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典故 破釜沉舟
历史典故破釜沉舟
历史典故破釜沉舟历史典故破釜沉舟历史典故破釜沉舟1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
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
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破釜沉舟的意思[释义] 釜:古代的一种锅;舟:船。
砸碎锅子;凿沉船只。
比喻战斗到底。
[语出] 明·陈孝逸《与罗杓庵书》:“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正音] 釜;不能读作“jīn”。
[辨形] 釜;不能写作“斧”。
[近义] 义无反顾背水一战决一死战[反义] 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用破釜沉舟造句1) 呃,我在想…,当时,你儿子觉醒时我破釜沉舟的倾尽国库替他打造神兵,现在我女儿觉醒了,国库也空了……2) 司徒翔云以破釜沉舟的气势,饿虎攒羊般杀入契丹骑兵阵中,勇不可挡,杀人犹如砍瓜切菜。
3) 胯下之辱,指鹿为马,沐猴而冠,破釜沉舟,还乡定都,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虚张声势,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原文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原文
公元前202年,刘邦和项羽两位将领在垓下展开了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战斗,这场战斗被称为垓下之战。
刘邦军队在战斗初期遭遇了重大挫折,士兵们纷纷想要撤退,而项羽军队则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刘邦意识到,如果继续打下去,他的军队将会溃败,自己也将身陷绝境。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破釜沉舟。
刘邦下令将军队的锅一齐打破,船只一同焚烧,以示决心。
他告诉士兵们,现在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有胜利,我们要么战胜敌人,要么死在战场上。
这个决策让刘邦的士兵们感到震惊和恐惧,但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决心。
士兵们明白,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与敌人拼死一战。
他们决心为了胜利而奋斗,不畏艰难困苦。
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刘邦军队顽强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斗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刘邦建立了汉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长达400多年的汉代。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源于刘邦在垓下之战中的决策,它形容的是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毫不留情地断绝退路,以显示出对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表示为了达到目标,必须付出最大的努力,不惜一切代价。
破釜沉舟的典故出处
破釜沉舟的典故出处
“破釜沉舟”的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讲述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与秦军进行决战的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秦朝的统治。
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在巨鹿交战,秦军人数众多,将项羽的军队团团包围。
项羽为了激励将士们的斗志,命令士兵们砸碎行军做饭的锅,凿沉渡河的船,断掉了士兵们的后路。
项羽的士兵们因此士气大振,以一当十,奋勇杀敌,最终大败秦军。
“破釜沉舟”后来成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人或某团队为了实现目标而放弃一切后路,一往无前,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决心和勇气。
这个成语也体现了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典故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典故
"破釜沉舟"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意为釜破水漏、船沉于水中。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战争或生死关头,采取果断的、毫不退缩的决策,以表示必死的决心。
典故起源:
这个典故最著名的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三国时期的东汉末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刘备和孙权联军,双方在赤壁展开激烈战斗。
曹操大军实力雄厚,而刘备和孙权联军处于劣势。
为了激发将士的勇气,赤壁之战前夜,联军统帅周瑜采取了一个决定性的举措。
他命令将自己的船队、兵器、军需物资等全部烧毁,使得士兵们无路可退,只能全力战斗。
同时,他还下令破坏江边的鼓浪屿,削弱敌军水军的行动能力。
破釜沉舟的涵义:
这一决策虽然冒险,但最终取得了成功。
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胜利。
"破釜沉舟"的典故因此成为表达战胜艰难困境,毫不退缩的决心和勇气的经典之一。
这个成语在后来的使用中,常常用来形容在决定性时刻,采取果断、冒险的措施,为了实现最终胜利而付出一切。
1。
破釜沉舟历史典故
《破釜沉舟》历史典故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不敌,退守巨鹿,被秦军团团围住。
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并且只顾自己饮酒作乐,让士兵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
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
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
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
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要求士兵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
经过9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
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楚军的拼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
项羽也成了当时农民起义军的著名领袖人物,并在
不久和刘邦的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成语故事破釜沉舟破釜沉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成语,它源自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讲述的是赤壁之战时刘备派遣临亭道军张苞,在敌人张允的追击下,不幸落水。
为了刺激战士们,张苞决定破坏自己的船只,用“破釜沉舟”的方式表达与敌人周旋到底的决心,最终成功战胜了敌人。
故事开始于公元208年,曹操带领庞大的北方军队,准备伐吴攻打刘备。
刘备知道自己的实力无法与曹操相抗衡,决定联合孙权一起对抗曹操。
为了布置天罗地网,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前往荆州,派遣临亭道军张苞与部分部队守卫荆州。
时逢冬季,江水冰冻,不适合大军行动。
张苞便将部队分散在河埠附近各个地方,准备过冬。
曹操得知消息后,立即派遣大将张允率军来袭。
此时,张苞正好正在河岸边搭建临时船坞,准备过江。
他急忙调集部队准备抵挡敌军进攻。
面对曹军的进攻,张苞和他的部队奋力抵抗,但是敌军实力太过强大,张苞只得带领部分士兵跳入江中,企图脱身。
然而,江水湍急,张苞不幸被水流冲走,落水江中。
张苞沉入江中,他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面对敌人的追击,大多数人选择的可能是逃跑或者求降。
然而,张苞不是一个普通的将领,他有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
在最危急的时刻,张苞在江中下定决心,他决定破坏自己的船只,以表达与敌人周旋到底的决心。
他让人将所有的船只全部烧毁,灰烬漂流入江。
这一举动不仅表达了张苞的决心,更激励了士兵们不退缩、勇往直前。
曹军追到江边时,只见满江飘满了灰烬,没有任何一艘船可以使用。
与此同时,张苞奋力游到江边,狭路相逢,他带领部下奋力抵抗。
士兵们看到他们的船只化为灰烬,无处可逃的情况下,士气高涨,齐心协力,最终打败了敌人。
这个故事中的“破釜沉舟”成语成为了表达决心、豪情壮志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而是要勇往直前,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前行。
有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甚至要放弃某些舒适和安稳,才能够达到更大的成功。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勇敢、坚定的领导者的力量是无穷的。
破釜沉舟的历史典故
破釜沉舟的历史典故
导读: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
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
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
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
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
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
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
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
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
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
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兵力对比没有非常详细的资料。
最悬殊的.说法是2万对30万,比较接近的说法是10万对20万。
以少胜多是肯定的
【破釜沉舟的历史典故】
1.破釜沉舟历史典故
2.历史典故:破釜沉舟
3.历史典故:破釜沉舟之计
4.项羽破釜沉舟历史典故
5.历史典故精选:破釜沉舟
6.破釜沉舟出自什么历史典故
7.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
8.「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破釜沉舟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
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
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
渡江前吩咐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舟只,只带三天干粮。
最终于巨鹿大败秦军。
一起来看看我给大家细心打算的资料,欢送阅读!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办起义,抵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夫起义军的领袖,最闻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项羽为次将,带着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
对此项羽非常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必须能够战胜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
”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谋,你就比不上我了。
”项羽说:“此时此刻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其次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
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吩咐,已经把他处死了。
”于是将士们那么拥项羽为上。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全部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吩咐:“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旁边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方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必须要夺取成功的决心。
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震天动地。
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
破釜沉舟的历史故事南宋著名将领项羽,被秦始皇封为西楚霸王,他自恃勇武过人,功高盖世,连横击败章邯,破釜沉舟。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等各地的反秦势力纷纷起兵,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在这次起义中,最勇猛、神气的要数楚国人项梁和他的侄子项羽了。
项梁是楚国一位富有才干的贵族。
项梁很快招募了8000人的军队,声势日渐浩大,并与刘邦率领的数万起义军遥相呼应,此时,只要再进攻别的诸侯国就可以成就一番大业。
但不久,陈胜被杀害,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张耳、陈余等人投靠了秦朝,剩下的部队仍听从项梁指挥。
项梁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打算先灭掉强秦,以求天下大定,便以一支军队向东挺进,先攻下齐国,打开通往胶东的道路。
接着又向西攻占了赵国的土地,将士们也都对他深信不疑。
秦朝灭亡后,楚国立即出兵进攻秦军,迅速夺取了关中,逼近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不久,项梁立楚怀王熊心为义帝,命令他们继续围困咸阳。
由于楚军打败了强秦,人们都认为楚军是天下无敌的,不少人对项梁尊奉义帝极其不满。
项梁也感到不满,与楚怀王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这时,秦二世也对项梁产生了疑忌,将他杀死,命令章邯消灭项梁余部。
秦军攻打项梁,项梁的军队全部溃散,他带着八百名亲信,退到了城父。
因为项梁早已把粮食和武器准备好,城父的老百姓纷纷出来帮助他,短短十几天,项梁又重新召集了三四千人。
但是,项梁却想与章邯决一死战,不肯再回城父。
在这种情况下,项梁用计诱使章邯军放松警惕,自己则悄悄率领主力渡河向东撤退,摆脱了秦军的追击。
在这种情况下,楚军能够保存实力,保存力量,顺利转移,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离不开项梁这样的爱民首领。
在破釜沉舟的激励下,楚军一边打仗一边向东进军,在齐国境内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使齐国都城临淄震惊,活捉了田荣,大灭田氏势力,然后渡过黄河,进入赵国。
项羽率领这些英勇善战的士兵进入赵国时,一路上向老百姓散发食物,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成语作为语言的活化石,包含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店铺这里为大家带来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破釜沉舟的意思: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
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章邯。
渡江前命令兵士打破煮食用的釜镬,渡江后凿沉舟只,只带三天干粮。
最后于巨鹿大败秦军。
后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返顾。
破釜沉舟的成语故事:秦朝末期,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胡亥即位。
秦始皇称霸于诸侯列国,胡亥也想称霸于列国。
为此,他刚刚登上王位,就派大将章邯率领大军首先打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队伍,然后北渡黄河前去攻打赵国。
赵国不是秦国的对手,结果,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于是,赵王就派使者前往楚国去请求援助。
赵国的使者到楚国后,就直奔楚宫去见楚怀王,一五一十地哭诉起了秦将章邯攻打赵国的暴行……当时,项羽正好在场。
项羽怒火中烧。
他对楚怀王说道:“我们应当马上发兵救赵,我愿去跟章邯拼一个死活……”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谁知,宋义率领兵马到达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就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一连四十六天一直按兵不动,不敢与秦军决战。
对此项羽十分不满,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
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再进攻。
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杀了宋义之后,项羽就立即派他的手下将领英布等人带领两万人马要渡过漳河去打秦将章邯。
听说楚军要渡河,章邯派司马欣和董翳领兵去拦阻。
他们哪里是英布等人的对手?一交锋就打了败仗,急忙后退。
于是,英布等人就顺利地渡过了漳河,并牢固地占领了河的对岸。
紧接着,项羽即率领所有的军队都渡过河去。
就在全军刚刚渡过河后,项羽便吩咐士兵,每人只许带上三天干粮,把所有做饭的釜(即锅)砸了,把所有渡河的舟沉在了河底,把兵营也毁了(“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
背景:
秦朝末年,酷法苛政,人民苦不堪言,陈胜、吴广领导之下,各地的农民起 义和贵族复辟活动相继爆发
楚国贵族项羽在其叔父项梁账下担任副将,趁势崛起,并历练出反对秦国暴 政的起义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军队
项羽自小臂力过人,有“力拔山兮气盖世”和“彼可取而代之”的惊世之语, 为世人所称奇
起义军中的一支赵王歇被章邯、王离统领的秦军精锐主力四十多万围困在巨 鹿,进退不能,危在旦夕,各路诸侯王无人敢救
项羽率领两万楚军,前往巨鹿营救赵王歇,对抗秦国四十羽率军到达巨鹿县,过河之后命令所有将帅士兵只留够三天的口粮,剩下粮 食全部扔掉。并且破釜沉舟,也就是扔掉做饭用的炊具和凿穿过河用的军船。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轻装备,轻装上阵,增加了军队的机动性。但更重要的是 让所有人意识到:这次战争有进无退,只能赢输不起,没有任何退路,所以才 能做到置之死地而后生,奋力一搏、死中求生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
结果:
项羽领导的楚军与秦军交战,将帅士兵奋力厮杀毫无惧色,九战九捷,秦将 苏角被斩杀,王离被俘,章邯狼狈而逃,秦军主力彻底瓦解
项羽领导的楚军声势大燥,令各路诸侯闻风丧胆,项羽自此有了西楚霸王的 称号,也在各路起义军中攫取了绝对的霸主地位和权力
破釜沉舟
启示:
不要畏惧眼前的困难,他们虽然看似强大,但只要你自己下定决心,全心全 意的努力和付出,即便置之死地,也能死中求生
破釜沉舟的故事简单概括
破釜沉舟的故事简述
破釜沉舟是指在军事行动中,军队焚烧掉了用来烹饪粮食的釜,让士兵们无退
路可言,只能以战胜为唯一选择。
这个故事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中的经典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破釜沉舟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发生在西汉
时期的项羽。
项羽是楚国人,他在对抗秦国的战争中,多次采取了破釜沉舟的策略。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楚军战胜了秦军。
在战前,项羽下令焚烧了军队所有的粮食和船只,让士兵们明白了只有取胜才能生存的道理,士气大振,最终取得了胜利。
除了项羽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破釜沉舟的故事,比如三国时
期的赤壁之战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孟知祥。
这些故事不仅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智慧,更蕴含着一种奋勇向前、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精神。
破釜沉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有时候需要做出一些决断性的
行动,甚至付出一些牺牲,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种精神不仅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启示。
只有勇敢面对困境,敢于舍弃舒适区,我们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实现更伟大的目标。
破釜沉舟的故事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的人们,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愿我们都能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面对,最终取得自己想要的胜利。
【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成语故事】破釜沉舟破釜沉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成语,它的故事源于中国战国时期。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3年,当时,秦国的将领赵高率领一支强大的秦军攻打赵国。
赵国的统治者——赵王赵武呼吁全国上下一心抵抗入侵的秦军。
赵国的部分官员十分畏惧秦军的强大,他们对抗战表示怀疑并建议放弃。
面对这样的情况,赵国的将领——韩信做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决定。
韩信指挥全军,在深夜前往长平的秦军营地,他在秦军前方隐蔽地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实际上是一种表示决心的举动,它的意思是破坏自己的逃跑工具,表示无论如何都不打算后退。
当秦军第二天发现赵军破坏了船只以后,知道赵军是毫不退缩的。
这让秦军倍感震惊,他们感受到了赵军的决心和勇气。
于是,秦军开始对赵军感到畏惧,不敢轻易发动进攻。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韩信采用了一系列奇袭和诱敌深入的战术,赵军大获全胜,成功地击溃了秦军。
在这场战斗中,韩信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谋略,他以少胜多,战胜了秦军。
破釜沉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我们要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只有保持坚定的决心和勇气,我们才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做出决定之后毫不动摇,不退缩的决心和勇气。
破釜沉舟也成为了一种激励人们迎难而上的精神,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不畏困难,才能最终赢得胜利。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决心和勇气能够改变命运。
正如韩信通过破釜沉舟的举动激发了赵军的士气,我们自己也可以通过坚定的决心和勇敢的行动改变自己的生活。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只要我们拥有破釜沉舟的精神,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破釜沉舟的典故
破釜沉舟的典故【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约法三章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
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
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
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2]鸿门宴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
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
破釜沉舟是谁的故事
破釜沉舟是谁的故事破釜沉舟,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8年的赤壁之战。
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进攻荆州,孙权和刘备联合抵抗。
在赤壁之战的前夜,刘备下令破坏自己的船只,烧毁粮食,以示决心。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著名的典故,被用来形容一个决心坚定、毫不退缩的意志。
破釜沉舟的故事源自《三国演义》,在小说中,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夜,率领军队与曹操军队交战。
刘备深知自己与曹操的实力悬殊,为了鼓舞士气,他下令烧毁船只,断绝后路,向将士们宣誓,“今日之事,不可不胜,胜之有以,败之无地。
”这一举动表明了刘备的决心,也激励了将士们的斗志,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破釜沉舟的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重大挑战时,必须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
刘备烧毁船只,就是表明了他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取得胜利的决心。
这种决心和信念,激励着他的部下,让他们在绝境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破釜沉舟的故事也在历史上不断地得到印证。
许多伟大的领袖和战略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都展现出了类似的决心和毅力。
他们愿意冒一切风险,不惜牺牲一切,只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
正是这种决心和毅力,让他们成为了历史的传奇人物,也让他们的故事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破釜沉舟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古代典故,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畏惧,不能退缩,而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勇往直前,不断奋发进取。
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当今社会,破釜沉舟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国家建设,都需要这种坚定的决心和不屈的毅力。
只有不断地破釜沉舟,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而言之,破釜沉舟是一种精神,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畏惧,不能退缩,而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勇往直前,不断奋发进取。
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实现自己的目标。
巨鹿之战简介,破釜沉舟的故事
巨鹿之战简介,破釜沉舟的故事巨鹿之战又称钜鹿之战,是一场以项羽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巨鹿摧毀秦军主力的战役。
著名的成语破釜沉舟就出自这场战役。
巨鹿之战发生在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章邯率领秦军主力攻赵,包围了遨守巨鹿的赵军.应赵王张耳之请,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领义荦前往救援,宋义于途由畏战不前,项羽将其杀死,自立为上将军,毅然引兵北进章邯简介,渡过漳河时,他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持三日粮表示血战到底的决心.针对秦军兵多粮足的情況,他首先派兵断其粮道,然后与之交战.经过,几次大战,义军遂大破秦军,苏角被杀,王离被俘,涉间自杀,章邯被迫投降。
这次战役使秦军主力丧失净尽。
巨鹿之战参战方是楚军和秦军。
双方的指挥官和领导者,楚军是项羽,英布,李齐诸侯联军秦军是王离(最后被俘虏),苏角(最后战死),章邯(最后投降)巨鹿之战兵力对比楚军5万人,其他诸侯军(参与击溃王离军)约30万人秦军,王离军20万人,章邯军补给(未决战)20万人巨鹿之战伤亡与损失楚军不明秦军陈余5千人战死,王离军战死20万人,章邯军20万人投降破釜沉舟的故事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钜鹿之战。
前208年十二月(西历公元前207年),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秦国王离及章邯。
渡漳水后章邯简介,命令兵士凿沉船只,打破煮食用的釜镬,只带三日干粮。
余者焚之,以表明拚死一战的决心。
楚军在项羽身先士卒激励下士气高涨,作战十分勇猛,一举击破了秦军勇将苏角的军团,迫使章邯军溃退并撤走了对王离军后背的支援。
此时项羽马不停蹄翻身再战王离、涉间之长城军团,九战九捷。
当时一个楚军能杀十个秦军(《史记三家注·项羽本纪》记载:“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而项羽又亲自奋勇厮杀激励士卒,“又羽兵呼声动天地”(《s:前汉纪/高祖皇帝纪第一》),终使得秦军大败。
秦将苏角阵亡,王离被俘,涉间拒降自焚而死。
后世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决心,义无反顾。
破釜沉舟的意思和典故
破釜沉舟的意思和典故
破釜沉舟是一句中国古代谚语,它指的是当人们面对困难时,不要害怕,而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勇敢地面对挑战。
历史上,这句谚语代表着一种强烈的信念,就是英雄奋斗,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破釜沉舟源自《史记》中的英雄楚汉之争的故事,楚族的领导者项羽与汉军的刘邦之间的战争,当楚军部下受到汉军的围困时,项羽就吩咐其部下“破釜沉舟”,他的意思是他的士兵们应该勇敢的面对挑战,不要害怕失败,而是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勇往直前。
随后,由于项羽的意志坚强与部下的英勇,军终于打败了汉军,从此,破釜沉舟这句话就代表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勇敢抗争的精神。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破釜沉舟的影子,其中有《西游记》里孙悟空饶命不得,只能破釜沉舟,承受上苍的考验。
又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受到孙权的誓死围困,他只能命令统帅马超率领兵马,破釜沉舟,与敌军正面抗争,并不久后才破敌而出。
破釜沉舟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十分深远。
它所代表的精神永恒不变,是中国人遇到困境时的准则和宗旨,即不怕困难,勇敢抗争,勇往直前。
现在,这句谚语被用来启发人们,他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勇气,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战胜困难,不管他们是处在何种形势之中。
破釜沉舟,它不仅是一句谚语,更是一种精神,这个精神着重信
心,勇气,毅力和决心,启发人们要坚定信心,勇敢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破费力气,实现理想。
这就是破釜沉舟,它能激发人们的斗志,让人们更加坚强,使人们在困境中可以找到希望,有信心去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破釜沉舟 典故及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
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
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
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
”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
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
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
破釜沉舟的成语典故
破釜沉舟是一个成语,它的典故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8年,当时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将领项羽率领大军与楚国作战。
据传,在楚国境内,项羽的部队遭到了楚军的围困,形势非常危急。
为了鼓舞士气并激发战士们的斗志,项羽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下令将所有的锅釜都砸烂,船只都焚毁,以示决心。
项羽的士兵们看到这一场景后,意到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全力以赴地与敌人作战这种无退的决心和勇气最终使得秦军获得了胜利,打破了楚军的围困。
因此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就形容一个人或团在面临危险或困境时,毅然决然地采取极端措施,断绝退路,全力以赴,不留余地。
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下定决心,毫不犹豫地去做一件事情,不顾一切后果。
破釜沉舟的典故有什么启示
破釜沉舟的典故有什么启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总是告诫我们很多道理和哲理,而中国人最喜欢以简便的方式来陈述历史,就像破釜沉舟这样把一段历史典故浓缩成一个四字成语,其中意义深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破釜沉舟的典故有什么启示,希望大家喜欢!破釜沉舟的典故想要了解破釜沉舟的故事还得先从这一成语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其中釜字在其中是锅的意思,而舟就是船,那字面意思就是把盛饭的锅打破,把渡江的船凿沉。
看似不符逻辑的字面意思却确实就是这一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短短数年,在秦朝末年间,全国各地的百姓身处水生火热之中,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其中最为人所知的除了陈胜吴广,自然要数楚霸王项羽。
而破釜沉舟讲的就是他在率领起义军与秦朝军队作战时发生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当时项羽的部队渡过一条叫做漳河的河流之后,下令让士兵们把所有过河的渡船都凿毁并沉没河底,另外还命令把军队里面所有盛饭盛菜的锅都给打破,接着给所有的士兵每人发了只够三天的干粮。
项羽这样的作战策略让士兵们都看不懂了,纷纷吵嚷,然而项羽的一句话瞬间鼓舞了士气,项羽说这样做确实是要亡了大家的退路,但是正因为我们军队已无退路,所以只能前进,只能胜利,坚决不能后退,更不能失败。
如此决心果然在后面九次激战中大败秦军。
破釜沉舟的启示破釜沉舟的故事中,项羽为了激励士兵,在带领军队过河后,命令所有人将渡河的船只凿破沉入河底,将煮饭的锅砸碎,将房屋烧毁,每个人只带三天干粮,表明了只可成功不可兵败的决心,正是如此,全军将士知道已无回头退路,唯有拼死搏战,方才能够以弱敌强,最终打败秦军赢得最后的胜利。
这个典故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知道,秦国的军队实力之强是远远超过楚国的,各诸侯对于秦军都望而却步,而项羽却主动请缨抗秦无非是以鸡蛋碰石头,但是最终能够逆转局面,经过九场激战,最终打得秦军一蹶不振,为秦国的灭亡打下基础,无非是项羽的决心与勇毅激励了士兵,以身作则激发了士气,人人都抱着不战则死的心奋勇杀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五课军事典故破釜沉舟
方俊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习了解古代军事家的英雄事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情感目标 激发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强国意识,使学生领悟到建设强大国防,捍卫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教育的需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做事情一定要下定决心,义无反顾的道理。
教学难点 懂得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讲授分析法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述《塞翁失马》的主要内容
2.在这首诗中,我们认识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他的另一个故事,相信你对他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3.出示课题,读题,说说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齐读课文
4.观看动画片破釜沉舟。
5.介绍破釜沉舟典故的背景
三、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读中思考:
1.项羽是怎样破釜沉舟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2.你觉得项羽是个怎么样的人?
3.破釜沉舟一定可以取得成功吗(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条件)
4.抓住“破釜沉舟”,讨论破釜沉舟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
三、写
假如你是江东父老,看到项羽破釜沉舟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借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明白“破釜沉舟”的意思,及所讲述的道理。
板书设计
破釜沉舟
坚定信心
取得成功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