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窑民艺浅析以及启示
邛窑精美瓷器密解与赏析
邛窑精美瓷器密解与赏析作者:张天琚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05期一、曾经的浩劫民国初建,伴随着清帝国的垮台,满清贵族的衰落,明清官窑瓷器散失民间。
在社会的大动荡中,一顶顶王冠落地,一批批新贵产生,导致珍贵古代瓷器流通加剧,新一轮收藏热又蓬勃兴起了。
在四川,在成都,为了生计,为了发财,精明的人们发现成都琉璃厂古代陶瓷窑址和邛崃十方堂古代陶瓷窑址是聚宝盆。
1935年,一支军队在成都琉璃厂揭开了大规模非法盗掘古代瓷窑的序幕。
由于军队严加保密或移防,这次盗掘并不被人们广为知晓。
1936年夏天,驻防邛崃的另一支军队在十方堂窑址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盗掘:大约 5、6月间,军民齐集三、四百人,在军官们的直接指挥下,夜以继日地疯狂地向古代文明攫取。
但见,在铁锹、锄头的挥动之中,一件件精美陶瓷器从地层中露出峥嵘,省内的古董商来了又走 ,走了又来,生意火爆;在背兜、箩筐的背运之中,一批批精美陶瓷器被搬进船舱,运到成都、重庆、上海……乱挖乱掘,使整个窑区被翻了一个个儿。
完整的器物不仅被挖掘一空,连那些色彩斑斓的瓷片也最终成为成都达官贵人建筑和美化公馆的镶嵌材料。
据说,在上海城隍庙,至今人们还能看见镶嵌在地面上的邛窑瓷片。
二、昙花一现的邛窑美瓷数量巨大的邛窑古陶瓷器还通过成都、重庆、上海……再流散到加拿大、美国、日本……当时,邛窑古陶瓷的盗掘、流散,轰动了中国考古学界、美术界和社会各界,评论邛窑和邛瓷的文章出现在国内外的学术杂志上,新闻报刊的报道更是连篇累牍,邛窑瓷器的彩色照片刊登到当时国内以印刷最为精美著称的《美术生活》杂志上,邛窑古陶瓷器不仅登上上海市博物馆的大雅之堂,公开展出,还先后成为四川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国外各大博物馆的珍贵藏品。
六十多年后的2001年4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川省文物管理局、邛崃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邛窑古陶瓷科技考古研讨会”在邛崃市热烈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考古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对几十年来邛窑古陶瓷研究的大量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参观、考察了十方堂、固驿瓦窑山等古陶瓷遗址;参观、鉴赏了邛崃市文管所和邛窑古陶瓷博物馆所收藏的两万多件邛窑古陶瓷出土器物和收藏品。
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文化研究
,这些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此外,长沙窑陶瓷还采 用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等题材进行装饰,这些题材既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总之,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具有多样性、色彩与图案的独特性、写意性 和民族性等审美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也展现了唐代艺术家们的创作个性和思想情感。长沙窑陶瓷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
3、精细的装饰:磁州窑的陶瓷装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丰富的色彩、 图案以及纹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生活以及宗教的热爱和敬畏。这种装饰 手法可以为当代茶具设计提供丰富的视觉元素和灵感。
二、当代茶具设计装饰艺术中的 应用
1、简约的设计:在当代茶具设计中,可以借鉴宋代磁州窑的简约造型,通 过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茶具。这种设计方式不仅可以降 低生产成本,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图案内容丰富,多以花卉、鱼虫、山水为主题。此外,民窑瓷器的色彩也别 具一格,以青瓷、白瓷为主,兼有黑瓷、彩瓷等。
宋代民窑瓷器的审美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追求自然之美。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崇尚自然,民窑瓷器也受到影响,以仿生造型和自然元素为 装饰,展现出一种清新、洒脱的美感。其次,崇尚俭朴。宋代民窑瓷器注重实用 功能,
2、温润的触感:在当代茶具设计中,可以通过改进表面处理技术,如采用 更为温润的材质,或者增加防滑设计等,提高茶具的触感舒适度。此外,还可以 通过增加人体工程学元素,如合适的把手设计,以提升使用者的舒适度。
3、装饰的应用:在当代茶具设计中,可以借鉴磁州窑的装饰手法,采用丰 富的色彩、图案和纹理进行装饰。同时,也可以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如使用抽 象图案、几何图形等,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具有现代感的茶具。此外,还可 以尝试将其他艺术
邛窑:隐逸的民间瑰宝
邛窑—隐逸的民间瑰宝摘要:四川邛窑是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青瓷的重要产地,邛窑出土的文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但是,无数古代典籍中,从未有过“邛窑”的名字,直到上世纪30年代,因一些瓷器碎片偶然被洪水冲出遗址,粲然夺目的瓷片在成都收藏市场引起轰动,成都师范大学老师龚煦台才为其取名“邛崃窑”,后来世人称为“邛窑”。
此后,大批邛窑产品因盗掘从成都流向海内外,一时间奇货可居。
邛窑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西南边沿的邛崃境内,以其堆积最厚、产品最丰富、连续烧造时间最长而著称于世。
它是土的艺术,火的结晶。
目录前言 (2)一、邛窑发展环境概况 (2)(一)邛崃简介 (3)(二)邛窑遗址介绍 (3)(三)邛窑的制作 (4)二、民间隐逸的瑰宝 (5)(一)十方堂遗址 (5)(二)邛三彩 (6)(三)邛窑绿釉灯盏(唐) (6)三、邛窑的影响 (7)(一)“邛窑”与“长沙窑” (7)(二)邛窑瓷器——成都的新文化名片 (8)(三)邛窑瓷器的收藏价值 (9)附录:邛窑图片 (11)前言邛窑是四川古代民间青瓷系的代表,也是我国著名的民间瓷器之一。
邛窑瓷器以其历史悠久、制作精美而享誉国内外。
邛崃古称邛、邛州。
“邛窑”是指分布在邛崃境内临邛镇南河十方堂、固驿镇公义村瓦窑山瓦窑址和尖山子、白鹤大渔村以及西桥柴冲等古窑址的总称,由此构成了南北朝至宋代邛崃地方性的民间古窑瓷系,顾称作“邛窑”或“邛州瑶”。
70多年来,中外学者多次前往邛窑调查、发掘、研究。
如今,已确认邛窑遗址有十方堂、瓦窑山、大渔村、尖山子、柴冲、黄鹤和官庄等7处窑址遗址组成,仅十方堂遗址面积就达39万平方米,已发现了龙窑、马蹄形窑等窑炉遗迹。
考古调查表明,唐宋时期邛窑烧造规模远不止以上几个窖。
现临邛镇文君街、天庆街建筑工地曾发现古窑炉遗迹,并出出土一些窑具和唐宋陶瓷片标本,城东北莲村也发现古窑址遗迹。
此外,还发现两处规模较大的清代遗址,即位于邛崃城南的石头乡东方村官庄瑶和孔明乡黄鹤村的黄鹤窑(俗称坛罐窑)。
浅谈邛窑的三个特点
浅 谈 邓 窑 的三 个
。
娜
干 曦 礼
摘 要 :在上世纪八 九十年代,随着邛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人们对邛窑的认识 、收藏、研 究也热烈起 来。邛窑始烧于
东晋 时期 ,到 南 宋 时 才开 始 衰 落 ,足 有 800年 的辉 煌 。早 在 南朝 ,邛 窑就 广 泛 使 用化 妆 土 美化 陶瓷 。在 隋代 ,邛 窑独 树 一帜
邛 窑 是 著 名的 代 窑址 群 ,是 民 『甘J瓷 窑 的 代 《新 唐 书 ·地 理 志 》f己载 : “邢 州 巨 鹿郡 土 贡 磁
表 【大】为它 仪产品丰富 ,佳 极多 而且经历 r漫 器 ,越州 会稽 郡土贡 瓷器 。”唐 人柳宗 元有 《代 人
长的时代 、
进 瓷器状 》: “瓷 器若干 事 ,右 件瓷器 等 ,并 艺精
陶瓷窑址 中,烧造时间最长 、产品最丰富 、造型纹饰 种繁 多的彩瓷 。各个历史时期 ,各窑 口都创作 出了一
最 美的名窑 ,就是在全国 ,也是首屈一指的。
些 具有特 色 的彩瓷 ,也受 到人们 的赞誉 。邛窑 古陶
邛 窑的分 布非常 广 ,不仅 有作 为邛 窑代 表的邛 瓷博物馆馆长 尚崇伟说 : “邛窑 ,在 中国古陶瓷史上
根据 《 I|凶陶瓷 史》的研究 ,中国瓷器依赖于陶
“ china”,还 可以直译 成 “瓷器” 中国的瓷器有 许 器的发糕 干u演变 最 早的原始 瓷器 出现 于3000多年
多种 、分前 在四川境内 ,以今成都邛崃市 为中心产地 前,在东汉时期才有 了真正意义上 的瓷器 。 。 宋代是
型最 美 、出土文物 也最为丰富 的窑址 。仅 5号窑就 出 起源地 ,例  ̄112012年 l1月22日的 《长沙晚报 》就 说 :
关于成都邛窑明月窑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关于成都邛窑明月窑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作者:陈果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0年第12期陈果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其形成的文化积淀深厚,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是我们需要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财富。
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窑之一。
邛窑文化内涵颇丰,其中更多的是对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启迪。
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更需要发展,需要在新时代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结合发展,令文化遗产重现生机。
基于此,笔者结合实地调查以及速写记录,对成都邛窑明月窑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一、成都邛窑明月窑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一)成都邛窑明月窑简介邛窑始建于东晋,成熟于南朝,兴盛于唐代,跨越8个多世纪。
邛窑主要位于四川省,其价值堪比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
成都邛崃窑是邛窑文化之首。
邛窑最早在东晋时期出现,宋代开始衰落,器物包括各种碗、碟、罐等家用器具,主要有蓝釉、蓝釉棕斑、蓝釉棕绿斑、彩绘瓷等,其兴衰延续了800多年。
位于成都的明月窑,属于典型的邛窑,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
虽然年代不是很久,但是记录了近现代成都土陶业的繁华。
明月窑一带的碗厂、坛罐窑厂、李窑等地名都来源于明月窑,明月窑成为当地陶瓷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二)明月窑的发展现状1.明月窑的保护现状明月窑的前身叫“上张碗厂窑”,位于成都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十二组,窑址地处蒲江、邛崃、雅安交界处。
上张碗厂窑直到2008年5月12日地震前,仍在继续生产。
根据简单推算,在停产之前,上张碗厂窑的产量是相当可观的,碗、杯、灯盏、钵、四耳缸,每窑产量大约在4.5万件到6.1万件。
由于地震的破坏,导致上张碗厂窑陶瓷制品在市面上一度消失,直至2012年,窑炉和厂房才得以修复。
在对本地的陶瓷产业、文化产业重新定位之后,在保证文化不被破坏、不被商业化侵袭的前提下,明月窑从此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
明月窑现状如图1所示,明月窑局部如图2和图3所示。
深入探讨古邛窑陶瓷的彩绘艺术
深入探讨古邛窑陶瓷的彩绘艺术作者:何平扬毛超群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2015年第07期邛窑是中国古代少数几个著名的陶瓷窑址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四川青瓷系的代表。
在邛窑发展鼎盛时期,尚未有官窑和民窑的概念区分。
我国文物和考古专家一致认定邛窑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光辉的一页,对长江中下游乃至中国各大窑系的影响显而易见。
“南青北白”之外尚有一个邛彩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其艺传播于江南诸民窑,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成为姐妹艺术。
名家谈论邛窑,多次称誉它的无铅高温釉上和釉下彩多彩装饰,并给它取了个美名,叫做“邛三彩”,又称“蜀三彩”,一是为了区别于洛阳的“唐三彩”,二是为了突出它鲜明的地方风格。
它的器物造型、装饰图案、釉色质地制造等有着浓郁的民间陶瓷气息,闪烁着民间艺术的魅力。
“邛三彩”是邛窑陶瓷艺人独到的彩绘装饰技艺制作以铜、铁、元素、无毒装饰多彩的瓷器,它以高温三彩瓷为主,后来也生产有中低温产品。
它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就是具有我国的书法艺术特色和书法美。
结合近几年来,在邛窑具有代表性的十方堂窑址所发掘的实物为例,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
一、点彩装饰发挥具有书法韵味的“点”来装饰陶瓷器物造型,在古邛窑中长久用过。
点没有具体的形象,似乎是抽象的。
可是在邛窑民间陶瓷图案的领域里,它却富有美感的、有生命的形。
远远看去好似颗颗珍珠嵌在器型的外表,又好似小孩两条秀眉中间一点红,使器型显得秀雅活泼,天真可爱。
1.小点彩它有小楷点的韵调,笔意含蓄。
图1是一件邛窑隋代时期的器物,米黄(泛灰)釉,点深赭彩。
在器口一周的边缘上,装饰了几个笔势文锋、凝重的小点。
点虽在等分圆,但又不按等分来平分圆。
好似要点破器口的圆形(有规则),以突出点的自由(无规则),加强点的活泼、跳跃的动势。
这种打破器口边缘的破边点装饰,唯独在邛窑中才有所见。
图2是唐代器物,点用绿彩。
罐身肩部上的点彩,是以罐口的破边点来取势、排列。
即罐口的两点间,在罐肩上点上一点。
揭秘中国最早的彩绘瓷器:邛窑
揭秘中国最早的彩绘瓷器:邛窑邛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是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古瓷窑。
邛窑历史悠久,自南朝至两宋,共经历八个多世纪,是目前已知的四川古陶瓷窑址中,烧造时间最长、产品最丰富、造型纹饰最美的名窑。
邛窑瓷器,集彩绘、雕塑、窑变于一身,造型生动、釉色繁多。
四川邛窑遗址出土的联珠纹釉下彩绘器,比《中国陶瓷史》认定的中国釉下彩生产最早的湖南长沙窑早将近两百年左右,成为我国已发现的生产釉下彩瓷的最早窑堡。
而邛窑,在百年前还尚未被人们所知。
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邛窑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这个拥有着目前为止最大龙窑的遗址群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其中邛窑十方堂遗址出土的瓷器珍品,被国内外多家著名博物馆收藏,视为珍宝。
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这样评价邛窑:“唐代邛窑在制作以铜、铁着色的多色彩瓷器方面有首创之功。
”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也说:“高低温釉下彩、三彩更是‘邛窑’的代表作品,均较早烧制成功,其工艺传播于江南诸名窑,而又以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因之两窑产品颇为相似,成为姐妹艺术,堪与其周边各窑媲美。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更是一语道破邛窑的珍贵:“沉睡上千年,一醒惊天下!”彩绘瓷的发源地,地域特色古陶瓷邛窑古陶瓷博物馆馆长尚崇伟说:“邛窑,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做出过奠基性的贡献,它在高低温釉上彩釉下彩中的成就,是开创性的。
邛窑的铜红釉,曾被专家和学者们称为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红。
窑的代表作品彩瓷,也是技艺高超、令人惊叹。
据考古研究发现,邛窑,是最早对陶瓷器进行彩绘装饰的窑址,被认为是我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尚崇伟说,邛窑的高温彩瓷技术,是具有独创性的。
和我们发现的北方唐三彩不同,邛三彩的烧造温度为一千二百多度,而唐三彩仅为一千度左右,按照现行的陶瓷烧造温度来看,唐三彩是陶器,而邛三彩则是古陶瓷,邛窑在瓷器的彩绘发展上,起了奠基作用。
而且邛三彩的色彩也极为鲜艳种类,邛窑的天下第一红--铜红釉,就是和四川的地域属性下特有的产物。
邛陶烧造技艺
邛陶烧造技艺
邛陶烧造技艺是指中国四川邛崃地区传统的陶瓷烧制技术。
邛陶烧造技艺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邛陶的原料主要是当地的瓦屑、黄土和石英砂等。
制作过程包括原料的准备、配料、捏坯、打坯、上釉、绘花、烧制等多个步骤。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精湛的造型和精美的绘画技艺。
在邛陶烧造过程中,重要的一步是烧制。
邛陶烧制的温度较高,一般在1000℃-1200℃之间,这样可以使得陶器具有较高的硬
度和耐用性。
此外,在烧制过程中还会添加一些特殊的涂料,以增加陶器的光泽和装饰效果。
邛陶烧造技艺在中国陶瓷制作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其制作工艺和装饰样式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邛陶作品以形体完整,造型奇特,纹饰繁复,色彩鲜艳,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著称。
邛陶烧造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传统工艺技艺中的瑰宝之一。
巴蜀邛窑传统花口造型器物的文化特点
邛窑初创于南朝,结束于宋元之际,在古代成都平原经济鼎盛、文化繁荣的巅峰时期,延续烧造了约8个世纪,是四川盆地规模最大、分布范围最广、成就最突出的古代陶瓷窑场。
其中,花口造型器物的审美、造型、使用目的上的演变贯穿着整个邛窑的历史发展。
五代到两宋时期,成都平原花卉种植业繁荣兴旺,最有名的是海棠和天彭牡丹,是享誉全国的花卉名品,陆游《忆天彭牡丹之盛有感》赞叹:“常记彭州送牡丹,祥云径尺照金盘。
岂知身老农桑野,一朵妖红梦里看。
”与牡丹花相比,成都平原种植的海棠更多,成都城中以碧鸡坊、燕王宫的海棠最负盛名,陆游在《成都行》中写道:“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海棠四品”风靡全国。
此外,栀子、芙蓉、梅花等花卉也是四时繁丽,遍布各地。
每年农历二月,沿锦江绵延的花市成为游人仕女春游赏花、品花的好去处。
在文人吟花、赏花风尚的带动下,市民阶层也形成了对花卉的普遍欣赏,赏花成为成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经济、政治、文化都稳定的环境中,人们很容易把目光投向大自然,用模仿自然界的事物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按照自然界中事物的发展规律,对自然形态进行提炼、加工、再概括,进行艺术行为上的创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花口造型器物相继诞生。
花口造型器物陈设在我国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晚唐五代时开始被人们赏玩、品鉴。
宋代以后,花口造型器物的形象出现在了各种题材的绘画中,读书、游园、聚友等各种场合都有花口造型器物的出现,成了日常家居的时尚。
在《寒窗读易图》和《药山李翱问答图》等宋代画作中也出现了花口造型器物,这足可以证明当时人们对花口造型器物的需求还是很大的。
花口造型器物常常出现在书房中,与砚滴、香炉一起相伴主人左右,是体现唐宋文人书房品位的重要器皿。
从观察古代陶工们设计出花口造型器物,可以看出工匠们想要回归自然的意愿,可以想象陶工们特别细微地观察了自然界事物,思考自然界中植物的形态,归纳总结自然界造型规律,把自然界形态设计运用到器形设计中。
邛窑遗址观后感
邛窑遗址观后感前几天去看了邛窑遗址,那感觉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一到那儿,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片片古老的窑址遗迹。
它们就像一位位默默无言的老者,虽然破旧,却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你看那些窑炉的残骸,歪歪斜斜地在那儿,我就忍不住在想,当年这窑炉里可是火光冲天啊,无数精美的瓷器就在这里诞生。
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工匠们忙忙碌碌的身影,他们光着膀子,脸上黑乎乎的,却全神贯注地摆弄着手里的陶土,精心地塑造着每一个形状,心里肯定在琢磨着这烧出来得是个多漂亮的玩意儿。
走进陈列馆,那才真叫开了眼。
那些邛窑瓷器,五颜六色的,每一件都像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宝藏。
有个小瓷瓶,造型特别精致,瓶身上的花纹细腻得就像小姑娘绣花似的。
我凑近了看,心想这古人的手艺可真不是盖的,这么小的瓶子,要在上面画出这么复杂的图案,那得费多少心思啊。
而且那些颜色,历经了这么多年还那么鲜艳,就像刚从窑里拿出来似的。
还有一个大盘子,上面画的图案是古代的山水,那意境,感觉就像把一整座山、一条河都装进了盘子里,看着它,我都能想象出古代的画家在画这个盘子时,那挥毫泼墨的潇洒劲儿。
我在馆里东看看西瞧瞧,越看越觉得咱们老祖宗的审美真是独特又高级。
他们没有现在这么多先进的工具,就靠着一双巧手和对美的追求,做出了这么多令人惊叹的瓷器。
不像现在有些东西,批量生产,千篇一律,没什么灵魂。
这些邛窑瓷器,每一件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一样。
在参观的时候也有点小遗憾。
我发现有些游客对这些宝贝并不是很尊重,在那儿大声喧哗,甚至还有人想伸手去摸那些展品。
我就想啊,这些可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是经过了多少年才保存到现在的,咱们得好好爱护才对呀。
就像对待自家的传家宝一样,要小心翼翼的。
从邛窑遗址出来后,我满脑子都是那些精美的瓷器和古老的窑址。
这一趟真是没白去,让我对咱们古代的陶瓷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觉得这样的地方就应该多宣传宣传,让更多的人来感受一下古代文化的魅力,可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被大家遗忘在角落里啊。
邛窑:隐逸的民间瑰宝
邛窑:隐逸的民间瑰宝
刘乾坤
【期刊名称】《西南航空》
【年(卷),期】2008(131)012
【摘要】邛窑是四川古代最大的民间青瓷窑系。
今天说的邛窑,包括邛崃市境内
的临邛镇十方堂村古窑址、白鹤大渔村古窑址、西河尖山子古窑址、柴冲窑古窑址,固驿镇公义村瓦窑山古窑址以及宝林镇等古窑址。
从历史来看,四川邛窑始烧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衰于宋,以其堆积最厚、产品最丰富、连续烧造时间最长而著称于世。
【总页数】4页(P120-123)
【作者】刘乾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74.653
【相关文献】
1.邛窑一红动天下——尚崇伟心系邛窑三十年 [J], 敖莉;罗友伦;张昊(摄影)
2.艺海扬帆让中华邛窑“窑火不灭”--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邛窑烧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何平扬先生 [J], 苏宝塍
3.中华瑰宝--邛窑 [J], 何平扬
4.巴蜀邛窑传统花口造型器物的文化特点 [J], 朱鑫龙
5.现有建筑改造设计分析——以邛窑遗址公园改造设计为例 [J], 朱伟;周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邛窑技艺的传承和利用调研报告
谢谢观看!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二,其一是让更多人的人认识邛窑、了解邛窑, 发掘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赋予与价值相匹配的知名度;其二是邛窑 技艺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通过调研走访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使邛窑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利用,在新时代焕发出活力。
邛窑的光辉成就,将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从单色的高、低温釉下 彩向色彩丰富、装饰考究的多品种彩瓷发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200年。邛窑瓷器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工艺品,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载 体,它集中反映了四川地区在各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民俗 文化面貌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邛窑技艺的传承和利用不仅 是对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使得邛窑技艺适应时代发展, 利用其自身传统优势,再次绽放古邛窑的光芒。
调
全力打造国家级文博创意产业示范区。 在遗址公园内专门开辟了国际交流及
研
大师工作站。韩进富等陶瓷工艺美术
大师成立了工作室。建立了师徒制文
创学校。
国外研究和发展状况:
先后有美国学者葛维汉、英国贝得福、加拿大杨枝高来邛窑调查,在 各大学报刊上发表文章论述邛窑和邛陶。国际上最早知道“邛窑遗址” 的外文报导是英国人贝德福的《四川邛州古窑址》,该文提出了邛窑 “深紫釉陶如钧窑”的看法(钧窑为我国5大名窑之一)。最早的邛窑 遗址的研究文章是葛维汉的《邛窑陶器》,该书的图版、插图丰富,并 对邛窑的釉色、硬度进行了科学的测试和研究,文中最早提出“天目” 瓷可能始于唐代邛窑的观点。
邛 窑
技 调艺 研的 报传 告承
和 利 用
一、课题的来源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 四、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研究方法 六、参考文献
一、课题来源简介:
人生感悟之邛窑系陶瓷中的佛教造像艺术
邛窑系陶瓷中的佛教造像艺术我国瓷器艺术受佛教传播的影响,始于三国时的越窑。
到了南朝及隋唐五代,邛窑系陶瓷继承了越窑制瓷艺术,隋唐时期,佛教艺术的发展到达了顶峰。
在巴蜀地域佛教盛行的推动下,唐五代邛窑系的瓷艺大师崇尚佛事,创造了不少邛窑系的佛教造像。
本文以考古出土的唐五代造像为据,通过分析认为,自唐以来我国佛教造像艺术更加中国化。
当今考古资料表明,瓷器中的佛教艺术装饰,最早宣扬佛事的是越窑系青瓷,前面列举的吴国青瓷堆塑罐与西晋青釉贴花的佛像均属越窑系。
邛窑系青瓷诞生于东晋,受到越窑瓷器文化的影响,与越窑关系密切,上面刻、划、印佛教的“莲花”。
莲花是佛教的圣花,又是佛教的象征。
传说,释迦牟尼成道后,布道时坐的座位即名“莲花座”,他主张众生平等,以俗姓传道,以莲花为喻,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以便更形象地弘扬佛法。
到隋代,邛窑系青瓷在继承传统制瓷工艺中脫颕而出,创造出多色高温釉下彩,为长沙窑的多色高温彩绘瓷的诞生与发展铺平了道路,是中国彩绘瓷的先驱。
与此同时,隋代崇尚佛教,佛教受到朝野的尊崇,有寺三千九百八十五所,造像二十余万躯,修建佛塔一百余座。
佛教文化之繁荣无以复加,在这种大环境中,邛窑陶瓷必受其影响与感染,即将佛教艺术的联珠纹展现于彩绘瓷中,如邛窑系的各类器物的联珠纹装饰纹样。
联珠纹,就是指观音菩萨手持的佛珠,又名牟尼珠。
牟尼珠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宝珠,意为如意、清静。
《大智度论》曾说:“如意珠(牟尼珠),生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珠。
”由此可见,牟尼珠是释迦牟尼圆寂后的灵骨。
因此,佛教造像的冠帽、光背、衣纹、身躯之扮饰莫不以联珠为饰。
传入中国后,佛教艺术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开凿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寺院大兴雕塑之举,绘畫各种佛事神像与经变故事。
而佛之光背边栏、神祇的宝冠、身披之缨络、胸饰、臂钏、腕钏、佛与菩萨的莲座、寺窟之藻井,多以联珠纹组合装饰。
因此,佛教艺术必对各类相关艺术影响渗融,这就是蜀地邛窑系以联珠纹装饰瓷器的艺术环境所在。
邛窑细说四川古代陶瓷
邛窑细说四川古代陶瓷四川古代陶瓷历史发展的辉煌历程(1)早在5000年以前,处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蜀人就已经大量地使用陶器了。
后来的人们,在岷江、沱江、涪江及其支系的一些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印有各种纹饰的陶片。
闻名于世的四川宝墩文化遗址、三星堆文化遗址、金沙文化遗址均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及其残片。
笔者在成都长顺街和东马棚街交汇的一个建筑工氐乃拿鬃右深的土坑中,拾得一些的灰陶、黑陶、夹砂陶和原始瓷的残片。
陶片的纹饰计有:绳纹、席纹、尖戳纹、圆戳纹、波浪纹、麻布纹、正方格纹、斜方格纹等。
原始瓷片分无釉和有釉两种;釉色有咖啡色和酱黑色两种;素瓷片模印着由五根长度不一的平行的半圆形线条所组成的半圆形纹饰,半圆形纹饰之间有间隔,咖啡色瓷片则在器内满体模印不规则的半圆形纹饰。
成都收藏家唐诗杰先生收藏了一件从地下十余米处出土的黄色夹砂陶罐?br /> 四川考古工作者在发掘邛窑系中的青羊宫窑址的过程中,认识到:早在战国至汉代,在与青羊宫窑址相同的地方,我们的先人就在那里烧制了各种陶器和原始瓷器。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前会长,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一书中指出:“瓷器烧成于东汉”,并在《汉代墓葬、遗址出土瓷器登记表》中列出了四川五个出土瓷器的地方,其中有四个地方属于古代四川的范围。
附表1四川新津县保子山崖墓东汉东汉罐4《考古通讯》1956年10 期四川成都土桥镇一、二号墓东汉罐1、碗1、盏1 《文物》1981年10期四川大邑盐店汉墓建安元年罐2 《文物》1984年11期四川大邑马王坟汉墓建安元年罐2及残片《考古》1980年3 期冯先生还在书中指出,四川忠县蜀汉后期崖墓出土的一件口沿饰有及组褐色点彩的青瓷碗表明:褐彩的产生与使用并非越窑首先发明创用的。
这就是说,邛窑有可能是首先发明和使用褐色点彩的。
在同一地区,联绵不断的悠久的陶瓷烧造历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陶瓷工匠,陶瓷工艺又一代更比一代强,最终导致了以唐宋“邛窑”为代表的四川陶瓷的辉煌。
邛窑烧造技艺
邛窑烧造技艺邛窑烧造技艺是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四川邛窑的陶瓷制作工艺。
邛窑烧造技艺的特点是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注重细节和精湛的技艺,烧制出的陶瓷作品精美绝伦。
邛窑烧造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邛窑的陶瓷作品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于世。
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和发展,邛窑烧造技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邛窑烧造技艺注重选材。
邛窑所产的陶土质地细腻,富含矿物质,瓷土的色泽纯正,质地坚韧,非常适合制作陶瓷作品。
在选材过程中,陶工们会仔细挑选合适的陶土,以确保作品的质量和美观。
邛窑烧造技艺注重造型设计。
陶瓷作品的造型是邛窑烧造技艺的一大特点,邛窑瓷器的造型多样,既有传统的经典款式,也有创新的现代设计。
陶工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瓷器设计得富有艺术感和独特的风格。
邛窑烧造技艺注重工艺制作。
邛窑的陶工们经过多年的磨练和积累,掌握了精湛的制作工艺。
他们熟练地运用各种工具和技巧,将陶土塑造成各种形状的器物。
无论是雕刻、镂空还是绘画,陶工们都能够做到熟能生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邛窑烧造技艺注重烧制工艺。
陶瓷作品的烧制是决定其质量和特点的关键环节。
邛窑的陶工们采用传统的柴火窑烧制工艺,通过控制烧制的时间、温度和氧气含量等因素,使得陶瓷作品能够达到理想的烧制效果。
烧制后的作品色泽鲜艳,质地坚硬,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邛窑烧造技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邛窑的陶瓷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陶瓷艺术展览,屡次获得大奖。
邛窑烧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国的陶瓷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邛窑烧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瑰宝,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艺术。
通过邛窑烧造技艺,陶工们将自己的智慧和灵感融入陶瓷作品中,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艺术的享受。
邛窑烧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邛窑烧造技艺的传承需要每一位陶工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邛窑烧造技艺
邛窑烧造技艺邛窑烧造技艺是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一种,起源于四川邛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邛窑烧造技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雅的造型,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邛窑烧造技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历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烧制工艺。
邛窑位于四川邛崃市,这里的瓷土质地独特,混合了粘土、石英和长石等多种矿物质,使得烧制出的陶瓷具有坚韧耐用、质地细腻的特点。
邛窑烧造技艺的特点之一是采用高温烧制。
邛窑的烧制温度常常达到1300℃以上,这种高温下的烧制能够使陶瓷材料充分熔化,形成致密坚硬的瓷质。
在高温下,陶瓷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从原始的灰白色逐渐转变为青瓷、青白瓷等不同的色调。
邛窑烧造技艺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
在邛窑烧制过程中,陶工们需要亲手捏制陶胚、刻画纹饰、上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操作。
这种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使得每一件邛窑瓷器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艺术价值。
邛窑烧造技艺的瓷器种类繁多,包括鼎、盂、壶、罐、盘、碗等各种器物。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邛窑青瓷。
青瓷是邛窑烧造技艺的杰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纹饰而闻名于世。
邛窑青瓷的釉色多为青绿色,其独特的色调给人以清新、典雅的感觉。
而纹饰方面,则常常以题材广泛的花鸟、山水、人物等为主题,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邛窑烧造技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邛窑烧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陶工的辛勤努力和智慧创新。
如今,邛窑烧造技艺已经成为四川陶瓷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陶瓷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邛窑烧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
邛窑烧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展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贡献了重要力量。
邛陶烧制技艺
邛陶烧制技艺
邛陶烧制技艺是指中国四川省邛崃地区的陶艺制作技术和工艺。
邛陶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色彩,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了中国陶瓷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邛陶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挖土、制坯、成型、修整、干燥、入窑、烧制等多个环节。
其中,制坯是关键的环节,需要挑选合适的原料,进行精细的加工,才能制作出质量好、造型美的陶器。
邛陶的造型独特,以器形多样、线条流畅、线条粗细相间、局部夸张等特点而著名。
其色彩也非常丰富,有黑、白、红、黄、绿、蓝等多种颜色,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邛崃蓝”。
邛陶的烧制工艺也是其制作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邛陶的烧制采用传统的釜炉烧法,以温度逐渐升高,经过多次烧制,才能使陶器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强度。
邛陶的独特之处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并且在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推广和宣传。
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邛陶的烧制技艺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 1 -。
浅谈古邛窑器物中体现的装饰美
浅谈古邛窑器物中体现的装饰美
李玥洋
【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卷),期】2016(0)8
【摘要】邛窑陶瓷以其独特的装饰闻名遐迩,本文主要从分析造型上的装饰和彩绘装饰两个部分,来展示邛窑蕴含的独有的川西文化和民俗风貌,同时提出邛窑的装饰美也是自古以来倡导的人天相和的具体体现.
【总页数】3页(P22-23,21)
【作者】李玥洋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重庆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彩绘与三彩——浅析色彩缤纷的四川邛窑古陶瓷 [J], 李铁锤
2.邛窑一红动天下——尚崇伟心系邛窑三十年 [J], 敖莉;罗友伦;张昊(摄影)
3.艺海扬帆让中华邛窑“窑火不灭”--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邛窑烧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何平扬先生 [J], 苏宝塍
4.巴蜀邛窑传统花口造型器物的文化特点 [J], 朱鑫龙
5.深入探讨古邛窑陶瓷的彩绘艺术 [J], 何平扬;毛超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邛窑——民间艺术浅析以及启示【摘要】邛窑,被誉为“中国第一彩绘瓷的故乡”,是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
邛陶,四川省邛崃市古陶瓷。
邛崃市,位于成都西南处80公里的一个县级市,具有2300年历史,是在历史上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乡。
邛窑产品是民族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其产地靠近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也是南下丝绸之路的重镇。
邛窑艺术独特、神秘、绚丽,科技含量高,艺术成就突出。
影响广泛、深远,其烧制工艺传播于南方诸名窑,对湖南长沙窑影响尤大。
作品广泛传播,甚至于西亚地区都有其作品。
邛窑艺术是民间艺术的精品,这些丰富的历史文物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讲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审美追求和情感记忆,体现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邛窑、民间艺术、文化交流、南方丝绸之路、独特邛窑,主要指邛崃市十方堂邛窑遗址、大渔村遗址和瓦窑山遗址。
它创烧于南北朝,盛于唐,衰于宋末,是四川古代民间青瓷系代表性遗址、中国彩绘陶瓷的发祥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邛窑集中反映了隋唐时期川西南地区的文化、经济、技术特点,同时又是川西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是民族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
邛窑艺术,邛窑产品经过时间的选择,得到世人的认可,且具有不可复制、独特、和谐的艺术特征,传达人们内心的美好追求。
邛窑艺术为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民间艺术代表,是民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内容。
“民艺学”这个词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者柳宗悦先生提出的。
柳宗悦先生将“民艺学”这个词解释为“民众的工艺”在现代日本词书中,也将“民艺”解释为“民众的工艺”、“民间工艺”、“民间手工艺”。
八十年代由北京七位民艺研究专家发起了召开“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
1988年新一轮“中国民艺学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对“民艺学”的内容进行了界定。
我国著名的民艺学专家张道一教授认为柳宗悦先生的说法偏重于器具造型,而忽略了以精神为主的民间工艺品,如:剪纸、年画、皮影等。
由此在1988年的研究会上,由张道一教授提议,对中国民艺学进行了界定:“以造型为主,包括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这样两部分。
”认为它是:“跨多种学科,综合性的艺术研究。
其中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诸方面以及地域、民族,中外比较的研究”。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寻胜兰教授提出现代民艺研究目标与研究宗旨:(一)以现代设计的观念对中国传统艺术设计进行研究,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和相关性,即:研究“物与人的关系”——适宜人的功用需要和人的审美需要,“物与环境的关系”——指气候物产的物理环境,人文社会意识与宗教文化等环境,“物与材料的关系”——材料、材质与工艺制作。
(二)站在现代设计的角度,要求既要从物质的实用功能方面进行研究,又要从艺术形式,审美形式上进行研究。
(三)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传统艺术设计形式在现代得以延伸和拓展,为了促进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因此,对于民族传统艺术的再创造,是这个课程重要内容,作为研究来讲,解决传统艺术图形和形式的再创造的方法问题和方法论的问题是研究的要解决的核心。
(四)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研究要潜心地学下去,首先需要认真地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博大精深,只有认真学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设计的本质特征,并且脚踏实地一个专题、一个专地著探讨,才能真正融会贯通。
1922年,清“奉政大夫”,邛州人宁缃编纂的《邛崃县志》中有记载:“十方堂佛庙也。
在南河岸边,夷上洒下,水泻沙崩,多出瓷器。
”1936年9月10日,原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长,美国人葛维汉,英国人贝德福及郑德坤,加拿大的杨枝高等中外著名文物考古专家闻讯后,相继来到邛崃十方堂考察。
对邛窑遗址有如此规模和精湛陶瓷感到惊叹,并赞不绝口,分别写出不少专题研究和介绍文章,从此邛窑遗址名扬海内外,但将邛窑艺术放在现代设计视野之中来研究的著作较少。
笔者为邛崃籍人,从小生活在邛崃,对邛窑事情略知一二,20世纪80年代的邛崃陶瓷厂,90年代因市场不好关闭至今。
出土邛窑陶瓷在当时不受重视,因为形式奇特、粗犷,被当地人称作“蛮碗”,意思是少数民族用的日用产品,也可以推测邛陶受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较大。
后来在有识人士的推动下,特别是邛窑陶瓷收藏大家尚崇伟先生的毕生努力,终于冲出四川得到国家的认可?耿宝昌、朱清时等专家学者认为邛窑首创高温釉下彩,烧制工艺传播于南方诸窑,对湖南长沙窑的影响尤大。
其铜红釉被专家评为“天下第一红”,具有划时代的作用。
一、邛窑艺术的背景和基础。
1、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邛崃人最先使用天然气,比英国人早1000年。
古代邛崃的盐、铁丰富,冶炼发达,西汉卓文王孙,程氏(郑)在临邛“即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椎髻之民,富至僮千人”,开采铁矿,冶炼铁器,富比王侯,他们将蜀地(临邛)的盐铁远销至蜀西南(今凉山)、云南的商贸路线,促进了南丝之路的形成。
2、优越的交通枢纽位置。
古邛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俗称“天府南来第一州”。
南丝绸之路有东、西两条。
西线灵关道由成都经邛崃、庐山(古称灵关)、汉源、西昌、大姚至祥云、大理;东线北起宜宾,南至曲靖市,途经昭通地区的盐津、大关、鲁甸,延至昆明、楚雄、大理,在普棚驿与西线灵关道相汇。
东西线在大理交汇后被称为博南道或永昌道,经保山、德宏到缅甸、印度、阿富汗等海外诸国。
或经保山、腾冲到缅甸、印度阿萨姆等地,成为联结南亚、西亚而最后到达欧洲的商贸和文化交流通道。
可以设想,成都的丝绸经邛崃向外输送,除此之外还有邛陶。
南丝绸之路,是邛崃民艺传播、发展的国际高速公路,邛陶的兴衰与它紧密相连。
3、文化繁荣,经济发达。
文化开发早,易学为先。
巴蜀易学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对老百姓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的影响很大。
程颐有“易学在蜀”的感叹,刘咸炘有“在六艺经首,三圣《大易》之传,蜀为特盛”之语。
邛崃为易学重地,曹学佳《蜀中广记》卷一三《名胜记第十三上·川南道》云:按《益都耆老传》:胡安,临邛人,聚徒于白鹤山,司马相如从之受经。
”秦汉以后,成都文化昌盛,延绵不断,易学对于百姓的影响依旧。
魏晋时期佛教传入成都邛崃,在隋唐时期达到高峰,现在邛崃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唐代佛教石窟,释、儒、道、易学并存。
成都平原虽沃野千里,但远离政治中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与北方苦寒之地相比,人们不需要多辛苦劳作就可以满足衣食需求,所以储蓄较少,而乐于消费,这就形成人们对生活器物的设计以实用、清新、朴素为美学原则,同时思想很少受礼制的约束,比较开放。
中原移民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在与少数民族的频繁易过程中,以及外销的需求增加,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
释、儒、道、易文化并存,物产丰富,贸易比较发达,远离政治中心,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形成人们多元的价值取向,因此百姓重实利,具有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同时又宽容大方,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敢为天下先。
邛崃虽然偏于西南一隅,但有2300年悠久历史,物产丰富,气候温和,交通发达,文化繁荣,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这都给邛窑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邛陶具有通俗审美,异域风情,雅俗共赏,色泽鲜艳的特点。
二、邛崃民艺的设计特征。
1、高技术特征,陶瓷省油灯。
古代先进技术的体现,南宋文豪陆游在《斋居记事》赞扬道:“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
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
”说是在使用这种油灯时,先将冷水从一个小嘴注入油灯内部的夹层,这样减少了灯油的蒸发,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
高超的工艺技术发明源于百姓朴实的生活哲学,今天在川东一带仍有仿制的省油灯在民间流传。
高温釉。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的那样,“邛窑艺术的科技是我国隋唐陶瓷文化的又一高峰”。
)因为从汉代到唐代都是低温釉,而邛窑的产品首先创造1200度的高温秞上彩和釉下彩,并且影响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唐三彩,所以被誉为“彩绘瓷的故乡”。
模具技术发达。
为批量化生产而设计的模具,有内模和外模。
邛窑器物中其彩绘葡萄纹细高脚(竹节)杯,折腹“σ”单耳杯,海棠杯,四曲、六曲杯(碗),荷叶杯,葵口盘,莲瓣盘,船型杯和敞口单耳大杯,这些杯、碗、盘多为模制。
2、种类繁多,功能齐全,造型丰富。
邛陶有罐、瓶、壶、杯、碗、盘、盒一类器物。
邛窑壶的造型十分丰富,其中的短流、长流高执壶,其鋬有绳纹、扁平印花纹、圆条形等多种。
有净瓶(净瓶源于印度)、有双流壶、二管并列的长流(皆通),流上有箍及丝带纹样装饰、有多种瓜棱壶等等。
传统观念认为邛窑作品比较粗糙,但实际上从考古挖掘来看,也不乏精美的陶俑。
总体来说,邛窑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形式特征,具有意象性,概括性,时空综合,象征色彩的四个方面。
(如图)这个陶俑头像是手工捏制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造型虽不严谨,但线条流畅,随类赋形,将二维,三维,四维(空间),五维(心象)综合起来,形成鲜活、古拙的风格。
3、纹饰丰富。
为弥补邛窑质地粗糙和外销的需求,邛窑发展了表面纹饰式样,因此产品纹饰大概有两类,一类产品的纹饰有草叶、花卉、云气、斑点、鸟虫和几何纹,简洁古朴,民间风味浓厚,极富地方色彩。
二类产品要满足外销市场的需求(从芦山经西昌、云南直到的缅甸、印度、西亚市场),有些纹饰带有西亚的文化元素。
邛窑早在隋代器物上就出现褐彩、绿彩的联珠圆纹,这种联珠圆纹饰也出现在唐代成都外销的“蜀锦”上。
唐代邛窑器物上的这种纹饰显然带有波斯风味,应是来自萨珊王朝银饰上的纹饰。
同样那些缨络纹、三彩竖条带纹以及绘于细竹节高脚杯上的点彩写意葡萄纹饰、三彩几何纹等,无疑带有阿拉伯、西亚风格,番莲纹和摩碣鱼的紋饰则来源于印度。
由此可见,邛窑艺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张道一教授提出民艺是“本元文化”,是民族生命元动力的前提和基础。
1987年张道一教授在其论文《考工论研究三题》一文中提出“创物”与“造物”关系的研究造物观念即在前人的基础上生产物品,创物观念即打破前人的模式,按照现代人的需求,创造物品。
1989年张道一教授出版了《造物的艺术论》一书。
“造物文化的研究”的提出,打破了纯艺术研究,工艺美术研究,民艺研究与现代设计艺术研究空间的一些壁障,将所有与人类生活方式相关与生活中的创造智慧相关的研究融为一个总的课题范畴。
人类的一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是在造物的过程中萌发的,器物、道具不仅反映了物资源材、生产技术、经济发展状况,还折射出人的智慧、创造力、文化审美观念。
邛窑艺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丰富民艺学的内容形式,是为了传统艺术设计形式在现代得以延伸和拓展,为了促进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参考书籍:1、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M].2、李旭葵,卓王孙与邛窑[J].文君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