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人教版)(Word版)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人教版)

高三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人教版)

地表形态的塑造对知识的学习,不单单是跟着⽼师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归纳和总结。

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种巩固,同时对⽇后的学习更是有很⼤的帮助。

对知识的提炼节省了复习的时间,也提⾼了做题的效率。

1.营造地表形态的⼒量(1)内⼒作⽤能量来⾃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的热能。

内⼒作⽤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结果使地表变得⾼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平运动,形成褶皱⼭系,如裂⾕和海洋(东⾮⼤裂⾕,⼤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作⽤能量来⾃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作⽤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作⽤和喷出作⽤,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已经形成的岩⽯→沉积岩:在地表外⼒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形成已经形成的岩⽯→变质岩:经变质作⽤形成已经形成的岩⽯→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地的形成(1)褶皱⼭、断块⼭和⽕⼭a)褶皱⼭褶皱:岩层的⼀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作⽤。

背斜,⼀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常被侵蚀成⾕地向斜,⼀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岭b)断块⼭断层:岩层断裂后发⽣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张⼒作⽤。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庐⼭、泰⼭。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破碎,易受侵蚀作⽤。

c)⽕⼭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或管道喷出,形成⽕⼭。

(2)⼭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程难度⼤。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间盆地和河⾕地带。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知识要点二 地球表面形态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知识要点二 地球表面形态

知识要点二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新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流水侵蚀地貌1.峡谷(1)分布地区:湿润或半湿润山区。

(2)形成: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

(3)形态特点: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2.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

3.河流阶地(1)概念: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2)特点:河流阶地地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二、流水堆积地貌1.冲积扇(1)位置: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

(2)成因:①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

②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

2.洪积扇(1)位置: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

(2)成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3)分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3.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4.三角洲(1)位置和成因: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

(2)典例: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

三、滑坡和泥石流1.发生条件(1)地区: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

(2)条件: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遭遇暴雨。

2.滑坡(1)概念: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泥石流(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难点突破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们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河流的堆积地貌包括两种常见的类型: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

其形成机制和地貌示意图难点突破3.流水作用的差异(1)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知识必修一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地理复习重点知识必修一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1、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主要表现为热能2、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及转化形式,如风能等三.分类: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分类:①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②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煤炭)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③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石灰岩地区可能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等(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1、水平运动: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运动结果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巨大的褶皱山脉地表岩层水平位移----断裂带2、垂直运动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结果——岩层隆起或拗陷,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二)板块构造学说1.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沟、海岭)分割成许多单位,叫做板块。

六大板块: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洋、美洲、南极洲2.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所以多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地热资源也比较丰富1.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出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2.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不断升高;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不断扩大;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3.我国多地震原因:位于三个板块(亚欧、印度洋、太平洋)交界处,两个地震带交汇处4.地震多的国家有: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西海岸,秘7鲁,墨西哥,新西兰,智利第二节山岳的形成(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A褶皱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判断依据(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特定条件下: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背斜:良好的天然气、石油储存构造;修建隧道工程向斜: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构造;修建水库大坝B.断层的形成和基本形式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必修1)

1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之间还有
若干小板块,板块处在运动中:①背离运动(生长边界),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
和海洋(大西洋、红海) ②相对运动(消亡边界 ),形成褶皱山(喜马拉雅山、安第
斯山)(结合课本 73 页图 4.10,注意板块边界位置)
13 .★研究背斜(向斜)的意义,第一:背斜通常是较好的储 石油、天然气的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编写:武山二中 王爱军
[知识点归纳](带★为强化记忆内容) 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总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势
来自地球内部,主 ⑴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要 是 放 射 性 元 素 ⑵岩浆活动 衰变产生的热量。 ⑶变质作用
⑴风化 来自地球外部,主 ⑵侵蚀 要是太阳辐射能。 ⑶搬运
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 状况趋向平缓,它们同时作用, 所以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⑷堆积
2.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而其按照地壳运动的方 向和性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 垂直运动。
3.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 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裂谷、海洋)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喜
15.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 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形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主峰。
16.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 有可能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17.与平原相比,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 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②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③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①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

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③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3.作用特点(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1.过程体现(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3.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岩、C沉积岩。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 地表形态得塑造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 地表形态得塑造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知识点梳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五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一连续的过程,其作用规律如下: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类型成因特点常见岩石岩浆岩侵入岩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岩石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沉积、固结成岩)形成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下,原来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片理构造大理岩(石灰岩)、板岩(页岩)、石英岩(砂岩)、片麻岩1.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

2.三大类岩石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必是沉积岩。

4.外动力作用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2.2 构造地貌的形成一.地质构造与之相对应的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称为地质构造,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2)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褶皱——褶皱山(1)褶皱:岩层因地壳运动,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发生弯曲,叫褶曲(山岭和谷地);如发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

(2)基本形态:背斜向斜产生原因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特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岩层①~③由老到新)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地形上——“背斜成山”地形上——“向斜成谷”侵蚀后地貌(地形倒置)“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背斜、向斜判别背上拱,成山岭;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山谷。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背诵版)【知识手册】高中地理必背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背诵版)【知识手册】高中地理必背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2)岩浆活动: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的过程。

(3)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3.对地表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知识点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

可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破坏的过程。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的过程。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知识点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类型 成因分类 形成典例 岩浆岩侵入岩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凝形成的 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 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 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而成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Chapter 2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压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2.岩石转化(1)岩浆――――――――→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岩浆岩。

(2)各类岩石――――→变质作用变质岩。

(3)各类岩石――――――――――――→搬运、沉积、埋藏及成岩作用沉积岩。

(4)各类岩石――→熔化岩浆。

3.物质循环过程一、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 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的许多湖泊)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堆积作用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石笋、石柱和石钟乳喀斯特地貌区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出山口和河口(例:黄河三角洲)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堆积)形成过程突出特点常见岩石用处举例岩浆岩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玄武岩、流纹岩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具有片理构造或表面具有条带状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是钢铁工业的原料三、常见原岩与变质岩的关系原有的岩石变质后的岩石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石英岩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知识点1:地质构造与地貌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学指南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学指南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梳理】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1)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地壳运动:①分类⎩⎪⎨⎪⎧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②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3.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判断1.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是依据地表的运动方向判定的。

( × ) 2.东非大裂谷是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

( √ ) 二、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是指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的崩解和破碎。

(2)侵蚀作用是指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是指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堆积作用是指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导致物质逐渐沉积的作用。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思考从地理的角度“坚如磐石”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 不正确。

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能使岩石崩解、破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类型及形成(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2.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复习与巩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复习与巩固

《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复习与巩固一、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式的不同地貌。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4.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5.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6.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7.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8.举例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9.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0.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

11.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知识经纬二、要点精析(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概况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内力作用的分类——按表现形式迅速剧烈的——火山喷发、地震等。

极其缓慢的——地壳运动等。

3.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区别与联系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它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外力作用的概况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主要形式——风、流水、冰川、生物、海浪等。

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6.各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人类活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造地表形态。

例如,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这些活动都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但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又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例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速河流、湖泊、水库的泥沙淤积,诱发洪涝、滑坡等灾害。

【典型例题】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图解(人教版必修1):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中地理核心知识图解(人教版必修1):地表形态的塑造


侵蚀作用
风力的侵蚀地貌
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风蚀柱)
物理侵蚀:河谷、

力 作
表现
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侵蚀地貌
流水的侵蚀地貌
丹霞地貌、海蚀地貌
化学溶蚀:喀斯特地貌 (峰林、石林、溶洞)

冰川的侵蚀地貌
冰斗、角峰、刃脊、U型谷
搬运作用
含义
风化、侵蚀产物被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不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含义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公路运输
特殊地区
陆地上 海洋上 举例说明
大西洋、印度半岛、阿拉伯 半岛、澳大利亚、新西兰
形成裂谷、形成海洋 形成海岭(或大洋中脊) 东非大裂谷 、红海、大西洋
边 界 类 型
陆地一侧
岛弧、褶皱山脉
板块相对运动
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海洋一侧
海沟
举例说明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 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Hale Waihona Puke 大洋发展旋回大陆裂谷
4.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外力作用
含义 类型 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的力所产生的作用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生物作用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含义
岩石在温度、水、生物等影响下发生崩解、破碎的作用(形态未变)
风化作用
不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地位
外力作用的先行者

互 促
含义
风、流水、冰川等使风化产物离开原地的作用(形态改变)




含义
褶皱的一个弯曲 含义
地壳运动使岩层受到挤压,发生塑性变形,岩层向上拱起

主要特点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两者都属于自然作用。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

在本章中,我们将研讨如下问题。

什幺是营遣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壳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
山岳与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发育的?
地形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教学目的
1.获得地表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知识。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学会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4.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时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为6课时,其中第一节为1课时,第二节为2课时,第三节为2课时,问题研究1课时。

逻辑联系。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总汇—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地质作用表现: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右图中①—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3、地质作用能量来源:①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产生地壳运动与构造地震等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重力能→使大气、水和生物生变化,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考点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4、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5、地质构造的类型:(1)褶皱(背斜、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下沉岩块-地堑)①地垒(地貌上为断块山)--华山、庐山、泰山;②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

(2)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法如煤、铁矿等.订计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时在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3)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烈度会变大(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基础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基础知识梳理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塑造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3.地壳运动也称构造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速度有快(如火山喷发)有慢(如喜马拉雅山抬升)。

地壳运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裂谷、海洋往往是水平运动产生的。

4.岩浆活动中的岩浆来自地球内部的软流层,岩浆冷却后形成岩浆岩,它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类,典型代表分别是花岗岩和玄武岩。

5.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变化,称为变质作用,它一般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如石灰岩经高温会变质成大理岩。

6.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形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7.岩石在温度的作用下破碎成小石块,属于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作用,地表的花岗岩往往成为球形是风化作用的结果。

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其表面沟壑纵横则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8.V形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U形谷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柱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柱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沙滩是海浪堆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海蚀穴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冲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9.流水堆积的分选性较好,且堆积物磨圆度较好;而冰川堆积则无分选性,且堆积物棱角分明。

10.降水充沛的热带、温带地区,一般以流水作用为主;干旱地区一般以风力作用为主;沿海地区一般以海浪作用为主;而高纬或高海拔地区往往以冰川作用为主。

11.岩石圈中的岩石共有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它们分别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和变质作用形成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人
教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地表形态的塑造对知识的学习,不单单是跟着老师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归纳和总结。

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巩固,同时对日后的学习更是有很大的帮助。

对知识的提炼节省了复习的时间,也提高了做题的效率。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
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以河谷为例)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以冲积平原为例)(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