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保护措施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保护措施概述[摘要]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从个体形态学水平、细胞学水平、生理生化水平发展到了分子水平,研究层次也随之深入。本文总结了不同水平的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探讨了保护林木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保护措施
一、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是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也称为基因多样性[1]。对于林木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首先注意到的是林木遗传变异的研究。其研究包括地理种源、林分、个体、个体内变异四个方面。这些变异体现在表型、细胞、生化、dna 分子等不同水平上[2],一个种群遗传多样性越高或越丰富,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多样性的测定对研究物种起源、基因资源分布和进化潜力等具有重要意义[3,4]。
表型标记是最初的遗传标记,用表型标记检测遗传多样性是最直接、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植物群体在长期适应环境过程中,个体和群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形态变异。同一树种分布在不同环境中,受环境和基因交流的限制,表型性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5]。遗传性状稳定、多态性好的表型至今在分类学和遗传学中广泛应用。其中叶形态是一个重要的表型特征[6]。表型标记虽然具有直观易辨、造价低廉等优点,但在揭示品种间的差异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基因的携带者,与形态学变异不同,染色体变异(畸变)必然导致遗传变异的发生,是林木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7],染色体的变异主要表现为染色体形态与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两种类型,染色体研究技术的发展,如细胞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在染色体水平上将揭示出更加丰富的遗传多样性[8]。由于某些林木物种对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异反应敏感,有些则适应变异的能力较差。到目前为止,可利用的细胞学标记仍屈指可数[9]。
生化标记主要包括同工酶和贮藏蛋白,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蛋白质电泳技术[10],使根据具有的相同生物功能但蛋白质组成不同的酶来反映个体或群体之间差异的同工酶标记发展起来了[11]。同工酶遗传变异多存在于林木群体内或种源内,群体多样性程度也与地理距离存在一定的关系。然而,由于同工酶电泳技术只能检测编码酶蛋白的基因位点,对非结构基因则无能为力,限制了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8]。
近年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迅猛地发展,一些相对简便且花费不高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为更好地组织群体内部有用的遗
传变异提供信息。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可代表物种本身遗传特性,不受环境条件和发育时期等因素的影响[12],目前应用与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最普遍的dna分子标记技术主要有rflp、rapd、aflp、ssr、est和snp等。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使准确评价林木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成为可能[13]。利用这种技术,
可以从本质上揭示不同林木物种遗传变异规律[14],探讨林木种群的亲缘关系和基因流向,这为育种学家选育新品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种植资源的保护和物种分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二、保护林木遗传多样性的措施
我国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其中15~20%处于或临近濒危状态[15]。由于外地种群的引入和新品种的推广,当地遗传资源有可能遭受严重污染。加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使得林木的遗传多样性受到了较大威胁。如果遗传多样性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一个物种的灭绝就意味着将有难以数计的遗传多样性的消失。
为保护林木的遗传多样性,首先要了解一个地区某一树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同时还要加强树种遗传多样性水平、繁殖特点及其与环境互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以便能针对树种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结合林木改良育种工作,通过建立基因库、标本园,甚至测定林等进行异境保存;还要注意把遗传多样性的保持同造林结合起来,生长周期长的树种以采用多样性较丰富的实生苗造林最好,而生长周期短的树种可采用多无性系混合造林,这样即可以保持一定的树种遗传多样性,又可以防止因遗传基础窄化可能带来的不必要损失[16]。与此同时,行政部门也要积极保护林木遗传多样性,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有关的政策、规则,加强宣传,不断提高全体公民对保持林木遗传多样性的认识,为遗传多样性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德学,朱必凤,彭凌,刘盈盈.分子标记及其在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12):83-87.
[2]张春晓,李悦,沈熙环.林木同工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3):58-66.
[3]唐谦,徐化成.酯酶同工酶的地理变异.见:徐化成主编.油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4]世界资源研究所.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3:5-7.
[5]王娅丽.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群体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d].甘肃农业大学,2007.
[6]顾万春.统计遗传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何承忠.毛白杨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
[8]胡守荣,夏铭,郭长英,陆晓春.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概况.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29(3):72-75.
[9]严华军,吴乃虎.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生命科学,1996,8(3):33一36.
[10]周奕华,陈正华.分子标记在植物学中的应用及前景[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9,17(1):75-86.
[11]吕志华.dna分子标记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及进展.楚
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21(9):68-76.
[12]张新叶,黄发新,张亚东.分子标记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湖北林业科技,2000,增刊:73-77.
[13]王晓丽,马祥庆.分子标记技术在杉木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39-42.
[14]徐莉,赵桂仿.微卫星dna标记技术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西北植物学报,2002,22(3):714-722.
[15]雷加富.中国林业资源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16]张惠娟,贾昆峰.林木遗传多样性与现代林业.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3:26-28.