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OC 53页)
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年度统计报告

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年度统计报告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络发展迅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激励。
本文将对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进行年度统计分析,以期全面了解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互联网络普及率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底,我国互联网络普及率已达到80%以上,居全球领先地位。
这表明我国互联网络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地区和每一个家庭,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强大的互联网服务。
二、互联网络用户规模截至今年年底,我国互联网络用户规模已超过9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约占总数的90%以上。
这一数据表明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互联网络用户主要的上网方式,同时也为我国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互联网络带宽速度我国互联网络的带宽速度也有了显著提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络的平均带宽速度已达到100Mbps以上,通信质量和速度明显提升。
这为各类数据传输和多媒体内容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
四、互联网络应用领域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也是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底,我国的互联网络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医疗健康、在线娱乐等等。
其中,电子商务是我国互联网络应用领域中最为活跃和发展迅猛的领域之一,今年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
这表明我国互联网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消费升级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五、互联网络安全互联网络安全也一直是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的重点和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络安全状况总体稳定。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互联网络安全的投入,建设了一批互联网络安全保护体系,有效阻击了各类网络病毒和黑客攻击。
然而,随着互联网络应用的广泛推广,互联网络安全形势也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互联网络安全的管理和保护力度。
综上所述,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年度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这份报告详细介绍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涵盖了用户规模、互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
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用户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22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39亿,超过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五分之一。
与上一年度相比,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了6.2%,增速逐渐趋缓。
其中,城镇用户规模为1.08亿,农村用户规模为0.31亿,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报告显示,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12.16亿,占比87.6%。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入口。
同时,移动支付、移动购物、移动阅读等移动互联网应用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网络购物意识逐渐增强,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
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7.9亿,占比56.9%。
同时,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也有了显著提升,农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2亿,占比38.6%。
四、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扩大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1738亿元,同比增长了17%。
其中,移动互联网广告规模达到了1106亿元,占比超过60%。
五、网络安全形势严峻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报告指出,网络钓鱼、恶意程序、隐私泄露等安全事件屡见不鲜。
为此,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了网络安全的监管和监测,提升了网络防御能力。
六、新技术助力互联网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互联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些新技术为互联网产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推动了互联网的创新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发布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形势。
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是该机构每年发布的一项重要报告。
近日,CNNIC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描述。
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0.4%。
互联网用户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加,目前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9亿人,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5.6%。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升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入口。
报告还指出,中国互联网络的基础设施持续完善。
截至2021年12月,中国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规模达到3.9亿户,移动宽带接入用户规模达到10.4亿户。
4G网络覆盖率不断提高,5G网络建设也在快速推进。
此外,IPv6在中国的普及率也在逐渐提高,截至2021年底,IPv6用户规模已达到2.1亿人,占互联网用户总量的21.4%。
报告还对中国互联网应用和服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
在线购物、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移动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1.9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3%。
此外,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旅游等互联网服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报告指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随着网络攻击手法的不断进化和网络诈骗事件的频发,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此外,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进一步促进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首先,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和创新,提高网络安全的整体水平。
其次,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完善网络信息管理体系,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同时,加强网络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总之,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展示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OC 53页)

五、手机上网网民分析截止2006年12月31日,中国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为17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2.4%。
尽管这个数量在13700万人的网民总数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但这个数据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代表着中国网民上网方式、上网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发展。
1.性别特征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中,男性网民占67.8%,女性网民占32.2%(如图5.53所示)。
与整体网民的性别比例相同,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男性占据网民主体,这个比例也高于整体网民中男性网民的比例(如图5.54所示)。
相比较于女性网民,男性网民更加喜欢尝试使用新的上网方式和上网设备。
图5.53 使用手机上网网民性别分布图5.54 整体网民与使用手机上网网民的性别比较2.婚姻状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中,未婚网民占66.0%,已婚网民占34.0%(如图5.55所示)。
整体网民中,未婚网民占网民的主体,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婚姻状况的分布亦如此,且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未婚的网民更加集中(如图5.56所示)。
图5.55 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婚姻状况分布图5.56 整体网民与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婚姻状况比较3.年龄分布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18~24岁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为41.7%;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所占比例为24.6%;再次是18岁以下的网民,所占比例为16.9%;31~35岁的网民比例为8.2%;36~40岁的网民比例为5.5%;40岁以上的网民所占比例为3.1%(如图5.57所示)。
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年龄分布与整体网民的年龄分布基本情况一致,并且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30岁以下的网民更加集中,所占比例高达83.2%(如图5.58所示)。
可见,手机上网这种年轻的上网方式在年轻人中更为普遍。
图5.57 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年龄分布图5.58 整体网民与使用手机上网网民的年龄分布比较4.网民职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企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例最高为31.5%;其次是学生,所占比例为30.9%;排在其后的是自由职业13.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2%;无业5.9%;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4.0%;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3.3%;其他职业和农民所占比例较小(如图5.59所示)。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网络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络行业也迅速崛起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报告旨在统计和分析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状况,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一、互联网络用户数和普及率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1.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5.8%。
其中,城市用户占比为72.6%,农村用户占比为27.4%。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已经超过10亿人,占比达84.2%。
二、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互联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络带宽得到了显著提升。
截至2021年底,全国范围内光纤接入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亿,4G网络用户数量超过8亿。
5G网络的建设也在各地快速推进,部分城市已经开始试点商用。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5G技术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在中国用户中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各类社交媒体、实时通讯工具和移动支付应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微信为例,截至2021年底,其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11亿人,拥有79.8%的市场份额。
此外,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也在快速增长,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最主要的两个支付工具。
四、互联网经济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3万亿元,同比增长16.1%。
同时,通过互联网销售的传统产业也不断壮大,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率提高到38.8%。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也在互联网经济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互联网络安全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安全,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和防范措施。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络安全威胁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网络攻击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多方参与的互联网安全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与国际社会开展了广泛的信息安全合作和交流。
结语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状况持续向好,用户数量和普及率不断增长。
同时,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录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概况1.1 互联网用户规模1.2 互联网普及率1.3 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1.4 互联网应用的广泛领域2. 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1 电子商务的崛起2.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3 互联网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2.4 互联网在就业方面的作用3. 中国互联网安全和法律监管3.1 互联网安全形势3.2 中国政府的网络监管政策3.3 互联网数据隐私保护3.4 网络信息安全法的制定和实施情况4. 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展望4.1 5G技术的推广和应用4.2 人工智能在互联网行业的应用4.3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4.4 互联网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深入应用1.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概况1.1 互联网用户规模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长速度如何?用户群体的年龄分布和地域分布情况如何?1.2 互联网普及率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是如何?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差异情况如何?1.3 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趋势如何?移动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和速度如何?1.4 互联网应用的广泛领域互联网在哪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的互联网应用情况如何?2. 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1 电子商务的崛起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如何?电商对传统实体商业的影响如何?2.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如何?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如何?2.3 互联网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中国互联网科技创新进展如何?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何?2.4 互联网在就业方面的作用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的就业状况如何?未来的就业趋势如何?3. 中国互联网安全和法律监管3.1 互联网安全形势中国互联网安全面临的挑战有哪些?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的情况如何?3.2 中国政府的网络监管政策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监管政策是怎样的?对网络信息的审查和管理如何?3.3 互联网数据隐私保护中国互联网公司怎样保护用户数据隐私?数据泄露事件频发吗?3.4 网络信息安全法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中国网络信息安全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如何?对互联网安全起到了什么作用?4. 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展望4.1 5G技术的推广和应用5G技术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如何?哪些领域将首先受益?4.2 人工智能在互联网行业的应用中国互联网行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如何?在搜索、推荐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如何?4.3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何?网络速度和稳定性有何改善?4.4 互联网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深入应用互联网在教育、医疗等行业的应用情况如何?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进步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9.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6.6%。
与此同时,挪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迅猛,已经达到8.8亿,挪动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2.9%。
挪动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挪动互联网进行在线购物、社交娱乐、进修工作等活动。
此外,报告还指出,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互联网新兴应用得到了迅速进步。
特殊时期的疫情防控更是催生了在线教育和在线医疗的高速进步。
在线教育平台和在线医疗服务的使用率显著提升,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线教育正改变着传统教育的形式,不论是在线初级教育学校教室仍是高校在线课程,都成为人们进修的新选择;在线医疗则为患者提供了线上咨询、遥程诊疗等便捷服务,极大地缩减了患者的就医时间和成本。
网络技术的进步也是报告的一大亮点。
随着5G技术的不息成熟,挪动网络的速度和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5G加速了物联网的进步,使得各种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更加便捷。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也成为互联网领域的热点。
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则为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存储方式。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高速进步,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报告指出,网络攻击事件和网络病毒不息增加,网络安全形势严峻复杂。
大规模的数据泄露、个人隐私泄露等事件频频发生,给互联网用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网络安全问题不仅需要互联网企业加强安全措施,也需要政府和用户共同努力,共同维护网络安全。
综上所述,《中国互联网络进步状况统计报告》详尽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的进步现状和趋势。
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息扩大,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不息提高,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互联网的快速进步也带来了网络安全等诸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信任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互联网会迎来更加茂盛进步的新时代综上所述,《中国互联网络进步状况统计报告》深度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的进步现状和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前言为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同年11月发布了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从1998年起,为了使调查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月定期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对我国网民规模、结构特征、网络应用和互联网安全环境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严谨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现状,为政府部门、企业等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连续发布了2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本报告是根据第27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撰写。
在延续以往《报告》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第27次报告加入了对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的调查,如中小企业的互联网接入比例、互联网应用水平及应用意向等,反映互联网对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主管部门指导下,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下配合,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
其中,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腾讯搜索技术研发中心对网页数据获取方面提供了帮助;康普科纬软件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博睿宏远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迅雷)协助我们完成了各省互联网下载速度的测试工作;北京东方网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网志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万网)、北京信诺立兴业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时代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原珠海市时代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厦门中资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厦门东南融通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原厦门华商盛世网络有限公司)、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厦门三五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在域名和网站数据提供方面给予了配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这份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并针对互联网用户规模、网络基础设施、互联网应用以及新兴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解读。
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到8.85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2.5%。
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超过8亿,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0.7%。
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报告显示我国已经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4G网络。
截至2021年6月,我国4G用户规模达到7.84亿,5G用户规模较去年增长3倍,达到了2.596亿。
这些数字反映了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彰显了我国网络基础设施的雄厚实力。
另外,报告还对我国互联网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发现短视频、在线购物和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最常使用的互联网应用。
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很多人休闲娱乐的首选,线上购物的便利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与此同时,报告还指出了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趋势。
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知乎、抖音等,给予了他们广泛的发声权和传播平台,进一步丰富了互联网内容。
报告指出,我国的互联网发展不仅仅停留在传统领域,也在迅速拓展到新兴技术领域。
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各行各业。
例如,在医疗领域,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在线医疗、健康管理等成为可能;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
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此外,报告还对互联网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网络病毒、网络诈骗等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网络生活带来了威胁。
报告呼吁各方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稳定。
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这一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状况,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了10.6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76.3%,较去年同期提升了2.8个百分点。
这说明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互联网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也在增长。
截至2022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了10.12亿,占到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4.8%。
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主力军。
报告还指出,互联网的应用领域持续扩展。
在线支付、短视频、在线购物等应用得到了广泛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新型应用在疫情期间表现突出,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学习和就医方式。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发展迅猛,为互联网行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一支力量,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报告中还提到,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互联网经济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互联网经济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网络安全事件屡次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互联网公司应该加强安全管理,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此外,数字鸿沟问题也凸显出来。
互联网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普及度明显高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数字鸿沟存在严重不平等的情况。
推动互联网普及和应用,缩小数字鸿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报告最后对未来互联网发展进行了展望。
随着5G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应用,互联网将会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录一、概述 (2)1. 报告背景与目的 (3)2. 报告范围与方法 (4)二、中国互联网发展概况 (4)1. 互联网用户规模 (5)2. 网络普及率 (6)3. 地域发展差异 (7)三、互联网接入情况 (8)1. 上网方式 (9)2. 接入速率 (10)3. 移动互联网发展 (11)四、互联网应用状况 (12)1. 社交媒体 (13)2. 网络购物 (14)3. 在线教育 (15)4. 网络娱乐 (16)五、电子商务与移动支付发展 (18)1. 电子商务市场规模 (19)2. 移动支付用户规模 (20)3. 移动支付市场规模 (21)六、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22)1. 网络安全事件 (24)2. 用户隐私保护意识 (25)3. 网络安全法规政策 (26)七、未来展望与建议 (27)1. 发展趋势预测 (29)2. 政策建议 (30)3. 企业应对策略 (31)一、概述在当前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本报告旨在全面、深入地阐述中国互联网络的发展状况,分析发展趋势,揭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业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从规模与普及程度来看,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成为网民的主要接入终端,推动了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
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中国在网络技术、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网络带宽不断提升,网络速度和网络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从互联网应用角度看,中国在互联网产业创新方面表现突出。
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在线支付、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壮大。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络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其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备受瞩目。
本报告将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一、互联网用户规模截止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9.6亿,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比于2010年的3.84亿,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了150%。
这可以归功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二、移动互联网用户占比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互联网用户规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9.1亿,占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5%以上。
这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程度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的高度一致。
三、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是衡量一个国家互联网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9.3%,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互联网应用和服务中国互联网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各种互联网应用和服务。
据统计,社交媒体平台是中国互联网用户最喜欢使用的应用之一,微信和微博是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
此外,电子商务、在线视频、在线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五、互联网安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安全问题,加大了网络安全管理和监管力度。
近年来,中国加强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了一系列网络安全体系和监管机构,以保障互联网用户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六、互联网发展前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互联网将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个行业。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的发展。
同时,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将加快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持续向好,并且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ghts Reserved.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围绕互联网基础建设、网民规模及结构、互联网应用发展、互联网政务发展和互联网安全等五个方面,力求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展现,综合反映2020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互联网激发磅礴力量,助力抗疫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较2020年3月提升2.5%。
CNNIC党委书记、副主任吴铁男指出,在此次疫情期间,我国互联网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和韧性,不仅为精准有效防控疫情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在数字基建、数字经济、数字惠民和数字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我国应对新挑战、建设新经济的重要力量。
CNNIC副主任张晓对报告进行了解读,从八个方面总结了2020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发展亮点:1“网”汇力量,“新业态”助抗疫稳大局。
上半年,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应用服务在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稳住民生基本所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截至2020年6月,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81亿,占网民整体的40.5%;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76亿,占网民整体的29.4%;远程办公用户规模达1.99亿,占网民整体的21.2%。
2 “网”罗科技,“新基建”注活力扩增量。
上半年,中央密集部署加快“新基建”进度,多个重要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0年6月底,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6600万,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已开通5G基站超40万个。
工业互联网领域已培育形成超过500个特色鲜明、能力多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截至2020《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始于1997年11月,是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最权威的互联网发展数据的报告之一。
年7月,我国已分配IPv6地址用户数达14.42亿,IPv6活跃用户数达3.62亿,排名前100位的商用网站及应用已经全部支持IPv6访问。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如下:
1. 网络用户数量:中国网络用户总数在2020年达到9.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
2. 移动互联网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9.79亿,占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9.5%。
3. 网络覆盖范围:中国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城乡网络覆盖差距逐步缩小。
城市网络普及率达到83%,农村网络普及率达到52.8%。
4. 互联网应用:中国互联网应用不断丰富,包括短视频、在线购物、在线支付、社交媒体等。
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7.45亿,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8.17亿。
5. 互联网经济规模:中国互联网经济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底,互联网经济规模达到4.94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4%。
6. 5G发展:中国5G网络建设进展迅速,截至2020年底,中国5G基站数达到70万个,5G用户规模超过2亿。
总体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网络用户数量
及互联网普及率持续增长,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和应用广泛普及。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
同时,中国也致力于推动5G网络建设,为未来的互联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是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的详细统计和分析,包括互联网用户规模、互联网普及率、移动互联网发展、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数据和趋势。
该报告对于了解中国互联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根据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
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上网用户规模达到8.33亿人,占互联网总体用户规模的97.4%。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上网方式,也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同时,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发展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共享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根据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34.8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5%。
在线支付规模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消费的主要支付方式。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遭受的网络攻击事件较前一年增长了65%,网络攻击呈现出愈发复杂和智能化的趋势。
与此同时,个人信息泄露和网络诈骗等问题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完善网络安全体系,保障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根据报告分析,未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首先,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将进一步提升,手机上网用户规模将继续增长;其次,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将在互联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互联网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最后,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将成为发展互联网的重要支撑,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技术手段的加强将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关键。
总的来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了中国互联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和普及率持续增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的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持续稳定增长。
以下是一些关键数据和趋势:
1. 互联网用户规模:截至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到9.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
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
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
2. 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
现在,中国有超过9.6亿的移动互联网
用户,占总互联网用户的大部分。
3. 互联网普及率: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接近70%,远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使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沟通和进行业务。
4. 互联网应用:中国互联网用户普遍使用各种应用程序和平台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社交媒体、在线购物和在线支付是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
此外,互联网直播、在线视频和在线教育也在快速增长。
5. 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对就业、消费和经济结构调整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6. 互联网安全: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互联网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了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和保护措施,以确保互联网发展的安全与稳定。
总的来说,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状况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仍需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安全、促进数字经济和推动普惠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突破10亿,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量的三分之一。
同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捷。
一、互联网络普及率稳步提升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70.4%,与2010年相比提升了28.6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地区的普及率达到了79.9%,农村地区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达到了48.4%。
这表明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开始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二、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获得信息和服务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截至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超过9亿,占比超过90%。
移动支付、在线购物、在线教育等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手机APP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社交媒体、新闻、购物平台等应用层出不穷。
三、网络购物成为主要消费方式互联网的普及给电子商务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网络零售额已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2019年,中国网络零售额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占社消品零售额的比重超过24%。
和传统消费方式相比,网络购物的便捷性和优惠更受消费者青睐。
四、网络教育逐渐兴起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网络教育也逐渐成为人们的新选择。
据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教育用户规模已突破2.5亿,占全国教育参与人群的近一半。
网络课程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吸引了大量学生和职场人士,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间找到平衡。
五、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网络安全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的网络安全事件数量庞大,包括网络病毒、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
为加强网络安全,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网络安全的投入,并通过立法加强了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
但同时,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保护。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发展迅速。
本文将从网络用户、互联网普及率、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移动互联网应用和网络安全等方面对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一、网络用户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络用户数量达到8.3亿人,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比过去几年,中国的网络用户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手机用户的快速增加。
二、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互联网普及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在2020年达到64.5%,相较于十年前的19.1%增长了45.4个百分点。
这显示了中国互联网普及力度的巨大进步。
三、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社交媒体在中国互联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博、微信和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广大年轻人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社交媒体用户规模超过7亿人,其中微信用户达到11亿,抖音日活跃用户超过4亿。
这些数字反映了中国社交媒体使用的广泛和日益增长的趋势。
四、移动互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是推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8.2亿,占总体互联网用户的98.8%。
移动支付、在线购物和在线视频等应用成为用户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网络安全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加强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犯罪活动。
根据最新统计,2020年中国共打掉各类网络犯罪团伙1200多个,查处各类网络违规信息近10万条。
这些举措有力地维护了中国互联网的安全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
网络用户数量不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显著提升,社交媒体使用广泛,移动互联网应用普及率高,网络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然而,仍需继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安全防护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推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迈上新台阶。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的互联网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下是该报告的主要内容:首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不断增加。
截至报告截止日期,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10.3亿人,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表明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其次,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
根据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2.1%,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超过七成的中国人口可以享受到互联网的便利,通过互联网了解信息、获取服务等。
再次,中国互联网的移动化程度日益提高。
报告显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超过9亿人,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6.6%。
手机成为中国人上网的主要工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浏览网页、使用各种应用程序。
此外,中国的互联网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报告指出,中国的在线购物、在线支付、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互联网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
各类互联网平台和应用程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服务。
然而,报告也指出了中国互联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安全威胁也在增加。
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其次是网络不平等问题。
部分地区和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存在数字鸿沟的问题,需要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普及教育。
综上所述,中国的互联网络发展状况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政策的不断改进,相信中国的互联网将继续迈向更加繁荣和健康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手机上网网民分析截止2006年12月31日,中国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为17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2.4%。
尽管这个数量在13700万人的网民总数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但这个数据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代表着中国网民上网方式、上网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发展。
1.性别特征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中,男性网民占67.8%,女性网民占32.2%(如图5.53所示)。
与整体网民的性别比例相同,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男性占据网民主体,这个比例也高于整体网民中男性网民的比例(如图5.54所示)。
相比较于女性网民,男性网民更加喜欢尝试使用新的上网方式和上网设备。
图5.53使用手机上网网民性别分布图5.54整体网民与使用手机上网网民的性别比较2.婚姻状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中,未婚网民占66.0%,已婚网民占34.0%(如图5.55所示)。
整体网民中,未婚网民占网民的主体,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婚姻状况的分布亦如此,且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未婚的网民更加集中(如图5.56所示)。
图5.55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婚姻状况分布图5.56整体网民与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婚姻状况比较3.年龄分布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18~24岁的网民所占比例最高,为41.7%;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所占比例为24.6%;再次是18岁以下的网民,所占比例为16.9%;31~35岁的网民比例为8.2%;36~40岁的网民比例为5.5%;40岁以上的网民所占比例为3.1%(如图5.57所示)。
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年龄分布与整体网民的年龄分布基本情况一致,并且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30岁以下的网民更加集中,所占比例高达83.2%(如图5.58所示)。
可见,手机上网这种年轻的上网方式在年轻人中更为普遍。
图5.57 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年龄分布图5.58 整体网民与使用手机上网网民的年龄分布比较4.网民职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企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例最高为31.5%;其次是学生,所占比例为30.9%;排在其后的是自由职业13.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8.2%;无业5.9%;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4.0%;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3.3%;其他职业和农民所占比例较小(如图5.59所示)。
使用手机上网网民的职业分布与整体网民的职业分布略有不同。
整体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才是企业单位工作人员,而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企业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学生所占比例排在第二位。
另外,整体网民中,学校教师及行政人员所占比例高于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而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后者所占比例高于前者(如图5.60所示)。
图5.59使用手机上网网民职业分布图5.60整体网民与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职业分布的比较5.城乡差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中,居住在城镇的网民所占比例为81.4%;居住在农村的网民所占比例为18.6%(如图5.61所示)。
使用手机上网网民的城乡分布差异与整体网民的城乡分布差异几乎相同(如图5.62所示)。
图5.61使用手机上网网民的城乡差异图5.62整体网民与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城乡差异的比较综上所述,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经初具规模。
其中,男性、未婚、18~24岁、职业为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居住在城镇的网民是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主体。
除了职业特征略有不同外,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特征与整体网民的特征相似,但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更加明显的集中在男性、未婚、年龄在30岁以下的网民中。
六、中国互联网发展差异分析1.中国城乡互联网发展差异分析(1)城乡网民普及率差异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互联网总体数量都呈增长趋势,中国城镇和农村的网民普及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其中城镇的网民普及率增长最快。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城镇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的6.5倍(如图5.63所示)。
图5.63城乡网民普及率(2)城乡网民上网时间差异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城镇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8.0小时,农村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3.2小时。
全国平均水平为16.9小时。
城镇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农村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较大,少3.7小时。
可以看出,农村网民在上网时间方面,与城镇网民及全国平均水平均有较大差距。
(3)城乡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差异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城镇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为89.6元,农村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为77.4元。
农村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明显低于城镇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
综上所述,中国的互联网在城镇和农村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异,整体来说,互联网在城镇的发展水平要高于农村。
要想使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大幅度的提升,还需要加强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建设,减小互联网发展的城乡差异。
2.中国东中西部互联网发展差异分析(1)东中西部互联网普及差异分析东部与中西部的网民普及率差距依旧较大。
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网民普及率上升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网民普及率上升2.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网民普及率上升1.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1.4个百分点(如图5.64所示)。
图5.64 东中西部网民普及率比较虽然东中西部的网民普及率都有所上升,但不难看出东部和中西部互联网发展状况还是有很大差距。
表5.1通过其他一些互联网指标情况,更加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也可以看出,网站建设和域名数量的差距也会对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产生影响。
表5.1互联网东中西部差距比较(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7.4小时,中部地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6.9小时,西部地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5.1小时。
东部地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最长,中部地区网民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而西部地区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东中西部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差异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为91.6元,中部地区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为72.5元,西部地区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为74.9元。
可以看出,中部地区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最低,比全国平均水平的83.5元少11.0元,而东部地区网民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最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1元,西部地区网民平均每月的上网接入费用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6元。
(4)东中西部网民对互联网信任程度差异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是:非常信任5.4%,比较信任32.3%,一般54.9%,不太信任5.7%,很不信任1.8%。
中部地区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是:非常信任6.6%,比较信任35.0%,一般51.9%,不太信任5.4%,很不信任1.1%。
西部地区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是:非常信任7.1%,比较信任29.6%,一般56.1%,不太信任5.7%,很不信任1.6%(如图5.65所示)。
可以看出,地区差异并不会对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产生很大影响,不论哪个地区的网民都是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大于不信任程度。
图5.65 东中西部网民对互联网信任程度的比较综上所述,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也存在东中西部差异。
整体而言,互联网在东部的发展水平要高于中部和西部。
我们在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络的发展,减小数字鸿沟,使中国互联网全面均衡发展。
七、非网民状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网民总数从去年同期的11100万人增长到现在的13700万人,增加2600万人,增长率为23.4%;网民人数占中国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10.0%,达到10.5%。
虽然2006年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1.37亿,但是相对于庞大的中国人口仍为很小的一部分,目前仍有近90%的人没有上网。
因此,对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没有上网的人群(我们称之为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近半年内的上网预期、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的非网民的部分特征进行分析,将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非网民状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1.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与近半年内上网预期(1)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包括:36.0%的非网民选择“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31.4%的非网民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18.1%的非网民选择“没时间上网”;10.1%的非网民选择“年龄太大/太小”;8.6%的非网民选择“觉得上网没用,不需要”;7.9%的非网民选择“不感兴趣”;其他原因的选择比例都在5.0%以下(如图5.66所示)。
可见,“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是影响中国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因素,目前仍有超过1/3的非网民由于此原因不能上网,此外由于硬件条件不满足而不具备上网条件导致超过30%的非网民不能上网。
图5.66 非网民不上网原因对比近几年历史同期数据,在不上网的原因中,选择“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技能”和“上网费用贵”的非网民比例有所减少;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和“没时间上网”的非网民比例有所增加(如图5.67所示)。
具体情况为:选择“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技能”的非网民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7个百分点;选择“不具备上网条件”的非网民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1个百分点;选择“没时间上网”的非网民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9个百分点;选择“上网没用/不需要”的非网民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2个百分点;选择“上网费用贵”的非网民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0.6个百分点;选择“不感兴趣”的非网民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7个百分点;选择“年龄太大/太小”的非网民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5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显示,由于“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电脑、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等)”而不能上网的非网民比例逐年增加,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程度日益突出。
图5.67历次调查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2)非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90.0%的非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33.2%的非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如图5.68所示)。
有79.1%的非网民认为电视是其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而以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等作为最主要获取信息途径的非网民比例均不超过10.0%(如图5.69所示)。
可见,与网民相比,非网民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对狭窄和集中。
图5.68 非网民、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对比图5.69 非网民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3)非网民近半年内的上网预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2%的非网民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上网,65.4%的非网民预期近半年内肯定不会上网,预期近半年内可能上网和可能不上网的非网民比例分别是10.7%和8.7%,其余11.0%的非网民对近半年内是否上网没有明确的预期,表示说不好(如图5.70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