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下《雷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词,通过做动作、图片等方法识记“压、蝉、垂”三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垂、雷、压”三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顺序,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字词运用的准确与生动,能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画面,带着感受朗读课文,尝试根据板画背诵语段。

3.通过情境创设,知道雷雨前的自然变化,激发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谈话复习,揭示课题

1.谈话引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下雨前会有哪些自然现象吗?

2.回顾旧知:一下课文《要下雨了》里的小白兔在下雨前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呢?出示课文。

3.出示课题:原来下雨前大自然会有那么多变化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雷雨》,一起去看看雷雨会有哪些景色变化。

4.书写“雷”,比较“雷”的雨字头和“雨”写法的区别(横钩不是横折钩、变成偏旁更扁、上宽下窄)。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火车一段段读课文,相机正音;请三位同学分别读1-3自然段、4-6自然段、7-8自然段。为什么这么分?(这篇课文就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

研读景物,读出画面

出示要求,圈画景物。

方法一:朗读有轻重

研读段落一

1.感受乌云,体会“压”字。

(1)这时候的乌云是怎么样的?(乌云密布)

(2)你从哪感受出感受乌云的多、厚重?

①“满天”“黑沉沉”;

②动作识“压”,感受乌云之低:

a.请生伸出一根手指,另一只手当做乌云。(压就是逼近、慢慢靠近的意思)

b.分享学生的感受:此时你头上整大片的黑沉沉的乌云压下来,越来越逼近你。有什么感受?(喘不过气、透不过气、烦闷、沉闷)

2.动作感受叶子一动不动。

伸出两根手指表示是一棵树,另一只手当做乌云,生做动作,这时叶子是怎么样的?

3.动作感受“蝉”静。

用三根手指表示蝉叫,另一只手当做乌云,体会蝉此时的一声也不出。

4.生自由朗读练习,注意读出轻重。

方法二:朗读有节奏

研读段落二

1.感受大风,提炼方法。

(1)你从哪里感受到要下雷雨了?(一阵大风、树枝乱摆、蜘蛛逃走)

(2)如果想把画面读得更有声有色可以通过加快或放慢语速(缓急),教师示范朗读。

(3)同桌朗读,学生展示。

2.理解“垂”字,迁移学法。

(1)出示语句:蜘蛛的动作是怎样的?(垂、逃走)

(2)理解“垂”,动作演示手臂垂下来。

(3)比较“落”和“垂”。

(4)请生上台为蜘蛛补丝,理解“垂”。

(5)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朗读。

研读段落三

1.请生朗读闪电和雷声的变化。

2.拓展说:用上越()越()来说说画面上的景物。(乌云越来越多、大风越吹越猛、蜘蛛越逃越快)

画面背诵,写字指导

1.读雷雨前的部分:原来雷雨前有那么多自然景象,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2.生自由读,师生合作读。

3.尝试背诵,还原画面。

(1)今天小兔子准备出去山坡割草,小朋友,请你把雷雨前的画面告诉小兔子,让它可以及时回家。

(2)自己先试试看。

(3)同桌交流。

4.写字指导,“压”与“垂”。

(1)比较“压”与“垂”共同的最多的笔画,重点指导“垂”。

(2)明确“垂”横的长短和距离,强调“垂”的笔顺(先写千,再写草字头,最后写一个“倒写的二”)。

(3)师范写,生书空。

(4)师生评价。

压:撇舒展,包住;不忘点。

垂:是否等距;长横要写对。

(5)生修改订正。

板书设计

魏老师点评

一年级到六年级,统编版教材变化很大,但那些经典的、文质兼美的、适宜教学的课文仍旧被保留了下来,《雷雨》就是其中的一篇。教学此类的老课文,老师要勇于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在新教材的理念指导下解读教材,设计教学,切忌用“新瓶装老酒”。教学时可以拿新老教材做对比,在比较中抓重点,找亮点。

比较发现,第一学段的课文编写体例基本相同,但新教材在识字、写字难度上略有下降,课后习题变化较大,题型更加丰富,承载着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任务。统编版《雷雨》课后习题一从读到说到背,既遵循文本的语言表达特色,又符合孩子学习语文的规律。金老师从教学的逻辑起点——钻研教材出发,以目标为导向,将教学的“道”和“术”有机融合在一起。

1. 加强语言表达,落实语言素养。二年级学生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积累语言材料,尤其要运用好文本语言。本文运用的多个动词准确形象,通过手指的互动,让学生感受雷雨前厚重乌云不断靠近景物,空气沉闷的特点。用伸手臂和学生演示等理解“垂”是指直直地落下来,丰富学生原来“有乌云、落下来”等口头语言的表达,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同时借助想象画面的方法背诵语段,有效积累书本语言,将孩子口语化的语言表达丰富成高水平的语言表达。

2. 提供可视思维,提升思维素养。思维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思维的强化和发展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体现着学习的自主性与持续性。金老师在初读时让学生通过分组朗读自主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是一种思维的进阶;在“垂字”的理解上,用两根丝的对比,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蜘蛛逃跑时的情态,是一种思维的判断;在情境背诵中,让学生借助板画还原文本语言,是一种抽象思维和直观思维的连接,整堂课充分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含量。

3. 注重阅读策略,培育阅读素养。中年级开始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史上的一大突破。低段阅读教学是奠基工程,更要加强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阅读过程、阅读方法等的启蒙。语文要素的学习要贯穿教学过程之中,尽管很多时候教科书是以一道课后题的方式呈现的,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将其视为一道单向的问答题,而是要观照全文,充分展开学生学习的过程,并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行实施。教师要追求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更是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如在雷雨前3个自然段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了雷雨前景物的变化,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引导和延伸,借助动作、画面等进一步感知理解。在朗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朗读感知进行方法的梳理总结:轻重缓急、想象画面,指导学生更好地感受并朗读出画面。

雷雨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借助课文情境运用语言来表达生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