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外交讲义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2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1掌握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2理解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二教学过程-主干梳理(一) 对外关系特点1 有对外经济。
文化的交流2中国与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斗争(二)明前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1、郑和下西洋(1)目的:,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3)评价①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外交。
②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③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对外贸易,导致采取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
2、华侨与南洋的开发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徒到南洋各岛定居,成为华侨。
他们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外来势力的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斗争1、戚继光抗倭(1)背景①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
②中国东南沿海的勾结倭寇,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2)概况①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到浙东抗倭,在九战九捷。
②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与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③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2、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1)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通过贿禄明朝地方官,获得在澳门停留的允许。
(3)后来,买通澳门守将澳门为暂居贸易地。
(4)此后,葡萄牙殖民者擅自修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澳门。
3、郑成功收复台湾(1)背景①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②清初,郑成功在东南沿海抗清(2)经过①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
②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3)经营:发展农桑、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4)意义: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4、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背景:明清之际,,俄国强占了我国的和等地。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尤其是在其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上,更是涵盖了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就从这些角度出发,在探讨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时,阐述一些有关的历史背景、政策思路、实践成果以及经验教训。
一、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虽然时间跨度有点长,但是有一些共性的问题。
首先,在卫国战争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和关键的问题。
其次,随着国内政治的变化,中国的对外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明朝时期,明朝主要与蒙古和朝鲜王朝打交道。
在清朝时期,则主要与满洲国家和西方列强进行了交往。
再者,由于宗族政治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门阀贵族对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度干预,使得中国的对外关系更加地复杂和难以处理。
二、政策思路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保护祖国疆土安全,二是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在宣泄这两个层面时,具体的政策思路如下:1、保护祖国疆土安全。
这是明清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明朝主要依靠长城和边防驻军来保卫边疆。
明朝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外交政策就是宁可疆界不扩,以保卫边疆为主要考虑。
清朝则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以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这种政策表明了中国在对外政策上的顾虑,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希望可以通过强硬和坚定的政策来维护国家领土的安全和稳定。
2、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这是中国在明清时期外交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明朝时期,中国最为重视的是与蒙古和朝鲜王朝的关系。
在与蒙古的关系上,中国从未认为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将蒙古看成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与朝鲜的关系上,中国一直主张朝鲜应该接受中国的宗主权。
在清朝时期,尤其是在乾隆年间,中国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将自己看成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心国家。
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国家尊严和荣誉,一直走在强硬的路线上。
高二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知识点解析

高二历史《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知识点解析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对外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进行知识点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一、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概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战乱、贸易活跃和边境防御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1.明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明朝初年,中国对外关系相对较为稳定,主要依靠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保持联系。
然而,明朝晚期由于内忧外患的加剧,对外关系逐渐趋于紧张。
朝鲜、蒙古等国家的入侵和与荷兰、葡萄牙等国家的贸易纠纷成为当时对外关系的主要问题。
2.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随着明朝的灭亡,清朝建立,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朝初年,清朝通过设置边境关卡、修筑边境长城等措施巩固了边境防线。
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朝通过设立“厂税”和开辟广州、福建等通商口岸,逐渐掌握了对外贸易的主导权。
二、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1.临时抗倭明朝末年,日本倭寇频繁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为了应对倭寇的威胁,明朝政府组织起了抗倭义军,展开了临时抗倭的斗争。
2.南明与荷兰的战争南明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试图通过与南明政权建立贸易关系来获取中国的商品。
然而,中国政府拒绝了荷兰的要求,并与荷兰爆发了冲突。
这场战争对中国和荷兰之间的贸易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雍正时期的外交政策雍正皇帝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来巩固清朝政权。
他通过改变西藏控制权、稳定中国边疆、派遣使节出访等方式,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4.康熙与俄罗斯的外交康熙皇帝时期,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康熙通过与俄罗斯政府的谈判,成功解决了中国北方边界的争端问题,并确立了中俄边界线。
三、对外关系的影响和启示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历史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明朝的对外关系ppt

宣德年间,明朝与帖木儿帝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订了《 宣德条约》,规定双方互派使者、开放贸易等。
明朝中期对外关系的演变
倭寇之患
明朝中期,日本海盗频繁侵扰中国东南沿海,明朝政府开展了长期的抗倭斗 争。
葡萄牙入侵
16世纪初,葡萄牙入侵中国*,并试图占领中国领土,明朝政府进行了坚决的 抵抗。
明朝晚期对外关系的衰落
历史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与发展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明朝对外政策概述 • 明朝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 • 明朝对外关系的主要特点 • 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影响 • 明朝对外关系的反思与启示
01
明朝对外政策概述
明朝对外政策背景
1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其对外政策是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THANKS
为世界政治舞台的重要力量。
02
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明朝的对外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亚
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03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明朝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世界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
明朝的历史遗产,如建筑、文化、艺术等,成为现代社会的 重要文化遗产,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体验。
明朝对外关系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的对外关系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明朝 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但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 了积极的贡献。
对后世的影响
明朝的对外关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时期的对外政策为后世提供 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历史上的重要一页。
6-6明清对外关系(课用)

开 哥 麦 探 险 先 河 。
继 张 班 立 功 异 域 , Nhomakorabea资料:郑和每到一国,就向国王宣读中国皇帝 的诏谕:“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离安 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 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赐皆赏。”
材料:郑和下西洋后,浡泥、满剌加、苏 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300多人 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 葬。 苏禄王墓
五、雅克萨之战
⒈背景: 沙俄的侵略扩张,侵占雅克萨和尼不楚
⒉性质: 自卫反击战
⒊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康熙帝1685年、1686年 ⒋结果: 签订《尼布楚条约》 时间:1689年 内容: 性质: 平等条约 意义: 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为中 国领土
明清对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甚 至发展到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 3、吸收了西方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 4、清朝初期实行闭关政策,从对 外开放转向闭关锁国
郑和
清朝前期面临的三大矛盾、解决措施及影响 影 响 稳定了社会秩序,有 满清贵族与汉 镇压汉人的反 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族等族人民的 清斗争;采用汉 利于满洲的封建化; 矛盾 制;大兴文字狱 阻碍社会进步 中央政府与少 武装平叛;改革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 数民族分裂势 机构;加强对边 族国家 力的矛盾 疆地区管辖 中华民族与欧 进行反侵略斗 维护了国家主权与 洲殖民者的矛 争;推行闭关锁 领土完整;阻碍了 盾 国政策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矛盾名称 解决措施
印度尼西亚以郑和命名的清真寺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三宝庙
“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
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 “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 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 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赀:计算)”
高三历史课件:明清对外关系共24页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第37讲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真诚的希望和同学们度过愉快而充实的45分钟!
考点呈现
考点112、郑和下西洋 考点113、戚继光抗倭 考点11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考点115、郑成功收复台湾 考点116、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考点解读
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四大途径 2、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的表现、特点及其启示 3、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4、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5、明清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出现的新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 (1)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 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 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 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其原因如下: 其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 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 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 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 远离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加之陆上丝路的自然 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 程艰巨,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 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 陶瓷制品比重较大,易破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 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其以海运 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 积累。如指南针的应用等。
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1)1553年,葡萄牙占领中国的澳门。 (2)明中后期,倭寇猖獗,民族英雄戚继光和 其他将领配合,共抗外族入侵,巩固海 (3)荷兰殖民者占领中国台湾,郑成功收复台 湾。后清军入台,设台湾府,隶属福建 (4)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并取得胜利。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解决双方边界问题。
高三历史课件:明清民族外交

返回
1 .( 上海历史 )元朝和清朝为加强对台湾地区 .(02上海历史 上海历史8) 的管辖而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 设置行政机构 B 抵御外国入侵 C 实行改土归流 D 册封宗教领袖 2.(02苏粤 )下列关于乌里雅苏台的叙述,正确的 苏粤8)下列关于乌里雅苏台的叙述, ( 苏粤 是 明朝省级行政区②清朝五个将军辖区之一③ ①明朝省级行政区②清朝五个将军辖区之一③管辖 范围包括河套地区④ 范围包括河套地区④当地居民以蒙古族为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 . .
返回
3. (04全国三 )呼和浩特城建成于明朝时期,这 全国三14)呼和浩特城建成于明朝时期, 全国三 座城市的修建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 . B.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 . C.密切了满蒙关系 . D.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 . 4.( 江苏 ) 1771年,为摆脱沙俄的统治,回到 .(04江苏 .( 江苏5) 年 为摆脱沙俄的统治, 清朝的是 A.漠西蒙古准喀尔部 B.蒙古鞑靼部 漠西蒙古准喀尔部 蒙古鞑靼部 C.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 D.天山南部的回部 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 天山南部的回部
Hale Waihona Puke 汉朝到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唐到波斯湾,明到红海东非沿岸。 汉朝到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唐到波斯湾,明到红海东非沿岸。
返回
郑和下西洋1405 1405项目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原因 宣扬国威;加强各国联 宣扬国威; 系;满足统治者对珍宝 特产需求; 特产需求;明国力强盛 和造船术. 和造船术.主要是政治驱 动。 和平交往, 活动 和平交往,平等互利 性质 官方组织外交行为 评价 航海空前壮举,密切和 航海空前壮举, 南洋联系, 南洋联系,促进南洋开 发. 不计效益,缺乏支撑, 不计效益,缺乏支撑, 国力衰退,走向封闭。 国力衰退,走向封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8世 纪中 国显 露出 哪些 危机?
中国
西方
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日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益腐朽
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资本 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
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发 展 ; 18 世 纪 中 后 期 开 始 工 业 革
命
对外关 “海禁”、“闭关锁国”;闭目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系 塞听,盲目自大
一、明前期的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
3、特点: 1)宣扬国威为目的 ,不考虑经济效益 2)伟大的和平外交 3)规模大,次数多 4)航海技术先进
一、明前期的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
4、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积极: 1)空前的主动外交,促进了亚非和平友谊 2)规模大,比欧洲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 3)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4)倡导和平外交的准则影响深远
荷 兰 葡萄牙 侵 租占澳 台
门
雅克萨 之战
郑成 功收 复台
湾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特点:
(1)传统的对外关系达到鼎盛。 (2(2)自)自1166世世纪纪起起,,开开始始了了对对中中国国的的侵侵略略活活动动。。 (3(3)中)中国国人人民民开开始始了了反反殖殖民民、、反反侵侵略略的的斗斗争争。。 ((44))西出学现东西渐学势东头渐。。 ((55))明明清清逐逐渐渐由由开开放放走走向向闭闭关关,,严严格格限限制制中中外外交交往往。。
一、明前期的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
红海沿岸
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
1405~1433年郑和率领两万多人的船队七次航海, 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 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一、明前期的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
1、目的: 1)宣扬国威 2)促进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3)统治者对海外奢侈品的需求
2、条件: 1)明前期国力强盛 2)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 3)科技条件
通商者
经费源泉 国库支付
公司和私人集 资为主,王室 赞助
航海目的 宣扬国威
冒险、寻找 黄金和香料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有哪些本质区别?原因何在?
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 航海;后者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基础之上。
拜访 赠礼
榜葛剌进贡麒麟
“信守天道,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 几共享太平之福”。——《郑和家谱》
4、雅克萨反击战
原因 俄国侵略扩张 目的 捍卫边疆 性质 自卫反击 经过 康熙两次亲征(1685年、1686年) 结果 中俄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
戚 继 光
康 熙
郑 成 功
三、明清外交关系的变化 葡萄牙 侵 租占澳 台
门
雅克萨 之战
郑成 功收 复台
湾
汉朝对外交往特点:
永乐二十年有亚非16国一千二百余名使臣乘郑和宝船来中国参 观访问,包括四位国王。其中三国国王都常住中国直至病逝。
印尼
马来西亚
“郑和是和平亲善的使者,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是伟大的航 海家,是我们海外华人共同的骄傲”。——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 总会会长林玉唐
泰国三宝庙
材料一:“当是时,帝以兵戈取天下,心疑建文帝行遁海外,将踪之;且欲耀武 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稿》
材料二:永乐主张“厚往薄来”,他要求郑和“信守天道,循理安分,勿得违越, 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郑和家谱》
材料三 :永乐时“宇内富庶,…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 至红腐不可食。” ——《明史稿》
马船
水船
战船
宝船
郑和下西洋所用地图及宝船复原图
坐船
(1)范围广 ,交往频繁 (2)中外交往以陆地为主,水陆并举。 (3) 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唐朝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 : (1) 范围更广,且有连续性。 (2)领域广,形式多样,水陆并进 (3) 影响巨大,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
汉朝对外交通
戚继光 抗倭
明中后期海禁政策,私人贸易受 阻,奸商与倭寇勾结,倭患严重
戚继光荡平倭寇,千古流芳
2、葡萄牙侵占澳门
3、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签订投降书 台湾
台湾小专题:
• 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夷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 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 • 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 • 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 • 1943《开罗宣言》明确要求日本归还 • 1945年日本战败,回归祖国 • 1949年国民党逃往台湾
“三保下西洋,费钱银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 国家何益?”─《殊域周咨录》
局限:不顾经济效益,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不利于发展。
二、明中期以后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雅克萨之战和 《尼布楚条约》
葡萄牙租 占澳门
清代疆域
荷
兰
戚继光
侵
抗倭
略
台
郑成功收 复台湾
1、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骚扰中国沿海 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
思想文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化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老迈的中华帝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危机正在步步紧逼……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郑和下 西洋
船队规模
二万多人 二百多艘
船队成员
官吏、士兵、 水手、工匠
扮演角色 外交使团
新 航 路 二百多人五
开辟
艘船
投机商、水手、 殖民征服者、
海盗、工匠
夕阳与曙光
政治:当乾隆天子为 自己歌功颂德时,英 国的查理一世正躺在 断头台上,以十倍的 绝望诅咒着资产阶级 革命的胜利。
经济:当黄河岸边 犁间耕作的喘息呻 吟着田园慢板时, 英格兰的蒸汽锅炉 吼叫出震耳欲聋的 工业交响曲。
思想:当两鬓飞雪的范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 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 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