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案:《月迹》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月迹教案优秀8篇

月迹教案优秀8篇

月迹教案优秀8篇月迹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初读,寻月之迹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三)品读,赏月之美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归纳明确]: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学设计范本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学设计范本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学设计范本三篇《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作者把热烈的感情倾注在画面描绘和简洁的人物对话中。

下面就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学设计范本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月迹》教学设计范本一(一) 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的知识等。

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妙想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好?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

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

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

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

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找出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交流找到的词语――根据空间地点词语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议议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统编版教材《月迹》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统编版教材《月迹》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统编版教材《月迹》小学语文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认识“悄、累”等8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4个字,理解“面面相觑、倏忽”等词语的意思。

1.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月亮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体会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学习文中细腻的描写方法,如对月亮踪迹的描写,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2.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写月亮的语句,感受月亮的美以及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例如,文中“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通过“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这些细腻的描写,将月亮拟人化,生动地展现了月亮的动态美。

学生要能理解这种描写的妙处,并能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对月亮的喜爱。

指导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正确书写和运用。

像“妒”字,左边是女字旁,右边是“户”,学生容易写错,要重点强调其字形结构和书写笔画。

2.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这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过程和他们对月亮的态度中去体会。

例如,孩子们在不同的地方寻找月亮,最后发现月亮在每个人的心里,这一过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学习文中富有诗意的表达手法,并能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如文中一些新奇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这种独特的描写方式需要学生理解并能够模仿创作。

3.教学方法3.1朗读法教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节奏、语调,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例如,在讲解描写月亮的优美语句时,教师先进行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月亮的样子,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精选月迹教学设计【通用4篇】

精选月迹教学设计【通用4篇】

月迹教学设计【通用4篇】学情分析:本班共有56名学生,其中男生28名,本地户口21人。

从上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情况来看,学生们学习语文兴趣较浓,积极性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较好,特别是梁俊、钟培玉、梁茜、朱邦宇等同学。

但肖梦、刘逵、陈鹏等同学学习成绩不太好,主要是基础欠佳,且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自觉性不够,努力程度也不够,因此,本期教学要在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上多下功夫。

总之,只要多想办法,注意挖掘学生潜力,学生语文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争取毕业考试能更上一层楼。

教材分析: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

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

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

这五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课例包括4—5篇课文。

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

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五次。

“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各安排了两次,“课外书屋”安排了一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说说月亮的足迹在哪里,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句诗,请看大屏幕: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好,请你来!嗯,读得真好。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你们发现,这诗都是和什么有关的?没错,就是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月有关的文章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月迹在哪里,哪里有趣。

(4)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悄悄、果实累累、袅袅、嫦娥”等词语的读音。

(4)课文写了月亮像个顽皮的孩子,足迹遍布整个大地。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月迹都出现在哪些地方呢?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月迹出现在镜子上。

*读课文,说一说月亮是怎么爬上去。

*爬上穿衣镜的月亮,又有哪些变化?*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月亮?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预设:拟人,把月亮拟人化,赋予它生命,把它当作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来写。

《月迹》教学设计三篇5篇[修改版]

《月迹》教学设计三篇5篇[修改版]

第一篇:《月迹》教学设计三篇篇一:7 月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轨迹。

3、体会文中所体现的童心、童趣,发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教学难点:品味奶奶的形象特点及其作用。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张不同的月亮幻灯图片,让学生分别用一句平实话叙说图中的月亮;再分别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图中有月亮。

2、展示以前学过的几句咏月的诗句,让学生回味一下这几句诗各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从另一角度来写月亮的文章《月迹》。

二、简介作者(幻灯展示)三、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音倏忽(shū)锨刃(xiān)袅袅(niǎo)粗糙(cāo)面面相觑(qù)嫉妒(jìdù)掬着沙(jū)踪迹(zōng)争执(zhí)酥酥(sū)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寻月的踪迹。

1、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课文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时间:中秋夜里地点:中堂里、院了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们这些孩子(我、三妹、弟弟)事情:盼月亮——寻月亮(重点)——议月亮2、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月亮的踪迹?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指出来。

月迹:中堂盼月——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心中有月)3、在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情绪有怎样的发展变化?心迹:高兴——失望——羡慕——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月亮竟是这么多的——都觉得满足了4、这些情感的心迹体现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追求?明确:追求美好5、发现月亮踪迹时,孩子们是怎样想象月亮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如:“月亮是长了腿的”。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6、文章为什么用“月迹”作为标题?用“寻月”或“赏月”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发言,言之有理就行。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公开课教案第【1】篇〗24 《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观察:美丽的月景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

2.助读资料:走进作者:贾平凹:1952 年2 月21 日出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著有小说集《下棋》《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 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字词。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重点)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四、品读释疑1.屋中盼月(1)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的特点。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孩子们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什么都让他们“觉得不满足”。

公开课《月迹》教案

公开课《月迹》教案

公开课《月迹》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迹》;(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3)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3)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关心他人的品质;(3)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月迹》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讲解;3. 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4. 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5. 创作练习: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月迹》的朗读和背诵;(2)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讲解;(3)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4)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5)创作练习: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理解;(2)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 合作探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分析课文主题和意象,提高合作能力;3. 欣赏与创作:通过欣赏优秀诗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简要介绍课文《月迹》的作者和背景;(2)提问:你们对月亮有什么印象?月亮在诗歌中通常象征什么?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月迹》,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3. 生词与难点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2)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分析主题和意象:(1)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意象;(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亲情的珍惜。

《月迹》教案3篇

《月迹》教案3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月迹》教案3篇《月迹》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感悟并学习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第 1 页共 19 页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顾炎武》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

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

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月迹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3)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课文共分三部分:板书:(出示课件4)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细读,寻月之迹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第 2 页共 19 页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汤显祖》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生总结,归纳: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四、品读,赏月之美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人教版语文《月迹》教案

人教版语文《月迹》教案

教案设计:《月迹》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概述文章《月迹》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绘的月亮在不同场景下的变化与美感,掌握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写作等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向往,培养观察生活、感悟生命的能力,以及追求美好、勇敢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月迹》的内容,感受作者笔下月亮的多变与美感,掌握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对月亮的描绘中,提升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同时理解月亮在文中作为人生追求与美好象征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月亮不同场景的图片、视频素材)•《月迹》原文及注释材料•小组讨论任务卡•写作练习纸•角色扮演剧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赏月吗?有没有在某个特别的夜晚,独自或与人一起,静静地凝视着天空中的明月,心中涌起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篇描绘月亮踪迹的文章——《月迹》,去感受那轮明月在不同场景下的变化与美感,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心灵触动。

二、初读感知(10分钟)师:请大家翻开课本,默读《月迹》这篇文章,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或段落。

(教师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宁静的阅读氛围)(学生默读,教师巡回观察,适时提供阅读指导)师:读完文章后,请大家思考并讨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三、深入分析(20分钟)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深入分析文章中对月亮的描绘。

1.月亮的变化:o文中月亮在不同场景下有哪些变化?o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来刻画这些变化的?2.情感表达:o文章中的月亮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o你能否从文中找到一些具体的句子或段落,来体现这种情感?3.象征手法:o月亮在文中除了是自然景象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o作者是如何通过月亮来象征人生追求与美好的?(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通过提问、讨论、展示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四、角色扮演与讨论(15分钟)师: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文章中的情节,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月迹》(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并熟练运用全文的单词、短语和句式;(2)理解全文的主要结构和关键词,能在课堂和考试中正确运用;(3)掌握本文的主要意思和作者笔下的意象;(4)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和阅读训练;(5)能初步阅读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能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流与表达。

3、情感目标(1)能鉴赏文学作品;(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月迹》。

2、课文中的重点单词和短语:shadow, outlines, crescent moon, velvet, pale, wanes, sadness, tosses。

3、课文中的重点句子:(1)A silver crane tosses off a shadow on the wall.(2)The outlines of the trees are clear in the velvet moonlight.(3)The crescent moon is pale with sadness and she wanes in the mist.4、课文的结构及内容:(1)描述月光下的景象。

(2)描述月亮的形状和表现。

(3)表达人们看到月亮的感受和想法。

(4)运用诗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体现诗歌的美。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问题导入法。

3、读、解、析、评教学法。

4、合作学习法。

5、语音语调基础训练法。

6、朗读背诵法。

四、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问题和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2)让学生听录音,并询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通过图片、手势、发音等多种方式,讲解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小学语文第七册《月迹》教学设计(4篇)

小学语文第七册《月迹》教学设计(4篇)

小学语文第七册《月迹》教学设计(4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穿过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凄惨死去的故事。

教学目标学习小珊迪诚恳、和善的品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小珊迪美妙品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练习表达。

教学设想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再阅读课文,弄懂重点词句、重点段落含义,最终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具预备投影片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背景,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生活在幸福之中时,你能想起那些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穷苦孩子的凄惨生活吗?他们的遭受是小小的孩子难以忍受的,严寒、饥饿、死亡威逼着他们。

《小珊迪》就是发生在以前英国爱丁堡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身上凄惨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给自然段标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

三、讲读第一段。

1、小声读,点拨: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2、故事发生在一个天气很冷的日子里,向我走来的小男孩冷的可怜,课文哪些描写让你读了难过?找出描写小男孩外貌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3、这么可怜的一个小男孩要我买他的火柴,找出小男孩说的话,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4、当我发觉自己没零钱,说明天再买时,小男孩恳求了,不是一般的“恳求”而是“恳求”。

读时要加重语气,突出“现在就买,我饿极了”。

再读读小男孩的话。

5、孩子换零钱了,可是过了很久也没有回来,“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6、课文上说的“那种人”是什么人?7、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讲读其次段1、自由读,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2、晚上,来的小男孩是谁?他来干什么?珊迪为什么自己不来?3、这个不幸的消息,该怎样读?读读弟弟对“我”说的。

《月迹》教案设计优秀6篇

《月迹》教案设计优秀6篇

《月迹》教案设计优秀6篇《月迹》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按照一定的线索来记叙事件、抒发感情。

2、体会孩子们丰富的心灵世界。

3、欣赏品味清新优美、富有诗意的散文语言。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教学难点1、准确领会文章的主题。

2、对外婆形象的认识。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有关咏月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留下了很多的名篇佳作。

那么当你赏月的时候,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州》)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二、会晤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

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

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晚唱》《商州散记》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浮躁》及直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他的散文常由一草一木,一石一景,俗而又俗的平常事物写起,引出一个充满寓意和深度的哲学命题,散文集有《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论集》等,他的小说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他的长篇小说《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

现为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

七年级语文教案 《月迹》

七年级语文教案 《月迹》

七年级语文教案《月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迹》。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月迹》的背景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合作精神。

(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课文中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领悟亲情的可贵,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月迹》。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运用。

(3)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月迹》的背景信息。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描绘的意境的感悟和理解。

(2)对亲情价值的领悟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物。

(2)简介作者贾平凹及其作品《月迹》的背景信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月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课文《月迹》。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如语气、节奏等。

(3)学生背诵课文《月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月迹》。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不低于200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月迹》,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学生通过讨论和想象,能够感悟到课文中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够领悟亲情的可贵,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解答。

对于作业的布置,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对课文中描绘的意境的感悟和理解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自然景物,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第1篇】一、课文内容分析《月迹》是贾平凹散文的代表作,最初发表在《散文》1980年第11期,后编入散文集《月迹》。

这篇散文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

中秋之夜,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寻找月亮的踪迹,充满童趣。

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呢?在穿衣镜上,在院子里,在河里,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

月亮不断变化,充满动态美。

《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

文章以孩童的心态、孩童的目光来展示、描绘中秋之月迹,把对一切美好事物热情追求的思想感情,浓缩到对月迹的追逐之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正如孙犁评价的那样,“在他的笔下,客观与主观,都是非常自然的,非常平易近人的,而其声响却是动听的,不同凡响的”。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因为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学生能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出具体、丰富的画面即可,《月迹》是本单元最后的一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及优美的语句,对理解课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学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

本篇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

此外,本文儿童化的语言,充满童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积累。

三、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悄、累、袅、嫦、娥、嫉、妒、瓷”,用多种方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月迹》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月迹》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月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认“袅、嫦”等生字,正确读写“款款、累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情怀,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天空,常常能看到那一轮皎洁的明月。

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喜爱描绘的对象,它承载着人们无尽的遐想和情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的《月迹》,看看在他的笔下,月亮有着怎样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袅、嫦、娥、嫉、妒”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3、思考:课文围绕“月迹”写了哪些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默读课文,找出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盼月——寻月——议月2、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

(1)盼月时:“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

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

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孩子们盼月时的心情是急切的。

(2)寻月时:“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

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以下是我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

能说出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四、课外探究: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这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五、阅读课文"我们这些孩子'到"桂树'一段,完成下列练习: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款款地'"悄没声地'说明了月亮怎样的情态?3、"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一句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4、"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这般儿亮的。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精品共五--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重点:朗读、体会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步骤:一、导入课文: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

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重点字、词故常敢破格打破常规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本来应当为缘结为一体天戴其苍,地履其黄顶着踏着2、正音:恶wū澌sī硎xíng三、提出突破口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果真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惟进取也故日新四、朗读第一、二段导入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 老年人常思既往留恋心保守永旧少年人常思将来希望心进取日新老年人思既往照例少年人思将来破格2)老年人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少年人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3)老年人常厌事一切事无可为少年人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4)老年人如夕照瘠牛少年人如朝阳乳虎2、归纳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朗读,背诵。

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1)、朗读导入(2)、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1、分析这个段落层次2、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将希望寄托中国少年,层层深入。

3、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月迹》教案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月迹》教案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月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袅、嫦”等8个生字,会写“悄、累”等15个字,会写“悄悄、累累”等21个词语。

默读课文,了解月亮在不同地方出现的不同景象,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感受文中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批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在不同场景中寻找月亮的情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月亮的感受和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引导学生珍惜童年时光,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月亮在不同地方出现的不同景象,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感受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月亮所象征的意义,体会作者对童年、对生活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与月亮有关的音乐、图片或视频,营造出优美的氛围,引出课题。

默读感悟法: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感悟月亮的美和孩子们的情感。

批注阅读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注,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首与月亮有关的歌曲,如《明月几时有》,或展示一些美丽的月亮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月亮的感受。

谈话导入:月亮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它常常引发人们的遐想。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月迹》,看看作者笔下的月亮有着怎样的魅力。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3.精读课文,感受月迹学习月亮在中堂的景象。

指名读相关段落,思考:月亮在中堂出现时,孩子们有什么反应?作者是怎样描写月亮的?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的好奇和兴奋,感受作者对月亮的细腻描写,如“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贾平凹《月迹》教案

贾平凹《月迹》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贾平凹《月迹》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月迹》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贾平凹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真挚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身边的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月迹》的基本内容。

(2)贾平凹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技巧。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用具。

2.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贾平凹及其作品《月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3.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家乡的美好。

5.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6.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7. 课后作业:(2)教师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8. 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2. 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收获。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成果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语文教案:《月迹》教学设计
七月迹
贾平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
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
有的纯真愿望。

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难点:
对“大家都觉得满足”的理解。

“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的含义。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文。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2、小结: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古人的吟诵中,还
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体会到哪些东西。

(板书课题:月迹介绍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线索:月迹。

文章的重点:寻月亮。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预设问题: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
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
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
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2、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
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
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
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
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板书:杯中饮月——人人拥有)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集体
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

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板书)
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

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
座右铭
,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四、课外探究

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1、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因此在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中,学
生能较快的接受。

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不再是一般的了解情
节和表面内容,而是去挖掘去比较去感悟更深层次的含义。

2、特别是学生的阅读笔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赏析能力而且能更
好的去理解文章的难点疑点。

3、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种对课文理解的延伸、拓展,甚至
变成学生理性认识的探究。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朗读较少,学生的感悟有时被老师替代。

2、在赏析过程中,自己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不够。

除了要
把握好教材外还要把握好学生课堂的反应,让他们能以认真地、积
极地态度投入到交流当中,真正的达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初一语文教师
张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