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的变化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原始社会服饰起源原始人的衣服材料:兽皮装饰:兽齿、鱼骨、石珠、海贝旧石器时代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新石器时代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先时期先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
右衽窄袖周代始创深衣制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
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
通常作为礼服穿着。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印花技术发明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了“绮”字。
尔后各朝都有织造,规格和花样愈益丰富。
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直裾单衣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深衣:1后领下凹,前为三角交领。
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
3长垂袖,袖摆宽大。
)纹样以:菱形,方棋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
平民服装以浅色系为间色。
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晋南北朝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俑)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帔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裤褶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
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
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隋唐时期出现了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
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精品PPT课件
• 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北方民 族短衣打扮的裤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 男女都可穿用。
9、明代服饰
• 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平常 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 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 背子、比甲及裙子等。基本样式大多仿自 唐宋。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
• 服饰用色方面,以朱为正色,紫色自官服 中废除不用。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 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 许用褐色。
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3、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 服饰形制的百花齐放 • 胡服骑射,出现合裆裤 • 深衣成为大众服装
深衣
胡服骑射
4、秦汉时期的服饰(中国传统 服饰的定型阶段)
• 秦:冕服和深衣;秦代服制,服色 尚黑。
• 汉:出现最完整的官服制,讲究戴 冠。民间深衣流行,女子服饰以曲 裾深衣和直裾深衣为主。
冕冠,简称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 所戴的礼帽。也是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首 服,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 组成。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 完整的服饰。
曲裾深衣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中国传 统服饰的丰富阶段)
8、元代服饰
• 蒙古男子以蒙古装束为主,汉族男子以长 袍为主。
• 贵族女子服饰受汉族文化影响以宽袍长冠 为特色,平民女子仍旧以短襦长裙为主要 装束。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50
• 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 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 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 连衣裙叫做布拉吉。它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 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身体,它便 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 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穿,爱穿。
2021/4/15
• 又称“西服”、“洋装”。西装是一种“舶来文化”,在中国,人们多 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 这显然是中国人民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 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 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进中 国,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 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 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于是,一股“西装热”席 卷中华大地,中国人对西装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装打领带 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中山装
• 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 ,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 名。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服饰优点的 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 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 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又出现了青年装、学生装、军 便装等中山装系列。加之毛主席喜欢灰 色的中山装,就将小领改为阔而长的新 型尖领等的毛式服装。这些都成为当时 的主流款式。
2021/4/15
列宁装
• 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 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 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 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
中国服饰的变化
从古至今,服装的变化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政治的发展,人们的衣服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衣服从古代到现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我们的服装从古至今的变化1、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也就是说,经济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很深,五行、战国时期的文化,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服饰、着装。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
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
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
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
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
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
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可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也是受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经济方面,中国开始与西北、北方的联系日渐频繁,经济贸易联系日渐密切,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同时也受到了影响,中国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使得在保留传统的服饰的条件下,又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使得中国的衣服种类开始多样化3、唐朝时期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
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
金 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在黑龙江、松花 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一直到隋唐时期,还过着以渔猎为主的氏族部落 生活,古称“靺鞨”。公元 10世纪时,女真族在辽的统治之下。1115年, 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在按出虎水附近的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建立起奴 隶制政权,国号为“金”,后来逐渐摆脱随水草迁徙的穴居野外生活, 发展生产力,练兵牧马,终于在1125年将辽天祚帝俘获,彻底推翻辽的 统治。即年冬日,金太宗吴乞买(即完颜晟)派兵南下,直捣宋朝,要 挟黄金、白银、牛马、绸缎数千百万,并索割太原、中山、河间等镇。 面对腐朽的宋王朝,金兵认为有机可乘,不过半年又渡过黄河,包围北 宋首都汴京,掳走皇帝、后妃、百工,抢劫珍宝古器。与南宋对峙数年 之后,被蒙古军所灭。
眉宇之间,以金、银、羽翠制成的彩花子“花钿”是面妆中必不可少的。
另有流行一时的梅花妆,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行于含章殿下,额上误 落梅花而拂之不能去,引起宫女喜爱与效仿,因而,亦被称为寿阳妆。
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谓之“斜红”,传说源起于魏 文帝曹丕妃薛夜来误撞水晶屏风所致。面颊两旁,以丹青朱砂点出圆点、 月形、钱样、小鸟等,两个唇角外酒涡处也可用红色点上圆点,这些谓之 妆靥,这还仅是唐代妇女一般的面妆,另有别出心裁者。
中国服装发展历程图
制作:267
一、原始社会 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
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 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二、 夏商周
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兴起、发展并走向鼎 盛的相对完整阶段。随着这三个朝代生产 力不断的发展,服饰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夏商通过穿着冠、冕、芾(黻, fèi音费)来变现礼仪之制,而在周朝这种 服饰制度日趋完善。夏代已用丝绸、麻布 作衣料,并用朱砂染色 。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
汉代妇女襦裙
•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 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 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 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 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 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 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 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 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半臂,又称“半袖”,
是 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 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 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 带。样式还有“套衫”式 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 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 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
唐朝年轻女 子不受保守传统 的约束,她们不 仅可以穿袒露胸 臂的宽领服装, 甚至穿上胡服男 装,在街上策马 扬鞭,政府和社 会还允许女性享 有选择配偶和离 婚的自由。
西汉素纱禅衣
秦代妇女曲裾服饰
汉代妇女深衣
汉代深衣俑
• 汉代妇女还穿襦裙。襦裙 一般是上襦下裙的女服样 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 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 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 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 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 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 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 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 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 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 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 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 长,下垂至地。
同时,也采用了胡服的腰带形式, 即以皮革制成,在皮带上扎有小孔, 扣,并缀有扣针,使用时将皮带穿过 环扣,收紧之后以扣针固定,不仅使 用方便,而且十分牢固,称之为“师 比”。这是华夏主体服饰文化吸收融 合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一步提高发展 的重要史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 射”。
穿窄袖短衣胡服的奴仆(河北满城 出土当户灯铜人
中国服饰的变迁
二、会经济 的发展,各民族之间交流 的活跃,社会风尚有所改 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 来越高,穿着打扮,日趋 华丽、考究。
妇 女 曲 裾 深 衣
汉
服 , , , 。 有 , , 交 , 服, 服, 时 。 的
穿, 时 穿, 有 。 , ,
服 。 , 。
服 有 穿 ,
的
汉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 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 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 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 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 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 曲裾服饰。 汉 代 代 男 子 曲 裾 深 衣
商周贵族服饰—— 窄袖织纹衣 商周贵族服饰
笄是我国在新时器时代就有的骨笄、蚌笄、玉笄、
商 代 发 式 骨 笄 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 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 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 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 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 进行管理。 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 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从周代起, 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 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 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 后再取下。
宋朝流行一种叫褙子的外衣,宋代的褙子 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 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 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 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 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 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穿褙子时,却 在腰间用勒帛系住。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 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 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 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 有身份的主妇则穿大袖衣。婢妾穿腋下开胯 的衣服,行 。宋代女子所穿褙子, 宋 ,后来 长, 为袖大 、长 朝 的 式。 的 流 行 服 饰 —— 褙 子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最新精选ppt课件
袍
?是中国传统服装——汉服的重要品种, 男女皆可穿用。
?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之一,分 为龙袍、官袍、民袍等。
民袍
? 民间用于日常生活的袍。因制作简单,穿用方便,所 以逐渐取代深衣,在民间普遍穿用。周代和秦汉士人、 庶民的袍,受经济条件限制,衣料粗糙。
? 唐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服饰的交流, 特别是元代蒙古袍服、清代满族袍服的传入,民袍在 款式造型上有过长摆和短摆、交领和圆领、右衽和左 衽、大袖和小袖及半袖等多种变化。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汉代男子曲裾
? 汉代男子的曲裾( jū)
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 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 直裾两种。
?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 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 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 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 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 正式礼服。
? 汉代官吏袍服 灰地菱纹袍 服图。秦汉时期的男子服 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 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 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 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 有花边。
? 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 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 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 可穿着。
? 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 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 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
装形制。
龙袍
三寸金莲,脚变得畸形,我们认为 这是对妇女的一种折磨。
民国特色:旗袍与中山装
民国时期中山装
旗袍展览
各种款式
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宋 出现了缠足陋习,称 “裹小脚”。
两种不同款式的女性襦服
男性服饰
宋代的男装大体 上沿袭唐代样式, 一般百姓多穿交 领或圆领的长袍, 做事的时候就把 衣服往上塞在腰 带上,衣服是黑 白两种颜色。
中国服装演变PPT课件
周汛、高春明的《中国古代服饰风俗》(陕西人民出版 社,2002年版)
❖ 综上所述,近几十年来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成绩斐然,主要表 现在: 其一,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对服饰进行 了多方面的阐述和论证; 其二,研究方法可信,研究者多采取用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 结合考证的形式进行研究,增加了论证的科学性。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二、 魏晋时期
❖ 非汉民族在中原建立起政权。这个时 期民族间的交流十分普遍,受魏晋玄 学思想的影响,当时宽衣博袖成为这 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服饰色彩以 素色居多,由于佛教流入中原,佛教 艺术也影响着服饰形制和纹样。这种 文化交融,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 饰文化的新篇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
前言
❖ 中国服饰研究, 是中国史研究中的一个 组成部分。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 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 融合的产物, 通过服饰可以透视出各朝代不同 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状况,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 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 的轨迹”
一、 在战国时期
❖ 即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次的变 革是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求,将北方 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 服装形式是改去下裳而着裤。穿起了胡 服。这种的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 族的文化意义深远。这就是中国服装史 上第一次改革。
❖ 但个人认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依然有缺憾存在: 其一,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服饰的论著较缺乏,尽管多数论 着是按照历代各个时期的结构去研究的,但视角往往局限 于某一层面; 其二,采用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者较少,多是基于或无法绕开 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所列资料; 其三,深入细致的分类研究论著较缺乏,特别是对古代少数 民族服饰的研究,虽具有多角度等特点,但在深入细致方面 还是有一定缺憾,如匈奴服饰文化就是学术界很少综合和 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服装的变化
清朝的官帽一至六品的顶子是玻璃的,七八九品是 黄铜的。当时只规定了颜色,没规定材料,材料是 官员们自己弄上去的。 品级 颜色 参考物 一品 亮红 红宝石 二品 涅红 红珊瑚 三品 亮蓝 蓝宝石 四品 涅蓝 青金石 五品 亮白 水晶 六品 涅白 砗磲 七品 亮黄 素金珠 八品 镂空黄(阴文) 雕花金珠 九品 镂空黄(阳文) 雕花金珠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 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 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 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 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 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 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 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 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 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 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 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 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 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平民男子 百姓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 戴斗笠,穿交领,衣长至膝,衣袖窄小, 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或赤足。裤角卷 起或扎裹腿,以便劳作,总体仍较宽松, 也有外罩短袍者。夏天也可赤裸上身, 下身穿犊鼻裈,一般是体力劳动者或乐 舞百戏之人。据当时规定:百姓一律不 得穿杂彩之衣,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 西汉末年才允许百姓服青绿之衣。
中国古代各朝代服饰变化
足 衣 也 。 ” 因 此 , 上 古 时
实 足 食 也 ; 妇 人 不 织 , 禽
五 蠹 》 : “ 古 者 丈 夫 不 耕
,
二.夏商周服饰
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 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 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 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 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 地的崇拜。
到了周代,中国的冠服制度也 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衣冠 等级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 根据《周礼》等书的记载,夏 商周时代把“礼”分为五大类, 分为祭服、朝服、军服、婚丧 之服等。
四、魏晋时期服饰
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 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 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 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 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 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 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 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 贤”。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 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 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 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 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 雅而飘逸。
九、明朝服饰
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为大襟、 右衽、宽袖,下长过膝。贵族男子的便服面 料以绸缎为主,上绘有纹样,也有用织锦缎 制作的。袍衫上的纹样,多寓有吉祥之意, 比较常见的团云和蝙蝠中间,嵌一团型“寿” 字,意为“五蝠捧寿”。另一种,为实相花 是一种抽象的装饰图案,通常以莲花、忍冬 或牡丹花为基本形象,经变形、夸张,并穿 插一些枝叶和花苞,组成一种既工整端庄, 又活泼奔放的装饰图案。这种服饰纹样在当 时深受欢迎。从唐代开始,宝相花大量进入 服饰,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图案。到了 明代,宝相花还一度成为帝王后妃的专用图 案,与蟒龙图案一样,禁止民间使用。但很 快解除禁律运用于各种服装上。
十、清朝服饰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 萝卜裤:是一种高腰、宽松、收脚、裤筒 似萝卜的裤子。自80年代后期,“小虎队” 席卷而来,三个翩翩美少年穿着萝卜裤与 白衬衫,跳着轻快的舞步。很快,校园里 的男生全都穿起了萝卜裤,双手插在裤兜 里,如果用白色的萝卜裤搭配白色上衣, 更觉得自己就是“白马王子”。
蝙蝠衫
• 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流行 的一种服装。当时,一部名 叫《霹雳舞》的美国歌舞片 成了青年人的“流行风尚 标”,影片里的演员身上穿 着蝙蝠衫,一遍遍模拟擦玻 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 景,成为了当时年轻人追逐 的偶像。那袖子大得出奇夸 张,跟衣服侧面连在一起, 张开双臂,形似蝙蝠的蝙蝠 衫,一时间,成了那个年代 颇具代表性的流行服装,并 且引发了后来一系列肥大衣 服的流行。
西装
蛤蟆镜
• 其实就是太阳镜的一种,由于其夸张的造型而被人形 象地戏谑为蛤蟆镜。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复苏 的社会,中国人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蛤 蟆镜等装扮动摇了中国人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 味,成了年轻人流行文化里最初的冒险,“引领时代 新潮流”。
健 美 裤
• •
1982年夏天, 一种一开到 底,钉上大 扣子的布裙 悄悄流行, 随后,又出 现了一种黑 色紧身踩脚 裤,一时间 风靡大街小 巷,女人们 几乎人手几 条甚至多条。 因为面料舒 适,有弹性, 类似舞蹈裤, 因此更多人 叫它“健美 裤”。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
“趋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 迷你裙、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 们的服饰日益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
一种开放的精神与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
道:“几年或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 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 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 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中国服饰的历史及变迁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同异域文明冲 突激烈的历史阶段,趋向于守旧和 封闭。服制承前代的制度,制定了 上至皇帝、皇太子、诸王和各级官 吏,下及于吏庶的各类服饰。民间 服饰则在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上, 运用刺绣及手工印染技艺来美化生 活,质朴明朗的蓝印花布服装和民 间刺绣服装形成中国民间服饰艺术 的主要格调。
新世纪时装
21世纪,国际时装界青睐起东方风 格来,东方的典雅与恬静,东方的 纯朴与神秘,开始成为全球性的时 尚元素。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 高,穿上华服已经成为海内外华人 自豪的象征。中国风成为了时尚的 主要元素之一。
谢谢观赏
清王朝的建立、强盛、衰 微及至灭亡,直接牵动着中 华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 清朝统治者在汉族传统封建 服制的基础上纳入满族服装 款式,形成清代的服饰制度。
进入民国,风气开化,上衣下裙和 上衣下裤成为女子的时兴装束,裤 装大受女性青睐。裤装外穿不分阶 层,大家闺秀也乐意穿裤装,以便 行动轻便,合乎潮流。 服饰向平民化发展,服装的等级标 识逐渐淡化,男子的长袍、西装、 中山装一度三足鼎立,切合阶层职 业特点,而不分贫贱等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制政权, 汉代经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励精图治,封建王朝 达到鼎盛。秦汉王朝以政治上强大的向心力使服 饰文化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春 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服饰之所长,至东汉明帝时, 厘定了适应封建制文化的服饰制度。自此,以皇 权地位为中心的儒家服饰思想和封建服制法定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丝绸自秦始皇修筑“栈道,略 通五尺道”和开凿灵渠之后,远销四方。随着丝 绸贸易的发展,与其他国家及国内少数民族的密 切交往,使其有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辽、金、西夏、元时期,契 丹、女真、党项、蒙古武力 入侵中原。以实用、合体为 特色的草原服饰文化在汉族 民间渗透,汉族传统礼仪服 装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豪华 气派使入侵的统治者沉醉, 华夷服饰文化进入更深层次 的大融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ppt课件
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
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
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
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
准是耐磨和耐脏,灰、黑、蓝
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
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
式也更通行了。所有的花衣裳、
旗袍都成了“封、资、修”的
象征,当革命革掉了旗袍等资
产阶级的尾巴,剩下的只有解
放装、青年装、中山装、对襟
ppt课件
9
中山装成为后来成为中国男子标准服装;
文革时称“干部服”,成为流行时尚.
•
ppt课件
10
雷锋帽
• 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因雷锋而闻名 中华,也成为了雷锋的象征之一。
ppt课件
11
海魂衫
• 是指各国水兵们穿的内衣,通常为白蓝相间的条 纹衫,俗称海军衫,又称海魂衫。海魂衫的寓意 为广阔的大海与蓝天,水兵们穿上海魂衫更显得 精神抖擞。在60年代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 年轻人和孩子们几乎都穿海魂衫。
ppt课件
3
列宁装
• 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 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 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 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
衫。我中国女性服饰在60年代
中后期以后实际进入了虚无状ppt课件
8
中山装
• 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 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服饰优点的基础上 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 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 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又出 现了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等中山装系 列。加之毛主席喜欢灰色的中山装,就将 小领改为阔而长的新型尖领等的毛式服装。 这些都成为当时的主流款式。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中国古代服装从一开始的动物皮毛包裹,到后来的丝绸制成的华服,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演变。
以下是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
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前221年)夏、商、周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是毛皮、树皮、草编等原始材料制成的衣服,也有使用麻、棉等植物纤维制成的衣服。
这些衣服形制较为简单,锅印图案不太常见。
战争时期,士兵们穿戴兽皮制成的战袍,同时也开始使用铠甲。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服装开始出现分别以天、地、人、物为主题的图案,同时也出现了交叉的条纹和方格等花样。
男性开始穿着腰带,也可以披上披肩。
同时出现了男女的两件式穿法,即上装和下装分离,形成了袍、裘、裤、襦、裙等式样。
革命时期,开始有铁制的盔甲,同时也开始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罩衫。
3.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服装史上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
在秦朝时期,男性穿着统一式样、色彩、编制的衣服,女性则穿着以重重纹饰为主的华丽服饰。
而在汉朝时期,为了便于运动和活动,服装的形制趋向宽松,同时出现了更多的纹饰与花纹。
隋朝时期,袍、裤、衫、褂等式样比较单一,着装颜色以黑色和青色为主。
唐、宋、元时期的服装,以“斜裆裳”、“轻纱轻绮裙”、“景泰蓝夹纱袍”等为代表的华丽、精美、严谨的服装流行起来。
这些服装由于面料的制作技术能够更好的展示人们的身材,女性服装的合身程度已经非常高了。
同时,还出现了伞、炉、钟、箱、床等配饰,体现了人们对时尚和美的追求。
5. 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明清时期,服饰的流行更侧重于色彩与质地的变化。
在此期间,服装开始使用的主要面料是棉布、绸缎、缎子等,表现了人们对舒适度的追求。
明朝时期,官府制定了官服的定制制度,规定了服装的式样、色彩和图案等具体标准。
清朝时期,服装的表现更多地体现了儒家人文思想,整个人的形象开始朝向复古、柔美的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服装的演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表现出人们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同时进化。
中国服饰的演变
中世纪服饰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标 题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各有特点 。唐朝的服饰以宽大、舒适、华 丽著称,如唐装和襦裙等;宋朝 的服饰则更加注重色彩和图案, 如宋代的"褙子"就有许多种颜色 和图案;元朝的服饰则融合了蒙 古族的特点,如蒙古袍等;明朝 的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 性,如明代的"飞鱼服"等;清朝 的服饰则融合了满族的特点,如 旗袍等
3
现代服饰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 现代服饰
20世纪初至今
20世纪初至今,中国服饰经历了许多变化。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中国服饰也 开始走向现代化和时尚化。同时,随着文化 的开放和多元化,中国服饰也开始吸收外来 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现代风格。如今,中国 的流行服饰已经成为了世界时尚界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结论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中国服饰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服 饰也将不断更新和变化
未来,中国服饰将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 的融合、环保和可持续性、个性化需求 以及智能化发展
这些变化将为中国服饰行业带来新的机 遇和挑战,同时也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 多样化、时尚化和个性化的选择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谢谢观看
XXXXX
XXXXXX XXXXX
中国服饰的演变
-
1 古代服饰 3 现代服饰 5 未中国服饰的演变可以追 溯到几千年前,其发展 历程是一个充满文化、 艺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及男女服饰赏析
襦裙和披帛 襦裙是隋唐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
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 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 俏丽修长的感觉。
唐代文官,主要服饰为幞头圆领窄袖 袍衫,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 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帔,还有 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衫外面)。最时 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 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唐代的妇女服饰,是历代中 的佼佼者。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 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
秦汉时期虽不是中国服饰演变史 中最瑰丽的一页,但绝对是最有力度 的一页,它的很多风格都给予后世以 重要影响,而它本身又是吸收外来文 化具有开拓精神的一代。只有从汉代 开始,中国的民族交流才开始大规模 发展。中国的服饰,包括服饰质料乃 至图文,才更丰富更融入多民族的文 化内蕴和艺术精神。概括起来,秦汉 服饰的主要特点有:
•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
首先,服饰用料的种类趋于多样化。
其次,服装的款式有了明显的变化, 出现了“深衣”。为汉服基本款式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 在服饰中体现出明显的民族 融合趋势。
四、秦汉服饰文化及其特点:
秦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 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 式。
第一,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 如头衣主要有冠、巾、冕、筓、帻、 胜等;体衣则有衣、裳、裙、深衣、 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 衣等。胫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 礼服、祭服和佩饰也日趋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至今,服装的变化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政治的发展,人们的衣服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衣服从古代到现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就具体介绍一下我们的服装从古至今的变化1、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也就是说,经济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政治、文化的发展影响很深,五行、战国时期的文化,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服饰、着装。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
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
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
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
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
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
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
可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也是受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经济方面,中国开始与西北、北方的联系日渐频繁,经济贸易联系日渐密切,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同时也受到了影响,中国与少数民族的联系,使得在保留传统的服饰的条件下,又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使得中国的衣服种类开始多样化3、唐朝时期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
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
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
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
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
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
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
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
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
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襦裙服是汉族女子服饰中非常基础的一种款式,即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俗称上衣下裳)的传统装束。
唐女的襦裙装在盛世的影响下充分发展,加半臂,佩披帛,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4、宋朝时期多姿多彩的唐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
政治上虽然开放民主, "但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 --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
经济上可也说是空前的发展,是中国的一个鼎盛的时期,中国当时的GDP占据了世界的90%。
宋代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
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背子,因为既舒适得体,捷又显得典雅大方。
宋朝时候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5、元朝时期元代的服装制度与辽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
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
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朝的经济并不是很发达,政治、经济方面,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所以已经体现不出汉族的风格。
6、明朝时期明朝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明太祖首创的。
比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瓜皮帽」,它几乎被现代的西方人当作中国典型的帽子了。
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
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
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明朝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与常服又得以并行了。
法服大体同於唐朝,祗是进贤冠改成了梁冠,并增加了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
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
袍服除了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不独唯此,官员的腰带也因品级的不同而在质地上有所不同。
故有明一代的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岀等级限制的严格。
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
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
明朝女子髻式也颇多,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
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
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
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
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
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8、清朝时期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
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
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
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族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剃发易服。
清代服制改变,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
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
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族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剃发易服。
清初汉人反满情绪高涨,以各种形式发泄反清情绪,抵御外族的入侵。
9、民国时期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初年,女子衣着特点:首先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差别,这一举措无疑不成为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成功的讯号。
其次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
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完全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加称身合体,并能体现女性的秀体之美。
于是旗袍的走向了大街小巷,一时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同时还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可以说是百花争艳的服饰大潮流,欧洲国家时尚代表的巴黎各种流行服饰在当时应经到上海。
上海的交际市场中女装层出不穷,当时同样在流行时尚推广过程中,女装很安装有同样的问题,这也是主要的社会问题。
民国时期,一直到现当代,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逐渐成了新旧两个独立的世界。
城市无疑代表着新世界,新潮流,新时尚。
农村经济的不景气,再多的新潮流,新时尚。
县城上、中两级的青年妇女,她们的服饰与三、五年前的省会城市的时髦女一样;县城年长的妇女和乡村妇女,其服饰仍是二三十年前的样式;山乡的妇女,他们过着更加穷苦的日子,服饰不讲究,仍缠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