖物包裹呕吐、排泄物,一起丢入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

消毒技术规范2002

消毒技术规范2002

消毒技术规范2002消毒技术规范是指为了维护和改善人体健康,保持统一国家标准和最佳水平,防止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传播——研究、开发、测试和评估消毒手段和方法的技术规范。

一、消毒技术规范概述1、总则1) 消毒技术规范遵循科学原理,确保有效消毒;2) 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消毒,必须确保消毒的有效性。

2、质量管理体系1) 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消毒质量:消毒前、中期和后期,都应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系统,以确保消毒的质量;2) 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特别要注意药效、时间和用量;3)严格控制消毒前准备工作,如清洁、发泡和抽水,以确保有效消毒。

3、监测技术和数据记录1) 对消毒结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对消毒结果加以监测和评估,从而对消毒结果进行改进;2) 消毒前,记录和监测消毒设备的使用情况、时间以及效果,以掌握消毒的状况;3)把消毒的质量进行分级,并记录各类消毒剂的使用情况和消毒结果,以及应急处理措施。

4、有关法律法规1) 遵守有关卫生、职业安全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管理使用的消毒剂,防止过量使用或污染环境;2)消毒有关的部门应安排技术人员监督和管理,指导并经常评估消毒工作的质量;3)执行有关消毒标准和规定,落实消毒工作的改进措施及技术流程。

二、消毒的实施程序1、消毒的准备:1)做好消毒区域的布局,划定消毒设备的具体位置;2)准备合理的消毒工具和设备,比如消毒液、消毒用具和设备;3)挑选适宜的消毒剂,符合消毒目的和室内温度和湿度要求;4)检查消毒剂的有效期和过期情况,检查储存的消毒剂的完整性;5)清理房间内的废弃物,了解周围环境和内部消毒后的设备和玻璃的消毒要求等。

2、消毒的实施:1)根据设计要求,按照消毒设备的操作规定使用消毒剂;2)确保消毒设备的正确位置,准确使用,尽可能避开易受污染部位;3)继续监测所用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和浓度,严格控制消毒剂的使用,并根据实际效果,调节消毒方式和计划;4)根据要求的消毒质量,控制使用次数;5)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合理抽水,保证消毒疗效。

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一)灭菌管理1、已灭菌物品从灭菌器中取出,应仔细检点放置,以免再污染。

2、检查包装的完整性,若有破损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3、手术包应干燥,否则应列为湿包,不可作为无菌包使用。

有明显水渍的包亦不可作为无菌包;4、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或其中放有化学指示剂的包,在灭菌后或开包使用前应检查是否达到已灭菌的色泽或状态。

未达到或有疑点者,不可作为无茵包使用;5、取出的包,掉落在地,或误放不洁之处或沾有水淹,均应视为受到污染。

不可作为无菌物品使用;6、已灭菌的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7、合格的灭菌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合格标志。

8、灭菌后的物品;应放在无菌区的柜橱内(或架子上、推车内)。

无菌物品储存架、柜,每日用含250-500mg/L有效氯的消毒液擦拭一次。

9、分类放置,顺序发放取用。

超过有效期应重新灭菌。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二)紫外线1、适用范围: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和水及其它液体的消毒。

2、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ouW/cm2(普通30W直管紫外线灯在距灯管1米处测定)。

3、紫外线消毒灯的使用寿命,即由新灯的强度降低到70Uw/cm2的时间(功率≥30w)的灯,或降低到原来新灯强度的70%(功率<30w=的时间,应不低于1000h。

4、注意事项(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每周用95%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

房间内应保持清洁于燥,减少尘埃和水雾。

(3)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

(4)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三)戊二醛1、灭菌处理:常用浸泡法。

将清洗、晾干待灭菌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2%戊二酸的容器中,加盖,浸泡10h后,无菌操作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并无菌擦干后使用。

2、消毒:将清洗、晾干的待消毒处理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2%戊二醛的容器中,加盖,一般细菌繁殖体消毒浸泡10mini。

公共场所消毒规范

公共场所消毒规范

公共场所消毒要求
一、应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

二、一般采用75%乙醇、含氯消毒剂、84消毒液、过氧乙酸有效灭活病毒。

三、对公共场所地面、墙壁等物体表面每天2次或2次以上定期消毒。

1、喷雾消毒可用0.1%-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为500mg/L-1000mg/
2、84消毒液按瓶外说明书介绍浓度方法使用。

四、对地面、墙壁表面等进行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

五、要注意对厕所、垃圾、下水道口、自来水龙头和生活污水等进行消毒。

六、消毒剂的配置应指定专人负责,并做好工作责任交接和消毒记录,同时做好消毒剂配置中的个人防护,配置时要佩戴外科口罩和手套。

(技术规范标准)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标准)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目录第1章总则第2章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内公共场所和公共用品的消毒第3章宾馆、饭店、茶馆、酒吧的消毒第4章商场、购物场所的消毒第5章储水容器的消毒第6章公共交通服务单位及公共交通工具的消毒第7章娱乐场所的消毒第8章幼托机构的消毒第9章学校的消毒第10章银行及其他货币流通单位的消毒第11章会馆的消毒第12章图书馆、书店和阅览室的消毒第13章社区活动室的消毒第14章浴业(浴室、足浴)的消毒第15章体育场所的消毒第16章美容美发店的消毒第17章空调的消毒。

第18章殡仪馆的消毒第19章其他公共场所的消毒第20章消毒效果的检测附录A 公共场所消毒效果检验常用培养基和液体(规范性附录)附录B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对微生物控制的指标(规范性附录)附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附件2 消毒管理办法附件3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附件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回复后可下载pdf版本。

-------------------------------------------------------------------------------- 以下内容只有回复后才可以浏览--------------------------------------------------------------------------------[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12 11:21:11编辑过]支持(2) 中立(0) 反对(0) 单帖管理举报帖子使用道具| 引用 | 回复天山雪恋小大 2楼个性首页 |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发短信等级:管理员帖子:536积分:4005威望:0精华:7注册:2008-10-7 14:03:22Post By:2009-6-12 11:10:51第1章总则1.1引言为了预防公共场所和公共用品传播染病,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社会安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消毒管理办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制订《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简称规范)。

厂区消毒标准操作规程(二)

厂区消毒标准操作规程(二)

厂区消毒标准操作规程(二)引言概述:厂区消毒是确保生产环境清洁卫生、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环节。

本文旨在制定厂区消毒标准操作规程,旨在确保消毒操作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生产环境的卫生质量,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本文将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 消毒准备工作、消毒器具准备、消毒操作步骤、消毒后的处理、消毒记录的填写。

一、消毒准备工作1.进行消毒前的安全检查2.明确消毒的目标和要求3.确定消毒剂种类和浓度4.准备所需的消毒器具和设备5.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消毒培训二、消毒器具准备1.清洁消毒器具和设备2.确保消毒器具的完整和有效性3.准备适量的消毒剂4.检查器具的消毒剂浓度是否符合要求5.消毒器具存放的规范和标识三、消毒操作步骤1.消毒操作前进行手卫生2.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和工具3.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消毒操作4.确保消毒剂接触到全部需要消毒的表面5.避免污染未消毒的区域四、消毒后的处理1.彻底清洁消毒器具和设备2.将消毒器具妥善存放3.确保未经消毒的区域不被误入4.迅速清理消毒剂的溅落和溢出5.对消毒操作进行检查和评估五、消毒记录的填写1.准确记录消毒剂种类和浓度2.记录消毒操作的时间和地点3.记录参与消毒操作的人员4.记录消毒剂使用量5.妥善保存消毒记录并进行归档总结:良好的消毒标准操作规程对于保障厂区的卫生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消毒准备工作、消毒器具准备、消毒操作步骤、消毒后的处理以及消毒记录的填写,可以确保消毒操作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生产环境的卫生质量。

同时,持续的培训和评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以使员工始终遵守消毒标准操作规程,形成持久的清洁生产环境。

国家消毒技术规范

国家消毒技术规范

国家消毒技术规范一、概述国家消毒技术规范是为了确保公共卫生和防止疾病传播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消毒技术规范覆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医疗卫生、食品加工、水处理等,旨在规范各行业的消毒操作,保障人民健康。

二、消毒原则1.有效性:消毒操作必须确保能够有效灭活病原微生物,防止传播疾病。

2.安全性:消毒剂和方法必须对人体、环境无害,不会引起其他不良影响。

3.经济性:消毒操作应该尽可能节约资源、成本,提高效率。

4.便捷性:消毒方法应简单易行,方便实施。

三、常用消毒方法1.物理消毒:如高温消毒、辐射消毒等,适用于不耐化学消毒剂的物品和设备。

2.化学消毒:如氯和过氧化氢等消毒剂,适用于对物品表面进行消毒。

3.生物消毒:如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消毒,适用于环境消毒。

四、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1.消毒剂选择:应根据被消毒物品的性质和使用场所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消毒剂浓度: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使用消毒剂,以确保消毒效果。

3.消毒时间:不同消毒方法和消毒对象,需要根据规范确定合适的消毒时间。

4.消毒流程:消毒过程中应按规范操作流程,保证每个环节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5.消毒效果检测:消毒后应定期进行效果检测,确保消毒效果符合规范要求。

五、消毒技术规范的意义遵守国家消毒技术规范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保护人民健康,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为社会公共卫生事业作出贡献。

六、结语国家消毒技术规范是保障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的重要工具,各行业应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加强消毒操作的管理和监督,共同营造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以上是关于国家消毒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最新版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最新版

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最新版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做好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各地政府和机构陆续发布了《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最新版》。

本文将对这一规范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落实消毒工作。

1. 规范适用范围《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最新版》适用于各类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医院、学校、商场、餐饮场所、交通工具等。

针对不同场所的特点和需求,规范提出了相应的消毒要求和指导措施。

2. 消毒对象及频次要求在公共场所消毒工作中,重点消毒对象包括门把手、扶手、桌椅等高频接触物体,以及空气中的细菌病毒。

根据规范要求,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消毒,频次不得低于每日一次。

特殊场所如医院或疫情防控中心,消毒频次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3. 消毒方法和消毒剂选择规范中明确了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化学消毒、物理消毒和生物消毒。

化学消毒主要通过喷洒、拖地、擦拭等方式,使用消毒液对物体表面进行处理;物理消毒则利用紫外线、高温等手段杀灭病菌;生物消毒则是指利用生物制剂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消灭。

在选择消毒剂时,应考虑到消毒剂的杀菌谱、毒性、稳定性等因素,选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作业。

4. 消毒操作要求在公共场所消毒作业中,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消毒过程中应注意通风换气,避免因消毒剂挥发引起中毒事故。

消毒时应从清洁到消毒,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清洁布或消毒器具,避免交叉感染。

消毒后应及时清洁消毒器具和个人防护装备,保证操作卫生。

5. 消毒效果评价规范中还明确了消毒效果的评价标准,包括表面及空气微生物总菌落数的监测等。

消毒作业结束后,应通过检测方法检验消毒效果,确保消毒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对于消毒效果不达标的场所,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达标。

以上就是《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最新版》的详细解读。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能够严格遵守规范要求,把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做好,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现场消毒方案

现场消毒方案

现场消毒方案1. 引言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现场消毒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有效的现场消毒方案,旨在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保持现场的安全和清洁。

2. 现场消毒的重要性病毒在表面上的存活时间长短不一,而且它们可以通过接触被感染表面传播给其他人。

因此,现场消毒是阻止病毒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消毒能够有效地减少病毒的存活时间,并最小化人们感染病毒的风险。

3. 现场消毒步骤以下是一个基本的现场消毒步骤:3.1 准备工作在进行现场消毒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获取适当的消毒剂和工具:确保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酒精溶液或含氯消毒剂,并准备好适当的消毒工具,如纸巾或喷雾器。

•保护措施:戴上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和口罩,以防止直接接触消毒剂。

•通风:确保现场有良好的通风,以便将可能存在的有毒气体排除。

3.2 清洁表面在进行消毒之前,先对表面进行清洁,以去除污垢和灰尘。

使用清洁剂和湿布擦拭表面,确保所有可见的污垢都已清除。

3.3 消毒表面消毒的方法取决于表面类型和消毒剂的选择。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消毒方法:•用酒精消毒:将适量的酒精溶液喷洒在表面上,并用纸巾擦拭。

酒精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迅速杀灭细菌和病毒。

•使用含氯消毒剂:将适量的含氯消毒剂(如漂白水)稀释后喷洒在表面上,然后用纸巾擦拭。

含氯消毒剂能有效地杀灭许多病毒和细菌。

•其他消毒剂: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消毒剂,如过氧化氢溶液或过氧乙酸。

3.4 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在进行现场消毒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区域:•触摸频繁的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办公桌等。

•公共设施:如洗手间、厨房、会议室等。

•餐厅和酒店:餐桌、椅子、餐具等。

•医疗设施:手术室、病房等。

3.5 消毒频率消毒频率取决于现场的使用情况和人流量。

在高频使用和人员密集的地方,应当增加消毒的频率。

根据需要,可以制定清洁和消毒的时间表,确保消毒工作能够及时进行。

现场消毒评价标准

现场消毒评价标准

现场消毒评价标准现场消毒评价是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领域中的重要环节,它关乎到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环境卫生的质量。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日益关注,现场消毒评价的标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详细阐述现场消毒评价标准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具体指标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现场消毒评价的重要性1.预防疾病传播:现场消毒评价能够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传播,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流行范围。

通过科学、规范的消毒操作和评价,可以确保消毒效果达到预期目标,为公众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2.提升环境卫生质量:现场消毒评价不仅关注病原微生物的消除,还关注环境卫生的整体改善。

通过对消毒过程的全面评估,可以发现潜在的环境卫生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提升环境卫生的整体水平。

3.指导消毒实践:现场消毒评价标准为消毒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从业人员可以根据评价标准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消毒剂以及消毒时间等参数,确保消毒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现场消毒评价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现场消毒评价应遵循科学的原则,以病原微生物学、环境卫生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依据,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全面性原则:现场消毒评价应全面考虑各种可能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包括消毒剂种类、浓度、作用时间、温度、湿度以及被消毒物品的性质等。

同时,还应关注消毒操作对环境的影响,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

3.可操作性原则:现场消毒评价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方便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评价标准应明确具体、易于理解,并提供相应的操作方法和技术支持。

4.持续改进原则:现场消毒评价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在评价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三、现场消毒评价的具体指标1.消毒剂选择指标:评价消毒剂的选择是否合适,主要考虑其杀菌谱、稳定性、安全性以及环保性等因素。

同时,还应关注消毒剂与被消毒物品的相容性,避免产生不良反应或损坏物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现场消毒规范1总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消毒管理办法》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发生传染病流行后在传染病疫源地、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其他有关场所针对流行的传染病进行的消毒。

1.1概念与术语1.1.1疫源地消毒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对防治、研究传染病的医疗卫生机构,可能受到污染的场所应按疫源地进行消毒。

1.1.2随时消毒concurrent disinfection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1.1.3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1.1.4预防性消毒preventive disinfection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这种消毒不宜过泛使用,人口流动频繁的场所如公共汽车、飞机、火车、客船、各种公共场所通过此类消毒很难达到预防作用。

1.1.5消毒作用水平(1)灭菌: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灭菌、电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进行灭菌的方法。

(2)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

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

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电力辐射、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用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溴消毒剂、臭氧、二溴海因等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消毒因子进行消毒的方法。

(3)中水平消毒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等)、醇类、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包括双链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进行消毒的方法。

(4)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如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如氯己定、植物类消毒剂和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等进行消毒的方法。

1.1.6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1)亲脂病毒(有脂质膜的病毒),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

(2)细菌繁殖体。

(3)真菌。

(4)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例如甲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5)分枝杆菌,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

(6)细菌芽孢,例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

(7)朊毒(感染性蛋白质)。

1.2消毒、灭菌的方法选择1.2.1对受到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1.2.2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1.2.3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1.2.4 选择消毒方法时需考虑,一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二是使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

应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1)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灭菌。

3)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4)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1.3组织执行与人员(1)对甲类传染病和肺炭疽、艾滋病等乙类传染病必须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和个人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负责进行终末消毒。

(2)对乙类传染病中的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脊髓灰质炎、白喉、布鲁菌病、炭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淋病、梅毒等和丙类传染病中肺结核,必须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提出的卫生要求,由病人陪护人或所在单位进行消毒处理或由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组织进行消毒处理。

(3)对丙类传染病中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感染性腹泻等由病人或其陪护人进行消毒处理。

(4)各类传染病(包括非法定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消毒,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5)在医院中对传染病病人的终末消毒由医院安排专人进行。

(6)非专业消毒人员开展疫源地消毒前应接受培训。

1.4时限要求接到甲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和艾滋病的疫情报告后,城市应在6 h内,农村应在12 h内采取消毒措施,其他传染病按病种不同应在24h至48h内采取消毒措施。

1.5装备要求承担疫源地消毒任务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条件配备消毒工具和防护用品,储备一定数量的消毒剂。

(1)消毒工具:背负式喷雾器、气溶胶喷雾器、机动喷雾器、配药桶(10L)、刻度量杯(筒)、工具箱、消毒车。

(2)防护用品:雨衣、工作服、隔离服、生物防护服、防毒面具、纱布口罩、N95生物防护口罩、生物防护口罩、防鼠疫口罩、防护眼镜、长筒雨鞋、橡胶手套、防护眼镜、帽子、毛巾、污物袋、长柄毛刷、装工作衣的布袋(30cm×30cm×40cm)、肥皂盒、皮肤消毒盒(瓶)。

等。

(3)消毒剂:储备一定量的消毒剂并与有关厂家建立联系,确保处理突发疫情的需要。

常用消毒剂有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碘伏等。

1.6消毒人员的个人防护参加消毒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个人防护,必需穿着防护服,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制度,以防受到感染。

必要时,可口服抗生素预防。

较严格的防护可参考鼠疫的防护方法。

全套的防鼠疫服包括:联身服、三角头巾、防护眼镜、防鼠疫纱布口罩或滤材口罩、橡皮手套、长筒胶靴和罩衫。

穿防鼠疫服方法如下:先穿联身服和长筒胶靴,戴好普通工作帽,再包头巾,使盖住头发、两耳和颈部,然后戴上口罩,在鼻翼两侧塞上棉花球;戴防护眼镜,再穿上罩衫,最后戴橡皮手套。

脱防鼠疫服方法如下:在消毒工作后,仍戴着手套在0.2% 过氧乙酸溶液中浸洗双手3min,穿着长筒靴站入盛有0.2%过氧乙酸溶液深度为30cm~40cm的药槽中3min~5min。

然后,戴着手套脱下罩衫浸入0.2%过氧乙酸溶液中,取下防护眼镜浸入75% 酒精中,解下口罩与头巾浸于0.2% 过氧乙酸溶液中。

最后,脱下胶靴、手套,再脱下联身服,用刺激性较轻微的消毒剂进行手的消毒。

1.7技术要求1.7.1疫区消毒1.7.1.1消毒范围和对象:以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

1.7.1.2消毒持续时间:以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消毒的持续时间。

1.7.1.3消毒方法的选择:以消毒因子的性能、消毒对象、病原体种类为依据选择消毒方法。

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的污染。

1.7.1.4疑似传染病疫源地的消毒:可按疑似的该类传染病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或按下一条进行处理。

1.7.1.5不明传染病疫源地的消毒:应根据流行病学指征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采取最严格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1.7.1.6注意与其它传染病控制措施配合:搞好传染源的管理,疫区的封锁、隔离,杀蝇、防蝇,灭鼠、防鼠,灭蚤,搞好饮用水、污水、食品的消毒及卫生管理,搞好环境卫生。

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

1.7.1.7填报消毒工作记录,必要时进行消毒效果评价。

1.7.2疫点的随时消毒1.7.2.1对病人应根据病情做到“三分开”与“六消毒”。

“三分开”是指:①分住室(条件不具备可用布帘隔开,至少要分床);②分饮食;③分生活用具(包括餐具、洗漱用具、便盆、痰罐等)。

“六消毒”是指:①消毒分泌或排泄物(如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为口鼻分泌物,肠道传染病主要为粪便,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为脓液、痂皮等);②消毒生活用具;③消毒双手;④消毒衣服、被单;⑤消毒患者居室;⑥消毒生活污水、污物。

1.7.2.2病人陪伴和护理人员,除做好病人的随时消毒外,应做好本人的卫生防护,护理病人后,应消毒双手。

1.7.3疫点的终末消毒程序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

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3)对脱掉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

穿隔离服、胶鞋,戴上口罩、帽子。

用过氧乙酸或含氯制剂时,须戴防护眼镜。

4)仔细了解病员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

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5)进入疫点时,应先消毒有关通道。

6)测量房屋、家具及地面需消毒的面积和体积,估算需消毒的污水量。

7)必要时,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前采样。

8)消毒前应关闭门窗,将水缸盖好,将未被污染的贵重衣物、饮食类物品、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好。

9)如系呼吸道传染病,应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10)如系肠道传染病,应先于室内灭蝇,再进行消毒。

11)对室内地面、墙壁、家具和陈设物品消毒时,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消毒。

12)病人用过的餐(饮)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时,可在疫点进行煮沸、浸泡或擦拭消毒。

作浸泡消毒时,必须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

作擦拭消毒时,必须反复擦拭2次~3次。

对污染重、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和废弃物,在征得病家同意后焚烧。

13)室内消毒后,必要时对厕所、垃圾、下水道口、自来水龙头、缸水和井水等进行消毒。

14)对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进行人员卫生处理。

15)疫点消毒工作完毕,对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胶靴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

将衣物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带回消毒。

所用消毒工具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洗消毒。

16)必要时,到达规定的消毒作用时间后,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后采样。

17)填写疫点终末消毒工作记录。

18)离开病家前,让病家开窗通风,擦拭打扫。

1.7.4消毒人员注意事项1)出发前,要检查应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故障,消毒剂是否足够。

2)应主动取得病家合作和相关人员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