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1节《土壤的成分》教案

合集下载

《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培养珍爱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土壤的主要成分。

2. 不同成分对土壤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作用。

2. 不同土壤成分之间的互相作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玻璃烧杯、试管、滤纸等。

2. 实验物质:土壤样品、水、酸碱试剂等。

3. 教学PPT:包括土壤成分的介绍和实验步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引发学生对土壤成分的好奇。

2. 知识讲解:介绍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质、矿物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

3. 实验设计:分组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土壤成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4. 实验操作: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分析: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土壤成分的作用。

6.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7. 作业安置:安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写一份关于土壤成分的报告。

六、教学评判:1. 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

2. 进修表现:评分标准包括教室参与、讨论质量、总结能力等。

七、延伸拓展:1. 可以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土壤成分的钻研进展。

2.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土壤成分的特点。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进修情况进行教学反馈。

2. 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室,提高自主进修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培养对土壤的珍爱认识,提高对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为未来的科学钻研打下坚实基础。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苏教版《土壤的成分》一,教材分析: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第1课《土壤的成分》。

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物质。

土壤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水分、养料、热量等必需的条件,为动物的生存提供栖息地。

对人类的繁衍生息而言,土壤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本单元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通过《土壤的成分》、《土壤的类型》、《肥沃的土壤》、《保护土壤》四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土壤的概念,树立保护土壤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他们在低年级学习了《石头与泥土》《土壤与生命》两个单元,通过挖泥土、玩泥巴、栽小葱、养蚂蚁等活动积累了很多感性经验和对土壤的直观认识。

对于孩子来说,土壤是非常好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载体。

而我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孩子们虽然很熟悉土壤,但是“土壤里有什么”还是非常陌生的。

一个三年级孩子对于“土壤”这个科学概念还是有很多不解之处。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在教法和学法上我强调体验和思维,将二者整合在一个个学习活动中。

在学习方式上,延续了低年级《石头与泥土》单元“玩中学”的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观察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四,教学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知道土壤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地点和自然形态。

2.观察土壤样本,知道土壤由多种物质组成。

3.通过分析实验,知道并认识土壤中存在空气、水、沙子、黏土等主要成分。

4感受家乡优良的土壤资源,同时意识到家乡土壤资源发生的变化,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土壤由多种物质组成。

教学难点:做实验,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

五,教学准备:土壤样本(木瓜地土壤,菜园地土壤)、烧杯、水、铲子、餐巾纸、放大镜,水槽等等。

六教学过程:以家乡风景导入1.观看新田风景宣传片。

2.以小草发芽走进土壤(板书课题)。

3.我们在哪找到土壤。

4.学生汇报。

教学意图:以家乡的土壤引入激起学习兴趣;走进身边的土壤。

活动一:在校内采集土壤1.采集前任务布置。

初中科学土壤的组成教案

初中科学土壤的组成教案

初中科学土壤的组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 学习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土壤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

2. 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准备:1. 土壤样品。

2. 显微镜。

3. 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提问:植物生长需要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养分。

3. 提问:那么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土壤的组成,包括无机物、有机物、水分和空气。

2. 讲解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份土壤样品。

2.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土壤样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土壤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延伸:1. 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介绍土壤改良和保护的方法。

2. 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绿化活动,亲身体验土壤的改良和保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了土壤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学习了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认真,对土壤的组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够主动分享实验结果,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内容的教学。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湘教版《土壤的成分》标准教案1

湘教版《土壤的成分》标准教案1

土壤的成分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从小使学生树立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它是由砂、粘土、水、空气和腐殖质。

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干土块、水、筷子。

演示实验材料——酒精灯、铁架台、铁罐头盒、干土块、火柴。

学生采集的土壤样品。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新授2、挖点土来,观察一下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土壤的成分实验名称:土壤成分的构成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铁罐头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土块、水。

实验目的: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成分。

板书设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土壤中含有土潮湿水壤冒气泡空气的沉降分层粘土成砂分冒烟、烧糊气味腐殖质《土壤的保护》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科学知识: (1)知道动植物及人类跟土壤有相互依赖的关系。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是动植物及人类共同的家园。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2.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保护土壤的理解,往往基本上是比较肤浅的。

学生对土壤的破坏程度了解和关注得比较少,对于为什么要植树造林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过程3.重点难点重点:在查阅资料和实验证明的基础上了解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和人类不良行为对土壤的破坏,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

难点:1、学生能够查阅书刊和其他信息源。

2、能对某些行为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认识并感知可以用法律制止破坏行为。

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1、谈话:同学们,通过前几次课的学习,大家对土壤有了比较深的了解。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土壤的成分》,主要介绍土壤的成分及其重要性。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和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培养他们对土壤的观察和研究能力,提高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如矿物质、有机物、水分和空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学会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土壤的成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如水分和养分的供给。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研究土壤单元的导入部分,对土壤的存在和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实验和观察的兴趣较高,但对土壤的成分和作用的理解还较为薄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成分及其重要性,并通过亲身参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2. 教师提问:植物在哪里生长?它们的根在哪里?根部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你们能回忆起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阳光、水、土壤、空气等)教师:非常好!植物的根部在哪里?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来生长呢?第二环节:呈现与探究1. 教师出示一盒土壤样品,并让学生观察和描绘土壤的外观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有什么作用?3. 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土壤样品,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外观特征。

教师:请大家看一下这盒土壤样品,仔细观察并用画笔或文字描绘一下它的外观特征。

(学生观察并描绘土壤的外观特征)教师:非常好!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有什么作用?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利用透明容器和土壤样品进行实验,观察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壤的成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材由三局部组成:第—局部活动打算,提示学生采集肯定量的土壤样本,为课堂探究做好活动打算。

第二局部活动过程,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了解土壤与植物、动物、人类的关系,二是通过商量交流探究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活动二:观察土壤,有什么发觉?包含两个环节。

第—个环节:观察土壤,交流发觉。

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它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教科书图示了学生直接用手捻土壤,感觉土壤的湿度。

二是可以利用工具观察土壤,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

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能力。

第三局部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鼓舞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对土壤的研究,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主要从土壤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肯定的观察方法,依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践证实,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于身边常见的土壤有肯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壤成分、土壤的种类、土壤与植物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不清楚的。

(土壤的成分)就是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了解土壤是地球上常见的资源。

2.了解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土壤。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方案,并运用观察与描述、比拟与分类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感情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土壤的成分表现出探究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土壤》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土壤》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土壤》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我们的世界》中的第四章《土壤》。

本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类型、土壤的功能以及如何保护土壤。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和功能。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学会保护土壤。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土壤样本、放大镜、塑料容器、水、镊子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塑料容器、一张白纸、一支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土壤的存在,引导他们思考土壤的作用。

2. 讲解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土壤的组成、类型和功能。

3. 观察与探究: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本,用镊子进行土壤的分类,观察不同类型的土壤。

4. 实践操作:让幼儿用水和土壤进行实践操作,体验土壤的吸水性、透气性等特性。

5.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土壤2. 板书内容: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类型、土壤的功能、保护土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画一幅关于土壤的画,并在画上写上土壤的名称和功能。

2.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土壤,并在画上标注土壤的名称和功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积极参与,对土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在保护土壤方面还需要加强教育。

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土壤保护活动,如种植绿植、清理土壤垃圾等,让幼儿实际行动起来,保护土壤。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土壤的组成:重点讲解土壤中的基本成分,如岩石风化物、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以及它们对土壤结构和特性的影响。

2. 土壤的类型: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壤,如沙土、粘土、壤土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

2. 掌握土壤的主要成分以及它们的作用。

3. 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分析土壤的成分。

二、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2. 实验所需的材料:土壤样本、若干透明、显微镜等3. 学生实验记录表格4. 教师准备好的示范实验样本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显示带有土壤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对土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知识探究a. 土壤的主要成分介绍1. 使用PPT演示文稿介绍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物质、无机物质、空气和水分。

2. 逐一解释每种成分的作用,例如有机物质提供养分,无机物质提供矿物质等。

b. 土壤成分的实验观察1. 每个学生获取一份土壤样本,并观察其外观特征。

2. 学生将土壤样本放入透明中,加入适量的水并摇晃均匀,观察水的变化并记录。

3. 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土壤样本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残渣,并记录观察结果。

c. 实验数据与分析1. 学生将实验观察的数据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

2.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土壤样本的成分及其比例。

3. 拓展延伸1.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调查不同地区的土壤成分是否存在差异,并对比分析原因。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彼此的发现。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并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分析了土壤的成分。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学生还通过小研究探讨了土壤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并进一步了解土壤的更多知识。

> 注意:这份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小学科学21《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21《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21《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教案:小学科学21《土壤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 知道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空气。

2. 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土壤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成分和组成。

2. 引导学生认识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1. PPT呈现土壤相关的图片和信息。

2. 准备土壤的样品和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与土壤相关的短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并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土壤是由什么构成的吗?”2. 探究(15分钟)使用PPT向学生介绍土壤的成分。

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空气。

同时,展示不同类型土壤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相似点和差异。

3. 实验(3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学生准备好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并使用显微镜观察土壤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同时,让学生浇水于不同土壤样品上,并观察水的渗透情况和植物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让他们展示实验结果的数据和观察。

4.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不同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 为什么有机物对植物生长有益?- 为什么无机物对植物生长有益?五、课堂延伸:1. 展示不同地区的土壤样本,让学生了解土壤类型的多样性。

2. 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花园或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和收集不同类型的土壤,进一步加深对土壤成分的理解。

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土壤的成分。

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并能够总结不同土壤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点:1. 实验操作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有些学生无法充分完成实验。

下次需要合理安排实验时间,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全面参与实验和观察。

2.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引导需要再加强,以引出更有深度的讨论和思考。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1节 土壤的成分》教案A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1节 土壤的成分》教案A
热胀冷缩--骤热骤降使岩石爆裂
植物和动物的作用
2、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3、土壤的形成目前还在正常进行,土壤形成的速度极其缓慢--注意保护耕地。
【讨论】针对目前许多地方肆意破坏土地资源的状况,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土壤污染和净化
所谓土壤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三废物质通
【实验】观察土壤的纵剖面(具体操作:带领学生去学校的劳动基地挖土)
⑴首先可以看到许多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
⑵小动物,如蚯蚓等。
⑶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㈠土壤中有空气
【实验一】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要求:选择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含较多的空气,实验效果明显。而潮湿的土壤中有许多空间已经被水分占据,空气含量会变少。
㈣土壤中有无机物
【实验四】1、将燃烧过的土壤用手搓一搓,发现:土壤颗粒很细,没有粘性。颗粒大小基本不一致。
2、溶解,过滤,得到土壤浸出液。
思考:为什么可以用过滤来分离泥浆?--土壤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无机盐。
土壤颗粒的大小与沉降的速度使怎样的关系--颗粒大的沉降较快,小的颗粒沉降较慢。
3、蒸发皿中加热滤液,使水分蒸发。观察蒸发皿上的残留物。可见:蒸发皿上有很细的结晶物。说明土壤中有无机物(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这些无机盐这是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
第2种方法:用金属容器挖取一块土壤,放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这时液面上升的量就是土壤中非空气部分的体积,在通过测量金属容器的容积,就可以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了。
㈡土壤中有水
【实验二】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水。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的成分,理解土壤的重要性;2.学会口头朗读重点句子;3.能够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土壤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成分;2.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1.知道土壤中的物质成分;2.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1.理解“粘土、泥土、沙土、石头、腐植质”等词语所表达的物质成分;2.区分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上课准备:老师准备野外实习地点,并准备三种不同土壤,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不同种类土壤的特点;2.导入新课:我们每天都在土地上生活,但是你们知道吗?土地其实还有很多奥秘,那么我们今天的课程就是学习如何了解土地。

3.讲解新知识: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探究土壤的成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口头描述。

4.实践操作:老师带领学生到野外实践地点进行观察不同种类土壤,让学生尝试用手握一握、挖一挖、闻一闻等方式来区分不同种类土壤。

5.总结与回顾:回到教室,老师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了解土壤,如何保护土地,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

6.课堂作业:让学生口头朗读教材中的关键句子,并进行复述。

六、教学评估1.通过带领学生参加野外实践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2.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野外实践地点和土壤(粘土、泥土、沙土);2.教材《科学》第1课《土壤的成分》。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野外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土壤,加深了学生对土壤的印象和理解,并感受到土地的重要性。

同时,在课后学生的口头朗读和复述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复述不清,需要在口头表达的训练上下功夫,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

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

4《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中年段要求,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和土壤的组成成分。

本课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大自然中寻找土壤,再通过观察和各种小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全程让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环境和土壤的印象。

教材由三个活动构成:一、实地观察土壤,了解土壤在自然界的样态;二、观察土壤样本,知道土壤由多种物质组成;三、研究土壤的成分,认识土壤中的主要成分。

三个活动循序渐进,先是让学生观察自然界当中的土壤,然后通过样本了解其大概的组成,再通过实验观察到一些特殊的成分,一步步让学生能够清晰的掌握土壤的组成成分。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观察、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也有了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而且土壤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土壤的用途,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基础。

但孩子们对于土壤的组成可能没有去探究过,或者只能说出肉眼直接观察到的组成,有的学生甚至是一无所知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障碍,又恰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1. 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知道土壤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地点和自然形态。

2. 观察土壤样本,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

3. 通过分析实验,知道土壤中存在的空气、水、沙子、黏土等主要成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出土壤的组成成分。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烧杯、土壤样本、玻璃棒、纸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之所以地球能成为一个孕育生命的星球,离不开各种植物(出示PPT图片),那你知道植物都生长在哪里吗?生:土壤、水中等等。

2.师: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植物,它们大多生长在土壤上面,那同学们想象一下没有土壤的世界会如何呢?(学生回答)3.师:所以土壤是我们地球上重要的资源,那你们知道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4.师: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

《土壤的成分》精品教案

《土壤的成分》精品教案

《土壤的成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

2.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分离土壤中的不同成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土壤的成分,掌握分离土壤成分的方法。

2.难点:理解土壤中不同成分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一些肥沃的土壤和贫瘠的土壤图片,引出土壤成分的话题。

2.提问学生认为土壤里有什么。

2.认识土壤的成分
1.介绍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

2.让学生观察土壤标本,猜测其中可能包含的成分。

3.分离土壤成分实验
1.实验一:把土壤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分离出土壤中的水分
和空气。

2.实验二:用筛子筛土壤,观察不同大小颗粒的分布,了解矿物质的
组成。

3.实验三:燃烧土壤中的有机质,观察现象,了解有机质的作用。

4.总结
1.总结土壤的成分和分离方法。

2.强调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
1.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家花园或菜地的土壤,描述其特点。

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

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

土壤的成分教案及反思第一章:土壤的定义与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介绍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2. 土壤的重要性:讲解土壤对植物生长、水源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土壤样本,引导学生关注土壤。

2.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土壤的定义和特点,学生分享对土壤的了解和认识。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土壤的重要性,并提出实例说明。

教学反思:1. 学生对土壤的定义和特点是否掌握清楚?2. 学生是否能够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3. 教学活动中是否有足够的讨论和互动?第二章:土壤的组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 让学生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

教学内容:1. 土壤的组成成分:讲解土壤中的岩石、有机物、水分、空气和生物等成分。

2. 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介绍黑土、红土、沙土等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土壤样本,引导学生关注土壤的组成。

2.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学生分享对不同土壤类型的了解。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并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1. 学生对土壤的组成成分是否掌握清楚?2. 学生是否能够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特点?3. 教学活动中是否有足够的讨论和互动?第三章:土壤的肥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肥力的概念。

2. 让学生了解土壤肥力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土壤肥力的概念:讲解土壤肥力的含义和评价标准。

2. 土壤肥力的重要性:讲解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土壤肥力的样本,引导学生关注土壤肥力。

2.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土壤肥力的概念和重要性,学生分享对土壤肥力的了解。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实例说明。

1. 学生对土壤肥力的概念是否掌握清楚?2. 学生是否能够认识到土壤肥力的重要性?3. 教学活动中是否有足够的讨论和互动?第四章:土壤的改良与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改良的方法。

小学科学9《土壤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9《土壤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9《土壤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定义和作用;2.掌握土壤的主要成分;3.了解土壤中不同成分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器材:土壤样本、显微镜、化学药品等;3.小组活动所需资料。

三、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例如:“土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农民要给植物施肥?”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探究:1.介绍土壤的定义和作用(约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并从中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随后,教师向学生解释土壤的定义和作用。

可以使用简洁的语言,例如:“土壤是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厚薄不一的物质,它由岩石经过风化和生物作用等一系列过程形成。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质,它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氧气和养分。

”2.讨论土壤的成分(约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活动,每个小组根据所给资料,观察不同土壤样本的颜色、质地和气味,并进行描述和比较。

学生们可以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土壤样本的差异,并得出一些初步结论。

3.实验探究土壤的主要成分(约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以揭示土壤的主要成分。

实验步骤如下:(1)每个小组选取一种土壤样本。

(2)将土壤样本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3)将混合物过滤到另一个容器中,得到土壤水溶液。

(4)使用显微镜观察土壤水溶液中的微小颗粒,并描述颗粒的形状和颜色。

(5)将土壤水溶液倒入搪瓷盘中,进行加热蒸发。

(6)观察蒸发后的残留物并描述。

4.讨论土壤中不同成分的作用(约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土壤中不同成分的作用,并帮助他们归纳总结。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实验结果和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

教师可以给予鼓励和进一步引导,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

拓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索和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开展更广泛的学习和思考。

《土壤的成分》教案 ( 新苏教版二上 )

《土壤的成分》教案  ( 新苏教版二上 )

《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土壤。

2.认识土壤的成分,土壤是由沙粒、沙粉、粘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协作进行实验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

教学重难点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对于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土壤。

学生准备材料: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出示一首小诗:土壤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有的很大、很大,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从蚯蚓、蚂蚁到冬眠青蛙,从你到我,世界上亿万个生命,都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长大!学生阅读这首小诗,并相互交流下列问题:·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物质?·这首小诗描写了土壤的什么?·土壤有什么作用?1.师:同学们,我们周围无处不见土壤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土壤,去观察一下土壤吧!接下来,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生:小石子、枯树叶、蚯蚓、蚂蚁等。

2.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二、观察土壤师:请同学们看图片,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生:土壤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土壤。

那么什么是土壤呢?PPT展示:土壤是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师:我们知道了土壤是什么?但是我们还不知道土壤中有什么?下面让我们以菜园土为例,请大家先自己猜想一下,菜园土的成分都有哪些,填在图中。

生:每人写一份,写在图中。

师: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猜测的这些物质吗?让我们一起通过观察来验证一下吧!1.教师指导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土壤的成分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同桌讨论)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土壤的成分
1教学目标
1.能列举土壤中有各种不同的生物;能说出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

能列举常见的土壤动物。

2.能说出土壤中有以下非生命物质:水、空气、矿物质和有机质;能通过设计实验和正确的操作证实土壤中水分、空气和矿物质的存在。

3.通过质疑探究、评价改进实验方案、科学采集数据、合理分析问题等一系列探究过程,提高分析提出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增强学生对拓展科学工具应用和深入领会科学方法的学习情感。

2学情分析
土壤是学生在生活中司空见惯、随处可见的,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猜测土壤中可能有哪些成分,却又没有充足的证据依托。

所以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这便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真正了解土壤的成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所提高,还要注重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流。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土壤中各组成成分的证明和实验测定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设计、评价等
4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活动:在有花卉和农林作物生长处采集土壤并观察土壤中有哪些生物,试做好观察的记录和分析。

一、新课引入:
提供并欣赏图片(烂漫的花朵,丰硕的果实,葱郁的草地,健壮的庄稼),更有我们引以骄傲且为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茫茫竹海,青青翠竹,这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

那么,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让我们共同探究土壤中有什么(揭题).
二、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提出问题:土壤是绿色植物的家园,土壤中除了扎根其中的植物根系,甚至还有如花生植物的果实,土壤中除了绿色植物,还有其它生物吗?(学生课前活动交流)小结: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三、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提出问题:土壤中除生命物质外,还有其它物质吗?(学生根据经验试作猜测和简单的解释说明)》
猜想:有生物、空气、水分、有机物、无机物(矿物质)等
(一)土壤中是否有水分?
讨论:如何证明土壤中存在水分?鼓励多种方案,并给予实验方案评价
活动1(学生分组):1、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

2、用试管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3、观察一下,试管壁上有没有水珠?
结论:土壤中含有土壤生物生长所必需的水。

思考:给你一只坩埚、一把刻度尺,一只酒精灯和一台精确度足够的天平,你有办法测量土壤中水分所占的体积分数吗?(学生交流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原理,鼓励作为课外实验)
(二)、土壤中是否有空气?
讨论:如何证明土壤中存在水分?鼓励多种方案,并给予实验方案评价
设问过渡:你想知道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吗?下面我们进行一次活动
演示实验:1、在校园中选择干燥地土地,取长、宽、深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10厘米的一块土壤,把它放入大烧杯中,沿烧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

2、开始时,可用量筒向烧杯内注水,并记录每次的注水量。

当液面快要浸没土壤时,要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

3、你一共向烧杯中加入了毫升水。

4、用10厘米*10厘米*10厘米的一块铁块代替土壤,重复上述实验。

你一共向烧杯中加入了亳升水。

讨论:1、同样体积和铁块和土壤,为什么注入的水量不同?
2、根据实验结果,你能测算出土壤中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大约是多少?
3、给你一只金属容器、适量的水和一只够大的量筒,如何去测量土壤中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分数。

(方法一“差值法”用金属容器挖取一块土壤,放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这时液面上升的量就是土壤中非空气部分的体积,在通过测量金属容器的容积,就可以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了。

方法二“注水法”:取一只体积为V 的容器,在所选土样上用力向下压,取满土样,用刀刃将容器口的土壤削平,取一只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V1,将量筒里的水慢慢加入盛土容器中,直到水位升到与土壤平,量筒剩余水的体积为V2,计算:(V1-V2)/V))
活动2(学生分组):分析几种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选用“注水法”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器材:10毫升量筒,约7毫升的小塑料容器,滴管,土壤和水等)(三)、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
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有机物的种类和有机物相关的化学性质:有机物会分解、燃烧,质量会减小。

提问:怎样验证?
活动3(学生分组):称取5克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加热,然后冷却,再称其质量,看质量是否减小。

结论:土壤中含有有机物。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这些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贮存在土壤中。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四)、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物?
土壤中除了生物、空气、水、有机物外,剩下的都是无机物,无机物不能燃烧。

占土壤的很大一部分。

无机盐中,大部分难溶于水,如砂粒、粉砂粒等,这些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感受]用手搓一搓土壤,土壤的颗粒大小是否一致?__________
[探究]颗粒大小不同,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与颗粒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实验:将燃烧过的土壤放入烧杯中,加水搅拌,静置,观察较大的颗粒,沉降速度较_______。

现象:颗粒越大,沉降速度越快
[探究]植物的根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土壤中是否有可溶于水的无机盐
活动4(学生分组):提取实验1的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要引流,不可倒得太快),收集滤液。

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边加热、边搅拌)。

观察蒸发皿上留下的残留物是怎样的。

可借助放大镜观察。

土壤中有少量无机盐能溶解在水中,这部分无机盐对植物生长是至关重要的。

小结: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水是生物必要的生长条件,土壤空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四、从岩石到土壤
(一)、试问在火星表面怎么没有土壤?
(二)、自学思考:地球上的土壤是在哪些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
(三)、思考与讨论:到2010年底,我国规定所有城市禁止使用黏土砖作为建筑材料。

但据报道,目前仍有一些地区开办利用耕地生产实心黏土砖的砖窑厂。

结合查阅资料,讨论砖窑厂的生产对土壤资源有哪些危害,以及应采取哪些有效的保护措施?
五、总结交流
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土壤获得了哪些新认识,对土壤还有哪些深入思考的问题,再提出来大家交流一下。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学生活动单
学生活动实验单
活动1(学生分组)探究土壤中是否有水分
1、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

2、用试管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3、观察一下,试管壁上有没有水珠?
实验结论:
活动2(学生分组):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分析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几种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选用“注水法”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器材:10毫升量筒,约7毫升的小塑料容器,滴管,土壤和水等)
测定数据:
实验结论:
活动3(学生分组):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机物
称取5克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加热,然后冷却,再称其质量,看质量是否减小。

实验结论:
活动4(学生分组):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无机盐
提取实验1的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要引流,不可倒得太快),收集滤液。

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使水分蒸发(边加热、边搅拌)。

观察蒸发皿上留下的残留物是怎样的。

(可借助放大镜观察)。

实验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