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迁徙的路线图和人种的形成
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轨迹
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轨迹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彭尾才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们的祖先最初在这里繁衍生息。
秦汉以来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原因的变迁,我国人口不断从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流向南方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轨迹1、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元朔二年至元封年约20年间,完全由政府实施的移民不下120多万。
绝大部分移民从迁移到定居的费用完全由官方负担,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监护,移民迁移距离最近的有2000—3000千米。
当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1/30。
2、“永嘉之乱”时期西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四起,战乱不已。
为了躲避战乱、灾荒、饥饿,黄河流域的广大人民被迫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大规模移向江淮流域,主要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迁徙人口多达90余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北多南少的格局开始有所改变,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长,经济也有所发展。
这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3、“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战火波及中原广大地区,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中原地区经济遭受极大破坏,人民纷纷背井离乡南迁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宁绍平原地区。
这次人口迁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地区,而黄河流域原本人口密集区一度变成了人烟稀少的废墟。
同期的河西走廊、辽东却由于避难人口的涌入而出现了暂时的繁荣。
4、“靖康之乱”时期北宋末年,公元1125年金灭辽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宋王朝被迫迁都临安,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南迁长江流域,主要迁入浙江、江苏、湖北、四川等地,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5、“金完颜亮南侵”时期公元1161年,金撕毁了与北宋的和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了主要的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大量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入浙江。
我的祖先如何从非洲蹭到中国来
我的祖先如何从非洲蹭到中国来?更新时间: 2015-10-25近年来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造成考古学和族谱学天翻地覆的变化。
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从2005年就开始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用基因测序技术勾画出人类在地球的迁徙路线图。
目前参加测试的已经有130个国家的75万人。
参加的人越多,迁徙路线就越准确。
我前不久也参加了测试。
测试的结果包括我的父母两支祖先的迁徙路线,和我的基因类型在地球各地区的分布。
下面是我的测试结果及相关的现有关于人类迁徙的研究。
1. 现代人(Homo Sapiens) 的迁徙路线:灭了古人类远亲大量的基因测试数据证明,现代人类全部起源于非洲东部大裂谷和今天埃塞俄比亚地区。
人类第一次从东非出走是大约30万年前(Home Erectus, 直立人)。
他们从东非北上到达中东,然后兵分两支:向西到达了今天欧洲的大部,成为考古学上称为古人类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 ;向东到达了西伯利亚,成为考古学称为古人类丹尼索瓦人(Denisovan)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生物研究所最近在湖南道县发现的古人类牙齿测定年代为距今8-12万年前(见2015年10月15日英国《自然》杂志),这些古人类很可能是于3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后代。
我们身上是否有道县古人类的遗传还需要进一步的测试才知道。
但不论是尼安德特人还是丹尼索瓦人,都在3万年前灭绝了,他们并不是今天现代人的祖先。
今天现代人的祖先是大约7万年前又一次从东非出发走出非洲的现代人(或称智人Homo Sapiens)。
他们又一次北上通过今天埃及或红海南部最狭窄处到达中东。
然后兵分两路,向西去欧洲,向东来亚洲。
虽然古人类灭绝了,但我们每个人身上还流着他们的血。
当我们的现代人祖先走出非洲到达欧亚大陆时,遇见了他们相隔了20万年的“远亲们”,由于长时间各自演化,他们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人种了。
现代人的身体没有古人类高大,但脑子比他们灵光,在约三万年的相处过程中,古人类通过被征服和交配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黑暗隧道中。
人类祖先的迁徙之路资料讲解
人类祖先的迁徙之路人类祖先的迁徙之路现代科技的进步速度快得惊人,而且“进步速度”本身也正在以几何级数增长着,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都不够了。
纵观人类历史,像这样的高速发展只出现过一次。
相比之下,此前几百万年的发展速度都如同乌龟爬行,均匀而又缓慢。
任何一位历史学研究者都必须把这一事实考虑进去,不能再用以前的规律去套现在的历史进程,否则的话一定会犯错误。
塞拉莱是阿曼的第二大城市,位于阿拉伯半岛印度洋一侧的正中心,自古以来就是海洋贸易的中心。
如今的塞拉莱港口依然相当繁忙,我看到好几艘万吨货轮正在卸货。
但邮轮业似乎尚未发展起来,大西洋号只能停靠在一个荒凉的运货码头,游客们需要乘坐接驳车才能进入市区观光,这里曾经是人类祖先走过的地方,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迁徙很可能就是从这片沙滩上开始的。
人类起源于非洲。
这一论断因为有大量事实佐证,已经成为没有异议的真理,只有那些过分虔诚的宗教爱好者们才不愿相信。
但是,我发现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其后发生的事情所知甚少,存在诸多谬误,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简单说,人类祖先是生活在非洲大陆的猿人。
大约在几百万年前,地球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东部非洲的森林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Savannah),逼得猿人从树上下来,改为直立行走,考古学家称他们为直立人(Homo erectus)。
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间接促进了大脑的发育,是从猿到人这一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当时地球的面貌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今天看似无法逾越的海峡和沙漠在当年都是可以轻易越过的路桥。
直立人从非洲出发,沿着这些路桥向外扩散,逐渐占领了整个世界,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走出非洲”。
如今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发现了直立人的化石,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当年的直立人是如何进化成现代智人(Homo sapiens)的呢?这个问题存在两种完全相反的假说。
一种假说认为现代智人是各地的直立人分别进化出来的,另一种假说则相信所有的现代智人都起源于一小群非洲智人,这群人直到最近才走出非洲,“代替”了原先生活在各地的原始人种。
中国人从何而来人类迁移路线图解读
中国人从何而来? 人类迁移路线图来源:哲学与艺术公号作者:夫莽摘要中国人Y染色体的有效群体本来就不大,所存在的种类不多,这1万2千多个样本几乎囊括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染色体的类型。
这可以充分证明,华人占大多数的东亚人群起源于非洲。
2003年4月14日,美国科学家在华盛顿庄严宣布:美、英、日、法、德和中国,6个国家联合,经过13年的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序列图》。
由IBM赞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举行的研究“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2005年4月开始在世界各地进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承担了远东地区及其东南亚地区的DNA的取样和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答案渐渐浮出水面,一张完整的人类迁移路线图开始显现。
我们整理了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内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60多亿人口可能源自一个母亲。
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家经十几年的DNA研究发现,全世界的人口分别繁衍自36个不同的、被称做“宗族母亲”的原始女人,其中非洲有13个“宗族母亲”,印度、澳大利亚、中亚有7个。
而所有这些“宗族母亲”又都是15万年前到20万年前非洲大陆上一个科学家命名为“线粒体夏娃”(Mitochondrial Eve)的女人的后代。
尽管“夏娃”不是当时惟一活着的女性,然而她却是惟一一个将血脉延续繁衍到今天的原始女人。
据英国《每日快报》报道,该理论是由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教授布赖恩·西基斯(Bryan Sykes)提出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从年代久远的古代骨骼中提取出DNA方法的遗传学者,并建立了“牛津祖先”(Oxford Ancestors)项目。
西基斯教授研究发现,现代欧洲人其实大多数都是远亲:97%的现代欧洲人,其实都起源于10000年前到45000年前冰河时代的7个不同女人,这7个“宗族母亲”被他称做是“夏娃的7个女儿”,7名原始女人通过“线粒体DNA”和现代欧洲人联系到了一起。
线粒体DNA是只通过母系一脉传递的遗传基因,男性也能从母亲那里继承线粒体DNA,但却无法将它遗传给自己的后代。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共24张ppt)
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
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②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的影响;
③生存需要:食物匮乏—、—来赵源琳不《稳农定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
材料3: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 材料4: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 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 障⑤,技他术们保也障是:难驯以化进的行马跨和越轮高式车山;大
▲迈锡尼文明-狮子门
(第35页)
▲黑暗时代
▲城邦文明
一、第一次游牧民族大迁徙:印欧人的迁徙
(二)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4.印度河→恒河流域的雅利安人:
▲《四吠陀》
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 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
➢ 吠陀时代:从印度河流域推进 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 印度
➢ 列国时代:公元前600年左右, 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
(第35页)
▲赫梯骑士头像
▲赫梯人战车想象图
一、第一次游牧民族大迁徙:印欧人的迁徙
(二)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2.伊朗高原的波斯人: ➢ 建立帝国:公元前6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
▲大流士一世镇压 帝国全境的起义
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 三洲的大帝国
(第35页)
▲赫梯浮雕 反映被征服者向统治者纳
贡的情景
BC16-11C 雅利安人入侵
④影响深远:形成多种新民族; 对早期区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吠陀时代
▲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
(第34页)
(公元前3000—前1000年)
一、第一次游牧民族大迁徙:印欧人的页,梳理知识,完成表格。
迁徙地区
南迁 小亚细亚
殷墟墓里为什么会有白人头骨?
在殷墟出土了蒙古人、黑人还有 高加索人(白人)的头骨,但是这些人 的头骨都是在殉葬坑里出土的,头骨 的主人都被残酷的处决了。
地图说人类的迁徙史
地图说人类的迁徙史 |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依据“人类非洲起源论”,人类的祖先发源于非洲大陆。
单倍群群体遗传学是某一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群通过Y染色体遗传变异特性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用于研究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及以后的种群分布的遗传学证据。
【人类的迁徙】人类最早在大约60,000年前第一次离开非洲,并在后来一系列的迁徙中散布在世界各地。
人类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Y-DNA单倍群)在人类遗传学中是最普遍被研究的单倍群。
由Y染色体单倍群谱系树中就可看到人类迁徙的足迹。
图via 维基 by Chakazul【人类的迁徙】人类最早在大约60,000年前第一次离开非洲,并在后来一系列的迁徙中散布在世界各地。
这张地图显示了这些迁徙的方向和时间(欧洲地图上标注的“40K”的意思是人来大约在40,000年前抵达欧洲)。
你可以观察到人类在中东、印度,当然还有非洲的居住历史最长(这张地图没有显示人类在非洲内部迁徙的历史)。
【撒哈拉沙漠上的河流痕迹】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总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1/3。
其中分布着许多干涸的河床,河流侵蚀的痕迹依稀可辨。
距今1万年至4000年间被称为“绿色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有三条古河流,其中一条, Irharhar河,引导着古人类走出非洲迁徙到中东。
【戴马克松投影下的人类迁徙图】戴马克松投影是一种新颖的制图投影系统,该系统在一个平面上向人类展示了各个大陆而无明显变形。
黑色线条代表大陆迁徙路线,各彩色块的单位是千年前。
图中字母代表线粒体单倍群,单倍群用来标记数千年前的祖先来源。
(图via wikipedia)【回迁的非洲人部族】非洲智人在约65000年前走出非洲,走向世界各地。
现在在南部非洲的一些基因调查却显示,在三千年前有一部分携带欧亚DNA的人类又迁徙回非洲大陆南部。
非洲南部的克瓦桑羽族部落虽然在非洲待了几千年,但是其DNA却与现代欧洲南部人最拼配,包括西班牙和意大利人。
中华大地各个族群的基因密码,全面解读中国远古时代人类的迁徙
中华大地各个族群的基因密码,全面解读中国远古时代人类的迁徙这篇文章属于对前面几篇考古文化解读文章的小结吧,论汉族起源的话,其实还差长江下游古文化那部分,我们后面再继续。
花了一整天,通读了遍李辉教授和金力院士的大作《Y染色体与东亚族群的演化》,有些地方太专业就跨过去了,总体上算是看完了。
颇有体会。
上古时代基因分布图文中对九州的阐述挺有意思,亚洲人分为早亚洲人和晚亚洲人,早亚洲人有两支,一支是C系、一支是D系。
早亚洲人进入中国应该在三四万年前。
D系在中国存在于藏族和川陇交界的白马氐人,白马氐人比较小众,不过全部是D系,难道曾经在宋代创造了辉煌的西夏王国的人是D系?C系与D系几乎前后脚进入的东亚大陆,C系的蒙古人将D系的西夏人灭族,不会是几万年前对东亚大陆争夺时候遥远记忆起的作用吧?纯属玩笑,我们继续。
D系基因分布图C系上古的分布区在黑龙江上游,所以我们通常说的阿尔泰语系实际上是多个种群组成的。
晚亚洲人构成了我们的主体。
Y染色体主要是O型,还有少量的Q和R。
于三到四万年到达东南亚,两万年的盛冰期进入中国。
随着冰川的消退而向北迁移,直至遍布九州大地。
晚亚洲人向北迁移的过程中自然会撞上更早来到这里的早亚洲人,不可避免为争夺生存空间发生“战斗”,最终技术和体力更胜一筹的晚亚洲人占领了上风,将早亚洲人驱赶到更偏远的地区。
这些战争被转化成神话中与各种“魔兽”的战争,那些魔兽的原型或许就是早亚洲人。
现代主要民族分布图九州梁州的先民是孟高棉族群向汉藏族群过渡的人群,范围就是秦岭以南到缅甸北部野人山的云贵川地区。
西方的雍州包括陕甘青西藏地区,这里的人群是古羌人。
荆州范围是湖广地区,这里曾是古苗人的地盘。
扬州从越南北方一直到苏南,这里是古越人的家园。
青兖徐三州包含苏北山东地区,自古就是古夷人的传统区域。
豫州基本上就是河南地区,位居正中,是羌苗夷交融聚会之地。
冀州在河北,是豫青二州通往幽州的前沿地带,也是各方文化轮流登场的地带。
人类进化迁移简史及人种分布情况
人类进化迁移简史及人种分布情况一、人类演化史生物学家把所有生物划分成不同的“物种”。
而所谓属于同一物种,就是它们会彼此交配,能够产出下一代。
从同一个祖先演化而来的不同物种,会属于同一个“属”。
例如狮子、老虎、豹和美洲豹,虽然是不同物种,但都是“豹属”。
许多属还能再归类为同一科,例如猫科(狮子、猎豹、家猫)、犬科(狼、狐狸、豺)、象科(大象、长毛象、乳齿象)。
同一科的所有成员,都能追溯到某个最早的雄性或雌性祖先。
例如所有的猫科动物,不管是家里喵喵叫的小猫或是草原上吼声震天的狮子,都是来自大约2500万年前的某头祖先。
至于我们“智人”也是属于某个科,与我们最相近的亲戚,就是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
其中,黑猩猩与我们最为接近。
不过就在600万年前,有一头母猿产下两个女儿,一头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头则成了所有人类的祖奶奶。
最早的人类是从大约250万年前的东非开始演化,祖先是一种更早的猿属“南方古猿”。
大约200万年前,这些远古人类有一部分离开了家园而踏上旅程,足迹遍及北非、欧洲和亚洲的广大地带。
北欧的森林白雪皑皑,印度尼西亚的热带丛林湿气蒸腾,想活命显然需要不同的特征,因此人类也开始朝着不同方向进化。
于是人类发展出几个不同的物种,而科学家也为每一种都取了华丽的拉丁名称。
在欧洲和西亚的人类成了“尼安德特人”。
比起我们这种“智人”,尼安德特人更为魁梧,肌肉也更发达,非常适应西方的欧亚大陆在冰河时期的寒冷气候。
至于在东方的亚洲,住的则是“直立人”,一共存续了将近200万年,是目前所知存续最久的人类物种。
比如170万年前的元谋人,110万年前的蓝田人,和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他们和晚期的智人都不是一个种。
至于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则住着“梭罗人”,这种人很能适应热带的生活环境。
同样在印度尼西亚,还有另一个小岛弗洛里斯,这里住的远古人类则是经历了一场侏儒化的过程。
曾有一段时间,因为海水水位格外低,于是人类初次抵达了弗洛里斯,而且当时和大陆的交通往来十分便利。
人类迁移路线
中国人从何而来??人类迁移路线图出来了文/吴苡婷转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科协我们是由北京猿人进化而来的么?答案可能是NO.我们是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么?答案可能还是NO.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2003年4月14日,美国科学家在华盛顿庄严宣布:美、英、日、法、德和中国,6个国家联合,经过13年的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序列图》。
由IBM 赞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举行的研究“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2005年4月开始在世界各地进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承担了远东地区及其东南亚地区的DNA的取样和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答案渐渐浮出水面,一张完整的人类迁移路线图开始显现。
我们整理了一些大家比较关注的内容。
全世界人口基因来自36个女人源于“线粒体夏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60多亿人口可能源自一个母亲。
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家经十几年的DNA研究发现,全世界的人口分别繁衍自36个不同的、被称做“宗族母亲”的原始女人,其中非洲有13个“宗族母亲”,印度、澳大利亚、中亚有7个。
而所有这些“宗族母亲”又都是15万年前到20万年前非洲大陆上一个科学家命名为“线粒体夏娃”(Mitochondrial Eve)的女人的后代。
尽管“夏娃”不是当时惟一活着的女性,然而她却是惟一一个将血脉延续繁衍到今天的原始女人。
据英国《每日快报》报道,该理论是由英国牛津大学人类遗传学教授布赖恩·西基斯(Bryan Sykes)提出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从年代久远的古代骨骼中提取出DNA方法的遗传学者,并建立了“牛津祖先”(Oxford Ancestors)项目。
西基斯教授研究发现,现代欧洲人其实大多数都是远亲:97%的现代欧洲人,其实都起源于10000年前到45000年前冰河时代的7个不同女人,这7个“宗族母亲”被他称做是“夏娃的7个女儿”,7名原始女人通过“线粒体DNA”和现代欧洲人联系到了一起。
线粒体DNA是只通过母系一脉传递的遗传基因,男性也能从母亲那里继承线粒体DNA,但却无法将它遗传给自己的后代。
08人类起源与迁移
❖ 欧洲
海德堡人化石
• 1907年,在德国海德堡
城附近的莫埃尔村发现 的海德堡人化石属于中 更新世中期的人类,距 今约70万~50万年前, 可能是欧洲生存最早的 直立人。
• 1977年,在西班牙阿特
普尔卡地区发现的人类 化石距今约78万年前。
人类起源、迁移与民族形成的遗传 分析
人类的起源: •非洲猿的DNA 分析表明:人亚
科 的发展起源于8 百万年以前; •最早的人亚科化石为5百万年;
人科的特点:
生物学分类:
在灵长目的人科中 在人科有二个属:南方古猿和智人, 南方古猿有五个物种,已全部灭绝。 智人有3个物种,仅存人类
•二足动物,S型脊髓 •大的脑(80-90英寸),女 性骨盆较宽,可出生大头 婴儿,婴儿出生时的脑容 量25%
2)人类23对染色体中有 18对染色体与黑猩猩中 相应的染色体带型非常 相似,另4条染色体在两 者之间有可见的带型差 异。
3)人类第二号染色体在 黑猩猩中已经一分为二。
(二) 人类起源于古类人猿的证据
(1)人和猿的骨骼十分相近:结构上看几乎完全相 同
(2)人和猿的痕迹器官比较:盲肠退化,蚓突(阑 尾)保留
阿法种”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人类学家认为
他们可能是最古老的原始人。
2) 2002年,法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撒哈拉沙漠的沙丘中发现
一个距今600—700万年的人种骨骼,定为撒哈拉乍得种
(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这一地区曾经是茂密的
森林,不像东边那样缺少食物。
纳湖东岸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女性头 骨,距今约180万年前,可能是目 前在全世界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化 石之一。
人类历史上五次大迁徙
人类历史上五次大迁徙据考证,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有300多万年历史,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寿命比作一天,那么人类就好象“在一天24小时的最后一分钟才出现在地球上”。
人类历史在宇宙中是短短的一瞬,但这一瞬却记录了人类发展所经历的千辛万苦。
为了寻求生存和繁衍的条件,人类一开始就四处迁徙流动,因此也有人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迁徙流动史。
如果概略地回顾一下,那么可以发现,人类至今已有五次规模较大的迁徒流动。
人类学家经过考古研究确认,亚洲南部和非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人类诞生的摇篮。
随后为了生存,人类便逐水源和森林迁徙流动。
大致在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人类已扩散到亚洲、非洲、欧洲大陆上那些宜于人类生存和栖息的地方。
这可视为是人类的第一次世界大迁徙。
世界人口的第二次大迁移,大约出现在3.5万年前。
那时的人口流动已不仅仅限于亚洲、非洲、欧洲大陆的疆域,而是扩及到一些人类从前从未涉足过的新大陆――美洲和大洋洲地区了。
距今4万到3.5万年左右,地球气候骤然变冷,冰川活动猛烈异常,海平面下降,致使浅海部分的大陆架“破水而出”,形成了连接陆地或岛屿间的一座座天然桥梁。
这些天然桥梁为人类的长途迁徙流动创造了条件。
在此期间,亚洲蒙古人种的一支向东北进发,从亚洲北部地区通过白令海峡上的天然桥梁迁徙流转到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区,而后又逐渐向南流动。
大约到了新石器时代初期,他们到达了南美的最南端。
考古学家在南北美洲先后发现古印第安人使用过的粗磨石器与亚洲出土的同一时期的石器极为相似。
人类学家则从研究人体的躯干、头发、肤色、眼睛和鼻型等方面,推断出美洲的印第安人应属于亚洲蒙古人种。
这支亚洲人向北移动时,另一支亚洲人却朝南流动,从马来半岛迁徙到印尼的瓜哇岛,而后又移向大洋洲。
这次迁徙流动当然也是通行于马来半岛、瓜哇岛以及联结东南亚各岛与大洋洲之间的那些露出海面的天然桥梁。
在欧洲,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爱琴海各岛屿上的希腊人开始迁徙流转到意大利,后又散布到了地中海地区。
中国历史上的人类大迁徙,看看你的祖先都是从哪里来的
中国历史上的人类大迁徙,看看你的祖先都是从哪里来的中国人的迁徙历史如同无数条交错的大河,从一处涌出、奔腾,然后在某一处汇聚、分叉,蔓延逶迤成支流、沟渠,乃至溪涧。
在气候、历史、土地、粮食、财富以及各种偶然命运的驱赶下,中国人远投荒野,然后让荒野成为故乡。
一、“衣冠南渡”之后,形成当下中国经济格局按照一般的说法,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从北向南的人口迁徙浪潮。
一次被称为“衣冠南渡”。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陆,与汉族混杂而居,到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 多万;第二次发生在公元8世纪的安史之乱时,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第三次,是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随着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大陆中北部,大批人口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
二、山西洪洞大槐树朱元璋不得不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移民,命令他的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
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
据《简明中国移民史》记载,明代初年,长江流域移民700万,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两成。
在北方民间,这次大移民的标志性记忆,是一棵大槐树。
山东、河南、河北地区,至今有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
”这棵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据说是汉代的古槐。
在那次波及全国的大移民中,并不只有一棵大槐树。
云南民间流传,祖先来自南京城杨柳巷,戍守云南的士兵其实来自江西、浙江、湖南和河南,而他们迁出的南京,指的是包含今天江苏、安徽和上海的南京地区,而不仅仅是南京城。
安徽、湖北移民,只记得江西瓦屑坝,苏北人则往往宣称祖先来自苏州阊门。
这样一些小地方,自然不可能供养出众多人口,它们和大槐树一样,只是他们的祖先对途中一个汇集地的记忆。
经过明代初年的大移民,华北、华中地区的经济得到恢复。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随着分子人类学数据的不断积累,父系Y染色体与母系mtDNA研究的一系列进展,使得中国人群的多样性结构逐渐明晰。
现有的Y染色体数据揭示,现代人出非洲后由东南亚经多次迁徙进入东亚。
在旧石器时代,现代人最初定居东亚或东南亚之后,紧接着不断北迁,这奠定了中国人遗传结构的基础。
通过了解人类基因的遗传成分,绘制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
Y染色体只在父亲与儿子传代,呈严格的父系遗传,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
母系mtDNA表现为母系遗传。
通过检测现代人mtDNA,能弄清各民族、各地人的母系血缘关系。
通过研究Y-DNA与mtDNA的重合型,可以揭开中国人的祖先来源之谜。
单倍群人类父系基因Y-DNA人类母系基因mtDNAY-DNA与mtDNA的重合型中国人起源华夏族的起源与形成单倍群在分子进化的研究中,单倍群或单倍型类群是一组类似的单倍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祖先。
因为单倍群由相似的单倍型组成, 所以可以从单倍型来预测单倍群.单核苷酸多态性试验被用来确认单倍型。
单倍群以字母来标记,并且以数字和一些字母来做补充,,例如O3a4。
Y染色体和线粒体单倍群有不同的单倍群标记方法。
单倍群用来标记数千年前的祖先来源。
在人类遗传学中, 最普遍被研究的单倍群是『人类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Y-DNA单倍群)』和『人类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mtDNA单倍群)』,这两个都可以被用来定义遗传群体。
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仅仅被从父系线遗传,同时mtDNA仅仅被从母系线遗传。
人类父系基因Y-DNA在人类基因学里,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通过Y染色体遗传变异特性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用于研究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及以后的种群分布的遗传学证据。
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
世界文明史·人类的起源、进化、迁徙
世界文明史·人类的起源、进化、迁徙一,人类的起源在几百万年前,地球还处于冰川纪,亚欧大陆北部被大量冰川覆盖,亚欧地区的气候十分寒冷,而非洲却是温和湿润的。
这里森林覆盖面积广,适合猿类和早期人类的生活。
最古年代的古人类化石,都在非洲出土,说明在冰河期,非洲热带雨林气候最温和,这是灵长类动物大发展的理想家园,也是人类祖先与大猩猩分道扬镳,成为两个物种的地点。
1500万年前的非洲,从西到东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居住着形形色色的灵长类动物,其中包括很多种类的猴子和古猿。
可是在随后的几百万年里,那里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致使生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当时,非洲大陆东部下面的地壳沿着红海,经过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一线裂开。
结果,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陆地像起泡那样地上升,形成了东非高原,不仅改变了非洲的地貌,也改变了非洲的气候。
它阻碍了湿润气流向东非的深入,让东非变的干旱,东非逐渐从森林变成了草原。
大约在1200万年前,东非大裂谷完全形成。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阻碍了非洲的动物群交流。
在非洲西部,仍然是热带雨林为主,这里水果等食物丰富,在这里生活着的猿类养尊处优,根本不用为生存担忧,因此他们长期生活在森林里,成为如今的猩猩等。
而大裂谷的东岸呢,由于森林不断退化,草原不断出现,这里的猿类的活动空间逐渐从森林转向了草地。
为了在草原是上生存,他们不得不和大型的动物抗争,因此前肢开始用来捡石头,前后肢开始分工,直立行走的早期人类就出现了。
东非草原人类的进化•直立人(250万年前——20万年前)人类的进化可以分为直立人、智人和新人三个阶段。
大约在250万年前,非洲的南方古猿开始向人类进化,这些早期人类被称作“能人”或者“直立人”。
直立人已经学会了制造工具,用火。
制造工具使得人类手变得更加灵活,加速了大脑的进化;同时人类也开始拥有了改变大自然的能力了,尽管这种能力非常的微弱。
而使用火,不仅确保了人类在对付其他动物时候有了好的武器,而且让人类可以吃到熟食。
从分子人类学看汉族的形成及迁徙路径之二
从分子人类学看汉族的形成及迁徙路径之二我们上文通过分子人类学对远古族群的迁徙做了简要分析,本文将结合考古文化对全新世(10000年)以后中华大地上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做下初步解读。
从上文我们知道。
O1亚型在晚更新世的末期沿着露出海平面的大陆架最早进入中国大陆,在岭南地区留下了玉蟾岩和仙人洞等新石器早期遗存。
随着全新世的到来,冰川开始融化。
其他几支O3亚型和O2亚型的人群也分别进入了中国大陆。
这中间各个族群之间的交流目前还不是很清晰,但肯定是存在的。
这些交流无疑对中国早期文化圈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8000年前的一缕阳光①绿色人群(O-M134)文化圈我们先看下上文中的基因树图,如下。
主要基因树本节说的文化区就是O3-M134这支在17500年形成的人群创建的,也就是图上绿色所示,为了防止读者混淆,我们下文说的绿色人群就是指O-M134.绿色人群跨过千山万水来到了淮河上游,这里自然已经有了一些早亚洲人建立的原始聚落文化,不过相对要低级一些。
很快就被无论技术还是体力都更胜一筹的绿色人群所驱逐,这个结论也是来自分子人类学学者们的推论,从考古上目前没有太多的证据,新石器早期和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的考古目前还是相对比较薄弱。
从考古上来看,绿色人群(O-M134)创建的裴李岗文化很快就成为中华大地上闪亮的一颗星星。
按照学者的划分,9000年是新石器中期的起始时间。
与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分期是一致的。
我们看下这个地区同期文化的情况,有关文化的详细情况可参看这篇文章。
全面解读黄河流域5000年前文化脉络,看完之后再论华夏文明从哪来绿色人群(O-M134)主要分成两支O-M117和O-F122。
这里我们按照有数据的型号进行的划分,不一定是直接下游。
我们同样做下定义,O-M117支仍然是绿色人群,O-F122这支定义为蓝色人群。
如下图所示。
O-M134基因树这两支都有一个特别大的爆发点,一个是O-F8,这支在现在中国男性中的比例达到15.6%,O-F46这支在现在中国男性中所占比例为10.3%。
考古发现与探索课件05人类起源演化迁徙
1. 人类起源和演化及迁徙 2. 我们来自何处——夏娃理论 3. 多地区起源说与单一地区起源说 4. 人类扩散的时空分布过程和路线 5. mtDNA与现代人类起源和演化
•
在人的神创论和进化论交锋一百多年的今天,人类由
古猿演化的理论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从地下出土的化石证
据也愈来愈证明这一观点的科学性。
山顶洞人
现代人大约在距今20万年前起源于非洲,大约13 万年前离开非洲,向亚洲和欧洲扩散,并取代了这些地 区的古老人类,成为世界各地现代人的祖先。即“夏娃” 理论,人类第二次“走出非洲”。先前都认为是中国人 祖先的北京猿人、金牛山人等被否定 。
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
• 1、古猿阶段 800万年前 • 2、南猿阶段 400-190万年前(露西、能人) • 3、猿人阶段 170-20万年前(直立人 ) • 4、智人阶段 20万年-至今
• 不久以前,由中国7个研究机构12位研究人员承担 的中国基因多样性课题组对中国56个民族中的28 个民族群体的基因样本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其他亚 洲和非亚洲群体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研究结果认为 “源自非洲的现代人构成了目前亚洲人口基因库的主 体”。
• 中国遗传学家认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大约在400 00到60000万年前从非洲出发向东经印度洋, 取道东南亚进入中国华南地区。
——直立人是不是我们最直接的祖先 我们的直接祖先来自何方
——现代人起源的争论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直立人是在距今200—300 万年前首先在非洲起源的,而后在大约距今100万年前 离开非洲,向欧亚地区扩散。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走出 非洲”。从非洲来的古人类可能是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和 北部湾之间的一条通道进入中国的。
直立人(前200万-前20万年)
分子人类学视角地人类迁徙和种族源流
分子人类学揭示人类迁徙路线和种族源流1、Y-DNA单倍群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群由非重组DNA的Y染色体突变进行定义。
这种由许多人共享的突变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人类Y染色体每一代大约积累两次突变。
Y-DNA单倍群的分支结构组成一个Y染色体进化树,有数百甚至数千的突变由这些不同的单倍群共享。
Y染色体的最近的共同祖先(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 MRCA),也被称为Y染色体亚当,是目前活着的男性的最近的男性共同祖先。
Y染色体亚当估计生活在大约236000年前的非洲。
通过研究其他瓶颈,所有欧亚大陆的人都是69000年前的一个男人的后裔。
之后一个主要的遗传瓶颈期发生在大约5000年前,今天大多数欧亚大陆的人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十二个祖先。
Y-DNA单倍群进化树单倍群A & B现代所有单倍群都是单倍群A的后代,稀疏分布在非洲,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科伊桑人和尼罗河谷东北部人群。
单倍群CT (P143)标识单倍群CT的突变标记是M168和M294.包含单倍群D、E、C、F,可能88000年前在亚洲或非洲出现。
单倍群C (M130)•Haplogroup C (M130, M216) 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和北美o Haplogroup C1 (F3393/Z1426)▪Haplogroup C1a (CTS11043)▪Haplogroup C1a1 (M8, M105, M131) 日本低频分布▪Haplogroup C1a2 (V20) 欧洲和尼泊尔低频分布▪Haplogroup C1b (F1370, Z16480)▪Haplogroup C1b1 (AM00694/K281)▪Haplogroup C1b1a (B66/Z16458)▪Haplogroup C1b1a1 (M356) 印度低频分布, 阿拉伯半岛和中国北部▪Haplogroup C1b2 (B477/Z31885)▪Haplogroup C1b2a (M38) 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Haplogroup C1b2b (M347, P309) 澳洲土著o Haplogroup C2 (M217, P44) 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特别是在蒙古人,哈萨克人,通古斯人,西伯利亚人,和Na-Dené-speaking语民族单倍群D (M174)•Haplogroup D (M174) 分布在日本、中国(西藏)和安达曼岛o D1 (CTS11577)▪D1a (Z27276, Z27283, Z29263)▪Haplogroup D1a1 (M15) 主要分布在西藏、羌族、彝族和苗瑶语人群▪Haplogroup D1a2 (P99) Found mainly in Tibetans, Qiangic peoples, Naxi,and Turkic peoples▪Haplogroup D1b (M55, M57, M64.1, M179, P12, P37.1, P41.1 (M359.1), 12f2.2) 主要在日本o D2 (L1366, L1378, M226.2) 菲律宾Mactan 岛Haplogroup E (M96)[edit]•Haplogroup E (M40, M96) 分布在非洲、中东和欧洲o Haplogroup E1 (P147)▪Haplogroup E1a (M33, M132) formerly E1▪Haplogroup E1b (P177)▪Haplogroup E1b1 (P2, DYS391p); formerly E3▪Haplogroup E1b1a (V38) 非洲尼日尔-刚果语人群; formerly E3a▪Haplogroup E1b1b (M215) 非洲之角,北非、中东和欧洲地中海地区;formerly E3bo Haplogroup E2 (M75)Haplogroup F (M89)单倍群F和后代.单倍群F和后代构成了目前世界人口的90%,几乎都分布在撒哈拉非洲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迁徙的路线图和人种的形成
大约在8万年前,地球经历一次冰期,这是距今最大一次。
整个欧压大陆北部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中部和南端则躺大片的沙漠,淡水资源被稀少,气候干燥,植物大都枯死。
这时现代人的祖先被挤压到非洲东部海岸。
另一支生活在欧洲大陆的尼安德特人则由于无法抵御天气的寒冷和食物短缺而被灭绝。
随着人口逐渐增加,食物越来越少,迫使人们寻求新的生活。
由于冰期的原因红海的海平面比现在低约160英尺,站在东非的海岸大约可以看见对岸也门的山头。
所以少数人类的祖先开始试着游过这片浅海,到达了今天的也门。
事实证明也门的食物极为丰富,因为古人类学家在也门的海滩和海底还能找到一些埋在沙砾下的石器工具的化石,可以证明当时人类的却是有一定数量在此生活。
随着人口的增加,这里的食物也变得的稀少。
人们继续沿着海岸线往东走,行进的速度大约每代人2公里,也可以说是向东扩散。
这时期人类还不可能向大陆内部移动。
因为整个大陆仍然被冰层和沙漠覆盖,只有浅海的贝壳和鱼类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
大约在四万年时,全球气候开始变暖,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人类的骸骨被冲进了大海,所以想找到古人类化石证明这一点已经很困难了。
人类的祖先沿着阿拉伯半岛海岸继续前进,走到今天伊拉克境内,偶过短暂的停留,便开始了分道。
一部分人留在此地繁衍,另一支则继续延着海岸前行。
这次分别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这两支人的后代分别进化给不同的人种,而此后的几万年,他们大部分人之间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留在此地和沿途留在阿拉伯半岛海岸的人的后代后来进化成为白种人,他们是白人的祖先。
在气候变暖之后,冰川开始融化,大陆的植物开始茂盛起来,生活在草原和树林的动物也就多起来,足以为古人类北上提供食物。
这支通过阿拉伯半岛逐渐向北移动,进入伊拉克、叙利亚、伊朗,然后向欧洲和中亚移动,他们在若干年后进化成为白人。
进入地中海和里海西面的人成为今天早期欧洲人和西亚人的祖先。
自里海东前进的人一支进入中亚,中国新疆,成为那里的土著居民;进入中亚的一支继续向东北前进,他们穿过西伯利亚,大约在距离今天2.5万年前越过白蛉海峡冰桥进入美州,但这一支并不时今天印第安人的祖先。
根据北美洲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显示在2.5万年前有白人进入该地区,而选择的印第安人则属于东亚人种,因此可推断他们被选择印第安人的祖先取代。
可能还会有很多进入今天的中国境内,他们大约后来被绕道到达这里的另一支人消灭。
留在西伯利亚的白人可能由于人口稀少后来被黄种人取代。
在今天的日本北部生活着一支依阿努人,他们长相和日本人差异极大,属于白色人种。
在此之前,很多学者无法弄明白他们是如何达到东亚的,今天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最初的白种人的遗留的一支。
在黄种人的祖先到达日本之前他们曾经统治着整个日本岛屿,但是随着黄种人的迁入,他们的竞争能力落后而逐渐被淘汰,赶到北部最荒凉的岛屿,所剩人口稀少。
在7万年前沿着海岸线继续前进的一支绕过印度半岛到达孟加拉,大约在此时气候开始变暖,这时有一支逐渐深入大陆觅食,后来从中国云南逐渐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一支到达今天的黄河流域,成为北蒙古人种的祖先;另一支到达长江
流域成为南蒙古人的祖先。
北蒙古人的祖先继续向北迁徙进入朝鲜半岛,日本。
然后他们的后代继续前进,在距今1.5万年度过白令海峡冰桥进入美洲大陆,消灭2.5万前的白人,发展成为今天印第安人的祖先。
另外两支继续沿着海岸线前进,在达到马来西亚时,出现分道,一支进入马来西亚成为土著东南亚人的祖先,属南蒙古人种,今天的东南亚人是前后两支的混血。
真正纯种的马来人种是马来西亚色曼人,他们今天人数极少,还保留着原始森林的生活的习惯。
其面貌与非洲人相似,但肤色稍浅,和大洋洲土著人基本相同。
马来人的后代经过越南继续前进到达淮河、长江流域成并与前一支人进行混血,成为古代越人的祖先,实际上这两支人分别比较晚,特征还很相近。
但随着炎黄文明的发展,他们逐渐和北蒙古人种相互融合,成为今天汉人的祖先。
棕色人的祖先:在马来西亚和南蒙古人祖先分离之后,这一支人沿着海岛漂流,到达今天的大洋洲。
由于大洋洲和非洲极为相似,所以这支人计划很小。
所以无论从体型到智商,他们都和非洲人相当。
黑人的祖先:留在非洲未迁徙的人的后代就是今天的黑人。
由于非洲的自然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自15万年来黑人几乎没有什么进化。
他们依然保持着强壮的体格,但是低下的智商,只有蒙古人种的一半多一点。
在今天生活在印度的“黑人”属白种人,他们并不是印度的土著。
大约在4000多年前,伊朗的压利安人大批迁入南亚,并取代了当地黑矮的土著人称为南亚的主体人种。
他们选择黑不溜秋貌似黑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8万年来,除了黑人之外,人类本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智商的提高,为今天人类的文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