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广东钢琴音乐的历史演进与风格特点

广东钢琴音乐的历史演进与风格特点

课程教材广东钢琴音乐的历史演进与风格特点文/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郭伍蕙我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这给中 国钢琴音乐的多元发展性提供了有利 条件,每个民族都有各民族独特的音乐 文化,每一个地域都有它各自不同的艺 术风格和艺术形式,广东钢琴音乐当然也不例外。

广东钢琴音乐伴随着广东音 乐而发展, 它是中国钢琴音乐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一、广东钢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钢琴这种西方乐器在中国的岀现,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结果,至 于最早传入中国的古钢琴的准确时间, 目前暂无完整准确的史料记载。

但唯一能叫得岀名字的学习演奏古钢琴的中 国人则是清朝皇帝康熙( 1662- 1712 年)。

他也只不过是一时兴致所至,自 娱自乐而已。

钢琴真正在中国的发展也只有一百年的历史,那么中国的钢琴音 乐及广东的钢琴音乐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东人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奠基者中国“戊戌变法”运动领袖梁启 超(广东人)先生指岀:“中国之衰 弱,由于教之未善。

”中国的钢琴音乐 发展取决于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 而创建中国专业音乐专门机构的人就是广 东人肖友梅先生。

肖友梅先生在我国现 代音乐发展史上创造了诸多的第一:他是我国第一位国外留学时间最长的音 乐哲学博士。

1922年在蔡元培先生支 持下建立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这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 音乐专业教育机构。

1927年肖友梅先 生在上海主持创建了我国现代第一所完备的高等音乐专业教育机构——国 立音乐学院, 后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这是我国正规专业音乐教育机 构的开端。

在此期间,肖友梅先生曾编 写过《风琴教科书》《钢琴教科书》等 一批中国早期的钢琴教材。

为我国培养了现代最早的一大批音乐专门人才, 广 东钢琴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陈培勋先 生早年就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还有如丁善德、吴乐懿、李翠贞等 一大批著名钢琴教育家都毕业于该校。

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浅谈“广东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浅谈“广东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浅谈“广东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要:广东音乐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袭和发扬了岭南文化“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精神,又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特质。

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学段开发“广东音乐”课程资源,利用好课程资源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进行探讨。

依托教科书,开展广东音乐课堂教学;依托校本课程,开展广东音乐实践活动;依托校外资源,开展“广东音乐”拓展活动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广东音乐、岭南音乐文化、本土音乐、传承与发展岭南音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粤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音乐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音乐的重要乐种,既承袭和发扬了岭南文化“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精神,又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特质。

广东音乐诞生于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形成期约从1860年至1920年。

它的形成是应岭南经济开放、中西文化交流、民主革命新风;承中原、本土文化传统;吸外地音乐文化之营养;纳西方音乐之精华的岭南音乐文化历时积淀的结果。

进入21世纪,新课改新课标走进中小学各个学科,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学习机会。

在学校的音乐课程中融入广东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本土认同感,在传统音乐的学习中热爱本土音乐文化,从而深刻认识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非常有意义。

那么如何在高中学段开发“广东音乐”课程资源,利用好课程资源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这一直是我实践研究的目的。

一、依托教科书,开展广东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广东音乐传承的后备力量,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兴趣培养可以使广东音乐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的教科书中,就有广东音乐的内容。

利用教科书,从课堂教学开始,讲授广东音乐。

(一)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信息,查找“广东音乐”相关知识,制作PPT,并进行展示。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粤语童谣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广东地区儿童教育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广东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粤语童谣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歌曲化历程。

粤语童谣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儿童歌谣。

古代的粤语童谣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儿童教育为主题,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动听。

这些童谣通常由民间流传和口头传承,没有固定的曲谱和记录方式,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等途径传唱。

这种传统的童谣形式一直延续至今,保留和传承了广东地区的文化和语言特色。

近代以来,粤语童谣逐渐从传统的口头传承转变为音乐作品,歌曲化的童谣开始出现。

随着广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新型的童谣演唱形式和音乐风格逐渐涌现。

这些歌曲化的童谣通常由专业音乐人创作,旋律丰富多样,歌词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儿童成长的需要。

粤语童谣的歌曲化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初期,也就是粤曲和粤剧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阶段,很多著名的粤曲和粤剧曲目都被改编成童谣,并被广大儿童所喜爱。

这些童谣在旋律和歌词上保留了原曲的风格和特点,让儿童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接触到了传统粤曲和粤剧的文化。

第二个阶段是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也就是流行音乐的兴起时期。

在这个阶段,流行音乐的影响开始进入粤语童谣的创作和演唱中,一些原创的童谣开始出现。

这些原创的童谣旋律轻快,歌词简洁明了,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和情感,成为了当时儿童喜爱的音乐作品。

第三个阶段是在90年代至今,也就是新型童谣的兴起时期。

在这个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粤语童谣开始以更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包括音乐录像带、卡拉OK和网络音乐等。

一些儿童音乐节目和比赛的举办也推动了粤语童谣的创作和发展。

这些新型童谣不仅增加了儿童接触音乐的机会,也为广东地区的音乐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和表演平台。

粤语童谣的发展和歌曲化历程经历了从口头传承到音乐作品的转变,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粤曲教学大纲

粤曲教学大纲

粤曲教学大纲粤曲教学大纲粤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地区。

它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使其成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粤曲,制定一份粤曲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粤曲的起源与发展粤曲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融合了汉族、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和表演形式。

粤曲在广东地区广泛传播,并逐渐成为戏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粤曲的特点与表演形式粤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而闻名。

它的音乐以“七声音阶”为基础,旋律婉转动听,富有感染力。

在表演形式上,粤曲注重角色扮演和情感表达,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方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三、粤曲教学目标与内容粤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粤曲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粤曲的基本知识、唱腔技巧、角色扮演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可以逐步掌握粤曲的基本要素和表演技巧。

四、粤曲教学方法与手段粤曲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粤曲的知识和技巧。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录像、音频等,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粤曲的表演要领。

五、粤曲教学的评估与考核为了评估学生对粤曲的学习情况,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和考核形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演出评估外,还可以引入小组讨论、实践演练等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演能力。

评估结果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和教学改进的依据。

六、粤曲教学的意义与价值粤曲作为广东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粤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广东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同时,粤曲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通过教学,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七、粤曲教学的挑战与展望粤曲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不高、教学资源不足等。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粤语童谣是广东省地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是用粤语编写的歌曲,表达着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热爱与关怀。

粤语童谣最早起源于广东乡村,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成为了广东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进行深入探讨。

一、粤语童谣的发展历程1. 早期形态粤语童谣的产生可追溯到古代的谚语和古歌。

在广东的农村地区,人们在劳作之余会唱一些民歌,这些歌曲往往用粤语演唱,内容以生活中的事物、自然现象、人情世故为主题,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这些歌曲在传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粤语童谣的初步形态。

2. 口传及书面记录在历史上,粤语童谣主要以口传的方式传播,通过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使得这些歌曲在民间广泛传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受到重视的粤语童谣被记录下来,成为了文字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更加系统地传承了粤语童谣的内容和风格。

3. 歌曲化随着现代音乐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粤语童谣被改编为歌曲进行传唱。

通过改变曲调、加入乐器伴奏等方式,粤语童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一些著名的音乐人也开始将粤语童谣进行改编,使得这些歌曲更具现代感,更贴近年轻人的口味。

4. 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粤语童谣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一些老一辈的歌手已经逐渐退出了舞台,新生代的粤语童谣歌手也在不断涌现,他们通过现代的音乐形式和媒体手段,使得粤语童谣更具时代感和传播力。

一些文化机构和音乐团体也开始重视粤语童谣的传承和弘扬,举办各种形式的演出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粤语童谣。

传统的粤语童谣以简单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为主,歌词多为对生活中的事物、自然现象以及人情世故的描述。

这些歌曲大多是由乐器伴奏,或者更简单的以口语形式传唱。

除了改编,一些流行歌手也开始演唱粤语童谣,使得这些歌曲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这些传统的歌曲,带给听众全新的感受和体验。

传说典故:粤乐(广东音乐)发展整个过程

传说典故:粤乐(广东音乐)发展整个过程

⼴东⾳乐⼜称粤乐,是以⼴东民间曲调和部分粤剧⾳乐、牌⼦曲为基础,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具有浓郁岭南地⽅特⾊的民间⾳乐。

⼴东⾳乐与粤剧⼀样,也是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岭南⽂化奇6s。

19世纪中晚期,以⼴州为中⼼的珠江三⾓洲⼀带,民间逐渐孕育和形成了⼴东⾳乐。

⼴东⾳乐在演奏上使⽤装饰⾳和“加花”所产⽣的⾳⾊和风格,明显有别于其他地⽅的民间⾳乐。

它具有岭南⽂化“折中中西,融会古今”的特点,以及较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东⾳乐这⼀乐种⼀开始形成,⽴即便以其清新明快、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其旺盛的⽣命⼒⽽迅速发展起来。

百多年来,⼴东涌现出许多的⼴东⾳乐作曲家、演奏家和作品。

19世纪中晚期是⼴东⾳乐的形成期,出现了何博众、严⽼烈等作曲家、演奏家。

作品有《⾬打芭蕉》、《饿马摇铃》、《连环扣》、《旱天雷》等。

这些作品在旋法、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以及律制等⽅⾯,均显⽰出独特的⾊彩和风格,标志着这⼀曲种的形成。

上世纪⼆三⼗年代是⼴东⾳乐飞速发展、⼴为传播的成熟时期和全盛时期,涌现出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何⽒三杰”及吕⽂成、尹⾃重、何⼤傻、何浪萍“四⼤天王”,还有丘鹤俦、易剑泉、陈德钜、陈⽂达等⼀批作曲家和演奏家。

创作出《赛龙夺锦》、《娱乐升平》、《平湖秋⽉》、《步步⾼》、《鸟投林》、《柳浪闻骂》、《凯旋》、《惊涛》等数百⾸作品。

这些作品⼤多灌成唱⽚,在电台、码头、车站以及⽕车、轮船上播出。

那时⼴州间有数⼗个业余乐让(或称私伙局),在上海、天津、⾹港、澳门乃⾄东南亚、美洲的华⼈聚居地也有⼴东⾳乐乐让。

据不完全统计,在数百⾸⼴东⾳乐中,⾄少有50⾸⾄今仍流传于海外,可见其影响之⼴阔和深远,故世称“凡有华⼈处,即有⼴东⾳乐知⾳”。

新中国成⽴后,⼴东⾳乐⼜迎来了艳阳的春天,涌现出⼀批如刘天⼀、陈卓莹、易剑泉、陈德钜、黄锦培、余其伟等优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

1953年成⽴了以刘天⼀、陈卓莹、易剑泉、黄铜培等⼴东⾳乐名家为主的⼴东⾳乐研究组。

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张萌(池州学院,安徽,池州 247100)摘 要:广东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自明清以来,其音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

广东音乐的发展激励着现代音乐学习者们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继承和创新,经久不衰的音乐凝练了一段段广东往事,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变迁。

广东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对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其肩负着独特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广东音乐深受大众的喜爱,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广东音乐;概况;形成和发展一、广东音乐的概况广东音乐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音乐以广东民间曲调和粤剧音乐为基础,同时也吸取了我国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完善成今天具有独特魅力的广东地方音乐。

研究广东音乐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也能够促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和提升。

广东音乐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风格,在演奏上多使用装饰音,以合奏方式为主。

早期的合奏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多采用二弦、三弦、提琴、月琴、横箫合奏的方式,而独奏则多用琵琶和扬琴。

20年代后,演奏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以高胡为主奏乐器,以扬琴和秦琴为辅,称为“三件头”,又叫“软弓”。

广东音乐用“以简驭繁”为主体结构,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用器乐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内涵表现出了地方音乐的浓郁色彩,其表现手法丰富,通过写景、抒情、状物的主要方式,将广东人民欢快愉乐、轻松自在的生活小景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是广东传统生活情趣的体现。

广东音乐是别具岭南特色的民间音乐乐种,享誉乐坛。

其中广东音乐十大名曲最为出名,分别是《步步高》、《彩云追月》、《雨打芭蕉》、《双声恨》、《杨翠喜》、《寒鸦戏水》、《连环扣》、《走马》、《平湖秋月》、《柳浪闻莺》。

二、广东音乐的形成广东音乐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成型于清代光绪年间,繁荣于民国时期。

广东音乐主要流传于珠三角地带,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风格特点,内容很广,其中包括夢剧、潮州音乐及部分有代表性的地方小曲和民歌等,现在专指丝竹乐。

广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广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广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广东民间音乐是广东省地域性最强的音乐文化,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民间音乐从广州、河源、韶关、梅州等地流传至今,反映了广东本土文化与广东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习惯等方面的高度契合。

尤其是广东各地的戏曲表演,更是广东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乐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广东民间音乐的传承主要是传统的手法,即口传心授。

在这一传承方式下,民间音乐家们通常由父辈、师傅或其他长辈开始学习,接到古老的曲义、曲谱和演唱方法,通过不断的操练和演唱,将这些经验和技巧传承下去。

此外,广东民间音乐一般伴随着社交舞蹈、歌曲或戏曲演出,也在传播和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广东民间音乐本身就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且容易被紧密地与其他文化形式结合起来,因此它的传承一直都是很有生命力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东民间音乐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在当代广东民间音乐的发展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表演技巧和演出装置的引入。

如在广州传统戏曲中,可以使用电子背景,也可以在背景幕布中添加数据信息,让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融合。

第二,创作出新的曲目,在表达方式、曲式结构、主题内容等方面和传统曲目有所区别。

第三,探索和创造新的音乐风格,将不同地域与民族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

第四,将广东民间音乐推向国际舞台,从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广东民间音乐。

广东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保护广东民间音乐方面,各级政府要主动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加强对广东民间音乐的保护和扶持,在保护民间音乐的同时,要充分发掘和挖掘广东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同时,也需要广大的民间音乐人同样担负起传承和发展广东民间音乐的责任,不断开拓和创新。

总之,广东民间音乐作为广东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要彻底保护好广东民间音乐,既要重视传统文化之美、气息和韵味,也要重视时代与科技、人民生活的进步与变化,将传统民间音乐和现代文化相融合,产生出新的文化效应,这是广东民间音乐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谈谈近代广东音乐的发展

谈谈近代广东音乐的发展

广东音乐发源于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早在 19 世纪下半叶就已在广州地区流行,20 年代初发展成独立演奏的小型器乐合奏曲,后流传到外地而得名为“广东音乐”。

早期广东音乐以琵琶为主奏乐器,辅以筝、箫、三弦、椰胡等,之后出现了“五架头”组合,采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的中音乐器)、三弦、月琴、横箫等五种乐器又称“硬弓组合”。

20 年代初,出现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秦琴和扬琴形成“软弓组合”,又称“三件头”。

在广东音乐发展初期,有著名艺人严老烈、丘鹤俦等人曾为广东音乐整理创作了不少传统乐曲,并出版了一些广东音乐曲集,如严老烈的《旱天雷》、《连环扣》,丘鹤俦的《娱乐升平》、《狮子滚球》等及其编辑的曲集《弦歌必读》、《琴学新编》等。

20 年代广东音乐著名艺人何柳堂又整理创作了《饿马格铃》、《醉翁捞月》、《赛龙夺锦》等乐曲,并编辑了《琵琶曲集》,他们的这些努力为广东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在广东音乐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数著名艺人吕文成(1898—1981),他幼年曾习二胡、扬琴,20 年代初已成为广东音乐的演奏名手。

当时曾在上海与小提琴家司徒梦岩合作演出。

并在司徒梦岩的启迪下,将二胡的丝弦改为钢丝弦,定弦提高四度,在演奏方法上进行改革,将琴筒夹在两腿之间,并扩大演奏把位。

这些做法使得乐器的音色清脆、明亮、华丽,刚柔相济,获得了独特的音响效果。

1926 年他在广东首次运用改革了的高胡演奏广东音乐,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此后,这种高胡便成为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了,广东音乐的演奏风格、旋律的个性和特点也就因此而有了很大的变化,使广东音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另外,吕文成从20年代起就从事广东音乐的创作,他一生创作、改编了近 200 首广东音乐乐曲,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平湖秋月》、《渔歌晚唱》、《步步高》、《下山虎》等。

与吕文成同时期的广东音乐著名艺人还有何大傻、尹自重、易剑泉等他们都为广东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伴奏乐器:
早期的合奏, “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 琶或扬琴。 20年代以后,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主奏或特性 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
弦、月琴、
主奏乐器:高胡 辅以扬琴和秦琴
高胡
提琴(板胡)
三弦
月琴
横箫
广东音乐的特点:
• 广东音乐旋律跳跃活泼、流畅自然,其结 构多为短小精悍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 色彩,时代的气息,音乐绮丽精致,华美 光彩,性格乐观向上。
发展史
• 1、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
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 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 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 • 2、1860年前,已在江南一带流传。最初流行在农村中, 后在城镇茶馆中民间自娱娱人即兴消遣的一种手段,一直 十分兴盛。 • 3、1911年,在上海建立了最早的丝竹乐团体——“文明 雅集”,后有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调”、“国 乐研究社”、“乐林国乐社”等团体。
江南丝竹伴奏乐器:
江南丝竹
丝:二胡、中胡、 琵琶 三弦、扬琴、 秦琴等
竹:笛子、箫 笙
其它:板、板鼓 碰铃
中胡
二胡
三弦
扬琴
琵琶
秦琴

碰铃
笛子
板鼓

江南丝竹的音乐特点:
•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演奏 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 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 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 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 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 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 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 的风格特色。

简述广东音乐“硬弓组合”的发展历史与现状.docx

简述广东音乐“硬弓组合”的发展历史与现状.docx

简述广东音乐“硬弓组合”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广东音乐”是我国近现代具有较深远影响的地方乐种之一,也是最具岭南文化特色的一大民间乐种。

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广东音乐”韵味之独特、演奏形式之多样化和戏剧性之丰富。

亦在此过程中,“广东音乐”乐器组合随之演变出形态各异、形式多样的乐器组合,其中,“硬弓组合”作为最传统的广东音乐之一,在“广东音乐”风格形成的初期,以至后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两个时期,结合“硬弓组合”的音乐特征,追溯“广东音乐”的形成、发展脉络、乐器组合变化,并其探索对“广东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影响。

并以《到春来》和《广东小曲联奏》两首不同时期“广东音乐”经典“硬弓组合”作品为例,利用中国民族器乐乐器法和配器学,从中分析对比“硬弓组合”的发展和现状,从而获得“广东音乐”风格形成的认识,进一步挖掘“广东音乐”发展道路的方向。

一、“广东音乐”与“硬弓组合”1、“硬弓组合”“广东音乐”与“硬弓组合”两者在形成过程中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硬弓组合”出现在“广东音乐”孕育的初期,最早由“二弦、竹提琴、三弦、唢呐、短喉管、月琴、横箫”等乐器及打击乐组成。

而这种乐器组合的原型最早可追溯到粤剧伴奏乐队组合(俗称“棚面”)。

“广东音乐”最早的雏形便形成于广东本土戏曲粤剧的“过场音乐”和动作表演时演奏的小曲。

“早期棚面组合方式,分左、右场。

左场操二弦兼吹唢呐;二场操月琴兼吹横箫;右场司鼓;中场司大镲兼操二弦,还有大锣手。

”到后来“八音班”的兴起,以“箫、笛(大、小唢呐)、月琴、竹提琴、板鼓、锣、镲等”乐器为主要乐队组合。

2、“硬弓组合”的风格形成关于上述乐器配置,最初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外省传入的音乐文化――“京剧三大件”:京胡、月琴、弦子(即“小三弦”),通过与广东本地音乐文化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乐器的加减。

以“八音班”为例,当时,城乡文娱活动项目不多,而在广东农村广泛流行的正是在民间年节时令、喜庆吉日或红白喜事等活动中都少不了八音班和锣鼓的演奏。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粤语童谣是广东地区民间传统的一种儿童歌曲类别,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渊源而备受关注和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粤语童谣也不断演变和发展,并在不同历史阶段获得了不同的歌曲化成果。

本文将从粤语童谣的起源讲起,逐步介绍其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及其歌曲化的各个环节和特点。

一、粤语童谣的起源粤语童谣起源于广东地区的传统歌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当时,广州市场上常见的歌曲曲调多以四六、六六、三七、五五等韵调,这些韵调基本上成了粤语童谣的主要表现形式。

到了清代,粤语童谣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形成了以游戏、儿童玩具、食品和家庭生活为主题的歌曲类型。

这些歌曲既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也成为了儿童们的童年记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不断适应,粤语童谣也继续演变和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历史阶段来看它的发展历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东地区的文化活动受到了极大的打压,粤语童谣从此时期开始逐渐趋于沉寂。

尽管如此,一些仍坚守传统的人们仍然在做着努力,保留和传承着这些歌曲。

(二)改革开放期间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的新篇章,使得文化领域的活动得以重新复苏。

这一时期,粤语童谣得以重获新生,逐渐走向了广大人们的视野。

许多艺术家开始将其改编成歌曲,使之更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音乐风格。

(三)新时代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粤语童谣也开始进入新的时代。

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平台,制作粤语童谣的歌曲、视频和文化产品,将其更好地推广到社会各个角落,为广东地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粤语童谣的歌曲化,是指将其歌词与曲调相结合,形成歌曲的全过程。

歌曲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歌词、曲调、旋律和节奏等多个要素。

在歌曲化的不同历史阶段,其表现形式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一)传统期在传统期,粤语童谣以口传心授和传承为主要表现形式。

儿童们在游戏和玩耍的过程中,通过口传的形式,将其歌词记忆纳入到对生活的感悟之中。

【音乐百科】广东音乐

【音乐百科】广东音乐

【音乐百科】广东音乐远在明朝万历年间,广东音乐就开始孕育,经历了近三百年,到1860年左右,粤乐正式具备了“特色曲目、群众基础以及代表人物”三大条件,从而形成了单一乐种。

来源于民间的文化艺术品种,在其孕育生成之初,由于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野草闲花”,因而大多是史不具载,迹辙微茫的。

广东音乐也是一样。

有一种最新的研究认为,远在明朝万历(1573年)年间,广东音乐就开始孕育,经历了近三百年,到1860年左右,粤乐正式具备了“特色曲目、群众基础以及代表人物”三大条件,从而形成单一乐种。

而另一种比较传统的看法则认为,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

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部分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一步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当时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一种由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

它适应着戏曲伴奏、街头卖艺或者婚丧喜庆的需要,风行一时。

后来又出现了“宝字”的名目,用以专指在唱曲间歇时丝弦乐队自行演奏的“过场”一类的“小调谱”。

这种演奏因同样受到听众的欢迎,便逐步演变成为独立行当。

广东音乐就是沿着“宝字”的路子发展起来的。

早期的广东音乐以琵琶或扬琴为主奏乐器,辅以箫、筝、椰胡、二胡、三弦等。

民国初年逐渐形成三种基本乐器组合,一是二弦、竹提琴、三弦(或月琴)的“三架头”硬弓组合;二是以唢呐为主奏,配以打击乐器;三是洞箫、椰胡、琵琶(秦琴)的组合。

到上世纪20年代演奏家们受到西方乐器的启发,把二胡的丝弦改为钢弦,创出粤胡(又称高胡),改良了扬琴,加人琵琶(或秦琴),形成软弓“三架头”组合。

到上世纪20—40年代,广东音乐的演奏家们又尝试使用数十种西洋乐器与中式民族乐器合奏,从中筛选出小提琴、萨克斯管、电吉他、木琴等几种,使广东音乐音色变化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其中“滑指”是广东音乐最具特色的演奏手法。

“滑指”又分“小绰”、“大绰”、“小注”、“大注”、“回滑”等等。

主要弦式有合尺调(定弦为52)、上六调(定弦为15)、乙反调(定弦为37)、士工调(定弦63)工乙调(定弦37),不同的弦式用以表现不同的情绪。

广东音乐名词解释

广东音乐名词解释

广东音乐名词解释广东音乐指以西方乐器和演奏技法为主的中国传统音乐,在近代中国的华南地区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音乐类型。

广义的广东音乐还包括丝竹乐、打击乐、龙舟乐等类别,均由“乐”演变而来,因广东各地的方言土语、音乐习惯的差异而各有特色。

粤剧音乐是粤剧最基本的艺术形式,是粤剧中各种唱腔和板式的总称,它可分为声乐与器乐两大部分。

粤剧所用的乐器分文武场面,其中乐队就是专门用于演奏的粤剧音乐。

广东音乐早期受到外国音乐和本地民歌小调的影响,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东音乐中吸收了爵士乐的节奏及外国曲式的运用。

民间音乐作为广东音乐中的重要部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现今发现的史前陶鼓、石磬和铜鼓上,我们可以看到最古老的“民间音乐”痕迹。

古代的百越族先民就已经有“以歌作乐”的习俗,战国时期屈原所著《楚辞》中所描写的“帝子降兮北渚”、“帝子发兮南极”就是一首民间歌舞《九歌》的古诗句,可见在当时这种“歌舞”就已是一种很流行的艺术形式了。

在广东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民间节日,如“拜月节”、“赛龙舟”等等,这些活动都会用到一种民间乐器,即民谣和舞蹈配合起来进行表演。

而农村“祈丰年”或“做六斋”活动则是更大规模的民间“闹春”习俗。

西洋乐器,在粤剧的乐队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早期粤剧使用的西洋乐器有提琴、大提琴、双簧管、单簧管、低音提琴等;后期粤剧除继续沿用西洋乐器之外,还引进了萨克斯、曼陀铃、手风琴等西洋乐器。

除此之外,粤剧乐器还有锣、鼓、钹、梆子、牙鱼、木鱼、铃、钹、木鱼等。

在粤剧使用的乐器中,最重要的当数提琴。

这种乐器起源于意大利,曾流传欧洲及拉丁美洲。

广东音乐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新的乐器品种。

例如四弦、椰胡、横箫、古筝、琵琶等。

由于演奏者的条件不同,掌握的技巧各异,这些乐器在发挥其独特的音色和艺术效果方面,各自具有很高的造诣。

广东音乐代表人物之一黄少梅也曾为粤剧伴奏,其伴奏使用的乐器就是扬琴。

黄少梅在1940年代后期,将扬琴引入粤剧伴奏中,使得广东音乐更增添一份浓郁的岭南韵味。

广东音乐分析报告

广东音乐分析报告

广东音乐分析报告引言广东是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之一,其音乐文化独具特色。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广东音乐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1. 广东音乐的概述广东音乐是指广东省地域范围内产生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包括广东民间音乐、粤剧音乐和流行音乐等。

广东音乐融合了汉族、客家族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广东音乐的历史背景广东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代和唐代。

在唐代,广东成为重要的航海贸易中心,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他们带来了各自的音乐文化,与当地音乐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广东音乐的多元特色。

3. 广东音乐的特点3.1 独特的音调与旋律广东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旋律而闻名。

广东音乐的音调较高,旋律优美流畅。

这种音调与旋律的特点反映了广东人民的开朗和乐观的性格。

3.2 丰富多样的乐器和演奏方式广东音乐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乐器,包括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二胡、琵琶和古筝。

广东音乐的演奏方式也多样,常见的有独奏、合奏和伴奏等。

3.3 文化与历史的体现广东音乐是广东地区文化与历史的重要体现。

它不仅反映了广东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还记录了广东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

通过广东音乐,我们可以了解到广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4. 广东音乐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广东音乐在当地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还是广东地区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广东音乐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人学习和传承,为广东地区的文化保护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5. 结论广东音乐作为广东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音调、旋律和表演形式,充分展现了广东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通过对广东音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广东地区的文化传统,并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待补充以上是对广东音乐的简要分析报告,希望能对您了解广东音乐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广东粤曲_精品文档

广东粤曲_精品文档

广东粤曲广东粤曲是中国南部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也是广东省的地方戏曲剧种。

它以广府音乐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地方曲艺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广东粤曲在中国乐坛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华南地区的代表性音乐形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广东粤曲的起源、发展、表演特点和流派文化等方面内容。

广东粤曲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当时广东地区已有一些以琵琶、二胡和潮剧为基础的民间曲艺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曲艺形式逐渐融合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广东粤曲。

粤曲的演唱方式独特,以悠长、抑扬顿挫的旋律为主要特点,演唱者通常使用广东话演唱,更加贴近当地民众的生活。

广东粤曲的发展在清代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当时,广东官府对粤曲的支持和保护有增无减,创作和演唱的机会也有所增加。

由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广东粤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升。

在20世纪初期,广东粤曲进一步发展,吸收了一些京剧、评剧和黄梅戏的元素,使其音乐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广东粤曲的表演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旋律优美,演唱技巧独特,表演形式多样,戏曲角色精彩。

首先,广东粤曲的旋律优美动人,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其次,演唱技巧是广东粤曲的一大特点,演唱者通常使用独特的节奏和音调来表现情感。

第三,广东粤曲的表演形式多样,除了有常见的唱腔,还有伴奏、对唱和歌舞等多种形式。

最后,广东粤曲的戏曲角色丰富多样,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立体的角色形象。

这些特点使广东粤曲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广东地区重要的音乐形式。

在广东,广东粤曲有几个主要的流派和剧种。

其中,以广州粤剧为代表的流派在广东地区最为流行。

广州粤剧是粤曲的主要形式,它以广州地区为发源地,以马文潮为代表,广泛流传至今。

广州粤剧的唱腔优美动人,演员们的表演技巧高超,戏曲角色形象独特,因此备受观众喜爱。

此外,还有以肇庆木偶戏和汕头弹词为代表的其他流派和剧种,它们在广东的一些地方和民间也有一定的影响。

广东音乐解读

广东音乐解读

《赛龙夺锦》歌曲简介
《赛龙夺锦》又叫《龙舟竞渡》,属“广东音乐”,由何柳堂(1872-1933)创 作,是描述中国南方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热闹情况,全曲节奏轻快。
先由唢呐演奏出雄纠纠的旋律,有如将军出场似的,作为引子。
乐曲主体部份,以弹拨及拉弦跳动的音调色和风格。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
月琴、横箫(笛子),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
奏多用琵琶或扬琴。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
琴和秦琴,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主奏或特性乐器是
高胡,也称粤胡、南胡。它与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
细短。本世纪初,民间艺术家吕文成把二胡的外弦,从习用的丝
了劳动人民勇敢、豪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板胡
古筝
琵琶
胡 琴

扬琴
弦改为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演奏
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
《步步高》歌曲简介
《步步高》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 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步步高:吕文成的代表作,是一首 颇有特色的广东名乐。乐谱出自1938年沈允升著的《琴弦乐谱》,在当时已 很流行。 《步步高》曲如其名,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 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吕文成] (1898-1981):广东音乐作曲家,演奏家。广东中山人。吕文成终生从事广 东各种音乐的作曲、演奏、及演唱。20世纪20年代前后生活在上海时便已蜚 声乐坛,后旅居香港。擅长演奏的乐器有高胡、扬琴。30年代首创钢丝二胡 (即高胡),并采用两腿夹琴筒的演奏方法,大大地丰富了高胡的表现力, 使高胡成为广东音乐中独特的主奏乐器。 吕文成一生创作发表的广东音乐作 品已有一百多首,其中《平湖秋月》、《步步高》、《醒狮》、《蝶恋花》、 《青梅竹马》、《蕉石鸣琴》等广为流传。其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传统的广 东音乐风格,又吸收了西洋音乐的优点,曲调优美流畅,节奏生动活泼,闻 之令人耳目一新。 吕文成还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演奏家,善于借鉴吸收各种民 族音乐的技巧,将它们融入广东音乐中,他的不少作品都是自已演奏并灌制 唱片。 吕文成也是一位出色的演唱家(子喉[青衣]),他唱的粤剧行腔自如, 吐字清晰,圆润悠扬,饮誉艺坛,多次出国演出,深受好评。

广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广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HUANGZHONGDALV 黄钟大吕高胡大师刘天一演奏的第一首高胡独奏曲是林韵创作的《春到田间》。

为了表达出田园美景,他吸取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扩展了高胡传统演奏的常用音域,从三四个把位发展到五六个把位,创造了华彩乐段,连续三个八度以上大跳和碎弓向上滑等演奏方法,创造性地提高了高胡的技巧,使乐曲表现得轻快流畅、洒脱,受到听众的欢迎。

这是广东音乐史中首创的高胡独奏曲。

1957年初,刘天一创作和演奏了《鱼游春水》,他运用一弓演奏七连音和八连音快速琶音的方法,独创了在高胡第二把位拉出透明清亮的自然原音。

为了拉好这段原音,他花了半年的时间,使高胡技巧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他创作的乐曲还有高胡齐奏曲《花市迎春》,高胡独弦曲《怀念》,唢呐领奏曲《放烟花》等。

他善于吸取他人之长,荟萃群芳,自成一家。

广东音乐界“第一人”黄锦培是广东音乐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曾任民间乐团团长,星海音乐学院教授。

黄锦培是广东音乐创新的探索者,他根据上世纪40年代自己与他人合作创作的名曲《月圆曲》改编的民乐合奏曲,采用了广东音乐中极为少见的三拍子形式,全曲运用六声音阶写成,曲调跌宕,节奏平稳,带有热切希望,与广东音乐常见的那种欢快喜庆的“玻璃音乐”风格大有不同,一出即轰动音乐界。

他的专业是琵琶,业界评价他以琵琶指法演奏秦琴的技术,堪称一绝。

高胡演奏家朱海对竹制高胡情有独钟,其发音通透明亮,音色清脆,有若盈盈月下之平湖秋水,清澈明净,又恍如发自天外之音,高远空蒙。

朱海的演奏风格平实沉稳,不尚花巧,往往于平淡之中出新奇,非刻意张扬,仼由感情随着韵味自然流露。

聆听朱海的高胡演奏,似在观赏一幅清雅的水墨山水画,耐人寻味、发人遐想。

他演奏《双星恨》《昭君怨》的版本,已成为后学者的经典范本,影响深远。

八岁学艺,十二岁登台,有神童之称的苏文炳,不仅以击乐(掌板)享誉全行,也精通弓弦乐和弹拨乐,被誉为“曲坛活化石”。

他将充满活力和灵动的掌板竹法,揉合于秦琴弹、挑、轮等技法中,令人一时间分不清是弹琴还是在掌板。

中国流行音乐的“岭南派”--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流行音乐兴盛

中国流行音乐的“岭南派”--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流行音乐兴盛

当代音乐2020年第5期MODERNMUSIC中国流行音乐的 岭南派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流行音乐兴盛原因初探叶茂青[摘㊀要]广东流行音乐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文化成果ꎬ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ꎮ这支中国流行乐坛的岭南代表队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ꎬ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东风和地区经济的发达㊁音乐人及原创作品的积淀与产业化的推进ꎬ占据天时㊁地利㊁人和ꎬ其所具备的强势文化之态ꎬ在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中不可多得ꎮ本文将从行业环境㊁代表性人物与作品㊁岭南派的文化特质三方面分析初探其兴盛原因ꎬ进而给予历史和文化的评价ꎮ[关键词]岭南派ꎻ流行音乐ꎻ兴盛原因ꎻ文化成果[中图分类号]J60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5-0085-03[收稿日期]2020-01-17[作者简介]叶茂青(1990 ㊀)ꎬ男ꎬ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教师ꎮ(杭州㊀310018)㊀㊀广东流行音乐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ꎬ发展之初已具有一定影响并逐步形成自身优势ꎬ兴盛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ꎮ而在此时的兴盛是有迹可循的ꎬ其象征是制作精良的原创歌曲层出不穷㊁知名歌星的不断推出㊁全国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扩大以及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地位的提高ꎬ进而成就了中国流行音乐的 岭南派 ꎮ一㊁南方的流行音乐重镇改革开放的东风让流行音乐重新获得了正视与生存的空间ꎬ揭掉了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贴上的 靡靡之音 ꎬ甚至是 黄色音乐 的标签ꎬ广东的流行音乐人抓住了发展的机遇ꎬ建立起南方的流行音乐重镇ꎮ广东与北京分庭抗礼ꎬ构成了当时一南一北的发展格局ꎮ[1]这种多元格局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平衡发展ꎬ更带来了多样性ꎮ(一)文化环境的改善与行业良性竞争的推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我国文化艺术高速发展的阶段ꎬ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迎着这波强劲的势头ꎬ获得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喜爱以及政府部门的认可ꎬ广东流行音乐可以说是当时整体社会文化环境改善的受益者ꎮ面对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流行音乐所带来的挑战ꎬ处于港台和北京夹攻中的广东流行乐坛展现出了极强的群体意识ꎮ这种良性的竞争促进了广东流行音乐从业者的凝聚力ꎬ进而也促使广东流行音乐界不断推陈出新并步入兴盛ꎬ形成集创作㊁制作与生产为一体的一大重要基地ꎮ(二)地区经济及产业的高速发展得益于紧邻港澳及沿海优势等地理与历史因素ꎬ广东一直以来在我国的诸多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ꎬ改革开放后地区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ꎮ此时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尚未全面实施ꎬ广东的经济发展速度用迅猛来形容毫不为过雄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ꎬ为广东流行音乐走向繁荣兴盛累积了较此前更多的能量ꎮ同时ꎬ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已逐渐显现ꎬ随着文化产业的逐步成型ꎬ流行音乐产业化成为一种可实现的商业运作模式ꎬ其产业化水平更高ꎮ而此时的广东流行乐坛无论在音像业还是营销包装上等都处于领先地位ꎬ占据了一定优势ꎮ(三)受众群的翻番与广东流行乐坛的不断壮大这一时期ꎬ珠三角经济圈作为外商投资及全球重要的工业加工地之一ꎬ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务工群体南下寻找发展机会ꎬ人口的大量涌入让广东流行音乐的影响力与受众群翻番ꎬ使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ꎮ依托汹涌的南下发展热浪ꎬ许多富有才华的流行歌手㊁词曲作家与制作人亦开始来到广州寻求机遇ꎬ新鲜血液的加入使得从业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ꎮ身处经济发达的广东ꎬ大众的文化消费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ꎬ流行音乐由于其传播途径的便利㊁周边商品的丰富ꎬ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核心主体之一ꎮ受众群的翻番与从业人员的增长ꎬ让广东流行乐坛不断壮大ꎮ580㊀㊀(四)粤港文化的频繁交流与广东主流媒体的崛起随着香港回归时间的临近ꎬ粤港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ꎬ香港流行乐坛对广东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ꎮ虽然广东流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曾极力摆脱港台的影子ꎬ但是香港流行乐坛或者说香港演艺圈的运作模式ꎬ特别是其 造星 策略ꎬ为这一时期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参考ꎮ与此同时ꎬ广东地区的传媒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ꎬ包括广播电台㊁电视㊁报刊杂志等影响力不断扩大ꎬ不仅覆盖了整个广东地区ꎬ甚至辐射香港及北方城市ꎬ是仅次于北京的地方强势媒体ꎮ这些要素极大推进了广东流行音乐的发展和乐坛的兴盛ꎬ为新人新歌的宣传提供了优良渠道ꎮ二㊁代表性人物与作品的积淀广东流行音乐逐步成熟之后ꎬ相继推出了众多深受群众喜爱且传播极为广泛的流行歌曲ꎬ孕育出一批顶尖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及红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手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兴盛期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ꎮ同时ꎬ这些代表性人物的出现ꎬ也让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广东流行乐坛ꎮ(一)代表性歌星产业化下的广东流行乐坛率先实行签约制度ꎬ并非常注重歌手的包装与推广ꎬ从外形的设计到量身打造原创歌曲等方方面面ꎮ其中一些歌手推出后红极一时便不知去向ꎬ但也不乏时至今日仍活跃于舞台上并保持着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歌手ꎮ当时的代表性歌星如陈汝佳㊁杨钰莹㊁毛宁㊁甘萍㊁林萍㊁朱哲琴㊁张咪㊁林依轮㊁陈明㊁高林生等ꎬ其演唱的许多歌曲被广为传唱ꎬ成为个人的代表作ꎮ他们的演艺生涯ꎬ包括录音带㊁唱片的发行销售等方面都获得了傲人的成绩ꎬ为唱片业以及娱乐产业带来了繁荣ꎬ其中不少歌手获奖无数ꎬ名利双收ꎮ(二)代表性词曲作家及作品1978年在广东民间曲艺团担任音乐创作的吴国材㊁蔡衍棻推出了新时期第一首原创粤语流行歌曲«星湖荡舟»ꎬ后经媒体宣传很快便在珠三角地区得以流传ꎮ[2]它的问世比李谷一演唱的«乡恋»还要早一年ꎬ但因语言等原因并没有造成全国性的影响ꎮ回顾广东流行乐坛的创作ꎬ历经扒带㊁填词㊁模仿至逐步成熟ꎬ最主要的创作时期为最为兴盛的这段时间ꎮ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创作人有毕晓世㊁张全复㊁解承强㊁陈小奇㊁李海鹰㊁杨湘粤等ꎬ以及像李春波等一批创作型歌手ꎮ他们的创作风格迥异㊁主题各不相同ꎬ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有«请到天涯海角来»«信天游»«祈求»«山沟沟»«背影»«是否明白»«一个真实的故事»«弯弯的月亮»等ꎮ创作于90年代的金曲则更多ꎬ有«涛声依旧»«晚秋»«我不想说»«让我轻轻地告诉你»«蓝蓝的夜ꎬ蓝蓝的梦»«大哥你好吗»«牵挂你的人是我»«一封家书»«爱情鸟»«小芳»«九月九的酒»等ꎮ这些传世华语金曲的接连出现ꎬ足以说明广东流行音乐创作力量的强大ꎬ他们的作品总能紧贴时代脉搏㊁抓住精髓ꎬ并已尝试与古典或民族元素进行融合ꎬ同时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ꎮ这些幕后功臣是广东流行乐坛崛起与兴盛的中坚力量ꎬ浸泡在岭南地域文化下的广东流行音乐人ꎬ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当时流行音乐创作道路的走向ꎮ三㊁广东流行音乐的岭南派特质广东位于我国南岭以南ꎬ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区ꎬ在语言㊁人文风俗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ꎬ她既有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ꎬ也有自19世纪以来的现代文明ꎮ岭南艺术的精神ꎬ孕育于岭南的地理环境ꎮ[3]正是由于地理位置上的 岭南 与人文上的 岭南文化 ꎬ形成了文学艺术中的诸多 岭南派 ꎮ如岭南诗派㊁岭南建筑㊁岭南书法㊁岭南陶艺㊁岭南画派及岭南音乐等艺术形态同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ꎮ[4]这些文学与艺术中的诸多 岭南派 ꎬ首先是基于地域的区分ꎬ而后才是对其风格上的界定ꎮ(一)广东流行音乐是岭南文化的一张音乐名片广东流行音乐置身于岭南文化的氛围之中ꎬ每个阶段都离不开岭南大地的滋养ꎬ是岭南文化的一张音乐名片ꎮ受地理位置等影响ꎬ其与内地主流文化之间既存在联系又有一定的距离ꎬ因毗邻香港ꎬ粤港之间在文化上也存在着联动关系ꎮ广东自鸦片战争后一直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重要口岸ꎬ也一直是贸易中心和商业重镇ꎬ1979年以来又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先锋ꎬ这一切都培育了广东人敢为人先的精神ꎬ为流行音乐在广东的快速发展直至获得成功提供了有利因素ꎮ(二)广东流行音乐文化的开放兼容与创新广东的流行乐坛虽然是一个以省会广州作为中心的地区性圈子ꎬ但其一直是开放且兼容着许多不同的文化因素ꎬ表现出的特性完全超越了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概念ꎬ体现出岭南文化的开放兼容与创新ꎮ广州虽不属于深圳那样的移民城市ꎬ但一直是外来者的乐土ꎬ对外来人士持开放680当代音乐 2020年第5期的包容状态ꎮ在广东流行音乐兴盛时期的从业者中ꎬ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外省市的音乐人ꎬ正是感受到广东这片岭南大地的开放性ꎬ纷纷来到这里生活创作ꎬ为广东流行乐坛贡献力量ꎬ其中有许多人成为广东流行音乐的代表性人物ꎮ此外ꎬ尽管广东是以粤语为主要语言的一个地区ꎬ但广东流行歌曲中走红的大部分都是普通话歌曲ꎬ而那些流传于全国的粤语歌则多是出自香港ꎬ甚至是由新加坡㊁马来西亚等地传入ꎮ其次ꎬ歌曲的题材和内容也不局限于本土文化传统ꎬ而是多元化的ꎬ音乐风格也处处体现出岭南人文的开放性与兼容性ꎬ大胆创新ꎮ当代流行乐坛刮起的 西北风 缘起南国广东ꎬ就是最好的例证ꎮ(三)广东流行音乐的商业文化特质岭南地区的商业文化较之我国大多数地区更为浓厚ꎬ这种商业文化渗透在岭南的各个领域ꎬ其重商性已不仅是一种观念意识ꎬ体现在岭南文化的多个方面ꎮ而产业化运作对流行音乐的成长非常关键ꎬ岭南人的商业精神与流行音乐的商品化属性恰恰吻合ꎮ注重市场是广东流行音乐得以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ꎬ这些促成了广东流行乐坛在发展之初就重视产业化运作㊁追求经济效益的模式ꎬ在商业市场中有趋利务实的一面ꎬ却也在随后出现了矛盾ꎮ在广东流行音乐进入兴盛期后ꎬ其创作的部分音乐作品在相当程度上都选择了服从商业需求ꎬ从商业上看是务实的ꎬ但也让创作者陷入艺术和商业难以平衡的窘境ꎮ广东流行音乐的成功离不开岭南文化氛围下的商业文化特质ꎬ或者说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特质使广东流行音乐得到了快速发展ꎮ但是ꎬ由于没有很好地平衡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ꎬ这种商业文化气息过重的环境也让广东流行乐坛没有更久地维持引领地位ꎮ(四)广东流行音乐世俗文化的表现岭南文化中的世俗文化在广东流行音乐中得到了体现ꎬ而这里所指的世俗是一种平民意识ꎬ绝不是低俗ꎬ更可说是雅俗共赏ꎮ流行音乐强调其娱乐性ꎬ而娱乐功能本身就是一种大众化㊁平民化的表现ꎮ[5]这与岭南地区的大众文化㊁平民文化不谋而合ꎬ这也是广东流行音乐广受欢迎并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ꎮ可以说ꎬ岭南的世俗文化是指一种平民化的审美趣味ꎬ表现在广东流行歌曲创作题材的选择ꎬ以及人文关怀的体现等方面ꎮ举例来说ꎬ如歌手杨钰莹为电视剧«外来妹»演唱的主题曲«我不想说»ꎬ以及陈星的«流浪歌»等20世纪90年代广东流行乐坛出现的一批打工歌曲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ꎮ此外ꎬ像高林生的«牵挂你的人是我»㊁甘萍的«大哥你好吗»等歌曲能够在全国引起共鸣并直击人们内心深处的柔情ꎬ就是因为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紧贴普通大众ꎮ广东流行音乐基于岭南文化的独特性ꎬ不管是在歌曲的风格及题材上还是从市场化运营模式上看ꎬ都充满岭南文化深深的印迹ꎬ都贴上了 岭南派 的标签ꎮ正因如此ꎬ使得中国流行音乐有了这股显现出鲜明地域文化特质ꎬ与北方流行音乐有所区别的广东流行音乐风ꎬ进而也成就了中国流行音乐的 岭南派 ꎮ结㊀语本文通过对行业环境的分析㊁代表性人物与作品的梳理以及岭南派文化特质的解析ꎬ不难发现广东流行音乐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兴盛是有迹可循的ꎮ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广东地区经济的发达ꎬ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和市场经济的最早阵营ꎬ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外来人口ꎬ其中包括各领域的高级人才ꎮ其次ꎬ广东地区的流行音乐自起步以来ꎬ尤其在进入兴盛期之后ꎬ相继推出了大量精良的流行歌曲ꎬ并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人和当红歌星ꎮ同时ꎬ其浸泡在岭南地域文化下的产业体系ꎬ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ꎮ然而ꎬ繁荣的兴盛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戛然而止ꎬ进入21世纪以来ꎬ广东一些流行音乐人包括流行音乐组织和协会ꎬ开始反思与总结经验ꎬ试图再度创造广东流行乐坛昔日的辉煌ꎬ也出现过一些复苏迹象ꎮ但是ꎬ现如今我国的社会文化与经济结构ꎬ以及流行音乐环境的发展方向和走势ꎬ都决定了新的流行音乐中心已很难再回到广东ꎬ广东流行音乐想要重返巅峰ꎬ注定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ꎮ注释:[1]刘根勤.广东流行音乐文化与产业的反思[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ꎬ2013(01):294.[2]伍福生.广东流行音乐史[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ꎬ2008:5 6. [3]袁㊀忠.岭南艺术的人文精神初论[J].岭南学刊ꎬ2008(04):109. [4]蔡乔中.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岭南文化传承与国际化音乐教育[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ꎬ2017(04):6.[5]王思琦. 流行音乐 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ꎬ2003(03):81.(责任编辑:刘露心)780叶茂青:中国流行音乐的 岭南派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流行音乐兴盛原因初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不可谓历史不悠久。

自明清以来,广东音乐历了萌发期、发展期、成熟期。

广东音乐是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瑰宝。

备受广泛的喜爱和欢迎,遍及中国大江南北,流行世界各地。

现有曲名和乐谱可稽的达500多首。

关键词:【广东音乐】【萌芽】【发展】【成熟】【现状】
一.广东音乐的简介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

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较多的装饰,各种乐器组合独特的音色和风格。

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月琴、横箫(笛子),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琶或扬琴。

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

主奏或特性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

它与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细短。

本世纪初,民间艺术家吕文成把二胡的外弦,从习用的丝弦改为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

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

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

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

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二.广东音乐的萌芽
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现在则专指丝竹音乐。

广东音乐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

而我们现在所讲的广东音乐则专指丝竹音乐(小曲)。

在近代,广东小曲盛行一时,无论是戏曲伴奏、街头卖艺还是婚丧喜庆都要演奏它,而这种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

广东音乐的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

三.广东音乐的形成
1921年以前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时期,它最初形成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很盛行。

清末,在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着不少“过场”——“又名宝字,即丝弦乐队当无唱曲时,各弦合弄之谱也”、“小调谱”,广东音乐即在这些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段时期使用的乐器有二弦、提琴(非西洋提琴也,中国乐器,形制与板胡相同,约在明代就出现)、三弦、月琴、笛(或箫)组成,俗称“五架头”,又称“硬弓”。

早期乐曲,音符较散,节奏也缺少变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新的特点,在曲调进行中加有多种装饰音型,称做“加花”,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

这段时期的乐曲是民间流传的集体创作,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严公尚,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此段时间的代表曲目有《旱天雷》、《连环扣》、《倒垂帘》、《三潭印月》、《饿马摇铃》、《小桃红》、《汉宫秋月》、《双声恨》、《雨打巴蕉》等。

四.广东音乐的发展与成熟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吕文成、何柳堂等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原来的“硬弓”乐队也发展成“软弓”。

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持续发展。

20世纪20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何柳堂、吕文成、易剑泉、尹自重等。

约在1926年间,受江南丝竹影响,吕文成将二胡引进港、澳,并改用钢丝琴弦,移高定弦,成为发音清脆明亮的粤胡(又称高胡)。

加入扬琴、秦琴,并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称为“三件头”,又称“软弓”。

后来又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加入洞箫、笛子、椰胡等丝竹乐器,乐队有了扩大,大约在1930年左右乐队才定型下来。

代表曲有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七星伴月》;吕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狮》、《岐山凤》、《礁石鸣琴》;尹自重的《华胄英雄》及易剑泉的《鸟投林》等。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音乐一度限入低谷,出现了一些低俗的作品,如何大傻的《甜姐儿》、何与年《私语》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乐工作者对广东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对广东音乐的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的乐谱,创作并演出了大量优秀曲目,如陈德巨的《春郊试马》、林韵的《春到田间》、刘天一的《鱼游春水》和乔飞的《山乡春早》。

广东音乐目前所用的乐器有高胡、扬琴、秦琴、洞箫、大阮、中胡等,以高胡为主奏乐器,其中“滑指”是广东音乐最具特色的演奏手法,又分“小绰”、“大绰”、“小注”、“大注”、“回滑”等。

主要弦式有合尺调(定弦为52)、上六调(定弦为15)、乙反调(定弦为37)、士工调(定弦63)工乙调(定弦37),各种不同的弦式表现不同的情绪。

五.广东音乐的现状
然而,广东音乐发展现状已不尽如人意。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音乐创作研究组的大部分成员或忙于工作,或忙于生意,活动基本上已经停止了。

如今,除了个别人仍参加私伙局演出,大部分人已没有演奏、创作广东音乐。

这跟社会发展、文化多元化也有很大关系,流行音乐、轻音乐的普及,逐渐对广东音乐造成一定冲击,如今创作、演奏广东音乐的氛围已不浓。

目前广东音乐的创作出现后继无人的危机
六.几首广东音乐
1. 昭君怨
《昭君怨》原是一首广东汉乐筝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和演奏形式,乐曲主要描写昭君出塞后对故土的思念,表达了一种欲归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哀怨。

乐曲开头以缓慢的节奏,重复变化的旋律,有层次地描述了昭君出塞的无奈和哀怨情绪,乐曲着重在“哀”字;乐曲尾段节奏忽然加快,尤如心情激动起伏,似在倾诉满腹的怨恨,乐曲着重在“怨”字,可这远离故土之痛,又怎一个“怨”字了得?
2.步步高
《步步高》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步步高》曲如其名,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3.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他曾于金秋时节畅游杭州,触景生情,创作该曲。

曲中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秀丽景色的感受,曲调既采用了浙江的民间音乐,又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它是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参考文献:《广东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