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考试简答及论述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发热的分有哪几度?
答:1.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趋高热41℃以上

2.对发热为主诉的患者问诊要点包括哪些?
答:①起病时间、季节、起病缓急、病程、热度高低、频度、诱因;
②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③多系统症状询问
④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⑤诊治经过
⑥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治疗或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

3.以咳嗽与咳痰为主诉的患者,您在病史询问时应包括哪内容(要点)?
答:发病年龄、咳嗽病程、起病方式、与昼夜或季节气候关系
2)咳嗽程度、音色、连续性、发作性、单声咳嗽
3)是否伴有发热、胸痛、气喘
4)痰的性状、量、有何特殊气味,是否伴有血痰或咯血。
5)体位对咳痰有何影响等。

4.吸气性与呼气性呼吸困难各有何特点?
答: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费力,且显著困难,重者出现“三凹征”,常伴有干咳及高调气性喉鸣。呼气性呼吸困难的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干啰音

5.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有何区别?
答:中心性发绀是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 降低引起。发绀的特点是全身性的、除四肢与面颊外,亦见于粘膜(包括舌及口腔粘膜)与躯干的皮肤,但皮肤温暖。周围性发绀是由于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发绀的特点是常见于肢体末稍与下垂部位(如肢体、耳垂、鼻尖)这些部位皮肤温度低、发凉,若按摩或加温耳垂与肢端使其温暖,发绀可消失。


1.问诊的内容有哪些?
答:问诊的内容有:①一般项目,②主诉,⑧现病史,④既往史,⑤系统回顾,⑥个人史,⑦婚姻史,⑧月经史和生育史,⑨家族史。

2.现病史包括哪些内容?
答:现病史包括:①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的发展与演变,③伴随症状,⑥诊治经过,⑦病程中的一般情况。

3.既往史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既往史包括患者的既往的健康情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过敏,特别是与现病有密切关系的疾病。

4.个人史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个人史包括:
(1)社会经历:包括出生地、居住地和居留时间(尤其是疫源地和地方病流行区)、受教育程度,经济生活和业余爱好等。
(2)职业及工作条件:包括工种、劳动环境、对工业毒物的接触情况及时间。
(3)习惯与嗜好:起居与卫生习惯、饮食的规律与质量;烟酒嗜好时间与摄人量,以及其他异嗜物和麻醉药品、毒品等。
(4)有无不洁性交史,有否患过淋病性尿道炎、尖锐湿疣、下疳等。

5.系统

回顾应记录那些系统的主要症状?
答:系统回顾应记录的主要内容:头颅五官、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系统、造血系统、肌肉与骨关节系统、神经系统、精神状态。



1. 视诊包括哪些内容?
答:视诊内容包括全身一般状态视诊,局部视诊,和特殊部位视诊。全身一般状态视诊内容有患者的年龄、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表情、体位、步态、姿势等。局部视诊内容有患者的皮肤、粘膜、舌苔、头颈、胸廓、腹形、四肢、肌肉、骨骼、关节外形等。特殊部位的视诊内容有鼓膜、眼底、胃肠粘膜等,但需借助耳镜、眼底镜、内镜等仪器帮助检查。

2. 浅部触诊法适用于检查哪些内容?
答:浅部触诊法适用于检查体表浅在病变,如皮肤、关节、软组织、浅表淋巴结、浅部的动脉、静脉、神经、阴囊、精索等。浅部触诊一般不引起患者的痛苦,也不至于引起肌紧张,因此更适于检查腹部有无压痛,抵抗感,搏动包块和某些肿大脏器等。

3. 深部触诊法包括哪些?简述其触诊方法及临床意义。
答:深部触诊法包括
(1)深部滑行触诊法:检查时嘱患者张口平静呼吸,双下肢屈曲,尽量使腹肌松弛。医师同时以并拢的二、三、四肢末端逐渐触向腹腔的脏器或包块,在被触及的脏器或包块上作上下左右的滑动触摸。该触诊法常用于腹腔深部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2)双手触诊法: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并将被检查部位推向右手方向。用于肝、脾、肾和腹腔肿物的检查。
(3)深部触诊法:以1~2 个手指逐渐深压,用以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或确立腹腔压痛点。
(4)冲击触诊法:以3—4 个并拢的手指,取70‘~90‘角,置放于腹壁上相应部位,作数
次急速而较有力的冲击动作,在冲击时会出现腹腔内脏器在指端浮沉的感觉。该触诊法一般只用于大量腹水时肝、脾难以触及者。

4. 实施间接叩诊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实施间接叩诊法叩诊时应注意:①左手中指第二指应紧贴叩诊部位;②右手中指指端不要叩在板指关节上;③叩击方向应与体表垂直;④叩诊时应以腕关节与掌指关节活动为主,避免肘、肩关节参加运动;⑤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每个叩诊部位每次只连续叩击2~3 下;⑥叩诊时除注意音响的特点外,还应注意板指下振动感的差异;⑦叩诊力量的轻重应视不同的检查部位,病变组织的性质、范围大小或位置深浅等具体情况而定。

5. 对正常人体叩诊时可出现哪些叩诊音?各出现在什么部位?
答:正常人体叩诊可出现清音、鼓音、浊音和实音四种叩诊音。清

音主要出现在肺部;鼓音主要出现与左下胸的胃泡区及腹部;浊音主要出现于心或肝被肺的边缘所覆盖的部分;实音主要出现于心或肝、肌肉等区域。

6. 听诊时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听诊时注意事项包括:①环境要安静温暖、避风;②根据病情嘱患者采取适当体位;③听诊器耳件方向应正确,体件紧贴被检查部位;④注意力要集中,听心音时要摒除呼吸音的干扰,听肺部时也要排除心音的干扰。

7. 简述五种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答:清音见于正常肺部。浊音见于心脏或肝脏被肺覆盖的部分,病理情况下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肺组织含气量减少,如肺炎等。实音正常见于心脏、肝脏等实质性脏器,病理情况下见于大量胸腔积液及肺实变等。鼓音正常见于左下胸部的胃泡鼓音区及腹部,病理情况下见于肺空洞、气胸、气腹等。过清音主要见于肺气。



1. 试述瞳孔对光反射、集合反射的检查方法。
答:(1)对光反射:直接对光反射通常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其动态反应。正常人当眼受光线刺激后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源后瞳孔迅速复原。检查间接对光反射时,应以一手挡住光线以免对检查眼有照射而形成直接对光反射。正常人当光线照射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见于昏迷病人。
(2)集合反射:嘱患者注视lm 以外的目标(手指),然后将目标逐渐移近眼球(距眼球约10cm处),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集合反射。动眼神经功能损害、睫状肌和双眼内直肌麻痹时集合反射消失。

2. 试述鼻窦压痛检查法。
答:各鼻窦区压痛检查法如下:
(1)上颌窦:医师用双手固定于病人的两侧耳后,将拇指分置与左右颧部向后按压,询问患者有无压痛,并比较两侧压痛有无区别。也可用右手中指指腹叩击颧部,并询问有否叩击痛。
(2)额窦:一手扶持病人枕部,用另一拇指或示指置与眼眶上缘内侧用力向后向上按压。或以两手固定头部,双手拇指置于眼眶上缘内侧向后、向上按压,询问有无压痛,两侧有无差异。也可用中指叩击该区,询问有无叩击痛。
(3)筛窦:双手固定病人两侧耳后,双侧拇指分别置于鼻根部与眼内眦之间向后方按压,询问有无压痛。
(4)蝶窦:因解剖位置较深,不能在体表进行检查。

3. 试述扁桃体肿大分度法。
答:扁桃体肿大可分为三度。扁桃体不超过腭咽弓者为I 度;超过腭咽弓为Ⅱ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为Ⅲ度。

4. 腮腺肿大见于什么病?各有何特征?
答:腮腺肿大见于:
(1)急性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迅速胀大,先为单侧,继而可累及对侧,

检查时有压痛,急性期能累及胰腺、睾丸或卵巢。腮腺导管结石时腮腺肿大,进食时肿胀和疼痛加重。Mikulicz综合征除腮腺肿大外,还同时有泪腺、颌下腺肿大,但皆为无痛性。
(2)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发生于抵抗力低下的重症病人,多为单侧性,检查时在导管口处加压后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多见于胃肠道术后及口腔卫生不良者。
(3)腮腺肿瘤:混合瘤质韧呈结节状,边界清楚,可有移动性;恶性肿瘤质硬、有痛感,发展迅速,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可伴有面瘫。


1. 试述甲状腺肿大的分度标准。
答:1. 一度不能看出肿大胆能触及;二度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突肌以内;三度超过胸锁乳突肌前缘。

2. 试述甲状腺的触诊注意事项。
答:注意其大小、硬度、光滑,有无结节,压痛,两侧是否对称,有无细震颤

3. 试述各鼻窦区压痛的检查方法。
答:上颌窦:医生双手固定于病人的两侧耳后,将拇指分别置于鼻翼两侧水平线与通过瞳孔向下垂直的交叉处,向后按压。
额窦: 一手扶持病人枕部,用另一手置于眼眶上面内侧用力向后按压。
筛窦: 一手扶持病人枕部,以另一只手拇指置于鼻根部与眼内角之间向筛窦方向加压。

4. 试述甲状腺肿大的临床意义。
答:甲状腺机能亢进: 质地多较柔软,可触及细震颤或能听声嗡鸣样血管杂音
单纯性甲状腺肿: 腺体肿大很突出,可为弥漫性或结节性
甲状腺癌: 包块可呈结节状,不规则,质硬。

5. 试述肝颈静脉返流征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答:肝颈静脉回流征指按压肿大的肝脏时,则颈静脉充盈更为明显,称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见于右心衰竭。

6. 简述气管移位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答:检查时让病人取舒适坐位或仰卧位,使颈部处于自然正中位置,医师将示指与环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关节上,然后将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是否在示指与环指中间,或以中指置于气管于两侧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间隙,据两侧间隙是否等宽来判断气管有无偏移。根据
气管的偏移方向可以判断病变的性质。如大量胸腔积液、积气、纵隔肿瘤以及单侧甲状腺肿大可将气管推向健侧,而肺不张、肺硬化、胸膜粘连可将气管拉向患侧。

7. 如何鉴别颈动脉和颈静脉搏动?
答:颈动脉搏动和颈静脉搏动的鉴别要点是:颈静脉搏动柔和,范围弥散,触诊时无搏动感;而颈动脉搏动比较强劲,为膨胀性,搏动感明显。

8. 试述甲状腺的检查方法。
答:甲状腺的检查方法
(1)视诊: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及对称性。正常人甲状腺外观不突出,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可略增大,检查时嘱被检查者做吞

咽动作,可见甲状腺随吞咽动作而向上移动,如不易辨认时,再嘱被检查者两手放于枕后,头向后仰,再进行观察即较明显。
(2)触诊:包括甲状腺峡部和甲状腺侧叶的检查:①甲状腺峡部:检查者站于受检查者前面用拇指或站于受检查者后面用示指从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可感到气管前软组织,判断有无增厚,请受检者吞咽,可感到此软组织在手指下滑动,判断有无长大和肿块。②甲状腺侧叶:
a. 前面触诊:一手拇指施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中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侧叶,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 可触及被推挤的甲状腺。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叶甲状腺。b. 后面触诊:一手中、示指
压于一叶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再配合吞咽动作,重复检查。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3)听诊:当触到甲状腺肿大时,将钟型听诊器直接放在肿大的甲状腺上,如听到低调的连
续性静脉”嗡鸣〃,音,对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很有帮助。另外在弥漫性甲状腺肿伴功能
亢进者还可听到收缩期动脉杂音。

9. 简述颈部的分区。
答:根据解剖结构,颈部每侧又可分为两个大三角区域:(1)颈前三角为胸锁乳突肌的内缘、下颌骨下缘与前正中线之间的区域。(2)颈后三角为胸锁乳突肌的后缘、锁骨上缘与斜方肌前缘之间的区域。


1.胸部的主要垂直划线有哪些?
答:1.有前正中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肩胛下角线、后正中线

2. 试述影响正常胸部叩诊音的强弱和音调高低的因素。
答: 影响叩诊音响的主要因素有:胸壁组织增厚,胸廓骨骼支架改变,肺泡含气量,弹性张力的变化。

3.语音震颤增强和减弱的临床意义。
答:减弱或消失①肺泡含气过多;②支气管阻塞:③大量胸腔积液、气胸;④胸膜肥厚、粘连; ⑤胸壁皮下气肿
语颤增强① 肺实变;② 肺内大空腔。

4.简述湿罗音的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答:持续时间较短,且断续一次连续出现多个,多在吸气相出现,吸气末更清楚,部位性质不易变换,中、小可同时存在,咳嗽后可消失或出现。
意义:①局限:肺炎、肺结核、支扩②双肺广泛:急性肺水肿,严重支气管肺炎③双肺底:
肺淤血——心功能不全,支气管肺炎。

5.简述干罗音的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答:持续时间较长,音调较高,吸、呼均可听到,以呼气为著,性质、强度、部位及数量易变换。
意义:双侧见于: 慢支,哮喘,

支气管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

6.简述肺气肿的体征。
答:视: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减弱;
触:语颤降低,呼吸动度降低;
叩:过清音,肺下界下降,移动度降低;心浊音界变小,肝浊音界下移;
听: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散在干、湿性罗音。

7.简述肺实变的体征。
答:视诊:呼吸运动下降(患侧)。
触诊:语颤增强,呼吸运动降低,胸膜摩嚓感。
叩诊:浊音
听诊:肺泡呼吸音减弱,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或混合呼吸音,湿性罗音, 胸膜摸嚓音,听
觉语音增强。

8.简述胸腔积液的体征。
答:视:患侧饱满,呼吸运动降低;
触:气管偏向健侧,语颤减弱或消失;
叩:浊或实,患侧心界叩不出,健侧移位;
听: 积液区:呼吸音降低或消失;积液区上:管状呼吸音。

9.简述气胸的体征。
答:视: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
触:气管移向健侧,语颤减弱或消失
叩:鼓音,心界向健侧移位,右侧肝浊音界下降
听:呼吸音消失。

10.简述正常人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发生机制和听诊部位。
答: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产生机制和听诊部位:(1)支气管呼吸音:为吸人的空气在声门、气管或主支气管形成湍流所产生的声音,颇似抬舌后呼气时发出的“哈”音,音响强而调高。听诊部位在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 颈椎及第1、2 胸椎附近。(2)肺泡呼吸音:是由于空气在细支气管和肺泡内进出时,引起肺泡弹性的变化和气流的振动所形成的声音。在大部分肺野内均可听及。

11.简述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及其常见原因。
答: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及其常见原因:指在正常肺泡呼吸音的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也称管样呼吸音。其常见原因为(1)肺组织发生实变,(2)肺内大空腔,(3)压迫性肺不张。

12.简述异常肺泡呼吸音的种类和临床意义。
答:异常肺泡呼吸音的种类和临床意义:(1)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是由于进入肺泡内的空气流量减少和流速减慢。见于胸廓活动受限,如胸痛;呼吸肌疾病,如重症肌无力;支气管阻塞,如慢性支气管炎;压迫性肺膨胀不全,如胸腔积液;腹部疾病,如大量腹水。(2)肺泡呼吸音增强,双侧增强与呼吸运动和通气功能增强有关,见于,如运动,缺氧;机体需氧量增加,如贫血;血液酸度增高,如酸中毒。单侧增强见于一侧胸肺病变引起肺泡呼吸音减弱,而健侧代偿性增强。(3)呼气音延长,由于下呼吸道部分阻塞、痉挛或狭窄所致,见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4)断续性呼吸音,由于肺内局限性炎症或支气管狭窄,使空气不能均匀进入肺泡引起

,又称齿轮样呼吸,见于肺结核和肺炎。(5)粗糙性呼吸音为支气管粘膜轻度水肿或炎症浸润造成不光滑或狭窄,使气流进出不畅引起,见于支气管或肺部炎症
的早期。


1.如何鉴别右室肥大或腹主动脉瘤所引起的剑突下搏动?
答:1.嘱患者深吸气,如搏动增强则为右室搏动,搏动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瘤,或以手指平放于剑突下,指端指向剑突,从剑突下向上后方加压,如搏动冲击指尖且吸气时增强,则为右室搏动,如搏动冲击掌面且吸气时减弱,则为腹主动脉瘤。

2.心脏震颤是怎样产生的?有何临床意义?
答:心脏震颤是由于血流经狭窄的瓣膜口或关闭不全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产生漩涡,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如触及震颤则可肯定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常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瓣膜狭窄病变。

3.写出心脏各瓣膜听诊区名称及部位。
答:(1)二尖瓣区位于心尖部
(2)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 肋间
(3)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 肋间
(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 肋间
(5)三尖瓣区胸骨体下端左缘

4.心脏震颤常见于哪些疾病?其发生的时期、部位及疾病的关系如何?
答:心脏震颤常见于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狭窄、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等。其发生的时期、部位及疾病的关系见下表:
心脏各种震颤的临床意义
时期部位疾病
收缩期胸骨右缘第2 肋间主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2 肋间肺动脉狭窄
胸骨左缘第3、4 肋间室间隔缺损
舒张期心尖部二尖瓣狭窄
连续性胸骨左缘第2 肋间动脉导管未闭。

5.写出病理条件下,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答:病理条件下,心尖搏动位置可由以下原因发生改变。
(1)心脏疾病:左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右室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移位,左右室皆增大时,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并可伴有心界向两侧扩大;右位心时,心尖搏动在胸骨右缘第5 肋间。
(2)胸部疾病:一侧胸腔积液或积气时,心尖搏动稍向健侧移位;—侧肺不张或胸膜粘连时,心尖搏动稍向患侧移位;
侧卧位时,心尖搏动无移位,提示心包纵隔胸膜粘连;胸廓或脊柱畸形时,心脏位置发生改变,心尖搏动亦相应移位。
(3)腹部疾病: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时,心尖搏动向上移位。

6.试述心音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答:(1)第一心音(S1):主要是心室开始收缩时二、三尖瓣突然关闭振动所产生,其他如心室壁和血管壁的振动、半月瓣的开放、心室肌收缩、心房收缩终末部分也参与S1 的形成。S1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
(2)第二心音(S2),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心室开始舒张时主动

脉瓣和肺动脉瓣突然关闭引起瓣膜振动所产生,其他如血流加速和对大血管壁冲击引起的振动、房室瓣开放、心室肌舒张、乳头肌和腱索的振动也参与S2 的形成。S2 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
(3)第三心音(S3):是由于心室快速充盈时,血流冲击心室壁引起室壁(包括乳头肌和腱索)振动所致。可见于部分正常儿童及青少年。
(4)第四心音(S4):一般认为与心房收缩有关。正常人听不到。

7.如何区别S1 与S2?
答:S1 与S2 区别如下:①S1 音调较低(55~58Hz),S2 音调较高(62Hz);②S1 强度较响,S2强度较S,为低;⑧S1 性质较钝,S2 性质较S1 清脆;④S1 历时较长(持续约0.1s),S2历时较短(0.08s),⑤S1 与心尖搏动同时出现,S2 在心尖搏动之后出现,⑥S1 在心尖部听诊最清晰,S2 在心底部听诊最清楚。

8.第二心音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1)S2 增强: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A2)增强是由于主动脉内压力增高所致,主要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粥样硬化等。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P2)增强是由于肺动脉内压增高所致。主要见手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衰竭及伴有左至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等。
(2)S2 减弱;A2 减弱是由于主动脉内压力降低所致。主要见于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粘连或钙化等。P2 减弱是由于肺动脉内压力降低所致,主要见于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等。

9.第二心音分裂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
答:S2 分裂是由于主、肺动脉瓣关闭时间明显不同步所声生,临床较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生理分裂:见于大多数正常人,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深吸气末可听到S2 分裂,呼气时消失。
(2)通常分裂:是S2 分裂的最常见类型,是由于某些疾病使右室排血时间延长,肺动脉瓣关闭明显迟于主动脉瓣关闭。或主动脉瓣关闭时间提前。前者常见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等;后者常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等。
(3)固定分裂:是指分裂几乎不受吸气、呼气的影响.分裂的两个成分的时距相对固定。常见于房间隔缺损。
(4)反常分裂;又称逆分裂,是指主动脉瓣关闭迟于肺动脉瓣,即P2 在前,A2 在后,吸气时分裂变窄,呼气时变宽,见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主动脉瓣狭窄等。

10.开瓣音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
答:开瓣音又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是二尖瓣狭窄的重要体征之一,是由于心室舒张早期血液自左心房快速经过狭窄的二尖瓣口流入左室,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到一定程度又突然停止,引起瓣叶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其听诊特点是:①音调

较高,②响亮、清脆、短促、呈拍击音;⑧听诊部位在心尖部及其内侧,④呼气时增强。它的出现表示瓣膜尚具有一定的弹性,常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

11.舒张早期奔马律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
答:舒张早期奔马律又称室性奔马律,第三心音奔马律,其产生是由于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心肌张力减低,室壁顺应性减退,在舒张早期心房血液快速注入心室时,引起已过度充盈的心室壁产生振动所致。其听诊特点为;①音调较低;②强度较弱,⑧出现在S2 之后;④听诊最清楚部位:左室奔马律在心尖部,右室奔马律在胸骨下端左缘,⑤左室奔马律呼气末明显,吸气时减弱,右室奔马律吸气时明显,呼气时减弱。舒张早期奔马律的出现反映心室功能低下,心肌功能严重障碍,常见于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大量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等。

12.简述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
答: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如下:
(1)血流加速:见于剧烈运动后、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血液粘稠度降低;见于中、重度贫血。
(3)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见于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
(4)异常通道:见于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5)心脏内漂浮物:见于乳头肌或腱索断裂。
(6)血管腔扩大或狭窄:见于主动脉缩窄、缩窄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等。

13.心脏杂音强度如何分级?
答:心脏杂音强度一般分为6 级:
1 级杂音很弱,须在安静环境下仔细听诊才能听到。
2 级杂音较易听到,不太响亮。
3 级在地明显的、较响亮的杂音。
4 级杂音响亮,常伴有震颤。
5 级杂音很强,且有传导,但听诊器离开胸壁即听不到,震颤明显。
6 级杂音震耳,听诊器离胸壁一定距离也能听到,震颤强烈。

14.如何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杂音?
答:功能性与器质性杂音的鉴别如下表:
功能性与器质性杂音的鉴别
鉴别点功能性器质性
年龄儿童、青少年多见不定
部位肺动脉瓣区和或心尖部不定
性质柔和、吹风样粗糙、吹风样、常呈高调
持续时间短促较长,常为全收缩期
强度一般为3/6 级以下常在3/6 级以上
震颤无3/6 级以上常伴有
传导局限、传导不远沿血流方向传导较远而广

15.试述奇脉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答:正常人吸气时回心血量增加,肺循环容纳血量亦增加,左室排出量变化不大,故吸气呼气时脉搏强弱无明显变化。而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压塞时,心室舒张受限,吸气时肺循环血容量虽增加,但体静脉回流受限,右室排入肺循环

血量减少,使左室排出量明显减少,导致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16.典型二尖瓣狭窄患者,视、触、叩、听诊有哪些异常体征?
答:典型二尖瓣狭窄时,体检可发现:
视诊: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左移.
触诊: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叩诊:心浊音区呈梨形。
听诊:心尖部听到隆隆样舒张中晚期杂音,可有S1 亢进、开瓣音、P2 亢进和分裂,Graham—Steell 杂音。

17.典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视、触、叩、听诊有哪些异常体征?
答:典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体检可发现:
视诊: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明显颈动脉搏动,点头运动,毛细血管搏动征。
触诊: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搏动,有水冲脉。
叩诊:心浊音区呈靴形。
听诊:主要体征为主动瓣第2 听诊区听到叹气样舒张期杂音,呈递减型,可沿胸骨左缘向下
传导到心尖。可有Austin—Flint 杂音、射枪音和Duroziez 双重杂音。

18.典型心包积液患者,视、触、叩、听诊有哪些异常体征?
答:典型心包积液时,体检可发现:
视诊:颈静脉怒张,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前区饱满。
触诊: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尖搏动在心浊音界内侧,奇脉。
叩诊: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并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听诊:心音遥远,心率增快。

1.腹部视诊包括哪些内容?如有腹壁静脉曲张,如何进一步检查?
答:腹部视诊内容包括腹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及蠕动波,以及腹部的皮疹、疝和腹纹等。如有腹壁静脉曲张,应检查其血流方向。方法为选择一段无分支的腹壁静脉,检查者将示指和中指并拢压在静脉上,然后一手紧压静脉向外滑动以挤出该段静脉内血液,至一定距离放松该手指,另一手指紧压不动,看静脉是否迅速充盈,再同法放松另一手指,即可看出血流方向。如血流方向与正常人相同为门静脉阻塞,如血流方向均向上为下腔静脉阻塞,若均向下为上腔静脉阻塞。

2.全腹膨隆见于哪些情况?如何进行鉴别?
答:全腹膨隆见于腹腔积液、肠胀气、气腹、腹腔内巨大包块、肥胖症及妊娠晚期等。腹腔积液多有肝硬化、心功能不全等原发病史,平卧位呈蛙腹,侧卧或坐位时,因液体移动而使下腹部膨出,且有移动性浊音,胃肠胀气或气腹时多有肠梗阻、肠麻痹或胃肠穿孔,腹部呈球形,不随体位变化而移动,叩诊呈鼓音;肥胖症与大量腹腔积液可借助脐部视诊区别,前者脐部凹陷,后者脐部突出。

3.写出下列压痛点的部位:
①阑尾压痛点②胆囊压痛点③上输尿管点④中输尿管点⑤肋脊点⑥肋腰点⑦季肋点
答:(1)阑尾压痛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

、外1/3 交界处。
(2)胆囊压痛点:位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
(3)上输尿管点:位于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
(4)中输尿管点:位于髂前上棘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
(5)肋脊点:背部第12 肋骨与脊柱的夹角(肋脊角)的顶点。
(6)肋腰点:第12 肋骨与腰肌外缘的夹角(肋腰角)的顶点。
(7)季肋点:两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点,右侧位置稍低。

4.试述腹部包块的触诊内容。
答:触及腹部包块时,应注意其部位、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以及与腹壁和皮肤的关系。

5,简述肝大的临床意义。
答:肝大的临床意义
(1)急性肝炎:肝轻度肿大,表面光滑,边缘钝,质稍韧,有充实感及压痛。
(2)肝淤血:肝明显肿大,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韧,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3)脂肪肝:肝肿大,表面光滑,质软或稍韧,无压痛。
(4)肝硬化:肝早期肿大,晚期缩小,质较硬,边缘锐利,表面可触及小结节,无压痛。
(5)肝癌:肝逐渐肿大,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不整,压痛明显。

6,试述脾大的分度及临床意义。
答:脾大的分度及临床意义如下:
(1)轻度肿大:深吸气时,脾缘不超过肋下3cm。见于急、慢性肝炎,伤寒、粟粒结核、急
性疟疾及败血症等。
(2)中度肿大:脾下缘超过3cm 至脐水平线,见于肝硬化、疟疾后遗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溶血性黄疸、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高度肿大:脾下缘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骨髓纤维化、淋巴肉瘤等。

7.试述移动性浊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答:移动性浊音的检查方法为:先让患者仰卧,腹中部由于肠管内有气体而在液面浮起,叩诊呈鼓音,两侧腹部因腹水积聚而呈浊音;患者向左侧卧时,左侧腹部浊音区扩大,而在上面的右侧腹部转为鼓音;再向右侧卧时,左侧腹转为鼓音,而浊音移至下面的右侧腹部。这是检查有无腹腔积液的重要方法,当腹腔内游离腹水在1000m1 以上时,即可查出移动性浊音。

8.试述腹部听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答:腹部听诊内容及临床意义:
(1)肠鸣音:肠鸣音活跃见于急性胃肠炎、服泻药后或胃肠道大出血时;肠鸣音亢进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减弱见于老年性便秘、腹膜炎、低血钾、胃肠动力低下等;肠鸣音消失则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
(2)血管杂音:中腹部的收缩期血管杂音,常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左右上腹部的收缩期血管杂音常提示肾动脉狭窄;下腹部两侧的收缩期杂音则考虑髂动脉狭窄。脐周或上腹部出现连续的

静脉性嗡鸣音,尤其是腹壁静脉曲张严重时,提示门静脉高压且有侧支循环形成。
(3)摩擦音:可见于脾梗塞、脾周围炎、肝周围炎或胆囊炎累及局部腹膜等情况下。
(4)搔弹音:可用于测定肝下缘和微量腹水等。
(5)胎心音:妊娠5 个月以上的妇女可在脐下方听到胎心音。

9.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视、触、叩、听诊检查有何异常体征?
答: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可表现为:
视诊: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黄疸,男性乳房发育,蛙腹,腹壁静脉曲张。
触诊:脾肿大、液波震颤。
叩诊:移动性浊音。
听诊:脐周可听到连续性静脉嗡鸣音

10.消化性溃疡并急性穿孔患者腹部视、触、叩、听诊检查有何异常体征?
答:消化性溃疡并急性穿孔时可出现:
视诊:板状腹。
触诊:腹部压痛,反跳痛。
叩诊: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1.脊柱后凸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脊柱后凸多发生于胸段脊柱,也称驼背,在小儿多因佝偻病引起;青少年常见于胸椎结核;成年人则常见于类风湿性脊柱炎;老年人多发生于上部胸椎的骨质退行性变;另外,外伤后脊椎骨折、发育期姿势不良或脊椎骨软骨炎也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

2.叙述脊柱压痛与叩击痛检查方法。
答:(1)脊柱压痛的检查方法是嘱患者取端坐位,身体稍向前倾,检查者以右手拇指自上而下逐个按压脊椎棘突及椎旁肌肉,观察有无压痛。
(2)脊柱叩击痛的检查方法有两种:①直接叩击法:即用手指或叩诊锤直接叩击各椎体的棘突,多用于检查脊椎与腰椎。②间接叩击法:嘱患者坐位,医师将左手掌面置于患者头顶部,右手半握拳以小鱼际肌部位叩击左手背,观察有无疼痛。

3.叙述浮髌试验检查法及其临床意义。
答:浮髌试验检查方法为:患者取平卧位,患肢伸直放在检查者左手拇指和其他手指分别固定在肿胀关节上方两侧并加压,右手拇指和其他手指分别固定于关节下方两侧并加压。使关节腔内的积液不致来回流动,然后用右手示指将髌骨连续向后方按压数次,当按压时有髌骨与股骨关节面的碰撞感,松开时有髌骨随手浮起感,称髌骨试验阳性,提示有膝关节腔内积液。

4.试述杵状指(趾)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答:(1)杵状指(趾)发生机制一般认为与肢体末端的慢性缺氧、代谢障碍及中毒性损害有关。因为以上因素可使肺及肝破坏还原型血红蛋白的能力减弱,加上缺氧使末梢毛细血管增生,扩张,致指(趾)端血流丰富,造成末端软组织增生膨大,指(趾)甲隆起。
(2)杵状指(趾)临床常见于:①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肺癌、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

②某些心血管疾病;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肌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③营养障碍性疾病;如吸收不良综合征、Crohn 病、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等;④其他;锁骨下动脉瘤可引起同侧的单侧杵状指。


1.何谓肌张力增加?其表现形式有哪些?各有何临床意义?
答:1.肌张力增加是指触摸肌肉时有坚定感,作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力口。或表现为:
(1)痉挛性:在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较大,终末时突感减弱,称为折刀现象,见于锥体束损害。
(2)强直性:指一组拮抗肌群的张力均增加,作被动运动时伸肌与屈肌的肌力同等增强,如同弯曲铅管,故称铅管样强直,见于锥体外系损害;如在强直性肌张力增强的基础上又伴有震颤,当作被动运动时可出现齿轮顿挫样感觉,称齿轮强直。

2.何谓震颤?其表现形式有哪些?各有何临床意义?
答:震颤是两组拮抗肌交替收缩所引起的一种肢体摆动动作,可表现为:
(1)静止性震颤:在静止时震颤明显,动作如同“搓丸”样,在作意向性动作时可减轻或暂时消失,伴肌张力增加,见于震颤麻痹。
(2)老年性震颤c 与震颤麻痹相似,但多见于老年动脉硬化患者,常表现为点头或摇头动作,一般不伴有肌张力的改变。
(3)动作性震颤:震颤在动作时出现,动作终末,愈近目的物时愈明显,见于小脑疾患。
(4)扑翼样震颤:震颤动作多在腕掌部,见于慢性肝病、早期肝昏迷。
(5)手指的细微震颤: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3.叙述手足搐搦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
答:手足搐搦发作时手足肌肉呈紧张性痉挛,在上肢表现为腕部屈曲,手指伸展,指掌关节屈曲,拇指内收靠近掌心并与小指相对,形成“助产士手”,在下肢时表现为踝关节与趾关节呈屈曲状。发作间歇时可作激发试验,即在患者前臂缠以血压计袖带,然后充气使水银柱达到舒张压以上,持续4min 出现搐搦时称为Trousseau 征阳性,见于低钙血症和碱中毒。

4.简述共济运动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答:共济运动的检查方法如下:
(1)指鼻试验:嘱患者前臂外旋、伸直,以示指触自己的鼻头,先慢后快,先睁眼后闭眼,反复作上述动作,正常人动作准确,共济失调时指鼻动作经常失误。如睁眼无困难,闭目则不能完成;为感觉性共济失调,睁眼、闭眼皆困难者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2)指指试验:嘱被检查者伸直示指,曲肘,然后伸直前臂以示指触碰对面医师的示指,先睁眼作,后闭眼作,正常人可准确完成。若总是偏向一侧,提示该侧小脑或迷路有病损。
(3)轮替动作:嘱被检查者伸直手掌并反复作快速旋前旋后动作,以观察拮抗肌

群的协调动作。共济失调患者动作缓慢,不协调,一侧快速动作障碍提示该侧小脑半球病变。
(4)跟—膝—胫试验;嘱被检查者仰卧,先抬起一侧下肢.然后将足跟置于另侧膝部下端,并沿胫骨徐徐滑下。共济失调患者出现动作不稳和失误。
(5)Romberg 征:亦称闭目难立征。测试时嘱被检查者两臂向前平伸,双足并拢直立,然后闭目,如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为阳性。仅闭目不稳提示两下肢有感觉障碍,闭目睁目皆不稳提示小脑蚓部病变。

5.叙述浅感觉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答:浅感觉的检查方法如下:
(1)痛觉:通常用大头针针尖以均匀的力量轻刺患者皮肤,让其立即陈述具体的感受。为避免主观或暗示作用,患者应闭目接受测试,测试时注意两侧对比,检查后记录感觉的类型(正常、过敏、减退、消失)和范围;如为局部疼痛则为炎性病变影响该部末梢神经;如为烧灼性疼痛则见于交感神经不完全损伤。
(2)温度觉:通常用盛有热水(40—50℃)及冷水(5~10℃)的试管测试,让患者回答自己的感受(冷或热)。正常人能明确辨别。温度觉障碍见于脊髓丘脑侧束损伤。
(3)触觉:用棉签轻触患者的皮肤或粘膜,让其回答有无感觉。正常人对轻触觉很灵敏。触觉障碍见于后索病损。

6.如何检查膝反射?有何临床意义?
答:患者取坐位,小腿完全松弛,自然悬垂;或取卧位,医师左手在其胭窝处托起两下肢,使髋、膝关节稍屈,然后用右手持扣诊锤叩击髋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腱,正常反应为小腿伸展,亢进时见于锥体束损伤,减弱或消失见于周围神经损伤或中枢急性损伤的超限抑制。

7.阵挛的常见表现形式有哪些?如何进行检查?意义如何?
答:阵挛的常见表现形式有:
(1)踝阵挛:患者仰卧,髋关节与膝关节稍曲,医师一手持患者小腿,一手持患者脚掌前端,用力使踝关节过伸。阳性表现为比目鱼肌与腓肠肌发生节律性收缩,见于锥体束损害。
(2)髌阵挛:患者下肢伸直,医师用拇指和示指提住髌骨上缘,用力向远端方向快速推动数次,然后保持适当的推力。阳性表现为股四头肌节律性收缩致使髌骨上下运动,见于锥体束损害。

8.何谓脑膜刺激征?叙述其常见体征的检查方法和临床意义。
答: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受激惹的表现。见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压力增高
等。常见的脑膜刺激征有:
(l)颈项强直:患者仰卧,医师的手托扶其枕部作被动屈颈动作以测试颈肌抵抗力,若抵抗力增强称颈项强直,除见于上述颅内疾患外,亦可见于颈椎病、颈椎关节炎、颈椎结核骨折、脱位、肌肉损伤等。
(2)Kernig 征;嘱患者仰卧,先

将一侧髋关节屈成直角,再用手抬高小腿,正常人可将膝关节伸达1350 以上,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限,并伴有疼痛及屈肌痉挛。
(3)Brudzinski 征嘱患者仰卧,下肢自然伸直,医师一手托患者枕部,一手置于患者胸前,然后使头部前屈,阳性表现为两侧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

9.叙述Lasegue 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答:Lasegue 征为神经根受刺激的表现。检查时嘱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医师一手置于膝关节上,使下肢保持伸直,另一手将下肢抬起。正常人可抬高700 以上,如抬不到300 即出现由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见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或腰骶神经根炎等。


1.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答:1.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见于: (1)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急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2)判断疗效: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在补充铁剂及维生素B12、叶酸之后,网织红细胞应迅速增多。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红细胞生成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典型病例常低于0.5%。

2. W B C 计数及分类计数的正常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答:2.白细胞(WBC)检验:参考值:成年人4~5.5×109/L,婴儿(两周岁以下)11~12×109/L,新生儿15~20×109/L。细菌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和应激状态(急性出血和大手术)等增多(妊娠后期、月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可有生理性增加)。病毒感染、伤害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极严重感染、放射性辐照、肿瘤化疗后和非白血性白血病等减少。
白细胞分类(DC):参考值:中性粒细胞0.5~0.70×(50~70%),嗜酸性凿粒细胞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0~0.01(0~1%),淋巴细胞0.2~0.40(20%~40%)和单核细胞0.03~0.08(3%~8%)。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和尿毒症等;其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疟疾、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性辐照和肿瘤化疗。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等;其减少见于伤寒和副伤寒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和铅中毒等。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其减少见于免疫缺陷病。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及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3. 什么是核左移?有何临床意义?
答: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核的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叶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细胞核一般为2~5 叶,正常人以2~3 叶者居多。在某些疾病情况下,核1~2 叶的细胞百分率增多,称为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参考值

:1%~5%。这类细胞是中性粒细胞的早期阶段,当杆状核粒细胞>6%时,称为“核左移”,表示机体反应强烈,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粒细胞到外周血来。此种情况多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白血病或类白血病反应。临床上常将>6%称为轻度核左移,>10%为中度核左移,>25%为重度核左移。

4. 尿液内细胞管型有几种?各有何临床意义?
答:(1)红细胞管型,尿中见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单位内有出血,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血红蛋白管型也可见于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后应时及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术后产生排异反应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它胶析性能疾病、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时红细胞管型也可能是唯一的表现。
(2)白细胞管型管型内含有白细胞,由退化变性坏死的白细胞聚集而成,可单独存在,或
与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并存。此种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细菌感染性病变。可结合临床患者有无感染症状给予诊断,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有红斑狼疮肾炎患者亦可见到。
5.渗出液与漏出液有何区别?
(1)渗出液:①蛋白含量高;②细胞成分多;③浑浊,易凝固;④密度高;⑤见于炎症。
(2)漏出液:①蛋白含量低;②细胞成分少;③清亮透明,不易凝固;④密度低;⑤见于
血液循环障碍。




1. 简述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演变及分期°
答: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时,可见到4 期典型演变过程°
早期:梗塞数分或数小时,可见高大的T 波,以后出现ST 段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 波相连°急性期:梗塞后数小时或数日,至数周,在高耸T 波开始降低后即出现异常Q 波或QS 波;S—T 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直立的T 波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近期:梗塞后数周至数月,ST 段基本恢复至基线,坏死型Q 波存在,T 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陈旧期:梗塞3—6 个月之后或更久,ST 段和T 波恢复正常或T 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异常Q 波或Qs 波可持续终生,但其范围有可能缩小,变得不典型,甚至消失°

2. 期前收缩心电图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期前收缩共同的心电图特点是:(1)提前出现的一个异位节律;(2)常因干扰下一心动周期的正常心律而出现一段较长的代偿间歇°

3. 何谓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其心电图特点是什么?
答:阵发性房性与交界性心动过速,常因异位P'或逆行P'波不易辨别.故将两者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是:(1)发作时有突发、突止的特点;(2)

频率一般在160~250 次/min;(3)节律快而规则;(4)QRS 形态一般正常°

4. 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点是什么?
答: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点是:(1)P 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以V1 导联最为明显;(2)心房颤动波的频率为350—600 次/min;(3)心室律绝对不规则;(4)QRS波一般不增宽°

5. 心脏传导阻滞按阻滞程度可分为几度?其心电图特点各是什么?
答:心脏传导阻滞安阻滞程度可分为三度,心电图特点分别是:一度为传导延缓,但每一次激动都能下传,如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 间期延长;二度为部分机动传导发生中断,如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部分P 波后QRS 波脱漏;三度为传导完全中断,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P 波与QRS 波毫无关系,心房率快于心室率°在阻滞部位以下的起搏点就会发放激动,出现交界性异搏心律或室性异搏心律°

6.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是什么?
答: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表现:(1)QRS 波≥0.12s;(2)Vl 或V:导联QRS 呈rsR'型或M 型波;I、V5、V6 导联S 波宽钝而有切迹;aVR 导联呈QR 型.其R 波宽而有切迹;(3)V:导联室壁激动时间>O.05g;(4)V,、V2 导联ST 段轻度压低,T 波倒置;I、V5、V6 导联T波方向一般与终末S 波方向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