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及语文学习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写作技巧
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课文质朴的语言蕴含了真挚的感情。作 者用质朴而细腻的文字描述了可敬可爱的 启蒙老师——莎莉文,将自己的感情在字 里行间流露出来。
结尾一段更是直抒胸臆,感情热烈奔 放,感人至深。借鉴本文的写法,可使自 己的文章闪耀出真情的光辉。谢谢观赏来自《再塑生命的人》写作技巧
1、中心突出,选材精当,条理清晰。
本文着重叙述了莎莉文老师如何使 “我”由蒙昧走向智慧与光明的故事,反 应了以为老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和高超的 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 感激与崇敬之情。作者着重取了自己与莎 莉文老师的初识,莎莉文老师教“我”第 一个单词的拼写,莎莉文老师教“我”拼 写“水”字三个事例来表现这一中心。
正是由于作者的精心选材,才让我们 看到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形象。这些事例 又具有内在联系,从“我”认识具体事物, 到认识大自然,来表现“我”的认识水平 由浅及深,并准确地再现了莎莉文老师对 “我”的帮助渐趋深入。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行文,条理明晰, 层次清楚,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围 绕中心,精当选材,有序叙述。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讲义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识记作者常识,识记重要词语,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聋盲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独特感悟。
3.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
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4.学会借助旁批理解课文的方法。
1.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知识点01 默读疏文脉,分析人物形象。
【即学即练1】(一)、看标题《再塑生命的人》,思考:再塑生命的人”是什么意思?文中究竟是谁再塑了谁的生命?参考示例:“再塑生命的人”指重新给予自己生命、带给自己生命的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恩人。
文中指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二)、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参考示例:本文叙述了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学会认识世间具体事物,懂得“爱’的含义,并感受到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的事,表达了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三)、读写文老师的相关语句,总结莉文老师为“我”做了哪些事?体会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分析莎莉文老师的人物形象。
参考示例:莎莉文老师初次见面就把“我”紧紧抱在怀中;送给“我”布娃娃,教“我”拼目标导航写“doll”这个单词;教“我”认识和理解“杯”和“水”的含义;在“我”无法区别“杯子”和“水”的时候,就带“我”到井房散步,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并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使“我”领悟到“水”这个词指的是流过手心的清凉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和求知欲,让“我”开始学习知识并产生幸福感。
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耐心、有爱心、循循善诱、关心爱护学生、教育讲究方法、循序渐进、善于抓住教育时机、有智慧的老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再塑生命的人》的主旨,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叙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教育和个人成长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知识渴望和学习态度的反思。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海伦·凯勒成长过程中重要人物的描写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对教育和个人成长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教育和个人成长的深刻感受,引导他们与个人经历相联系。
激发学生在写作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叙述手法和修辞技巧。
作者简介:海伦·凯勒:美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以其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成就著称。
她的作品多以个人成长经历为背景,通过真挚的笔触和感人的情感,展现了对教育的感激和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准备:《再塑生命的人》课文PPT课件,包含海伦·凯勒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成长和教育场景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海伦·凯勒的照片和简介,简要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成长和教育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海伦·凯勒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如“启蒙”、“熏陶”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成长过程中重要人物的描写。
深入探讨(15分钟)1. 叙述手法:分析文中的叙述手法,如使用第一人称、时间顺序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课堂笔记再塑生命的人作者简介:周恩来,原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
本文主旨本文是周恩来先生为了慰问一名因事故而身体残疾的少年而写的一篇文章。
本文主要是讲述这个少年因人财两失而感到放弃生命,但得到周恩来先生的关怀和鼓励,少年在周恩来先生的鼓励下,拾起了生命的信念,励志活着,共同追求新的目标。
文章结构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意思明确,语言条理清晰,通过本文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本文主人公因身残而失去希望,但在周恩来先生的鼓励下,少年渐渐找到了新的目标,拾起了生命的信念。
文章主体1、人生没有尽头。
文章开头,周恩来先生说人生没有尽头,他告诉大家要坚定信念,要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困难,要相信自己的未来可以更加美好。
2、摆脱困境。
周恩来先生也提到,当遇到困难以及逆境的时候,要勇敢地面对它们,抓住任何机会,努力地摆脱这种困境。
3、生命需要再塑。
少年在致死的意外中失去了自己的两条腿和右臂,加上经济困难等种种问题,他感到了绝望和无助。
周恩来先生告诉少年,生命需要再塑,大家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轻易放弃。
4、迈向未来。
周恩来先生还告诉少年,迈向未来,寻找新的目标,要保持积极的态度。
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学习知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找到对的方向。
5、要有信念。
在少年遭遇的困境中,周恩来先生告诉他要有信念,不断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大不了再从零开始。
文章结尾文章的结尾升华了文中主题,周恩来先生告诉大家,无论事情多么困难,都要相信自己是有希望的,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的道路。
此外,周恩来先生通过写作来表达了他对少年的关爱和鼓励,让少年感受到了治愈和力量。
他告诉少年,你并不孤单,你的生命也有价值,家人、朋友和那些关心你的人都期待着你重新站起来。
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要一直保持信念,因为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心灵感悟到了真正的意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再塑生命的人重要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再塑生命的人》重要知识点汇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再塑生命的人》重要知识点汇总再塑生命的人一、字词捡jiǎn 感慨kǎi 搓cuō捻niǎn 绽zhàn开争执zhí 惭cán愧kuì 悔huǐ恨激荡奥秘mì 拼pìn凑còu 企qǐ盼截jié然不同疲倦不堪kān 小心翼yì翼不求甚shèn解混hùn为一谈恍huǎng然大悟油然而生花团锦簇cù 美不胜shèng收二、课文整理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和作品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她出生19个月就因病致哑,失聪失明。
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曾经就读哈佛大学,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十四部著作。
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我的生活》等。
2.划出提示层次划分的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并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三件事情第一(1―5):“我”与莎莉文老师的第一次见面。
第二(6―8):莎莉文老师教“我”拼写单词。
第三(9―13):写莎莉文老师向“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我”有了求知的欲望。
全文概括: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3.这几件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活经历(略);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4.赏析文章第4段,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围绕“好奇、迷茫、脆弱“来回答5.第5段最后一句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6.如何理解第11段的含义?本句话点明中心,照应题目,表面上是水让海伦获得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好的感受;其实是莎莉文老师的爱心、耐心和慧心给我带来和光明和温暖。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必备知识点(共33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作品风格 代表作品
其作品一般以自身经历为主要内容,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 对美的追求。文章情感真挚,抒情性强,描写细腻,语言优 美。 《石墙之歌》《走出黑暗》《我的生活故事》等。
2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李汉昭 译。海伦·凯勒约一岁半时因一次高烧而失聪、失明,还丧失了语言表 达能力,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跌入了痛苦的深渊。 海伦·凯勒能走出黑暗,重塑生命,得益于她伟大的老师——安妮·莎 莉文。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情感和隽永深沉的爱,深植于海 伦·凯勒的生命中,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凯勒曾说: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安妮·莎莉 文。”她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之情,写下了此文。
(5)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 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
03.文学知识
1 作者档案
作者
海伦·凯勒 生卒年 1880-1968 国籍 美国
评价
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她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之一。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 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教 师
教师要站在 整本教材的高度充 分了解教材的教学 目标,深入挖掘语 文知识,点面结合, 构成一个知识、能 力体系。
语文 素养
语文能力
“语文素养”作为隐性线索被分为若干个知识能力训练 点,有条理地、由浅入深地分布在每篇课文的预习和课 后练习之中。
语文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的学习与训练, 包含阅读方法与阅读策略两个方面,力求从两个层次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19世纪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1964年,她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二、故事背景海伦·凯勒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失去了视力,后又失去了听力。
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并逐渐接受教育。
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能够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三、理解词义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拼凑:把零碎的或分散的合在一起。
疲惫不堪:疲倦得难以支持。
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
依样画葫芦: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纯模仿,不加改变。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恍然大悟:忽然醒悟的样子。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悔恨莫及:悔恨也来不及了。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企盼:盼望。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⑤段):写“我”初识莎莉文老师。
第二部分(第⑥一⑬段):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五、问题归纳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强调“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莎莉文老师来了,是“我”生命重新开始的一天。
从这一天起,“我”过上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
通过强调“这一天”,从侧面说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2.第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法。
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海伦期待新生的心情。
初一语文再塑生命的人课文笔记
再塑生命的女孩:海伦·凯勒的语文之旅以下是初一语文《再塑生命的人》的课文笔记:一、重点字词注音:企盼(qǐ pàn) 繁衍(fán yǎn) 迁徙(qiān xǐ) 琐屑(suǒ xiè) 绮丽(qǐ lì)二、重点词语解释企盼:本意是踮起脚来张望,常表达对某样东西迫切的期待。
迁徙:为了觅食或繁殖而进行的长距离的移动。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降生:出生。
绚丽:耀眼而华丽。
雾霭:雾气。
弧线:圆周上任意两点间的连线段。
遨游:漫游,游历。
炫目:耀眼。
深邃:深奥。
三、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曾被评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她是一个盲聋人,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四、问题与讨论莎莉文老师为“我”做了什么?前后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读和写,让“我”认识并爱上了大自然;同时引导“我”认识爱、认识“爱是什么”。
这些事是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层层递进的,所以不能颠倒。
“再塑生命”的意思是重新赋予生命,可以说是起死回生。
海伦的生命为什么说是“再塑生命”?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人,生命中几乎只有黑暗,却从阳光中获得新生,这是怎样的一种奇迹啊!海伦的生命之所以被称为“再塑生命”,是因为莎莉文老师用心灵的阳光驱散海伦心中的黑暗,她帮助海伦认识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会了海伦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帮她走出人生的黑暗与孤寂,奏出了心灵的欢乐之歌,在一个曾经过于灰色的世界里奇迹般地描述出人性的伟大和美丽。
因此说生命“是全新的”。
海伦·凯勒是如何克服困难学习语文的?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海伦·凯勒能够用手读和盲文打字机来学习语文。
虽然她的学习之路艰难重重,但她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学会了多种语言。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要轻易放弃,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收获。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解析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著名的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在出生后第十九个月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被夺去视力和听力。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却有87年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
在此时间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
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代表作。
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
此外,《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性作品,被世界称为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二、写作背景海伦凯勒,一个从小就又聋又瞎的人,对生活失去信心,变得暴躁,之前生活完全是绝望的。
就在绝望中,来了个新老师,让她学会了听,学会了说,虽然盲,但她学会了很多很多,甚至与常人无异,最后会多国语言,还是演讲家。
她一直都是又聋又瞎,却比普通人会的语言还多。
所以,这位老师的第一次到来,对她非常重要。
三、字词捡(jiǎn):拾取:~拾。
~东西。
感慨(gǎn kǎi):心灵受到其中一种感触而慨叹(感慨不已)。
搓捻(cuō niǎn):将线、纸等揉捏成条状物。
绽开(zhàn kāi):植物的皮、壳等裂开,花儿开放,也比喻人们的笑脸。
争执(zhēng zhí):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地争论。
惭愧(cán kuì):1.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2.感幸之词。
意思是多谢﹑难得﹑侥幸。
客气的说法。
悔恨(huǐ hèn):对过去的事后悔怨恨。
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莎莉文老师的形象,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3.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4. 引导学生感悟爱的力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2. 分析莎莉文老师的形象,感悟爱的伟大。
3. 学习通过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关于老师改变学生命运的故事,引导学生谈谈对老师的重要性的感受。
(2)教师导入: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用爱和智慧为我们开启新的人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感受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深远影响。
2. 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她在一岁半时因疾病失去了视觉和听觉,后来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
她的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讲述了莎莉文老师来到海伦・凯勒身边后,通过耐心教导和关爱,帮助她认识世界、学习知识,重新塑造了她的生命。
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从一开始的孤独、恐惧、绝望,到后来在莎莉文老师的引导下,变得自信、快乐、充满希望,对莎莉文老师充满了敬爱和感激之情。
4. 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海伦・凯勒的形象。
①海伦・凯勒在遇到莎莉文老师之前是什么状态?明确:海伦・凯勒在遇到莎莉文老师之前,生活在黑暗、寂静的世界里,孤独、恐惧、绝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19世纪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1964年,她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二、故事背景海伦·凯勒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失去了视力,后又失去了听力。
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并逐渐接受教育。
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能够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三、理解词义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拼凑:把零碎的或分散的合在一起。
疲惫不堪:疲倦得难以支持。
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
依样画葫芦: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纯模仿,不加改变。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恍然大悟:忽然醒悟的样子。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悔恨莫及:悔恨也来不及了。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企盼:盼望。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⑤段):写“我”初识莎莉文老师。
第二部分(第⑥一⑬段):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五、问题归纳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强调“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莎莉文老师来了,是“我”生命重新开始的一天。
从这一天起,“我”过上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
通过强调“这一天”,从侧面说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2.第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图文解读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图文解读_莎莉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课文电子版课文朗读课文知识点【文学常识】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后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的悉心帮助下,先后就读于剑桥女子中学和拉德克利夫学院。
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著有《我的一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日记》等。
疲惫不堪:疲倦得难以支持。
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
照着同样的图案画葫芦: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意思是纯模仿,没有变化。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淆:把不同的东西混在一起,说它们是同一个东西。
恍然大悟:忽然醒悟的样子。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悔恨莫及:悔恨也来不及了。
花:形容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景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企盼:盼望。
【主题归纳】这篇回忆录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各感激之情。
【问题探究】1.“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再塑生命”从字面上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文老师是“我”的“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答:“水”本身并没有这么大的魔力。
正是对“水”的理解启发了“我”,使“我”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有名称,使“我”有了求知的欲望,一切都豁然开朗起来。
3.为什么“我”此时会“悔恨莫及”?答:因为此时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我”的学习终于迎来了质变,“我”终于在文字和事物名称之间建立了联系。
再塑生命的人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再塑生命的人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再塑生命的人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二、重点字词
1.字词拼音
截(jié)然不同感慨(kǎi)走廊(láng)搓(cuō)捻(niǎn)
怦(pēng)怦浸(jìn)满譬(pì)如花团锦簇(cù)
搓捻截然感慨譬如企盼疲倦不堪绽开小心翼翼
2.词语解释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汉代周昌口吃,有一次与汉高祖争论事情,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又三国魏邓艾亦口吃,说到自己时连说“艾艾”。
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
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
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不屈不挠:比喻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
搓捻:将线、纸等搓成条状物,和揉捏差不多。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风云突变:风和云一下子变了模样,比喻局势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可名状:比喻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描绘的。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落英缤纷:落花纷繁的样子。
迁徙:迁移。
繁衍:渐渐增多或增广。
企盼:盼望。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七年级上册语文《再塑生命的人》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再塑生命的人》笔记一、文学常识1. 作者2. 体裁- 散文。
这篇文章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二、生字词1. 字音- 感慨(kǎi):有所感触而慨叹。
- 搓捻(cuō niǎn):将线、纸等搓成条状物。
- 绽开(zhàn):裂开。
- 争执(zhí):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 惭愧(cán kuì):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 悔恨(huǐhèn):懊悔。
- 奥秘(ào mì):深奥与神秘,通常指某个领域中隐藏的或还未被认识的事物。
- 拼凑(pīn còu):把零碎的或分散的合在一起。
- 企盼(qǐpàn):盼望。
- 截然不同(jié rán bù tóng):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 疲倦不堪(pí juàn bù kān):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 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2. 字形- “捡”与“拣”:“捡”侧重于拾取,如“捡东西”;“拣”侧重于挑选,如“拣选”。
在文中“捡起”应用“捡”。
- “辨”与“辩”:“辨”侧重于辨别、区分,如“辨认”;“辩”侧重于辩论、辩解,如“争辩”。
三、文章结构1. 序幕(1 - 5段)- 概述“我”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的生活状态。
“我”生活在一个黑暗、寂静、茫然无知的世界里,像大雾中的航船,没有方向。
例如,“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这表明“我”在未接受教育之前内心的痛苦与迷茫。
2.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6 - 13段)- 莎莉文老师送给“我”一个洋娃娃,然后在“我”的手心里拼写“doll”这个词,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文字。
《再塑生命的人》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1.阅读方法---批注式阅读批注也叫评点批注。
“评”就是评论,即对作品的思想或艺术等内容写出自己的意见观点。
“点”就是圈点,即对文章精彩的地方加上圈点。
“批注”即加批语和注解,指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
“批注式阅读”是古今中外通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读书方法。
金圣叹点评批注《水浒》,寥寥数语,或画龙点睛,或剔肉见骨,无不独有新见,写尽文字风流,成为研究古典小说的重要资料。
如何批注。
圈:标在文章的关键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
“~~~”波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批注形式有三种:眉批、旁批、尾批。
“眉批,也就是批在开头的空白处;旁批,即批在句子旁;尾批,就是批在一段之后。
批注的内容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注释:遇到难懂的字词查工具书弄明白并写在书的空白处,便于记忆。
提要:用精练的语言把某段的中心意思记在书的天头或地脚上,便于把握文章的脉络,便于复习。
批语和警语:读书时产生的感想、疑问,随时记在空白处。
发现重要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等字样,可使自己注意力集中(警语)。
形式有:质疑式批语、联想式批语、评论式批语、分析式批语。
2.海伦·凯勒:盲人世界的生命奇迹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6.27-1968.6.1),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学习要点
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 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 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 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 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海伦·凯勒
谢谢观赏
《再塑生命的人》学习要点
预习方法
预习内容
预习目标
1、略读 2、精读 3、研读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掌握基础字词,理解词义。了
解本课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
听课文音频朗读
容。
逐字逐段阅读课文
再读课文 注意文章中蕴含的感 情
思考文章的结构、内容、中心 思想。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 括。划出文章中有疑问的地方。 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就迎刃而 解了。
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 激的情意。
学习海伦·凯勒好学勤思、坚忍不 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要求掌握的字词
妮( nī )
感慨( kǎi ))
字
花团锦簇(cù )
义
企盼( qǐ )
词语积累
感慨:感触,感叹。 搓捻:将线、纸等搓成条状物,和揉捏差不多。 词 疲倦不堪:倦:疲倦,劳累。不堪:不能忍受。 语 形容非常疲乏. 释 不求甚解: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入 义 了解。 油然而生:形容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 美景多得看不过 来。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19世纪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1964年,她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二、故事背景海伦·凯勒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失去了视力,后又失去了听力。
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并逐渐接受教育。
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能够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三、理解词义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拼凑:把零碎的或分散的合在一起。
疲惫不堪:疲倦得难以支持。
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
依样画葫芦: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纯模仿,不加改变。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恍然大悟:忽然醒悟的样子。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悔恨莫及:悔恨也来不及了。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企盼:盼望。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⑤段):写“我”初识莎莉文老师。
第二部分(第⑥一⑬段):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五、问题归纳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强调“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莎莉文老师来了,是“我”生命重新开始的一天。
从这一天起,“我”过上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
通过强调“这一天”,从侧面说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2.第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法。
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海伦期待新生的心情。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
体
突然之间又被想起的感觉,那是令人激动的记忆的回归。神秘的语言
会
就这样神奇地被阐释清楚了。就在那个时候,我明白了“水”的意思,
情
感
那就是流过我手心的那种美妙沁凉的东西。
海伦凭借触觉感受到了“水”的存在,也就是感受到了生命事物 的存在,从此之后她的世界打开一扇窗,她领悟到生命与世界的神奇, 这是一次跋涉、寻找,是生命的再生。
关 注 题 目
引
发 思
01 “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考
02 谁“再塑”谁的生命?
0302
体
把
默读全文 把握主要内容
握
默读方法:
找出标题引发问题的答案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
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默 读 全 文
整
体 把
01 “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握
02 谁“再塑”谁的生命?
02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印象。
诵
读
课
01 莎莉文老师是怎样关心、教育并影响小海伦的?
文
分
析
人
第一次接触时,莎莉文老师握住海伦的手,把她紧紧地抱在怀中。
物
“握”“紧紧地”让海伦感受到了温暖与真挚的关爱。
诵
读
课
01 莎莉文老师是怎样关心、教育并影响小海伦的?
文
分
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海伦到她的房间,送给她一个布娃
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
了 《03大走学出“。黑主暗再要》塑作《品乐生有观命《》我《”生假是活如的给如故我何事三天》做光《到明我的》的一等?生。》
默
读 全
释疑
文
整
体
01 “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及语文学习方法《再塑生命的人》预习知识点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海伦·凯勒在一岁半时突患猩红热,连日高烧,昏迷不醒。
而醒来之后的她,眼睛失明,耳朵失聪,说话也开始含糊不清,从此坠入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痛苦的深渊。
在这之后,她却慢慢走出黑暗,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除了靠她自身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
她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怀念,写下此文,文题所指便是莎莉文老师。
二、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一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美国十大偶像”之一。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走出黑暗》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感慨kǎi:有所感触而慨叹。
绽zhàn开:指植物的皮、壳等裂开,花儿开放,也比喻人们的笑脸。
争执zhí: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惭愧cán kuì: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截jié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小心翼翼yì: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的样子。
不求甚shèn解:原指领会大意,现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hùn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恍huǎng然大悟:一下子完全明白了或觉悟过来了。
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花团锦簇cù: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二、主题概述课文通过叙述莎莉文老师来到“我”家后,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5):写“我”与莎莉文老师的初识。
第二部分(6~8):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了许多单词。
第三部分(9~13):写莎莉文老师开启“我”知识的大门,“我”有了求知的欲望,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热爱。
四、鉴赏品读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强调“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莎莉文老师来了,是“我”生命重新开始的一天,从这一天起,“我”过上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
通过强调“这一天”,从侧面说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2.第③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充满了温暖的气息,预示着“我”的命运将发生改变。
3.“在未受教育之前……‘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第④段中的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作者先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我”坠入寂静而黑暗的世界的心理状态,表现“我”在黑暗、沉寂的世界中的焦躁、恐惧。
然后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受教育前对光明的渴望。
4.第⑨段里写“我”发脾气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
写“我”发脾气,真实地写出了“我”急于想走出黑暗、沉寂世界的焦躁不安的心理,体现出“我”的学习过程之艰难,每一点进步都需付出很多的努力,从侧面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工作细致、耐心。
5.为什么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水”使“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激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
“我”不再仅限于模仿学习,而是能够敞开自己的心灵,感受到人间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也因为有了求知欲,“我”就更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6.“啊!世界是还有比我理幸福的孩子吗?”品析这句话的含义。
直抒胸臆,写出了“我”内心浓烈的幸福感,说明莎莉文老师为“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我”学会很多文字后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感到了世界的美好。
7.“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塑生命”从字面上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文老师是“我”的“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8.将题目“再塑生命的人”换成“我的老师”可以吗?联系文章内容谈你的看法。
不可以。
“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灵魂被唤醒,理解了自然,懂得了什么是“爱”,生命获得了新生,原有的生命被重新塑造,“再塑生命的人”这个标题很好地揭示了这个中心。
而“我的老师”虽然也能表达出文章的内容,但相比而言,却不能表现文章的主旨,所以,“我的老师”不如原来的标题好。
语文课文的基本学习方法1.预习法预习课文六步法:读一读,了解课文的大意;拼一拼,掌握生字读音;查一查,弄懂新词的意思;再读读,理解每段大意;试一试,解答课后的作业;想一想,知道文章的中心。
因文而异的预习法。
(1)抒情文章,要多读,要动情地朗读,抒发感情,体会感情。
(2)故事性强的文章,要初步掌握故事情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3)寓言故事,要通过初读,着重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4)借物喻人的文章,要着重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写作目的展开思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5)诗歌,预习时,要求熟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重新创造新的意境。
2.听课法上课要细听。
“细”就是要求仔细地听,边听边想。
要学会别人发言的要点,考虑老师和同学哪些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或还没有想到的。
尤其要听好老师释疑解惑和带有结论性、启发性的话。
听的另一方面是进行比较鉴别,从中得到启发。
如听老师范读课文时,要为突破自己朗读中难点作准备。
上课要积极发言,要做到:(1)要注意听老师的提问。
(2)学会从听到想,想好再说。
(3)懂得先举手后发言。
(4)发言要大胆。
(5)在自己发言之后,应仔细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
3.笔记法记好课堂笔记。
应注意要有选择地记笔记,不必在听课的过程中详细地记笔记。
在听课时应记下:(1)本堂课的目的、要求。
(2)讲课的重点部分。
(3)有争议的问题。
(4)黑板上的板书。
(5)对一些问题的总结发言。
记好课堂笔记的方法:(1)先听后记。
记笔记的最好时机是老师讲完课或老师讲课间隙去记。
在学会先听后记的基础上逐步做到边听边记。
(2)学会课下随时补记。
(3)培养速记能力。
在平时,一是书写的速度要加快,二是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会自编一些速记的符号,如:把“中心思想”记作“中——”。
4.记忆法(1)分类记忆法。
把纷繁复杂的知识,根据它们的性质、特点、作用、时间等内在联系给以归纳分类,使其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
(2)联想记忆法。
通过想象把新学的知识与原来熟悉的知识联系起来记忆。
(3)休息记忆法。
学习中要适当地休息,特别是学习后马上睡觉,这样能很快地记忆所学的知识。
(4)趣味记忆法。
如记“戍、戊、戌、戎”四字,编成具有一定韵味和节奏的顺口溜。
横戍(shu)戊(wu)中空,十字交叉读作戎(rong)。
(5)朗读记忆法。
对一些字词、定义、课文等,高声朗读,使声音印入脑海,这样不仅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减少内心的杂念,而且还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记忆。
(6)尝试记忆法。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合上书本试背,背完后与原文核对。
通过核对把正确的巩固下来,错误的纠正,遗漏的补上,并注意重点校正,不平均使用力量。
(7)清理线索记忆法。
对那些节段关系紧密、线索明晰的课文,在背诵之前给课文理出一个思路来,以加强记忆课文的条理性,记忆起来就省力了。
(8)部分和整体结合记忆法。
对于长文章首先要把课文通篇阅读几遍,然后确立各部分间的关系个别的熟记每一部分,最后再连贯起来背诵全篇课文。
(9)寻找支撑点记忆法。
背诵前找出起理清层次作用主导词、重点词,每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的关键句以及每段的第一句话等起着记忆支撑点作用的词句,使之成为帮助自己记忆的工具。
(10)利用“多通道”帮助记忆法。
对于难度较大的段落,在记忆时不仅眼看、口读、还要手写,就是利用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觉通道,使要记忆的文字信号在大脑里留下较多的“同一意义”的痕迹,从而加深记忆的效果。
5.复习法(1)综合归纳复习法。
按写人、记事、抒情、游记、活动等几大类体裁的文章,分明类别,再归纳比较同是一类的几篇文章,各篇内容有何区别,写法有何不同,主题有何差异,重点部分有何两样。
(2)单元特点复习法。
学了一个单元,就要掌握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
想以想:每篇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个训练项目的,平时老师是怎么讲授的,自己又是怎么领会这个训练项目的。
自查一个是否掌握重点,前后贯通。
(3)字词句篇复习法。
这种方法大致体现了一张考卷的形式。
从全书生字的音、形、义出发,到词语的意思和运用,以及书后作业的答法,各基础训练的综合练习,一部分一部分地自我过关,质疑问难,达到触类旁通,全面提高的目的。
(4)重点难点复习法。
对于全书中重点和难点的部分没掌握的或没掌握好的,要多花时间去复习。
(5)交流争辩复习法。
交流是指与程度较好的同学互相交流理解知识的方法。
在交流中辩论、阐述观点,看谁的方法实际、科学。
通过争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复习法不仅记得牢,而且有时会有豁然开窍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