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改性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合集下载

石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

石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

石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1.一种柔性石墨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2.高纯细粉鳞片石墨粉加工工艺及系统3.环保回收式柔性石墨填料4.一种石墨润滑剂5.使用通孔石墨组合电极的铝箔扩面侵蚀方法6.一种含鳞片石墨的炭电极的生产工艺7.人造石墨的制造方法8.高密度、高强度、耐磨石墨材料及其生产工艺9.炉底辊石墨碳套及其浸渍处理方法和专用设备10.基于醇水替换在高序热解石墨表面形成纳米气层的方法11.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及制造方法12.用于合成半导体金刚石的石墨材料以及由该材料制备的半导体金刚石13.脉冲式电极法制备纳米石墨碳溶胶14.由纳米石墨碳溶胶制备纳米石墨碳粉的方法15.一种改性石墨及其制备方法16.可热膨胀的石墨-添加化合物在制造防火密封件中的应用及其制造方法17.金属石墨材料及其生产方法18.纳米多孔石墨的制备方法19.多孔石墨的挤出成形方法20.多孔石墨基相变储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21.树脂粘结的石墨材料,制造一种树脂粘结的石墨材料的方法以及这种材料的应用22.膨胀石墨导热板及其制造方法23.可膨胀石墨的制备方法24.石墨化阴极生产工艺25.显像管管锥内涂石墨的喷涂方法26.复合聚吡咯层的燃料电池石墨极板的制造方法27.纳米碳与石墨碳混合材料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28.一种高导热石墨材料的制备方法29.锂离子电池用天然石墨的表面处理方法30.毛细管电泳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线联用接口装置31.石墨尾矿环保陶瓷生态砖32.石墨层间化合物的制造方法33.一种膨胀石墨材料的制备方法34.氯化钙-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35.高纯石墨碳材连续生产工艺方法及设备36.低温可膨胀石墨的制备方法37.一种制备纳米石墨粉的方法38.高纯度石墨提纯工艺39.微晶石墨提纯方法40.微晶石墨提纯辅料的配方41.一种稀土金属石墨电解槽42.用于碳和石墨的基于沥青的高闪点浸渍剂和方法43.碳和/或石墨电极柱的螺纹连接44.使用硫酸双氧水制造低硫可膨胀石墨的方法45.碳纳米管银石墨电触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46.点状石墨铸铁及其生产方法47.一种含有片状纳米石墨的润滑油48.串接石墨化炉生产阴极炭块的方法及构造49.测定石墨电极电阻率的方法及所用的装置50.Ni/石墨(Ba-x-y,Srx,Pby51.一种石墨双极板的表面处理方法52.一种填充石墨润滑母料及其生产方法53.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石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54.用石墨纳米颗粒和碳纳米管提高液体热导率55.石墨轴承的制造方法56.高耐热膨胀石墨板材及高耐热排气垫片57.石墨颗粒58.一种纳米镁/石墨复合储氢材料及制备方法59.含铅、砷、锡D型石墨铸铁60.一种改性天然石墨电池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61.使用新的催化方法生产金刚石的工艺以及处理在合成中使用的石墨和催化剂的混合物的新方法62.高石墨质阴极炭块生产方法63.放电加工用石墨电极消耗率的精确测量方法64.通过内层电子激发由石墨制造钻石的方法65.高性能石墨制品注凝成型工艺66.改性纳米石墨薄片导电母料及其制备方法67.在高温下使用的带金属套的柔性石墨密封件68.具有金属基板和石墨散热片的复合散热设备69.一种掺石墨的导电混凝土的制备方法70.含有膨胀性石墨的阻燃防火纸及其制造方法71.用于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基体和高导热率增强复合材料的沥青基石墨织物和针剌毡72.镀铜石墨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73.镀铜石墨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74.膨胀石墨制针织纱以及压盖密封垫75.石墨制品的制造方法76.由较长和较短的石墨片制成的散热器77.一种可膨胀石墨纳米防火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78.由膨胀的石墨制造成形体的方法79.铝电解槽用石墨化阴极炭块及其制造方法80.石墨层状燃料电池板81.耐热膨胀石墨片材82.膨胀石墨/二硫化钼复合固体润滑材料及其制备工艺83.一种半石墨预焙阳极的生产方法84.石墨电解负极棒85.挠性高纯度膨胀石墨片及制造及采用该片的石墨坩埚衬垫86.高石墨阴极炭块及其生产方法87.增强型石墨密封垫板及其制备方法88.一种Ni-Al-石墨自润滑材料的石墨自球化处理方法89.一种Ni-Cu-石墨三元合金中石墨的球化处理方法90.一种提纯土状石墨的方法91.锂二次电池负极用石墨材料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锂二次电池92.爆轰法制备纳米石墨粉的方法93.聚合物复合石墨氧化物超薄膜的制备方法94.一种可用在超高真空环境下的碳石墨材料处理工艺95.用各向同性石墨模具浇铸合金的方法96.石墨纳米纤维的制造方法、电子发射源以及显示元件97.金属——绝缘——石墨化碳场效应管98.可热膨胀的硫酸-石墨颗粒的膨胀性能的调控方法以及这种产品的用途99.真空下在各向同性石墨模具中离心浇铸具有更好的表面质量、更高的结构完整性和更高机械性能的镍基超耐热合金100.中间相小球体的石墨化物、使用它的负极材料、负极及锂离子二次电池101.石墨纤维场电子发射102.石墨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103.石墨实体的挤出成形104.膨胀石墨—酚醛树脂基活性炭复合材料105.人造石墨质粒子及其制造方法、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负极及其制造方法,以及锂二次电池106.石墨颗粒的表面改性方法107.使用石墨毯的碳加热装置及其制造方法108.一种制备核反应堆用石墨表面抗氧化涂层的方法109.一种石墨化孔壁结构、高度有序的纳米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110.氟化石墨的低温生产方法111.降低石墨润滑剂摩擦系数的方法112.抑制高压跳火电流的氧化铁高阻石墨材料及其用途113.石墨/酚醛树脂/(Ba-x-y,Srx,Pb114.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氧化成膜改性方法115.一种改性石墨的制备方法116.一种可通过焊接形成石墨钢堆焊金属的焊条117.阳极石墨电极氧化法制备纳米石墨碳溶胶118.天然鳞片高纯石墨的提纯方法119.超低微量元素膨胀石墨的制造方法120.沥青石墨管材及生产方法121.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使用的石墨粉及制备方法122.石墨电级的浸渍处理法123.一种燃料电池石墨极板的制造方法124.表面石墨化的中间相炭微球及其制备方法125.制备核反应堆用石墨表面抗氧化涂层材料碳化硅的方法126.Cu-石墨、Ag-石墨、CuAg-石墨合金粉末的制备方法127.石墨的低温合成方法128.石墨/聚丙烯酸钾导电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129.石墨/有机钼润滑油剂的制备方法130.二极管加工焊接方法及专用碳精石墨焊接板131.水泥基石墨钢纤维复合导电材料制备方法132.一种轴承滚动体温锻用石墨复合润滑剂及其使用方法133.新型双层石墨棒可调谐光纤光栅模板及其制备134.用作燃料电池部件基底的石墨制品135.射频法碳纤维石墨化生产工艺及生产系统136.天然石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造方法137.人造石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造方法138.金属石墨电刷以及包括该金属石墨电刷的电动机139.灰铸铁的石墨结构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记录介质和评价体系140.高真空平板石墨加热炉141.一种制备金刚石、石墨或其混合物的方法142.碳纤维石墨化加工微波热反应装置及加工工艺143.聚芳硫醚/石墨纳米复合双极板及其制法144.用于水泥窑的含石墨未烧耐火砖及其应用145.基于石墨薄片和氟聚合物的微复合物粉末以及用这种粉末制造的物体146.液相法提纯石墨的制备工艺147.晶体球化石墨的生产制备工艺148.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复合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149.一种表面涂有石墨涂料的CO气体保护实芯焊丝及制造方法150.一种制备真空镀膜用石墨坩埚的方法151.一种制造纤维状银石墨/银触头的加工方法152.爆轰裂解可膨胀石墨制备石墨微粉的方法153.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石墨板双极板的改进结构154.电弧炉的石墨电极155.可膨胀石墨填充高密度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156.石墨填充聚四氟乙烯纤维盘根157.煅烧焦石墨化方法及煅烧焦石墨化炉158.一种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生产方法159.复合石墨颗粒及其制造方法、使用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和锂离子二次电池160.石墨铅笔分类(按硬度HK分)的色彩图案标识法161.特种水基高效石墨润滑剂162.一种纳米碳纤维/石墨毡复合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163.金属石墨电刷及具有金属石墨电刷的马达164.一种碳纤维连续石墨化的方法及其装置165.一种生产石墨化纤维的方法及装置166.一种分离苯/环己烷的石墨-聚乙烯醇渗透蒸发膜的制备方法167.一种用热解石墨材料制造大功率电子管栅极的方法168.柔性石墨热管理装置169.柔性石墨材料上的碳质涂层170.高石墨含量聚四氟乙烯线的加工方法171.一种锂离子电池硅/碳/石墨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172.生产稀土金属用石墨阳极抗氧化涂层173.膨胀石墨制品的制造方法174.合成金刚石用石墨片及其制备方法175.膨胀石墨负载NiB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制备方法及应用176.一种QTi-石墨半固态浆料制备方法177.石墨件专用加工设备178.石墨环装配工具179.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石墨三相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180.有新型密封结构的石墨热管换热器181.无缝钢管轧制芯棒石墨润滑系统182.石油焦石墨化制备的增碳剂及石油焦石墨化装炉工艺183.一种用于制作新的碳石墨电极接头栓的原料配方184.含硼石墨及其它的制备方法185.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石墨纳米微片三相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186.装有石墨热管的热管换热器187.燃料电池石墨板或碳扩散层材料电阻率的测量装置188.一种高强度炭/石墨材料的制备方法189.一种改性天然石墨球的制备方法190.从废旧碱性锌锰电池中提取金属铟和石墨的方法191.聚合物/氧化石墨纳米抗凝血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192.一种用电弧放电制备纳米多面体石墨球的方法193.一种石墨制品及其制造方法194.采用超声分散技术制备聚合物/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195.薄膜状石墨及其制造方法196.奥氏体系耐热球状石墨铸铁197.聚合物/石墨纳米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98.二合一氯化氢石墨合成炉系统的优化设置方法199.二次焙烧与石墨化系统及二次焙烧与石墨化工艺方法200.以石墨为基底的散热座及其石墨的制造方法201.艾奇逊石墨化炉生产石墨化石油焦工艺202.一种具有电磁特性的石墨粉末的制备方法203.原位非接触探测MOCVD石墨温度分布的方法204.石墨舟及用该舟将WO+C+H直接碳化生产碳化钨的方法205.一种批量加工燃料电池石墨板流场的方法206.一种可膨胀石墨-胶粉体系薄层隧道防火涂料207.使用膨胀石墨和蛭石生产复合物品的方法208.耐用石墨体及其生产方法209.在固态下制备石墨结构空心碳纳米球的方法210.一种高导热石墨泡沫材料及其制造方法211.石墨导电乳胶漆及其用途212.液体石墨213.碳纤维石墨银基复合材料电刷214.新型半石墨化碳氮化硅砖及其制造方法215.高体密半石墨质阴极炭块及其生产方法216.石墨颗粒217.导电过滤石墨纸218.可膨胀微粉石墨的制备方法219.高起始膨胀温度可膨胀石墨的制备方法220.一种模拟高温气冷堆乏燃料元件球基体石墨的剥离方法221.用于刹车片的颗粒石墨及其制备方法222.石墨及含石墨制品抗氧化剂223.一种制备石墨基集流体的方法224.聚酯/石墨纳米导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225.一种QTi-石墨半固态浆料机械搅拌制备方法226.金属石墨质电刷227.用于石墨加工机床水帘密封机构的过滤装置228.聚酰胺/石墨纳米导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229.可变密度石墨发泡体散热器230.一种连续润滑结晶器用石墨环231.聚酯/石墨纳米导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232.聚酯/石墨纳米导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233.石墨加热带快冷式锌熔炉234.改性膨胀石墨母料及其制备方法235.石墨质电刷及具备石墨质电刷的电动机236.一种钢铜石墨复合板铸轧复合方法及装置237.一种钢铝石墨复合板铸轧复合方法及装置238.以三氟化氮为氟化剂合成氟化石墨及氟化碳的工艺239.一种钢铝-石墨固液相复合板的后处理方法240.一种降低钢铜石墨复合板界面残余应力的方法241.改善涂层对柔性石墨材料粘合力的方法242.显像管玻壳石墨涂层喷砂清理工艺243.天然石墨超高纯度提纯工艺244.一种石墨粉表面化学镀银制备导电胶的方法245.具有壳-核结构的石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246.膨胀石墨薄片247.固定式膨胀石墨灭火装置248.人造石墨炭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制得的人造石墨炭负极材料249.一种改性酚醛树脂/石墨基导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250.一种嵌入式石墨换向器251.一种铜基石墨与锆粉末冶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252.石墨电极的端面密封件253.石墨基电磁屏蔽复合涂料及其制备方法254.石墨粉化学镀铜工艺255.粉状石墨和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256.脱油沥青制备微米石墨球的方法257.超大型高炉用高导热高强度石墨砖及生产工艺和应用258.纤维增强石墨橡胶板及其制备方法259.用于电热还原炉的石墨电极、电极柱和生产石墨电极的方法260.石墨模具261.大直径管状半石墨炭电极的生产方法262.一种导电陶瓷/石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263.一种用于减少石墨电极消耗的保护涂料及制作方法264.双端面平衡密封石墨泵265.用于减少石墨电极消耗的保护层的处理工艺及装置266.降低燃料电池石墨板透气性的处理方法267.一种铝石墨半固态浆料的电磁机械复合制备方法268.一种铜石墨半固态浆料的电磁机械复合制备方法269.一种阳极钢爪蘸覆石墨的方法270.树脂浸渍的柔性石墨制品271.石墨质材料及其制造方法、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及其材料和锂离子二次电池272.用电煅炉生产石墨碎和石墨化焦的方法273.石墨/金属-核/壳结构粉体及其制备方法274.一种含有掺杂剂元素的石墨靶材的制备方法275.大规格铝用高石墨质阴极炭块及其生产方法276.一种燃料电池用柔性石墨材料两面带沟槽极板的制造方法277.一种铸造炉出口的铜管石墨模具及其使用方法278.用氧化物溶液浸渍石墨碳套处理方法279.柔性石墨材料的处理及其方法280.有机物/膨胀石墨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储热装置281.掺杂铬的非晶态石墨减摩镀层及其制备方法282.一种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高性能金属/石墨复合对电极及其制备方法283.爆轰制备片状纳米石墨粉的方法284.一种生产石墨化纤维的方法及装置285.石墨-触媒复合片结构及其加工方法286.航空设备用石墨、聚苯酯填充聚四氟乙烯阻尼器材料及制备方法287.硅片生产中使用的石墨舟288.高比表面鳞片状石墨作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电容器289.一种窄孔径、石墨化度高的中孔炭的制备方法290.具有金属基底和石墨翼片的复合散热器291.一种合成金刚石用石墨与触媒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设备292.石墨加热炉293.钛硅碳/石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294.将石墨换向器的石墨片焊接在铜基座上的加工工艺295.用于水域吸附油污的磁性膨胀石墨及其制备方法296.制造磁性石墨材料的方法以及由其制造的材料297.一种用于砌筑高炉炉身石墨砖与碳化硅砖的复合胶泥298.一种用于砌筑高炉炉身石墨砖的胶泥299.一种制备氮化铝/石墨叠层复合陶瓷材料的方法300.石墨铅笔的加工工艺301.一种孔径均匀的高导热石墨泡沫材料的制造方法302.石墨基高电导复合粉体材料的制备方法303.提高电弧炼钢用石墨电极性能的浸渍型抗氧化剂304.石墨电极抗氧化涂层及制备工艺305.一种石墨清洗装置306.超支化聚胺酯/蒙脱土/石墨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307.一种镀银石墨及其制备方法308.水帘式专用石墨雕刻机309.膨胀石墨/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310.铝用石墨阳极及其制备方法311.串接石墨化炉热处理石墨粉的方法及其石墨坩埚312.燃料电池石墨复合流场板及制造方法313.用膨胀石墨或柔性石墨纸制备碳化硅制品的方法314.纳米膨胀石墨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方法315.高导电性聚酰胺/石墨纳米导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316.耐久石墨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317.一种银/石墨电触头的制备方法318.锂离子电池用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319.高效层叠式石墨放电隙装置320.双石墨电极通脉冲直流偏置电流制备纳米石墨溶胶的方法321.鳞片石墨制品及其制造方法322.具有可压缩石墨接合填充料的熔炉膨胀接合部以及该填充料的制造方法323.高阻燃性可膨胀石墨的制备方法324.一种制备膨胀石墨的方法325.膨胀石墨基复合材料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326.含多功能层状纳米石墨的聚合物泡沫327.复合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使用该材料的锂离子电池328.一种石墨-金属复合散热基材及其制备工艺329.锂离子动力电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330.用于改善碲镉汞液相外延薄膜表面形貌的石墨舟331.一种聚苯硫醚树脂/石墨基导电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332.一种钢铝-石墨复合板铸轧复合方法333.一种钢铝-石墨复合板铸轧复合方法334.一种钢铝-石墨复合板铸轧复合方法335.一种钢铝-石墨复合板铸轧复合方法336.高纯超细石墨微粒子黑底涂料生产工艺337.一种天然石墨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338.一种评价石墨和/或石墨化碳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方法339.一种含有石墨的锂二次电池负极及其制造方法340.颗粒材料的石墨涂层341.金属石墨复合式散热结构342.新型石墨电极343.石墨电极双螺纹梳加工机床344.彩色显像管外石墨接地用弹簧345.彩色显像管锥外涂石墨涂敷设备346.双头浮动列管式石墨换热器347.一种石墨组合电极348.强化传热石墨管空气预热器349.三流道石墨换热块350.上引连铸铜管结晶的石墨模具351.石墨纤维红外线加热灯352.一种抗折、防氧化及减小使用电阻的石墨电极353.石墨热管354.石墨换热管355.石墨波纹板356.用于电容器铝箔扩面侵蚀的石墨极板357.整体石墨反应罐358.二合一石墨氯化氢合成炉359.组合式二合一石墨氯化氢合成炉360.二合一石墨氯化氢蒸汽炉361.一种纤维增强石墨线362.具有石墨导电带的投影管363.内串石墨化炉364.多孔连体石墨坩埚365.用于自阻加热焊接不导电材料的复合石墨模具366.新型耐腐衬石墨阀门367.刮板式石墨蒸发器368.石墨复合件369.氢气脱胶用石墨板370.新型石墨润滑垫布371.稀土电解石墨棒负极372.石墨垫片373.鞋跟石墨模仿型雕刻机374.防止石墨极板两边漏电的阻流板375.真空高温连续式微晶石墨提纯生产设备376.组合卧式串接石墨化炉377.石墨润滑钢片密封装置378.横向加热平台石墨管379.碳-石墨转子电动燃油泵380.一种连续式工业化天然石墨提纯设备381.下拉自绕式柔性石墨组合捻线机382.石墨化炉石墨型移动输电装置383.高温石墨加热元件384.电绝缘内热串接石墨化炉385.石墨制外循环蒸发装置386.石墨舟皿387.整体连接式膨胀石墨非金属接地体388.石墨热交换器389.一种大功率电子管热解石墨栅极390.新型双层石墨棒可调谐光纤光栅模板391.高效节能石墨膨化炉392.带盖石墨坩埚393.内串石墨化炉供电装置394.槽型石墨舟皿395.正压式热回收石墨合成炉396.高压交联电缆用石墨粉涂覆装置397.浮法玻璃生产线锡槽的石墨内衬联接结构398.分体式石墨中套管399.移动整流台车与石墨化炉头电极的连接装置400.封接支架石墨止动器401.燃料电池石墨板或碳扩散层材料电阻率的测量装置402.内热串接石墨化炉用拼装式特大石墨构件403.连续化生产高纯石墨碳材的立式煅烧电炉404.音响功率放大电子管的石墨阳极结构405.石墨化电炉阴极炭块垫块406.石墨化炉制品串接的构造407.显像管锥体内涂石墨涂敷装置408.钢-石墨复合材料衬里管409.正压石墨氯化氢合成炉410.内衬石墨钢管411.四合一石墨盐酸合成炉412.加热石墨杯413.新型聚四氟乙烯石墨件414.石墨波纹板式换热器415.石墨件加工设备的钻头416.W型齿槽石墨复合垫片417.无缝钢管轧制芯棒石墨润滑设备418.磁力石墨插座和插头419.以板型石墨为主的电传导性涂料所涂布的板型发热体420.石墨-触媒复合片结构421.膨胀石墨复合型香烟过滤嘴422.一种精确定位柔性石墨密封核级节流装置423.石墨电饭锅424.铝电解的蘸石墨装置425.新型石墨件专用加工设备426.石墨件专用加工设备427.无木石墨绘画笔428.一种石墨单阴极组装块429.石墨舟430.串接石墨化炉外置跨接电极结构431.高导石墨管壳式换热器432.石墨加热带快冷式锌熔炉433.埋置换热器式石墨反应釜434.投光仪定位锥二重石墨涂敷装置435.一种用于原子吸收的电加热石墨炉炉体436.一种涡轮后腔进回油管石墨封严构件437.中频加热石墨炉胆盐浴炉438.一种水平连铸炉用石墨结晶系统439.石墨焙烧品端面加工组合刀具440.石墨刮板式蒸发精馏塔441.新型石墨刮板式蒸发器442.耐冲刷石墨材料443.高温石墨管道的热补偿机构444.内串石墨化送电曲线自动控制装置445.石墨化管446.推车式膨胀石墨灭火器447.炉头顶推的石墨化炉448.大直径石墨密封环449.三合节能石墨导电瓦450.新型石墨液体分布器451.用于石墨舟加热的电极引入装置452.不停电石墨电极压放装置453.可换管石墨换热器的密封装置454.石墨乳喷涂润滑装置455.组合列管式石墨热交换器456.新型石墨复合铸咀457.石墨散嵌铜合金轴承458.水润滑硅化石墨推力轴承459.镍石墨散嵌合金轴承460.耐高温、高压石墨塔461.高强度沥青石墨管462.大尺寸石墨电极463.炉筒内壁液膜保护下点火石墨合成炉464.方石墨电极465.钢骨架石墨管换热器。

浅谈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浅谈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112AUTO TIMENEW ENERGY AUTOMOBILE | 新能源汽车现代化社会,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平台或者是电力能源的全面发展,都在不断的提高各行业内部运行设备所需要的电能,而对于目前使用广泛的电力能源储存设备锂离子电池,怎样在保障自身效益扩大的同时,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还需要作出全面改革,例如:如何扩充储锂容量、提高倍率性能及循环稳定性等,而对锂离子电池关键构件进行分析,起到核心作用的就是石墨负极材料。

对此,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对锂离子电池后期发展和使用效益有着决定性作用。

再加上石墨导电效率优良,还具备良好的锂离子嵌入、脱出性能,多种优势条件也最终使得石墨变成锂离子电池体系当中使用率为最高、商业化程度为最广泛的负极材料。

但是由于受石墨微观结构客观因素影响,造成石墨理论储锂容量只能达到372mA.h/g,从而出现了电解液兼容性较差、体积膨胀率过高等问题,最终严重影响到了电极能量的密度以及循环稳定性。

对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若是要想让实现石墨负极材料性能综合性提升,目前已有诸多国内外重量级研究人员投入到对石墨负极材料改性研究工作当中,也做到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分析,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机理及石墨嵌锂机制作为一种正常锂离子浓差电池,锂离子电池可分为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

设置石墨负极、LiCoO 2正极,然后综合以上因素,研究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机制,可以看出,在对其进行充电期间,清晰看到锂离子在正极LiCoO 2晶格中顺利脱出,而后锂离子循序渐进扩散到电解液中,并在最后穿过隔膜而进入到石墨负极层。

整个过程中,为充分保障电荷之间平衡度,会有同等数量的电子在正极中释放出来,并从外电流路流到石墨负极中,此时会构建出一个回路整体[1]。

而在放电过程中,负极石墨层间的锂离子又开始慢慢脱出,再经电解液,最后返回并嵌入到LiCoO 2晶格中,此时电子会经外电流路传输到正极,这样就可以实现以此充电、放电循环。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研究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研究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研究摘要:石墨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非常有潜力的一种新型碳材料,其厚度只有0. 335 nm,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近来石墨烯制备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关于石墨烯制备的新工艺。

大量引用近几年的参考文献,综述了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能并介绍了一些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氧化一还原法以及液相分散法等。

旨在针对石墨烯的制备工艺,分析比较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石墨烯;结构;性能;制备方法近些年来,碳纳米材料一直是纳米科技领域中的重要研究的课题。

1985年发现的富勒烯和1991年发现的碳纳米管,均已成为零维和一维碳纳米材料的经典代表,这些都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研究热潮。

直到2004年,Geim等采用机械剥离法获得了单层石墨烯并发现其独特电子学特征,又一次引起了科学界对石墨烯的研究热潮。

随后研究人员又采用机械剥离法、氧化还原方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溶剂热法、外延生长法、电还原法、有机合成法、液相分散法等方法合成了石墨烯,这些方法的使用方便了人们对其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逐步解开石墨烯神秘的谜底。

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的Geim课题组利用极其简单的胶带剥离石墨的方法第一次制备出了稳定的高品质的单层和少数几层石墨烯。

2005年,Geim和Kim两个课题组在《Nature》杂志上均报道了石墨烯独特的电子性质,从此石墨烯因其独特的力学、电学、光学、热学等性质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对这一材料的理论研究与实验探索。

石墨烯的发现不仅突破了原有的二维原子晶体不能存在的思维定式,激发了其他二维材料的研究,而且填补了碳材料家族中一直缺失的二维成员,进而形成了从零维富勒烯、一维碳纳米管、二维石墨烯到三维金刚石和石墨的完整体系(图1)。

2010年首次制备出石墨烯的两位科学家Geim和Novoselov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表彰了他们在研究石墨烯中所做的创新性研究。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一、内容描述通过调整石墨晶体的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

通过施加高压等静压处理,可以减小石墨颗粒之间的嵌合程度,从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的石墨负极材料具有更加规整的表面形貌,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

表面修饰是一种有效的改性和优化石墨负极材料的方法。

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在石墨表面引入特定的官能团或纳米结构,可以提高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稳定性。

利用有机溶剂或水溶性聚合物对石墨进行包覆处理,可以有效防止石墨表面的锂枝晶生长,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石墨负极材料的颗粒形貌对其电化学性能也有重要影响。

通过控制石墨的成核、生长和集料过程,可以制备出具有一定形状、粒度和分布的石墨负极材料。

特定形貌的石墨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低的锂离子扩散电阻,有利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石墨负极材料的组成对其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添加其他元素或化合物,可以改善石墨负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

在石墨中添加硅、锡等元素,可以增加石墨的理论嵌锂容量;添加硫、氮等元素,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和吸附剂,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将围绕石墨负极材料的结构改良、表面修饰、形貌调控和组成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

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金属锂插层电池时代 (1970s1980s):在该阶段,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锂插层化合物,例如LiMn2O4等,作为新一代蓄电池的可行性。

这些早期的锂离子电池使用金属锂作为阳极,然而由于金属锂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锂枝晶,导致电池循环性能较差,因此该方法并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诞生 (1990s):为解决金属锂插层电池存在的体积膨胀和锂枝晶问题,研究者们开始探索石墨类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

天然石墨因其出色的循环稳定性、高比容量和低成本成为首选的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的改性分析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的改性分析
空气、氧气、臭氧、乙炔等氧化剂或硫酸铈、 硝酸、过氧化氢等强氧化剂溶液。
2.理论依据:
a.能生成一些纳米级微孔或通道,这样增加锂 插入和脱出的通道,同时也增加锂的储存位置, 有利于可逆容量的提高。 b.表面形成—C—O—等与石墨晶体表面发生紧 密结合的结构,在锂的插入过程中形成致密钝 化膜,减少溶剂分子的共嵌入,从而抑制电解 液的分解,这样导致循环性能有明显改善。
缺点:
1. SEI膜的形成降低了首次循环效率,与有机 溶剂相容性差,容易发生溶剂化锂的共嵌,引 起石墨层的剥离,最终导致产生大的不可逆容 量,循环寿命变差以及安全问题。 2.石墨电极的电位达0V或更低时石墨电极上会 有锂沉积出来的缺陷。
b.石墨发生剥离是共插入的溶剂分子或它 的分解产物所产生的应力超过石墨墨片分 子间的吸引力(即范德华力)产生的,可显 著增大石墨层间距。如果石墨表面没有稳 定的SEI膜保护,就会引发石墨的剥落现 象。严格来说,石墨层间吸引力一定,石 墨剥落现象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溶剂分子插 入石墨墨片分子间的容易程度以及是否存 在稳定的SEI膜。
b.非金属元素在掺入到石墨材料中时,有的 元素虽然对锂没有活性,但却可以促进石墨 材料的结晶性能,有利于可逆容量的提高。 如磷、硼、氮等。
c.有的元素可以带来储锂位置,与石墨形成 复合性物质,从而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提 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如硅元素。
3.实验方法:
掺杂改性的关键是如何使掺杂元素均匀地 分布在石墨的表面,而石墨表面又是惰性 的,掺杂元素不容易沉积在石墨的表面, 要想很好地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应进一 步改进掺杂方法。
b.金属及其氧化物: 银包覆石墨,由于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 所以石墨在镀银之后内阻减小,电容量增加, 生成的SEI膜更加稳定,循环性能得到改善。 在石墨表面包覆金属镍,使得电极间颗粒改 为石墨-镍、镍-镍接触而适合用于大电流放 电,容量也得到了提高,但循环性能没有太 大的改善。

AlF3包覆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AlF3包覆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AlF3包覆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周海辉;吴璇;周成坤;任建国【摘要】以天然石墨为原料,通过机械高速分散设备将天然石墨和AlF3在液相介质中充分混合,混合液喷雾干燥后获得颗粒形态均匀分散的AlF3包覆天然石墨(NG)复合负极材料(AF/NG).一方面A1F3包覆层有助于在天然石墨表面形成稳定的SEI 膜,提升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另一方面AlF3的引入改善了锂离子在天然石墨内外的迁移与扩散,提升复合材料的倍率性能,0.5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达到278 mAh·g-1,同等倍率下比未包覆AlF3样品提高了78 mAh·g-1.合成工艺简单易管控,适合规模化商业生产.%AIF3 coated Natural graphite composite (AF/NG) was synthesized by high speed mechanical dispersion and spray drying with the natural graphite as raw material.On the one hand,a more stable SEI film can be formed with the help of AlF3,which promoting the cycle performance.on the other hand,the AlF3 can promote the diffusion of lithium ions between the particles,which is benefit to the rate capability.AF/NG delivered a reversible capacity more than 278 mAh ·g-1 at 0.5C,with a capacity of 78 mAh ·g-1 higher than the uncoated sample (NG).The synthetic process is easy to control which is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commercial production.【期刊名称】《无机化学学报》【年(卷),期】2018(034)004【总页数】7页(P676-682)【关键词】AlF3;天然石墨;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作者】周海辉;吴璇;周成坤;任建国【作者单位】深圳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 518106;深圳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 518106;深圳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518106;深圳贝特瑞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 518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60 引言随着锂离子电池在便携电子、电动汽车和轨道交通[1-2]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特别是近几年世界各国相继将燃油车禁售提上日程,市场对于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安全和长寿命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更加迫切。

高性能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及应用开发方案(一)

高性能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及应用开发方案(一)

高性能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生产及应用开发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电动汽车、电子设备等行业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持续增长。

石墨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池的能量密度、充放电速率和循环寿命。

目前,市场上的石墨负极材料主要以人造石墨为主,但天然石墨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低的成本,因此开发高性能的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工作原理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石墨的层状结构和锂离子在层间的嵌入/脱出。

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出,通过电解质和隔膜,嵌入到石墨的层状结构中;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从石墨层间脱出,回到正极材料中。

由于石墨的层状结构,锂离子可以在层间快速嵌入/脱出,从而保证了电池的高充放电速率。

三、实施计划步骤1.原料选取与处理:选择高纯度、大片径的天然石墨,以增加锂离子的嵌入/脱出容量。

对原料进行破碎、球磨、酸洗等处理,去除杂质,提高石墨的电化学活性。

2.物理/化学活化: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如机械球磨、等离子处理、氧化还原等),增加石墨层间的缺陷和活性位点,提高锂离子嵌入/脱出的可逆性。

3.表面修饰: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等技术,在石墨表面沉积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改善其电化学性能。

4.制片与组装:将活化后的石墨制成电极片,与集流体、隔膜等组装成电池。

5.性能测试与优化:对电池进行充放电性能、循环寿命、倍率性能等测试,根据结果调整工艺参数,优化材料性能。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电子设备等领域。

通过提高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可有效降低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同时提高其能量密度和充放电速率,满足各领域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

五、创新要点1.原料优选:选用特定类型和质量的天然石墨作为原料,以确保获得高性能的负极材料。

2.多级活化技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实现石墨层间的深层次活化,提高锂离子嵌入/脱出的容量和可逆性。

3.表面功能化:利用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改善石墨表面的电化学性能,提高其循环寿命和稳定性。

石墨负极材料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石墨负极材料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石墨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循环性能、能量密度以及安全性。

对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当前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当前石墨负极材料研究现状1. 石墨负极材料的基本特性石墨是一种具有层状结构的材料,其晶格中的碳原子呈现六角形排列。

这种结构使得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机械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的负极材料。

2. 石墨负极材料的优势相比于其他材料,石墨负极材料具有循环稳定性好、容量较高、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中。

3. 石墨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然而,由于其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产生锂金属析出、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不稳定等问题,导致了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受到限制。

二、石墨负极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1. 新型石墨负极材料的研发为了解决现有石墨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探索开发新型石墨负极材料,如硅基石墨复合材料、氧化石墨烯等,以提升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2. 石墨负极材料的表面改性通过表面涂层、界面调控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提升石墨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为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提供更好的性能保障。

3. 石墨负极材料的工业化生产随着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石墨负极材料的工业化生产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研究人员将不断努力提升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水平。

4. 石墨负极材料的多功能化未来,石墨负极材料可能不仅仅作为电池负极材料,还可能具备其他的功能,如光催化、储能等,这将为石墨负极材料的应用拓展带来新的机遇。

三、结语石墨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性能的提升对于电池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未来的发展将更加多样和多元化,我们对石墨负极材料的进一步研发和应用充满期待。

四、新型石墨负极材料的研发随着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磷酸铁锂长循环体系负极石墨

磷酸铁锂长循环体系负极石墨

磷酸铁锂长循环体系负极石墨磷酸铁锂是一种锂离子电池材料,其在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是,长期使用后磷酸铁锂电池的负极材料——石墨会出现容量衰减,影响电池性能。

因此,磷酸铁锂长循环体系负极石墨的研究备受瞩目。

磷酸铁锂长循环体系负极石墨的性能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石墨的纯度纯度越高的石墨,其电导率和电池容量越高。

因此,石墨的纯度是研究磷酸铁锂长循环体系负极石墨的关键。

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制备方法获得不同纯度的石墨,或者在石墨表面覆盖一层高纯度碳材料来提高纯度。

2. 石墨的结构石墨的结构决定了其电化学性能。

目前,研究者主要关注石墨中层间距和层数的控制,以改善石墨的导电性和承载能力。

早期的研究表明,层数较少、层间距较大的石墨有较好的性能。

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层数较多、层间距较小的超石墨也是一种有潜力的选择。

3. 石墨的表面修饰石墨表面的化学性质对电池容量也有影响。

研究者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来改善石墨的电化学性能,如在石墨表面涂覆一层过渡金属氧化物、石墨烯等功能材料,来增强其电化学反应能力和化学稳定性。

4. 石墨的微观形貌除了石墨的结构和纯度,其微观形貌也对电化学性能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者发现,石墨微球的电容量比平板石墨高,而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制备方法获得不同形貌的石墨,以实现更好的电化学性能。

在对磷酸铁锂长循环体系负极石墨进行性能优化的同时,研究者也需要关注石墨的制备成本和适用性。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磷酸铁锂长循环体系负极石墨的性能不断被优化,相信有朝一日可以实现高性能、低成本的石墨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领域。

2021石墨负极材料的几种改性方法综述范文2

2021石墨负极材料的几种改性方法综述范文2

2021石墨负极材料的几种改性方法综述范文 规模化储能、电动汽车、电动工具、便携式电子设备等对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比功率、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虽然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受正负极材料、粘结剂和集流体、电解质、隔膜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影响其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在于组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和电解质的性能,负极材料是影响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关键之一。

石墨类碳负极材料具有充放电电压平台低、成本低以及安全性好且价格低廉等优势[1],是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的负极材料。

但石墨类负极材料的层状结构易导致电解液溶剂离子的共嵌入,引起石墨层状结构的破坏,从而影响石墨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2]。

同时,石墨的各向异性结构特征限制了锂离子在石墨结构中的自由扩散,影响了石墨负极材料倍率性能的发挥。

这些问题使得简单的碳负极材料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对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要求[3]。

针对上述问题,围绕高性能负极材料,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广泛采用的石墨负极材料进行改性,通过表面包覆,制备核壳结构C/C复合材料,降低首次不可逆容量、减少溶剂共嵌入、提高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第二,制备具有较高比容量和倍率性能的新型碳负极材料(如硬碳、介孔碳等),但这类材料往往存在着首次不可逆容量大或循环稳定性差等尚需改善的问题;第三,研究开发新体系的负极材料,包括高储锂能力的合金体系(如Si,Ge,Sn,Pb,Al,Ga,Sb等)以及纳米金属氧化物[4,5]。

它们的储锂量远高于石墨类负极材料,其中金属锡的理论比容量为990mAhg-1[6],硅为4200mAhg-1[7,8]。

但是这类材料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体积变化[6~8],导致电极循环性能变差,从而阻碍了它们的实际应用。

因此,对于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材料的研究重点又转向了石墨负极材料的改性,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研究背景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研究背景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研究背景(原创实用版)目录1.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背景2.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特点和优势3.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应用领域4.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正文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研究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

其中,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能源存储设备,已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正负极材料的性能,而负极材料尤其是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特点和优势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首先,天然石墨资源丰富,成本较低,有利于降低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

其次,天然石墨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能够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寿命。

此外,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在环境友好性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其生产和应用过程相对较少产生有害物质。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应用领域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便携式电子产品和储能系统等方面。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为天然石墨负极材料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其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倍率性能等方面。

此外,针对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循环寿命较低、一致性较差等问题,研究者们也在努力寻求解决方案,包括通过改性、复合等手段来提高其性能。

综上所述,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研究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石墨负极嵌锂相变是一种在锂离子电池中广泛应用的重要技术,其可以显著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

相较于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石墨负极嵌锂相变具有更高的嵌锂容量和更稳定的循环性能。

本文将对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基本原理、研究背景和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并总结其优点和未来研究方向。

首先,我们将介绍石墨负极的基本原理。

石墨负极是一种常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碳。

石墨负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的化学性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池领域。

然而,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存在着嵌锂容量低和循环性能衰减等问题,这限制了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嵌锂相变是指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与负极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嵌锂化合物的过程。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主要通过改变石墨结构中的晶格间距和化学键能来实现。

当锂离子嵌入石墨负极时,石墨的晶格间距会发生变化,导致石墨结构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嵌锂化合物。

这种嵌锂相变可以显著提高石墨负极的嵌锂容量和循环性能。

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研究背景是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以及电动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对高性能、高循环稳定性电池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石墨负极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研究成为了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优点和应用潜力。

总之,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基本原理、研究背景和机制,并分析其优点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这一技术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为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升和应用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旨在对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研究进行概述,介绍相关背景和研究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个小节,分别对石墨负极的基本原理、嵌锂相变的研究背景以及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机制进行阐述。

结论部分总结石墨负极嵌锂相变的优点,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

天然石墨的氧化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天然石墨的氧化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天然石墨的氧化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天然石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矿物,其特性极为稳定、化学惰性高、导电性能优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这其中,通过氧化制备的方法可以让其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氧化制备方法氧化制备方法主要包括高温、中温和低温三种。

高温氧化法是指在高温下(700-1000℃)将天然石墨与浓硫酸或混合酸反应,得到的物质即为氧化石墨烯。

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因生产过程中需要高温、高压环境,存在危险因素和难以掌控的问题。

此外,高温氧化法得到的产品通常难以做到高度纯净。

中温氧化法是比较新近的一种制备方法,主要是指在中温(200-400℃)下利用单质或化合物将天然石墨进行氧化反应。

中温氧化法相比高温氧化法来说,操作更为简单、危险因素较少,可以做到产品高度纯净。

但是,中温氧化反应速度相对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成本相对较高。

低温氧化法常用的是以硝酸或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在室温下进行氧化反应。

此方法成本低廉、安全、易控制,但氧化度、分散度和纯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难点。

二、氧化制备后的性能研究1. 石墨氧化后极化阻抗特性石墨经氧化后,其化学反应生成的不同氧化石墨物种将导致其表面化学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其在电极方面的性能表现。

在石墨的氧化处理过程中,氧化物的生成能引起石墨表面极化现象,进而产生电容贡献。

可以发现,在不同温度和氧化剂浓度下处理后的石墨,其极化阻抗具有相应的变化情况,这可以比较直观地显示石墨氧化处理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2. 石墨氧化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石墨材料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氧化石墨的氧化物粒径较小,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先进的导电性能,使得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受到关注。

实验研究表明,以低温氧化法制备的石墨,相较于高温氧化法和中温氧化法制备的石墨,其在锂离子电池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表现,其比容量、循环性能等方面均显著改善。

三、石墨氧化处理后的应用和未来展望在未来,石墨氧化处理材料将依然是研究的热点。

高能量密度石墨负极材料

高能量密度石墨负极材料

高能量密度石墨负极材料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能量密度石墨负极材料一般指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丰富活性位点的石墨材料。

通过结构设计和表面改性等方法,可以提高石墨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目前,研究人员常用的方法包括增加微孔结构、引入导电剂、控制材料表面化学性质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石墨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从而实现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制备。

控制材料表面化学性质也是提高石墨负极材料能量密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石墨负极材料的表面化学性质直接影响锂离子在材料中的吸附和扩散行为,进而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

研究人员通过化学修饰、表面包覆等方法,成功调控了石墨负极材料表面的化学性质,提高其与锂离子的相互作用能力。

这些改进措施不仅可以增加石墨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还可以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控制材料表面化学性质是研究高能量密度石墨负极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

高能量密度石墨负极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

通过结构设计、表面改性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石墨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实现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制备。

随着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能量密度石墨负极材料将在未来的能源储存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新能源革命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人员投入到这一领域,共同推动高能量密度石墨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篇示例:高能量密度石墨负极材料是一种在锂离子电池中广泛应用的材料,其优越的电化学性能使其成为研究热点。

石墨负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良好的电导率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可以显著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

近年来,学术界和工业界对高能量密度石墨负极材料展开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纳米化、掺杂和复合等手段,可以显著改善石墨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高能量密度石墨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优化及应用前景等方面。

石墨负极库伦效率要求

石墨负极库伦效率要求

石墨负极库伦效率要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石墨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性能直接影响了电池的性能和循环寿命。

在过去的几年中,为了提高石墨负极的性能,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在锂离子电池中,石墨负极是锂离子的储存和释放的地方。

当锂离子从正极迁移到负极时,它们会被插入石墨的晶格结构中,形成石墨锂化物。

这个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当电池放电时,锂离子会从石墨中释放出来,向正极移动,完成电池的充放电循环。

石墨负极的性能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评价,其中一个关键参数就是库伦效率。

库伦效率是指电池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实际储存和释放的锂离子数量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

理想情况下,库伦效率应该接近100%,表示电池在循环中没有发生多余的反应,所有的锂离子都被充分利用了。

但是在实际中,由于电池的循环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副反应,比如SEI层的生成和石墨的脱壳等,导致库伦效率会有所下降。

石墨负极的库伦效率要求取决于电池的应用场景和性能要求。

一般来说,对于一次性电池或低端应用,库伦效率可以稍低一些,因为电池的寿命和性能要求并不是特别高。

但是对于高端电池,比如用于电动汽车或储能系统中的电池,库伦效率要求就比较高了,因为这些应用对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有着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石墨负极的库伦效率,研究人员采取了很多方法。

一方面,他们改进了石墨的结构和纯度,通过优化石墨的晶格结构和控制石墨中杂质含量,来提高锂离子在石墨中的嵌入和释放速率,从而提高库伦效率。

他们也研究了一些表面修饰和涂层技术,比如表面涂覆一层导电聚合物或氧化物,来提高石墨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从而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提高库伦效率。

石墨负极的库伦效率要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电池的应用场景和性能要求,以及研究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成本要求。

只有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提高石墨负极的性能,进一步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

第二篇示例:石墨负极是一种常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的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酸改性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刘华靖;李奕怀;吴敏昌;乔永民;靳海英;王利军【摘要】The natural graphite was processed with technology of graphite intercalation componds(GICs), made sure that phosphoric acid has got into the surface of graphite layer, and coated with a layer of organic amine intermediates on the surface of graphite. Then the graphite was processed by high-temperature treatment under the inert atmosphe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layer space of the samples was increased and primary structure of the samples was retained which broadened the channels ofLi+transference and also reserved the room for expanding of the samples. Using this sample as anode material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H3PO4 modified sample has got smaller irreversible capacity and higher coulombic effciency as well as the rate capacility.%利用石墨层间化合物技术处理天然石墨,使磷酸进入到石墨层表面,并在石墨表面包覆一层有机胺中间体,然后在惰性气氛下进行高温处理。

研究发现,所得材料在保持石墨原始结构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增大了石墨的层间距,为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拓宽了通道,也为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预留了膨胀体积。

将这种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或改性材料中可具有更小的不可逆容量和更高的充放电效率,并且在大电流充放电情况下,倍率性能得到了提升。

【期刊名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188-192)【关键词】天然石墨;材料改性;石墨层间化合物;磷酸;石墨层间距【作者】刘华靖;李奕怀;吴敏昌;乔永民;靳海英;王利军【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209;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209;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1209;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201209;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209;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32鳞片状天然石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以其低成本、高容量(按照LiC6理论,嵌锂容量为372 mA·h/g)的特点,作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电极材料广泛适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1-3]。

然而,大电流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不能满足动力锂离子电池的要求,限制了其在动力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应用[4]。

目前,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提高倍率放电性能的研究:①减小石墨负极材料的粒径,粒径小可以缩短锂离子在材料内部的迁移距离[5];②扩大石墨材料的层间距,提高锂离子在石墨层间的迁移速度,改善倍率放电性能[6]。

大量研究表明,包覆法[7]、表面修饰[8]、形成核-壳结构[9]、形成金属层、表面氧化、机械研磨[10]、掺杂[11]等改性方法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石墨材料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但是,到目前为止,上述单一的改性方法均不能比较明显地使石墨层间距增大,达不到提升石墨材料的循环性能及倍率性能的要求。

本文针对天然石墨进行复合改性,用乙酸(AA)作为共插层剂,使赤磷和磷酸插入到石墨层间形成石墨层间化合物(GIGs)。

研究发现磷与石墨在其表面形成C—P键,使磷进入到石墨层中[4],然后在高温煅烧条件下对石墨进行热处理,在高温处理过程中通入二乙胺在石墨表面形成包覆层。

1.1 试剂天然石墨,乙酸(w≥99.5%,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磷酸(w≥85%,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赤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二乙胺(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2 材料制备有机胺石墨(N-NG)制备:称取12 g天然石墨粉,在N2气氛保护下,通入30 mL二乙胺(有机胺与N2体积比为2:98),在1 000°C煅烧2 h,冷却至室温后研磨得到有机胺石墨样品(N-NG)。

磷酸插层改性石墨(HPO-NG)制备:称取12 g天然石墨粉(NG),加入10 mL乙酸,2.4 g磷酸,均匀搅拌。

置于水热釜中,180°C温度下反应12 h取出,于100°C烘干,在N2气氛保护下,通入30 mL二乙胺(有机胺与N2体积比为2:98),在1 000°C 煅烧2 h,冷却至室温后研磨,即得磷酸插层改性石墨(HPO-NG)。

磷插层改性石墨(P-NG)制备:称取12 g天然石墨粉,加入10 mL乙酸,2.4 g赤磷,均匀搅拌。

置于水热釜中,180°C温度下反应12 h取出,于100°C烘干,在N2气氛保护下,通入30 mL二乙胺(有机胺与N2体积比为2:98),在1 000°C煅烧2 h,冷却至室温后研磨得到单质磷插层改性石墨(P-NG)。

1.3 结构表征1.3.1 结构与形貌测试在德国Bruker-AXS公司D8 ADVANCE衍射仪上进行X射线衍射(XRD)图的测定(CuKα,λ为0.154 18 nm,管电流为40 mA,管电压为40 kV,扫描范围为5°~90°,扫描步长为0.02°)。

在日本HITACHI S 4800型扫描电镜上进行扫描电镜(SEM)分析,观察材料的表面结构。

恒流充放电测试设备(武汉蓝电,LandCT-2001C),量程为5 V/100 mA。

1.3.2 电化学性能测试负极材料由样品、聚偏氟乙烯(PVDF,法国阿科玛761A)、导电炭黑(比利时特密高)以质量比91.6:6.6:1.8充分搅拌混合,涂布后于100°C烘干,压实密度为(1.60±1.0)mg/cm3、切割成直径为16 mm的圆片待用。

隔膜片用美国CELGARD 3501隔膜。

电解液为1 mol/L的LiPFB6BDMC+EMC+PC (质量比为3:2:5)+VC(质量分数为1%)。

对电极用天津中能锂业的锂片(厚度为1 mm,直径为19 mm)。

正负极集流体均为惠州联合铜箔的9 mm铜箔。

纽扣电池组装完毕后,静置18 h,然后再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测试在室温下进行。

2.1 XRD分析样品的XRD衍射图谱如图1所示,用Jade5.0分析软件对(002)衍射峰进行拟合可以得出其衍射角、半峰宽、晶面层间距、平均晶粒直径、衍射峰强度,以及平均晶格常数,数据见表1。

N-NG(A)、PNG(B)、HPO-NG(C)3个样品在2θ分别为26.4°和54.5°处均出现了2个比较强烈的衍射峰,由文献[12]可知,两个衍射峰分别归属为石墨材料的(002)和(004)晶面,为典型的石墨结构。

由图1分析可知,经过有机胺热处理的样品(样品A)和石墨嵌入化合物改性之后的石墨样品(样品B和C)基本的结构和物相组成均未发生改变。

三个样品在2θ为10°左右处均未出现氧化石墨衍射峰,表明在高温过程中,样品A、B、C中未生成主要为C—O键的氧化石墨[12]。

由表1可见,样品A、B、C(002)衍射峰处的强度依次递减,说明样品A、B、C的结晶程度依次降低。

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品A、B、C的衍射角发生了明显的左移,并且晶面间距明显呈增大趋势,说明插层反应中磷原子和磷酸分子进入到了石墨内部,将石墨的内部层间距拉大;经过插层反应的样品B和C的半峰宽、平均粒径和平均晶格常数均比未进行插层反应的样品A小,这可能是因为磷和磷酸分别以元素和化合态的形式进入到了石墨内部,使得样品B和C的半峰宽、平均粒径和平均晶格常数变小。

2.2 SEM分析图2为样品的扫描电镜形貌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样品A、B、C基本都为椭球形,从SEM图上看,样品形貌基本相同,样品表面鳞片状层间均有剥落和裂纹。

这可能是在高温过程中样品鳞片状结构遭到破坏,增大了石墨片层结构之间的间距,使石墨内部结构变得松散并且体积发生膨胀,从而有利于插层剂进入到石墨内部。

2.3 电化学性能分析将样品A、B、C制成扣式半电池,测试其充放电容量和充放电效率。

图3为样品的0.1C首周充放电曲线图,表2为样品首周充放电的具体数据。

从表2中可以看出样品A、B、C的首次充电比容量分别为351.9 mA·h/g、335.6 mA·h/g、351.8 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分别为84.9%、88.8%、88.6%。

可以看出,经过磷和磷酸处理的石墨相对于仅仅用有机胺高温处理的样品首次充电比容量并没有提高,甚至样品B的比容量比样品A低。

从表2可知,掺杂改性过的样品B、C的充放电效率高于仅包覆有机胺的样品A,并且首周的不可逆容量也低于样品A。

孟德祥等[13]认为,对应于石墨首次嵌锂过程的典型电压平台,0.75 V和0.25 V会有明显的电压平台。

从图3中可以看出,3个样品在0.25 V处有比较明显的放电平台。

0.75 V电压平台对应于电解液分解与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的形成,3个样品在该平台不明显,可能是通入有机胺后在高温下分解在石墨表面形成一层薄的包覆层,阻止了电解液与石墨表面接触,减少了石墨表面SEI膜的厚度,降低了样品的不可逆容量。

0.25 V电压平台对应于锂离子的嵌入反应。

结合表2分析,样品B和C经过插层反应后,层间距增大,体积膨胀,为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提供了更宽的通道,降低了材料的不可逆容量。

将样品制成的半电池进行倍率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样品A在大电流倍率下,充电容量衰减很快,容量保持率很低。

样品B和C在大电流充电中,容量保持率明显高于样品A。

经过磷酸改性的样品C在1 C倍率下,充电容量为323.7 mA·h/g,容量保持率为92.0%;在5C倍率下充电容量为240.0 mA·h/g,容量保持率为6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