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传病害及控制

合集下载

土壤病害的防治措施与方法

土壤病害的防治措施与方法

土壤病害的防治措施与方法土壤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严重制约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对于保护土壤健康和提高农产品生产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土壤病害防治的一些措施和方法的详细介绍:1. 合理轮作制度: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是土壤病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作物的根系分布和泌根物质有所差异,适当的轮作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寄生量,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

2. 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效的土壤病害防治措施。

秸秆中的有机物质可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减少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条件。

3. 深翻耕作:深翻耕作是一种机械化耕作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深翻耕作可以将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埋藏到较深的土壤层中,减少其对作物的侵害。

4. 有机肥的使用:有机肥是土壤病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

有机肥中富含大量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对土壤有机体的繁殖和生长有着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土壤的养分状况和微生物活性,增强土壤的抗病能力。

5.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具有一定抗病能力的品种是有效防治土壤病害的关键。

育种单位应根据不同病原菌的侵染途径和作物的抗病特性,培育出抗病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6. 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微生物制剂是一种生物防治手段,通过应用一定的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

例如,施用利用拮抗菌和生物菌剂来控制土传病害,可以有效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7. 防治病虫害:土壤病害和病虫害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综合防治病虫害是防治土壤病害的重要手段。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和非化学防治方法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有助于降低土壤病害的风险。

8. 氮磷钾平衡施肥:正确施肥对土壤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物合理的氮磷钾平衡施肥可以提高其抗逆性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从而增加土壤肥力和作物的抗病能力。

9. 清除病害残体:及时清除病害残体和作物秧苗是有效控制土壤病害传播的措施之一。

土传病害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土传病害的危害及防治技术
F u s a r i u m o x y s 有明显 的生理分 化现 象,可以 分为许多不同的生理小种 。再如根结 线虫是定居型 内寄生的专性寄生物 , 它寄生在 田问的寄主作物或野生寄主 ( 如杂草)上, 茄科蔬菜根结线虫主要 以卵囊中的卵和卵内的幼虫在 土壤中 和蔬菜病残体 E 越冬,土壤温度 、湿 度条件适宜时,线虫孵化为具侵染条
S c l e r o t i n i a S C I e r o e i 0 ’ u m R h i z o c t o n i a s o l a n i P s e u d o m o n a s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P s e u d o m o n a s s y r i n g a e p v .t O m a t 0 P s e u d o m o n a s s o l a n a c e a r u m E r  ̄ i n i a c a r o t o v o r a s u b s p .a t r o s e p t j c a E r  ̄ i n i a c a r o t o v o r a s u b s p .c a r o t o v o r a P s e u d o m o n a s s y r J n g a e p v .1 a c h r y m a n s P l a s m o d i o p h o r a b r a s s i c a ^ j o i d o g y n e s p
培, 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保护地和集约化种植方式造成连茬 栽培,土传病害发生越来越重,在未来栽培的作物也将由当前的蔬
土 传病 害发 生特点 及主要 类 别
土传性病害危害大、 范围广、 种类多、 治 理难 ,主要原因在于 : 1 . 土传病原菌及根 结 线虫 陕速检测技术落后,防治缺乏针对 ; 2由于土地有限和实行集约化种植 , 轮作很

防治土传病害的药剂配方

防治土传病害的药剂配方

防治土传病害的药剂配方
土传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针对不同类型的土传病害,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药剂配方来进行防治。

1. 病毒性土传病害
对于病毒性土传病害,可采用如下药剂配方:
硫酸铜 0.2% + 杀螨威 0.5% + 氢氧化钠 0.5% + 乳化剂 0.3% 以上药剂按比例混合后,可用喷雾器喷施于植株叶面和土壤表面,每隔7-10天喷雾一次,连续喷雾3-4次。

2. 真菌性土传病害
对于真菌性土传病害,可采用如下药剂配方:
甲基硫菌灵 0.3% + 多菌灵 0.3% + 氢氧化钠 0.5% + 乳化剂0.3%
以上药剂按比例混合后,可用喷雾器喷施于植株叶面和土壤表面,每隔7-10天喷雾一次,连续喷雾3-4次。

3. 细菌性土传病害
对于细菌性土传病害,可采用如下药剂配方:
链霉素 0.1% + 恶霉胺 0.3% + 氢氧化钠 0.5% + 乳化剂 0.3% 以上药剂按比例混合后,可用喷雾器喷施于植株叶面和土壤表面,每隔7-10天喷雾一次,连续喷雾3-4次。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药剂时应按照药剂说明进行配比和使用,同时在喷雾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防护措施,以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
(3)天敌昆虫:引入天敌昆虫,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化学防治措施
(1)农药筛选:根据土传病害种类和抗药性监测结果,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2)精准施药:采用先进的施药设备,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
(3)交替使用:合理搭配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4.综合防治策略
3.增强农民对土传病害防治的认识,提高防治效果。
三、解决方案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土传病害种类,选择具有抗病性的作物品种。
(2)轮作:合理规划作物种植结构,实行轮作制度,减少连作,降低土传病害发生率。
(3)深翻:深翻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
(4)土壤消毒:对于重茬地、病源地等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可采用太阳能消毒、化学消毒等方法进行土壤处理。
二、目标
1.降低土传病害发生率,减轻病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合理利量安全,减少农药残留。
4.提高农民对土传病害防治的认识和技术水平。
三、解决方案
1.农业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土传病害种类,筛选和推广抗病性较强的作物品种。
(2)轮作和间作:合理规划作物种植结构,实行轮作和间作制度,降低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和传播。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
第1篇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
一、背景
土传病害是指由土壤传播的植物病害,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是农业大国,土传病害种类繁多,防治任务艰巨。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土传病害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
1.降低土传病害发生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2.合法合规使用生物农药、化学农药和农业措施,减少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引言土传病害是指由土壤中的病原体引起的农作物疾病。

土传病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影响农民的收益。

为了解决土传病害问题,农业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土传病害解决方案,包括合理轮作、增加土壤有机质、利用生物防治等。

一、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一种有效的土传病害防治方法。

轮作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不同作物之间轮换种植,以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轮作可以打破病原体的生物循环,减少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和繁殖,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的效果。

在轮作中,应选择与作物病原体无关或抵抗性较强的作物进行间作,避免连作同一作物。

二、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有机质是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的一种有效方法。

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的持水性和通气性,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供给能力。

此外,有机质还能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种植绿肥作物、施入农家肥、利用农田废弃物等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三、利用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土传病害防治方式。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或增加天敌、寄生虫和拮抗微生物等益生物种群,来控制病原体的传播和繁殖。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和寄生虫、施用拮抗微生物制剂等。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资源,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且具有较好的长效控制作用。

四、科学施肥和灌溉科学施肥和灌溉方式是预防土传病害的重要措施。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养分利用率和抗病能力,从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应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精确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和缺肥。

同时,合理的灌溉方式可以保持土壤湿度适宜,减少病原体在土壤中的传播和繁殖。

五、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是及时发现和控制土传病害的关键。

通过定期巡场、实施调查和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病害的蔓延趋势和病原体的繁殖情况。

预警系统可以及时预报病害风险和发展势头,帮助农民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

土传病害如何防治

土传病害如何防治

土传病害如何防治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一、什么是土传病害?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

常见的土传病害有:辣椒、茄子、黄瓜猝倒病、立枯病、疫病、根腐病、枯(黄)萎病,番茄、辣椒的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油菜、莴苣的菌核病,小麦全蚀病、棉花立枯病、红腐病、黄萎病及线虫等。

二、土传病害的危害有哪些?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很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作物生长后期发生病害,一般年份减产20%-30%,严重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

土传病害发病后,比较难以防治,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很难被杀死,来年继续侵害作物,如此循环,病害越来越严重。

三、土传病害是如何生活的?在一般情况下,土壤病菌能产生大量菌体,只要条件对病菌生长发育有利而寄主又是感病的,病菌就可以大量繁殖并侵染寄主。

在感病寄主存在下,这些病菌就可以进入持续的致病期,随着作物的连作而大量繁殖扩散,但之后养分被消耗完或土壤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对病菌不利时,病菌又可以进入休眠期,等到条件适宜就再度发病。

四、土传病害是怎样引起的?1、连作: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主要原因是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年年发病。

如茄科蔬菜连作,疫病、枯萎病等发生严重;西瓜连作,枯萎病发生严重;姜连作,可导致严重的姜瘟;草莓连作两年以上则死苗30%-50%。

2、施肥不当: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自1993年我国棉花黄萎病大暴发以来,几乎连年大发生,与棉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机物质大量减少有关。

3、线虫侵害:土壤线虫与病害有密切关系。

土壤线虫可造成植物根系的伤口,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往往线虫与真菌病害同时发生,如棉花枯萎病与土壤线虫密不可分,在美国棉花枯萎病称为枯萎—线虫复合病害。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作物土传病害是指由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侵染而导致的作物病害,这种病害的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对不同的作物都有一定的危害,因此预防作物土传病害成为了农业生产上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详细介绍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控制方法,以期给农业生产者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作物土传病害的原因1.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线虫等,它们对农作物都有一定的危害。

一旦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侵染了作物根部或地下茎部,就会引发作物的土传病害。

2.土壤环境土壤的酸碱度、通气性、水分含量等对土传病害的发生都有一定影响。

土壤过酸或过碱会影响土壤中益生菌的生长繁殖,从而使土传病害发生的概率增加。

3.栽培管理不善由于施肥、灌溉、耕作等栽培管理不善,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中益生菌的数量减少,从而容易使土传病害的发生。

1.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预防土传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性,减少土壤中的益生菌数量减少的情况。

2.合理灌溉合理灌溉有利于维持土壤的湿度和通气性,减少土壤中的有害气体的积聚,从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3.轮作种植轮作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

通过轮作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缓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种群的增长。

4.清理田间杂草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从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5.使用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病性的作物品种种植是预防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

抗病品种不容易受到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6.加强病害监测定期对田间作物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情况,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害的扩散。

1.土壤消毒对于已经发生土传病害的土壤,可以采用熏蒸、生物灭菌、光氧处理等土壤消毒方法,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一、轮作轮作是防治土传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合理进行作物间的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对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品种选用选用抗病或耐病的蔬菜品种,可大大地减轻土传病害的危害。

三、栽培防病即通过改进栽培方法来达到防病的目的。

1.深沟高畦栽培,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

2.合理密植,改善作物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地面湿度。

3.清洁田园,拔除病株,并在病株穴内撒施石灰。

4.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作物抗病性。

在作物生长中后期结合施药,喷施叶面肥2~3次。

5.嫁接防病,利用砧木嫁接换根,可有效预防土传病害的发生。

四、土壤消毒
1.石灰消毒石灰既可杀菌又可中和土壤的酸性,可于翻耕前,每667m2撒施石灰50~100kg再翻耕,以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

2.大水浸泡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作物休闲之季,将水堵起来浸泡土壤。

浸泡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如果浸泡20天以上,可基本控制线虫危害。

3.高温消毒温室大棚在夏季高温季节,可将土壤翻耕,盖上地膜,再盖上棚膜,地面温度可达到50℃以上,以杀灭部分菌源。

4.药剂消毒在播种前,可用以下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

(1)真菌性病害可可以用土菌消、瑞苗清1000倍液、敌克松、井岗霉素、绿亨一号等防治。

(2)细菌性病害(如青枯病、软腐病)可以用水合霉素、农用链霉素,或络氨铜适量淋施土壤。

五、药剂防治在作物生长期,如发生以上土传病害,可选用相应的药剂进行喷雾或灌根,灌根方式除采用淋施外,还可将喷雾器的喷头取下,直接用喷雾器杆灌根。

土传病害怎么有效防治

土传病害怎么有效防治

土传病害的有效防治方法概述土传病害是指由土壤中的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疾病。

对于农作物种植来说,土传病害是一个常见且严重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土传病害防治方法,帮助农民解决这一困扰。

1. 土壤消毒土壤消毒是一种有效的土传病害防治方式,通过杀灭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常见的土壤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热水消毒:将热水浇灌在土壤中,通过高温来杀死细菌和真菌。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温度敏感的病原体效果较好。

•药物消毒:使用一些化学药剂如甲基溴,百菌清等进行土壤消毒。

这种方式可以全面杀灭病原体,但要注意使用合适剂量以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生物消毒:利用一些生物制剂如木霉等来消灭土壤中的病原体。

这种方法对于生态环境友好,且不易导致药物残留。

2. 轮作休闲轮作休闲是一种传统的土传病害防治方式,通过交替种植不同作物来打破土壤中病原体的生命周期。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定期更换作物:每个种植季节,选用不同的作物来种植,避免同一土地种植相同作物连续几年。

•种植防病作物:在轮作的过程中,选择一些抗病性强的作物来替换容易感染的作物,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一种综合性的土传病害防治方法,通过提高土壤质量来减轻病害对作物的侵害。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土壤改良措施:•添加有机质:适量施加腐熟的有机物质,如堆肥、腐殖土等,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调节土壤pH值:根据不同作物的要求,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防止病原体的滋生。

•施用有机肥料:合理使用含有丰富营养的有机肥料,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提高植物的免疫力。

4. 合理灌溉合理灌溉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防治措施,通过控制水分供应来减少病原体在土壤中的生长和传播。

以下是几点关于合理灌溉的建议:•避免过量灌溉:过量的灌溉会导致土壤过湿,容易增加病害的发生。

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湿度,合理控制灌溉量。

•定时灌溉:按照作物的生长需要,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防止病原体滋生。

第四章 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

第四章 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

第四章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土传病原菌因难以防治而著称,作物轮作、抗病育种以及化学农药的应用不足以完全控制重要作物的根病。

70年前,最早观察到的抑菌性土壤中微生物拮抗病害的现象曾使病理学家倍受鼓舞,设想这种微生物可以在田间和温室中用作环境友好的生防因子。

然而,生物防治也无捷径可走,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中依然存在某些科学挑战。

土传病害主要指那些初次侵染源来自土壤,其传播体一般可在土壤中长时期存活的病原物所致的病害,通常侵染根部引起作物的根病乃至全株性病害。

土传病害的基本特征如下:(1)通常属于积年流行病、年度间波动不大,一般发展成灾需要多年时间。

(2)病害易受土壤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

如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组成等,对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具有决定性作用。

(3)病害难以诊断。

土传病害的症状多数先从根部或地下部器官开始,病害早期不易被人们察觉。

另外,土传病害容易发生复合侵染,不易识别和诊断。

(4)病害难以防治,并且单一措施不易奏效。

引致土传病害的病原物大多属于兼性寄生菌,寄主范围广,土中存活方式多样,并且影响病害的因素较为复杂,所以抗病品种、化学药剂以及轮作等栽培措施都只能在综合治理的前提下起作用。

(5)因为土壤中微生物种群极为丰富,其中包括很多的抗生菌类。

土壤较植物地上部分的环境因素相对稳定,其理化性质的调节也存在一些可能的条件和方法。

例如,轮作、施肥、调节土壤的通气性和酸碱度等都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但由于这种复杂性,也是生物防治试验效果很不一致,难于维持较长时间和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原因。

一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一)土传真菌病原物的主要类群土传病原物种类繁多,其中以土传真菌病原占据最大比例和重要的经济地位,其它如病原细菌、植物线虫,以及植物病毒等。

病原真菌在不同地区均有各自不同的代表类群,所引起的病害包括以下类型:一类是世界性分布的病原真菌,如幼苗立枯或猝倒病。

主要致病菌有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德巴利腐霉(Pythium debaryanum), 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 终极腐霉(P. ultimum); 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 茄镰孢霉(F. solani), 禾本科镰孢霉(F. gramineanum),半裸镰孢霉(F. semitectum)等。

土传病害根治的方法

土传病害根治的方法

土传病害根治的方法
土传病害是指由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

这类病害往往难以根治,因为病原微生物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病原菌种类多,传染性强。

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有效地防治土传病害。

首先,对于已经发生土传病害的地方,我们可以采取翻耕、灭菌或换土等方法。

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使得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失去生存条件;灭菌则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或高温灭菌等方法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换土则可以直接替换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达到清除病原微生物的目的。

其次,我们可以采用抗病品种或使用生物防治来防治土传病害。

抗病品种是指耐病性强的品种,如水稻的抗稻瘟病品种,可以通过选育来获得。

而生物防治则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他生物方法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比如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控制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最后,我们要加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的健康状况。

要注意轮作,不让同种作物连续种植,以免病原微生物滋生;要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避免土壤过湿或过干;还要注意土壤养分的平衡,不要过度施肥,以免病原微生物利用养分大量繁殖。

总之,防治土传病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同时还要加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的健康状况。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根治土传病害,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 1 -。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

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作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土传病害的威胁。

土传病害是指植物病原体在土壤中长期存留,通过土壤传播给作物,引起病害的一种病害类型。

土传病害主要包括根系病害、茎基病害和地下部病害等,对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壤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线虫等,这些病原微生物能够长期存活在土壤中,并且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土壤传播给作物,引起病害。

土壤中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环境因素对土传病害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种植多年同一作物、连作、轮作不当等也是土传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如何预防土传病害,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合理的耕作制度对于预防土传病害非常重要。

种植不同的作物、适时休闲耕作、良好的轮作制度都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选择抗病品种也是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

适应土壤环境、具有抗病能力的品种可以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也是预防土传病害的关键措施。

施用有机肥、综合肥等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增强作物的抵抗力,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科学合理的土壤管理也是预防土传病害的重要手段。

保持土壤的通风透气、适当的灌溉管理、及时清理病害残体和杂草都可以有效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土传病害的田地,及时进行有效的病害防治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化学农药、生物防治、生物酶等手段对土传病害进行有效防治,减少病害的扩散。

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预防需要农民和农业专家共同努力。

通过多种手段,做好土壤管理、合理耕作制度、种植抗病品种等可以有效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农业专家也需要加强对土传病害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理办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保障。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土传病害是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了解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保护作物,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小麦土传病害怎么防治和治疗

小麦土传病害怎么防治和治疗

04
土传病害的防治案例分析
河南地区小麦土传病害防治案例
总结词
河南地区小麦土传病害的防治主要是通过综合农业措施 和生物农药的结合来实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详细描述
河南地区的小麦土传病害主要包括纹枯病、根腐病等, 这些病害的发生与土壤中菌核的数量和温湿度有关。为 了有效控制病害,当地农民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选用 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精量播种、科学施肥等。此外, 还使用了生物农药,如井冈霉素等,对土壤进行消毒处 理,有效减少了土壤中的病原菌。综合农业措施和生物 农药的结合,使得河南地区的小麦土传病害得到了有效 控制。
02
土传病害的预防措施
农业防治
01
02
03
轮作
避免连作,有计划地进行 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病原 菌的积累和繁殖。
精耕细作
保持土壤松散,有利于作 物根系生长,提高作物的 抗病能力。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土传病害具有抗性 的小麦品种,以减少病害 的发生。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肥料
通过使用生物肥料,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小麦土传病害防治和治疗
2023-11-06
目录
• 土传病害概述 • 土传病害的预防措施 • 土传病害的治疗措施 • 土传病害的防治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土传病害概述
定义和种类
定义
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在土壤中存活并繁殖,通过土壤传播给作物的病害。
种类
小麦土传病害主要包括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等。
VS
喷洒方式
在喷洒时,应该注意喷洒均匀,确保所有 植株都得到足够的药剂。同时,需要注意 喷洒的频率和用量,避免对植物造成伤害 。

马铃薯土传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马铃薯土传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大面积种植,一些土传病也呈高发态势,常见的马铃薯土传病害主要有:根腐病、黑胫病、黑痣病、青枯病、粉痂病、猝倒病、细菌性萎蔫病及线虫等。

加强马铃薯田间管理,积极防治土传病,坚持选用抗病品种,采用以轮作倒茬、微生物菌剂调节防治及化学药剂防治的方法,做好马铃薯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控。

一、马铃薯土传病的成因带病土壤能产生大量的菌体,只要条件适宜土壤中的病菌就会大量的繁殖并侵染马铃薯。

随着马铃薯的生长和连作病菌大量繁殖和扩散。

如果适应病菌生长的养分被消耗尽或土壤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不利于病菌繁殖时,这些病菌就在土壤中进入休眠期,等到条件适宜时再度发病。

重茬连作、施肥不当和土壤线虫侵害等是诱发马铃薯土传病的主要原因。

1、重茬连作。

主要是人为的在同一片土地上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侵害该类作物的某些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并连年繁殖,形成病土,重茬连作造成年年发病,枯萎病、疮痂病等病害发病严重。

2、施肥不当。

黑痣病、枯萎病连年病发,与马铃薯生产田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壤中有机物质减少有关。

过度的施用氮肥类的化肥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的生长,加重土传病害的发生。

3、线虫侵害。

土壤中的线虫侵害马铃薯的根系,根系的伤口有利于土壤中的病菌趁虚而入,造成线虫与真菌病害同时发生。

二、几种土传病的危害及防治技术马铃薯土传病主要危害马铃薯的根和茎。

如果马铃薯生长前期发生病害,就会导致幼茎腐烂并猝倒,幼苗死亡,严重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

生长后期如果发生病害,马铃薯的品质和卖相会遭受影响,产量也会减少三分之一,严重的减产一半以上,甚至绝收,给菜农造成严重的损失。

土传病一旦发生,防治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病菌能够在土壤中越冬,很难被杀死,来年继续种植马铃薯的话,病菌继续侵害,循环连作越来越严重。

1、黑痣病。

又名马铃薯粗皮病,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和块茎。

出土前马铃薯幼芽染病后就腐烂成芽腐,造成马铃薯田地大面积缺苗,出土后染病初期,主要表现在植株下半部分的叶片发黄枯萎,根茎基部形成1-6cm大小的褐色凹陷斑块,并覆有灰色的菌丝层,严重的,茎节腋芽或地下茎基部产生许多没有价值的小马铃薯,表面散生黑褐色菌核,给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园林植物常见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园林植物常见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园林植物常见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文/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乔宇沈衍钟近年来,随着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加快,植花种绿已成了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美化环境、提成城市生态品位是其重要功能和目的。

然而人们在绿化实践中大多都忽视土壤的接受能力,忽视对土壤的改良,不断加大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用品的用量,造成了园林养护中令人头疼的病害——土传病害的出现。

土传病害是指病原物如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在条件适宜时从植物根部或茎部侵害植物而引起的病害,是一类严重的植物病害。

土传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茎,造成幼苗根腐烂、枯萎或腐烂猝倒。

现将园林植物中常见的枯萎病、白粉病、灰霉病和立枯病的发生症状和规律加以介绍,以供读者参考。

枯萎病——以合欢枯萎病为例发病症状合欢树枯萎病又名干枯病,是合欢树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幼苗发病,植株生长衰弱,感病植株的叶下垂呈枯萎状,叶色呈淡绿色或淡黄色,而后叶片变黄,根茎基部变软,易猝倒,最后全株枯死。

检查植株边材,可明显地观察到变为褐色的被害部分。

在叶片尚未枯萎时,病株的皮孔中会产生大量的病原菌分生孢子。

这些孢子通过风雨传播。

成株染病,先从1-2根枝条出现症状,病枝上的叶片萎蔫下垂,叶色呈淡绿色或淡黄色,后期干枯脱落,随后部分枝条开始干枯,逐步扩展到整株,至死亡。

截开主干断面,可见一整圈变色环,树根部断面呈褐色或黑褐色。

该病一般先从枝条基部的叶片变黄。

夏末秋初,感病树干或枝的皮孔肿胀破裂,其中产生分生孢子座及大量粉色粉末状分生孢子,由枝、干伤口侵入。

病斑一般呈梭形,黑褐色,下陷。

发病初期病皮含水多,后期变干,病菌分生孢子座突破皮缝,出现成堆的粉色分生孢子堆。

病株边可明显看到病部变褐。

发病规律合欢枯萎病为系统侵染病害,菌种为镰刀菌,传染性强。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株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里过冬。

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自寄主根部伤口直接侵入,从根部侵入的病菌自根部导管向上蔓延至干部和枝条的导管,在维管束内继续繁殖造成输导组织堵塞,并发生毒害作用,最终导致植株萎蔫至死。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

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随着农业的发展,土传病害成为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土传病害指的是通过土壤传播的病原体感染植物根部,并引起植物疾病的现象。

为了有效应对土传病害,农业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本文将就土传病害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一、合理轮作合理轮作是土传病害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轮作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风险。

通过选择不同寄主植物进行轮作,可以减少病原体在土壤中的积累,避免病害的传播。

此外,合理轮作还有利于病害的生物防治,促进益生菌的生长。

二、优质种苗的选择选用健康、抗病性强的优质种苗是预防土传病害的关键。

通过种苗繁育基地的建设,可以筛选出抗病力强、生长健壮的种苗。

选择适宜的品种,选育出抗病性强的新品种,对于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重要措施。

充分了解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合理选用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科学施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环境,还可以增强植物根系的免疫力,减轻土传病害的危害。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境友好、有效的土传病害防治方法。

通过利用益生菌、拮抗菌等生物制剂,可以抑制土传病原体的生长与繁殖,减少病害的发生。

此外,还可利用天敌昆虫等生物控制土传病害的传播范围,降低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

五、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对于土传病害的防治也有一定的作用。

过量的灌溉会导致土壤过湿,使病原体在土壤中繁殖迅速。

因此,合理控制灌溉量,保持适度的土壤湿度,可以降低土传病害的发生风险。

六、环境调节适宜的环境调节可以减轻土传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发育,同时也能够削弱土传病原体的生长能力和侵染力。

七、化学防治在土传病害防治中,化学防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通过施用杀菌剂、农药等化学药剂,可以杀灭土壤中的病原体,减少病害的发生。

土壤传播的病虫害

土壤传播的病虫害

土壤传播病虫害的基因研究
基因组学研究
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对土壤传播的病虫害进行基因组测序,了解其基因组结构和变异, 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土壤传播病虫害的基因进行改造,降低其危害性或增强植物的抗 性。
土壤传播病虫害的抗药性研究
抗药性机制研究
研究土壤传播病虫害的抗药性机制,了解其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为抗药 性治理提供理论支持。
度。
土壤消毒
1
土壤消毒是利用化学药剂或生物方法对土壤进行 灭菌和杀虫,以消除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害虫。
2
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包括喷洒农药、蒸汽消毒等 ,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
土壤消毒虽然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但同时也可 能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使用时 需要权衡利弊。
05
土壤传播病虫害的研究进 展
土壤传播的病虫害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目 录
• 土壤传播病虫害概述 • 土壤传播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 土壤传播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 土壤传播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 土壤传播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01
土壤传播病虫害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土壤传播的病虫害是指病原体或 害虫在土壤中存活,通过土壤传 播扩散,感染植物根部或近地面 的茎叶部分的病虫害。
雨水传播
雨水冲刷可以携带病原菌和害虫,将其传播到其他地方。
雨水传播通常发生在雨季,病原菌和害虫在雨水的冲刷下扩散,导致更大范围的危害。
气流传播
气流传播是指病原菌和害虫通过空气流动进行传播。
气流传播的距离较远,可以跨越地理障碍,如山丘、河流等。
昆虫传播
一些昆虫可以携带病原菌和害虫,并 在植株间进行传播。

防控烟草土传病害工作总结

防控烟草土传病害工作总结

防控烟草土传病害工作总结
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烟草土传病害给烟草种植业带来了严重的
危害。

为了有效防控烟草土传病害,我国各级农业部门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针对烟草土传病害的危害特点,我国加强了病害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
建立病害监测站点和定期开展病害调查,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情况,为病害的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其次,我国积极推广了病害防控技术和措施。

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
提高了烟农对病害防控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有效降低了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我国还加强了病害防控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宣
传资料等方式,提高了广大烟农对病害防控的重视程度,增强了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

最后,我国还加强了病害防控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建立了病害防控的长效机制,加强了对病害防控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了病害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的来说,我国在防控烟草土传病害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
些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研力度,不断完善防控技术,提高烟农的防控意识,确保烟草产业的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传病害发生及治理农业生产中,许多病原物通过植物残体进行越冬越夏。

随着秸秆还田以及免耕技术的推广,绿色农业的发展,生产中对植物残体处理不够,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植物病害病原菌。

在合适的条件下,土壤里的病菌开始生长,并侵染植物,给植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严重影响。

土传病害有很多种,不同作物有所不同。

对土壤病害的治理方式有很多种,生物防治加上药剂及其它的方法。

本文将对土传病害的种类进行概述,并阐述其侵染发病过程,对土传病害的治理方法做出总结。

关键字土传病害分类侵染循环防治1引言:土传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菌或者土壤中病株残体中的病菌,主要危害植株根、茎,侵染维管束,由根部向茎尖发展,病原菌在维管束内繁殖,阻塞其输送营养物质,致使植株枯萎死亡。

2土传病害的分类 2.1按侵染部位来分2.1.1根部研究发现稻瘟病菌能通过其它禾谷类植物如小麦、大麦的根部接种侵染并能产生土传病原菌根部侵染的病斑[1]。

对稻瘟病菌研究表明,它具有典型的根部侵染的土传病原菌所具有的侵染特性[2]。

小麦根部土传侵染病害,如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雪腐病。

各种线虫病害也是侵染根部的病原。

花生冠腐病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侵入子叶和胚芽,严重者死亡不能出土,轻者出土后根颈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2.1.2茎部由丝核菌侵染引起的立枯病等2.1.3生长点大豆霜霉病以卵孢子在残体中越冬,大豆萌发时形成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侵入寄主胚轴,进入生长点,蔓延整株。

2.1.5 植物伤口或表皮花生根腐病 2.2按侵染病源来分2.2.1真菌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锈病、立枯病、猝倒病、白绢病、煤烟病、黑斑病、根腐病、苗木茎腐病、菌核病等多种。

222原核生物小麦黑颖病由假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引起;小麦蜜穗病;水稻白叶枯病属由细菌侵染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为害葡萄的细菌病害只有根头癌肿病;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如黄瓜细菌性叶枯病、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等。

蔬菜上具体为:(1)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缘枯病、叶枯病。

(2)西瓜:细菌性角斑病。

(3)番茄:青枯病、溃疡病、疮痂病、细菌性斑疹病。

(4)辣椒:青枯病、疮痂病、软腐病、细菌性叶斑病。

(5)白菜:白菜类软腐病、黑腐病、大白菜细菌性角斑病、叶斑病。

(6)甘蓝:甘蓝类软腐病、黑腐病、细菌性黑斑病。

(7)马铃薯:青枯病、环腐病、软腐病。

(8)菜豆:细菌性疫病、晕疫病。

(9)茄子:青枯病。

(10)柑橘:溃疡病。

(11)桃: 细菌性穿孔病。

(12)果树:根癌病2.2.3线虫包括针刺线虫、锥线虫、螺旋线虫和根结线虫、短体线虫、环线虫•、短体线虫、根结线虫等。

引起的植物病害,如小麦粒线虫病、花生根结线虫病、大豆胞囊线虫病,草地线虫病害等。

线虫通过蠕动,只能近距离移动。

随地表水的径流或病土或病草皮或病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

2.2.4病毒土壤传播的病毒相对较少,TMV的强抗病性使带它残枝的的土壤、肥料、种子等都成为初侵染来源。

小麦土传病毒不能经种子及昆虫媒介传播,在田间主要靠病土、病根茬及病田的流水传播蔓延。

小麦花叶病毒(SBWMV)由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传播,一旦发病难以治理。

2.3按侵染对象来分2.3.1大田作物水稻:纹枯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它寄主残体上越冬。

带菌谷种和病稻草是白叶枯病菌主要初侵染源,其它还有再生稻、稻桩、杂草等。

稻曲病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表面和落入田间越冬,也可以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

翌年水稻孕穗至抽穗灌浆期,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座病形成子囊壳,其释放的子囊抱子是主要初侵染源。

其他病害如恶苗病、细菌性条斑病、稻苗疫病、细菌性谷枯病、烂秧病、细菌性基腐病、齿矮病、叶黑肿病、黄萎病、菌核秆腐病、云形病、叶尖枯病、窄条斑病、稻粒黑粉病等。

小麦:纹枯病病菌以菌核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夏越冬。

带菌土壤可以传播病害,混有病残体和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

小麦全蚀病属于土传病害,可以菌丝体在土壤中和粪肥中越冬。

小麦包囊线虫主要土壤传播,病原线虫主要以包囊在土壤中越冬。

玉米: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以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

玉米茎基腐病是土传病害,禾谷镰抱和腐霉菌分别以菌丝、分生抱子和卵抱子在病株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

大豆:大豆根腐病由多种病原菌感染,根部和茎基部受害。

主要有四种:链抱菌根腐病、丝核菌根腐病、腐霉菌根腐病、疫霉菌根腐病。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抱子或菌核或卵抱子等休眠体在大豆残体和土壤中越冬。

病菌侵染幼苗幼根。

棉花:立枯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较少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线虫在土壤中完成生活循环。

雌虫把卵产在土壤中,二龄幼虫从卵壳中爬出,侵染根部。

棉苗红腐病病菌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腐生越冬,病菌产生的分生抱子和菌丝体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病叶作为病残体存在于土壤中是该病传播重要菌源,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病菌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产生的分生抱子及菌丝体堵塞导管。

甘薯:甘薯根腐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主要发生在大田生长期。

主要危害秧苗、地下茎和块根。

该病发生与品种抗病性、栽培方式及土壤含水量关系密切。

甘薯根结线虫病地下地上均可表现症状。

严重时薯蔓局部枯死,甚至全部枯萎。

烟草:烟草猝倒病病菌以卵抱子或厚垣抱子在土壤中越冬。

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抱子囊,以游动抱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

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能产生抱子囊,以游动抱子侵染烟草近土表的根茎部。

立枯病菌可以菌丝潜伏在烟草病残组织上或以小菌核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病菌可直接或间接侵入烟苗的茎基部。

花生:青枯菌主要在土壤中、病残体及未充分腐熟的堆肥中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

根结线虫病原线虫在土壤中的病根、病果壳虫瘤内外越冬,也可混入粪肥越冬。

花生冠腐病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土壤、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

根腐病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2・3・2果树根癌病菌生活在癌瘤组织中或土壤可达一年以上,随雨水或径流通过植物伤口侵入。

可侵染桃树、苹果、梨树、枣等。

发病与土壤条件有关,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

柑橘根结线虫病有根结线虫属的八种线虫侵染所致。

柑橘的种植区,气候条件基本都满足线虫的生长条件。

而土壤中的氧气会影响线虫的生长。

沙土发病较重,壤土较轻,黏土最轻。

2・3・3蔬菜各种蔬菜苗期的猝倒病、立枯病,瓜、果、豆类作物的枯萎病,茄子黄萎病,辣椒、菜豆、黄瓜的根腐病,茄果类作物的青枯病,黄瓜、番茄、芹菜的根结线虫,黄瓜、西葫芦、辣椒疫病以及菌核病、软腐病等,而其中危害最重的有立枯病、猝倒病、枯萎病、根腐病、疫病、根结线虫等,这些病害除了猝倒病和立枯病主要在幼苗期发病外,大部分苗期发生不明显,一般均在营养生长期转入生殖生长期之间开始发病,直至中、后期。

其病原物大多习居或半习居于土壤中,寄主范围广,且具有传染性,一旦大面积发生很难根除。

3土传病害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土传病害的病原菌主要是在土壤里越冬(夏),依赖土壤腐蚀质和残枝败叶残存物质内寄息,在土壤内存活的时间较长,一般枯萎病菌在土壤内可存货5—6年之久。

有些病原物产生各种各样的休眠体,如真菌的卵孢子、厚缘孢子、菌核、冬孢子、闭囊壳等。

这些休眠体能够抵抗不良环境而越冬、越夏。

如谷子白发病菌是以卵孢子在土壤、粪肥及种子上越冬;小麦秆黑粉菌和玉米丝黑粉菌是以冬孢子在土壤、粪肥及种子上越冬。

引起番茄灰霉病、小麦纹枯病、黄瓜菌核病、棉花黄萎病等病害的病原真菌都是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

有些病原物可以在病株残体、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腐生而越冬、越夏。

如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圆斑病,稻温病,田间地头的秸秆是病害重要的初侵染来源。

才适宜的条件下,带菌残体释放出病害,造成危害得的传播。

小麦赤霉病病原菌再侵染的过程病害不大,但是由于病原菌有一个较长的腐生阶段,在腐生阶段可以完成菌量的大量积累,所以,短时间就可以造成严重的病害。

有些病原物的休眠体现存活在病株残体内,当残体腐烂分解后,再散落到土壤里。

土传病害的病原菌一般是通过土壤、肥料(有机肥)、灌溉水或流水进行传播,而不会象传染性病害一样通过气流、雨水传播。

传染性病害的危害部位是叶、茎、花、果为主,而土传病害的危害部位是植株地下部位的根、茎为主,以侵染寄主植物的维管束,逐渐向上延伸,由病原菌在维管束内繁殖,阻塞其输送营养物质,致使植株在短期内枯萎死亡。

4土传病害难以防治的原因4.1种植的局限性大田面积大,由于机械收割后残体碎屑遍布,不利于晒田。

还有残体堆积营造了潮湿环境,短期内无法腐烂,有利于病菌滋生。

对于大棚, 固定性强,棚室设施不可移动,种植地块也相对固定,菜农多年采用单一种植模式,多年的连作提供了土传病害赖以生存的寄主和繁殖的场所,使得病原菌大量繁殖、积累,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4.2缺乏认识,粗放管理土传病害在棚室上严重发生,菜农多对土传病害认识不清,不重视土壤消毒,清洁田园时病株残体随意处理,人为传播严重,致使棚室蔬菜土传病害呈明显加重趋势。

大田也是如此,残体到处堆积。

4.3防治难度大棚室蔬菜土传病害在土壤中发生,为害具有隐蔽性,增加了防治难度,使得棚室蔬菜的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甚至出现了有些菜农弃棚不种的现象。

大田里大面积使用杀菌药物少,一般使用除草剂较多。

导致病菌土中大量残留。

4.4盲目用药棚室蔬菜经济效益高,生产过程中频繁使用农药,使病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增大了防治难度,使得菜农随意加大农药用量,不但达不到防治效果,还降低了蔬菜品质和产量。

4.5现代机械的缺陷收割机收割时,残体中夹杂许多种子,一些菌在此栖生。

土壤翻耕后,直接将残体买入土中。

给病菌越冬越夏创造了一定条件。

5土传病害的防治5.1植物分泌物根系分泌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核苷类、生长素类、酶类和酚类等物质为病原菌提供了有效的碳源与氮源。

李洪连[3]等研究表明,棉花抗性品种的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病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而感病品种的根系分泌物能刺激土壤中病菌的生长。

黄瓜根系分泌物中的肉桂酸可以促进黄瓜枯萎病原菌的生长[4]。

裂解物质是病原菌的又一个营养源,同时也为病原茵的存活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寄主。

单一作物的连续种植,形成了特殊的土壤环境,作物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残茬腐解物给病原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寄主,长期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使病原菌具有良好的繁殖条件,从而使得病原菌数量不断增加,致使病害蔓延[5]。

王震宇等[6]的研究也表明,大豆重茬土壤中镰刀菌是优势种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