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计划.doc

合集下载

《雷雨》课程教学设计

《雷雨》课程教学设计

《雷雨》课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雷雨》这部戏剧作品,了解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剧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演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雷雨》的背景和作者郭沫若的创作意图。

2. 分析《雷雨》中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3. 探讨《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

4. 分析《雷雨》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

5. 如何进行戏剧表演和演绎。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和讲述的方式介绍《雷雨》的背景、作者以及剧情发展。

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剧中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等问题。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雷雨》中的语言特点、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4. 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和演绎,让他们亲身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对《雷雨》的兴趣,并简要介绍该剧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2. 讲授:讲解《雷雨》的剧情梗概和主要人物形象,重点突出剧中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剧中的某个主题或人物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雷雨》中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例如对白的运用、舞台布景和音效等方面。

5. 表演: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可以选择某个重要场景进行演绎,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雷雨》的主题和艺术特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五、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对《雷雨》剧情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戏剧表演中的表现和情感表达能力。

4.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归纳总结能力。

六、教学资源1. 《雷雨》戏剧文本。

2. 视听设备和多媒体资源。

3. 学生手册和讲义。

七、教学延伸1. 邀请戏剧专家或演员来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深入探讨《雷雨》的艺术魅力。

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雨》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结构。

(2)能够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

(3)能够欣赏戏剧语言的魅力,理解剧本中的对话和独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剧本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通过表演、讨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了解《雷雨》与其他戏剧作品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会和人性的问题,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剧本背景及作者介绍:(1)了解《雷雨》的作者曹禺及其创作背景。

(2)了解剧本所反映的封建家庭和社会矛盾。

2. 故事情节梳理:(1)掌握剧本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

(2)分析剧本中的高潮、冲突和结局。

3. 人物性格分析:(1)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命运。

(2)探讨人物性格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剧本情节的把握。

(2)人物性格的分析。

(3)戏剧象征手法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主题的理解。

(2)戏剧语言的特点和魅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1)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和戏剧主题。

2. 表演实践:(1)分组表演剧本中的片段。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表演技巧。

3. 对比分析:(1)与其他戏剧作品进行对比,了解其艺术特点。

(2)分析《雷雨》在我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剧本背景及作者介绍,故事情节梳理。

2. 第二课时:人物性格分析,戏剧象征手法探讨。

3. 第三课时:戏剧语言特点讲解,表演实践。

4. 第四课时:对比分析,《雷雨》在我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

雷雨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雷雨》的作者、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和动作,把握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戏剧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2)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感受戏剧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旧中国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人性的复杂。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主要人物的形象。

(2)理解戏剧冲突在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2、教学难点(1)探讨《雷雨》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引导学生对剧中人物的复杂情感和行为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雷雨》的相关知识,包括作者、作品背景、戏剧特点等,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剧中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3、朗读法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通过朗读感受戏剧语言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4、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而把握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雷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营造氛围,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雷雨天气的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的心情和行为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曹禺的生平及其在戏剧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述《雷雨》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如:剧中主要有哪些人物?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和地点?4、人物形象分析(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找出相关的文本依据。

《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雷雨课时安排:本教案为单元总结课,共3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及分析文本(45分钟)第二课时:阅读与讨论(45分钟)第三课时:总结与评价(45分钟)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理解《雷雨》的主题和情节发展;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4.总结《雷雨》的意义,评价该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及分析文本(45分钟)1.导入(10分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雷雨》可能涉及的主题和情节。

2.分析文本(35分钟)从文本的形式、结构、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引导学生对《雷雨》进行分析。

1)形式:教师以诗歌、戏剧、小说等不同文学形式为引子,帮助学生理解《雷雨》的形式特点。

2)结构:通过分析《雷雨》的章节划分和情节发展,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结构,并看到故事的起伏和高潮部分。

4)人物塑造: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塑造,分析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阅读与讨论(45分钟)1.阅读(15分钟)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雷雨》的基础上,再次阅读故事,并思考以下问题:1)故事的主题是什么?2)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情感?3)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是否给你留下深刻印象?2.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雷雨》的内容,分享个人观点,并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你认为《雷雨》为什么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2)《雷雨》探讨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对当代社会依然有启示吗?3)《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对你产生了何种影响?3.展示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总结《雷雨》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思考。

第三课时:总结与评价(45分钟)1.思维导图(15分钟)教师请学生上黑板,共同制作一幅《雷雨》的思维导图,将学生在前两节课中总结的观点和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类。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代话剧《雷雨》的剧情、主题和历史背景。

2. 分析和讨论剧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提升学生对话剧的欣赏能力和识别技巧。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雷雨的历史背景和中心思想- 介绍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背景- 了解鲁迅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贡献- 分析《雷雨》表达的社会问题和性别问题2. 观看和分析剧本片段- 组织学生观看《雷雨》的片段选段- 分析片段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讨论剧情发展和主题表达3. 学生演绎雷雨剧中的关键场景-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场景- 学生根据对剧情的理解和角色分析演绎场景- 所有小组依次演绎场景,进行同学间的讨论和反馈4. 分析雷雨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探讨雷雨的主题和故事是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分析雷雨中的角色和情节是否在当代社会中存在对应 - 提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现代话剧的海报和简介,激发学生对话剧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了解雷雨的历史背景和中心思想,让学生对话剧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观看雷雨片段,并使用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片段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变化。

4. 分组演绎雷雨剧中的关键场景,学生通过演绎加深对剧情和角色的理解。

5. 小组间进行场景演绎的互动,通过这个过程进行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和讨论交流。

6. 分析雷雨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剧中主题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小组演绎和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予其他小组演绎的场景评价和建议。

3. 学生完成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或心得体会。

在探索中国现代话剧《雷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对其历史背景、中心思想,以及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观看片段、小组演绎和讨论,学生将能够增强对话剧的欣赏能力、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并探讨该剧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雷雨》教学设计.docx

《雷雨》教学设计.docx

【课型定位】品读—鉴赏式。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2、通过揣摩戏剧人物语言来探测人物内心世界。

3、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中的周朴园的语言品读,把握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解决办法】以矛盾冲突中周朴园的语言为突破口,先通过品一个词,一种句式、一个句子,初步把握周朴园的性格、心理;再通过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感情这个问题进一步把握其性格特征。

【学法指导】1、情景导入:播放《雷雨》电影结尾的片段,熟悉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2、讲授新课:从总体上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

结合影片剪辑分析人物语言,深入准确地把握周朴园的思想性格。

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态度。

3、拓展学习。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雷雨》电影剪辑。

学生:阅读课文,有条件可以阅读《雷雨》全剧,做好鉴赏准备,并思考课后第三题。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声画同步,视听一体,直观、形象的展示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

大致遵循阅读──分析──讨论──归纳的顺序进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播放钢琴曲《命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鉴赏氛围。

一、情景导入播放电影《雷雨》高潮部分的影片剪辑,使学生初步感知《雷雨》,快速进入情景。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二十三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它在中国演了七十多年,七十多年经久不衰。

它除了生命的毁灭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之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人与人性的启示。

那么,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进《雷雨》。

二、简介剧情及人物关系1、剧情简介:(出示课件)教师有感情的介绍,也可以让学生介绍。

三十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替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第二个孩子(这就是后来的鲁大海)才三天的鲁侍萍,竟被周朴园一家凶狠地逼着留下其长子(这就是后来的周萍),抱起奄奄一息的初生儿去投河……三十年后,在畸性情爱中挣扎的周萍,自知罪孽深重,为摆脱后母繁漪的苦苦纠缠,狠命地引诱了使女四凤,而四凤就是周萍同母异父的妹妹。

《雷雨》教学设计方案

《雷雨》教学设计方案

《雷雨》教学设计方案意识流版: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教案上,我的思绪也随之飘散开来。

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在给学生讲解《雷雨》这部作品,那时候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好吧,那就从那一刻开始吧。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雷雨》的作者曹禺及其创作背景。

2.深入剖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3.掌握《雷雨》的结构特点和象征手法。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家庭伦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2.难点:解析《雷雨》的结构特点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雷雨》吗?知道它是什么作品吗?”我微笑着问。

“是一部话剧!”一个学生大声回答。

“很好,那我们就从这部话剧开始。

”我说。

2.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曹禺,是我国著名的话剧家,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矛盾和人性弱点著称。

《雷雨》创作于1934年,是我国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那么,为什么曹禺会创作出这样一部作品呢?”我提问。

3.人物形象分析“我们来分析一下《雷雨》中的人物形象。

周朴园,他是这部话剧的主人公,一个企业家,却有着严重的家庭问题。

他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呢?”我引导学生思考。

“自私、冷酷、无情。

”一个学生回答。

“很好。

那么,鲁妈呢?她是一个怎样的角色?”我继续提问。

“她是周朴园的仆人,善良、勤劳、忠诚。

”另一个学生回答。

“对了,鲁妈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其他人物。

”4.结构特点及象征手法解析“《雷雨》的结构特点非常明显,它采用了倒叙的叙事方式。

这种方式让话剧的情节更加紧凑,人物关系更加复杂。

那么,话剧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呢?”我提问。

“雷雨、周朴园的家族企业等都有象征意义。

”一个学生回答。

“很好。

那么,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象征手法的具体含义。

”5.现实生活中的家庭伦理问题“同学们,我们在分析《雷雨》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家庭伦理问题呢?”“有,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问题、家庭暴力等。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下册《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下册《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把握《雷雨》的戏剧结构,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剧情发展的作用;理解剧中的象征、暗示、讽刺等修辞手法;感悟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2.难点:深入挖掘《雷雨》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所蕴含的人性、道德、家庭伦理等问题;提高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加强课后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以曹禺的名言导入,如“戏剧是人生的镜子,可以反映人生的喜怒哀乐。”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论文、表演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学会评价他人,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小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雷雨》的评论文章,分析人物、戏剧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
3.表演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戏剧魅力,提高表达能力。
(五)总结归纳
1.回顾:对本节课所学的戏剧结构、人物性格、修辞手法等知识点进行回顾。
2.归纳:总结《雷雨》的主题思想,强调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意义。
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时间:请同学们按照课程进度,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评价:教师将对同学们的作业进行认真评价,关注作业完成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雷雨》教案设计

《雷雨》教案设计

《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雨》的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能够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3)通过表演、讨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人性、家庭和社会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对现实提出质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雷雨》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其在《雷雨》中的体现。

(3)通过表演、讨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2)理解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及家庭教育问题。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雷雨》的背景、作者、情节等内容,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作品,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讨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雷雨》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2)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如评论文章、影视作品等。

(3)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和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雷雨》,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准备课堂讨论和表演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特点。

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剧本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性格特点。

(3)能够解读剧本中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剧本,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会和人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引导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命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幕:(1)介绍剧本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2)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特点。

(3)解读象征手法和隐喻含义。

2. 第二幕:(1)分析情节发展和冲突激化。

(2)探讨人物动机和心理变化。

(3)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阅读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象征手法。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2.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选择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2)指导学生进行台词练习和表演技巧。

(3)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展示,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剧本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剧本《雷雨》文本。

2. 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籍。

3. 表演道具和化妆用品。

六、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阅读剧本《雷雨》,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第一课时:介绍剧本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分析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3. 第二课时:分析情节发展和冲突激化,探讨人物动机和心理变化。

4. 第三课时:解读象征手法和隐喻含义,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社会问题。

5. 第四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指导学生进行台词练习和表演技巧。

《雷雨》课程教学设计

《雷雨》课程教学设计

《雷雨》课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研究中国现代戏剧作品《雷雨》,使学生能够:- 理解并分析该剧的主要情节、人物以及背后的社会背景;- 掌握关键词汇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剧情介绍- 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介绍《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入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 引导学生思考剧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如家庭关系、伦理道德等。

2. 语言研究- 教授与剧中情节和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表达方式模拟剧中对话;- 鼓励学生用中文写作,让他们通过写作练巩固所学语言知识。

3. 批判思维与文学鉴赏- 引导学生分析剧作中的隐喻、象征和意象,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对剧作的个人见解和批评意见;- 鼓励学生撰写剧作评论或个人感悟,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写作能力。

4. 合作与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剧本改编或演出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让他们通过表演展示对剧作的理解;- 组织朗读比赛或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剧情、背景知识和语言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雷雨》;- 讨论法: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剧中角色,提升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任务驱动法:以任务为导向,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评估-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作业评定:评价学生的写作、翻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考试测试:进行知识和语言运用的考核。

五、教学资源- 《雷雨》剧本和相关阅读材料;-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角色扮演道具和素材。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设计为期10周,每周安排2节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七、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旨在提高学生对《雷雨》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雷雨》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烘托人物心情的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默写和朗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庭、社会、人性的深刻剖析,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与责任。

(3)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2)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领会作者对家庭、社会、人性的深刻剖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理解。

(2)如何把握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氛围。

2. 角色扮演法: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曹禺及其作品《雷雨》。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2)分组讨论,探讨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2. 请谈谈你对课文中所反映的家庭、社会、人性的理解。

3.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录制视频,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雷雨》教学设计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雨》的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欣赏《雷雨》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雷雨》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2)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对《雷雨》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雷雨》所表现的人性挣扎和社会冲突;(2)认识《雷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雷雨》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2)理解《雷雨》的主题思想;(3)欣赏《雷雨》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中复杂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2)深入理解《雷雨》的主题思想;(3)鉴赏《雷雨》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雷雨》的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雷雨》,理解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4. 鉴赏分析法:欣赏《雷雨》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雷雨》,理解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教师巡回指导;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4. 鉴赏分析:欣赏《雷雨》的艺术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结构、语言、人物塑造等方面,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雷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合作精神等;4. 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雷雨》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雷雨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时的矛盾冲突。

2.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体会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

2.周朴园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雷雨》的作者曹禺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雷雨”的象征意义。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形象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

3.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如自私、伪善、专制等。

四、课堂小结2.强调周朴园性格特点的分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周朴园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

二、深入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周朴园在矛盾冲突中的心理变化。

三、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如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经典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批判性思维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周朴园的性格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五、课堂小结2.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雷雨》的社会背景。

二、拓展延伸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雷雨》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写作训练1.以《雷雨》为题,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2.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2.强调写作训练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雷雨》的艺术特色。

三、课后作业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一次课堂演讲。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课后作业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以《雷雨》为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深入挖掘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

《雷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雷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戏剧《雷雨》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学习分析和解读《雷雨》中的剧情和人物形象;(3)掌握剧本的阅读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1.教学内容:《雷雨》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经典之一,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分析剧情和人物形象,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创作风格。

2.重难点:(1)了解《雷雨》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分析和解读剧中的剧情和人物形象;(3)学会运用阅读和分析方法掌握剧本解读技巧。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课前准备1.老师介绍本课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雷雨》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

2.学生预习剧本,了解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剧情梗概。

第二课时:剧本解读与分析1.老师引导学生针对剧本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塑造。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关键情节或人物形象,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与批评1.老师导读《雷雨》中的经典台词和段落,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

2.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找寻鲁迅的其他作品,并与《雷雨》进行比较。

第四课时:角色扮演与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几场关键情节,展示自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

2.观看每组表演,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1.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次学习,回顾和梳理所学内容。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提出批判性思考问题。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视、投影仪等。

《雷雨》教学设计方案

《雷雨》教学设计方案

《雷雨》教学设计方案教材分析:《雷雨》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部话剧,描写了中国旧社会人民苦难的生活和民主革命的起义。

在文学形式上属于话剧,具有戏剧性和表演性,是一部思想深刻、情节曲折的作品。

教材体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人民斗争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于学生认识中国历史和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雷雨》的创作背景、作者,理解原著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学习话剧的基本特点和表演技巧,培养表演能力;3.通过学习教材,了解中国近代史和革命斗争的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1.按照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包括导入、实施、巩固与延伸;2.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积极性;3.借助音乐和表演,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雷雨》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掌握话剧的基本表演技巧;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革命斗争的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2.提问:你们熟悉的中国近代历史事件有哪些?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第二步:学习《雷雨》(30分钟)1.讲解《雷雨》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2.分组让学生阅读剧本的关键章节,理解剧情和主题;3.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理解。

第三步:学习话剧表演技巧(30分钟)1.分析话剧的基本特点和表演技巧;2.听音乐,观看话剧表演视频,学习演员的表演技巧;3.分组进行练习,尝试模仿表演。

第四步:巩固与延伸(40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剧中的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3.扩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总结学习到的内容,强调《雷雨》的重要性和学习效果;2.点评学生的表演,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3.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

《雷雨》教案设计

《雷雨》教案设计

《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雨》的背景、作者及作品地位;(2)能够分析戏剧的结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3)能够鉴赏戏剧中的语言艺术,体会其深刻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雷雨》;(2)学会欣赏戏剧作品,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2)体会家庭伦理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和谐家庭观念;(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雷雨》的作者、背景及作品地位;(2)戏剧的结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3)戏剧中的语言艺术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2)鉴赏戏剧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技巧;(3)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品的教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作者及作品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梗概;(2)布置相关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人物性格特点。

4. 鉴赏教学:(1)引导学生关注戏剧中的语言艺术,如对话、独白等;(2)分析戏剧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技巧,如雷雨的象征意义等;(3)体会戏剧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5. 实践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戏剧表演的魅力;(3)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家庭伦理关系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的剧本阅读笔记、思考题答案等;3. 戏剧评论:评价学生的戏剧评论写作水平,包括观点明确、论述清晰等;4. 角色扮演:评价学生在戏剧表演中的表现,包括演技、合作精神等。

《雷雨》教案设计

《雷雨》教案设计

《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雨》的背景、作者以及剧本的基本结构;(2)能够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3)能够欣赏并评价《雷雨》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剧本内容;(2)通过角色扮演、排练、演出等方式,体验剧本角色的内心世界;(3)通过比较研究、文献查阅等方式,拓宽视野,了解《雷雨》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家庭、社会、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关注;(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剧本背景及作者介绍:(1)介绍《雷雨》创作的历史背景;(2)介绍作者曹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剧本情节梳理:(1)概括介绍剧本的主要情节;(2)分析剧本的情节发展和转折点。

3. 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动机和冲突;(2)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1)让学生通读剧本,了解大致情节;(2)分角色朗读,感受角色的语言和情感;(3)讨论剧本中的悬念和冲突,深入理解人物内心。

2.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或适合的角色进行扮演;(2)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析和内心体验;(3)组织学生进行排练和演出,体验舞台表演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分析和角色扮演中的积极参与情况;2. 学生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剧本阅读笔记、角色分析报告和演出心得体会;3. 学生演出表现:评价学生在舞台表演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教学资源1. 剧本文本:《雷雨》剧本;2. 参考资料:有关《雷雨》的评论、分析、演出实况等;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六、教学进程1. 第一周:剧本背景及作者介绍(1)第一课时:介绍《雷雨》创作的历史背景;(2)第二课时:介绍作者曹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雷雨》课程实施方案

《雷雨》课程实施方案

《雷雨》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背景《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和研究该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探索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涵。

二、课程目标1. 了解《雷雨》的创作背景、作者及其思想;2. 熟悉《雷雨》的剧情、人物形象及其演绎;3. 掌握解读《雷雨》的方法和技巧;4.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1. 导入与预热(1课时)- 介绍《雷雨》的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兴趣。

2. 剧情解读与分析(4课时)- 分析《雷雨》的剧情结构和情节发展;- 探究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演绎;- 解读剧中的主题和寓意。

3. 演绎与表演(6课时)- 学生分组进行《雷雨》的选段表演;-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色心理,并通过表演展现出来;- 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升表演技巧。

4. 文学鉴赏与讨论(4课时)- 通过阅读相关文学评论,加深对《雷雨》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性思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和感悟。

5. 作品创作与展示(6课时)- 学生自由创作与《雷雨》相关的作品(可以是文学作品、绘画、音乐等);- 组织作品展示和评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四、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演等活动;2. 作业评估: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对剧情、人物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3. 作品评选: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选,包括创造性、表现力、主题符合度等方面的评估。

五、教学资源1. 电子版《雷雨》剧本;2.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3. 音频或视频素材,用于学生表演和讨论。

以上是《雷雨》课程实施方案的大致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在学生中引发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课题形成的背景:背景一:戏剧的阅读与鉴赏是高二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而在如今这个快餐文化充斥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大多对戏剧不感兴趣,难得有同学会主动地去阅读整部的戏剧作品,因而对戏剧的知识及其艺术性了解甚少。

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戏剧作品的教学中,有时也会仅停留在表层的阅读和鉴赏上,加上选文本身又是斩头去尾的节选,往往造成学生窥一斑而难知全豹的现象。

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从优秀的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营养,丰富和深化他们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引导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解读戏剧作品;学会通过品味戏剧作品的语言和表演剧本中的精彩片段去深入领会作品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背景二:戏剧《雷雨》的节选,恰好是本册书的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而《雷雨》剧本又是可以拿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

背景三:我校语文组的省级课题《农村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目前正在实施阶段。

二、本次研学任务:通过对原著和众多鉴赏评论文章的阅读,完成以下研学任务:1、走近大师:了解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

2、走进作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3、通过对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戏剧作品的方法,增强文学修养,提高对戏剧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4、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和感受。

5、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和利用信息。

6、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感情体验与震撼中增强生命意识,滋养人文情怀。

成果形式:1、提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资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关于《雷雨》的文章。

可以是小型学术论文,鉴赏评论文字,也可以是读后感,随想,等等。

2、选择课文或《雷雨》剧本中的精彩片段,进行一场表演。

三、研学过程和资源:(一)准备阶段:(3月8日——3月14日)1、读原著(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要求每人通读《雷雨》剧本两遍)2、观看电影《雷雨》(晚自习时间)。

3、反思:(1)你读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样的?那些你阅读中很宝贵的第一感觉,是否记在随笔上了?(2)关于《雷雨》,哪些问题是你有兴趣深入、并需要研究解决的?能具体明确地把问题描述出来吗?阅读原著时有没有对问题涉及的内容做重点关注?(3)准备阶段你完成任务的情况如何?(提醒学生注意,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下一步学习的质量。

如果情况不佳,要及时弥补。

)(二)研读讨论阶段(3月15日——3月30日,其中占用课堂4课时)1、再读《雷雨》要求所有学生再通读《雷雨》剧本一至两遍2、教师设问提示:研读一部作品,问题意识很可贵。

我们要学会带着问题去深入,重视在阅读中质疑生疑,这样就能不断地在“读过”--“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过程中收获能力,得到感情的体验与审美的熏陶了!参看下面的问题,请你选择一个或者自拟一个值得你研究的题目,以便阅读资料时有所侧重。

(1)曹禺是如何创作《雷雨》的?他自己对《雷雨》有怎样的评价?这些情况对我们理解作品有什么帮助?(2)在你看来,《雷雨》究竟是爱情悲剧、命运悲剧还是时代悲剧?(3)透过《雷雨》,透过周公馆这个“最有秩序的家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时代?(4)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鲁侍萍、繁漪、与三个儿子之间的难于调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种矛盾纠葛中揭示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特征?(5)你怎样看待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6)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与周朴园有怎样的矛盾?你怎样看待她与周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又怎样看待她的乖戾与叛逆?(7)你对周萍这个角色怎么评价?你怎么看待他与繁漪、与四风的感情纠葛?(8)鲁大海、鲁贵、四凤、鲁侍萍属于一个阶层的人物,他们的性格各有什么不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说说剧本中鲁大海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

(9)为什么周冲最后会成为悲剧的牺牲品?促成他毁灭的因素有哪些?你怎么评价他?(10)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

请梳理剧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体会这句话的内涵。

(11)作者是浓缩时空、制造戏剧冲突的高手,请结合剧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几组矛盾冲突来加以说明。

(12)有人说,《雷雨》一天之内让三个人死掉、两个人疯掉的剧情未免让读者和观众太过紧张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声”来舒解与安抚人们的情绪。

关于“序幕”和“尾声”,你认为是加上好还是去掉好?(13)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

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你能体会作者这份贯穿于全剧的悲悯情怀吗?(14)你欣赏《雷雨》的语言吗?请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雷雨》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力。

(15)读了《雷雨》作品后,你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伪情的还是真情?(16)你对《雷雨》中的舞台说明作用的认识……(省略号处是你自己添加的问题)3、各小组讨论后提出本组的研究课题(可以不止一个),并报请指导教师审核确定。

4、依据小组的研究课题,进行纸媒体和网上资源研读:提醒同学们:你已经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任务了,那么就用心研读以下的相关资料吧,别忘记把重要的信息记录(或复制保存)下来!(1)网上资源研读(2)整体赏评的资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曹禺谈《雷雨》李健吾谈《雷雨》曹禺剧作的变化《雷雨》的诞生《雷雨》精要简评关于《雷雨》的教学《雷雨》(节选)教学探微《雷雨》:生命始于盛夏。

关于作者和创作情况的资料关于曹禺和《雷雨》曹禺生平及创作第三只眼睛看曹禺刻划人心灵的戏剧大师。

关于作品主题思想的资料永远的雷雨(王蒙)要么自由,要么发疯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雷雨》主题思想和艺术结构的批判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资料我喜欢的繁漪和周冲评《雷雨》中的人物关于《雷雨》的人物一鸣惊人的《雷雨》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与多元化繁漪形象辨析沉默的鲁侍萍关于周朴园。

关于戏剧语言的资料论曹禺戏剧语言的抒情性浅谈《雷雨》人物语言。

看看你的同龄人对《雷雨》的见解人性的生存悲剧我读《雷雨》《雷雨》的戏剧冲突大家谈《雷雨》(3)、课下纸媒体资料研读:(1)书店查阅资料:(2)图书馆借阅资料:(3)复印资料:5、课堂讨论:针对问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深化认识。

再反思:古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阅读的要诀是“受到启发但不被牵制”。

更高的层次是:在阅读中生发自己的思想。

你阅读的质量怎样?可做如下反思:(1)阅读时把重要的信息摘录下来了吗?比如那些可以佐证你自己的观点的材料,还有那些你打算加以辩驳的说法。

(当然还包括信息出处)(2)阅读时“质疑”过材料吗?(3)阅读过程中是否及时地记下自己思维闪动的火花?(以便整理成文)(4)阅读时有没有发现资源本身的错误或者缺漏?你用心辨识了吗?(5)阅读时,发现你要解决的问题资源不足,搜索查询了吗?(6)讨论时你及时地记下同学们的重要发言了吗?在讨论的思维碰撞中,你是否捕捉到了新的灵感?(三)表演体验、撰写小论文:1、选择课文或《雷雨》剧本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自己来表演体验剧中人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以更真切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资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关于《雷雨》的文章。

可以是小型学术论文,鉴赏评论文字,也可以是读后感,随想,等等。

四、成果展示(3月31日)1、小论文宣读。

2、汇报表演五、总结、材料整理1、回顾、反思、总结本次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的情况及得失利弊,每人写一篇学习随感。

2、将本次《雷雨》研究性学习的各类材料整理归档。

《理想的风筝》教学方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一)回忆略读方法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

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二)初读质疑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2)学生汇报。

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3)师梳理问题。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一)阅读交流意图: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

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

齐读。

生活方面: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意图: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