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易错点

合集下载

2020《哲学》易错易混点及俗语诗句体现的哲理

2020《哲学》易错易混点及俗语诗句体现的哲理

《哲学》易错易混点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2、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3、世界观决定于方法论(注意: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5、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7、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物质与意识何者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8、意识对物质能正确反映,即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是不可知论(注意:可知论)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1、发展是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发展)12、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3、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14、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注意: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15、规律是无条件的(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16、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17、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8、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1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0、意识的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直接现实性(注意:意识的自觉创造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21、意识是推动物质发展的物质力量(注意:精神力量)2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23、科学理论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24、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注意: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2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2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27、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推荐)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易错题附答案

(推荐)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易错题附答案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易错题)【第3题】社会意识包括( )。

A. 个人意识B. 群体意识C. 社会心理D. 社会意识形式-------------------本题正确答案:ABCD【第8题】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其意思是说( )。

A. 它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B. 它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C. 它是生产力的独立的要素D. 它是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之中的并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本题正确答案:BD【第12题】下列哪些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A. 独资合资企业B. 社会主义国有化铁路、工厂、农场C. 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D. 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第13题】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前提和基础B. 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C.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D.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本题正确答案:ABCD【第14题】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B.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C. 劳动对象D. 科学技术-------------------本题正确答案:ABC【第16题】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A. 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C. 社会意识与意识主体的社会存在紧密相联D.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统治阶级的意识-------------------【第17题】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以下的新的特点( )。

A. 社会主义生产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自发地产生B.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的的非对抗性矛盾,可通过自身的调节得到解决C. 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的,主要的D. 在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方面同生产力不相适应-------------------本题正确答案:AB【第18题】阶级斗争是( )。

马原易混淆知识点

马原易混淆知识点

马原易混淆知识点【1】运动观1、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的存在方式是时空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物质是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4、物质不是运动,运动也不是物质干扰选项:运动就是物质(错)【2】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

干扰选项: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都是因果联系(错!)【3】可能的总结按照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分为: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按照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分为:可能与不可能按照是否存实际存在分为:现实与可能按照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进步的趋势分为:好的可能性与坏的可能性02认识论【1】寓于总结1、共性寓于个性之中2、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3、矛盾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4、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5、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6、商品的价值寓于使用价值【2】实践的定义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主体:人不是一般的人,满足3要素①人;②有主体能力,③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客体:对象不是一般的对象,是实践活动所知的对象,是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工具等干扰选项:1、实践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

(实践活动所知的对象)2、机器人已经可以从事某些实践活动(机器人是人么?)3、所有人都可以从事某些实践活动(一定是具有主体能力,能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4、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一个纯粹的意识过程(主谓宾提取出来,实践是意识过程,定义是实践是物质活动)【3】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两种记忆方法:第一种顺口溜:基础,来源动力目的,起点和归宿比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第二种方法: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剩下的都是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干扰选项:1、最求真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错,实践才是!)2、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真理(错,和上面只是说法换了换)【4】真理定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理一定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常见易错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常见易错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常见易错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和根本。

在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

本文将整理一些常见易错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是我们对其本质和特点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普遍规律,为我们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历史进程的科学理论。

它不仅揭示了社会历史演进的规律,也指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方向。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社会转型与社会建设的科学理论。

它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帮助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学习中也常常遇到易错点。

首先,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

它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内在联系,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其次,唯物辩证法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它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只有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最后,唯物辩证法提倡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

它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世界的改造和发展。

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首先,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其次,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会催生新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矛盾则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

最后,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易错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易错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易错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它是培养政治思想理论素质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知识点可能容易混淆或易错。

本文将针对这些易错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梳理,帮助读者在复习过程中加深理解。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足点和根据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足点和根据,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真理、改造现实。

因此,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实践并思考实践,以进一步深化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与联系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与观点。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而唯心史观则相反,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两种观点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关系,但又不是完全对立的,有时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联系和相互影响。

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社会都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取代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因此,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进步的源泉。

四、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关系存在着矛盾运动。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方式,而生产关系则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将催生出社会的变革和转型。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矛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消灭一切剥削的社会制度,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发展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

哲学易错点(第一单元)

哲学易错点(第一单元)

辨析判断(第一单元易错点)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所以哲学是主观的,源于人的主观世界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3、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4、哲学就是智慧5、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6、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7、哲学是世界观、世界观也是哲学8、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通、最一般的问题,这也是哲学的研究对象9、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作用于世界观10、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11、哲学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12、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13、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通性与特殊性的关系1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具体方案15、哲学是科学之科学16、哲学是科学之母17、具体科学可以没有世界观的指导,但不能没有哲学的指导1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1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0、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他们是哲学的两大阵营21、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与存在能否相分离的问题22、对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划分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23、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24、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2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26、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或者半截子的唯物主义27、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思想武器28、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源29、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精华30、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31、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3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33、哲学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34、马哲的诞生要求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35、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包括细胞学说、万有引力定律和生物进化论36、马哲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结合37、马哲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有机统一38、马哲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9、马哲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基于马哲的实践观点4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邓、三、科4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次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4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4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行动的出发点。

高考政治易错知识

高考政治易错知识

高考政治易错知识作为高三考生,政治课程是必修科目,在高考中占有重要比重,同时政治知识也是考生必修内容之一,但有许多的考点易错,这给我们的复习和备考带来一定的困扰。

为此,本文将围绕高考政治易错知识一一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广大考生及时发现并纠正自身存在的知识漏洞。

一、马列主义基本原理马列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包括许多基本原理。

高考中的马列主义易错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唯物唯心。

唯物主义是指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观点。

高考中常常会出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在概念和实践部分考试中也有所体现。

2、辩证法。

辩证法是改变事物、发展事物的根本方法。

高考中经常会考辩证法的基本概念。

例如:矛盾的共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等。

3、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理,但高考中由于考生对历史和现实的了解程度不同,经常会产生一些歧义和误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名称。

在高考中的易错知识主要包括: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

高考中经常会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对于考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强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中,也会涉及到实践的重要性,这一方面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导致考试成绩失分严重。

三、宪法、国家机构和法律宪法、国家机构和法律是政治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易错知识主要包括:1、宪法和法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而法律则是衍生而来的子法律。

高考中常涉及基本法律法规、宪法和行政法等问题,考生应该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深入阐述。

2、国家机构。

高考中,考生需要理解国家机构的组成和职能。

考研政治:哲学易错的知识点整理

考研政治:哲学易错的知识点整理

考研政治:哲学易错的知识点整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有些知识点很容易出错,比较容易混淆,特此整理出来,希望大家在答题时不要出错。

(1)“人脑产生意识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它把人脑的生理活动同意识的心理活动混为一谈,把物质和意识看作就是一个东西,从而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

(2)“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完全会代替人脑”是错误认识。

电脑能模拟人的思维活动,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人脑。

但它永远不能完全代替人脑。

因为电脑的模拟活动,是由人创造和赋予的。

从根本上说,没有人脑就不会有电脑。

(3)“劳动和语言一起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是正确认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劳动使类人猿转化为人,才产生人的意识。

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产物,而思维则是语言的内容。

劳动不断扩大人的视界,从而丰富和发展意识的内容。

可见,劳动和语言一起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先有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同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的唯物主义原理是不矛盾的”是正确认识。

设计图是在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可以找到它的根源。

先有建筑设计,然后进行建筑说明和表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5)“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的说法是错误的。

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但意识反作用客观外界必须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

(6)“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是错误认识。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性制约的,只有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为可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这是唯意志论。

(7)“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直接联系”是错误论断。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多种多样的,事物除了直接联系外,还有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

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

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

高考政治:哲学易错知识点第一单元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纠正: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纠正: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纠正: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纠正: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纠正: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纠正: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纠正: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纠正: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纠正: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纠正: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纠正: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纠正:实践的观点才是。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纠正: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是世界观,而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5.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科6.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们的思考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8.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9.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10.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1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1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13.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6.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7.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18.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唯物论部分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11.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12.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13.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1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16.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17.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18.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19.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2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1.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24.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25.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2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2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28.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9.精神可以变物质但必须经过实践环节30.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31.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实现事物的发展创新也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离开规律的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辩证法部分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才是;两对关系具有共性方面,即都强调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更强调层次性、有序性;系统和要素关系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没有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9.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性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1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1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13.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1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P6415.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16.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前对后错;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18.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1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正确的表述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20.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21.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24.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6.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27.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28.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0.发展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前半句对,后半句错31.创新就是科技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创新3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33.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34.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认识论部分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6.物质是认识的来源;读书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7.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8.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9.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1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15.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现象、本质是客观的,认识属于主观的16.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17.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18.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19.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20.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也存在2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2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23.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24.创意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实践是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的源泉25.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6.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错,真理不可能反复27.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错,真理没有错误28.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15.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要大16.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17.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不是对等的关系,贡献始终是第一位的18.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以外还需要主观努力19.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20.肯定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以自己为中心了2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22.不同的价值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价值选择是意识,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人生道路23.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24.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支配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律一.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2.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3.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4.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5.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二.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1.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器,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2.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3.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画饼充饥: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刻舟求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见仁见智: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则比缺,极则必反: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的是对立统一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事物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的对立统一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辩证法的发展思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唯心主义观点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相对静止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哲学易混易错知识汇集

哲学易混易错知识汇集

哲学易混易错知识汇集一、唯物论1.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易错观点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2.关于物质和意识的易错观点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2)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3)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4.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易错点1)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2)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3)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4)只要人们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愿望办事。

5)克服主观主义的错误必须使客观实际同主观认识保持一致。

二、辩证法1.关于联系的易错观点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4)凡是具有先行后续特点的关系都是因果联系。

5)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互为因果、彼此制约的,都处于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2.关于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易错观点1)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2)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3.运动和发展易错点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4.规律易错点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2)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地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3)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

4)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考研政治 马哲易混淆知识点

考研政治 马哲易混淆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哲易混淆知识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考研热也愈发高涨。

考研政治作为重要的考试科目,马哲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然而,对于广大考生而言,马哲的易混淆知识点却是令人头疼的难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讲解考研政治中常见的易混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别唯物论和唯心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也是较易混淆的两个知识点。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意识只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论则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在考试中,处理好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很关键。

很多题目会用反面引证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理解能力。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也是容易混淆的概念。

辩证法主张宇宙的本质是矛盾的统一,把过程看作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曲折前进”;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一成不变,沉睡着不断扩大的孤立领域。

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也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加强对它们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比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经历了多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其中的两种代表。

资本主义制度强调私有财产权,财富分配不平等;而社会主义则注重公有制和财富的分配公平。

同时,社会主义追求地球村和平共处,实行阶级斗争的有序化为实现发展,而资本主义则将竞争看作经济最有效率的运行方式。

识别和理解这两种制度之间的不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与中国共产党密不可分。

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基本路线是指在过渡时期的各种领域中,正确处理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管窥规律,保持不断开拓前进的前进方向和稳定航向,并顺应时代发展,提出新问题,寻找新答案,保持党始终得到为人民服务。

基本纲领则是指在教育、文化、科学与技术、国防和外交等方面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

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149条

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149条

哲学易错易混淆知识点总结149条。

[误区1]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点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误区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点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误区3]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点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误区4]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点拨: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误区5] 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点拨: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误区4] 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点拨:本观点夸大了想象力这个主观因素。

[误区6] 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点拨: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误区7] 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点拨: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误区8]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点拨:实践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误区9] 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点拨: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误区10] 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点拨: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误区3]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点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误区1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点拨: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误区12] 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点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发展决定着认识的深化发展。

[误区13] 通过实践总能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点拨:实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实践并非一定能将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误区14] 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必修四 哲学部分易混易错点

必修四 哲学部分易混易错点

易混易错点汇总判断下列语句正误,并改正过来。

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2. 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表现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真正哲学。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

5. 事物变化的总是表象,内在的本质是不变的。

6. 忽视了战争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7. 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

8. 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9. 根雕艺术来源于人脑,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0. 艺术是意识构建的联系,体现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物质性的统一。

11. 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 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

13. 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14. 想问题办事情要遵循自我价值判断。

15. 真理性认识因人而异。

16. 人的意识是沟通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桥梁。

17. 人们的科学观念是成功改造事物的基础。

18.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9. 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上的推测是可靠的。

20.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21. 意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2. 时间的推移能够让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23. 事物发展总是循环往复的。

24. 旧事物总是强大的,往往会极力扼杀新事物的成长。

25.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总是通过保持某种相持状态实现的。

26.哲学能正确指导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

2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在历史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28.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

29.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30.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做事就能成功。

31.人们可以发现并创造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32.真理和谬误是相互融合的。

33.科技创新可以改变规律的客观性。

34.事物间的联系可以根据人的需要而有所变化。

35.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体功能。

高考政治易错点

高考政治易错点

高考政治易错点高考政治易错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思想品德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易错点主要集中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区分上。

学生容易混淆两者的概念,通常会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作同一概念。

实际上,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的是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着矛盾、斗争和发展的规律,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的是历史发展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因此,在回答相关考题时,应准确描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

高考政治易错点二:我国的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制度在政治理论部分,易错点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重要政治制度的理解上。

由于对政治制度的概念理解不清晰,学生容易产生模糊的认识。

在回答相关考题时,应明确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重要政治制度。

学生在理解和归纳政治制度时,应抓住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核心概念,并能正确阐述我国各项重要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高考政治易错点三: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在政治实践部分,易错点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的宪法和法律的理解上。

学生常常忽略宪法对法律的规范地位和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在考试时,应准确描述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既要说明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又要强调法律是我国的主要法律形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依存性。

高考政治易错点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道德部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易错点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上。

学生常常将其视为普遍价值观或通用价值观,而忽略其社会主义属性。

回答相关考题时,应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特点,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紧密联系。

高考政治易错点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道德部分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易错点主要集中在对重要理论观点的理解和记忆上。

学生容易混淆或遗漏其中的核心内容,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

哲学易错点归纳

哲学易错点归纳

哲学易错点归纳1、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有正误之分,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不一定都正确都科学.4、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5、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6、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非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8、"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9、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10、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能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11、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3、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5、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16、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7、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可以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18、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19、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20、意识有正、误之分,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1、人的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22、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23、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24、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6、物质可以单独存在,但意识必依赖于物质.27、人的意识不能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28、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9、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30、认识的两种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31、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32、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3、真理和谬误存在明显的界限,往往相伴而行,不是相互包含的关系.34、认识运动的总趋势〔总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35、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36、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37、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具有条件性.38、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9、关键部分的功能与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40、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系统和要素更加强调有序性和层次性.41、整体功能并不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42、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43、任何发展都是一种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并不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而那些下降的、倒退的运动变化则不是发展.44、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5、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46、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47、有量变不一定会有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48、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49、发展一定是量变,但量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量变才是发展.50、量变和质变都重要,不能讲谁比谁更重要.51、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52、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指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讲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53、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54、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55、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56、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7、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前提.58、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5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60、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61、"时时有矛盾"并不意味着矛盾永远无法解决.解决矛盾并不是消灭矛盾,同样不能认为矛盾越少越好.6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不能认为所有矛盾的主要方面都能决定事物的性质.6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存在于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存在于某一矛盾中.6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6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66、首先解决的矛盾,并不一定是主要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只能从性质、地位和作用来判断,而不能根据解决的先后顺序来判断.67、不能认为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68、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69、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70、辩证法的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71、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7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73、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74、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7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76、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切矛盾关键.77、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讲,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78、社会生活在根本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79、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80、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81、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设施、思想观点、意识形态.8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8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84、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85、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86、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在京召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88、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89、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90、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9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92、从作用上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构成上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详见课本P93〕93、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94、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95、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96、不能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97、不能认为体力劳动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脑力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98、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99、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00、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101、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索取〕.102、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103、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104、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105、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106、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107、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108、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109、事物的属性是客观的,不会因为新价值的创造而改变.110、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代表着事物的属性、功能与主体的关系,联系具有条件性,随着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价值也随关系的变化而变化.111、观念创新本身并不会实现事物的增值,其增值是在观念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实现的.112、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此句体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113、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反映了时代特点和要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114、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构成部分,是社会和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115、人工智能不具有意识,不能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116、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117、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二者均源于实践.11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19、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120、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拓展提升:创新的哲学依据唯物论: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必须从变化的实际出发.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辩证法:①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创新就是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思想观念要随着事物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二部分原理归类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6、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6〕〔共31条原理〕第一部分:探索世界〔辩证唯物论〕〔共6条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5〕.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6〕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第二部分: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即唯物辩证法〕〔联系5发展4矛盾8 创新3〕〔共20条原理〕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5条原理〕⑴.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⑵.联系的客观性原理⑶.联系的多样性原理〔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5>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Ⅱ.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条原理〕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⑵.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⑶.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⑷.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Ⅲ.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8条原理〕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原理⑵.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⑶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⑷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⑸.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Ⅳ.创新观、辩证否定观〔3条原理〕⑴.辩证的否定原理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3〕.创新意义原理第三部分:追求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共6条原理〕〔1〕实践三个特征原理〔2〕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3〕真理的客观性原理〔4〕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6〕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二、寻觅社会的真谛〔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价值观〕〔共7条原理〕第一部分历史观〔3条原理〕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第二部分价值观、人生观〔4条原理〕〔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⑵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原理〔3〕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⑷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原理。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易混易错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易混易错知识点

江苏事业单位
南京市白下区中山南路8号苏豪大厦22层 微信号:jssydwksw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 易混易错知识点。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3.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5.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6.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8.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9.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0.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1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
1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考研]考研政治马哲易错知识点归纳

[考研]考研政治马哲易错知识点归纳

2019 考研政治马哲易错知识点归纳整合1、物质与物质范畴的关系应该是客观与主观、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2、意识与主体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意识是主体的属性或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

没有意识的机体并非主体。

没有主体的意识也是不存在的。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

4、时空与时空观念不同,时空随物质运动而转移,是客观的。

而时空观念因人而异,是主观的,是人们对时空的反映。

否认时空存在的绝对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否认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可变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5、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也不是意识的产物。

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

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观原型。

6、“存在”是个多义词,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 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

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7、“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8、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精神活动同样存在物质载体,同时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

9、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既不是纯精神的,也不是纯物质的。

10、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

它是客观世界,而不是精神世界。

11、“客体是指客观事物”的说法是错误的。

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

12、“既然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

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意识的产生不能离开人脑,但仅有人脑还不会有意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易错知识点整理(1)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混同。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

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和能动的反映。

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4)旧哲学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和具体科学两者之间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5)西方的人本主义不同于近代人道主义。

近代人道主义崇尚理性和科学,倾向于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

西方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当代流行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理性和科学的产物,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6)“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

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

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

“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7)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

“哲学就是世界观”(不确切)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世界观则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每一个有相当生活经验的人都有,但并非每个人都自觉地系统地掌握某种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原始社会的人也有世界观,但还没有哲学;“哲学是说明哲理的学问”(同语反复);“哲学是理论体系”(定义过宽);“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定义过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围)。

(8)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

“哲学基本问题是经验和知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经验和逻辑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

以上命题都是试图用认识论的问题来取代哲学基本问题。

(9)“物质和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属于错误的二元论思想。

(10)“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两者虽然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1)凡唯心主义者都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12)“与物质和意识的概念相并列,出现了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信息,信息的天职是消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

以上说法是错误的。

信息固然不能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但信息仍然是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过程和能量过程的。

(13)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有的唯心主义者也承认辩证法,有的唯物主义者(机械唯物主义)则采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世界。

(14)“唯心主义均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这是错误的论断。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唯心主义者不一定全都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说,它们不一定都是不可知论者。

只有那些不可知论者才根本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15)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阶级性的理论表现。

党性指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立场的根本对立,阶级性指的是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及其利益。

(16)“唯物主义产生于诚实,唯心主义产生于欺骗”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诚实有助于形成唯物主义,欺骗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

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17)“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因而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

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但并非一切物质都有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产物。

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是物活论的错误观点。

(18)“可知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的认识是正确的。

一切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因此,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这就必然得出世界是可知的结论。

(19)物质与物质范畴的关系应该是客观与主观、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0)意识与主体是有区别和联系的两个概念。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主体是指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意识是主体的属性或功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

没有意识的机体并非主体。

没有主体的意识也是不存在的。

(2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

(22)时空与时空观念不同,时空随物质运动而转移,是客观的。

而时空观念因人而异,是主观的,是人们对时空的反映。

否认时空存在的绝对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时空观,否认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可变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23)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也不是意识的产物。

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

即使是荒诞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客观原型。

(24)“存在”是个多义词,哲学基本问题中与思维相对立的存在,是物质存在,这是正确的说法;另一方面,笼统地讲存在,既可以是物质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

因此,“世界统一于存在”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2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存在”的说法是错误的。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6)世界上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精神活动同样存在物质载体,同时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

(27)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既不是纯精神的,也不是纯物质的。

(28)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

它是客观世界,而不是精神世界。

(29)“客体是指客观事物”的说法是错误的。

客观事物只是潜在的客体,只有进入主体认识与实践领域时才能成为客体。

(30)“既然人脑是思维的器官,因此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的认识是错误的。

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意识的产生不能离开人脑,但仅有人脑还不会有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

(31)“人脑产生意识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它把人脑的生理活动同意识的心理活动混为一谈,把物质和意识看作就是一个东西,从而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

(32)“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完全会代替人脑”是错误认识。

电脑能模拟人的思维活动,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人脑。

但它永远不能完全代替人脑。

因为电脑的模拟活动,是由人创造和赋予的。

从根本上说,没有人脑就不会有电脑。

(33)“劳动和语言一起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是正确认识。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劳动使类人猿转化为人,才产生人的意识。

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物质产物,而思维则是语言的内容。

劳动不断扩大人的视界,从而丰富和发展意识的内容。

可见,劳动和语言一起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4)“先有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同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的唯物主义原理是不矛盾的”是正确认识。

设计图是在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可以找到它的根源。

先有建筑设计,然后进行建筑说明和表现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35)“意识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的说法是错误的。

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但意识反作用客观外界必须通过实践,而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外界。

(36)“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是错误认识。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性制约的,只有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为可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创造一切这是唯意志论。

(37)“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直接联系”是错误论断。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多种多样的,事物除了直接联系外,还有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

(38)事物都是“自己”运动。

此为正确论断。

这种观点认为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而事物是“自己”运动。

只有这样才能说明一事物向另一事物的转化。

(39)“物质这一范畴不过是人们纯粹主观抽象的结果”此为正确论断。

物质是一个概念,范畴,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因而是正确的。

(40)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41)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42)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3)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44)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45)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46)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47)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48)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49)“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事物的发展只是运动变化的一种状态。

相对静止或者倒退也是运动变化的形式。

(50)“度即关节点”是错误的论断。

作为哲学范畴,度与关节点是密切相关的,但二者有不同的内涵。

度是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区间,关节点是度的端点、临界点,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