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脉诊

合集下载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

中医脉诊(纯干货,总结)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

超全的中医脉诊知识!(附详细图解)脉诊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

中医望闻问切,切脉诊病,由来已久。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脉象是什么?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

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

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

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脉诊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脉诊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脉诊之概论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它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诊断疾病的方法.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心主血脉,包含血和脉两个方面,脉为了血之府,心与脉相连,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因而形成脉膊故能心动应指,脉动应指,心脏有规律的搏动)和血液在管内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脉管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全身的血脉,均会聚于肺, 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了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肝藏血,主疏泄,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 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 是生成血液的物质根底之一.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脉诊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形成,既然和脏腑气血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改变,故通过诊察脉象的改变, 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 但从病位的浅深来说,不在表便在里,而脉象的浮沉,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浅深.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疾病的性质可分冷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冷证,数脉多主热证.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改变,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缺乏的虚证.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 虚劳、失血,久泄久痢而见洪脉,那么多属邪盛正衰危候.外感热病, 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是将愈之候;假设脉急疾,烦躁(那么病也. 如战汗,汗出脉静,热退身凉,为了病退向愈,假设脉急疾,烦躁)为了病进危候.诊脉的部位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冷杂病论>.三部,即人迎〈〈颈侧动脉),寸口, 跌阳(足背动脉).以上两种诊脉的部位,后世已少采用,白晋以来, 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但当时这一主张未能普遍推行,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寸口又称脉口、气口, 其位置在腕后挠动脉搏动处,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寸口为了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为了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另外,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了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梯骨茎突)为了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了关,关前(腕端)为了寸,关后(肘端)为了尺.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寸关尺分候脏腑,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目前多以以下为了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诊脉有方法和考前须知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由于清晨患者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拟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但也不是说其它时间不能诊脉.总的来说,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患者休息片刻, 使气血安静,医生也要平心静气,然后开始诊脉.诊室也要保持安静. 在特别的情况下应随时随地诊察患者不必拘泥于这些条件.体位:要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平放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 直腕仰掌,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市枕,这样可使气血运行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正脉象.指法:医者和患者侧向坐,用左手按诊患者的右手,用右手按诊患者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位置, 接着用食指按在关前的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在关后尺.脉位置.位置放准之后,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接触脉体.布指的疏密要和患者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总以适度为了宜.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了总按;为了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要重点体会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那么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那么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这样比照的诊脉方法,颇为了实用.单按分候寸口三部,以察病在何经何脏,总按以审五脏六腑的病变.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举按寻:这是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和挪移, 以探索脉象的一种手法.持脉之要有三,就是举、按、寻.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叫举, 又叫浮取或轻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叫按,又称沉取或重取;指力不轻不重,还可亦轻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寻.因此诊脉必须注意举、按、寻之间的脉象改变.此外,当三部脉有独异时,还必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取.平息:一呼一吸称一息,诊脉时,医者的呼吸要白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患者脉搏的至数,如正常脉象及病理性脉象之迟、数、缓、疾等脉,均以息计,今天有秒表对诊脉有一定的帮助. 但平息的意义还不止如此.平是平调的意思,要求医者在诊脉时,思想集中,全神贯注.因此,平息除了以“息〞计脉之外,还要做到虚心而静,全神贯注.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其意义有二:一为了了解五十动中无促、结、代脉, 预防漏诊.二为了说明诊脉不能草率从事,必须以辨清脉象为了目的.如果第一个五十动仍辨不清晰,可延至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十动.总之, 每次诊泳时间,以2-3分钟为了宜.。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首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用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手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生诊病主要靠眼望、口问、耳听、鼻闻、手摸等方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几乎都是这样,而且各国都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文解释脉象:脉诊歌1、浮脉: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有力实火,无力虚火。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
36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三、平脉的胃神根
(一)有胃 3. 意义:判断胃气盛衰和疾病预后。
胃气充足之脉(平脉)——“有胃则平” 缺少胃气之脉(病脉)——“胃少为病” 失去胃气之脉(死脉)——“无胃为死”
37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三、平脉的胃神根
(二)有神 1. 含义:脉有神气,是脉象中显示出精气充
沛,脏腑健运之象。
11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脉诊部位பைடு நூலகம்(一)三部九候诊法
1.含义——诊察人体上、中、下三部有关动 脉的诊脉方法。
头,手,足 × 天,地,人 → 三部九候诊法 源流:(《素问·三部九候论》)
12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脉诊部位
(一)三部九候诊法
2.诊脉部位
三部
上部 (头)
中部 (手)
下部 (足)
九候
天 地 人 天 地 人 天 地 人
相应经脉和穴位
足少阳经(两额动脉)太阳穴 足阳明经(两颊动脉)巨髎穴 手少阳经(耳前动脉)耳门穴 手太阴经 寸口部太渊穴、经渠穴 手阳明经 合谷穴 手少阴经 神门穴 足厥阴经 五里穴或太冲穴 足少阴经 太溪穴 足太阴经 箕门穴或足阳明冲阳穴
所属动脉
诊断意义
颞浅动脉
候头角之气
面动脉(颌内动脉) 候口齿之气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脉诊部位
(三)仲景三部诊法
4.运用 ① 寸口无脉或微弱,趺阳有力 ——胃气尚存,可救; ② 寸口无脉或微弱,趺阳亦弱 ——胃气已绝,难治。
5.特点 适用于寸口无脉或危重病人。
23
第一节 脉诊概述 四、脉诊部位
(四)寸口诊法
1.含义 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之脉象, 以诊察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诊察方法。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

中医诊断知识|考点(5)脉诊五、脉诊一,脉诊概说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脉象是手指感觉脉搏跳动的形象,或称为脉动应指的形象。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

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1)心脏的搏动在宗气和心气的作用下,心脏一缩一张的搏动,把血液排入脉管而形成脉搏。

脉搏动源于心,脉搏是心功能的具体表现。

(2)脉管的舒缩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管尚有约束,控制和推进血液沿着脉管运行的作用。

当血液由心脏排入脉管,则脉管必然扩张,然后血管依靠自身的弹性收缩,压迫血液向前运行,脉管的这种一舒一缩功能,即是气血周流,循行不息的重要条件,也是产生脉搏的重要因素。

(3)心阴与心阳的协调心血和心阴是心脏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气和心阳主导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阴心阳的协调,是维持脉搏正常的基本条件。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脉道必赖血液以充盈,因而血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3,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1)肺肺主气,司呼吸。

肺对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肺与心,以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2)脾胃脾胃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表现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3)肝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可使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脏腑功能的动力源泉,亦是全身阴阳的根本。

肾气充盛则脉搏重按不绝,尺脉有力,是谓“有根”。

(二)诊脉部位1,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2,寸口诊法(1)寸口部为“脉之大会”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之脉,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气血遍布周身,运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复会于寸口,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中医脉诊解读

中医脉诊解读

中医脉诊解读1.脉为血腑,百体贯通,寸口动脉,大会朝宗。

【注】经曰:脉者,血之腑也。

周身血脉运行,莫不由此贯通,故曰百体贯通也。

(难经)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生死。

寸口者,左右寸,关,尺,手太阴肺经动脉也;为脉之大要会也。

故曰:寸口动脉,大会朝宗也。

2.诊人之脉,高骨上取,因何名关,界乎寸尺。

【注】凡诊人之脉,令仰其手,视掌后有高骨隆起,即是关部脉也。

医者复手取之,先将中指取定关部,方下前后二指于寸,尺之上。

病人长,则下指宜疏;病人短,则下指宜密。

因其界乎寸,尺二部之间,故命名曰关。

3.至鱼一寸,至泽一尺,因此命名,阳寸阴尺。

【注】从高骨上至鱼际,长一寸,因此命名曰寸。

从高骨下至尺泽,长一尺,因此命名曰尺。

寸部候上,故为阳也。

尺部候下,故为阴也。

4.右寸肺胸,左寸心膻。

右关脾胃,左肝膈胆。

三部三焦,两尺两肾。

左小膀胱,右大肠认。

【注】右寸浮候胸中,沉似候肺。

左寸浮候膻中,沉以候心。

右关浮以候胃,沉以候脾。

左关浮候膈胆,沉以候肝。

两尺沉俱候肾,尺浮候小肠,膀胱,右尺浮候大肠。

膻,膻中即包络也。

五脏皆一,惟肾有二,故曰两尺候两肾也。

然(内经)言腑不及胆者,以寄于肝也。

不及大,小肠,膀胱者,以统于腹中也。

不及三焦者,以寸候胸中,主上焦也;关候膈中,主中焦也?尺候腹中,主下焦也。

此遵(内经)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至伪诀以大,小肠配于寸上,以三焦配于左尺,以命门配于右尺,其手厥阴包络,竟置而不言,悉属不经。

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候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千古只眼也。

浮外候腑,沉内候脏之说。

5.命门属肾,生气之源,人无两尺,必死不痊。

【注】两肾之中,名曰命门。

命门居两肾之中,故两尺属之。

命门之少火,即肾间动气,是为生气之源也。

人若无两尺脉,则生气绝矣,病者必死不能痊也。

6.关脉一分,右食左风,右为气口,左为人迎。

【注】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一寸九分,寸,关,尺脉三分分之。

日关脉一分,乃关上之一分也。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

中医脉诊口诀大全,二十八脉识别图解中医号脉,这28种脉象,教你分辨什么病,收藏!|||1. 浮脉——特点——位于皮肝表浅处,只要把指头轻轻按在皮肝上,就能感觉到脉搏动,如果用力重按,反而会觉得脉搏减弱,或有空虚的感觉。

-主病: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的表虚。

主里虚:痨瘵阴虚,阳气虚。

-2. 沉脉——特点——位于筋骨的深处,当指头轻轻按在皮肤上时,脉搏的搏动很不明显,必须用力重按到筋骨的深处,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搏动。

-主病:主里证。

(1)沉而有力为里实证,多因水、寒、积滞所致。

常见干下痢、浮肿、呕吐、停食积热、气滞等证-(2)沉而无力为里虚证,多因阳气衰微,无力统运营气于外,或亡阴失血等原因所致-3. 迟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缓慢,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减少。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多见于寒证。

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虚。

-4. 数脉——特点——脉搏的频率很快,因此使得脉搏的至数过多。

至于脉象的部位,在“浮中沉”三部都可以诊得到脉搏。

-主病:主热证。

因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数而有力为实热内盛;若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行加速,脉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5. 虚脉——特点——脉象柔软无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弱,脉体软的,都属于虚类脉。

-主病:虚证:湿邪为病。

-6. 实脉——特点——脉象强劲有力。

无论是浮位或沉位,无论频率的快慢,只要脉搏的搏动很强,脉体大的,都属于实类脉。

-主病:主病程初起、正气不虚,阳毒暴作或邪气旺盛的脉象。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

中医教你如何看脉象脉诊步骤歌诀: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什么是“首分浮沉”?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什么是“二辨虚实”?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

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什么是“三去长短”?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什么是“四算疾迟”?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什么是“五察脉形”?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②、除洪脉独特外,滑与涩相对而言,紧脉与涩脉相对区别。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作出疾病的诊断。

中医脉诊的要点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体位、定位布指以及掌握脉象特征等方面。

1. 选择合适的体位:患者应该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不正确的体位可能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脉象。

2. 定位布指:医生需要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位于桡骨茎突处,关脉上面一点就是寸脉的位置,关脉下面一点就是尺脉的位置。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放在患者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于左手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于尺脉部位。

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手指腹按触在三个部位上。

3. 掌握脉象特征: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需要了解脉象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脉象有根主要表现为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

病虽重,但尺脉尚滑实有力,则提示肾气犹存,还有生机。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同时,脉诊前患者应先休息片刻,调整呼吸,放松心情,以免影响脉诊结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中医_脉诊

中医_脉诊

中医_脉诊第五章脉诊【教学要求】1.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数、实、洪、细、弦、紧、滑、涩、濡、缓、弱、微、促、结、代)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合与主病规律。

能够基本上辨识临床常见脉象(浮、沉、迟、数、洪、细、弦、滑、弱、促、结、代等)。

2.熟悉脉诊的原理及诊脉的意义,脉象的生理变异,长、短、芤、革、牢、伏、散、动、疾脉的特征和临床意义,诊妇人脉、诊小儿脉的特殊性。

3.了解遍脉诊法、三部诊法的诊脉部位,真脏脉特征的临床意义,脉诊的研究进展。

脉诊,亦名切脉,是指医生用手切按病人有关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症的诊察方法。

切脉以断病,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统脉诊是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力加以体验识别的,因此,学习脉诊既要熟悉脉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脉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1:脉象形成的原理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搏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脉象形成的有关因素有三:1.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2.气血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3.五脏协同是脉象正常的前提2:诊脉的部位和方法诊脉部位历来就有多种。

《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还有《素问·五脏别论》提出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状况的论述。

汉·张仲景吸取人迎、寸口脉相比较的思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或太谿脉的诊法。

“独取寸口”的理论,经《难经》的阐发,到晋·王叔和的《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已确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直至当今还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诊法之一。

一、诊脉部位(一)、寸口诊法1、“寸口”及“寸、关、尺”的概念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中医脉诊思维导图整理(干货版)

中医脉诊思维导图整理(干货版)

中医脉诊思维导图整理(干货版)导图一:中医脉诊思维导图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中重要的疗法之一,是通过观察和诊断人体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症。

下面我将为大家整理出中医脉诊的思维导图,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脉诊。

导图二: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中医脉诊基于中医理论,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和经络的相关知识。

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如下:1. 脉搏的判断:通过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张力、深浅等因素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2. 脉象与脏腑关系:不同的脉搏变化与人体的不同脏腑有关,例如左手寸脉与心脏相关,右手关脉与肝脏相关等。

3. 脉象的变化:脉搏的变化可以对应不同的病症,例如弦脉与肝病有关,滑脉与湿热有关等。

导图三:中医脉诊的分类中医脉诊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脉证分类:将脉搏的不同变化与具体的病症进行对应,例如表证、里证、虚证、实证等。

2. 脉象分类:将脉搏的不同变化归纳为具体的脉象,例如弦脉、细脉、滑脉、洪脉等。

3. 时空分类:将脉搏的变化与时间、空间因素相关联,例如早上的脉搏变化与晚上的脉搏变化有所不同,不同部位的脉搏也会有差异。

导图四:中医脉诊的实际运用中医脉诊不仅是一种诊断疾病的方法,还可以用于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预防疾病。

下面列举一些中医脉诊的实际运用场景:1. 疾病诊断:中医脉诊可以辅助医生对某些疾病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诊断,例如对心脏病、肝病等的脉搏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健康评估:通过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到人体的健康状况,例如脉搏的频率和节律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等问题。

3. 预防疾病:通过定期脉诊可以对潜在的健康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干预,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导图五:中医脉诊的局限性中医脉诊虽然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 主观性:中医脉诊的判断结果受到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医生可能对同一个脉搏有不同的判断。

2. 经验依赖性:中医脉诊需要一定的临床经验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学习门槛。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

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

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

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

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

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

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

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

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

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

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

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

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

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

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

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

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

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

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

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一、脉诊基本概念和原理1、脉诊的基本概念脉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反映,也是人体生理和病理情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血气状况和阳气阴气的盛衰。

因此,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2、脉诊的基本原理中医把脉的基本原理是"望、闻、问、切"中的"切",即通过手指轻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象的速度、强弱、滑利和有无力等情况,推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理情况。

同时,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二、常见脉象的判读1、脉象的触诊方法脉搏的触诊方法主要有三种:徐缓步细法、弦、滑等脉象和细软、蜷缠等脉象。

其中,徐缓步细法是通过轻轻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脉搏的速度和节律。

弦、滑等脉象主要是通过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搏的强弱和滑利程度。

细软、蜷缠等脉象主要是通过手指轻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象的力度和滑利情况。

2、脉象的判读(1)浮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明显,而且触诊起来比较顺滑和有力时,就属于浮脉。

浮脉常见于阳气亢盛,阴气不足,表病初起,中气虚弱等情况。

(2)沉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隐约或者触不明显时,就属于沉脉。

沉脉常见于阴气亢盛,阳气不足,表病发展,中气不足等情况。

(3)缓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缓慢而且触诊起来比较柔和时,就属于缓脉。

缓脉常见于气血亏虚,阳气不足,阳气内陷,阴虚等情况。

(4)虚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弱小、柔软而且触诊起来比较滑利时,就属于虚脉。

虚脉常见于气血不足,阴虚阳亢,脾胃虚弱等情况。

(5)实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强硬而且触诊起来比较紧实时,就属于实脉。

实脉常见于气血亢盛,痰浊内生,阴阳失调等情况。

三、脉象的分析与诊断1、脉象的分析通过触诊患者的脉象,可以初步分析患者的脉象特点、脏腑功能情况和病理情况。

例如,如果患者的脉象比较浮大,有力且触诊起来比较顺滑,就说明患者的阳气亢盛,阴气不足,适合温补、滋阴的治疗方法。

脉诊相关知识点总结

脉诊相关知识点总结

脉诊相关知识点总结一、脉搏的基本特征1. 脉搏的部位:中医将人体的脉搏分为头部、上肢、躯干、下肢等部位,各部位的脉搏有不同的特点和诊断意义。

2. 脉搏的频率:脉搏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脉搏的跳动次数,正常成年人的安静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超出这个范围的脉搏频率可能意味着身体出现了异常。

3. 脉搏的韵律:脉搏的韵律是指脉搏的跳动节律和规律性,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规律的、有节奏的,如果脉搏出现不规则的情况,可能是身体出现了疾病。

4. 脉搏的强弱:脉搏的强弱是指脉搏的跳动力度,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一定的跳动力度,如果过强或过弱都可能是疾病的表现。

5. 脉搏的长短:脉搏的长短是指脉搏的跳动时间,包括长促脉、短细脉、长虚脉、浮沉脉等。

以上就是脉搏的一些基本特征,通过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脉搏情况,为下一步的诊断提供参考。

二、脉诊的方法1. 观脉诊法:观脉是脉诊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部位、频率、韵律、强弱等特征来初步了解患者的脉象特点,为后续脉诊提供基础。

2. 摸诊法:摸诊是脉诊的核心步骤,通过摸诊患者的脉搏并记录下脉象特点,结合观脉的结果来判断患者的病机病因,并辨别病证和辨识病因。

3. 辨证施治:通过脉诊得出患者的脉象特点和辨证施治,选取相应的中药治疗或针灸、艾灸疗法,同时还要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来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以上就是脉诊的一般方法,其中观脉、摸诊和辨证施治是整个脉诊过程的主要环节。

三、脉象的诊断意义1. 脉搏的部位:不同部位的脉搏有着不同的诊断意义,如头部脉搏与脑疾病有关,腹部脉搏与脾胃疾病有关。

2. 脉搏的频率:患者的脉搏频率快慢与疾病的程度有关,频率过快可能是实证,频率过慢可能是虚证。

3. 脉搏的韵律:患者脉搏的韵律不规则可能是肝郁或痰浊阻滞,韵律过缓可能是阳气不振。

4. 脉搏的强弱:患者脉搏强有力可能是实证,脉搏弱可能是虚证。

5. 脉搏的长短:长脉可能是阳盛,短脉可能是阳虚,浮脉可能是阳虚,沉脉可能是痰阻。

脉诊十二讲,一起学诊脉!

脉诊十二讲,一起学诊脉!

脉诊十二讲,一起学诊脉!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左手: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阴(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右手: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附: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或问: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答曰:此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或问: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答曰:《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

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

“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

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

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教你把脉脉象脉理

教你把脉脉象脉理

教你把脉脉象脉理脉象分类和辨脉纲领脉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

历代医家分类方法不一,常使人无法适从。

清张石顽对脉象分类最多最细,共分32脉;李濒湖分为27脉;陈修园分为28脉;现一般仍沿用28脉。

据临床体会,脉象分类不宜过多,以免彼此易于混淆。

根据临床需要,对一般常用的28脉,如能鉴别清楚,精心体会,使用熟练,对于指导临床辨证,运用八纲八法诊断疾病,立法用药,即能得心应手。

由于脉象繁多,不易掌握,前人便考虑执简驭繁的办法。

汉张仲景把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以大、浮,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元滑伯仁主张,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辖各脉,以浮沉候部位,以迟数候至数,以滑涩候形状。

陈修园则主张以浮、沉、迟、数、虚、实、大、缓八脉统各脉。

芤浮脉包括芤脉、革脉、散脉。

沉脉包括牢脉、伏脉。

迟脉包括结、代。

数脉包括促、紧、动。

虚脉包括弱、濡、细、微、短、涩。

实脉包括滑、长、洪、弦。

大脉包括缓脉。

以上28脉,可通过脉位、脉率、脉力、脉形来辨认。

例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脉率的不同;大小微细,是脉形的不同;虚实芤弱,是脉力的不同。

这些脉象均是在病邪与正气斗争过程中形成的。

病有表里寒热虚实,体有盛衰强弱,脉象就有浮沉迟数大细长短的不同,故取八脉,作为28脉的纲领,是初学诊脉的一种执简驭繁的方法。

先掌握这八种脉象,再进一步详细体认28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脉学不难体会,今根据前人的分类方法,加以具体化,以浮沉迟数长短细大为纲,而以兼见之脉附于其中。

为使易于分析记忆,编成脉象八纲四言体状歌,附录于后,为初学入门之用:浮脉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按形象彰彰浮而有力洪脉火炀浮而无力虚脉阴伤浮而虚甚散脉靡常浮如葱管芤脉血殃浮如按鼓革脉外强浮而柔细濡脉湿伤浮兼六脉疑似当详沉脉主里属脏属阴重手寻按始了于心沉而着骨伏脉邪深沉而底硬牢脉寒淫沉而细软弱脉虚寻沉兼三脉须守规箴迟脉主寒脏病亦是二至三至数目可揣迟而不衍缓脉病解迟不流利濇脉血痞迟而时止结脉郁实迟止定期代脉多死数脉主热腑病亦同五至以上七八病凶数而流利滑脉痰涌数而牵转紧脉寒攻数而时止促脉热烘数见于关动脉崩中数见四脉休得朦胧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入尺迢迢不短长而端直弦脉属肝指下迢迢气郁多见短脉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而不长多因禀虚瘦枯其相诸脉见此宜补阴阳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细不明显微脉气殃细而小沉弱脉失养细有三脉辨须明详大主诸实形阔易知阳脉为病邪实可思大而涌沸洪脉热司大而坚硬实脉邪肆大兼二脉病盛邪炽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为脉诊
《古今医案》指出:“脉为医之关键。”那么,何为脉诊呢?脉诊是中医诊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主要是根据脉象分析元气阴阳的偏盛,体察病邪之所在,探求五脏气血的寒热虚实,进而识病辨证,审证求机,指导处方用药,推断预后。脉诊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法之一,因而中医历代经典著作无不重视脉诊。《黄帝内经》中专门论脉的就有《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篇》、《玉机真脏论》等六个篇章。《难经》论脉者占四分之一多,确立寸口脉法并为后世所宗。医圣张仲景更是将脉诊置于首要位置,每卷皆名“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即依据脉之变化来确定证。证即疾病某一阶段的病机总和,治法依据病机而立,方药依据治法而出,形成完整的以脉为中心的辨证论治体系。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提出辨脉识病、脉证兼施的临证方法,使脉诊易于掌握,广为流传。由此,我们也可得知,中医脉诊,首先是为了探寻病机,而非症状。中医师是通过病机来推断症状。
疗效是中医诊疗的根本
古代臻入化境的脉诊高手,他们不但诊脉神乎其神,更难能可贵的是处方用药效如桴鼓。陈寿《华佗传》载:广陵太守陈登患有怪病,胸中烦闷,面赤不食,久治不愈。华佗为之诊脉后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痈,食腥物所为也”。开方服药二剂,吐出虫子三升,“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太守病自此而愈。《奉贤县志》、《松江府志》载:明时松江(今上海)名医姚蒙,精太素脉,“言人生死每奇中”,时江南巡抚邹来学有病召姚医治,诊毕曰:“大人根器(指阴茎)上别有一窍,常流污水,对否?”邹大惊:“此吾之隐疾,事甚秘,汝何以知?”姚曰:“以脉得之。”邹始露出笑容,谢而求方。姚蒙说:“不须药也,至南京即愈。”
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脉书,是张家界汉墓出土的简书《阴阳脉死候》、《脉法》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脉死候》、《脉法》等。据专家考释,这些简帛书所涉及的诊脉部位有两类:一是诊内踝上方五寸及内踝直上方的动脉处;一是诊下肢足少阴及上肢少太阴、手少阴三处动脉。而涉及的脉象只有盈与虚、滑与涩、静与动三组六种。此外,还有涉及预后判断的三阴脉死候脉象等。这些脉法较之《内经》,更为单纯简略,属于仓公、《内经》之前的古脉法。
所以现代中医在临床工作中,应当中西医结合,提倡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在诊断上除了中医传统的四诊之外还必须借助先进的仪器检查给予定病即西医诊断。根据病情若需要中医治疗,再按中医进行辨证施治,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误诊和误治。否则单凭一脉诊病,则误大焉!
本文来自: 华夏中医论坛(/) 详细文章参考:/thread-54040-1-1.html
切诊主要指切脉,亦称脉诊。脉诊的起源几乎与中医学的历史一样悠久,其创始者已无从查考。现在一般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据,认为脉诊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时代。《淮南子》指出:“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祕息脉血,知病之所从生也。”《盐铁论》亦称:“扁鹊抚息脉而知疾之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乏而调阴,寒气盛则损乏而调阳。”说明扁鹊至迟在西汉时已被公认为名闻天下的诊脉专家。
脉诊无法替代四诊
尽管脉诊是四诊中最为重要和可靠者,但作为四诊之一,终究无法替代四诊。它不可能诊知所有的症状,许多病症未必通过脉象反映出来,出现某种脉象也未必一定出现症状。比如,现在很多女性为涩脉,却没有任何症状。更何况还有舍脉从症之例,这时据脉断症往往不准确,甚至相反。我们应当遵循《黄帝内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的探求病机原则,在结合其他诊法的基础上,思考原因,宁失其脉症,勿失其病机。诸如外感表证反见里证之脉,我们应当考虑到外邪化热入里;虚证之人反见实脉,我们应当考虑到因虚致实。
扁鹊之后,善诊脉者首推西汉初年的仓公淳于意。《史记》称其“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淳于意曾指出:“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史记》所载仓公25则诊籍,涉及脉象20多种,后代常用脉象名几乎都可在诊籍中找到。仓公脉学来源于其师公乘阳庆所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而其本人又以“上下经五诊”等脉学书籍教授“喜脉来学”的杜信等人。诊籍中多处出现的“脉法”,也可能是当时流传的脉学专著。可惜这些古脉书早已散佚,没有流传下来。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保存脉学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医学经典。有关脉学理论及诊脉方法的专论,就有《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论疾诊尺》等篇,内容涉及脉诊方法、时间、部位及脉学的生理、病理变化等许多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是的脉学的水平。关于诊脉的部位和方法,记有“十二经诊法”、“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以及“尺肤诊”、“色脉诊”、“色脉尺诊”与色诊相结合的诊法等。《内经》记载的脉象远比后世复杂得多。典型的脉名就有: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疏、格关溢覆等,再加上非典型的、复合的以及一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总数有近百种。这些复杂的脉名,一方面反映了《内经》细大不捐,搜罗广播,是脉法形成阶段的集大成之作,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内经》脉法急需规范统一完善的机括。关于脉象主病,《内经》的论述也很详瞻,涉及各个方面。在形式上它以四时脉、真脏脉、平脉、病脉等进行分析说明,不仅明确地论述了脉象形态及临床意义,而且还对生活起居、气候环境、时令季节、昼夜变化等因素对脉学的影响也作了交代。总之,《内经》虽非脉学专著,但它所记载的丰富多彩的脉法内容,既是对脉学形成早期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又为脉学的规范发展准备了充足的素材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内经》作为最古老的脉学经典,既具有史料价值,又是中医脉学发展的奠基之作,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理论和临床上的实际意义。
⑷结合症状 脉证合参:可以推断病症的进退,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观察疗效的好坏。
在医学术语方面中西医不同。中医诊断用中医术语,如虚证、实证、寒证、热症、痰饮瘀血、气滞水湿等,摸脉只能说出这些术语。摸脉既摸不出肝炎,也摸不出肾炎,更摸不出冠心病、糖尿病、不孕症、癌症、脑出血等疾病,因为这些都是西医病名,需要通过仪器检查才能确诊。如果一摸脉就能摸出这些西医疾病,那干脆不用仪器检查了,因为你摸脉比现代化的仪器如化验、X线、B超、心电图、CT、MRI等还要准确,有些疾病用仪器检查还不能确诊,而一摸脉就能摸出来,岂不怪哉!
中医传统诊法有四种,即望、闻、问、切,习惯上称四诊。在诊断上主张四诊合参,反对以一概全,以脉诊代四诊。古代医家早有明训,如明?李时珍云:“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
客观地讲,在四诊中诊断价值最重要的当属问诊。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即通过询问病人及陪诊者而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而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因为对于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人的病史、自觉症状、既往健康状况和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知道,摸脉是摸不出来的。若不问明白,仓促诊脉,是难以作出正确诊断的。
准确地据脉断症并非评价中医师水平的标准,诊断水平高超不等同于医术高明。比如,笔者今后遇到类似的老年患者,也可能据脉诊断某某癌症,但我的医术与老师却不可同日而语。在辨别脉象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与疗效的高低才是评价中医师的可靠依据。同时,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有其特殊性,并非普遍规律,无法对每个患者都实现。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当苛求完全达到。
从诊脉水平而言,中医师大概可分为三种:水平最高者,说出三到五个或然症状,至少有一两个符合,对于某些特定疾病(并非所有疾病),可以说出相符的西医病名;水平稍次者,说出的症状有可能不符合实际,但与中医病机证型相关;水平最次者,或者一言不发,或者滔滔不绝从头到脚说出症状,总会有一个症状包含其中,甚至采取心理暗示等手段。《黄帝内经》称脉诊为“切而知之谓之巧”,恐怕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四诊合参,才是王道。故《素问》言:“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古代医家在诊病时就非常强调问诊的重要性。如明?张介宾曾说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并创立了“十问歌”,至今仍沿用。但有的医生为了显示医技,故弄玄虚,在诊病时不是详细询问病情,而是巧言诓人,过分夸大摸脉,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结果让病人误认为只要一摸脉,什么病都知道了。久而久之,便对中医产生了在诊断上“只摸脉”的片面认识。
单凭脉诊 贻误大焉(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09-02-26)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我在县(市)级医院工作,每天给市民、农民看病。中医摸脉诊病非常被老百姓认可。有的病人找中医看病必须先摸脉,而且不许你问,摸完脉后,病人先看大夫说得是否准确,以此决定是否让你看病。
脉诊及脉学理论源流述要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属切诊。切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诊断方法,虽居四诊之末,但它最具中医特色,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重要诊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
《黄帝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当前百姓以及很多中医师对脉诊的认识存在两种误区:一是神化脉诊。很多患者看病时,认为中医很“神”,一摸脉就能知道所有病情来由,把脉不准的中医就不是好中医,所以他们一句话不说,直接伸手放在医生面前,考验医生的水平。很多中医师,特别是水平较高者,也刻意借助脉诊炫耀自己的才能,故弄玄虚,招揽病人,一诊脉,便叙述病人的症状,常常使病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对于这种情形,《韩氏医通》早有训言:“世俗讳疾试医,医复讳情妄臆,而豪贵妇女往往不得望、闻,岂不大错?”二是很多医生,主要是西化的中医贬低脉诊。他们认为把脉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看看强弱,数数心率,对诊治无关紧要,更有甚者假装把脉,为思考治疗方案争取时间,自然对病人说不出什么。
那么摸脉到底能摸出什么病呢?我以为,诊脉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⑴辨别病症的部位:病邪在表或在里,或侵犯机体的何脏何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