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43

合集下载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8月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docx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8月课程考试《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docx

社会心理学考核题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45分)1、因变量;答:即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关因素或特征。

2、自我服务偏见;答:自我服务偏见是指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我们一边轻易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欣然接受成功的荣耀。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要好。

我们常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这样的说法。

3、印象管理;答:指一个人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4、近因效应;答:近因效应是指一个人在近期不断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以求留下清晰印象。

5、自我实现的预言;答: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6、归因;答:归因是指一个人怎样说明和解释别人或自己的行为,包含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7、从众;答:从众是指在从众规范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

8、偏见;答: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所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

9、群体决策;答:是领导者以过研究和思考,从几种方案,几种计划,几种意见或几种安排中,选择出一种最好的方案、计划、意见、安排的过程。

10、态度;答: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1、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答: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景下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了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情境中出现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12、自我效能感;答: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3、睡眠者效应;答:又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加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14、习得性无助;答:是指人或者动物接连不断地受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3月《心理学》在线考核题

福建师范大学2019年3月《心理学》在线考核题

《心理学》在线考核题一、结合教育实践阐述培养和激发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主要途径(50分)。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2)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3)利用群体约定。

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

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

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

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

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二、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教育含义(50分)。

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

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

福建师范大学2023年2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2023年2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答题纸姓名:专业:学号:学习中心:成绩:注意:全卷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不得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B D A C D C A A B B D A题号 1 2答案AD ACDE三、名词解释(10分)1.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

2.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四、简答题(20分)1.试述动机的归因理论。

韦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分为3个维度,又把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4个因素,将它们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三维度模式”。

他认为3个维度是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4个因素是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

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

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

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

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的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

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

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福建师范大学2022年8月课程考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2022年8月课程考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考核试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A卷)答题纸姓名:专业:学号:学习中心:成绩:注意:全卷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不得分!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A A A C A B A A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题号 1 2 3 4 5答案ACD AC ABC ACD ABCD三、判断题:(对的请打√,错的请打×。

每题3分,共15分)题号 1 2 3 4 5答案××××√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1.研究性家校联系模式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采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家庭情况、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亲子关系状况以及教养方式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逐步创建心理档案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3.教师心理健康本体价值教师心理健康本体价值实质上就是其与其他心理学研究的关系问题及其在整个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问题。

4.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5.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在课程结构形式上区别于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没有和其他课程融合。

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课程,四、简答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1.心理健康的功能发挥受什么制约?答:一、内部因素: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二、外部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 2. 适应的内涵及本质?答: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现象。

适应一方面指生物各层次的结构都与功能相适应,另一方面,这种结构与功能的与相关的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延续,包括行为习性等。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参考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参考答案)

《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姓名:杨静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号:192201907198385 学习中心:成都黎明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奥鹏学习中心[2018]成绩:一、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20分)。

答:(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

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②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③具体运算阶殷(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

此外,本阶段儿童已经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④形式运算阶段(1~16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人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福建师范大学2024年2月课程考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2024年2月课程考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考核试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姓名:专业:学号:学习中心:成绩: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80分)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的良好状态,包括情绪稳定、积极乐观的态度、适应能力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健全等。

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或障碍,更是一个人心理功能的正常、平衡和健康发展。

2.狭义的心理问题狭义的心理问题通常指的是一些具体的、个体心理上的困扰或障碍,包括但不限于焦虑、抑郁、恐惧、强迫、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行为表现和社交交往,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3.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理性情绪治疗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埃利斯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也被称作“理性情感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REBT)。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不是由外部事件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个体对外部事件产生的认知和解释导致的。

因此,通过调整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信念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

4.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方案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方案是一种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帮助的计划或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困惑,需要得到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心理健康支持5.自助系统自助系统(Self-Service System)是一种通过自动化技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系统。

用户可以利用自助系统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如查询信息、进行交易、预订服务等。

自助系统具有自动化、快捷、便利等优点,能够满足用户24小时不间断的需求。

6.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关系。

它是建立在血缘或法律关系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关系,涵盖了亲情、教养、支持、照顾和沟通等方面。

7. 父母意识"父母意识"通常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作为父母的身份和责任所持有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

这一概念涉及了个体对于父母角色的理解、对子女教养的期望和方法、以及对家庭关系和子女成长的重视程度等方面。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2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2020年2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 ■ ■ ■ ■ ■ ■ ■ ■ ■ ■ ■ ■▆ 《心理学》 试卷 共1页(第 1 页) 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超出黑色边框区域的答案无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心理学》期末考试A姓名: 专业:小学教育 学号: 学习中心:成绩:一、请结合教育实践论述如何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个性(50分)。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

学习的积极态度,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

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

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系。

在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去发现一些新现象,或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转为独立地提出问题;在解答问题时,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

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

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

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

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思维的培养。

(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

创造想象对于各种创造活动都极为重要,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首先,应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

福建师范大学18年3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标准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18年3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标准答案

《心理学》考核题
一、请论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50分)。

答:奥苏伯尔是美国心理学家,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荣誉教授。

在心理的教育学科领域中有突出的贡献和重大的影响。

他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理论,也被称为"有意义接受说"。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包括: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意义学习才能发生。

他把意义学习的条件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种。

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

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主要包括: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基础;。

福建师范大学18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18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心理学》期末考核题一、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50分)。

答: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

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月,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

⒉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

存在泛灵论的思维。

⒊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⒋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

皮亚杰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1.肯定了儿童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皮亚杰看来,无论是儿童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还是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理解都要受到认知水平的制约. 2.丰富和发展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并确定了教育的适当作用.他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可跳跃的和不可逆的连续过程,把这一过程概括为“自爱——他律——自律——公道”等阶段,并对各阶段道德发展作了详细论证. 将皮亚杰有关理论引申到道德教育上,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第一,儿童道德认识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作为教育者应很好地理解儿童,努力使德育内容适合儿童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对儿童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第二,发展智力是提高儿童道德认识的必要条件;第三,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是提高道德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除可以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外,也存在着某些不足:(1)偏重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但忽视道德行为,特别是良好的习惯行为在德育中的意义.(2)忽视了不断变化或不同背景下的社会道德标准对形成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二、请论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50分)。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咨询学》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2021年8月课程考试《心理咨询学》作业考核试题

心理咨询学考试题及其考试答题格式范本一、课程性质:应用心理学课程。

属于技能类考试。

二、考试方式:开卷式论文考试三、考试时间: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到系统设置的作业结束日截止三、考试范围:仔细理解教材以及网络学院网络学习资料四、考试题目: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撰写心理咨询案例一份。

五、考试要求:案例题目自拟,字数4000字以上。

如:小学生逆反心理咨询案例;青春期失落的苦恼;青春期社交恐惧心理咨询案例;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等等。

请严格参照老师所提供的案例报告格式,编写案例。

红色字体(正文内容有八个方面)是案例的内容结构,大家依照这些格式进行编写。

没有实际做过心理咨询案例的学员,可以虚拟设计某案例(即基本情况、求助者主述与自述、临床观察与他人反映等三部分内容),并针对该案例进行设计与编写。

案例格式样板(8100字,红色字为必需的答题要素,不能遗漏):青春期社交恐惧心理咨询案例专业姓名单位学号摘要:青春期社交恐惧,正常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并出现心理问题,。

咨询师从心理支持入手,主要运用认知疗法、放松疗法等治疗方法帮助其调整认知观念,消除不良情绪,重建信心,恢复积极的生活方式。

咨询效果明显。

关键词:社交恐惧;青春期;放松疗法;心理咨询一、基本情况戴某,男,17岁,某普通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家中有一姐姐,身高170cm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亲大专毕业,在机关工作,收入稳定,父母家族均无精神疾病历史。

来源:考试大戴某足月顺产,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与爷爷奶奶同住,家里他这一辈就他一个男孩,自己有一个姐姐,全家人自他出生就对他疼爱有加,但父亲对他的要求较严,希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

自幼就性格腼腆,少说话,对于家中的陌生客人经常躲而不见。

念书期间,在幼儿园、小学期间,伙伴就较少,不太会与人交往。

但因为上学时自己聪明且非常的勤奋用功,成绩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很好的,虽然与别人的交往较少,但有家里姐姐、父母、爷爷奶奶的理解和关爱,对各方面的发展,自己认为很顺利。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1、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答:答:该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危机没有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基木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础。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一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随着信任感的确立,儿童开始与父母分离,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一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家庭之外。

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

(4)勤奋感对自卑感(6 岁-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取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欺成年晚期)。

福建师范大学15春学期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15春学期课程考试《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心理学》期末考核试题论述题: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教育含义。

案例分析数学试卷发下来了,小林瞟了一眼分数,脸唰地一下红了。

试卷上写着80分,这可是他从来没有考过的分数。

不用抬头,小林也能感受到数学老师责备的目光。

唉,都怪自己,这段时间花太多的时间在新买的电脑上了。

结果就……与小林的懊丧相比,他的同桌小刚则显得有些高兴。

他考了70分,这个分数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小刚的数学一贯不好,他也知道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

因此这个分数多多少少让他有些吃惊。

大概是那些选择题碰巧选对了吧,他想,否则,怎么能得这样的分数呢?……下课铃响了,小刚迫不及待地抱着球冲出教室,而小林还坐在座位上,检查自己做错的题目。

请以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小林和小刚的行为表现,并就如何提高其学习动机水平提出适当建议。

1、结果归因理论结果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划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归因。

它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推断个体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由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的学习行为。

2、案例分析小林平时学习成绩较好,80分对他而言是个失败,数学学习上他是个自我效能感比较强的人。

他将本次失败归因为“这段时间花太多时间在新买的电脑上”,这是属于内部可控归因。

小林课间仍在“检查自己做错的题目”,这样的行动表明,他相信以后只要自己在学习上再多花些时间,是可以再次获得成功的。

以他过去的基础,只要学习策略适当,经过努力,是可以重获成功的,这样又将进一步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小刚平时成该较差,70对他而言已经是个成功,在数学学习上他是个自我效能感比较弱的人。

他将本次成功归因为“选择题碰巧选对”,这是属于外部不可控因素,这样的归因并不会提高他的自我效能感,也不会对他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触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期末试卷A
一、试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教学含义(50分)。

答: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意义建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

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一般在9-12月,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但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等特征,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

存在泛灵论的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
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获得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可逆。

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思维可逆和补偿。

皮亚杰发展理论的教学含义:
1.肯定了儿童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皮亚杰看来,无论是儿童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还是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理解都要受到认知水平的制约。

2.丰富和发展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并确定了教育的适当作用.他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可跳跃的和不可逆的连续过程,把这一过程概括为“自爱--他律-一自律--公道”等阶段,并对各阶段道德发展作了详细论证,将皮亚杰有关理论引申到道德教育上,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第一,儿童道德认识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作为教育者应很好地理解儿童,努力使德育内容适合儿童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对儿童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第二,发展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